CN212692176U - 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92176U
CN212692176U CN202022047876.5U CN202022047876U CN212692176U CN 212692176 U CN212692176 U CN 212692176U CN 202022047876 U CN202022047876 U CN 202022047876U CN 212692176 U CN212692176 U CN 212692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onomizer
throttling element
liquid level
air
thrott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4787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宇
谢振林
刘贤权
柯廷芬
钟瑞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204787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921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92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92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其中,该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并联连接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均连接至压缩机的补气口;第二经济器与冷凝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元件,第二经济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可调。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构成两路补气结构,通过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能够控制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以控制经济器内的压力处于合适的补气压力,实现补气量的有效控制,提升机组能效。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在提倡节能环保的当代社会,离心式冷水机组作为大型建筑最理想的制冷设备,其能效成为了最关键的性能指标。双级压缩是目前离心式冷水机组较常采用的制冷循环,其利用中间补气的方式来降低二级压缩的进口温度,从而减少二级压缩的耗功,提高机组冷量和能效。补气量对于整个制冷循环至关重要,合理的补气量有利于冷水机组能效比的提升。
目前采用双级压缩的离心式冷水机组只有一个经济器,且补气量基本不可控,导致在变化工况下,可能出现补气量不合适,导致机组能效降低的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有效控制补气量导致机组能效降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
所述第一经济器和所述第二经济器并联连接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
所述第一经济器和所述第二经济器均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
所述第二经济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经济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可调。
可选的,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节流元件和第四节流元件,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和所述第四节流元件的开度固定;
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出液口,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经济器的进液口;
所述第四节流元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经济器的出液口,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进液口;
所述第一经济器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补气口。
可选的,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节流孔板,和/或,所述第四节流元件为节流孔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经济器与所述补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可选的,所述第二经济器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连接至所述冷凝器的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经济器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连接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经济器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补气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第一经济器内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或,所述第二经济器内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第二经济器与所述补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可选的,所述第一经济器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经济器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构成两路补气结构,通过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能够控制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以控制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内的压力,当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处于对应的最佳液位范围时,经济器内的压力处于合适的补气压力,能够有效对压缩机进行补气,避免气体倒流和补气带液,由此通过控制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维持在最佳液位范围,便可实现补气量的有效控制,提升机组能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制冷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补气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通过两路补气实现补气量的有效控制,进而提升机组能效。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第一经济器4和第二经济器5。
所述第一经济器4和所述第二经济器5并联连接在所述冷凝器2 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所述第一经济器4和所述第二经济器5均连接至所述压缩机1的补气口。通过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构成两路补气结构。具体的,第一经济器4和第二经济器5可以通过同一个补气口连接至压缩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补气口连接至压缩机,图1以通过不同的补气口连接至压缩机为例,第一经济器4连接至压缩机1的第一补气口L,第二经济器5连接至压缩机1的第二补气口N。
所述第二经济器5与所述冷凝器2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元件51,所述第二经济器5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52,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1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52的开度可调。
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与经济器内的压力是正相关的,液位越高则压力越大,液位越低则压力越小。经济器内的压力大小决定了补气的效果,当经济器内压力小于制冷系统理论的中间压力时,会导致补气失效甚至气体倒流的情况。当经济器内的液位过高,压力过大,则会导致补气带液,可能损伤压缩机。制冷系统在稳定工况下冷媒的循环量是固定的,而冷媒从冷凝器进入蒸发器只有两个途径:第一经济器这一路或者是第二经济器这一路,进入第二经济器这一路的冷媒量减少,则进入第一经济器这一路的冷媒量相应增多。
本实施例中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可调,从而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改变进入第二经济器这一路的冷媒量,不仅可以控制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也可以间接控制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通过对经济器进行液位控制,以控制经济器内的压力,当经济器内的压力处于合适的补气压力,能够有效对压缩机进行补气,避免气体倒流和补气带液,由此通过控制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合适的范围,便可达到控制补气量的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构成两路补气结构,通过开度可调的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能够控制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以控制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内的压力,当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处于对应的最佳液位范围时,经济器内的压力处于合适的补气压力,能够有效对压缩机进行补气,避免气体倒流和补气带液,由此通过控制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维持在最佳液位范围,便可实现补气量的有效控制,提升机组能效。
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为开度可调的节流元件,优选的,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可以为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可以为电子膨胀阀。
参考图2,所述制冷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三节流元件41和第四节流元件42,所述第三节流元件41和所述第四节流元件42的开度固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节流元件和第四节流元件可以使用毛细管或节流孔板等元件,也可以使用开度可调的节流元件,但将节流元件的开度固定在某个开度值,保持不变。优选的,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节流孔板,和/或,所述第四节流元件为节流孔板。
所述第三节流元件41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冷凝器2的第一出液口A,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经济器4的进液口K;所述第四节流元件4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经济器4的出液口I,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蒸发器3 的第一进液口H;所述第一经济器4的出气口J连接至所述第一补气口 L。通过上述具体连接,能够保证冷凝器流出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一经济器对压缩机进行补气,并进入到蒸发器中实现制冷循环。
可选的,所述第一经济器4与所述第一补气口L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43。第一阀门43可以是电磁阀。通过第一阀门43 的开闭,可以启动或关闭由第一经济器向压缩机进行补气。
所述第二经济器5的进液口C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51连接至所述冷凝器2的第二出液口B,所述第二经济器5的出液口E通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52连接至所述蒸发器3的第二进液口F,所述第二经济器5的出气口D连接至所述第二补气口N。通过上述具体连接,能够保证冷凝器流出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二经济器对压缩机进行补气,并进入到蒸发器中实现制冷循环。
可选的,所述第二经济器5与所述第二补气口N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3。第二阀门53可以是电磁阀。通过第二阀门53 的开闭,可以启动或关闭由第二经济器向压缩机进行补气。
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可以是开式经济器。考虑到以第一经济器进行补气为主,以第二经济器进行补气为辅,可以设置为第一经济器的体积大于第二经济器的体积。具体的体积比例可按照两路补气管路的流通量比例确定。流通量比例可以在机组设计或生产时由设计者或生产者根据需求确定,例如,设置流通量比例为5:3,相应的第一经济器与第二经济器的体积比可以为5:3,第二经济器所在的补气管路的流通量越大,通过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对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内液位高度的可调幅度越大,则制冷系统适应变化工况的能力越强。
所述第一经济器内可以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以基于液位进行补气量控制。所述第二经济器内可以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以基于液位进行补气量控制。
图2所示的制冷系统包括两路补气,采用两个开度固定的节流元件(如节流孔板)和两个开度可调的节流元件(如电子膨胀阀),通过上述节流方式配置一大一小两个经济器,实现两路双级节流,能够有效控制补气量,提升机组能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可以是离心式冷水机组,相应的,压缩机1可以是离心式双级压缩机,包括吸气口O、排气口M、第一补气口L和第二补气口N。排气口M与冷凝器2的进气口P相连,吸气口O与蒸发器3的出气口G相连。第一补气口L和第二补气口N 开设于一级压缩与二级压缩之间。制冷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接收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输入的模拟信号,并输出信号以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制冷系统。该空调设备能够实现补气量的有效控制,提升机组能效。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补气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补气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01,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获取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
S302,判断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是否处于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
S303,若否,则根据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的关系,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以调整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若是,则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均维持当前开度不变。
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与经济器内的压力是正相关的,液位越高则压力越大,液位越低则压力越小。经济器内的压力大小决定了补气的效果,当经济器内压力小于制冷系统理论的中间压力时,会导致补气失效甚至气体倒流的情况。当经济器内的液位过高,压力过大,则会导致补气带液,可能损伤压缩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液位范围是第一经济器能够向压缩机正常补气的最佳液位范围,可以基于实际测试数据进行设定。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第一预设液位范围,既不会出现补气失效,也不会导致补气带液。具体可以通过第一经济器内的第一液位传感器来检测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
制冷系统在稳定工况下冷媒的循环量是固定的,而冷媒从冷凝器进入蒸发器只有两个途径:第一经济器这一路或者是第二经济器这一路,进入第二经济器这一路的冷媒量减少,则进入第一经济器这一路的冷媒量相应增多。因此,通过调整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能够改变进入第二经济器这一路的冷媒量,从而间接控制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
本实施例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获取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若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未处于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根据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与第一预设液位范围的关系,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以调整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使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回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通过控制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使得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最佳液位范围,相应的第一经济器内的压力维持在合适的补气压力,对压缩机进行有效补气,达到控制补气量的效果,实现补气量的有效控制,提升机组能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S303根据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的关系,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包括:
若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的下限,则减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或者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达到最小开度;此情况下,对第二节流元件的控制可以是:控制第二节流元件维持其当前开度不变,或者维持在其对应的第二初始开度,或者适当的减小或增大开度;
若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高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的上限,则增大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同时增大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或者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及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均达到最大开度。
其中,通过关小第一节流元件,减少了第二经济器进口的冷媒流量,相应的,流向第一经济器的冷媒流量会增多,而第一经济器侧的第三节流元件和第四节流元件的开度固定(例如节流孔板的孔径是固定的),因此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自然会升高。通过同时开大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会增多流向第二经济器的冷媒流量,相应的,流向第一经济器的冷媒流量会减少,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也会降低。
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均可以设定相应的初始开度,具体可根据第二经济器这一路分配的流通量确定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初始开度和第二节流元件的第二初始开度,一般可按照20%~50%左右的开度确定,以保证有足够的调整余量。节流元件的最小开度一般是0,最大开度可根据具体的节流元件结构确定。
本实施方式在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偏离其对应的最佳液位范围时,优先通过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来控制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以控制补气压力,保证稳定的补气量。
本实施例中调整(增大或减小)节流元件的开度,可以按照预设步数逐步调整,也可以按照变化的步数去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达到最小开度,但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的下限,或者,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及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均达到最大开度,但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仍高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的上限,则关闭第一阀门,开启第二阀门。其中,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第一经济器与压缩机的第一补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二阀门位于第二经济器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补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
本实施方式在通过调整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未能将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调整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的情况下,即针对第一经济器没有达到理想的液位调整效果,无法使用第一经济器进行正常补气,为避免影响机组运行,此时可关闭第一阀门并开启第二阀门,以通过第二经济器进行补气,具体可通过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控制第二经济器的液位,保证系统有一定的补气量,提高整机能效。
为了进一步保证补气控制的准确性,可以设定预设时长。具体的,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达到最小开度,但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的下限,且持续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或者,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及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均达到最大开度,但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仍高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的上限,且持续超过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则关闭第一阀门,开启第二阀门。其中,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控制需求进行预先设置,例如,设置为5min。
本实施方式中,当发现通过调整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未能将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调整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时,没有立马执行阀门的控制以转由第二经济器进行补气,而是通过第一预设时长,在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未处于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的这个状态持续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才转由第二经济器进行补气,能够避免因系统或传感器反馈慢而导致误操作,进一步提高补气控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对第二经济器的液位控制进行说明。
由于第二经济器前后串联开度可调的节流元件,因此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相对第一经济器更容易控制。通过开大第一节流元件和/或关小第二节流元件,可以使得第二经济器内液位升高;通过关小第一节流元件和/或开大第二节流元件,可以使得第二经济器内液位降低。
具体的,在关闭第一阀门,开启第二阀门之后,上述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判断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是否处于第二预设液位范围内;若否,则根据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关系,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以调整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若是,则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均维持当前开度不变。
其中,第二预设液位范围是第二经济器能够向压缩机正常补气的最佳液位范围,可以基于实际测试数据进行设定。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第二预设液位范围,既不会出现补气失效,也不会导致补气带液。具体可以通过第二经济器内的第二液位传感器来检测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
本实施例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二经济器进行补气时,若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偏离第二预设液位范围,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来调整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以使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回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内,实现补气量的有效控制,提升机组能效。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关系,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包括:若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下限,则增大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内或者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达到最大开度。此情况下,对第二节流元件的控制可以是:控制第二节流元件维持其当前开度不变,或者维持在其对应的第二初始开度,或者适当的减小开度;
本实施方式在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低于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优先通过增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来提高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以控制补气压力,保证稳定的补气量。
进一步的,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达到最大开度,但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仍低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下限,则减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内。在通过增大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无法将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回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情况下,减小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来继续进行第二经济器内液位的调节,以达到最佳液位范围,保证有效补气。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关系,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包括:若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高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上限,则增大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内或者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达到最大开度。此情况下,对第一节流元件的控制可以是:控制第一节流元件维持其当前开度不变,或者维持在其对应的第一初始开度,或者适当的减小开度;
本实施方式在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高于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优先通过增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来降低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以控制补气压力,保证稳定的补气量。
进一步的,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达到最大开度,但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仍高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上限,则减小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直到所述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内。
在通过增大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无法将第二经济器内的液位回到第二预设液位范围的情况下,减小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来继续进行第二经济器内液位的调节,以达到最佳液位范围,保证有效补气。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关闭第一阀门,开启第二阀门之后,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若检测到所述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处于所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则关闭所述第二阀门,开启所述第一阀门。
在使用第二经济器进行补气的过程中,实时检测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当机组工况发生改变导致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回到第一预设液位范围内的时候,关闭第二阀门并开启第一阀门,转由第一经济器进行补气,对第一经济器内的液位进行控制。本实施方式能够及时恢复到由体积较大的第一经济器进行补气,保证有稳定的补气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在制冷系统处于开机状态或关机状态下,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均处于最大开度;当开机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恢复到第一初始开度,控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恢复到第二初始开度,开启所述第一阀门,并控制所述第二阀门仍处于关闭状态。
本实施方式在制冷系统处于开机状态或关机状态下,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且将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均开至最大开度,能够降低启动和关机时的负载,从而使得开关机更为平稳。当开机过程结束后,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处于各自的初始开度,并开启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使得以体积较大的第一经济器为主进行补气,并对第一经济器进行液位控制,以控制补气压力,达到控制补气量的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结合图2所示的制冷系统对上述补气控制方法进行说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具体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术语解释,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对第一经济器4,设定其最佳液位范围[H3,H4],其定义为:当第一经济器4内的液位低于H3时,易出现补气失效;当第一经济器4内的液位高于H4时,易出现补气带液。
对第二经济器5,设定其最佳液位范围[H5,H6],其定义为:当第二经济器5内的液位低于H5时,易出现补气失效;当第二经济器5内的液位高于H6时,易出现补气带液。
H3、H4、H5、H6的设定值均可基于实际测试数据进行设置。
对于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二节流元件52,设定初始开度K1和 K2。初始开度K1和K2可根据第二经济器5这一路分配的流通量确定,一般按照20%~50%左右的开度确定,以保证有足够的调整余量。
制冷系统可包括以下状态:开机状态、正常运行状态和关机状态。
开机和关机状态下,第一阀门43和第二阀门53均关闭,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二节流元件52均开至最大开度,以降低启动和关机时的负载,从而使开关机更平稳。开机过程结束后,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二节流元件52恢复至各自的初始开度,第一阀门43开启,第二阀门53维持关闭状态。
正常运行状态下,控制步骤如下:
(1)第一经济器4内的液位在其最佳液位范围内,则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二节流元件52均保持当前开度;
(2)第一经济器4内的液位低于其最佳液位范围的下限H3时,逐步关小第一节流元件51,第二节流元件52维持其初始开度K2,直至第一经济器4内液位回到最佳液位范围内或者第一节流元件51的开度关至0;
(3)第一经济器4内的液位高于其最佳液位范围的上限H4时,同时逐步开大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二节流元件52,直至第一经济器4 内液位回到最佳液位范围内,或者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二节流元件52 的开度均达到最大;
(4)若出现第一节流元件51关至最小,第一经济器4内液位依然低于H3,或者,第一节流元件51和第二节流元件52均开至最大,第一经济器4内液位依然高于H4的情况,且持续超过5min时,关闭第一阀门43,开启第二阀门53,转入控制第二经济器5的液位;
(5)第二经济器5内液位在其最佳液位范围内,则第一节流元件 51和第二节流元件52均保持当前开度;
(6)第二经济器5内液位低于其最佳液位范围的下限H5时,逐步开大第一节流元件51,第二节流元件52维持其初始开度K2,直至第二经济器5内液位回到最佳液位范围内或者第一节流元件51开度开至最大。当第一节流元件51已开至最大,但第二经济器5内液位依然低于H5,则逐步关小第二节流元件52,直至第二经济器5内液位回到最佳液位范围;
(7)第二经济器5内液位高于其最佳液位范围的上限H6时,逐步开大第二节流元件52,第一节流元件51维持初始开度K1不变,直至第二经济器5内液位回到最佳液位范围内或者第二节流元件52的开度达到最大。当第二节流元件52开度已达到最大,但第二经济器5内液位依然高于H6,则逐步关小第一节流元件51,直至第二经济器5内液位回到最佳液位范围;
(8)当机组运行工况发生改变,导致第一经济器4内的液位回到最佳液位范围内时,关闭第二阀门53,开启第一阀门43,回到对第一经济器4液位的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两路补气的制冷系统,从冷凝器引出两路冷媒液体,一路采用大的开式经济器前后串联开度固定的节流元件(即上述第三节流元件和第四节流元件,如节流孔板),保证有稳定的补气量,另一路采用小的开式经济器前后串联开度可调的节流元件(即上述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如电子膨胀阀)。通过感测两个开式经济器内的液位及机组运行参数,来控制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从而控制两个经济器内的液位高度,同时,在机组不同的运行状态下,控制两路补气管路上的阀门启闭,进而控制补气压力和补气量。该制冷系统能在不同工况下适应负荷变化,使机组达到更优的能效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经济器和第二经济器;
所述第一经济器和所述第二经济器并联连接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
所述第一经济器和所述第二经济器均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
所述第二经济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经济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可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节流元件和第四节流元件,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和所述第四节流元件的开度固定;
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出液口,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经济器的进液口;
所述第四节流元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经济器的出液口,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一进液口;
所述第一经济器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补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节流孔板,和/或,所述第四节流元件为节流孔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济器与所述补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经济器的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连接至所述冷凝器的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经济器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连接至所述蒸发器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经济器的出气口连接至所述补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第一经济器内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或,所述第二经济器内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经济器与所述补气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济器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经济器的体积。
9.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
CN202022047876.5U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Active CN212692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47876.5U CN212692176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47876.5U CN212692176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92176U true CN212692176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85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47876.5U Active CN212692176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921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7424A (zh) * 2020-09-17 2020-12-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补气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7424A (zh) * 2020-09-17 2020-12-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补气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设备
CN112097424B (zh) * 2020-09-17 2024-03-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补气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97424B (zh) 一种制冷系统、补气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设备
CN103388879B (zh)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6595126B (zh) 外机控制系统、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40410B (zh) 基于换热效率对冷冻、冷却水泵进行变流量控制的方法
CN100402942C (zh) 智能型热泵热水器
WO2015158109A1 (zh) 热回收多联机及控制方法
CN104634029A (zh) 热回收型机组液体喷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2692176U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空调设备
CN112460704B (zh) 一种冰蓄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冰蓄冷系统
CN211551977U (zh) 一种空调循环水泵智能控制变频调节系统
CN101865507A (zh) 一种空调系统节能方法及装置
CN113790542A (zh) 多模块冷水机组及其调度控制方法
CN112665127B (zh) 冰蓄冷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控制器
CN111735242A (zh) 一种热泵系统智能控制方案
CN105546890B (zh) 空调能量输出调节方法及空调
CN110220322A (zh) 节能型超低温精密温控热交换系统
CN216554974U (zh)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CN215294852U (zh) 一种高效热泵
CN201476217U (zh) 恒定进出水温度差水流量调节阀
CN106765524B (zh) 外机控制系统、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40299B (zh) 一种多能源联用的换向阀控制方式
CN220582794U (zh) 一种基于水环热泵冷热联供系统
CN219934332U (zh) 一种环境试验箱的制冷系统
CN217848101U (zh) 一种液冷储能设备自动冷却系统
CN216343001U (zh)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