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0699U - 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00699U
CN216300699U CN202121949736.5U CN202121949736U CN216300699U CN 216300699 U CN216300699 U CN 216300699U CN 202121949736 U CN202121949736 U CN 202121949736U CN 216300699 U CN216300699 U CN 216300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pring
swing arm
lower swing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4973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都都
张晗
李奕宝
何家兴
黄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4973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00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00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00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包括空气弹簧,空气弹簧包括与车身纵梁活动连接的活塞、底座以及固定于活塞和底座之间的气囊,空气弹簧的底座固定于下摆臂上,下摆臂内部设置有与空气弹簧连通的空腔,于下摆臂的空腔内设置有用于控制空气弹簧与下摆臂的空腔内气体流通的电磁阀。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在下摆臂内部设置有空腔,并在空腔内增设了电磁阀,通过该电磁阀可控制空气弹簧内气体与下摆臂的空腔内的气体流通,不仅可以实现空气弹簧刚度可调,提升整车的舒适性,同时还解决了现有空气弹簧径向尺寸大、占用空间大以及重量大的问题,使得车身纵梁和下摆臂之间可以更方便的布置空气弹簧;通过增设下摆臂的空腔提升整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弹簧及空气悬架结构。
背景技术
空气弹簧,是一种密封容器,并在该容器中冲入压缩空气,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实现弹性的作用。空气弹簧具有较好的非线性弹性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车身结构中喜欢配置空气弹簧用以提高整车的舒适性。但是现有的空气弹簧应用于车身结构时,设置于车身纵梁和下摆臂之间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现有设置于车身纵梁与下摆臂上的空气弹簧的径向尺寸大、占用空间大,使得整个空气弹簧自身的重量也较大;第二,现有的设置于车身纵梁与下摆臂之间的空气弹簧都无法实现自身的刚度主动调节;第三,现有的空气悬架结构中的空气弹簧与车身纵梁之间没有设置有效的连接结构,导致空气弹簧会因为下摆臂的转动而引起气囊的扭曲,从而影响气囊的使用寿命甚至损坏气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设置于车身纵梁与下摆臂之间的空气弹簧径向尺寸大、占用空间大、重量大,无法实现刚度主动调节,并且现有的空气悬架上空气弹簧与车身部件之间没有有效地连接结构,导致空气弹簧中的气囊容易发生扭曲的缺点,提供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包括空气弹簧,所述空气弹簧包括与车身纵梁活动连接的活塞、底座以及固定于所述活塞和所述底座之间的气囊,所述空气弹簧的底座固定于下摆臂上,所述下摆臂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空气弹簧连通的空腔,于所述下摆臂的空腔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空气弹簧与所述下摆臂的空腔内气体流通的电磁阀;所述空气弹簧的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下摆臂连接的安装槽,所述下摆臂在靠近所述车身纵梁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空气弹簧连接的安装座,所述空气弹簧的底座的安装槽套设于所述下摆臂的安装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弹簧的底座上设置有将所述气囊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透气孔,所述下摆臂的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电磁阀的安装孔,所述电磁阀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处,且所述电磁阀的出气口由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底座的透气孔内。
具体地,所述下摆臂的安装座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将所述空腔与所述安装孔连通的进气通道,所述电磁阀的进气口通过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空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下摆臂的安装座与所述空气弹簧的安装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弹簧的所述活塞上设置有与所述气囊连通的气室,所述空气弹簧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活塞外侧的气嘴,所述活塞上设置有将所述气室与所述气嘴连通的气道。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弹簧的活塞在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气囊的一端通过第一卡箍固定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的外侧,所述气囊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卡箍固定于所述底座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弹簧还包括卡接于所述气囊外侧的金属防护罩以及设置于所述活塞和所述金属防护罩之间的防尘罩,所述活塞在远离所述气囊的一侧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三环形凸起,所述防尘罩的顶端卡接于所述第三环形凸起处,所述防尘罩的底端卡接于所述金属防护罩的顶端外侧。
具体地,所述空气弹簧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气囊之间的橡胶防护罩,所述底座在远离所述气囊的一侧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第四环形凸起,所述橡胶防护罩的底端卡接于所述第四环形凸起处,所述橡胶防护罩的顶端卡接于金属防护罩的底端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弹簧的活塞与车身纵梁之间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所述车身纵梁在靠近所述下摆臂的一侧设置有沿轴线延伸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轴承的上座与所述车身纵梁的第一环形凸起过盈配合;所述空气弹簧的活塞在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凸起,所述轴承的下座与所述空气弹簧的活塞的安装凸起过盈配合。
具体地,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与所述车身纵梁之间形成第一抵接面,所述空气弹簧的所述安装凸起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第二抵接面,所述轴承被夹持于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下摆臂内部设置有空腔,并在空腔内增设了电磁阀,通过该电磁阀可控制空气弹簧内气体与下摆臂的空腔内的气体流通,从而不仅可以实现空气弹簧刚度可调,提升整车的舒适性,同时还解决了现有空气弹簧径向尺寸大、占用空间大以及重量大的问题,使得车身纵梁和下摆臂之间可以更方便的布置空气弹簧;通过增设下摆臂的空腔,可以减小空气弹簧的径向支撑,使得空腔弹簧的硬点外移,增大杠杆比,可以有效地提高空气弹簧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整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的全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中车身纵梁与空气弹簧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中空气弹簧与下摆臂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00-空气悬架结构;
10-车身纵梁、11-第一环形凸起、12-第一抵接面、13-安装间隙;
20-下摆臂、21-空腔、22-安装座、221-安装孔、222-进气通道;
30-空气弹簧、31-活塞、311-安装凸起、312-第二抵接面、313-气室、314-气道、315-第二环形凸起、316-第三环形凸起、32-底座、321-安装槽、322-透气孔、323-第四环形凸起、33-气囊、331-第一卡箍、332-第二卡箍、34-气嘴、35-金属防护罩、36-防尘罩、361-防尘罩的顶端、362-防尘罩的底端、37-橡胶防护罩;
40-轴承、41-轴承的上座、42-轴承的下座;
50-电磁阀、51-电磁阀的出气口、52-电磁阀的进气口;
6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10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悬架结构100如图1所示,包括空气弹簧30,在车身悬架结构中利用空气弹簧30来吸收车身纵梁10和下摆臂20之间的所产生的载荷,能够用于调整车身纵梁10与下摆臂20之间的相对高度,通过对空气弹簧30中空气的增加和减少来调整整个悬架的刚度,以提升整车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悬架结构100中的空气弹簧30包括与车身纵梁10活动连接的活塞31、底座32以及固定于活塞31和底座32之间的气囊33。该活塞31连接于车身纵梁10上,空气弹簧30的底座32固定于下摆臂20上,该活塞31和底座32之间设置有气囊33弹性连接。气囊33为柔性管,可以在活塞31和底座32之间发生弹性形变,通过对于气囊33内气体的流量进行调整,可以很好的控制整个空气弹簧30的刚度。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弹簧30的活塞31在靠近底座32的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环形凸起315,气囊33的一端通过第一卡箍331固定于第二环形凸起315的外侧,气囊3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卡箍332固定于底座32的外侧。该活塞31在靠近底座3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315,该第二环形凸起315为活塞31的本体沿着活塞31的轴向,朝着底座32的一侧延伸的圆环结构。该第二环形凸起315的高度应大于第一卡箍331的宽度,方便第一卡箍331卡接在第二环形凸起315的外圆周面上。该气囊33的柔性管的一端通过第一卡箍331固定于活塞31上,实现了气囊33和活塞31之间的密封且固定连接。该气囊33的柔性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卡箍332直接固定于底座32的外侧,该第二卡箍332环绕于底座32的外圆周面上,实现了气囊33与底座32之间的密封且固定连接。该气囊33可以在活塞31和底座32之间相对移动时,挤压内部的气体,实现空气弹簧30整体刚度的调整。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悬架结构100中,连接于空气弹簧30底部的下摆臂20内部设置有与空气弹簧30连通的空腔21。该下摆臂20内部所设置的空腔21的大小由下摆臂20的自身结构以及该下摆臂20在整个车身结构上所需承受的负载决定。该空腔21在保证下摆臂21的刚度和强度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大,通过在下摆臂20的内部设置空腔21,并将下摆臂20的空腔21与空气弹簧30连通,用以增加空气弹簧30内的气体容量。通过在下摆臂20的内部设置空腔21,可以适应性的减小连接于其上的空气弹簧30的外径尺寸,使得空气弹簧30的硬点外移,从而增大杠杆比,来提高空气弹簧30的工作效率,以及整车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悬架结构100中所提供的空气弹簧30的活塞31与车身纵梁10之间通过轴承40活动连接。该轴承40设置于空气弹簧30与车身纵梁10之间,用于实现空气弹簧30和车身纵梁10之间的活动连接。该轴承40的设置可以解决空气弹簧30随着下摆臂20的转动而引起的扭曲问题,从而可以降低空气弹簧3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损坏的风险。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车身纵梁10在靠近下摆臂20的一侧设置有沿轴线延伸的第一环形凸起11,该第一环形凸起11沿着空气弹簧30所设置的轴线的延伸方向,向着下摆臂20的一侧延伸。该第一环形凸起11在车身纵梁10上形成了可用于固定轴承40的第一环形凸起11。设置于车身纵梁10和空气弹簧30之间的轴承40的上座41与车身纵梁10的第一环形凸起11过盈配合。该轴承40的上座41在装配时被压入第一环形凸起11上。并且,在车身纵梁10上的第一环形凸起11与车身纵梁10之间形成第一抵接面12,该轴承40的上座41的上表面完全贴合于该第一抵接面12上。通过第一环形凸起11的外圆周面限定轴承40的上座41的径向位置,利用第一抵接面12限定轴承40的上座41的轴向位置。
同理,如图2所示,在空气弹簧30的活塞31在远离底座32的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凸起311。该活塞31在靠近车身纵梁10的一侧端面上形成有可供轴承40安装的安装凸起311,该安装凸起311的活塞31的顶面向着车身纵梁10一侧沿着空气弹簧30的安装方向的轴线朝着车身纵梁10一侧延伸。设置于车身纵梁10和空气弹簧30之间的轴承40的下座42与空气弹簧30的活塞31的安装凸起311过盈配合。该轴承40的下座42在装配时被压入活塞31的安装凸起311上。并且,在空气弹簧30的活塞31上所设置的安装凸起311与活塞31之间形成第二抵接面312,该轴承40的下座42的下表面完全贴合于第二抵接面312上。设置于车身纵梁10和空气弹簧30之间的轴承40被夹持于第一抵接面12和第二抵接面312之间,通过活塞31的安装凸起311来限定轴承40的下座42的径向位置,利用第二抵接面312来限定轴承40的下座42的轴向位置。并且,如图2所示,当轴承40被固定于车身纵梁10和空气弹簧30之间时,该空气弹簧30的活塞31的安装凸起311与车身纵梁10的第一环形凸起11之间还存在安装间隙13,该安装间隙13确保空气弹簧30和车身纵梁10连接时,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并且为轴承40提供合理的活动空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悬架结构100中,于下摆臂20的空腔21内设置有用于控制空气弹簧30与下摆臂20空腔21内气体流通的电磁阀50。该电磁阀50设置于下摆臂20和空气弹簧30的连接处,用于调节和控制下摆臂20的空气21内的气体与空气弹簧30内的气体的流通,从而实现空气弹簧30内部气体可调可控。当需要空气弹簧30中的刚度更高时,可以利用电磁阀50将下摆臂20的空腔21内的气体输入至空气弹簧30内部,从而提高空气弹簧30的刚性。当需要空气弹簧30的刚度降低时,可以利用电磁阀50将空气弹簧30的气体放出至下摆臂20的空腔21内,使得空气弹簧30的刚性减弱。在下摆臂20的空腔21处设置电磁阀50,也可避免该电磁阀50占用空气弹簧30的空间,尽量降低增加的电磁阀50增加空气弹簧30的体积,更加有利于空气弹簧30在车身结构内的布置。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悬架结构100中,该空气弹簧30的底座32上设置有与下摆臂20连接的安装槽321,下摆臂20在靠近车身纵梁10的一侧设置有与空气弹簧30连接的安装座22,空气弹簧30的底座32的安装槽321套设于下摆臂20的安装座22上。为了确保空气弹簧30可以与下摆臂20之间稳固连接,该下摆臂20靠近车身纵梁10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座22用于固定空气弹簧30,对应的,在空气弹簧30的底座32上设置有套设于安装座22上的安装槽321。空气弹簧30在安装时,底座32的安装槽321套设于安装座22上并且,该下摆臂20的安装座22的顶面抵接至底座32的安装槽321的顶面。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下摆臂20的安装座22与空气弹簧30的安装槽32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圈60。在本实施例中,该安装座22与安装槽321之间设置有两个O型密封圈,通过该O型密封圈起到固定和密封空气弹簧30和下摆臂20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悬架结构100中,该空气弹簧30的底座32上设置有将气囊33与安装槽321连通的透气孔322。该透气孔322设置于空气弹簧30的底座32上,将底座32底部用于连接下摆臂20的安装槽321与底座32上方的气囊33之间连通,使得气囊33内的气体可以沿着该透气孔322进入下摆臂20的空腔21内,而下摆臂20的空腔21内的气体也可以由该透气孔322进入气囊33中,实现气囊33与下摆臂20的空腔21之间的气体流通。
如图1所示,该下摆臂20的安装座2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电磁阀50的安装孔221,电磁阀50固定于安装孔221处,且电磁阀50的出气口51由安装孔221伸入底座32的透气孔322内。该电磁阀50设置于下摆臂20的安装座22上,在安装座22上的安装孔221为具有内螺纹的连接孔,该电磁阀50通过螺接的方式固定于安装座22的安装孔221内。该电磁阀50的出气口51由下摆臂20的安装孔221处伸入至底座32的透气孔322内,使得该电磁阀50的出气口51即可以将下摆臂20的空腔21内的空气由该透气孔322传递至空气弹簧30的气囊33内,也可以将气囊33内的气体由该透气孔322吸入下摆臂20的空腔21内,实现对于气体流通的控制。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下摆臂20的安装座22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将空腔21与安装孔221连通的进气通道222,电磁阀50的进气口52通过进气通道222与空腔21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在下摆臂20的安装座22上设置有两条对称设置的进气通道222,在电磁阀50的侧面设置有两个进气口52,每个进气口52上均对应设置有一个进气通道222与之连通。该进气通道222的一端连通至下摆臂20的安装座22的安装孔221处,进气通道222的另一端连通至下摆臂20的空腔21处,实现空腔21内的气体与电磁阀50之间的连通。该电磁阀50上设置有两个出气口52,使得该电磁阀50不仅是可以实现对于下摆臂20的空腔21与气囊33之间的气体通道的开启和关闭的作用,还同时可以起到调节空腔21与气囊33之间气体流通速度和作用,可以通过控制两条进气通道222上气体进入电磁阀50的量来调节出气口51处的流量。而该电磁阀50的出气口51通过透气孔322与空气弹簧30的气囊33连通,使得该电磁阀50不仅可以开启气体流通的通道,使得空腔21内的气体进入气囊33中,也还能够控制单位时间内进入气囊33内气体的量。通过电磁阀50可以实现对于空腔弹簧30内气囊33内气体的量的调整,使得空气弹簧30的刚度随着内部气体存有量的不同而变化,从而根据车辆行驶时路况以及实际需求来调整空气弹簧30的刚度,提高整车的舒适性。并且,如图3所示,该下摆臂20的安装座22上所设置的进气通道222在安装孔221的一侧上设置有密封圈,保证进气通道222与安装孔221之间的密封需求。同时在下摆臂20的安装孔221中的电磁阀50和安装孔221之间也设置有多个密封圈用于电磁阀50与下摆臂20之间的密封。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悬架结构100中的空气弹簧30的活塞31上设置有与气囊33连通的气室313。该气室313与活塞31的底部的气囊33连通,形成可供气体存储的孔径。该空气弹簧30还包括固定于活塞31外侧的气嘴34,活塞31上设置有将气室313与气嘴34连通的气道314。可以通过该气嘴34为空气弹簧30的内部填充气体,外部的气体经由气嘴34进入活塞31的气道314内,并经过该气道314进入活塞31内部的气室313中,气室313与气囊33连通。
进一步地,空气弹簧30还包括卡接于气囊33外侧的金属防护罩35。在本实施例中,该气囊33为柔性波纹管,该金属防护罩35套设于气囊33的外侧,并与气囊33上波纹卡接,为气囊33提供有效的刚性支撑,同时也起到保护气囊33的作用,尽量减少外部异物对于气囊33的侵袭。
同时,该空气弹簧30还包括设置于活塞31和金属防护罩35之间的防尘罩36,该防尘罩36的截面呈波浪形结构,使得该防尘罩36可以随着活塞31与底座32之间的相对移动而实现一定的弹性形变。为了更好的将该防尘罩36固定于活塞31上,该活塞31在远离气囊33的一侧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三环形凸起316,该第三环形凸起316为沿着活塞31的径向延伸的凸起,该凸起为防尘罩36提供了固定的支撑单元,方便防尘罩36的端部固定。其中,防尘罩36的顶端卡接于第三环形凸起316处,防尘罩36的底端卡接于金属防护罩35的顶端外侧。该防尘罩36无论是与第三环形凸起316固定连接,还是与金属防护罩35固定连接,均是通过卡箍实现相对固定。该第三环形凸起316为卡箍提供了较好的支撑面,从而可以很好的固定防尘罩36的顶部,而该防尘罩36的底部也是通过卡箍直接固定于金属防护罩35的顶部,卡箍将防尘罩36套设于金属防护罩35的外侧,使得该防护罩36可以有效地保护气囊33和活塞31之间,避免外部粉尘、水汽、杂质进入气囊33和活塞31的连接处,减少外部杂质对于活塞31和气囊33的侵蚀。
具体地,如图1所示,空气弹簧30还包括设置于底座32和气囊33之间的橡胶防护罩37。该橡胶防护罩37设置于底座32和金属防护罩35之间。该橡胶防护罩37与防尘罩36分别位于金属防护罩25的上下两个端部。该橡胶防护罩37起到保护底座32与气囊33连接处的作用。该底座32在远离气囊33的一侧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第四环形凸起323,该第四环形凸起323位于该底座32靠近下摆臂20的一侧,并且该第四环凸起323为沿着底座32的径向设置的凸起,为该橡胶防护罩37的固定起到有效地支撑,确保该橡胶防护罩37的底部可以通过卡箍有效地固定于底座32上。该橡胶防护罩37的底端卡接于第四环形凸起323处,橡胶防护罩37的顶端卡接于金属防护罩35的底端外侧。该橡胶防护罩37无论是顶端还是底端的固定均使用卡箍固定,其中在第四环形凸起323处,由于具有较好的固定支撑面,使得橡胶防护罩37与底座32之间连接的更为可靠。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100,在车身纵梁10和空气弹簧30之间设置了轴承40连接,可以有效地避免空气弹簧30的气囊33由于下摆臂20的转动而发生扭曲甚至损坏的问题;并且在下摆臂20内部设置有空腔21,并在空腔21内增设了电磁阀50,通过该电磁阀50可控制空气弹簧30内气体与下摆臂20的空腔21内的气体流通,从而不仅可以实现空气弹簧30刚度可调,提升整车的舒适性,同时还解决了现有空气弹簧30径向尺寸大、占用空间大以及重量大的问题,使得车身纵梁10和下摆臂20之间可以更方便的布置空气弹簧30;通过增设下摆臂20的空腔21,可以减小空气弹簧30的径向支撑,使得空腔21弹簧的硬点外移,增大杠杆比,可以有效地提高空气弹簧30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整车性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包括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包括与车身纵梁活动连接的活塞、底座以及固定于所述活塞和所述底座之间的气囊,所述空气弹簧的底座固定于下摆臂上,所述下摆臂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空气弹簧连通的空腔,于所述下摆臂的空腔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空气弹簧与所述下摆臂的空腔内气体流通的电磁阀;所述空气弹簧的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下摆臂连接的安装槽,所述下摆臂在靠近所述车身纵梁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空气弹簧连接的安装座,所述空气弹簧的底座的安装槽套设于所述下摆臂的安装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的底座上设置有将所述气囊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透气孔,所述下摆臂的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电磁阀的安装孔,所述电磁阀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处,且所述电磁阀的出气口由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底座的透气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的安装座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将所述空腔与所述安装孔连通的进气通道,所述电磁阀的进气口通过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空腔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的安装座与所述空气弹簧的安装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的所述活塞上设置有与所述气囊连通的气室,所述空气弹簧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活塞外侧的气嘴,所述活塞上设置有将所述气室与所述气嘴连通的气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的活塞在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气囊的一端通过第一卡箍固定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的外侧,所述气囊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卡箍固定于所述底座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还包括卡接于所述气囊外侧的金属防护罩以及设置于所述活塞和所述金属防护罩之间的防尘罩,所述活塞在远离所述气囊的一侧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三环形凸起,所述防尘罩的顶端卡接于所述第三环形凸起处,所述防尘罩的底端卡接于所述金属防护罩的顶端外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气囊之间的橡胶防护罩,所述底座在远离所述气囊的一侧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第四环形凸起,所述橡胶防护罩的底端卡接于所述第四环形凸起处,所述橡胶防护罩的顶端卡接于金属防护罩的底端外侧。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的活塞与车身纵梁之间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所述车身纵梁在靠近所述下摆臂的一侧设置有沿轴线延伸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轴承的上座与所述车身纵梁的第一环形凸起过盈配合;所述空气弹簧的活塞在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凸起,所述轴承的下座与所述空气弹簧的活塞的安装凸起过盈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与所述车身纵梁之间形成第一抵接面,所述空气弹簧的所述安装凸起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第二抵接面,所述轴承被夹持于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之间。
CN202121949736.5U 2021-08-18 2021-08-18 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Active CN216300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49736.5U CN216300699U (zh) 2021-08-18 2021-08-18 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49736.5U CN216300699U (zh) 2021-08-18 2021-08-18 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00699U true CN216300699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087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49736.5U Active CN216300699U (zh) 2021-08-18 2021-08-18 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006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7879A (zh) * 2022-07-29 2022-10-2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充空气弹簧容积的后摆臂结构及装配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7879A (zh) * 2022-07-29 2022-10-2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充空气弹簧容积的后摆臂结构及装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28232A (en) Vehicle air suspension strut with compliant cover plate assembly
US8979076B2 (en) Air spring device
CN216300699U (zh) 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CN202132441U (zh) 阻尼减震器
US5775720A (en)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CN115707585A (zh) 一种空气悬架结构
CN102207165B (zh) 一种电控液压悬置
CN210623456U (zh) 一种刚度可调的集成防护式空气弹簧减振器
CN214946002U (zh) 一种高低压油封
CN210565970U (zh) 一种减震器总成
CN217633634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缓冲装置
CN107654320B (zh) 内腔容积可调的空气滤清器
CN217463357U (zh) 一种燃油箱用双向阀
CN220726953U (zh) 一种空气弹簧的双重密封顶座及减振器及车辆
CN215257580U (zh) 一种改良型限位缓冲结构
CN218817795U (zh) 空气弹簧及汽车
CN211493577U (zh) 减振器、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19840967U (zh) 阻尼可调减振器
CN220227634U (zh) 汽车减震器阀座结构
CN210265640U (zh)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一体式空气弹簧减震器
CN217873942U (zh) 一种气囊式阻尼器
CN116733881A (zh) 一种具有高度自动调节功能的空气弹簧复合减振器
CN211202711U (zh) 一种带双支撑保护盖的空气弹簧减振器结构
CN218818391U (zh) 大流量安全阀
CN215257569U (zh) 一种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