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0881U - 座椅顶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顶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00881U CN216300881U CN202122665135.8U CN202122665135U CN216300881U CN 216300881 U CN216300881 U CN 216300881U CN 202122665135 U CN202122665135 U CN 202122665135U CN 216300881 U CN216300881 U CN 2163008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pair
- covering
- seated person
- cover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顶盖装置,能够进行从侧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并且从前方覆盖或开放就座者的身体的开度调整。座椅顶盖装置(7)设置于座椅(1)并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其具有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覆盖就座者的身体的一对侧方覆盖部(11)、架设于各侧方覆盖部(11)之间而从上方和前方分别覆盖就座者的身体的顶板覆盖部(20)、将顶板覆盖部(20)以能够相对于各侧方覆盖部(11)在沿着各侧方覆盖部(11)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与各侧方覆盖部(11)连结的一对滑动轨道(13)。通过各滑动轨道(13),顶板覆盖部(20)能够在从前方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前方覆盖模式和未从前方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开放模式之间开闭切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顶盖装置。详细而言,涉及设置于座椅并覆盖就座者的身体的座椅顶盖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能够从上方以圆顶状覆盖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就座者的头部的覆盖部的座椅顶盖装置(专利文献1)。上述座椅顶盖装置构成为,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上部,能够在将覆盖部从上方覆盖于就座者的头部的位置和收纳于座椅靠背的后方的位置之间切换。通过使覆盖部覆盖于就座者的头部,从而就座者的前方、上方及侧方的视野被遮挡。另外,通过使覆盖部收纳于座椅靠背的后方,从而开放就座者的上述各视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9709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无法进行通过覆盖部从侧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并且未从前方覆盖的开度调整。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顶盖装置,能够进行从侧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并且从前方覆盖或开放就座者的身体的开度调整。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采用以下的方案。
即,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为设置于座椅并覆盖就座者的身体的座椅顶盖装置。该座椅顶盖装置具有:一对侧方覆盖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覆盖就座者的身体;顶板覆盖部,架设于一对侧方覆盖部之间而从上方和前方分别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及滑动连结部,将顶板覆盖部以能够相对于一对侧方覆盖部在沿着一对侧方覆盖部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与一对侧方覆盖部连结。通过滑动连结部,顶板覆盖部能够在从前方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前方覆盖模式和未从前方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开放模式之间开闭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一对侧方覆盖部,从侧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另外,通过顶板覆盖部的开闭切换,以就座者的身体被从前方覆盖或开放的方式进行切换。由此,能够进行从侧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并且从前方覆盖或开放就座者的身体的开度调整。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开放模式包括从上方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上方覆盖模式和从上方也未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完全开放模式。通过滑动连结部,顶板覆盖部也能够在上方覆盖模式和完全开放模式之间开闭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除了从侧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并且从前方覆盖或开放就座者的身体的开度调整之外,还能够进一步进行从上方覆盖或开放就座者的身体的开度调整。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座椅具备能够进行倾斜调节动作的座椅靠背。座椅顶盖装置具有曲面形状的上壳体,该上壳体固定于座椅靠背并覆盖座椅靠背的背面,并且从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前方突出。一对侧方覆盖部由上壳体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以从后方包入座椅靠背的方式覆盖的上壳体,能够将一对侧方覆盖部形成为相互具有一体感的外观良好的合理的结构。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座椅顶盖装置还具有一对下壳体,该一对下壳体从座椅的座垫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上方突出。一对下壳体与一对侧方覆盖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面状重叠,由此在一对下壳体与上壳体之间呈包入状覆盖座椅。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一对下壳体,能够在不使与座椅靠背一体地进行倾斜调节动作的上壳体大型化的情况下,将座椅以在一对下壳体与上壳体之间宽阔地包入的方式覆盖。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一对下壳体在座椅靠背的倾斜调节动作的可动范围整个区域中与一对侧方覆盖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面状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无论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如何,都能够始终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以宽阔地包入的方式覆盖座椅。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座椅顶盖装置还具有一对扶手,该一对扶手以能够绕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分别与一对侧方覆盖部及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中的至少一方连结,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形成于一对下壳体的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孔在该各引导孔的延伸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与引导孔连结。一对扶手的倾斜角度随着座椅靠背的倾斜调节动作而变动。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上壳体及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和下壳体的结构,能够合理地设置随着座椅靠背的倾斜调节动作而使倾斜角度变动的一对扶手。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顶板覆盖部具有:面状的布帛材料;及多根线材框架,沿着布帛材料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线状延伸,通过挠曲将布帛材料支撑为呈凸状弯曲的形状。滑动连结部具有一对滑动轨道,该一对滑动轨道分别固定于一对侧方覆盖部,并以对多根线材框架的各侧的端部进行滑动引导的状态与多根线材框架的各侧的端部抵接。一对滑动轨道被设为相互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分离宽度朝着关闭顶板覆盖部的方向而连续地扩大的轨道形状,通过该轨道形状,由多根线材框架形成的布帛材料的呈凸状弯曲的曲率朝着关闭顶板覆盖部的方向变小,且朝着打开顶板覆盖部的方向变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布帛材料设为向上方大幅鼓起的弯曲形状,使得在就座者的头部上方不易碰到头部。另外,无需使布帛材料及各线材框架配合一对滑动轨道的分离宽度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伸缩,能够使布帛材料及各线材框架变形为与向前方大幅扩大横向宽度的一对侧方覆盖部间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一对滑动轨道具有与多根线材框架的各侧的端部抵接的倾斜成截面V字状的倾斜槽。多根线材框架中的位于就座者的头部上方的特定的线材框架通过使各侧的端部与倾斜成V字状的所述倾斜槽的内侧的立起面抵接而被支撑为立起的状态。一对侧方覆盖部从外侧与特定的线材框架的从各侧的端部立起的前端的部位抵接,使特定的线材框架变化为中央的鼓起大的拉深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一对滑动轨道和一对侧方覆盖部的夹入,能够使特定的线材框架变化为更不易与就座者的头部接触的拉深形状。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一对滑动轨道中的至少一方为辅助把手,该辅助把手具备就座者能够从上方钩挂手指而抓住的凹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一对滑动轨道中的至少一方作为辅助把手而合理地发挥功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一对滑动轨道中的至少一方为安装部,该安装部具备用于对预定的安装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安装的钩挂槽。在此,所谓“预定的安装部件”,是指能够作为钩挂件使用的各种钩、LED照明等照明器具、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支架、把手等各种安装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一对滑动轨道中的至少一方作为预定的安装部件的安装部而合理地发挥功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还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顶板覆盖部由能够单独地进行开闭切换的具有通气性的网状的内门和通气性比内门的通气性低的外门的内外两层构造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由顶板覆盖部进行的覆盖在由网状的内门进行的具有通气性的覆盖和由通气性比内门的通气性低的外门进行的覆盖之间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顶盖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图2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从图2使座椅靠背向后方倾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2使座椅靠背切换为步入姿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将顶板覆盖部切换为上方覆盖模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主视图。
图11是图9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将顶板覆盖部切换为完全开放模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2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顶盖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座椅
2 座椅靠背
3 座垫
4 头枕
5 扶手
5A 轴
5B 轴
6 调角铰链中心
7 座椅顶盖装置
10 上壳体
11 侧方覆盖部
12 后方覆盖部
13 滑动轨道(滑动连结部)
13A 倾斜槽(凹面、钩挂槽)
13B 嵌合槽
20 顶板覆盖部
21 帘部(布帛材料、外门)
22 线材框架
23 纱窗(内门)
24 线材框架
30 下壳体
31 引导孔
40 送风机
B 钩(预定的安装部件)
F 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关于座椅顶盖装置7的概略结构)
首先,使用图1~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顶盖装置7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表示前后上下左右等的各方向的情况下,是指各图中所示的各个方向。另外,在表示为“座椅宽度方向”的情况下,是指后述的座椅1的左右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示出具体的参照图的情况下,或者在参照图中没有附图标记的情况下,适当参照图1~图14中的某一个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顶盖装置7适用于设置在汽车的地板F上的座椅1。上述座椅1构成为具备成为就座者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2、成为就座部的座垫3、成为靠头部的头枕4、成为肘放置部的左右一对扶手5的前排座椅。
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部经由未图示的调角器而与座垫3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连结。由此,座椅靠背2构成为能够进行使靠背角度绕作为上述调角器的中心的调角铰链中心6前后变化的倾斜调节。头枕4安装于座椅靠背2的上部。座垫3以能够经由未图示的滑轨在车辆的地板F上进行前后方向的位置调节的状态连结。
座椅顶盖装置7具有上壳体10,上壳体10具备固定于座椅靠背2并从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向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对侧方覆盖部11。另外,座椅顶盖装置7具有架设于上述上壳体10的左右的侧方覆盖部11之间而能够从上方和前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的顶板覆盖部20。上述上壳体10及顶板覆盖部20分别形成为左右对称形状。
上述顶板覆盖部20构成为能够通过手动相对于上壳体10向前后进行开闭操作。具体而言,如图1~图4所示,顶板覆盖部20通过以固定于该上壳体10的后方覆盖部12的后缘为支点以向前方扩大形状的方式关闭的操作,切换为从上方和前方分别覆盖就座者的包括头部在内的身体的前方覆盖模式。
另外,如图9~图11所示,顶板覆盖部20通过向前方关闭至中途的操作,切换为从上方覆盖就座者的包括头部在内的身体而未从前方覆盖就座者的包括头部在内的身体的上方覆盖模式。另外,如图12~图14所示,顶板覆盖部20通过向后方完全打开的操作而折叠成蛇腹状,切换为从前方和上方都不覆盖就座者的包括头部在内的身体的完全开放模式。
如图1~图4所示,上述座椅顶盖装置7还具有固定于座垫3并从座垫3的左右两侧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下壳体30。左右一对下壳体30形成为彼此左右对称形状。另外,座椅顶盖装置7具有沿着上述顶板覆盖部20的内周面吹出从后方朝向前方的风的左右一对送风机40。
(关于座椅顶盖装置7的各部分的结构)
以下,对座椅顶盖装置7的各部分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4所示,上壳体10具有安装于座椅靠背2的背面并从后方宽阔地覆盖座椅靠背2、头枕4以及它们的周围的面状的后方覆盖部12。另外,上壳体10具有从后方覆盖部12的左右两侧的缘部向前方突出而从侧方宽阔地覆盖座椅靠背2、头枕4、就座者的包括头部在内的身体以及它们的周围的左右一对面状的侧方覆盖部11。
上述后方覆盖部12形成为其上部和左右两侧部向前方弯曲的、向前方凹陷的三维曲面的面板形状。详细而言,后方覆盖部12形成为其横向宽度朝上方呈山状地前端变细的面板形状(参照图4)。
另外,各侧方覆盖部11以它们的上部和后部成为与后方覆盖部12平滑地连续的曲面形状的方式形成为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方弯曲的、向内方凹陷的三维曲面的面板形状。详细而言,各侧方覆盖部11形成为相互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分离宽度朝着前方平滑且连续地扩大的曲面形状。
由此,上壳体10构成为,在通过各侧方覆盖部11从侧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的同时,朝着前方将包覆空间在横向扩宽而能够形成拘束感少的个人空间。另外,如图9~图14所示,上壳体10构成为,在将顶板覆盖部20向上方打开时,能够较宽地确保就座者的前方视野。
上述上壳体10由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合成树脂构成的1张板材来构成。如上所述,上壳体10构成为能够在就座者的头部及躯干部的周围形成分隔件,该分隔件能够确保从后方及两侧方较宽地以具有圆形的形状包入头部及躯干部的舒适的个人空间。
如图1~图4所示,顶板覆盖部20具有由在前后方向上长条的横向宽度恒定的布帛材料构成的帘部21和构成帘部21的骨架的多根线材框架22。各线材框架22以沿着帘部2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安装于帘部21的前后5处的部位。在此,帘部2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布帛材料”。
各线材框架22成为相对于上述帘部21的前后5处的部位分别遍及座椅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一体地安装的状态。而且,各线材框架22的从这些帘部21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的各侧的端部分别组装于在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的内侧面安装的左右一对滑动轨道13。
通过上述组装,各线材框架22在各滑动轨道13之间以弯曲成弓形的状态被支撑。而且,由此,帘部21与各线材框架22的挠曲形状对应,在各滑动轨道13之间配设成呈凸状弯曲的形状。在此,各滑动轨道1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滑动连结部”。
上述帘部21的后侧的缘部固定在上壳体10的后方覆盖部12的内周面上。而且,在上述帘部21上,沿着其前缘部与中间部的4个部位共计5个部位安装有各线材框架22。
各线材框架22以其各侧的端部相对于各滑动轨道13能够沿着各滑动轨道13延伸的方向滑动的方式组装。各滑动轨道13形成为以沿着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的上缘部弯曲成弓形的形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
详细而言,如图9~图14所示,各滑动轨道13形成为相互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分离宽度沿着各侧方覆盖部11的上缘部朝着前方而平滑且连续地扩大的轨道形状。具体而言,各滑动轨道13形成为具有如下的恒定截面的轨道形状。
即,如图5~图6所示,各滑动轨道13形成为具有以向上开口的截面V字状倾斜的倾斜槽13A和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开口的截面矩形状的嵌合槽13B的轨道形状。各倾斜槽13A成为从上方与各线材框架22的各侧的端部抵接的抵接面。
另外,各倾斜槽13A形成为向上开口的凹面形状,由此构成为就座者能够从上方钩挂手指(未图示)而抓住各滑动轨道13。由此,各滑动轨道13构成为在它们的任何部分都形成有就座者能够从上方钩挂手指而抓住各滑动轨道13的辅助把手。
另外,各倾斜槽13A形成为向上开口的凹面形状,由此构成为就座者能够从上方钩挂作为安装部件的钩B。而且,各嵌合槽13B是通过使形成在钩挂于上述各倾斜槽13A的钩B的凸部嵌合而将钩B固定于各滑动轨道13的固定槽。通过上述各嵌合槽13B,各滑动轨道13构成为在它们的任何部分都能够钩挂而固定钩B。
在此,各倾斜槽13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凹面”及“钩挂槽”。另外,钩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预定的安装部件”。此外,上述安装部件除了钩B之外,也可以是具备与上述钩相同的相对于各滑动轨道13的安装构造的其他部件。具体而言,可列举LED照明等照明器具、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按钮等部件。
各线材框架22以如下方式设置为使各侧的端部与上述各滑动轨道13抵接的状态。即,各线材框架22分别弯曲成弓形,从而以各侧的端部进入各滑动轨道13的倾斜槽13A内的状态组装。通过该组装,各线材框架22通过它们的弹力始终处于向要恢复弯曲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的状态。
但是,如图5所示,各线材框架22在位于就座者的头部上方的部位,由于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分离宽度窄,所以通过与各侧方覆盖部11的内周面的接触,从两侧向内侧压入,保持为呈弓形较大地弯曲的形状。并且,各线材框架22的两侧的端部通过与座椅宽度方向的分离宽度窄的各滑动轨道13的倾斜槽13A的接触而被压入倾斜槽13A的下端,通过与倾斜面的内侧的立起面的抵接而被保持为向上方立起的朝向。
通过上述作用,如图1~图4、图9~图14所示,各线材框架22在位于就座者的头部上方的部位,被保持为不易与就座者的头部接触的向上方大幅鼓起的弯曲形状。由此,由各线材框架22支撑的帘部21也被保持为沿着各线材框架22的形状向上方大幅鼓起的弯曲形状。
另一方面,如图1~图4所示,各线材框架22随着向就座者的头部前方的滑动,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分离宽度变宽,因此随着各滑动轨道13的支撑跨距的变宽而逐渐缓和弓形的弯曲(逐渐减小曲率),成为不受到各侧方覆盖部11的来自两侧的压入的状态。伴随于此,如图6所示,各线材框架22的两侧的端部在弹力的作用下在各滑动轨道13的倾斜槽13A上向外侧滑动,与抵接于各侧方覆盖部11的内周面的外端抵接而被卡定。
通过上述作用,各线材框架22在位于就座者的头部前方的部位,与各侧方覆盖部11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分离宽度对应,保持为不伴随伸缩地扩宽横向宽度的状态。由此,由各线材框架22支撑的帘部21也被保持为沿着各线材框架22的形状不伴随伸缩地扩宽横向宽度的形状。各线材框架22构成为在相对于各滑动轨道13的任意的滑动位置通过摩擦阻力而被卡定。
如图1~图4所示,左右一对下壳体30安装于座垫3的左右两侧部,形成为使面朝座椅宽度方向并向上方突出。如图1~图2所示,各下壳体30形成为从侧方宽阔地覆盖座垫3的从前端到后端的整个区域的面板形状。
另外,各下壳体30比座垫3的就座面靠上方突出,形成为从侧方宽阔地覆盖就座者的腰部到大腿部的身体区域的面板形状。详细而言,各下壳体30形成为向上方突出到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与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呈面状重叠的位置。
通过所述结构,各下壳体30形成为能够在各下壳体30与上壳体10之间以包入状覆盖座椅1的结构。各下壳体30形成为在使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前后变化的倾斜调节动作的可动范围整个区域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与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重叠的方式突出的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即使上壳体10随着座椅靠背2的后倾而向后上方移动,各下壳体30也维持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与各侧方覆盖部11重叠的状态。因此,即使在将座椅1切换为使座椅靠背2后倾的舒适的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从侧方宽阔地覆盖就座者的身体的状态。
另外,上述上壳体10形成为与各下壳体30分开而从侧方覆盖座椅1的结构,如图8所示,形成即使随着座椅靠背2的前倾而向前下方移动也不与地板F抵接的结构。因此,即使是通过上述上壳体10和各下壳体30能够在倾斜调节动作的可动范围整个区域从侧方宽阔地覆盖座椅1的结构,也能够不阻碍使座椅靠背2前倾而将座椅1切换为步入姿势(能够扩大向后座的乗降开口的姿势)的动作。
如图1~图4所示,左右一对扶手5分别由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板状的部件构成。各扶手5的后端部分别通过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5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的内侧部连结。另外,各扶手5分别通过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5B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前端部形成于各下壳体30的内侧部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引导孔31连结。
上述各引导孔31分别形成为前侧的区域以前低后高状弯曲延伸、后侧的区域以前高后低状弯曲延伸的形状。各扶手5通过与上述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及各下壳体30的引导孔31的连结,形成为伴随座椅靠背2的倾斜调节动作而如以下那样进行追随动作的结构。
即,如图2所示,在座椅靠背2处于通常的立起角度时,各扶手5被保持为形成大致水平状的顶板面的角度。另外,如图7所示,随着座椅靠背2从上述通常的立起角度后倾,各扶手5的后端部与上壳体10一起向后下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各扶手5的前端部沿着各引导孔31的形状缓慢地下降,同时呈现被向后方拉入的移动轨迹。
通过上述移动,在使座椅靠背2后倾为舒适姿势时,各扶手5追随座椅靠背2而向后下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切换为使它们的倾斜角度比水平稍微向前上方的容易轻松地放置肘的姿势。具体而言,各扶手5被切换为比与座椅靠背2成直角的前高后低的角度低的前高后低角度。
另外,如图8所示,随着座椅靠背2从上述通常的立起角度前倾,各扶手5的后端部与上壳体10一起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各扶手5的前端部沿着各引导孔31的形状呈向前下方向落下的移动轨迹。通过上述移动,各扶手5不会阻碍使座椅靠背2前倾的移动。
此外,各扶手5也可以是后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座椅靠背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连结、而不是与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连结的结构。另外,各扶手5也可以是后端部横跨上壳体10的各侧方覆盖部11和座椅靠背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结构。
如图1~图4所示,各送风机40安装于上壳体10的后方覆盖部12。详细而言,各送风机40以位于座椅靠背2的成为两肩口的上方的头枕4的左右两侧的方式配设。
各送风机40分别设置成贯通上壳体10的后方覆盖部12而使吸入口向后方露出的状态。在各吸入口内置有未图示的HEPA过滤器等过滤器。通过各过滤器,吸附包含在从各吸入口导入的空气中的细菌、病菌,将过滤而被净化后的空气向各送风机40内导入。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各送风机40设有空气调节部,该空气调节部能够调节从各吸入口导入的空气的温度、湿度或者对导入的空气附加芳香油等香味成分。上述空气调节部能够根据由就座者对未图示的电动开关的操作设定的温度、湿度、想要对其附加的香味成分的设定来调节导入的空气的状态。
各送风机40形成为将从各吸入口导入的空气从在前方开口的各吹出口向前斜上方吹出的结构。通过上述风的吹出,在顶板覆盖部20以覆盖就座者的包括头部在内的身体的状态关闭时,风沿着顶板覆盖部20的内周面从后方向前方流动。
而且,吹出的风沿着顶板覆盖部20的内周面从顶板覆盖部20的前端向外部排出。由此,在没有顶板覆盖部20的覆盖的前端的区域,形成沿着使顶板覆盖部20延长的形状而以面状吹出风的气帘。
通过上述气帘的吹出,在没有顶板覆盖部20的覆盖的区域,形成能够阻止来自外部的空气的侵入的空气屏障。另外,通过沿顶板覆盖部20从座椅顶盖装置7内向外部吹出风,能够使座椅顶盖装置7内正压化。因此,由此,也能够适当地阻止外部的空气向座椅顶盖装置7内侵入。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在没有顶板覆盖部20的覆盖的前端的区域形成向前下方向吹出的风的流动,即使就座者咳嗽而病菌、飞沫从口、鼻向座椅顶盖装置7内飞散,它们也不会向车厢内扩散,而是从座椅顶盖装置7内向脚下排出。因此,通过座椅顶盖装置7,能够适当地进行按每个就座者分隔室内空间的区域空调。
此外,各送风机40也可以构成为吸入口露出于座椅顶盖装置7内而设置,取入座椅顶盖装置7内的空气而从后方将空气向顶板覆盖部20吹出。
(总结)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顶盖装置7为如下的结构。此外,以下用括号标注的附图标记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结构对应的附图标记。
即,座椅顶盖装置(7)是设置于座椅(1)并覆盖就座者的身体的座椅顶盖装置(7)。该座椅顶盖装置(7)具有:一对侧方覆盖部(11),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覆盖就座者的身体;顶板覆盖部(20),架设于一对侧方覆盖部(11)之间而从上方和前方分别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及滑动连结部(13),将顶板覆盖部(20)以能够相对于一对侧方覆盖部(11)在沿着一对侧方覆盖部(11)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与一对侧方覆盖部(11)连结。通过滑动连结部(13),顶板覆盖部(20)能够在从前方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前方覆盖模式(图1~图4所示的状态)和未从前方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开放模式(图9~图14所示的状态)之间开闭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一对侧方覆盖部(11),就座者的身体被从侧方覆盖。另外,通过顶板覆盖部(20)的开闭切换,以就座者的身体被从前方覆盖或开放的方式切换。由此,能够进行从侧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并从前方覆盖或开放就座者的身体的开度调整。
另外,开放模式包括从上方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上方覆盖模式(图9~图11所示的状态)和从上方也未覆盖就座者的头部的完全开放模式(图12~图14所示的状态)。顶板覆盖部(20)通过滑动连结部(13)也能够在上方覆盖模式和完全开放模式之间开闭切换。根据上述结构,除了从侧方覆盖就座者的身体并从前方覆盖或开放就座者的身体的开度调整之外,还能够进一步进行从上方覆盖或开放就座者的身体的开度调整。
另外,座椅(1)具备能够进行倾斜调节动作的座椅靠背(2)。座椅顶盖装置(7)具有曲面形状的上壳体(10),上壳体(10)固定于座椅靠背(2)并覆盖座椅靠背(2)的背面,并且从座椅靠背(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前方突出。一对侧方覆盖部(11)由上壳体(10)构成。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以从后方包入座椅靠背(2)的方式覆盖的上壳体(10),能够将一对侧方覆盖部(11)形成为相互具有一体感的外观良好的合理的结构。
另外,座椅顶盖装置(7)还具有一对下壳体(30),一对下壳体(30)从座椅(1)的座垫(3)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上方突出。一对下壳体(30)与一对侧方覆盖部(1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面状重叠,由此在一对下壳体(30)与上壳体(10)之间呈包入状覆盖座椅(1)。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一对下壳体(30),能够在不使与座椅靠背(2)一体进行倾斜调节动作的上壳体(10)大型化的情况下,以在一对下壳体(30)与上壳体(10)之间宽阔地包入座椅(1)的方式进行覆盖。
另外,一对下壳体(30)在座椅靠背(2)的倾斜调节动作的可动范围整个区域中与一对侧方覆盖部(1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面状重叠。根据上述结构,无论座椅靠背(2)的倾斜角度如何,都能够始终通过上壳体(10)和下壳体(30)将座椅(1)以宽阔地包入的方式进行覆盖。
另外,座椅顶盖装置(7)还具有一对扶手(5),一对扶手(5)以能够绕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5A)旋转的方式分别与一对侧方覆盖部(11)及座椅靠背(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中的至少一方连结,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形成于一对下壳体(30)的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孔(31)在各引导孔(31)延伸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与各引导孔(31)连结。一对扶手(5)的倾斜角度随着座椅靠背(2)的倾斜调节动作而变动。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上壳体(10)及/或座椅靠背(2)和下壳体(30)的结构,能够合理地设置追随座椅靠背(2)的倾斜调节动作而使倾斜角度变动的一对扶手(5)。
另外,顶板覆盖部(20)具有:面状的布帛材料(21);及多根线材框架(22),沿着布帛材料(2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线状延伸,通过挠曲将布帛材料(21)支撑为呈凸状弯曲的形状。滑动连结部(13)具有一对滑动轨道(13),滑动轨道(13)分别固定于一对侧方覆盖部(11),并以对多根线材框架(22)的各侧的端部进行滑动引导的状态与多根线材框架(22)的各侧的端部抵接。
一对滑动轨道(13)被设为相互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分离宽度朝着关闭顶板覆盖部(20)的方向而连续地扩大的轨道形状,通过该轨道形状,由多根线材框架(22)形成的布帛材料(21)的呈凸状弯曲的曲率朝着关闭顶板覆盖部(20)的方向变小,且朝着打开顶板覆盖部(20)的方向变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布帛材料(21)形成为以在就座者的头部上方不易与头部接触的方式向上方大幅鼓起的弯曲形状。另外,能够使布帛材料(21)及各线材框架(22)不与一对滑动轨道(13)的分离宽度一致地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伸缩,而变形为沿着横向宽度向前方大幅扩宽的一对侧方覆盖部(11)之间的形状的形状。
另外,一对滑动轨道(13)具有与多根线材框架(22)的各侧的端部抵接的倾斜成截面V字状的倾斜槽(13A)。多根线材框架(22)中的位于就座者的头部上方的特定的线材框架(22)通过使各侧的端部与倾斜成V字状的倾斜槽(13A)的内侧的立起面抵接而被支撑为立起的状态。一对侧方覆盖部(11)从外侧与特定的线材框架(22)的从各侧的端部立起的前端的部位抵接,使特定的线材框架(22)变化为中央的鼓起大的拉深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一对滑动轨道(13)和一对侧方覆盖部(11)的夹入,能够使特定的线材框架(22)变化为更不易与就座者的头部接触的拉深形状。
另外,一对滑动轨道(13)中的至少一方为辅助把手,该辅助把手具备就座者能够从上方钩挂手指而抓住的凹面(13A)。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一对滑动轨道(13)中的至少一方作为辅助把手合理地发挥功能。
另外,一对滑动轨道(13)中的至少一方为安装部,该安装部具备用于对预定的安装部件(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安装的钩挂槽(13A)。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一对滑动轨道(13)中的至少一方作为预定的安装部件(B)的安装部合理地发挥功能。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顶盖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顶盖装置构成为,顶板覆盖部由除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帘部21之外还具备成为内门的纱窗23的内外两层构造来构成。在此,帘部2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外门”,纱窗2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内门”。
上述纱窗23与帘部21同样地,为构成骨架的线材框架24以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安装在其前后5处的部位的结构。而且,上述纱窗23与帘部21同样地,各线材框架24的各侧的端部分别组装在另外安装于上壳体的各侧方覆盖部的内周面的左右一对滑动轨道上,为能够与帘部21独立地进行手动的开闭的结构。
支撑上述纱窗23的各滑动轨道排列设置于支撑帘部21的各滑动轨道的下方。支撑上述纱窗23的各滑动轨道与支撑帘部21的各滑动轨道同样地,将纱窗23支撑为为了在就座者的头部上方不易与头部接触而向上方大幅鼓起的弯曲形状。另外,支撑纱窗23的各滑动轨道构成为,伴随各线材框架24向就座者的头部前方的滑动,与各侧方覆盖部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分离宽度对应,变形为不伴随伸缩而扩宽横向宽度的状态。
上述纱窗23由通气性比作为外门的帘部21高的网眼状的面状部件构成。因此,通过在将帘部21打开为完全开放模式的状态下关闭纱窗23,能够从上方及前方以具有通气性的比较开放的形态覆盖就座者的包括头部在内的身体。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由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结构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因此标注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总结)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顶盖装置7为如下的结构。此外,以下用括号标注的附图标记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结构对应的附图标记。
即,座椅顶盖装置(7)的顶板覆盖部(20)由能够单独地进行开闭切换的具有通气性的网状的内门(23)和通气性比内门(23)的通气性低的外门(21)的内外两层构造构成。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顶板覆盖部(20)的覆盖在网状的内门(23)的具有通气性的覆盖和通气性比内门(23)低的外门(21)的覆盖之间切换。
《关于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使用2个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以以下所示的各种方式实施。
1.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顶盖装置除了汽车的座椅之外,也能够适用于铁道等汽车以外的车辆、飞机或船舶等车辆以外的交通工具的座椅。另外,座椅顶盖装置除了交通工具之外,也能够适用于体育设施、剧场、电影院、音乐会会场、活动会场等各种设施用的座椅、按摩座椅等交通工具用以外的座椅。
2.一对侧方覆盖部也可以不作为上壳体的构成要素,而是各自分别安装设置于座椅靠背或座垫。
3.滑动连结部也可以将顶板覆盖部以相对于一对侧方覆盖部能够电动自动进给的方式与一对侧方覆盖部连结。另外,滑动连结部也可以将顶板覆盖部以相对于一对侧方覆盖部通过与设置于各侧方覆盖部的滑动用的槽或孔嵌合而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一对侧方覆盖部连结。
4.设置于一对滑动轨道中的至少一方的凹面(供就座者从上方钩挂手指而抓住的凹面)也可以与倾斜槽分开设置。同样地,钩挂槽也可以与倾斜槽分开设置。
5.顶板覆盖部也可以由布状部件构成,该布状部件以架设状架设在各侧方覆盖部之间,通过伸缩来吸收各侧方覆盖部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分离宽度的变化。各侧方覆盖部也可以是相互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分离宽度不变化的平行配置。
Claims (11)
1.一种座椅顶盖装置,设置于座椅并覆盖就座者的身体,所述座椅顶盖装置具有:
一对侧方覆盖部,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覆盖所述就座者的身体;及
顶板覆盖部,架设于该一对侧方覆盖部之间而从上方和前方分别覆盖所述就座者的身体,
所述座椅顶盖装置的特征在于,
还具有滑动连结部,该滑动连结部将该顶板覆盖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一对侧方覆盖部在沿着该一对侧方覆盖部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与所述一对侧方覆盖部连结,
通过所述滑动连结部,所述顶板覆盖部能够在从前方覆盖所述就座者的头部的前方覆盖模式和未从前方覆盖所述就座者的头部的开放模式之间开闭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放模式包括从上方覆盖所述就座者的头部的上方覆盖模式和从上方也未覆盖所述就座者的头部的完全开放模式,
通过所述滑动连结部,所述顶板覆盖部也能够在所述上方覆盖模式和所述完全开放模式之间开闭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具备能够进行倾斜调节动作的座椅靠背,
该座椅顶盖装置具有曲面形状的上壳体,该上壳体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并覆盖该座椅靠背的背面,并且从该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前方突出,
所述一对侧方覆盖部由所述上壳体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座椅顶盖装置还具有一对下壳体,该一对下壳体从所述座椅的座垫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上方突出,
该一对下壳体与所述一对侧方覆盖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面状重叠,由此在所述一对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之间呈包入状覆盖所述座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下壳体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调节动作的可动范围整个区域中与所述一对侧方覆盖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面状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座椅顶盖装置还具有一对扶手,该一对扶手以能够绕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分别与所述一对侧方覆盖部及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中的至少一方连结,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形成于所述一对下壳体的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孔在该各引导孔延伸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引导孔连结,
该一对扶手的倾斜角度随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调节动作而变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覆盖部具有:面状的布帛材料;及多根线材框架,沿着该布帛材料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呈线状延伸,通过挠曲将该布帛材料支撑为呈凸状弯曲的形状,
所述滑动连结部具有一对滑动轨道,该一对滑动轨道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侧方覆盖部,并以对所述多根线材框架的各侧的端部进行滑动引导的状态与所述多根线材框架的各侧的端部抵接,
所述一对滑动轨道被设为相互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分离宽度朝着关闭所述顶板覆盖部的方向而连续地扩大的轨道形状,通过该轨道形状,由所述多根线材框架形成的所述布帛材料的呈凸状弯曲的曲率朝着关闭所述顶板覆盖部的方向变小,且朝着打开所述顶板覆盖部的方向变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滑动轨道具有与所述多根线材框架的各侧的端部抵接的倾斜成截面V字状的倾斜槽,
所述多根线材框架中的位于所述就座者的头部上方的特定的线材框架通过使各侧的端部与倾斜成V字状的所述倾斜槽的内侧的立起面抵接而被支撑为立起的状态,
所述一对侧方覆盖部从外侧与所述特定的线材框架的从各侧的端部立起的前端的部位抵接,使所述特定的线材框架变化为中央的鼓起大的拉深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滑动轨道中的至少一方为辅助把手,该辅助把手具备所述就座者能够从上方钩挂手指而抓住的凹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滑动轨道中的至少一方为安装部,该安装部具备用于对预定的安装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安装的钩挂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顶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覆盖部由能够单独地进行开闭切换的具有通气性的网状的内门和通气性比该内门的通气性低的外门的内外两层构造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84188A JP7439730B2 (ja) | 2020-11-04 | 2020-11-04 | シートキャノピ装置 |
JP2020-184188 | 2020-11-0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00881U true CN216300881U (zh) | 2022-04-15 |
Family
ID=81117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665135.8U Active CN216300881U (zh) | 2020-11-04 | 2021-11-02 | 座椅顶盖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39730B2 (zh) |
CN (1) | CN216300881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28814B1 (en) * | 1990-03-20 | 1997-05-02 | FELLING, Gerald J. | Chaise lounge with adjustable canopy |
JP2008029804A (ja) | 2006-06-27 | 2008-02-14 | Family Co Ltd | マッサージ機 |
US7690390B2 (en) | 2007-10-05 | 2010-04-06 | Melvin Allen Hopkins | Arched canopy system |
JP3159770U (ja) | 2010-03-12 | 2010-06-03 | 振基 林 | 車両用安全保護装置 |
DE202010005774U1 (de) | 2010-04-16 | 2010-08-12 | We Make Stars Gmbh | Sitzmöbel |
FI20115865A0 (fi) | 2011-09-02 | 2011-09-02 | Short Rest Solutions Oy | Istuin julkisia tiloja varten |
JP5487456B2 (ja) | 2011-09-05 | 2014-05-07 | 株式会社トリーテクノ | 簡易屋根装置 |
DE102013017727A1 (de) | 2013-10-23 | 2015-04-23 | Björn Thiede | Gartensitzmöbel mit rolloartigem Regenschutz |
US10058194B2 (en) | 2016-02-05 | 2018-08-28 | Munchkin, Inc. | Car seat cover |
JP7092286B2 (ja) | 2018-08-02 | 2022-06-28 |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 天蓋付き家具 |
-
2020
- 2020-11-04 JP JP2020184188A patent/JP7439730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1-02 CN CN202122665135.8U patent/CN216300881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439730B2 (ja) | 2024-02-28 |
JP2022074277A (ja) | 2022-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80134B (zh) | 舒适托架的协调柔性支撑元件和柔性悬架部件 | |
US7568759B2 (en) | Passenger seat, an aircraft passenger seat in particular, and a passenger seat group, an aircraft passenger seat group in particular | |
JP3586300B2 (ja) | 立姿勢用シート | |
CN111497703A (zh) | 座椅 | |
US10676002B2 (en) | Vehicle seat with cantilevered headrest assembly and positioning system | |
US6113183A (en) | Privacy shroud for aircraft seats | |
CN109757890A (zh) | 空调座椅 | |
CN115230547B (zh) | 座椅装置 | |
CN109689430B (zh) | 用于飞机机舱的枕头头枕 | |
GB2287648A (en) | Infant seat for vehicles | |
JP6708049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216300881U (zh) | 座椅顶盖装置 | |
US20200164773A1 (en) | Multi-joint seat back for vehicle | |
RU2684811C2 (ru) | Сиденье, в частности пассажирское сиденье | |
JP7524724B2 (ja) | パーティション装置 | |
GB2484177A (en) | Modular armrest for a vehicle | |
US10759314B2 (en) | Vehicle seat | |
CN215793329U (zh) | 座椅空调装置 | |
JP7472835B2 (ja) | シートキャノピ装置 | |
JP654486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構造 | |
JP7200050B2 (ja) | シートバック | |
JP2020006745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6889385B2 (ja) | 回転シート装置 | |
JP2001080421A (ja) | 車室内後方構造 | |
JP2003125890A (ja) | ランバ・サポ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