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0967U - 阻尼可调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阻尼可调减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0967U
CN219840967U CN202321374744.0U CN202321374744U CN219840967U CN 219840967 U CN219840967 U CN 219840967U CN 202321374744 U CN202321374744 U CN 202321374744U CN 219840967 U CN219840967 U CN 219840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valve
shock absorber
axial direc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7474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志明
王刚
林志团
柴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7474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0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0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0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尼可调减振器,阻尼可调减振器包括贮油缸组件、第一阻尼阀组件以及第二阻尼阀组件,贮油缸组件包括壳体和底阀,底阀连接于壳体的内部,壳体的内部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壳体的轴向位于底阀的两侧,底阀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流体通道;第一阻尼阀组件位于壳体的外侧并沿壳体的径向连接至壳体,第一阻尼阀组件流体连通至第一空间;第二阻尼阀组件位于第二空间且串联至底阀。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小对贮油缸组件的外侧周向空间的占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减振器的结构的紧凑度,进而便于减振器在整车底盘的悬架上安装布置。

Description

阻尼可调减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阻尼可调减振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减振器包括贮油缸组件、活塞杆组件和两个电磁阀组件。两个电磁阀组件分别用来调节复原阻尼力和压缩阻尼力。两个电磁阀组件均位于贮油缸组件的外侧部,会占用贮油缸组件较多的外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尼可调减振器,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包括:
贮油缸组件,所述贮油缸组件包括壳体和底阀,所述底阀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沿所述壳体的轴向位于所述底阀的两侧,所述底阀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流体通道;
第一阻尼阀组件,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并沿所述壳体的径向连接至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空间;以及
第二阻尼阀组件,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且串联至所述底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可调减振器,通过将第一阻尼阀组件布置在壳体的外侧并沿壳体的径向连接至壳体,以及将第二阻尼阀组件布置在第二空间内,这样能够减小对贮油缸组件的外侧周向空间的占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减振器的结构的紧凑度,进而便于减振器在整车底盘的悬架上安装布置。
可选地,所述贮油缸组件还包括工作缸,所述工作缸连接于所述第一空间以将所述第一空间分隔为沿径向排布的第一腔和工作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工作腔的外侧;
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所述底阀以及所述壳体之间围合形成压缩腔,所述压缩腔经由所述流体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腔;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活塞杆组件,所述活塞杆组件包括活塞构件,所述活塞构件位于所述工作腔以将所述工作腔分隔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腔,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构造为使得:
当所述压缩腔的油液压力大于所述第二工作腔的油液压力时,允许油液从所述压缩腔流向所述第二工作腔;当所述压缩腔的油液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工作腔的油液压力时,允许油液从所述第二工作腔流向所述压缩腔。
可选地,所述底阀包括:
底阀本体部,所述底阀本体部具有压缩孔和补偿孔,所述压缩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和所述第二工作腔,所述补偿孔与所述压缩腔对应设置;和
补偿阀部,所述补偿阀部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补偿孔,所述补偿阀部构造为在所受的合力沿所述轴向朝向所述第二工作腔时打开所述补偿孔,以及在所受的合力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第二工作腔时关闭所述补偿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包括过渡接头,所述过渡接头沿所述轴向连接至所述底阀。
可选地,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具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进油孔至少沿所述轴向延伸设置于所述过渡接头,所述出油孔流体连通至所述压缩腔;
所述底阀本体部包括沿所述轴向延伸设置的压缩过油接头,所述压缩孔沿所述轴向穿透所述压缩过油接头,所述压缩过油接头连接至所述过渡接头。
可选地,所述活塞构件包括:
活塞本体部,所述活塞本体部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错位布置;
流通阀部,所述流通阀部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流通阀部构造为在所受的合力沿所述轴向朝所述第一工作腔时打开所述第一通孔,以允许油液从所述第二工作腔流向所述第一工作腔;以及
复原阀部,所述复原阀部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复原阀部构造为在所受的合力沿所述轴向朝所述第二工作腔时打开所述第二通孔,以允许油液从所述第一工作腔流向所述第二工作腔。
可选地,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
中间缸,所述中间缸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中间缸沿所述轴向连接至所述底阀,所述中间缸将所述第一腔分隔为沿径排布的复原腔和中间腔,所述复原腔位于所述中间腔的外侧,所述复原腔经由所述中间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工作腔。
可选地,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叉臂,所述叉臂开设有安装孔,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叉臂构造有沿所述壳体的径向延伸的第一止挡表面;
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部构造有与所述轴向交叉的第二止挡表面,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插设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第二止挡表面和所述第一止挡表面彼此贴合以阻止所述叉臂沿所述轴向朝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外周面构造有沿周向设置的环形槽;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叉臂,所述叉臂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环形槽,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环形槽与所述连接套彼此配合以至少限制所述叉臂沿所述轴向朝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移动。
可选地,所述活塞杆组件还包括杆构件,所述杆构件连接至所述活塞构件并沿所述轴向伸出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环形槽沿所述轴向与所述底阀至少部分地错位布置,且所述环形槽与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轴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底阀沿所述壳体的轴向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弹簧支撑座,所述弹簧支撑座套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在所述轴向,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沿所述轴向位于所述弹簧支撑座和所述底阀之间且更靠近所述底阀,所述弹簧支撑座用于限定套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的减振弹簧沿所述轴向的位置,以使得所述减振弹簧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错位布置。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阻尼可调减振器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阻尼可调减振器的局部立体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在移除叉臂后的立体视图;以及
图4为图1所示的叉臂的立体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贮油缸组件 100a:复原腔
100b:第一工作腔 100c:第二工作腔
100d:中间腔 100e:压缩腔
100f:流体通道 110:底阀
111:底阀本体部 111b:压缩孔
111c:补偿孔 111d:压缩过油接头
112:补偿阀部 120:壳体
121:贮油缸 122:底座
122c:复原过油孔 122e:第二止挡表面
122f:第四配合面 122h:环形槽
130:中间缸 130a:中间过油孔
140:工作缸 140a:工作过油孔
160:阀座 170:导向套组件
170a:第一外配合面 170b:第二外配合面
170c:第三外配合面 171:油封组件
200:活塞杆组件 210:杆构件
220:活塞构件 221:活塞本体部
221a:第一通孔 221b:第二通孔
222:流通阀部 223:复原阀部
230:限位构件 250:缓冲构件
300:第一阻尼阀组件 500:第二阻尼阀组件
500a:进油孔 500b:出油孔
510:第二阻尼阀本体 530:过渡接头
550:线缆 560:电磁阀螺线管
800:叉臂 800a:安装孔
800b:第一止挡表面 800c:豁口
800d:连接耳 801:连接套
900:弹簧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减振器的贮油空间通过分隔密封环分隔成沿轴向的两个部分,从而导致两个阻尼阀只能在轴向间隔布置。沿轴向间隔布置方式会占用减振器较多的轴向空间。当悬架弹簧安装在减振器上时,减振器轴向空间有限不允许两个阻尼阀沿轴向布置。此外,两个阻尼阀都布置在减振器的侧部会占用减振器较多的周向空间。在一些情况下,车辆底盘悬架部位的周向空间有限,无法容纳减振器外周布置的两个阻尼阀。对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尼可调减振器。
下面参照图1至图4详细介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可调减振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可以包括贮油缸组件100、第一阻尼阀组件300以及第二阻尼阀组件500。贮油缸组件100可以包括壳体120和底阀110。底阀110连接于壳体120的内部。壳体120的内部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壳体120的轴向位于底阀110的两侧。底阀110的外周面与壳体12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流体通道100f。流体流道连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阻尼阀组件300位于壳体120的外侧并沿壳体120的径向连接至壳体120。第一阻尼阀组件300流体连通至第一空间,用以调节第一空间的阻尼力。第二阻尼阀组件500位于第二空间且串联至底阀110,用以调节第二空间的阻尼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可调减振器,通过将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布置在壳体120的外侧并沿壳体120的径向连接至壳体120,以及将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布置在第二空间内,这样能够减小对贮油缸组件100的外侧周向空间的占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减振器的结构的紧凑度,进而便于减振器在整车底盘的悬架上安装布置。
此外,贮油缸组件100还可以包括工作缸140。工作缸140连接于第一空间以将第一空间分隔为沿径向排布的第一腔和工作腔。第一腔位于工作腔的外侧。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底阀110以及壳体120之间围合形成压缩腔100e。压缩腔100e经由流体通道100f连通至第一腔。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可以包括活塞杆组件200。活塞杆组件200可以包括活塞构件220。活塞构件220位于工作腔以将工作腔分隔为第一工作腔100b和第二工作腔100c。第一工作腔100b流体连通至第一腔。当活塞构件220所受的合力朝向第一工作腔100b时,活塞构件220朝第一工作腔100b移动,同时使得第一工作腔100b的容积变小、第二工作腔100c的容积变大。当活塞构件220所受的合力朝向第二工作腔100c时,活塞构件220朝第二工作腔100c移动,同时使得第二工作腔100c的容积变小、第一工作腔100b的容积变大
阻尼可调减振器构造为使得:
当压缩腔100e的油液压力大于第二工作腔100c的油液压力时,允许油液从压缩腔100e流向第二工作腔100c。当压缩腔100e的油液压力小于第二工作腔100c的油液压力时,允许油液从第二工作腔100c流向压缩腔100e。
例如,底阀110可以包括底阀本体部111和补偿阀部112。底阀本体部111具有压缩孔111b和补偿孔111c。压缩孔111b流体连通至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和第二工作腔100c。补偿孔111c与压缩腔100e对应设置。补偿阀部112可活动地盖设于补偿孔111c。补偿阀部112构造为在所受的合力沿轴向朝向第二工作腔100c时打开补偿孔111c,以允许油液从压缩腔100e流向第二工作腔100c。补偿阀部112构造为在所受的液压合力沿轴向背离第二工作腔100c时关闭补偿孔111c。补偿阀部112能够起到一定的过载保护作用。比如,在活塞杆组件200快速伸出时,补偿阀部112可以打开补偿孔111c。当活塞杆组件200回缩时,补偿阀部112则关闭补偿孔111c。压缩孔111b与补偿孔111c是并联关系,底阀110在所受的液压合力朝向第一空间时,压缩腔100e中的油液可以通过补偿孔111c流进工作缸140;底阀110在所受的液压合力朝向第二空间时,工作缸140中的油液可以通过压缩孔111b流进530a、再进入到第二阻尼阀组件500、被第二阻尼阀组件500节流后流进压缩腔100e。底阀110可以理解成是由两个单向阀并联而成,允许油液双向流动、只是每个的流动方向的流动路径不同。
例如,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可以包括过渡接头530。过渡接头530沿轴向连接至底阀110。可以通过过渡接头530与底阀110的配合,实现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在第二空间内的轴向定位。
进一步地,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具有进油孔500a和出油孔500b。进油孔500a至少沿轴向延伸设置于过渡接头530。即过渡接头530的内孔构成进油孔500a的一部分。出油孔500b流体连通至压缩腔100e。底阀本体部111可以包括沿轴向延伸设置的压缩过油接头111d。压缩孔111b沿轴向穿透压缩过油接头111d。压缩过油接头111d连接至过渡接头530。通过压缩过油接头111d和过渡接头530的彼此连接和配合,实现对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轴向定位。
可选地,过渡接头530和压缩过油接头111d之间可以是抵接,也可以是焊接固定。在过渡接头530和压缩过油接头111d采用抵接方式连接彼此的情况下,过渡接头530和压缩过油接头111d之间还可以部分地嵌套,比如,过渡接头530部分地套设在压缩过油接头111d的外部,以减少漏油几率。
可选地,在过渡接头530和压缩过油接头111d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以提高密封性。
例如,活塞构件220可以包括活塞本体部221和流通阀部222。活塞本体部221具有第一通孔221a和第二通孔221b。且第一通孔221a和第二通孔221b错位布置。流通阀部222可活动地盖设于第一通孔221a。流通阀部222构造为在所受的合力沿轴向朝第一工作腔100b时打开通孔,以允许油液从第二工作腔100c流向第一工作腔100b。通过在活塞本体部221设置第一通孔221a,并在第一通孔221a处设置流通阀部222,能够在第二工作腔100c压力较大时进行泄油泄压,以防第二工作腔100c过载。复原阀部223可活动地盖设于第二通孔221b。复原阀部223构造为在所受的合力沿轴向朝第二工作腔100c时打开第二通孔221b,以允许油液从第一工作腔100b流向第二工作腔100c。通过在活塞本体部221设置第二通孔221b,并在第二通孔221b处设置复原阀部223,能够在第一工作腔100b压力较大时进行泄油泄压,以防第一工作腔100b过载。
此外,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可以包括中间缸130。中间缸130套设于工作缸140的外侧且位于第一腔。中间缸130沿轴向连接至底阀110。中间缸130将第一腔分隔为沿径排布的复原腔100a和中间腔100d。复原腔100a位于中间腔100d的外侧。复原腔100a经由中间腔100d流体连通至第一工作腔100b。通过设置中间缸130对第一腔的空间再次分隔,延长了油液在第一腔内的流通路径,有助于缓冲油液压力和保护贮油缸组件100。同时,还有利于对油液的流向进行引导。
此外,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可以包括叉臂800。叉臂800开设有安装孔800a。在安装孔800a内,叉臂800构造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止挡表面800b。壳体120具有沿轴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壳体120的第二端的端部构造有与轴向交叉的第二止挡表面122e。壳体120的第二端插设于安装孔800a。且第二止挡表面122e和第一止挡表面800b彼此贴合以阻止叉臂800沿轴向朝靠近第一端的方向移动。通过在叉臂800设置第一止挡表面800b并在壳体120设置第二止挡表面122e,以使得插入叉臂800的安装孔800a的壳体120能够和叉臂800沿轴向彼此限位。这样无需另外零部件实现叉臂800和壳体120的轴向定位。
进一步地,壳体120具有沿轴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壳体120的第二端的外周面构造有沿周向设置的环形槽122h。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可以包括叉臂800。叉臂800可以包括连接套801。连接套801设于壳体120的外侧且位于环形槽122h。壳体120通过环形槽122h与连接套801彼此配合以至少限制叉臂800沿轴向朝壳体120的第一端移动。通过在壳体120的第二端的外周面设置环形槽122h用来安装叉臂800,一方面能够实现壳体120和叉臂800之间沿壳体120的轴向的定位,另一方面能够在减小叉臂800对壳体120的外周侧的空间占用,从而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此外,活塞杆组件200还可以包括杆构件210。杆构件210连接至活塞构件220并沿轴向伸出于壳体120的第一端的外部。即,活塞杆的杆构件210从壳体120的第一端装入壳体120。杆构件210向壳体120的第二端移动的同时,实现活塞杆组件200的回缩。杆构件210朝背离壳体120的第二端移动的同时,实现活塞杆组件200的伸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中,环形槽122h沿轴向与底阀110至少部分地错位布置。这样可以减少环形槽122h对底阀110在壳体120的内部所需的安装空间的占用。且环形槽122h与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对应设置。这样能够提高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对壳体120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还能够提高减振器在对于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位置的径向结构的紧凑度。
可选地,叉臂800还可以开设有豁口800c。豁口800c位于安装孔800a的侧部。豁口800c沿径向连通至安装孔800a和叉臂800的外部。且豁口800c沿轴向穿透叉臂800。叉臂800包括一对连接耳800d。一对连接耳800d分别位于豁口800c的两侧。连接耳800d具有连接孔用于连接螺栓等紧固件,以实现叉臂800夹紧固定至壳体120。
进一步地,叉臂800壳体120包括连接套801。安装孔800a设置在连接套801。连接套801套设在底座122的外部,并通过安装孔800a部分地容纳底座122。
此外,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可以包括导向套组件170。导向套组件170连接至工作缸140且沿轴向位于活塞构件220的背离底阀110的一侧。活塞构件220在轴向位于导向套组件170和底阀110之间。活塞杆组件200还可以包括杆构件210和限位构件230。杆构件210沿壳体120的轴向可移动地穿设于导向套组件170。限位构件230套设于杆构件210的外部。限位构件230在轴向位于活塞构件220和导向套组件170之间。且限位构件230在轴向与活塞构件220间隔设置。限位构件230的径向外尺寸小于工作缸140的径向内尺寸。通过设置导向套组件170可以对杆构件210沿轴向的移动进行导向。通过设置限位构件230,可以阻止活塞构件220在轴向背离底阀110运动至极限位置时将第一工作腔100b完全压缩,即确保第一工作腔100b始终存在。同理,活塞杆组件200还可以包括另一限位结构(未标注)。该限位结构位于第二工作腔100c并连接至杆构件210,用于阻止活塞构件220在轴向朝底阀110运动至极限位置时将第二工作腔100c完全压缩,从而确保第二工作腔100c始终存在。这里的导向套组件170可以构造为橡胶套或者金属与橡胶组合的结构。
进一步地,活塞杆组件200还可以包括缓冲构件250。缓冲构件250位于限位构件230的沿轴向背离底阀110的一侧且相对于限位构件230固定。缓冲构件250构造为软质弹性结构。软质弹性结构可以为橡胶、硅橡胶、硅胶等材质中的一种。
例如,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和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均可以包括节流阀。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和第二阻尼阀组件500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单向阀。
进一步地,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包括彼此并联的单向阀和节流阀。并联的单向阀和节流阀构成一个组合式阀。该组合式阀串联在工作缸140的工作过油孔140a和壳体120的复原过油孔122c之间。单向阀允许油液从复原腔100a经由中间腔100d流入第一工作腔100b。节流阀对自第一工作腔100b经由中间腔100d流向复原腔100a的油液进行节流。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包括节流阀。节流阀对流经的油液进行节流。
可选地,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和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可选择地采用具有相应功能的电磁阀。通过控制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和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节流性能可以达到调节阻尼力和活塞杆主动升降速度的目的。
例如,底阀110沿轴向靠近第二端设置。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可以包括弹簧支撑座900。弹簧支撑座900套设于壳体120的外侧。在轴向,第一阻尼阀组件300沿轴向位于弹簧支撑座900和底阀110之间且更靠近底阀110。弹簧支撑座900用于限定套设于壳体120的外侧的减振弹簧沿轴向的位置,以使得减振弹簧沿轴向与第一阻尼阀组件300错位布置。
下面再参阅图1至图4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可调减振器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阻尼可调减振器,布置有两个用来调节阻尼力的阻尼阀。两个阻尼阀包括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和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布置在减振器的底部,且与减振器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布置在减振器的侧部,与减振器中心轴线相交布置。比如,第一阻尼阀组件300与减振器中心轴线垂直布置。第二阻尼阀组件500通过过渡接头530与底阀110的压缩过油接头111d轴孔配合并彼此连接。这样布置可以让第二工作腔100c里面的油液通过压缩孔111b流进第二阻尼阀组件500。过渡接头530的上端面支撑抵在底阀110的轴向端面,以实现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轴向定位。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第二阻尼阀本体510与底座122的内周面轴孔配合,以实现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径向定位。这里的轴孔配合可以是贴靠彼此,也可以是过盈配合。第二阻尼阀本体510具体可以可通过螺纹紧固的方式连接至底座122,以实现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径向定位与锁固。第二阻尼阀组件500例如可以是电磁阀。电磁阀的电磁阀螺线管560的外表面与的底座122的内周面轴孔配合。电磁阀螺线管560和底座122的内周面之间可通过密封胶密封。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底座122的上端口与贮油缸121的下端口轴孔配合,并通过焊接连接加固。底座122具有第四配合面122f,第四配合面122f可以是上述的环形槽122h的槽底面。第四配合面122f通过与叉臂800的安装孔800a的内壁轴孔配合,以实现径向定位。底座122的下端面即第二止挡表面122e与叉臂800轴向限位部即第一止挡表面800b零贴配合,以实现轴向定位。这里的零贴配合可以理解为贴靠配合。电磁阀线束即图中的线缆550是从电磁阀螺线管560的下端面引出,穿过叉臂800的安装孔800a,继而将线缆550引出至减振器的外部并与整车线束连接,以通过整车的控制系统控制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运行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阻尼可调减振器,贮油缸组件100包括贮油缸121、底座122、弹簧支撑座900和阀座160。贮油缸121、底座122、弹簧支撑座900和阀座160这几者通过焊接连接。活塞杆组件200包括活塞构件220、限位构件230、缓冲构件250、导向套组件170、油封组件171和杆构件210。贮油缸组件100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工作缸140、中间缸130和底阀110。工作缸140、中间缸130和底阀110通过底阀110安装在底座122内。活塞杆组件200通过活塞构件220的外圆面与工作缸140的内壁轴孔配合。导向套组件170的第二外配合面170b与中间缸130的上端口轴孔配合。这里的中间缸130的上端口是在图1的视角下的上端口。导向套组件170的第一外配合面170a与工作缸140的上端口轴孔配合。同理,这里的工作缸140的上端口,也是在图1的视角下的上端口。导向套组件170的第三外配合面170c与贮油缸121的内壁轴孔配合。贮油缸121的贮油腔封口翻边与油封组件171的上端面零贴配合,从而将活塞杆组件200、工作缸140、中间缸130和底阀110等约束锁固在贮油缸组件100中。
底座122的侧部设置有沿径向凸出的阀座160。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安装在阀座160中。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布置在减振器的底部,且与减振器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二阻尼阀组件500通过过渡接头530与底阀110的压缩过油接头111d轴孔配合连接,再通过密封圈密封,这样布置可以让第二工作腔100c内的油液通过压缩孔111b流进第二阻尼阀组件500。过渡接头530的上端面抵在底阀110的下端面,以实现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轴向定位。第二阻尼阀组件500与底座122的内周面轴孔配合,可通过螺纹紧固连接,以实现第二阻尼阀组件500的径向定位与锁固。第二阻尼阀组件500与底座122之间设有密封圈,以实现第二阻尼阀组件500与底座122的内孔之间的密封。以第二阻尼阀配置成电磁阀为例。电磁阀螺线管560与电磁阀的外壳通过卡簧锁止紧固,以实现电磁阀螺线管560和电磁阀的连接。电磁阀螺线管560连接有电磁阀线束即线缆550。电磁阀螺线管560的外周面与底座122的内壁轴孔配合,电磁阀螺线管560和底座122之间可通过密封胶密封,以防止外界的沙、尘、水等杂质进入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和底座122的内部。底座122的上端口与贮油缸121的下端口零贴配合,并通过焊接方式锁固,底座122通过第四配合面122f与叉臂800的安装孔800a的内壁轴孔配合,以实现径向定位。底座122的第二止挡表面122e与叉臂800的安装孔800a内的第一止挡表面800b零贴配合,以实现轴向定位。叉臂800设有豁口800c,豁口800c与安装孔800a连通,以方便底座122装进叉臂800的安装孔800a,底座122装进叉臂800的安装孔800a后,再安装并紧固螺栓与螺母,从而可将底座122夹紧锁固在叉臂800中。电磁阀线束从电磁阀螺线管560的背离底阀110的端面引出并穿过叉臂800的下端口,最终将电磁阀线束引伸到减振器的外部以与整车线束进行连接。
在活塞杆组件200处于压缩行程即回缩的过程时,活塞构件220向靠近底阀110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二工作腔100c容积变小和第一工作腔100b的容积变大。在此过程中,第二工作腔100c内的油液先通过压缩孔111b流进过渡接头530;然后进入第二阻尼阀组件500;油液在被第二阻尼阀组件500节流后再从出油孔500b流出进入到底座122的压缩腔100e内;压缩腔100e通过流体通道100f与复原腔100a连通。活塞构件220向靠近底阀110的方向移动,这时复原腔100a中的油液会通过第一阻尼阀组件300的单向阀进入到中间过油孔130a中,然后油液再通过中间腔100d流进工作过油孔140a,最终油液将第一工作腔100b填充满。当压缩行程速度很快时,第二工作腔100c内的部分高压油液可以推开活塞构件220的流通阀部222而进入到第一工作腔100b中。活塞构件220在压缩行程中所受的阻尼力可以被第二阻尼阀组件500控制调节。
在活塞杆组件200处于复原行程即伸出的过程时,活塞构件220向远离底阀110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工作腔100b的容积变小和第二工作腔100c的容积变大。在此过程中,第一工作腔100b内的油液先通过工作过油孔140a流进中间腔100d;然后油液通过中间过油孔130a进入第一阻尼阀组件300;油液在被第一阻尼阀组件300节流后再流进复原腔100a。在活塞构件220向远离底阀110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复原腔100a中的油液会通过流体通道100f流进底阀110的补偿孔111c并推开补偿阀部112,最终油液将第二工作腔100c填充满。当复原行程速度很快时,第一工作腔100b内的部分高压油液可以推开活塞构件220的复原阀部223而进入到第二工作腔100c中。活塞构件220在复原行程中所受的复原阻尼力可以被第一阻尼阀组件300控制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复原阻尼力和压缩阻尼力独立分开可调。通过将第二阻尼阀组件500布置在减振器的底部,第一阻尼阀组件300布置在减振器的侧部,占用减振器的外侧周向空间较小,便于减振器在整车底盘的悬架上安装布置。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2)

1.一种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包括:
贮油缸组件,所述贮油缸组件包括壳体和底阀,所述底阀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沿所述壳体的轴向位于所述底阀的两侧,所述底阀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流体通道;
第一阻尼阀组件,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并沿所述壳体的径向连接至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空间;以及
第二阻尼阀组件,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且串联至所述底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油缸组件还包括工作缸,所述工作缸连接于所述第一空间以将所述第一空间分隔为沿径向排布的第一腔和工作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工作腔的外侧;
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所述底阀以及所述壳体之间围合形成压缩腔,所述压缩腔经由所述流体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腔;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活塞杆组件,所述活塞杆组件包括活塞构件,所述活塞构件位于所述工作腔以将所述工作腔分隔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腔,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构造为使得:
当所述压缩腔的油液压力大于所述第二工作腔的油液压力时,允许油液从所述压缩腔流向所述第二工作腔;当所述压缩腔的油液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工作腔的油液压力时,允许油液从所述第二工作腔流向所述压缩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阀包括:
底阀本体部,所述底阀本体部具有压缩孔和补偿孔,所述压缩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和所述第二工作腔,所述补偿孔与所述压缩腔对应设置;和
补偿阀部,所述补偿阀部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补偿孔,所述补偿阀部构造为在所受的合力沿所述轴向朝向所述第二工作腔时打开所述补偿孔,以及在所受的合力沿所述轴向背离所述第二工作腔时关闭所述补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包括过渡接头,所述过渡接头沿所述轴向连接至所述底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具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进油孔至少沿所述轴向延伸设置于所述过渡接头,所述出油孔流体连通至所述压缩腔;
所述底阀本体部包括沿所述轴向延伸设置的压缩过油接头,所述压缩孔沿所述轴向穿透所述压缩过油接头,所述压缩过油接头连接至所述过渡接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构件包括:
活塞本体部,所述活塞本体部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错位布置;
流通阀部,所述流通阀部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流通阀部构造为在所受的合力沿所述轴向朝所述第一工作腔时打开所述第一通孔,以允许油液从所述第二工作腔流向所述第一工作腔;以及
复原阀部,所述复原阀部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复原阀部构造为在所受的合力沿所述轴向朝所述第二工作腔时打开所述第二通孔,以允许油液从所述第一工作腔流向所述第二工作腔。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
中间缸,所述中间缸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中间缸沿所述轴向连接至所述底阀,所述中间缸将所述第一腔分隔为沿径排布的复原腔和中间腔,所述复原腔位于所述中间腔的外侧,所述复原腔经由所述中间腔流体连通至所述第一工作腔。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叉臂,所述叉臂开设有安装孔,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叉臂构造有沿所述壳体的径向延伸的第一止挡表面;
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部构造有与所述轴向交叉的第二止挡表面,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插设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第二止挡表面和所述第一止挡表面彼此贴合以阻止所述叉臂沿所述轴向朝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外周面构造有沿周向设置的环形槽;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叉臂,所述叉臂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且位于所述环形槽,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环形槽与所述连接套彼此配合以至少限制所述叉臂沿所述轴向朝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杆组件还包括杆构件,所述杆构件连接至所述活塞构件并沿所述轴向伸出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槽沿所述轴向与所述底阀至少部分地错位布置,且所述环形槽与所述第二阻尼阀组件对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壳体的轴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底阀沿所述轴向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所述阻尼可调减振器还包括弹簧支撑座,所述弹簧支撑座套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在所述轴向,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沿所述轴向位于所述弹簧支撑座和所述底阀之间且更靠近所述底阀,所述弹簧支撑座用于限定套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的减振弹簧沿所述轴向的位置,以使得所述减振弹簧沿所述轴向与所述第一阻尼阀组件错位布置。
CN202321374744.0U 2023-05-31 2023-05-31 阻尼可调减振器 Active CN219840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4744.0U CN219840967U (zh) 2023-05-31 2023-05-31 阻尼可调减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4744.0U CN219840967U (zh) 2023-05-31 2023-05-31 阻尼可调减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0967U true CN219840967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5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74744.0U Active CN219840967U (zh) 2023-05-31 2023-05-31 阻尼可调减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0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90001B2 (en)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US4768629A (en) Double-tube vibration damper
US6918473B2 (en) Stroke dependent bypass
US8037982B2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for vehicle
EP0893618A2 (e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11181161B2 (en) Shock absorber base valve assembly
US20070144847A1 (en) Suspension Spring Adjusting Apparatus of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8047340B2 (en) Suspension spring adjusting apparatus of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6871845B2 (en) Self-pumping,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strut unit
US5368141A (en) Displacement sensitive valve mechanism
US20220144036A1 (en) Scalable damper
CN219840967U (zh) 阻尼可调减振器
US20220105777A1 (en) Hydraulic anti-roll bar link
CN219840966U (zh) 减振器
CN219840965U (zh) 分隔组件及阻尼可调减振器
CN218031214U (zh) 中间缸体及可变阻尼减振器
CN221195878U (zh) 一种直驱式阻尼控制阀
US20060196740A1 (en) 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 with load-dependent damping control
CN219101929U (zh) 一种三气室蓄能器、油气悬挂装置及工程车辆
US20230243399A1 (en)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and Method
US20240190196A1 (en) Protection plugs with bidirectional pressurizing functionality for shock absorber
US20230021701A1 (en) High stroke efficiency hydraulic bump stop
KR0119439Y1 (ko) 현가 스프링을 내장한 다기능 현가댐퍼
WO2023147627A1 (en) Bump stop
CN117823561A (zh) 一种油磁悬架及其工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