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4974U -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54974U CN216554974U CN202122251156.5U CN202122251156U CN216554974U CN 216554974 U CN216554974 U CN 216554974U CN 202122251156 U CN202122251156 U CN 202122251156U CN 216554974 U CN216554974 U CN 2165549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air
- gas
- gas supply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9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637 fluid replacement therap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9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Argon Chemical compound [Ar]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6 arg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3 imbib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Bearings And Hydrostatic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气悬浮轴承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该供气系统包括:供气罐,其罐体内设置有可受控地将液态冷媒加热成气态冷媒的加热模块;供液管路,具有引入外部液态冷媒的进液端,以及与供气罐连通的出液端;供气管路,具有与供气罐连通以引出气态冷媒的进气端,以及连通气悬浮轴承供气侧的出气端;泄压管路,可通断地与供气罐相连通,其被设置为在导通状态下将供气罐内的至少部分气态冷媒排出。该供气系统可以使得供气罐内产生的部分气态冷媒能够经由泄压管路排出,从而可以供气罐内气态冷媒过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起到排气降压的作用。本申请还公开一种冷媒循环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悬浮轴承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气悬浮轴承技术是一种利用气体作为润滑介质的轴承技术,目前在一些制冷设备上应用较为普遍,如斯特林制冷机,相比于传统的油润滑轴承,气悬浮轴承具有摩擦阻力低、适应速度范围广、适应温度范围大等优点。一般的,气悬浮轴承最常用的气体润滑剂为空气、氮气、氩气或二氧化碳等,而在气体压缩机、膨胀机和循环器中,常以工作介质作为润滑剂,如对于制冷设备而言,可以采用R22、R134A等类型的冷媒介质作为润滑剂。
对于现有的制冷设备而言,对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将气态冷媒供应给气悬浮轴承;二是将液态冷媒通过闪蒸罐、带加热的供气罐等部件汽化为气态冷媒后再供应给气悬浮轴承。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对于上述采用液态冷媒的供气方式,由于闪蒸罐、带加热的供气罐等启动后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气态冷媒,同时受压缩机排量小、气体易压缩性和热惯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维持在稳定的压力范围,这就不仅使得罐体会受到较大的压力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向气悬浮轴承的压力稳定性,不利于气悬浮轴承的可靠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以解决现有对于气悬浮轴承采用液态冷媒供气设计存在不稳定性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
供气罐,其罐体内设置有可受控地将液态冷媒加热成气态冷媒的加热模块;
供液管路,具有引入外部液态冷媒的进液端,以及与供气罐连通的出液端;
供气管路,具有与供气罐连通以引出气态冷媒的进气端,以及连通气悬浮轴承供气侧的出气端;
泄压管路,可通断地与供气罐相连通,其被设置为在导通状态下将供气罐内的至少部分气态冷媒排出。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泄压管路包括:
泄压管;
压力调节阀,设置于泄压管,其被设置为在进气侧压力大于设定值时开启以导通泄压管。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加热控制组件,加热控制组件包括:
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侧,其用于检测气悬浮轴承的供气压力;
加热控制器,输入端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输出端与加热模块电连接,其被配置为在气悬浮轴承的供气压力小于供气压力下限阈值时,向电加热模块发送加热启动信号;和/或,在气悬浮轴承的供气压力大于供气压力上限阈值时,向电加热模块发送加热停止信号。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
供液电磁阀,设置于供液管路,用于控制供液管路的通断状态;和/或,
驱动泵,设置于供液管路,驱动泵可受控的驱动液态冷媒流向供气罐;其中,驱动泵被设置为处于供液管路的竖向最低点位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补液控制组件,补液控制组件包括:
液位传感器,设置于供气罐,其用于检测供气罐内液态冷媒的液位高度;
补液控制器,输入端与液位传感器电连接,输出端与供液电磁阀、驱动泵电连接,其被配置为在供气罐的液位高度小于液位下限阈值时,向供液电磁阀、驱动泵发送补液开启信号;和/或,在供气罐的液位高度大于液位上限阈值时,向供液电磁阀、驱动泵发送补液停止信号。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液体过滤器,设置于供液管路且位于供液电磁阀、驱动泵的进液侧,液体过滤器用于对流经供液管路的液态冷媒进行过滤。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单向阀,设置于供液管路且位于供液电磁阀、驱动泵的出液侧,单向阀的导通方向被限定为自进液端至出液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气体过滤器,设置于供气管路,气体过滤器用于对流经供气管路的气态冷媒进行过滤。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供气电磁阀,设置于供气管路,用于控制供气管路的通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包括:
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具有气悬浮轴承的压缩机;
如上述可选实施例中示出的任一种的供气系统,供液管路的进液端与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的液态冷媒管段可通断地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通过增设与供气罐相连通的泄压管路,可以使得供气罐内产生的部分气态冷媒能够经由泄压管路排出,从而可以供气罐内气态冷媒过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起到排气降压的作用,以降低罐体自身受压破裂等风险的出现,也能够起到向气悬浮轴承稳压供气的作用。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供气罐;11、加热模块;
20、供液管路;21、供液电磁阀;22、驱动泵;23、单向阀;24、液体过滤器;25、液位传感器;
30、供气管路;31、供气电磁阀;32、气体过滤器;
40、泄压管路;41、泄压管;42、压力调节阀;43、压力传感器;
51、压缩机;52、气悬浮轴承;53、第一换热器;54、第二换热器;55、第一通断阀;56、第二通断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有一种用于气悬浮轴承52的供气系统,其主要包括供气罐10、供液管路20、供气管路30和泄压管路40等部件,该供气系统用于将液态冷媒转换为气态冷媒并输送给气悬浮轴承52实现气膜润滑,并能够将转换的多余气态冷媒排出,以起到提高安全稳定性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气罐10包括一筒状的罐体和设置于罐体内的加热模块11,罐体用于盛装液态冷媒,加热模块11被配置为可受控地将罐体内的液态加热成气态冷媒;在加热模块11开启加热后,液态冷媒吸收加热模块11释放的热量并汽化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的密度较小,主要集中在罐体的上部空间内,液态冷媒的密度较大,主要集中在罐体的下部空间内。
供气罐10具有开设于罐体上部位置的出气口,供气管路30的进气端与该出气口相连通,供气罐10的气态冷媒可以经由该出气口进入供气管路30内,供气管路30的出气端与气悬浮轴承52的供气侧相连通,供气管路30用于将供气罐10内引出的气态冷媒输送至气悬浮轴承52处进行润滑。
供气罐10还具有开设于罐体下部位置的进液口,供液管路20的出液端与该进液口相连通,供液管路20内的外部液态冷媒可以经由该进液口引入供气罐10内。
可选的,加热模块11的类型为液体电加热器,液体电加热器包括设置于罐体内的加热管和温控器;其中液体电加热器的加热管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螺纹单头电加热管、U型/W型电加热管、丝扣螺纹电加热管、平面法兰电加热管等。温控器用于控制加热管的加热功率及启停状态,以调整加热管加热生成气态冷媒的效率。
在实施例中,由于液态冷媒主要集中在罐体的下部空间内,因此加热模块11的加热管设置于罐体的底部位置,以使加热管能够被液态冷媒浸没,不仅能够保证在冷媒量较少时仍能够使底部的液态冷媒与加热管导热接触生成气态冷媒,同时也可以降低加热管露出液面所导致的空烧问题出现。
可选的,液体电加热器的加热管的数量为多根,多根加热管以平铺方式设于罐体的底部,多个加热管处于罐体内同一水平高度位置,这样使得多根加热管均能够被液态冷媒浸没。
可选的,温控器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式温控器、电子式温控器和数字式温控器。
温控器能够设定加热管的固定加热功率或加热温度、加热时长等参数,使得加热管能够按照温控器的设定参数运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气罐10具有开设于罐体上部位置的泄压口,泄压管路40的进气端与该泄压口相连通,供气罐10至少部分气态冷媒经由该出气口进入液压管路内,这样通过将至少部分气态冷媒从泄压管路40外排出供气罐10,可以减少供气罐10内的气态冷媒量,进而能够在罐内气态冷媒过多时降低供气罐10内的冷媒气压,以降低罐体自身受压破裂等风险的出现,也能够起到向气悬浮轴承52稳压供气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泄压管路40与供气罐10可通断地连通,在泄压管路40处于导通状态下,供气罐10内的气态冷媒自泄压管路40流出;在泄压管路40处于断开状态下,供气罐10内的气态冷媒不从泄压管路40流程。
这里,泄压管路40主要由泄压管41和压力调节阀42组成,泄压管41的进气口与供气罐10的泄压口相连通;压力调节阀42设置于泄压管41上,其被设置为在进气侧压力大于设定值时开启以导通泄压管41。
可选的,压力调节阀42为自力式压力调节阀42,自力式压力调节阀42无需外部电源信号控制,其可以利用气态冷媒的压力作为导通/断开切换的动力源。其能够在压力调节阀42的输入/输出侧压差较小情况下自动控制关闭阀门,阻断泄压管41;以及在两侧压差过大情况下自动控制开启阀门,导通泄压管41进行排气。
该自力式压力调节阀42具有动作灵敏、密封性好、压力设定点波动力小等优点,能够实现对气态冷媒的减压稳压自动控制。
又一可选的(未示出附图),泄压管路40还包括设置于罐体内的压力传感器43和泄压控制器,压力传感器43用于检测罐体内的气态冷媒压力,并输出至泄压控制器;泄压控制器能够设定泄压压力阈值,在输入的当前气态冷媒压力大于该泄压压力阈值时,泄压控制器向压力调节阀42发送开启指令,控制压力调节阀42开启以使泄压管路40导通;以及在输入的当前气态冷媒压力小于该泄压压力阈值时,泄压控制器向压力调节阀42发送关闭指令,控制压力调节阀42关闭以使泄压管路40阻断。
除了前文实施例中采用温控器采用温度设定控制的方式之外,在又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加热控制组件,该加热控制组件可根据气悬浮轴承52的供气压力进行加热控制,可选的,加热控制组件包括压力传感器43和加热控制器。
其中,压力传感器43设置于气悬浮轴承52的供气侧,其用于检测气悬浮轴承52的供气压力。可选的,压力传感器43设置于供气罐10内,其用于检测供气罐10上方空间的气态冷媒压力,这里,对于加热控制组件进行控制所采用的压力传感器43,可以是前文中对泄压管路40进行通断控制的同一压力传感器43。
加热控制器的输入端与第一压力传感器43电连接,输出端与加热模块11电连接,其被配置为在气悬浮轴承52的供气压力小于供气压力下限阈值时,向电加热模块11发送加热启动信号,以增加气态冷媒的生成量,进而提高气悬浮轴承52供气侧的实际供气压力;和/或,在气悬浮轴承52的供气压力大于供气压力上限阈值时,向电加热模块11发送加热停止信号,以减少气态冷媒的生成量,进而降低气悬浮轴承52供气侧的实际供气压力。
供气压力上限阈值和供气压力下限阈值根据气悬浮轴承52的型号进行设定,当供气压力处于该两个阈值之间时,供气压力满足气悬浮轴承52的润滑需要,气悬浮轴承52能够正常运行。
可选的,加热控制器的类型为压力继电器,压力继电器是利用流体压力变化启闭电气触点的电气转换元件,本实施例中,受到启闭控制的电气触点串接于加热模块11的供电电路,在电气触点闭合时,供电电路导通,加热模块11启动电加热;在电气触点开启时,供电电路断开,加热模块11停止电加热。
本实施例中根据气悬浮轴承52供气侧的实时压力调整加热模块11的实际加热状态,使得供气罐10实际供应给气悬浮轴承52的气态冷媒压力能够适配气悬浮轴承52的润滑压力需求,从而提高气悬浮轴承52的运行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供液电磁阀21,供液电磁阀21设置于供液管路20上,其用于受控的控制供液管路20的通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供气系统是用于对冷媒循环系统的压缩机51的气悬浮轴承52进行供气,作为供气来源的冷媒是取自冷媒循环系统,在一些不需要压缩机51运行的情况,如压缩机51停机、待机等情况,为避免流入供气罐10内的液态冷媒量过多溢出等问题出现,可通过控制该供液电磁阀21关闭,以阻断供液管路20。
在压缩机51正常运行状态下,该供液电磁阀21为常开状态,此时供液管路20为导通状态。
在又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驱动泵22,驱动泵22设置于供液管路20,其可受控地驱动液态冷媒流向供气罐10,本实施例中设置的驱动泵22是用于为液态冷媒在供液管路20内的输送提供驱动力。
可选的,驱动泵22的类型为齿轮泵。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泵22被设置为处于供液管路20的竖向最低点位置,该种设置方式的有点在于:由于冷媒沸点低,很容易在输送过程中气化,汽化后的气态冷媒密度交底,容易聚集在供气系统的竖向高点位置,通过驱动泵22设置在竖向最低点位置,使得驱动泵22的进口处不容易聚集气态冷媒,使得驱动泵22能够吸液更顺畅。
在压缩机51正常运行状态下,该驱动泵22处于运转状态,驱动液态冷媒自外部输入至供气罐10。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补液控制组件,补液控制组件用于供液电磁阀21和/或驱动泵22的开闭状态,进而控制供气罐10的液态冷媒流入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补液控制组件包括液位传感器25和补液控制器。
其中,液位传感器25设置于供气罐10,其用于检测供气罐10内液态冷媒的液位高度。
补液控制器,输入端与液位传感器25电连接,输出端与供液电磁阀21、驱动泵22电连接,其被配置为在供气罐10的液位高度小于液位下限阈值时,向供液电磁阀21、驱动泵22发送补液开启信号;和/或,在供气罐10的液位高度大于液位上限阈值时,向供液电磁阀21、驱动泵22发送补液停止信号。
可选的,补液控制器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电子式液位开关、液位继电器等。
在本实施例中,液位下限阈值是按照浸没前文实施例中加热管的最小液位高度进行设定,以减少加热管空烧现象的发生;液位上限阈值则是按照容置气态冷媒的最小空间进行设定,以避免液态冷媒过多导致溢出至供气管路30的问题出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液体过滤器24,设置于供液管路20且位于供液电磁阀21、驱动泵22的进液侧,液体过滤器24用于对流经供液管路20的液态冷媒进行过滤。
液体过滤器24可以对来自冷媒循环系统的液态冷媒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不仅可以降低供液电磁阀21堵塞、驱动泵22磨损的情况,还能够避免长时间运行状态下供气罐10内积聚过多的杂质影响使用,有利于延长供气罐10、齿轮泵等部件的使用寿命。
由于供气罐10的进液口设置于罐体下方位置,在供气罐10内液态冷媒较多时,由于液差的影响,则可能出现液态冷媒反流的情况,则本实施例中的供气系统还包括单向阀23,设置于供液管路20且位于供液电磁阀21、驱动泵22的出液侧,单向阀23的导通方向被限定为自进液端至出液端,使得冷媒仅能从供液管路20流向供气罐10。
示例性的,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沿供液管路20的冷媒流入方向,依次设置有驱动泵22和供液电磁阀21,则液体过滤器24设置于驱动泵22的流入侧,单向阀23设置于供液电磁阀21和供气罐10之间的位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气体过滤器32,设置于供气管路30,气体过滤器32用于对流经供气管路30的气态冷媒进行过滤。
气体过滤器32可以对来自供气罐10的气态冷媒中的杂质进行过滤,该气体过滤器32可以起到二次过滤的作用,进一步对冷媒进行过滤,以使进入气悬浮轴承52的冷媒中的杂质降到最低,从而保障气悬浮轴承52的运行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供气系统还包括供气电磁阀31,设置于供气管路30,用于控制供气管路30的通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一些不需要压缩机51运行的情况,供气罐10内剩余的液态冷媒也会逐渐吸热汽化,并经由供气管路30进入压缩机51中,出于对这部分气态冷媒的逸散浪费以及压缩机51的安全性的考虑,可通过控制该供气电磁阀31关闭,以阻断供气管路30。
在压缩机51正常运行状态下,该供气电磁阀31为常开状态,此时供气管路30为导通状态。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4分别示出了供气系统与冷媒循环系统之间三种不同的连接配合形式。
结合图2-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有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如上述任一种可选实施例示出的供气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53、第二换热器54以及具有气悬浮轴承52的压缩机51。
供气系统的供气管路30的出气端与压缩机51的气悬浮轴承52的供气侧相连通。
示例性的,该冷媒循环系统为应用于空调产品的冷媒循环系统,其中第一换热器53为设置于室内侧的室内换热器,第二换热器54为设置于室外侧的室外换热器。
在图2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供气系统的供液管路20的进液端与第一换热器53的液态冷媒管段可通断地连通。
即在图2示出的连接形式应用于空调产品时,供气系统的供液管路20连通室内换热器的液态冷媒管段,从室内换热器中抽取液态冷媒对气悬浮轴承52进行供气。
可选的,液态冷媒管段选择室内换热器底部位置的冷媒管段。
可选的,泄压管路40的出气端连通室内换热器的气态冷媒管段,以将供气罐10内多余的气态冷媒重新导入冷媒循环系统中。
在本实施例中,供液管路20通过其供液电磁阀21实现可通断连通效果。
又或者,在图3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供气系统的供液管路20的进液端与第二换热器54的液态冷媒管段可通断地连通。
即在图3示出的连接形式应用于空调产品时,供气系统的供液管路20连通室外换热器的液态冷媒管段,从室外换热器中抽取液态冷媒对气悬浮轴承52进行供气。
可选的,液态冷媒管段选择室外换热器底部位置的冷媒管段。
可选的,泄压管路40的出气端连通室外换热器的气态冷媒管段,以将供气罐10内多余的气态冷媒重新导入冷媒循环系统中。
在本实施例中,供液管路20通过其供液电磁阀21实现可通断连通效果。
又或者,在图4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供气系统的供液管路20包括第一进液端和第二进液端两个分支,其中第一进液端与第一换热器53的液态冷媒管段连通,第二进液端与第二换热器54的液态冷媒管段连通。
可选的,第一进液端设置有第一通断阀55,第一进液端可通过该第一通断阀55实现与第一换热器53的可通断连通;类似的,第二进液端设置有第二通断阀56,第二进液端可通过该第二通断阀56实现与第二换热器54的可通断连通。这里,第一通断阀55和第二通断阀56的作用是在对该供气系统与冷媒循环系统进行拆装维修过程中控制供液管路20与对应换热器之间的通断状态;一般的,在供气状态的正常使用状态下,第一通断阀55和第二通断阀56中的一个或两个为开启状态,以使液态冷媒能够流入供液管路2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单冷型空调或者主要以制冷模式运行的空调,第一换热器53主要是作为“蒸发器”使用,第二换热器54主要是作为“冷凝器”使用,其中,第一换热器53与供液管路20的分支连接管路上还设置有一电磁阀(图中未标注),该电磁阀可受控地控制第一换热器53与供液管路20之间的通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54在制冷模式下产生较多的液态冷媒量,空调主要是通过第二换热器54向供液管路20供应液态冷媒,此时该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空调刚开机的阶段,第二换热器中液态冷媒较少,则此时控制该电磁阀处于开启状态,将第一换热器53内的液态冷媒也供应给供液管路20,以解决该种情况下液态冷媒量不足所导致的气悬浮轴承无法正常运转的问题。
可选的,泄压管路40的出气端连通第一换热器53或第二换热器54的气态冷媒管段,以将供气罐10内多余的气态冷媒重新导入冷媒循环系统中,如图4示出的是泄压管路40的出气端连通第一换热器53。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气罐,其罐体内设置有可受控地将液态冷媒加热成气态冷媒的加热模块;
供液管路,具有引入外部液态冷媒的进液端,以及与所述供气罐连通的出液端;
供气管路,具有与所述供气罐连通以引出气态冷媒的进气端,以及连通所述气悬浮轴承供气侧的出气端;
泄压管路,可通断地与所述供气罐相连通,其被设置为在导通状态下将所述供气罐内的至少部分气态冷媒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管路包括:
泄压管;
压力调节阀,设置于所述泄压管,其被设置为在进气侧压力大于设定值时开启以导通所述泄压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控制组件,所述加热控制组件包括:
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气悬浮轴承的供气侧,其用于检测所述气悬浮轴承的供气压力;
加热控制器,输入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加热模块电连接,其被配置为在所述气悬浮轴承的供气压力小于供气压力下限阈值时,向所述加热模块发送加热启动信号;和/或,在所述气悬浮轴承的供气压力大于供气压力上限阈值时,向所述加热模块发送加热停止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供液电磁阀,设置于所述供液管路,用于控制所述供液管路的通断状态;和/或,
驱动泵,设置于所述供液管路,所述驱动泵可受控的驱动液态冷媒流向所述供气罐;其中,所述驱动泵被设置为处于所述供液管路的竖向最低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液控制组件,所述补液控制组件包括:
液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供气罐,其用于检测所述供气罐内液态冷媒的液位高度;
补液控制器,输入端与所述液位传感器电连接,输出端与所述供液电磁阀、驱动泵电连接,其被配置为在所述供气罐的液位高度小于液位下限阈值时,向所述供液电磁阀、驱动泵发送补液开启信号;和/或,在所述供气罐的液位高度大于液位上限阈值时,向所述供液电磁阀、驱动泵发送补液停止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体过滤器,设置于所述供液管路且位于所述供液电磁阀、所述驱动泵的进液侧,所述液体过滤器用于对流经供液管路的液态冷媒进行过滤。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向阀,设置于所述供液管路且位于所述供液电磁阀、所述驱动泵的出液侧,所述单向阀的导通方向被限定为自所述进液端至所述出液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体过滤器,设置于所述供气管路,所述气体过滤器用于对流经供气管路的气态冷媒进行过滤。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气电磁阀,设置于所述供气管路,用于控制所述供气管路的通断状态。
10.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具有所述气悬浮轴承的压缩机;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供气系统,所述供液管路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的液态冷媒管段可通断地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51156.5U CN216554974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51156.5U CN216554974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54974U true CN216554974U (zh) | 2022-05-17 |
Family
ID=81564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51156.5U Active CN216554974U (zh) | 2021-09-16 | 2021-09-16 |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54974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32931A (zh) * | 2023-10-20 | 2023-12-15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一种自动补液装置、方法及病理全自动染色机 |
CN117989237A (zh) * | 2023-12-14 | 2024-05-07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换热除湿静压气浮轴承 |
CN117989238A (zh) * | 2023-12-14 | 2024-05-07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自除湿静压气浮轴承 |
-
2021
- 2021-09-16 CN CN202122251156.5U patent/CN21655497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32931A (zh) * | 2023-10-20 | 2023-12-15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一种自动补液装置、方法及病理全自动染色机 |
CN117989237A (zh) * | 2023-12-14 | 2024-05-07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换热除湿静压气浮轴承 |
CN117989238A (zh) * | 2023-12-14 | 2024-05-07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自除湿静压气浮轴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554974U (zh) |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 |
CN111780443B (zh) | 气悬浮轴承供气系统、供气方法及离心式冷水机组 | |
CN101297168A (zh) | 具有受脉宽调制的部件和可变速压缩机的制冷系统 | |
CN212299520U (zh) | 气悬浮轴承供气系统及离心式冷水机组 | |
CN111928507B (zh) | 冷媒循环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 |
JP6563374B2 (ja) | 水素ガス冷却装置 | |
US11686514B2 (en) | Automatic oil level retention system for compress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
US4399663A (en) | Mechanical control system for preventing compressor lubrication pump cavitation in a refrigeration system | |
CN212657900U (zh) |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 |
CN212431383U (zh) | 冷水机组 | |
CN117847813A (zh) | 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制冷设备 | |
CN103162460A (zh) | 一种满液式螺杆水冷冷水/热泵机组 | |
CN215892838U (zh) | 压缩机系统 | |
CN113883600B (zh) | 一种空调双压缩机制冷系统及空调 | |
CN216347147U (zh) | 具有维持机组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 | |
CN111442550B (zh) | 制冷系统 | |
CN213063887U (zh) | 一种制冷压缩机补油及注液降温装置 | |
CN115200250B (zh) | 一种氟泵压缩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21327871U (zh) | 液冷系统、冷水机组及储能系统 | |
CN216814665U (zh) | 液位控制装置 | |
CN217686020U (zh) | 用于冷冻机组的室外机、冷冻机组 | |
CN218994108U (zh) | 一种冷却塔式一体机组 | |
CN216924801U (zh) | 用于冷冻机组的室外机、冷冻机组 | |
CN216769835U (zh) | 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 |
CN219019347U (zh) | 数据中心模块多联热管空调蓄冷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