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43000U -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43000U CN216343000U CN202122353802.9U CN202122353802U CN216343000U CN 216343000 U CN216343000 U CN 216343000U CN 202122353802 U CN202122353802 U CN 202122353802U CN 216343000 U CN216343000 U CN 2163430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supply
- liquid storage
- compressor
- tank
-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808 molecular sie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URGAHOPLAPQHLN-UHFFFAOYSA-N sodium alumino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Na+].[Al+3].[O-][Si]([O-])=O.[O-][Si]([O-])=O URGAHOPLAPQHL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Bearings And Hydrostatic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及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储液罐,与所述冷凝器相连通,使所述冷凝器中的冷媒流入所述储液罐;供气罐,连通于所述储液罐和所述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孔;第一管路,连通所述储液罐的顶部和所述供气罐的顶部;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和所述供气罐的底部;其中,所述储液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供气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所述储液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大于所述供气罐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该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可以不用再使用液位计和冷媒泵来对供气罐进行补液,降低系统能源消耗。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背景技术
气悬浮压缩机以其高效、节能、无油等特点成为当前离心式压缩机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为气体轴承供气是保证气悬浮压缩机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目前,随着气悬浮压缩机在中央空调系统上的应用,因为供气系统不合理慢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现有的气体轴承供气系统多为压缩机外接供气罐实现:将制冷系统(例如,冷凝器)中的冷媒通过冷媒泵抽至供气罐,并通过液位计检测供气罐内的液位,保证供气罐内始终有充足的液态冷媒,进而保证气体轴承供气系统能为气悬浮压缩机供给气态冷媒。
由于传统气悬浮压缩机通过液位计和冷媒泵一起来控制供气罐中的液位,需要冷媒泵频繁开启,这样,冷媒泵频繁开启提升了系统能耗,降低了气悬浮压缩机系统的稳定性。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气悬浮压缩机供气系统的冷媒泵频繁开启,提升了系统能耗,降低了系统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以解决冷媒泵频繁开启而导致系统能耗高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及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储液罐,与所述冷凝器相连通,使所述冷凝器中的冷媒流入所述储液罐;供气罐,连通于所述储液罐和所述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孔;第一管路,连通所述储液罐的顶部和所述供气罐的顶部;第二管路,连通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和所述供气罐的底部;其中,所述储液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供气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所述储液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大于所述供气罐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的内腔底面和所述供气罐的内腔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供气罐的容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的内腔顶端低于或等于所述供气罐的最高液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的横截面面积和所述供气罐的横截面面积相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开闭的第一阀门;所述第二管路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路开闭的第二阀门;其中,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同步开闭,以使所述储液罐中的液体流进所述供气罐。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底部和所述储液罐的顶部,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路的开闭;第四管路,连通所述储液罐的顶部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管路,所述第四管路设置有第四阀门,第四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路的开闭;其中,所述第三阀门与所述第四阀门同步开闭。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的设置高度小于所述冷凝器的设置高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位于所述供气罐内,用于对所述供气罐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压力检测装置,位于所述供气罐,用于检测所述供气罐内的压力,以根据所述压力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工作。
本申请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悬浮压缩机系统,气悬浮压缩机系统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冷凝器中的液态冷媒流入储液罐中,储液罐和供气罐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相连通,储液罐、供气罐、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组成了一个连通器,连通器在保持稳定状态时,连通器内的液位一定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这样,当储液罐的内腔顶端低于供气罐的内腔顶端设置位置且储液罐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高于供气罐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也就是说,储液罐和供气罐的高度设置有重叠部分时,在连通器保持稳定状态时,储液罐内的液位高度和供气罐内的液位高度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保证供气罐能够实现补液的操作。
这样,通过储液罐和供气罐的设计,就可以不用再使用液位计和冷媒泵来对供气罐进行补液,也能完成对供气罐补液的操作,从而节省了轴承供气系统的能量消耗。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气悬浮压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2的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压缩机;2:冷凝器;3:节流装置;4:蒸发器;5:储液罐;501:冷媒进口;502:冷媒出口;503:第一回气口;504:第二回气口;6:供气罐;601:进液口;602:出气口;603:第三回气口;7:第一管路;701:第一阀门;8:第二管路;801:第二阀门;9:第三管路;901:第三阀门;10:第四管路;101:第四阀门;11:压力检测装置;12:加热装置;13:干燥过滤器;14:压力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悬浮压缩机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压缩机轴承供气系统,图中箭头表示压缩机制冷时冷媒的流向。
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依次连接的气悬浮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装置3、蒸发器4,通过管路连接构成冷媒循环回路。在冷媒循环回的管路上还设置有单向阀、流量控制装置(蝶阀)、过滤器和流体监测装置等结构件,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采用常规手段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压缩机轴承供气系统一端与冷凝器2相连通,另一端与压缩机轴承供气孔相连通,用于给压缩机轴承提供符合轴承运转要求的高压气态冷媒。
结合图2-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包括压缩机1和冷凝器2及压缩机1和冷凝器2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储液罐5、供气罐6、第一管路7和第二管路8。其中,储液罐5与冷凝器2相连通,使冷凝器2中的冷媒流入储液罐5;供气罐6连通于储液罐5和压缩机1的轴承供气孔;第一管路7,连通储液罐5的顶部和供气罐6的顶部;第二管路8连通储液罐5的底部和供气罐6的底部;其中,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小于或等于供气罐6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大于供气罐6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
冷凝器2设置有取液口(图中未标示),取液口设置在冷凝器2的液态区,保证供气罐6能够取到充足的液态冷媒。
储液罐5设置有冷媒进口501、冷媒出口502、第一回气口503和第二回气口504。
储液罐5的冷媒进口501与冷凝器2的取液口通过管路相连通。冷媒进口501设置在储液罐5的顶端,也可以设置在储液罐5的底端,优选地,冷媒进口501设置在储液罐5的顶端。冷媒进口501和冷凝器2的取液口通过管路相连通,冷媒进口501设置高度可以小于取液口的设置高度,这样,冷凝器2内的液态冷媒就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管路从取液口流动到冷媒进口501,进入储液罐5。
冷媒进口501设置高度可以大于或等于取液口的设置高度,这样,需要将冷凝器2的取液口设置在冷凝器2的顶端,冷媒进口501与取液口连接管路中距离取液口更近的一端的管口从取液口延伸至冷凝器2内部,并且管路的管口位于冷凝器2的液态区,另一端的管口设置在冷媒进口501,储液罐5上设置有排气口,排气口设置在储液罐5的顶端,可以通过开关控制排气口的开闭,例如电磁阀、截止阀等等。当储液罐5需要补液时,打开开关,储液罐5内的高压气体排出一点,使储液罐5内的气压和冷凝器2内的气压形成压力差,从而触发虹吸效应,使冷凝器2内的液态冷媒流进储液罐5内,此时开关自动关闭,虹吸效应将持续至储液罐5内充满液态冷媒为止。
优选地,冷媒进口501设置高度低于取液口的设置高度,这样,相比较于冷媒进口501设置高度大于或等于取液口的设置高度的设计,设置简单,不用操控,可以节省成本,易于维护。
冷媒出口502设置在储液罐5的底部,冷媒出口502的设置位置可以是储液罐5底面上的任一位置,也可以是储液罐5侧面距离顶部的距离大于距离底面的距离的任一位置,也就是储液罐5内液态冷媒所在的区域。优选的,冷媒出口502设置在储液罐5底面上的任一位置,这样,储液罐5内的液体就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冷媒出口502流出储液罐5。
第一回气口503和第二回气口504均设置在储液罐5的顶部,由于气体都位于储液罐5内部的顶部,这样,通过第一回气口503和第二回气口504均设置在储液罐5的顶部的设计,便于将储液罐5内的气体排出。
供气罐6设置有进液口601、出气口602和第三回气口603,其中,进液口601用于使冷媒进入,出气口602和第三回气口603均用于向外排出气态冷媒。
进液口601设置供气罐6的底部,进液口601的设置位置可以是供气罐6底面上的任一位置,也可以是在供气罐6的侧面上距离顶部的距离大于距离底面的距离的任一位置,也就是供气罐6的液态冷媒所在的区域。出气口602和第三回气口603均设置在供气罐6的顶部。顶部包括供气罐6顶面上的任一位置和在供气罐6的侧面上距离顶部的距离小于距离底面的距离的任一位置,也就是供气罐6的气态冷媒所在的区域。进液口601和冷媒出口502通过第二管路8相连通,第二回气口504和第三回气口603通过第一管路7相连通,出气口602通过管路与轴承供气孔相连通。
优选的,进液口601设置在供气罐6底面上,出气口602和第三回气口603均设置供气罐6顶面上且出气口602的设置位置和第三回气口603的设置位置不相同。这样,可以使轴承供气系统工作效果更好。
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小于或等于供气罐6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大于供气罐6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也就是说,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的设置高度在供气罐6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和供气罐6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之间,即储液罐5的内腔与供气罐6的内腔在高度方向上有重合的部分。优选地,储液罐5的内腔与供气罐6的内腔在高度方向上重合部分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储液罐5的内腔与供气罐6的内腔在高度方向上不重合部分的距离。这样,可以提高轴承供气系统的可靠性。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冷凝器2中的液态冷媒可以从取液口流入储液罐5内,储液罐5、供气罐6、第一管路7和第二管路8构成连通器,在连通器在保持稳定状态时,连通器内的液位一定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这样,在储液罐5和供气罐6达到稳定状态时,储液罐5内的液位高度和供气罐6内的液位高度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从而保证了供气罐6能够实现补液的操作。通过储液罐5和供气罐6的设计,可以不用再使用液位计和冷媒泵,也能完成对供气罐6补液,节省了系统的能量消耗。
可选地,储液罐5的内腔底面和供气罐6的内腔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储液罐5的内腔底面和供气罐6的内腔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这样,在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小于或等于供气罐6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储液罐5的内腔底面和供气罐6的内腔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时,在储液罐5和供气罐6达到连通器稳定状态时,储液罐5和供气罐6的液位高度相同,供气罐6内的液位必然不会充满整个供气罐6的内腔,保证供气罐6补液后能够正常的供气。
可选地,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低于或等于供气罐6的最高液位。
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低于或等于供气罐6的最高液位,最高液位是在不影响供气罐6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液态冷媒在供气罐6内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位置。
这样,在对供气罐6补液前,储液罐5内的液体高度不会高于供气罐6的最高液位,在对供气罐6进行补液后,供气罐6内的液体高度就必然不会高于供气罐6的最高液位,确保供气罐6补液后不会影响供气罐6的正常工作,进而保证压缩机轴承的正常运转,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可选地,储液罐5的容积小于或等于供气罐6的容积。
储液罐5的体积可以小于供气罐6的体积,也可以等于供气罐6的体积,还可以大于供气罐6的体积,可以理解,储液罐5的体积和供气罐6的体积关系不唯一。供气罐6的容积大小根据压缩机1的规格进行设置,储液罐5的容积小于或等于供气罐6的容积。
这样,在满足供气罐6的补液要求的同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储液罐5的补液,缩短供气罐6和储液罐5的补液时间,避免补液时间过长,供气罐6无法及时为压缩机轴承供气,进而影响压缩机1的正常运行。
可选地,储液罐5的横截面面积和供气罐6的横截面面积相等。
这样,可以便于根据供气罐6的最高液位来决定储液罐5的选用规格,可以提高对供气罐6补液的控制精度。
可选地,第一管路7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管路7开闭的第一阀门701;第二管路8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管路8开闭的第二阀门801;其中,第一阀门701和第二阀门801同步开闭,以使储液罐5中的液体流进供气罐6。
当第一阀门701和第二阀门801同时打开时,储液罐5内的气态冷媒和供气罐6内的气态冷媒相连通,储液罐5内的液态冷媒和供气罐6内的液态冷媒相连通,储液罐5、供气罐6、第一管路7和第二管路8组成了一个连通器系统。当连通器系统两侧的液位处于不同时,连通器系统就会不稳定,为了达到稳定状态,连通器底部相连通处的液体就会受到一个朝向液位低的一侧流动的驱动力,直至两侧的液位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时,底部的液体受到的力达到平衡,整个连通器系统达到稳定状态。
这样,当第一阀门701和第二阀门801同时打开时,储液罐5内的液体就会流向供气罐6,直至储液罐5内的液位高度和供气罐6内的液位高度达到同一水平位置,二者内部的液体就不会再流动,进而完成对供气罐6的补液,此时第一阀门701和第二阀门801同时关闭,供气罐6开始供气。
可选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9连通冷凝器2的底部和储液罐5的顶部,第三管路9上设置有第三阀门901,第三阀门901用于控制第三管路9的开闭;第四管路10连通储液罐5的顶部和压缩机1的吸气口管路,第四管路10设置有第四阀门101,第四阀门101用于控制第四管路10的开闭;其中,第三阀门901与第四阀门101同步开闭。
第三管路9连通冷凝器2的底部和储液罐5的顶部,也就是储液罐5的冷媒进口501和冷凝器2的取液口通过第三管路9相连通,这样,冷凝器2内的液态冷媒就可以通过第三管路9流入储液罐5内。第三管路9设置有第三阀门901,第三阀门901用于控制第三管路9的开启和关闭。第三阀门901为截止阀,可以为电动阀,可以为液动阀,可以理解,第三阀门901包括但不限于电动阀和液动阀,优选的,第三阀门901为常闭型电磁阀。这样,第三阀门901就可以自动控制第三管路9的开闭。
第四管路10连通储液罐5的顶部和压缩机1的吸气口管路,第四管路10设置有第四阀门101,第四阀门101用于控制第四管路10的开启和关闭。这样,储液罐5内的气态冷媒就可以通过第四管路10流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管路。第四阀门101为截止阀,可以为电动阀,可以为液动阀,可以理解,第四阀门101包括但不限于电动阀和液动阀,优选的,第四阀门101为常闭型电磁阀。这样,第四阀门101就可以自动控制第四管路10的开闭。
第三阀门901与第四阀门101同时开启和关闭。这样,在第三阀门901与第四阀门101同时开启,储液罐5开始进行补液,由于储液罐5是密闭的,随着液态冷媒流入会减小气态冷媒的空间,进而增大气态冷媒的气压,当储液罐5内的气压大于冷凝器2内的气压时,二者之间的气压会出现差值,导致液态冷媒无法再流入储液罐5内,此时就需要将储液罐5内的气态冷媒排出,降低储液罐5内的气压,进而使液态冷媒可以继续流入储液罐5,因此,第三阀门901与第四阀门101需要同时开启。
由于,储液罐5、供气罐6、第一管路7和第二管路8组成了一个连通器系统,在连通器系统工作时,要保证系统的稳定,保证系统内的气压稳定,第三阀门901与第四阀门101需要关闭,防止系统内的气压改变,进而保证连通器系统工作稳定。
可选地,第四管路10设置有干燥过滤器13。
第四管路10上设置有干燥过滤器13和第四阀门101,第四阀门101和干燥过滤器13沿第四管路10内的冷媒流动方向的依次设置,这样,在第四阀门101打开时,可以对第四管路10输出的冷媒进行干燥和过滤,当第四阀门101关闭时,干燥过滤器13不进行使用,延长了干燥过滤器13的使用时间,避免需要频繁更换干燥过滤器13。
干燥过滤器13主要是起到干燥的作用。干燥过滤器13的规格选用要根据第四管路10的规格来确定,如第四管路10的内径和第四管路10的外径的规格等等。干燥过滤器13可以为过滤碗,也可以为网布,还可以为分子筛,可以理解,干燥过滤器13可以采用的适于使用场景的结构。示例性的,干燥过滤器13为XH-9分子筛,这样,可以有效地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及过滤第四管路10中的杂质,以确保第四管路10输出的冷媒为干燥的,进而保证压缩机系统正常工作。另外,这种分子筛较为常见,便于进行更换。
可选地,储液罐5的设置高度小于冷凝器2的设置高度,这样,冷凝器2中的冷媒就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连通管道流入储液罐5内,进而可以降低轴承供气系统的能耗。
可选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还包括连通管路,供气罐6和压缩机的轴承供气孔通过连通管路(图中未标示)相连通,连通管路上设置有压力调节阀14和干燥过滤器13。
连通管路将供气罐6的出气口602和压缩机1的轴承供气孔相连通,使供气罐6内的高压气态冷媒能沿着连通管路流动到压缩机1的轴承供气孔。连通管路上设置有压力调节阀14,可以将从出气口602排出的高压气体的压力调节到压缩机轴承运转所需要的压力,保证压缩机轴承的正常运转。连通管路上还设置有干燥过滤器13,干燥过滤器13可以有效地过滤连通管路中的杂质,以及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以确保连通管路畅通和压缩机系统正常工作。
这样,供气罐6内的高压气态冷媒可以沿着连通管路输送至轴承供气孔,经过压力调节阀的调节和干燥过滤器13的干燥,保证供气罐6输出的气态冷媒符合压缩机轴承运转要求。
可选地,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12和压力检测装置11,其中,加热装置12位于供气罐6内,用于对供气罐6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压力检测装置11位于供气罐6,用于检测供气罐6内的压力,以根据检测的压力值控制加热装置12的工作。
加热装置12可以为加热棒,还可以为加热器,还可以为其他形式具有加热功能的元件,可以理解加热装置12的形式不唯一。加热装置12的设置位置可以设置在供气罐6的气态冷媒区,也可以设置在供气罐6的液态冷媒区,优选的,加热装置12的设置位置低于供气罐6的最低液位。这样,加热装置12可以时刻与液态冷媒相接触,使加热效果达到最大化,提高气态冷媒的产生速率,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轴承的运转速率。
压力检测装置11可以被设置在供气罐6内,也可以设置在供气罐6外,用于检测供气罐6内的压力,以根据检测的压力值压力控制加热装置12的工作,使供气罐6内的气态冷媒压力达到压缩机轴承运转要求的压力值。压力检测装置11可以使压力传感器。
这样,轴承供气系统就可以供给压缩机轴承满足轴承运转要求的高压气态冷媒。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1)和冷凝器(2)及所述压缩机(1)和所述冷凝器(2)所在的冷媒循环回路;
储液罐(5),与所述冷凝器(2)相连通,使所述冷凝器(2)中的冷媒流入所述储液罐(5);
供气罐(6),连通于所述储液罐(5)和所述压缩机(1)的轴承供气孔;
第一管路(7),连通所述储液罐(5)的顶部和所述供气罐(6)的顶部;
第二管路(8),连通所述储液罐(5)的底部和所述供气罐(6)的底部;
其中,所述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供气罐(6)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且所述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设置高度大于所述供气罐(6)的内腔底端设置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5)的内腔底面和所述供气罐(6)的内腔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5)的容积小于或等于所述供气罐(6)的容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5)的内腔顶端低于或等于所述供气罐(6)的最高液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5)的横截面面积和所述供气罐(6)的横截面面积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路(7)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7)开闭的第一阀门(701);
所述第二管路(8)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路(8)开闭的第二阀门(801);
其中,所述第一阀门(701)和所述第二阀门(801)同步开闭,以使所述储液罐(5)中的液体流进所述供气罐(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管路(9),连通所述冷凝器(2)的底部和所述储液罐(5)的顶部,所述第三管路(9)上设置有第三阀门(901),所述第三阀门(901)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路(9)的开闭;
第四管路(10),连通所述储液罐(5)的顶部和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管路,所述第四管路(10)设置有第四阀门(101),第四阀门(101)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路(10)的开闭;
其中,所述第三阀门(901)与所述第四阀门(101)同步开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5)的设置高度小于所述冷凝器(2)的设置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装置(12),位于所述供气罐(6)内,用于对所述供气罐(6)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压力检测装置(11),位于所述供气罐(6),用于检测所述供气罐(6)内的压力,以根据所述压力控制所述加热装置(12)的工作。
10.一种气悬浮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53802.9U CN216343000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53802.9U CN216343000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43000U true CN216343000U (zh) | 2022-04-19 |
Family
ID=81174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53802.9U Active CN216343000U (zh) | 2021-09-27 | 2021-09-27 |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43000U (zh) |
-
2021
- 2021-09-27 CN CN202122353802.9U patent/CN21634300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80443B (zh) | 气悬浮轴承供气系统、供气方法及离心式冷水机组 | |
KR101175385B1 (ko) | 지열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 |
CN112815584B (zh) | 一种低充注量的满液供液系统及其回油方法 | |
CN111623558B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112413942B (zh)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212299520U (zh) | 气悬浮轴承供气系统及离心式冷水机组 | |
CN214039058U (zh) | 空调系统 | |
CN111365874A (zh) | 冷媒循环系统 | |
CN216814659U (zh) | 制冷系统 | |
CN216343000U (zh) |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 |
KR20060055830A (ko) | 압축기 오일 회수장치 | |
KR101175374B1 (ko) | 지열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 |
CN113959116A (zh) | 压缩机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 |
CN216343001U (zh) | 用于压缩机的轴承供气系统和气悬浮压缩机系统 | |
KR20070111931A (ko) | 지열공조 시스템의 급탕장치 | |
CN113932467A (zh)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082196U (zh) | 一种储油装置及包含其的压缩机 | |
CN114198922A (zh) | 压缩机的供液系统 | |
CN220522865U (zh) | 气悬浮机组 | |
CN112747501B (zh) | 压缩机组件、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 |
CN110821788B (zh) | 一种储油装置及包含其的压缩机、供油量调节方法 | |
CN215959393U (zh) | 饮水机 | |
CN115306674B (zh) | 用于静压气浮轴承的供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9068798U (zh) | 冷媒量调节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空调器 | |
CN218936542U (zh) | 一种低温热泵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