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98717U - 一种吸尘器地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尘器地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98717U CN212698717U CN202021245770.XU CN202021245770U CN212698717U CN 212698717 U CN212698717 U CN 212698717U CN 202021245770 U CN202021245770 U CN 202021245770U CN 212698717 U CN212698717 U CN 2126987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casing
- floor brush
- positioning
- ai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5201 scrubb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07 vacuum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7 amalga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包括壳体(10)、清洁装置(20)和吸尘组件(30),清洁装置(20)和吸尘组件(30)均设置在壳体(10)上,吸尘组件(30)包括风道壳体(31),风道壳体(31)具有吸尘风道(32),风道壳体(31)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绕设在清洁装置(20)的外侧,风道壳体(31)包括位于壳体(10)前部的进风端(312)和位于壳体后部的出风端(313),壳体(10)的内壁设置有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和进风端(312)之间匹配卡合,使得吸尘组件(30)可以直接卡接在壳体(10)上,实现了吸尘组件(30)的便捷安装,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地刷。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清洁设备之一的吸尘器已经越来越普及。吸尘器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吸尘器内部电机高速运转,使灰尘随着空气一起进入到吸尘器内部并被滤尘组件过滤,过滤后的空气再重新释放到环境中,改善环境,提高舒适度与空气质量,现有的一些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和吸尘器地刷,吸尘器地刷将吸尘和拖布相结合,除了一般的吸尘功能,还具有拖布清洁功能。
现有技术中,吸尘器地刷一般包括壳体、吸尘组件和清洁装置,吸尘组件和清洁装置均设置在壳体内,而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使得吸尘器地刷的整体结构紧凑,吸尘组件的外形会同清洁装置的轮廓形状相匹配,同时吸尘组件通过多个螺栓与壳体固定连接。
然而,利用多个螺栓连接的方式,使得吸尘组件的装配费时费力,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地刷,使得吸尘组件可以直接卡接在壳体上,实现了吸尘组件的便捷安装,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地刷,包括壳体、清洁装置和吸尘组件,清洁装置和吸尘组件均设置在壳体上;
其中,吸尘组件包括风道壳体,风道壳体具有吸尘风道,风道壳体的至少部分结构绕设在清洁装置的外侧,风道壳体包括位于壳体前部的进风端和位于壳体后部的出风端,壳体的内壁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和进风端之间匹配卡合。
这样,风道壳体便可以利用壳体上的限位结构直接卡接在壳体上,从而实现了吸尘组件的便捷安装。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拼合,并共同围成可容置风道壳体的内腔,限位结构位于内腔的腔壁上,从而可以将吸尘组件安装在壳体的内腔中。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限位结构包括定位柱和限位槽中的至少一者,利用一种或多种的限位方式,保证了吸尘组件与壳体连接的可靠性以及两者之间固定结构的强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限位结构包括定位柱,定位柱由壳体的内壁向进风端凸出,进风端设置有可供定位柱匹配插入的定位孔,从而实现了吸尘组件在壳体上的定位,避免了吸尘组件在水平方向产生移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进风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向吸尘风道外侧凸出的第一连接部,定位孔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定位柱和定位孔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且定位柱和定位孔一一对应设置。
这样,通过多个定位柱和定位孔的配合安装,提高了吸尘组件与壳体连接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定位柱向同一方向延伸;定位孔的朝向与定位柱的延伸方向一致,从而在装配时定位柱和定位孔可以相互套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多个定位孔分别位于进风端的不同侧,从而实现对进风端不同侧的定位和固定,保证了吸尘组件安装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第一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柱,定位柱的顶端与第二壳体的内壁相互抵接。
这样,第二壳体可以扣压在吸尘组件的上方,防止吸尘组件沿定位柱轴向串动,从定位柱上滑脱。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限位槽设置于壳体内壁上,且限位槽的槽口面向风道壳体;风道壳体上具有可匹配卡入限位槽内的限位部,利用限位槽进一步加强了吸尘组件固定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限位部为位于风道壳体的内壁且凸向限位槽的凸筋,通过凸筋插接在壳体上的限位槽内,实现对吸尘组件的限位。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第一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槽,第二壳体抵接于风道壳体的背离第一壳体的一侧,以将限位部限制在限位槽内,防止风道壳体从限位槽内滑脱。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壳体上设置有与进风端连通的进风口,限位槽围设于进风口的外侧,从而可以对进风端的位置进行限定,将进风端固定在壳体上的进风口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包括壳体、清洁装置和吸尘组件,清洁装置和吸尘组件均设置在壳体上;吸尘组件包括风道壳体,风道壳体具有吸尘风道,风道壳体的外形与清洁装置的轮廓相匹配,使得风道壳体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绕设在清洁装置的外侧,风道壳体包括位于壳体前部的进风端和位于壳体后部的出风端,壳体的内壁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和进风端之间匹配卡合,使得吸尘组件可以直接卡接在壳体上,实现了吸尘组件的便捷安装,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内腔;14-限位结构;141-定位柱;142-限位槽;15-进风口;20-清洁装置;30-吸尘组件;31-风道壳体;311-限位部;312-进风端;313-出风端;32-吸尘风道;321-风道入口;322-风道出口;33-第一连接部;331-定位孔;34-第二连接部;34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清洁设备之一的吸尘器已经越来越普及。吸尘器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吸尘器电机高速运转,使灰尘随着空气一起进入到吸尘器内部并被滤尘组件过滤,过滤后的空气再重新释放到环境中,改善环境,提高舒适度与空气质量,现有的一些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和吸尘器地刷,吸尘器地刷将吸尘和拖布相结合,除了一般的吸尘功能,还具有拖布功能。现有技术中,吸尘器地刷一般包括壳体、吸尘组件和清洁装置,吸尘组件和清洁装置均设置在壳体内,而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使得吸尘器地刷的整体结构紧凑,吸尘组件的外形会同清洁装置的轮廓形状相匹配,同时吸尘组件通过在多个螺栓与壳体固定连接。然而,利用多个螺栓连接方式,会使得吸尘组件的装配费时费力,生产成本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地刷,使得吸尘组件可以直接卡接在壳体上,实现了吸尘组件的便捷安装,降低了生产成本。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4为图3中A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B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尘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包括壳体10、清洁装置20和吸尘组件30,清洁装置20和吸尘组件30均设置在壳体10上。
其中,吸尘组件30包括风道壳体31,风道壳体31具有吸尘风道32,风道壳体31的至少部分结构绕设在清洁装置20的外侧,风道壳体31包括位于壳体10前部的进风端312和位于壳体10后部的出风端313。
在本实施例中,吸尘组件30的风道入口321位于吸尘组件30的前端,即风道入口321位于进风端312,吸尘组件30中与前端相对应的另外一端为吸尘风道32的风道出口322,即风道出口322位于出风端313,风道出口322同吸尘器后续风道的入口连通,带有灰尘及杂质的空气从吸尘风道32的风道入口321进入到吸尘组件30内部,带有灰尘及杂质的空气沿吸尘风道32内部流动,并通过吸尘风道32的风道出口322脱离吸尘组件30,通入到其他的吸尘器部件中。
此外,清洁装置20设置在吸尘器地刷的底部,使得清洁装置20上的带有拖布的清洁部件可以与待清洁面接触,从而在拖动吸尘器地刷时可以实现清洁的功能,由于清洁装置20与吸尘组件30均安装在吸尘器地刷内,为了合理分配吸尘器地刷内的装配空间,使得整体结构较为紧凑,同时为了保证吸尘器地刷外形简约美观,吸尘组件30的形状需要与清洁装置的外形轮廓相适应。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吸尘组件30至少部分位于清洁装置20的上方,而吸尘组件30的风道入口321位于清洁装置20的前端并开口朝向待清洁表面,从而在吸尘器地刷使用时,就可以先由吸尘组件30将灰尘和杂质吸入,再由清洁装置20上的拖布进行清洁,根据吸尘器地刷内部的空间分配及各部件的结构设计,吸尘组件30需要设计成弯曲的形状,从而形成避让结构,使得其外形可以与清洁装置20的外缘配合,相应的,吸尘组件30需要与壳体10固定连接,不同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多个螺栓进行紧固的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定位和限位的方式来实现对吸尘组件30的固定,从而简化了吸尘组件30与壳体10的装配流程。
具体的,壳体10的内壁设置有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和进风端312之间匹配卡合。这样,风道壳体31便可以利用壳体10上的限位结构14直接卡接在壳体10上,从而实现了吸尘组件30的便捷安装,省时省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互拼合,并共同围成可容置风道壳体31的内腔13,限位结构14位于内腔13的腔壁上,相应的,吸尘组件30可以安装在壳体10的内腔13中。
具体的,限位结构14包括定位柱141和限位槽142中的至少一者,即在壳体10上可以设置定位柱141或限位槽142中的一种方式对吸尘组件30进行限位和固定,当然,也可以同时设置定位柱141和限位槽142对吸尘组件30进行限位和固定,从而利用一种或多种的限位方式,保证了吸尘组件30与壳体10连接的可靠性以及两者之间固定结构的强度。下面将对定位柱141和限位槽142这两种限位及固定方式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限位结构14包括定位柱141,定位柱141由壳体10的内壁向进风端312凸出,进风端312设置有可供定位柱141匹配插入的定位孔331,从而实现了吸尘组件30在壳体10上的定位,避免了吸尘组件30在水平方向产生移动。
具体的,进风端312的外壁上设置有向吸尘风道32外侧凸出的第一连接部33,定位孔331设置在第一连接部33上,在装配吸尘组件30时,将第一连接部33套接在定位柱141上,相应的,定位柱141穿过第一连接部33上的定位孔331。此外,定位柱141的公称直径与第一连接部33上的定位孔331的公称直径相等,而定位柱141与定位孔331之间可以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来进行装配,这样在保证定位柱141比较容易插入定位孔331,降低装配难度的同时,可以避免吸尘组件30的第一连接部33套接在定位柱141上后,在定位柱141的径向产生晃动。
可选的,定位柱141和定位孔331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且定位柱141和定位孔331一一对应设置,相应的,第一连接部33也可以设置多个,即一个第一连接部33上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定位孔331。这样,通过多个定位柱141和定位孔331的配合安装,提高了吸尘组件30与壳体10连接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一一对应的定位柱141和定位孔331的目的在于对吸尘组件30在壳体10上的安装进行定位,因此,第一连接部33的具体结构和设置的位置,以及第一连接部33的数量和设置第一连接部33上的定位孔331的数量,均不作限制,只需保证第一连接部33上的定位孔331能够与相应的定位柱141配合即符合本实施例的意图。
此外,多个定位柱141向同一方向延伸,即多个定位柱141的轴线相互平行,同时,定位孔331的朝向与定位柱141的延伸方向一致,从而在装配时每一组定位柱141和定位孔331可以相互套接。
进一步的,由于进风端312的风道入口321为具有一定长宽比的矩形,为了避免吸尘器地刷在使用时,吸尘组件30的进风端312某一侧发生松动,需要保证吸尘组件30装配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具体的,多个定位孔331分别位于进风端312的不同侧,即多个定位孔331分别位于吸尘风道32的风道入口321的两侧,也即在风道入口3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3,从而实现对进风端312不同侧的定位和固定,保证了吸尘组件30整体安装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施例中,定位柱141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内壁上,同时,定位柱141的顶端与第二壳体12的内壁相互抵接,相应的,在装配时,先将吸尘组件30安装于第一壳体11上,即使定位柱141穿过定位孔331,再将第二壳体12盖设在第一壳体11上,从而将吸尘组件30收容于内腔13中,第二壳体12的内壁则抵接在定位柱141的顶端。这样,第二壳体12可以扣压在吸尘组件30的上方,防止吸尘组件30沿定位柱141轴向串动,从定位柱141上滑脱。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的定位柱141可以与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同样的,具有定位孔331的第一连接部33也可以与风道壳体31一体成型,这样可以简化部件的装配步骤,避免因多次装配连接而导致公差链过长,从而减小了装配尺寸的误差,保证吸尘组件30在与第一壳体31装配时,多个定位柱141能够同时穿过相对应的多个定位孔331,从而保证了装配的成功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限位结构14包括限位槽142,限位槽142设置于壳体10内壁上,且限位槽142的槽口面向风道壳体31,风道壳体31上具有可匹配卡入限位槽142内的限位部311,从而利用限位槽142进一步加强了吸尘组件30与壳体10的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具体的,限位部311为位于风道壳体31的内壁且凸向限位槽142的凸筋,通过凸筋插接在壳体10上的限位槽内,实现对吸尘组件30的限位。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槽142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内壁上,第二壳体12抵接于风道壳体31的背离第一壳体11的一侧,以将限位部311限制在限位槽142内,防止风道壳体31从限位槽142内滑脱,在吸尘组件30安装至第一壳体11上时,先将限位部311插入限位槽142内对风道壳体31进行限位,再将第二壳体12盖合在第一壳体11上,同时第二壳体12的内壁抵接在风道壳体31的进风端312的背离第一壳体11的一侧,实现对风道壳体31的固定,即实现了对吸尘组件30的固定。
可选的,壳体10上设置有与进风端312连通的进风口15,限位槽142围设于进风口15的外侧,从而可以对进风端312的位置进行限定,将进风端312固定在壳体10上的进风口位置,具体的,进风口15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同时进风口15的开口形状与吸尘风道32的风道入口321的形状相匹配,使得吸尘组件30固定在壳体10上时,进风口15可以与风道入口321相对,从而灰尘和杂质可以由进风口15被吸入吸尘风道32中。
可选的,围设在进风口15外侧的限位槽142可以是多道,且分别位于进风口15的各个侧边,相应的,限位部311也可以是多个并与限位槽142对应设置。此外,限位槽142槽口的宽度可以等于或略大于限位部311的宽度,从而使得限位部311可以顺畅的插入限位槽142中。
进一步的,限位槽142的截面形状可以设计为V形,即限位槽142的槽宽从槽口位置到槽底逐渐减小,从而使得限位部311在插入限位槽142后,可以被限位槽142的两边侧壁压紧,从而避免限位部311在限位槽142内产生晃动。或者,限位槽142可以在槽口段维持槽宽不变,在中部位置到槽底的槽宽逐渐减小,这样可以使得限位部311可以容易对准并插入限位槽142中,同时使得限位部311具有较大的插入深度,而限位部311的末端同样可以被限位槽142的两侧槽壁压紧,从而提高了风道壳体31与第一壳体11连接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风道壳体31的出风端313与壳体1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风道壳体31的进风端312被限位固定的同时,出风端313也相对固定,从而提高了吸尘组件30在壳体10上的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的,风道壳体31的出风端313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一壳体11上,出风端313具有第二连接部34,第二连接部34上设置有安装孔341,在装配时,利用螺栓穿过安装孔341并与第一壳体11上的螺纹孔旋接,从而实现出风端313与第一壳体11的固定连接。
可选的,第二连接部34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出风端313的两侧,两个第二连接部34上都具有安装孔341,从而使得出风端313的两侧都可以与第一壳体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出风端313可以利用更多的螺栓连接风道壳体31与壳体10,但过多的螺栓连接会使得风道壳体31与壳体10的连接结构冗余,且增加装配的复杂度,通过限位结构14将进风端312与壳体10进行限位固定,同时利用少量的螺栓将出风端313与壳体10固定连接,这样在保证吸尘组件30与壳体10的连接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同时,使得吸尘组件30与壳体10的装配更加便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地刷包括壳体10、清洁装置20和吸尘组件30,清洁装置20和吸尘组件30均设置在壳体10上,吸尘组件30包括风道壳体31,风道壳体31具有吸尘风道32,风道壳体31的外形与清洁装置20的轮廓相匹配,使得风道壳体31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绕设在清洁装置20的外侧,风道壳体31包括位于壳体10前部的进风端312和位于壳体后部的出风端313,壳体10的内壁设置有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和进风端312之间匹配卡合,使得吸尘组件30可以直接卡接在壳体10上,实现了吸尘组件30的便捷安装,降低了生产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清洁装置(20)和吸尘组件(30),所述清洁装置(20)和所述吸尘组件(30)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吸尘组件(30)包括风道壳体(31),所述风道壳体(31)具有吸尘风道(32),所述风道壳体(31)的至少部分结构绕设在所述清洁装置(20)的外侧,所述风道壳体(31)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0)前部的进风端(312)和位于所述壳体(10)后部的出风端(313),所述壳体(10)的内壁设置有限位结构(14),所述限位结构(14)和所述进风端(312)之间匹配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相互拼合,并共同围成可容置所述风道壳体(31)的内腔(13),所述限位结构(14)位于所述内腔(13)的腔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14)包括定位柱(141)和限位槽(142)中的至少一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14)包括定位柱(141),所述定位柱(141)由所述壳体(10)的内壁向所述进风端(312)凸出,所述进风端(312)设置有可供所述定位柱(141)匹配插入的定位孔(3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端(312)的外壁上设置有向所述吸尘风道(32)外侧凸出的第一连接部(33),所述定位孔(331)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33)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41)和所述定位孔(331)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且所述定位柱(141)和所述定位孔(331)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41)向同一方向延伸;所述定位孔(331)的朝向与所述定位柱(141)的延伸方向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定位孔(331)分别位于所述进风端(312)的不同侧。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壁上设置有所述定位柱(141),所述定位柱(141)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壳体(12)的内壁相互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14)包括限位槽(142),所述限位槽(142)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壁上,且所述限位槽(142)的槽口面向所述风道壳体(31);所述风道壳体(31)上具有可匹配卡入所述限位槽(142)内的限位部(3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311)为位于所述风道壳体(31)的内壁且凸向所述限位槽(142)的凸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壁上设置有所述限位槽(142),所述第二壳体(12)抵接于所述风道壳体(31)的背离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一侧,以将所述限位部(311)限制在所述限位槽(142)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尘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与所述进风端(312)连通的进风口(15),所述限位槽(142)围设于所述进风口(15)的外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5770.XU CN212698717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吸尘器地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5770.XU CN212698717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吸尘器地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98717U true CN212698717U (zh) | 2021-03-16 |
Family
ID=74963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45770.XU Active CN212698717U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一种吸尘器地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98717U (zh) |
-
2020
- 2020-06-30 CN CN202021245770.XU patent/CN2126987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698717U (zh) | 一种吸尘器地刷 | |
CN211408867U (zh) |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 |
CN114557628B (zh) | 吸尘器 | |
CN112741542A (zh) | 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 | |
CN214856362U (zh) | 一种吸尘器主机及吸尘器 | |
CN215128048U (zh) | 扫地机器人 | |
CN213955594U (zh) | 一种进风格栅安装结构、进风格栅组件和空调 | |
CN212376936U (zh) | 一种蜗壳装配结构及空调器 | |
CN113440048A (zh) | 便携式吸尘器及吸尘系统 | |
CN221205273U (zh) |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
CN113479021A (zh) | 一种轻量化胎压监测传感器 | |
CN219067320U (zh) | 一种电源线/充电端子通用安装结构及清洁装置 | |
CN212028116U (zh) | 一种无叶风扇 | |
CN213711441U (zh) | 一种扫地机的风机组件及扫地机 | |
CN216281935U (zh) | 净化器 | |
CN217365709U (zh) | 一种工作噪音小的表面清洁装置 | |
CN218358074U (zh) | 储能装置 | |
CN220707667U (zh) | 消音组件和风管机 | |
CN218044945U (zh) | 一种电机与电池一体安装结构 | |
CN219422713U (zh) | 一种使用可靠的吸尘器 | |
CN113040644B (zh) | 吸尘器地刷及吸尘器 | |
CN210137235U (zh) | 一种电机接线盒结构及电机 | |
CN219393506U (zh) | 电池模组及储能电源 | |
CN219742590U (zh) | 便于散热的模块安装吸尘器手柄结构 | |
CN215874465U (zh) | 吸尘器主机及吸尘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