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1994U - 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81994U
CN216281994U CN202122877760.9U CN202122877760U CN216281994U CN 216281994 U CN216281994 U CN 216281994U CN 202122877760 U CN202122877760 U CN 202122877760U CN 216281994 U CN216281994 U CN 2162819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ing
wind
mesh enclosure
air guid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777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文滔
陈伟华
胡辉
韦善蒙
许晓峰
杨慧敏
杨志超
杨艳
尧潇
詹恩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Midea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777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819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819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819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该导风圈组件,包括:导风圈,网罩,设于导风圈;至少一个第一插接部和至少一个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中的一个设于导风圈,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中的另一个设于网罩,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插接部插设于第二插接部,用于限制网罩与导风圈之间的相对位移。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多个螺钉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圈组件,通过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对导风圈和网罩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仅通过移动网罩即可实现对网罩的限位,减少了装配过程的工作量,提高了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圈组件、一种室内机、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导风圈和网罩之间采用多个螺钉进行连接,在将网罩装配于导风圈的过程中,需要将多个螺钉逐个进行旋紧,装配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导风圈组件,包括:导风圈,网罩,设于导风圈;至少一个第一插接部和至少一个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中的一个设于导风圈,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中的另一个设于网罩,第一插接部的形状与第二插接部相适配,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配合插接,用于限制网罩与导风圈之间的相对位移;第一插接部垂直于其插接方向的横截面积沿着插接方向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导风圈组件,包括导风圈和网罩,其中,网罩设于导风圈上。为了实现导风圈与网罩之间的连接,在导风圈组件中还设置了至少一个第一插接部和至少一个第二插接部。其中,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分别设于导风圈和网罩,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既可以设于导风圈,也可以设于风罩,只要将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中的一个设于导风圈,另一个设于网罩即可。
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均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数量相同,且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相适配,具体地,第一插接部插设于第二插接部中,从而在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连接的状态下,第二插接部能够对第一插接部进行限位,进而通过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连接限制网罩与导风圈之间的相对位移。
具体地,以第一插接部设于网罩,第二插接部设于导风圈为例进行说明。在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的过程,网罩带动第一插接部朝向导风圈移动,直至设于网罩上的第一插接部与设于导风圈上的第二插接部相抵,第一插接部插入第二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对第一插接部进行限位,从而使网罩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对网罩起到了限位作用。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第一插接部设于导风圈,第二插接部设于网罩的情况,操作者将网罩朝导风圈移动时,导风圈上的第一插接部插入网罩上的第二插接部,同样能够起到限制网罩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均为多个情况下,可将多个第一插接部相互平行设置,将多个第二插接部相互平行设置,从而能够在移动网罩的过程中,同时将多个第一插接部插入与其对应的第二插接部中,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可实现在多个点对网罩进行限位,使网罩与导风圈的连接更为稳定。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相互连接,将第一插接部设置为变截面的结构,具体地,第一插接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横截面积沿着插接方向逐渐缩小,即垂直于第一插接部的插接方向,朝向第一插接部插接方向的一侧的横截面积小于背离第一插接部插接方向的一侧的横截面积,从而使得在将第一插接部插入第二插接部时,先将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插入第二插接部,减小插接难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多个螺钉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圈组件,通过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对导风圈和网罩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仅通过移动网罩即可实现对网罩的限位,减少了装配过程的工作量,提高了装配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导风圈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风圈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部,设于导风圈;第四连接部,设于网罩,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相对设置;连接件,穿设于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用于将网罩与导风圈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进一步对网罩进行限位,在导风圈组件中还设置了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连接件,其中,第三连接部设于导风圈,第四连接部设于网罩,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先对设置,连接件穿设于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从而通过连接件将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相连,进而将导风圈与网罩相连,进一步对网罩进行限位。连接件可将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网罩与导风圈的固定相连。
具体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可设置于远离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一侧,从而使网罩与导风圈的连接点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网罩周侧,使网罩处于受力均衡的状态。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为多个时,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以及连接件的数量相同,三者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在导风圈组件中设置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并将连接件穿设于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从而通过连接件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进一部对网罩进行限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的一者被构造为螺纹孔,另一者被构造为通孔,连接件被构造为螺钉。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的一者被构造为通孔,另一者被构造为螺纹孔,连接件被构造为螺钉。具体地,螺钉的一端为螺杆,另一端为螺帽,通孔位于螺纹孔和螺帽之间,即螺钉的螺杆穿过通孔与螺纹孔旋合,将设有通孔的部件固定于螺帽与设有螺纹孔的部件之间,从而通过螺钉与螺纹孔的配合,将网罩固定连接于导风圈。
通过将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的一者构造为螺纹孔,另一者构造为通孔,并将连接件构造为螺钉,从而通过螺钉将网罩固定连接于导风圈,连接稳定可靠。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插接部被构造为凸部,第二插接部朝向第一插接部的一侧设有与凸部适配的凹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使第一插接部能够插设与第二插接部中,将第一插接部构造为凸部,并在第二插接部朝向第一插接部的一侧设置凹槽,其中,凹槽的尺寸与凸部适配,从而使凸部能够插入凹槽中,实现对网罩的限位。
具体地,凸部由设置于网罩或导风圈上的凸壳构成,即凸部被构造为空心结构,通过凸出于网罩或导风圈的本体的凸壳构成凸出于网罩或导风圈的本体的凸部。可以理解地,空心的凸部仅由凸壳构成,重量较轻,能够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
进一步地,凸部也可以设置为实心的凸块结构,从而提高凸部的强度。
具体地,以第一插接部设于网罩,第二插接部设于导风圈为例进行说明。在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的过程,网罩带动凸部朝向导风圈移动,直至设于网罩上的凸部与设于导风圈上的凹槽端部相抵,凸部随着网罩的移动插入凹槽中,凹槽的槽壁与凸部相抵,对凸部进行限位,从而使网罩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对网罩起到了限位作用。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第一插接部设于导风圈,第二插接部设于网罩的情况,操作者将网罩朝导风圈移动时,导风圈上的凸部插入网罩上的凹槽,同样能够起到限制网罩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的作用。
通过将第一插接部构造为凸部,并在第二插接部朝向第一插接部的一侧设置与凸部适配的凹槽,通过凹凸配合的结构实现网罩与导风圈的连接,使连接操作更为简单,易于操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凸部的延伸方向,凹槽的槽深大于凸部的长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凸部和凹槽的尺寸进行限定,具体地,沿凸部的延伸方向,凹槽的槽深大于凸部的长度。可以理解地,凸部插入凹槽后,朝凹槽的槽底方向移动,如果凹槽的槽深尺寸较小,则容易出现网罩还没有与导风圈连接到位,凸部的顶端就已经与凹槽的槽底相抵的情况,在凹槽槽底的限制下,凸部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继续移动,导致网罩与导风圈无法连接到位。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需要将凹槽尺寸设置足够长,从而保证网罩在于导风圈连接到位之前,凸部不会与凹槽的槽底相抵。因此,将凹槽的槽深设置为大于凸部的长度,从而保证即使凸部完全插入凹槽中,也不会出现凹槽的槽底与凸部相抵的情况,从而保证导风腔与网罩能够正常连接。
通过将凹槽的槽深设置为大于凸部的长度,从而避免凸部的顶端提前与凹槽的槽底相抵,进而导致网罩与导风圈无法正常连接的情况,保证即使凸部完全插入凹槽中,也不会出现凹槽的槽底与凸部相抵的情况,从而保证导风腔与网罩能够正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垂直于凸部延伸的方向,凸部朝向凹槽的一侧的尺寸小于凸部背离凹槽的一侧的尺寸。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凸部的延伸方向,凸部的截面尺寸发生变化。具体地,沿凸部的延伸方向,凸部朝向凹槽的一侧的尺寸小于凸部背离凹槽一侧的尺寸。与之相对地,沿垂直于凹槽延伸的方向,凹槽各个位置的尺寸相同。将凸部靠近凹槽一侧的尺寸设置为大于凸部远离凹槽一侧的尺寸,从而使凸部先将尺寸最小的端部插入凹槽,可以减小插入难度,并起到引导作用。随着网罩与导风圈的相对移动,凸部继续插入凹槽,并且随着凸部的移动,插入凹槽的凸部尺寸逐渐增大,直至凸部的侧壁与凹槽的侧壁相抵,凸部与凹槽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凸部越深入,凹槽与凸部之间的力越大,从而使凸部牢固地固定于凹槽中,减小网罩与导风圈之间由于配合间隙而导致的串动,进而减小由于串动而导致的振动噪音。
通过将凸部朝向凹槽的一侧的尺寸小于凸部背离凹槽的一侧的尺寸,可以实现凸部越深入凹槽,凸部与凹槽的配合越紧密的技术效果,从而使凸部牢固地固定于凹槽中,减小网罩与导风圈之间由于配合间隙而导致的串动,进而减小由于串动而导致的振动噪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插接部包括:第一斜面,设于第一插接部朝向第二插接部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插接部朝向第二插接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可以理解地,在第一插接部朝向第二插接部的一侧设置第一斜面,可以使第一插接部先以尺寸较小的部分插入第二插接部,降低插入难度,进而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相较于不设置斜面的结构,通过第一斜面对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插入过程进行引导,可以避免第一插接部的端部由于尺寸较大难以插入第二插接部的现象发生。
通过在第一插接部朝向第二插接部的端部设置第一斜面,可以在第一插接部插入第二插接部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第一插接部更加易于插入第二插接部,降低操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风圈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五连接部,与第一插接部共同设于导风圈或网罩;至少一个第六连接部,与第二插接部共同设于导风圈或网罩;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一一对应设置,第五连接部挂设于第六连接部,用于限制网罩朝向凹槽方向的位移。
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进一步对导风圈和网罩进行限位,在导风圈组件中还设置了至少一个第五连接部和至少一个第六连接部,其中,第五连接部与第一插接部设置于同一部件,即第一插接部设置于导风圈时,第五连接部也设置于导风圈,第一插接部设置于网罩时,第五连接部也设置于网罩。第六连接部与第二插接部设置于同一部件,即第二插接部设置于导风圈时,第六连接部也设置于导风圈,第二插接部设置于网罩时,第六连接部也设置于网罩。
进一步地,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均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的数量相同,且第五连接部与第六连接部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第五连接部与第六连接部相适配。具体地,第五连接部挂设于第六连接部,从而在第五连接部与第六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第六连接部能够对第五连接部进行限位,进而通过第五连接部与第六连接部的连接进一步限制网罩与导风圈之间的相对位移。
具体地,以第五连接部设置于网罩,第六连接部设置于导风圈为例进行说明。在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的过程,网罩带动第五连接部朝向导风圈移动,直至设于网罩上的第五连接部与设于导风圈上的第六连接部相抵,第五连接部挂设于第六连接部上,第六连接部对第五连接部进行限位,从而使网罩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对网罩起到了限位作用。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第五连接部设于导风圈,第六连接部设于网罩的情况,操作者将网罩朝导风圈移动时,导风圈上的第五连接部挂设于网罩上的第六连接部,同样能够起到限制网罩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均为多个情况下,可将多个第五连接部相互平行设置,将多个第六连接部相互平行设置,从而能够在移动网罩的过程中,同时将多个第五连接部挂设于与其对应的第六连接部中,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设置多个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可实现在多个点对网罩进行限位,使网罩与导风圈的连接更为稳定。
通过在导风圈组件中设置至少一个第五连接部和至少一个第六连接部,并将第五连接部挂设于第六连接部上,可进一步通过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的配合对网罩进行限位,并且在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连接失效的情况下,可通过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的连接关系对网罩进行限位,提高了网罩与导风圈连接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五连接部被构造为挂环,第六连接部被构造为挂钩,挂钩朝背离第一插接部的方向设有开口,挂环穿过开口挂设于挂钩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五连接部被构造为挂环,第六连接部被构造为挂钩,从而实现将第五连接部挂设于第六连接部上。其中,挂钩朝向背离第一插接部的方向设有开口,挂环穿过开口挂设于挂钩中。由于挂钩朝向背离第一插接部的方向设置开口,从而在网罩相对于导风圈移动时,与第一插接部插入第二插接部同步地,挂环穿过开口挂设于挂钩中。
具体地,以第五连接部设于网罩,第六连接部设于导风圈为例进行说明。在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的过程,网罩带动挂环朝向导风圈移动,直至设于网罩上的挂环到达设于导风圈上的开口位置,挂环随着网罩的移动穿过开口挂设于挂钩中,挂钩的底部与挂环相抵,对挂环进行限位,从而使网罩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对网罩起到了限位作用。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第五连接部设于导风圈,第六连接部设于网罩的情况,操作者将网罩朝导风圈移动时,导风圈上的挂环挂设于网罩上的挂钩,同样能够起到限制网罩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的作用。
通过将第五连接部构造为挂环,将第六连接部构造为挂钩,通过挂接的方式实现网罩与导风圈的连接,使连接操作更为简单,易于操作。进一步地,在挂钩背离第一插接部的方向设置开口,从而在网罩相对于导风圈移动时,与第一插接部插入第二插接部同步地,挂环穿过开口挂设于挂钩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朝向第一插接部的方向,开口尺寸逐渐缩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朝着第一插接部的方向,开口尺寸逐渐减小,也即,在挂钩的入口处,开口尺寸最大,朝向挂钩底部的方向,开口尺寸逐渐减小。通过将挂钩入口处的开口尺寸设置为最大,可以使挂环更易于伸入挂钩中,便于挂钩与挂环的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风圈组件还包括:卡扣;卡槽,与卡扣相适配,卡扣和卡槽中的一个设于导风圈,另一个设于网罩。
为了进一步提高导风圈与网罩连接的可靠性,在导风圈组件中还设置了卡扣和卡槽,其中卡扣与卡槽相适配,两者能够相互连接,卡扣和卡槽中的一个设于导风圈,另一个设于网罩。
在网罩相对于导风圈移动的过程中,卡扣与卡槽随网罩和导风圈产生相对位移,卡扣插入卡槽中。在卡扣与卡槽连接到位的情况下,卡槽对卡扣起到限位作用,进而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上。
通过在导风圈组件中设置卡扣和卡槽,从而进一步通过卡扣和卡槽的相互卡接实现导风圈与网罩的相互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可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中,并且连接方式简单快速,易于操作,简化了网罩与导风圈的装配过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卡扣包括:至少两个弹片,每个弹片端部设有限位件;弹片能够带动限位件穿过卡槽,限位件能够限制网罩朝背离限位件的方向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卡扣包括至少两个弹片以及限位件。具体地,限位件设置于弹片的端部,每个弹片均设有限位件。弹片能够带动相应的限位件随弹片移动。具体地,至少两个弹片分别设置于卡扣的两侧,操作者对至少两个弹片同时施加朝向至少两个弹片所合围区域的中心方向的压力,弹片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弹片的根部与卡扣主体连接,不会发生位移,而弹片的端部在压力作用下,朝向至少两个弹片所合围区域的中心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弹片端部的限位件朝同一方向移动,从而使弹片能够带动限位件穿过卡槽。当卡扣穿过卡槽后,操作者将弹片放开,弹片恢复至原始位置,也即,弹片向卡扣的两侧张开,进而带动限位件向卡扣的两侧张开,处于张开状态的限位件无法穿过卡槽,从而将卡扣固定于卡槽中,对卡扣起到限位作用,进而将网罩连接于导风圈上。
通过在卡扣中设置至少两个弹片,并在弹片端部设置限位件,从而通过按压弹片的方式使卡扣卡接于卡槽中,并通过限位件实现对卡扣的限位,进而实现将网罩卡接于导风圈上的技术效果,连接稳定可靠,易于操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插接部被构造为插销,插销固定连接于导风圈或网罩,第二插接部被构造为通孔。
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可以被构造为多种形式,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插接部被构造为插销,二连接部被构造为通孔,其中,插销与通孔相适配,插销可插接于通孔中,通孔与插销之间两者相互限位。具体地,在将网罩安装于导风圈的过程中,将网罩沿通孔的延伸方向移动,随着网罩的移动,将插销插接于通孔中,从而实现网罩与导风圈的连接。
此种连接方式简单快速,易于操作,简化了网罩与导风圈的装配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
本申请提出的室内机因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因此,室内机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室内机,或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
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因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室内机,或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因此,空调器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室内机,或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导风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导风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图1示出的导风圈组件的J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1示出的导风圈组件的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图2示出的导风圈组件的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2示出的导风圈组件的G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导风圈组件,110导风圈,120网罩,130第一插接部,131第一斜面,140第二插接部,170连接件,180第五连接部,190第六连接部,19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导风圈组件100、室内机和空调器。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导风圈组件100,包括:导风圈110,网罩120,设于导风圈110;至少一个第一插接部130和至少一个第二插接部140,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中的一个设于导风圈110,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中的另一个设于网罩120,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插接部130插设于第二插接部140,用于限制网罩120与导风圈110之间的相对位移;第一插接部130垂直于其插接方向的横截面积沿着插接方向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导风圈组件100,包括导风圈110和网罩120,其中,网罩120设于导风圈110上。为了实现导风圈110与网罩120之间的连接,在导风圈组件100中还设置了至少一个第一插接部130和至少一个第二插接部140。其中,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分别设于导风圈110和网罩120,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既可以设于导风圈110,也可以设于风罩,只要将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中的一个设于导风圈110,另一个设于网罩120即可。
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均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的数量相同,且第一插接部130与第二插接部140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插接部130与第二插接部140相适配,具体地,第一插接部130插设于第二插接部140中,从而在第一插接部130与第二插接部140连接的状态下,第二插接部140能够对第一插接部130进行限位,进而通过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的连接限制网罩120与导风圈110之间的相对位移。
具体地,以第一插接部130设于网罩120,第二插接部140设于导风圈110为例进行说明。在将网罩120连接于导风圈110的过程,网罩120带动第一插接部130朝向导风圈110移动,直至设于网罩120上的第一插接部130与设于导风圈110上的第二插接部140相抵,第一插接部130插入第二插接部140,第二插接部140对第一插接部130进行限位,从而使网罩120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对网罩120起到了限位作用。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第一插接部130设于导风圈110,第二插接部140设于网罩120的情况,操作者将网罩120朝导风圈110移动时,导风圈110上的第一插接部130插入网罩120上的第二插接部140,同样能够起到限制网罩120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均为多个情况下,可将多个第一插接部130相互平行设置,将多个第二插接部140相互平行设置,从而能够在移动网罩120的过程中,同时将多个第一插接部130插入与其对应的第二插接部140中,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可实现在多个点对网罩120进行限位,使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连接更为稳定。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的相互连接,将第一插接部130设置为变截面的结构,具体地,第一插接部130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横截面积沿着插接方向逐渐缩小,即垂直于第一插接部130的插接方向,朝向第一插接部130插接方向的一侧的横截面积小于背离第一插接部130插接方向的一侧的横截面积,从而使得在将第一插接部130插入第二插接部140时,先将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插入第二插接部140,减小插接难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多个螺钉将网罩120连接于导风圈110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圈组件100,通过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对导风圈110和网罩120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仅通过移动网罩120即可实现对网罩120的限位,减少了装配过程的工作量,提高了装配效率。
实施例二:
结合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风圈组件100还包括:第三连接部,设于导风圈110;第四连接部,设于网罩120,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相对设置;连接件170,穿设于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用于将网罩120与导风圈110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对网罩120进行限位,在导风圈110组件中还设置了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连接件170,其中,第三连接部设于导风圈110,第四连接部设于网罩120,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先对设置,连接件170穿设于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从而通过连接件170将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相连,进而将导风圈110与网罩120相连,进一步对网罩120进行限位。连接件170可将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固定相连。
具体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可设置于远离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的一侧,从而使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连接点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网罩120周侧,使网罩120处于受力均衡的状态。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为多个时,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以及连接件170的数量相同,三者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在导风圈组件100中设置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并将连接件170穿设于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从而通过连接件170将网罩120连接于导风圈110,进一部对网罩120进行限位。
实施例三:
结合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的一者被构造为螺纹孔,另一者被构造为通孔,连接件170被构造为螺钉。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的一者被构造为通孔,另一者被构造为螺纹孔,连接件170被构造为螺钉。具体地,螺钉的一端为螺杆,另一端为螺帽,通孔位于螺纹孔和螺帽之间,即螺钉的螺杆穿过通孔与螺纹孔旋合,将设有通孔的部件固定于螺帽与设有螺纹孔的部件之间,从而通过螺钉与螺纹孔的配合,将网罩120固定连接于导风圈110。
通过将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中的一者构造为螺纹孔,另一者构造为通孔,并将连接件170构造为螺钉,从而通过螺钉将网罩120固定连接于导风圈110,连接稳定可靠。
实施例四:
结合图2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130被构造为凸部,第二插接部140朝向第一插接部130的一侧设有与凸部适配的凹槽。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插接部130能够插设与第二插接部140中,将第一插接部130构造为凸部,并在第二插接部140朝向第一插接部130的一侧设置凹槽,其中,凹槽的尺寸与凸部适配,从而使凸部能够插入凹槽中,实现对网罩120的限位。
具体地,凸部由设置于网罩120或导风圈110上的凸壳构成,即凸部被构造为空心结构,通过凸出于网罩120或导风圈110的本体的凸壳构成凸出于网罩120或导风圈110的本体的凸部。可以理解地,空心的凸部仅由凸壳构成,重量较轻,能够起到一定的减重作用。
进一步地,凸部也可以设置为实心的凸块结构,从而提高凸部的强度。
具体地,以第一插接部130设于网罩120,第二插接部140设于导风圈110为例进行说明。在将网罩120连接于导风圈110的过程,网罩120带动凸部朝向导风圈110移动,直至设于网罩120上的凸部与设于导风圈110上的凹槽端部相抵,凸部随着网罩120的移动插入凹槽中,凹槽的槽壁与凸部相抵,对凸部进行限位,从而使网罩120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对网罩120起到了限位作用。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第一插接部130设于导风圈110,第二插接部140设于网罩120的情况,操作者将网罩120朝导风圈110移动时,导风圈110上的凸部插入网罩120上的凹槽,同样能够起到限制网罩120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的作用。
通过将第一插接部130构造为凸部,并在第二插接部140朝向第一插接部130的一侧设置与凸部适配的凹槽,通过凹凸配合的结构实现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连接,使连接操作更为简单,易于操作。
进一步地,沿凸部的延伸方向,凹槽的槽深大于凸部的长度。
在该实施例中,对凸部和凹槽的尺寸进行限定,具体地,沿凸部的延伸方向,凹槽的槽深大于凸部的长度。可以理解地,凸部插入凹槽后,朝凹槽的槽底方向移动,如果凹槽的槽深尺寸较小,则容易出现网罩120还没有与导风圈110连接到位,凸部的顶端就已经与凹槽的槽底相抵的情况,在凹槽槽底的限制下,凸部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继续移动,导致网罩120与导风圈110无法连接到位。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需要将凹槽尺寸设置足够长,从而保证网罩120在于导风圈110连接到位之前,凸部不会与凹槽的槽底相抵。因此,将凹槽的槽深设置为大于凸部的长度,从而保证即使凸部完全插入凹槽中,也不会出现凹槽的槽底与凸部相抵的情况,从而保证导风腔与网罩120能够正常连接。
通过将凹槽的槽深设置为大于凸部的长度,从而避免凸部的顶端提前与凹槽的槽底相抵,进而导致网罩120与导风圈110无法正常连接的情况,保证即使凸部完全插入凹槽中,也不会出现凹槽的槽底与凸部相抵的情况,从而保证导风腔与网罩120能够正常连接。
进一步地,沿垂直于凸部延伸的方向,凸部朝向凹槽的一侧的尺寸小于凸部背离凹槽的一侧的尺寸。
在该实施例中,沿凸部的延伸方向,凸部的截面尺寸发生变化。具体地,沿凸部的延伸方向,凸部朝向凹槽的一侧的尺寸小于凸部背离凹槽一侧的尺寸。与之相对地,沿垂直于凹槽延伸的方向,凹槽各个位置的尺寸相同。将凸部靠近凹槽一侧的尺寸设置为大于凸部远离凹槽一侧的尺寸,从而使凸部先将尺寸最小的端部插入凹槽,可以减小插入难度,并起到引导作用。随着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相对移动,凸部继续插入凹槽,并且随着凸部的移动,插入凹槽的凸部尺寸逐渐增大,直至凸部的侧壁与凹槽的侧壁相抵,凸部与凹槽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凸部越深入,凹槽与凸部之间的力越大,从而使凸部牢固地固定于凹槽中,减小网罩120与导风圈110之间由于配合间隙而导致的串动,进而减小由于串动而导致的振动噪音。
通过将凸部朝向凹槽的一侧的尺寸小于凸部背离凹槽的一侧的尺寸,可以实现凸部越深入凹槽,凸部与凹槽的配合越紧密的技术效果,从而使凸部牢固地固定于凹槽中,减小网罩120与导风圈110之间由于配合间隙而导致的串动,进而减小由于串动而导致的振动噪音。
实施例五:
结合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130包括:第一斜面131,设于第一插接部130朝向第二插接部140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130朝向第二插接部140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131。可以理解地,在第一插接部130朝向第二插接部140的一侧设置第一斜面131,可以使第一插接部130先以尺寸较小的部分插入第二插接部140,降低插入难度,进而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相较于不设置斜面的结构,通过第一斜面131对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插入过程进行引导,可以避免第一插接部130的端部由于尺寸较大难以插入第二插接部140的现象发生。
通过在第一插接部130朝向第二插接部140的端部设置第一斜面131,可以在第一插接部130插入第二插接部140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第一插接部130更加易于插入第二插接部140,降低操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六: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风圈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五连接部180,与第一插接部130共同设于导风圈110或网罩120;至少一个第六连接部190,与第二插接部140共同设于导风圈110或网罩120;第五连接部180和第六连接部190一一对应设置,第五连接部180挂设于第六连接部190,用于限制网罩120朝向凹槽方向的位移。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对导风圈110和网罩120进行限位,在导风圈组件100中还设置了至少一个第五连接部180和至少一个第六连接部190,其中,第五连接部180与第一插接部130设置于同一部件,即第一插接部130设置于导风圈110时,第五连接部180也设置于导风圈110,第一插接部130设置于网罩120时,第五连接部180也设置于网罩120。第六连接部190与第二插接部140设置于同一部件,即第二插接部140设置于导风圈110时,第六连接部190也设置于导风圈110,第二插接部140设置于网罩120时,第六连接部190也设置于网罩120。
进一步地,第五连接部180和第六连接部19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第五连接部180和第六连接部190均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五连接部180和第六连接部190的数量相同,且第五连接部180与第六连接部190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第五连接部180与第六连接部190相适配。具体地,第五连接部180挂设于第六连接部190,从而在第五连接部180与第六连接部190连接的状态下,第六连接部190能够对第五连接部180进行限位,进而通过第五连接部180与第六连接部190的连接进一步限制网罩120与导风圈110之间的相对位移。
具体地,以第五连接部180设置于网罩120,第六连接部190设置于导风圈110为例进行说明。在将网罩120连接于导风圈110的过程,网罩120带动第五连接部180朝向导风圈110移动,直至设于网罩120上的第五连接部180与设于导风圈110上的第六连接部190相抵,第五连接部180挂设于第六连接部190上,第六连接部190对第五连接部180进行限位,从而使网罩120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对网罩120起到了限位作用。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第五连接部180设于导风圈110,第六连接部190设于网罩120的情况,操作者将网罩120朝导风圈110移动时,导风圈110上的第五连接部180挂设于网罩120上的第六连接部190,同样能够起到限制网罩120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第五连接部180和第六连接部190均为多个情况下,可将多个第五连接部180相互平行设置,将多个第六连接部190相互平行设置,从而能够在移动网罩120的过程中,同时将多个第五连接部180挂设于与其对应的第六连接部190中,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设置多个第五连接部180和第六连接部190,可实现在多个点对网罩120进行限位,使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连接更为稳定。
通过在导风圈组件100中设置至少一个第五连接部180和至少一个第六连接部190,并将第五连接部180挂设于第六连接部190上,可进一步通过第五连接部180和第六连接部190的配合对网罩120进行限位,并且在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的连接失效的情况下,可通过第五连接部180和第六连接部190的连接关系对网罩120进行限位,提高了网罩120与导风圈110连接的可靠性。
实施例七:
结合图3和图5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五连接部180被构造为挂环,第六连接部190被构造为挂钩,挂钩朝背离第一插接部130的方向设有开口191,挂环穿过开口191挂设于挂钩中。
在该实施例中,第五连接部180被构造为挂环,第六连接部190被构造为挂钩,从而实现将第五连接部180挂设于第六连接部190上。其中,挂钩朝向背离第一插接部130的方向设有开口191,挂环穿过开口191挂设于挂钩中。由于挂钩朝向背离第一插接部130的方向设置开口191,从而在网罩120相对于导风圈110移动时,与第一插接部130插入第二插接部140同步地,挂环穿过开口191挂设于挂钩中。
具体地,以第五连接部180设于网罩120,第六连接部190设于导风圈110为例进行说明。在将网罩120连接于导风圈110的过程,网罩120带动挂环朝向导风圈110移动,直至设于网罩120上的挂环到达设于导风圈110上的开口191位置,挂环随着网罩120的移动穿过开口191挂设于挂钩中,挂钩的底部与挂环相抵,对挂环进行限位,从而使网罩120无法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对网罩120起到了限位作用。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第五连接部180设于导风圈110,第六连接部190设于网罩120的情况,操作者将网罩120朝导风圈110移动时,导风圈110上的挂环挂设于网罩120上的挂钩,同样能够起到限制网罩120继续沿原移动方向移动的作用。
通过将第五连接部180构造为挂环,将第六连接部190构造为挂钩,通过挂接的方式实现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连接,使连接操作更为简单,易于操作。进一步地,在挂钩背离第一插接部130的方向设置开口191,从而在网罩120相对于导风圈110移动时,与第一插接部130插入第二插接部140同步地,挂环穿过开口191挂设于挂钩中。
进一步地,沿朝向第一插接部130的方向,开口191尺寸逐渐缩小。
在该实施例中,朝着第一插接部130的方向,开口191尺寸逐渐减小,也即,在挂钩的入口处,开口191尺寸最大,朝向挂钩底部的方向,开口191尺寸逐渐减小。通过将挂钩入口处的开口191尺寸设置为最大,可以使挂环更易于伸入挂钩中,便于挂钩与挂环的连接。
实施例八: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风圈组件100还包括:卡扣;卡槽,与卡扣相适配,卡扣和卡槽中的一个设于导风圈110,另一个设于网罩120。
为了进一步提高导风圈110与网罩120连接的可靠性,在导风圈组件100中还设置了卡扣和卡槽,其中卡扣与卡槽相适配,两者能够相互连接,卡扣和卡槽中的一个设于导风圈110,另一个设于网罩120。
在网罩120相对于导风圈110移动的过程中,卡扣与卡槽随网罩120和导风圈110产生相对位移,卡扣插入卡槽中。在卡扣与卡槽连接到位的情况下,卡槽对卡扣起到限位作用,进而将网罩120连接于导风圈110上。
通过在导风圈组件100中设置卡扣和卡槽,从而进一步通过卡扣和卡槽的相互卡接实现导风圈110与网罩120的相互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可将网罩120连接于导风圈110中,并且连接方式简单快速,易于操作,简化了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装配过程。
进一步地,卡扣包括:至少两个弹片,每个弹片端部设有限位件;弹片能够带动限位件穿过卡槽,限位件能够限制网罩120朝背离限位件的方向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卡扣包括至少两个弹片以及限位件。具体地,限位件设置于弹片的端部,每个弹片均设有限位件。弹片能够带动相应的限位件随弹片移动。具体地,至少两个弹片分别设置于卡扣的两侧,操作者对至少两个弹片同时施加朝向至少两个弹片所合围区域的中心方向的压力,弹片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弹片的根部与卡扣主体连接,不会发生位移,而弹片的端部在压力作用下,朝向至少两个弹片所合围区域的中心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弹片端部的限位件朝同一方向移动,从而使弹片能够带动限位件穿过卡槽。当卡扣穿过卡槽后,操作者将弹片放开,弹片恢复至原始位置,也即,弹片向卡扣的两侧张开,进而带动限位件向卡扣的两侧张开,处于张开状态的限位件无法穿过卡槽,从而将卡扣固定于卡槽中,对卡扣起到限位作用,进而将网罩120连接于导风圈110上。
通过在卡扣中设置至少两个弹片,并在弹片端部设置限位件,从而通过按压弹片的方式使卡扣卡接于卡槽中,并通过限位件实现对卡扣的限位,进而实现将网罩120卡接于导风圈110上的技术效果,连接稳定可靠,易于操作。
实施例九: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130被构造为插销,插销固定连接于导风圈110或网罩120,第二插接部140被构造为通孔。
第一插接部130和第二插接部140可以被构造为多种形式,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插接部130被构造为插销,二连接部被构造为通孔,其中,插销与通孔相适配,插销可插接于通孔中,通孔与插销之间两者相互限位。具体地,在将网罩120安装于导风圈110的过程中,将网罩120沿通孔的延伸方向移动,随着网罩120的移动,将插销插接于通孔中,从而实现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连接。
此种连接方式简单快速,易于操作,简化了网罩120与导风圈110的装配过程。
实施例十: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100。
本申请提出的室内机因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100,因此,室内机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
实施例十一: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室内机,或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100。
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因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室内机,或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100,因此,空调器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的室内机,或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导风圈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圈;
网罩,设于所述导风圈;
至少一个第一插接部和至少一个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中的一个设于所述导风圈,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网罩,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插接部相适配,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配合插接,用于限制所述网罩与所述导风圈之间的相对位移;
所述第一插接部垂直于其插接方向的横截面积沿着所述插接方向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连接部,设于所述导风圈;
第四连接部,设于所述网罩,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相对设置;
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将所述网罩与所述导风圈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中的一者被构造为螺纹孔,另一者被构造为通孔,所述连接件被构造为螺钉。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接部被构造为凸部,所述第二插接部朝向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凸部适配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凸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凹槽的槽深大于所述凸部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凸部延伸的方向,所述凸部朝向所述凹槽的一侧的尺寸小于所述凸部背离所述凹槽的一侧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包括:
第一斜面,设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朝向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五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插接部共同设于所述导风圈或所述网罩;
至少一个第六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共同设于所述导风圈或所述网罩;
所述第五连接部和所述第六连接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五连接部挂设于所述第六连接部,用于限制所述网罩朝向所述凹槽方向的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连接部被构造为挂环,所述第六连接部被构造为挂钩,所述挂钩朝背离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方向设有开口,所述挂环穿过所述开口挂设于所述挂钩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朝向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方向,所述开口尺寸逐渐缩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卡扣;
卡槽,与所述卡扣相适配,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槽中的一个设于所述导风圈,另一个设于所述网罩。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包括:
至少两个弹片,每个所述弹片端部设有限位件;
所述弹片能够带动所述限位件穿过所述卡槽,所述限位件能够限制所述网罩朝背离所述限位件的方向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接部被构造为插销,所述插销固定连接于所述导风圈或所述网罩,所述第二插接部被构造为通孔。
14.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圈组件。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室内机;或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圈组件。
CN202122877760.9U 2021-11-23 2021-11-23 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62819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7760.9U CN216281994U (zh) 2021-11-23 2021-11-23 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7760.9U CN216281994U (zh) 2021-11-23 2021-11-23 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81994U true CN216281994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37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77760.9U Active CN216281994U (zh) 2021-11-23 2021-11-23 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819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44159A1 (en) Fastening system for fastening a cabin fitting element to a support structure of an aircraft
CN204648618U (zh) 面板组件和吊顶式空调器
CN216281994U (zh) 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281997U (zh) 导风圈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EP3715733A1 (en) Air-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2204798U (zh) 空调器室外机的电控盒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外机
CN215062417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08317609A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4063394U (zh) 风机组件、燃烧器组件和热水器
CN215062418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708240A (zh) 一种具有良好安全防护效果的配电柜
CN218209402U (zh) 一种防拉结构以及稳固装配的灯具
CN111174403B (zh) 架壳组件及电器
CN219197662U (zh) 一种风扇及包括该风扇的风扇安装结构
CN218827982U (zh) 一种电动车控制器专用pin针
CN212698717U (zh) 一种吸尘器地刷
CN220857005U (zh) 一种重载连接器
CN215718038U (zh) 一种可调的门窗滑轮组件
CN216384553U (zh) 一种外壳总成及空调器
CN216599190U (zh) 一种耐低温的减速电机
CN218096518U (zh) 电器盖板和空调室外机
CN219140653U (zh) 一种led会议灯
CN213043291U (zh) 一种便于并柜的配电柜
CN209541048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20544307U (zh) 一种多面转化器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4

Address after: No. 66, Shanghai Avenue, Jingzhou Development Zone, Jing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434000

Patentee after: Hubei Midea Build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Industrial Road, Penglai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Guangdong, Foshan

Patentee before: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HEFEI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