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08867U -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08867U
CN211408867U CN201922116151.4U CN201922116151U CN211408867U CN 211408867 U CN211408867 U CN 211408867U CN 201922116151 U CN201922116151 U CN 201922116151U CN 211408867 U CN211408867 U CN 211408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assembly
vacuum cleaner
dust
c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161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智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Q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Qih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Qih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Qih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1615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08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08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08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中,清洁头组件包括吸尘口和拖地结构,机体组件包括负压装置;尘杯组件,尘杯组件嵌入式设置在机体组件的下部,负压装置设置在尘杯组件的上方,手柄组件设置在机体组件上方;机体组件和尘杯组件均靠近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下端,使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重心位于整机的中心线的下方。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吸尘器可以用于吸尘和拖地,同时机体组件和尘杯组价集体下置,使吸尘器的重心较低,手持更省力。

Description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普通吸尘器,一般包括电机、机壳、集尘箱、过滤器和吸头等,如果有水过滤功能的,还具备水杯,将上述部件集成后,使得吸尘器整体重量大,体积笨重。此外,多数吸尘器在工作时需外接电源,电源线暴露在外,也影响美观和使用便捷性。由此,手持吸尘器进入市场,受到广泛好评。
手持式吸尘器是家用吸尘器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外型轻巧,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存在一定的市场潜力。但目前市场上的手持式吸尘器多为迷你型,其功能比较单一,仅可应用于小面积的家居清洁,且电池容量小,功率低,性价比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可以用于吸尘和拖地,同时机体组件和尘杯组价集体下置,使吸尘器的重心较低,手持更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包括:
清洁头组件,所述清洁头组件包括吸尘口、吸尘管路和拖地结构,所述吸尘口与所述吸尘管路连通;
机体组件,设置在所述清洁头组件上方,所述机体组件包括负压装置;
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嵌入式设置在所述机体组件的下部,且与所述清洁头组件内的吸尘管路连通,所述负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尘杯组件的上方,所述尘杯组件包括杯体和过滤器;
手柄组件,设置在所述机体组件上方,与所述机体组件相连且用于手持;其中,所述机体组件和所述尘杯组件均靠近所述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下端,使所述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重心位于整机的中心线的下方;所述机体组件与所述清洁头组件之间设有连接组件,所述吸尘管路的一端位于所述连接组件内,并与所述机体组件连通。
优选地,所述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整体长度为L2,所述吸尘口到所述尘杯组件的顶端的距离为L1,L1/L2的比例范围在1/5至2/5之间。
优选地,所述拖地结构包括清洁壳体、擦洁体和清洁剂放置槽,所述擦洁体设在所述清洁壳体的下表面,所述清洁剂放置槽设置在所述清洁壳体上与所述擦洁体对应的位置,所述清洁剂放置槽的底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连通所述清洁剂放置槽和所述擦洁体。
优选地,所述擦洁体包括第一擦洁体、第二擦洁体和海绵,所述第一擦洁体和所述第二擦洁体前后,所述海绵设置在所述第一擦洁体和所述第二擦洁体之间;所述拖地结构还包括脚踏,所述脚踏与所述清洁壳体弹性连接,所述脚踏的下部位于所述清洁壳体中,上部露出于所述清洁壳体,所述清洁剂放置槽设置在所述脚踏的上部,所述海绵位于所述脚踏的下方,所述脚踏的下部与所述清洁壳体的底板之间设有弹性件,在下压所述脚踏时挤压所述海绵。
优选地,所述拖地结构包括清洁壳体,所述清洁壳体的下表面包括用于设置湿擦洁体的第一安装面和用于设置干擦洁体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前侧,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平齐设置,其上设有至少两个擦洁体;所述擦洁体前后依次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上;位于第一安装面上的擦洁体为第一擦洁体,位于第二安装面上的擦洁体为第二擦洁体。
优选地,所述机体组件包括机体壳体,所述机体壳体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尘杯组件的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单侧开口,所述杯体和所述放置腔之间设有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杯体外壁上的定位孔和设置在所述放置腔中的弹性锁键,所述弹性锁键的顶端与所述定位孔相适配,以实现所述尘杯组件与所述放置腔的连接或分离。
优选地,所述尘杯组件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吸尘管路连通,用于将气流引入所述尘杯组件内;所述尘杯组件与所述负压装置之间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进风口同心设置。
优选地,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杯体内顶部;所述杯体与所述负压装置连通,所述杯体与负压装置之间设有弧形导风板;所述弧形导风板倾斜设置,顶部与底部形成竖直距离差,且夹角度数为10°至20°;所述弧形导风板中间设有气孔,用于连通所述杯体和所述负压装置。
优选地,所述负压装置包括风机马达,所述风机马达位于所述尘杯组件上方并与所述尘杯组件连通,电池位于所述风机马达的上方,所述机体组件的顶部设有出风口,使气流从所述尘杯组件流出经过所述风机马达和所述电池。
优选地,所述机体壳体的顶部设有上盖,所述上盖和所述机体壳体的侧壁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机体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风机马达和所述电池的内壳,所述内壳的上部设有竖直的缺省部,所述缺省部与所述机体壳体的内部形成导向流道,所述导向流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使气流从所述尘杯组件流出后经所述导向流道排出所述出风口;所述电池位于导向流道之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合一真空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吸尘器的清洁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清洁头组件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清洁头组件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清洁头组件的第三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吸尘器的拖地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二合一真空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吸尘器的清洁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清洁头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吸尘器的拖地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图7所示的清洁壳体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的吸尘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和图7中所示的吸尘器的机体组件与尘杯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上显示了从吸尘管路流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14为图13中所示的机体组件与尘杯组件的分离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所示的机体组件与尘杯组件的爆炸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3中所示的机体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3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杯体与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3中所示的机体组件与尘杯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3中所示的机体组件内导向流道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其上的箭头方向代表了气流流动方向;
图20为图1和图7中所示的吸尘器的机体组件与尘杯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清洁头组件;11、吸尘口;12、吸尘管路;13、清洁壳体;131、顶板;1311、卡板;1312、前挡板;1313、固定槽;1314、凸板;1315、缺口;1316、第一前挡板;1317、第二前挡板;1318、定位柱;132、底板;1321、支撑板;133、吸尘板;1331、弧形板;1332、直板;1333、通孔;1334、卡扣;1335、扣槽;14、擦洁体;141、第一擦洁体;142、第二擦洁体;143、海绵;15、清洁剂放置槽;151、贯通孔;16、脚踏;161、第一弹性件;162、挤压件;163、导向柱;164、延伸块;18、进风道;181、安装面;182、底壁;183、第一分壁;184、第二分壁;19、第一转向槽;2、机体组件;21、风机马达;211、马达罩;212、引风管;213、固定罩;214、引流罩;215、凸柱;216、固定块;22、机体壳体;221、插接部;222、插接槽;223、卡孔;23、放置腔;231、侧壁;2311、卡扣槽;232、开口;233、弹性锁键;2331、定位头;2332、第二弹性件;234、安装板;2341、穿孔;2342、扣块;235、顶部对接面;236、搭阶;24、弧形导风板;241、气孔;242、密封槽;243、插槽;25、电池;26、出风口;27、上盖;271、控制按键;272、插块;273、手柄安装套;28、导向流道;29、控制电路板;3、尘杯组件;31、杯体;311、定位孔;312、导风管;313、限位条;314、表壳部;315、配合部;316、搭台;317、第一间隙;318、第二间隙;32、过滤器;321、环形挡板;33、进风口;34、分隔件;341、风板;342、安装套;343、出风空隙;4、手柄组件;41、手柄;42、保护套;43、弹性卡件;5、连接组件;51、第一转向件;511、第一转向轴;512、第二转向轴;52、第二转向件;521、第二转向槽;522、套管;5221、斜面;523、隔板;524、插接头;525、卡块;526、缺部;53、密封圈;531、外延部;532、内延部;533、竖直部;534、环状凸起;60、内壳;61、圆孔;62、插件;63、倒勾;64、螺丝安装位;65、第一分部;651、固定柱;66、第二分部;67、缺省部;68、电池定位架;69、上盖安装板;691、开槽;692、卡口;693、卡槽;694、手柄安装管;695、手柄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看附图1至附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合一真空吸尘器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简要说明,其中,将重量较大的机体组件和尘杯组件直接与清洁头组件连接,位于真空吸尘器的下部,使整个真空吸尘器的重心靠下,手持负担较小;同时,清洁头组件包括吸尘结构和拖地结构,可以在地面除尘之后直接擦拭,清洁效果更好,使用更方便。
实施例一
参看附图1至附图2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包括:清洁头组件1,清洁头组件1包括吸尘口11、吸尘管路12和拖地结构,吸尘口11与吸尘管路12连通;机体组件2,设置在清洁头组件1上方,机体组件2包括负压装置;尘杯组件3,尘杯组件3嵌入式设置在机体组件2上,且与清洁头组件1内的吸尘管路12连通,负压装置设置在尘杯组件3的上方,尘杯组件3包括杯体31和过滤器32;手柄41组件4,设置在机体组件2上方,与机体组件2相连且用于手持;其中,机体组件2靠近清洁头组件1设置,并与清洁头组件1之间设有连接组件5,吸尘管路12的一端位于连接组件5内,并与机体组件2连通。
本实施例的二合一真空吸尘器在工作时,将清洁头组件1放置在待清洁的地面上,吸尘口11吸入灰尘,经吸尘管路12进入连接组件5,而后进入机体组件2内的尘杯组件3,再从机体组件2上流出,由于尘杯组件3内设有过滤器32,灰尘被留在杯体31中,空气从机体组件2上端流出。手柄41组件4设置在机体组件2上,方便用户握持。
在本实施例中,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整体长度为L2,吸尘口11到尘杯组件3的顶端的距离为L1,L1/L2的比例范围在1/5至2/5之间。优选地,机体组件2和尘杯组件3均靠近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下端,使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重心位于整机的中心线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5为可拆卸组件,使机体组件2可与不同的清洁头组件1可拆卸连接,方便更换,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清洁头组件1的类型也有多种,将在接下来的实施例中简要描述。
实施例二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拖地结构包括清洁壳体13、擦洁体14和清洁剂放置槽15,擦洁体14设在清洁壳体13的下表面,清洁剂放置槽15设置在清洁壳体13上与擦洁体14对应的位置,清洁剂放置槽15的底部设有贯通孔151,贯通孔151连通清洁剂放置槽15和擦洁体14。
本实施例在拖地结构内加入清洁剂放置槽15,用户可在清洁剂放置槽15中加入清洁剂,而后清洁剂通过贯通孔151流向擦洁体14,增强擦洁体14的清洁力。
为了避免清洁剂不易产生泡沫或泡沫残留,擦洁体14包括第一擦洁体141、第二擦洁体142和海绵143,海绵143设置在第一擦洁体141和第二擦洁体142之间,清洁剂放置槽15与海绵143对应设置,贯通孔151连通清洁剂放置槽15和海绵143,第一擦洁体141前侧还设有吸尘口11,第一擦洁体141为湿抹布,第二擦洁体142为干抹布,清洁时,吸尘口11先将灰尘吸入,而后用湿抹布对地面打湿,海绵143产生泡沫,溶解顽固污渍,再用干抹布擦干,一遍动作完成地面清洁,快捷方便。在材质选择上,第一擦洁体141可采用易吸水面料制成,比如无捻棉毛巾布、超细纤维巾等;第二擦洁体142可采用速干面料制成,比如化纤,聚酯纤维,合成织物纤维等。
由于海绵143的吸水性较好,且位于第一擦洁体141和第二擦洁体142之间,单纯下压拖地结构无法挤压出泡沫,因此,本实施例的拖地结构还包括脚踏16,脚踏16与清洁壳体13弹性连接,脚踏16的下部位于清洁壳体13中,上部露出于清洁壳体13,用于供用户踩踏;清洁剂放置槽15设置在脚踏16的上部,海绵143位于脚踏16的下方,脚踏16的下部与清洁壳体13的底板132之间设有第一第一弹性件161,在下压脚踏16时挤压海绵143。优选地,为了更好地挤压海绵143,脚踏16朝向海绵143的一面设有挤压件162,挤压件162与海绵143相抵,并在脚踏16下压时挤压海绵143。
同时,为了使脚踏16在下压之后自动回位,需要在脚踏16和清洁壳体13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件161,而第一弹性件161的设置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仅简单描述其中一种,如附图4所示的,清洁壳体13的底板132和顶板131之间设有导向柱163,第一弹性件161套设在导向柱163上,脚踏16两侧设有延伸块164,延伸块164与第一弹性件161相连接,并在脚踏16下压时带动第一弹性件161收缩。
顶板131的下表面设有若干定位柱1318,定位柱1318中设有螺纹孔,底板132上与定位柱1318对应位置设有螺丝孔,顶板131和底板132通过螺丝与定位柱1318锁紧固定。
且由于本实施例的清洁壳体13内设置了脚踏16结构,清洁壳体13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为了简化顶板131和底板132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清洁壳体13另外设有吸尘板133,吸尘板133位于清洁壳体13的顶板131和底板132的前侧,吸尘板133包括与顶板131相抵的弧形板1331和直板1332,弧形板1331和直板1332形成吸尘口11,直板1332上设有通孔1333,吸尘管路12的进口位于通孔1333中,与吸尘口11连通。
为了实现吸尘板133的安装定位,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板133安装方法,简单描述如下:直板1332的后侧设有卡扣1334,卡扣1334上设有扣槽1335,底板132与卡扣1334的下表面相抵,顶板131下表面对应设有卡板1311,卡板1311的下端与扣槽1335适配卡接,顶板131和底板132固定连接以夹紧卡扣1334从而固定吸尘板133;同时,顶板131还包括前挡板1312,吸尘板133位于前挡板1312和卡板1311形成的固定槽1313中,并分别与前挡板1312和卡板1311相抵;吸尘管路12穿过卡板1311与通孔1333连通。
而为了实现顶板131和底板132的安装,同时在清洁壳体13内具有第一弹性件161的活动空间,清洁壳体13的底板132上设有用于支撑顶板131的支撑板1321,支撑板1321对应设置在海绵143的两侧,顶板131的下表面设有与支撑板1321对应的凸板1314,凸板1314之间设有供延伸块164穿过的缺口1315,卡板1311的下端与扣槽1335适配卡接,支撑板1321、凸板1314、卡块525形成容纳导向柱163和第一弹性件161的空腔,延伸块164穿过缺口1315进入空腔与第一弹性件161连接。
如附图3所示,吸尘板133还包括朝向吸尘管路12延伸的进风道18,进风道18的侧壁插入吸尘管路12的一端,并将吸尘管路12的侧壁压在顶板131与进风道18之间以及底板132与进风道18之间,从而撑开吸尘管路12,并实现进风道18与吸尘管路12的密封。
本实施例的清洁壳体13的体积较大,机体组件2和手柄41组件4位于清洁头组件1的中间位置,在使用脚踏16时,容易被手柄41组件4和机体组件2挡住,因此,脚踏16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清洁壳体13的左半部和右半部,海绵143与脚踏16对应设置,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踩踏一边的脚踏16,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实施例三
如附图7至附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清洁头组件1包括的拖地结构包括清洁壳体13,清洁壳体的下表面包括用于设置湿擦洁体的第一安装面和用于设置干擦洁体的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位于第二安装面的前侧,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平齐设置,其上设有至少两个擦洁体;擦洁体前后依次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上;位于第一安装面上的擦洁体为第一擦洁体,位于第二安装面上的擦洁体为第二擦洁体。第一擦洁体141和第二擦洁体142前后设置;第一擦洁体141为湿抹布,第二擦洁体142为干抹布,湿抹布位于干抹布前方。
第一擦洁体141和第二擦洁体142可靠拢设置,也可分离设置,在材质选择上,第一擦洁体141可采用易吸水面料制成,比如无捻棉毛巾布、超细纤维巾等;第二擦洁体142可采用速干面料制成,比如化纤,聚酯纤维,合成织物纤维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擦洁体141前侧还设有吸尘口11,清洁壳体13内设有吸尘管路12,吸尘管路12与吸尘口11连通。使用时,吸尘口11先将灰尘吸入,而后用湿抹布对地面打湿擦拭,再用干抹布对地面干燥擦拭,一遍动作完成地面清洁,快捷方便。
而为了简化结构,本实施例的清洁壳体13包括顶板131和底板132,所示顶板131包括第一前挡板1316和第二前挡板1317,所示第一前挡板1316和第二前挡板1317之间具有一定空隙,形成吸尘口11,第二前挡板1317中间设有进风道18,顶板131和底板132之间形成进风道18,吸尘管路12的进口位于进风道18中,与吸尘口11连通。更具体地说,如附图9所示,为了将吸尘管路12固定在进风道18中,进风道18的末端为与吸尘管路12相适配的圆管型,且具有用于固定吸尘管路12的安装面181,由于吸尘管路12为软管,因此可采用密封胶将吸尘管路12的一端与安装面181固定密封连接。
优选地,为了更好地引导气流进入吸尘管路12,进风道18的靠近吸尘口11的内径小于随靠近吸尘管路12的内径;顶板131朝向吸尘管路12的一侧倾斜设置,如附图11所示,进风道18靠近吸尘管路12一端的底壁182为圆弧面,且高于底板132的水平高度。
由于清洁壳体13内设置了进风道18,清洁壳体13内部结构变得复杂,为了方便加工,本实施例的进风道18的侧壁包括第一分壁183和第二分壁184,第一分壁183位于顶板131上,且与第二前挡板1317连接;第二分壁184位于底板132上,与第一分壁183对应设置;将顶板131和底板132扣合即可使第一分壁183和第二分壁184抵触密封,而后与顶板131和底板132共同构成进风道18。
底板132与顶板131的固定连接方式如下,底板132与第二前挡板1317的下表面相抵,顶板131的下表面设有若干定位柱1318,定位柱1318中设有螺纹孔,底板132上与定位柱1318对应位置设有螺丝孔,顶板131和底板132通过螺丝与定位柱1318锁紧固定。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连接清洁头组件1和机体组件2的连接组件5,可与上述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清洁头组件1搭配使用,实现可更换的清洁头组件1的拆卸安装。
吸尘管路12为软管,本实施例的连接组件5包括套设在吸尘管路12上的转向组件,转向组件包括第一转向件51和第二转向件52,如附图1至附图11所示,第一转向件51位于清洁壳体13后侧中部,并与清洁壳体13转动连接,清洁壳体13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分别设有对称的第一转向槽19,第一转向件5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转向轴511,第一转向轴511与第一转向槽19配合转动;第一转向件51的上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转向轴512,第二转向件52上设有第二转向槽521,第二转向槽521对应卡入第二转向槽521并在第二转向槽521中转动。
同时,如附图13至附图19所示,为了实现与吸尘管路12的密封连接,第二转向件52内设有套管522,套管522为硬管,吸尘管路12的末端套设在套管522上,套管522的管径大于吸尘管路12的管径,套管522的内壁末端为向外倾斜的斜面5221,与吸尘管路12内壁平滑过渡;套管522与第二转向件52的外壁之间设有隔板523,吸尘管路12的末端顶面与隔板523相抵,优选地,还可在套管522和吸尘管路12之间涂抹密封胶,进一步增强密封性。
机体组件2包括机体壳体22,连接组件5还包括设置在机体壳体22上的插接部221和第二转向件52上的插接头524,插接部221上设有插接槽222,插接头524与插接槽222相适配,插接槽222的侧壁上设有卡孔223,插接头524的外表面上设有卡块525,卡块525与卡孔223适配卡接以连接转向组件和机体组件2。为了使卡块525能顺利卡入卡孔223,卡块525两侧的设有缺部526,使卡块525所在的插接头524侧壁可适当形变以将卡块525卡入或退出卡孔223。值得注意的是,卡孔223和卡块525位置互换属于本实施例的常规替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具体的换位后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尘杯组件3位于机体组件2内,且位于机体壳体22的下部,因此,进入套管522的气流可直接进入尘杯组件3内,进行气尘分离,而为了保证此过程的密封,本实施例对尘杯组件3和机体组件2底部的进风口33进行密封处理,更具体地说,套管522与进风口33之间设有密封圈53,密封圈53套设在套管522上,包括覆盖在套管522顶端的内延部532、套设在套管522外壁上的竖直部533和位于竖直部533外侧向外凸起的外延部531,外延部531与插接槽222的顶端内壁相抵,内延部532的上表面高出进风口33的上表面,当尘杯组件3与密封圈53对准时,会挤压内延部532的上表面,密封圈53适当变形,加强尘杯组件3与密封圈53的密封;优选地,内延部532的上表面设有两个同心设置的环状凸起534,进一步增强密封性。同时,内延部532的内径与套管522的内径一致,保证气流流动过程中不受干扰。
尘杯组件3的结构对密封效果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更具体地说,尘杯组件3包括杯体31、过滤器32和分隔件34,杯体31内设有导风管312,导风管312与套管522对接,杯体31的下表面与密封圈53的内延部532的上表面相抵,使内延部532和环状凸起534发生形变,从而实现连接组件5与尘杯组件3之间的密封连接,保证进入套管522的所有气流全部通过导风管312进入杯体31内部。
分隔件34包括盖在导风管312的顶端的风板341和套设在导风管312上的安装套342,安装套342和风板之间设有出风空隙343,风板341可在风力作用下翻转打开,使气流进入杯体,在吸尘器停止工作后,风板341盖在导风管上,防止尘杯内的灰尘倒灌。过滤器32设置在风腔的顶部,风腔内的气流均通过过滤器32流出杯体31。
实施例五
尘杯组件3与机体组件2具有多种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中,放置腔23为单侧开口的结构,为了实现尘杯组件3的快速放取,尘杯组件3的杯体31和放置腔23之间设有卡接组件,卡接组件包括设置在杯体31外壁上的定位部和设置在放置腔23中的弹性锁键233,弹性锁键233的顶端与定位部相适配,以实现尘杯组件3与机体壳体22的连接或分离。定位部可以为向内水平延伸的定位孔311或定位槽。
另外,如附图13至附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杯体包括与所述放置腔侧壁配合拆装的配合部315和露出于所述放置腔的表壳部314,所述表壳部314与所述放置腔的开口边缘匹配;所述配合部315与所述放置腔的顶部对接面235之间设有第一间隙317L3。定位孔设置在配合部315上,配合部315位于表壳部314与放置腔侧壁之间,避免安装部位露出,使吸尘器外形更美观;同时,由于设置第一间隙317L3,使杯体与放置腔的顶部对接面235配合时具有一定缓冲空间,有效避免因加工误差导致杯体无法完整地放入放置腔中,同时使用户放取尘杯时更方便,不会与顶部对接面235碰撞。如附图20所示,配合部315为杯体在A-A平面下的部分,表壳部314为杯体在A-A平面上的部分,优选地,配合面的高度不高于杯体中心平面O-O,方便用户拆装、手持。
本实施例为了进一步防止尘杯组件3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震动而从放置腔23中脱离,对于弹性锁键233和定位孔311的角度进行了限定,在一般的工作情况下,尘杯组件3会受到轴线方向上的力,不会受到周向的力,因此,只需将弹性锁键233相对设置在放置腔23的侧壁231上,相对的两个弹性锁键233的中心线共线,且中心线穿过杯体31;杯体31上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定位孔311的中心线共线,且中心线穿过杯体31,即可锁住杯体31。优选地,将弹性锁键233相对设置在放置腔23侧壁231两侧靠近开口232的位置,使相对的两个弹性锁键233的中心线更深入地穿过杯体31,靠近杯体31的重心,从而更牢固地锁紧杯体31。定位孔311的位置和角度与弹性锁键233的对应。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弹性锁键233包括定位头2331和第二弹性件2332,定位头2331在第二弹性件2332的作用下卡入定位孔311。弹性锁键233的具体结构有多种,可以为现有的波珠螺丝,也可以采用定位头2331与第二弹性件2332直接连接的结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结构中,第二弹性件2332固定设置在放置腔23的侧壁231上,第二弹性件2332为弹片,弹片的两端与放置腔23的侧壁231固定连接,突出的中部与定位头2331连接,弹片的中部与放置腔23的侧壁231具有一定距离。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结构中,第二弹性件2332固定设置在放置腔23的侧壁231上,第二弹性件2332为弹簧,定位头2331内设有弹簧槽,弹簧的一端与放置腔23的侧壁231连接,另一端位于弹簧槽内与定位头2331连接。
而为了保证定位头2331准确卡入定位孔311,本实施例的放置腔23内设有安装板234,放置腔23内设有安装板234,安装板234设置在放置腔23的侧壁231上,安装板234上设有供弹性锁键233穿过的穿孔2341,弹性锁键233穿过穿孔2341与定位孔311定位卡接,穿孔2341限制了定位头2331的移动角度,使定位头2331可准确卡入定位孔311中,实现尘杯组件3的安装固定。
安装板234与放置腔23侧壁231的连接方式如下:安装板234和放置腔23的侧壁231之间设有扣接组件,扣接组件包括扣块2342和卡扣槽2311,扣块2342和卡扣槽2311中的一者位于安装板234朝向放置腔23侧壁231的一面上,另一者设置在放置腔23的侧壁231上,扣块2342和卡扣槽2311相卡接以将安装板234固定在放置腔23的侧壁231上,安装时,只要将扣块2342与卡扣槽2311对准,并将定位头2331的部分穿过穿孔2341,按下安装板234,保证扣块2342与卡扣槽2311正常扣接即可。该种安装方式较为简单,无需复杂操作即可将安装板234固定在放置腔23侧壁231上,且安装好后的安装板234不易拆卸,也不易松动,保证弹性锁键233可正常工作。
如附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放置腔的顶部对接面235为弧形斜面,所述杯体的顶部形状与所述顶部对接面235相适配,所述表壳部314的顶端突出于所述配合部315,突出距离为L4,同时,所述表壳部314的底部和顶部设有突出的搭台316,所述放置腔的开口处的顶部和顶部位置设有搭阶236,所述搭阶236与所述搭台316适配贴合,使表壳部314与放置腔的开口的边缘更贴合,搭阶236与所述搭台316还可用于对杯体的定位,使杯体与放置腔安装更稳定。另外,所述杯体底壁与所述放置腔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二间隙318,杯体与进风口之间密封连接,更具体地说,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顶部高出所述放置腔的底壁,且与所述杯体的底壁密封贴合;所述密封圈的顶部高出所述放置腔底壁的高度与所述第二间隙318相当。进风口和密封圈的具体结构如上文描述。
所述尘杯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杯体顶端的过滤器;所述杯体内部设有用于限位安装所述过滤器的限位条;所述过滤器顶部与所述顶部对接面235相抵,且部分突出于所述配合部315的顶端,突出距离为L5,由此可知,杯体顶部的倾斜弧度大于放置腔的顶部对接面235的倾斜弧度,尘杯组件与放置腔的安装间距更宽裕,安装更方便。当尘杯组件位于放置腔中时,过滤器夹设抵接于限位条与顶部对接面235之间,限位牢固稳定,不晃动。
实施例六
如附图12至附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尘杯组件3包括杯体31、过滤器32和分隔件34,过滤器32安装在杯体31的顶端,杯体31为顶端开口的结构,在尘杯组件3与机体组件2的放置腔23安装后,过滤器32被固定在杯体31和机体组件2的机体壳体22之间,更具体地说,过滤器32与杯体31的顶端卡接,过滤器32的顶部设有环形挡板321,环形挡板321的顶端与放置腔23的顶部相抵,环形挡板321呈喇叭状向外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为了提高负压装置的吸入效率,在放置腔23的顶部设有弧形导风板24,如附图12至附图15所示,弧形导风板24位于放置腔23的顶部和过滤器32之间。弧形导风板24倾斜设置,顶部与底部形成竖直距离差L,且夹角度数为10°至20°,弧形导风板24中间设有气孔241,用于连通杯体31和负压装置。根据附图上的位置关系,本实施例在描述时将弧形导风板24靠近放置腔23侧壁231的一侧为底部,靠近放置腔23开口232的一侧为顶部,底部低于顶部,从而形成距离差。过滤器32的环形挡板321为了适应弧形导风板24,同样设置成一侧高,一侧低的结构,与弧形导风板24紧密贴合,避免气流泄露,同时,为了限制过滤器32的转动,导致环形挡板321与弧形导风板24不贴合,如附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杯体31内部设有限位条313,限位条313挡住过滤器32的外壁,从而限制过滤器32的转动。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弧形导风板24的顶部与底部的夹角度数为15°。
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的负压装置优选为风机马达21,本实施例的风机马达21设置在弧形导风板24的上方,弧形导风板24朝向风机马达21方向凸起一定弧度,此时,弧形导风板24朝向过滤器32的一面为内凹弧面,内凹弧面形成气流汇聚,对气流起导向作用,而后从弧形导风板24中心处的气孔241流入,增强吸入功率和吸力。
实施例七
基于实施例六,优选地,本实施例将弧形导风板24的气孔241设置在尘杯组件3的进风口33的中心延伸线上,进风口33与气孔241同心设置,由于尘杯组件3的进风口33与套管522同心设置,因此,弧形导风板24的气孔241也相当于设置在套管522的中心延伸线上,与套管522同心设置,形成直流风道,缩短整个气流流动路径,减小风力衰减,充分利用率风机马达21的功率,提高吸尘效率。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机体组件2还包括内壳60和电池25,内壳60位于机体壳体22内,用于安装风机马达21和电池25,内壳60内设有风机马达21的马达罩211,马达罩211的下端设有引风管212,内壳60的下底板132中心设有圆孔61,引风管212穿过圆孔61,引风管212的下表面与弧形导风板24紧密相抵,与气孔241贯通,引风管212的管径大于或等于气孔241的直径,完全覆盖气孔241;弧形引风板朝向引风管212的一面设有与引风管212相适配的密封槽242,密封槽242环绕气孔241设置。在保证引风管212与弧形导风管312的气孔241密封连通的同时,引风管212的中心线与套管522的中心线共线,缩短整个气流流动路径。
另外,为了降低风机马达21的噪音,马达罩211与内壳60固定连接,马达罩211可采用吸音材料制成。马达罩211除了降低噪音的作用,还可起到引导气流的作用,马达罩211包括用于固定风机马达21的固定罩213和设置在固定罩213上方的引流罩214,引流罩214位于风机马达21的风机后侧,用于引导穿过风机的气流;引流罩214为束口结构,引流罩214的上端的内径小于下端的内径,使从引流罩214出去的气流流速大于进入的气流流速,加快气流流动,尽快从机体壳体22顶端的出风口26排出。
马达罩211与内壳60的固定结构如附图13和附图18所示,固定罩213的外壁设有若干凸柱215,与内壳60的内壁紧密贴合,优选地,凸柱215可采用软质吸音材料制成,在保证风机马达21的风机部分与内壳60密封连接的同时,减低风机马达21的噪音。引流罩214的外壁设有固定块216,引流罩214通过固定块216与内壳60固定连接,固定块216设置在引流罩214内径最小处的外壁上,可节省内壳60内的安装空间。
内壳60与机体壳体22的连接结构如下:内壳60与机体壳体22上的弧形导风板24之间设有预定位结构,预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弧形导风板24靠近放置腔23侧壁231一侧的插槽243,和设置在内壳60底端的插件62,插件62上设有倒勾63,插件62插入插槽243后倒勾63与弧形导风板24的下表面相抵;而后,弧形导风板24和内壳60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弧形导风板24和内壳60之间设有螺丝安装位64,螺丝安装位64位于弧形导风板24靠近放置槽靠近开口232的一侧上,提供了较宽敞的安装空间,方便操作。
内壳60的主要作用为了安装风机马达21和电池25,为了方便安装,优选地,内壳60包括第一分部65和第二分部66,第一分部65和第二分部66的截面均为半圆形,组合成完整的圆柱形,第一分部65和第二分部66通过螺丝固定连接,第一分部65和第二分部66内壁上与引流罩214的固定块216对应位置设有固定柱651,其中一个固定柱651穿过固定块216并与另一个固定柱651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实施例八
基于实施例七,本实施例的出风口26设置在机体壳体22的顶端,而为了更好的引导气流从出风口26流出,本实施例在机体壳体22和内壳60之间设置了导向流道28,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4和附图19所示,机体壳体22的顶部设有上盖27,上盖27和机体壳体22的侧壁形成出风口26,内壳60的上部设有缺省部67,缺省部67与机体壳体22的内部形成导向流道28,导向流道28与出风口26连通,同时,导向流道28与引流罩214连通,使进入引风管212的气流流经引流罩214和导向流道28后从出风口26排出。优选地,内壳60的上部的缺省部67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内壳60的两侧,分别与机体壳体22的侧壁形成导向流道28。
另外,还可充分利用导向流道28的气流,对电池25进行降温,从而避免电池25在长时间工作时过热。更具体地说,内壳60中设有电池25,电池25设置在风机马达21的上方,位于导向流道28之中,气流从尘杯组件3流出经过风机马达21和电池25。
为了固定电池25,本实施例的内壳60还包括电池定位架68,电池25位于电池定位架68中。电池25上方设有控制电路板29,电池25分别与风机马达21和控制电路板29连接。
内壳60的顶部设有上盖安装板69,上盖27与上盖安装板69卡接;上盖安装板69的两侧设有与导向流道28对应的开槽691,使导向流道28与出风口26连通。第一分部65上设有第一上盖安装板,第二分部66上设有第二上盖安装板,第一上盖安装板和第二上盖安装板上分别设有卡口692,将第一分部65和第二分部66合并安装后,第一上盖安装板和第二上盖安装板拼接成完整的上盖安装板69,卡口692形成卡槽693,上盖27上设有插块272,插块272与卡槽693相适配,使上盖27与上盖安装板69卡接固定。
手柄41组件4包括手柄41和保护套42,保护套42套设在手柄41的顶端,手柄41的底端与机体组件2连接,上盖安装板69的上表面设有手柄安装管694,上盖27的上表面设有手柄安装套273,手柄41的底端设有弹性卡件43,手柄安装管694上设有手柄安装孔695,弹性卡件43的一端卡入手柄安装孔695中以连接内壳60和手柄41;手柄安装套273套设在手柄安装管694外侧,并遮盖手柄安装孔695。
控制按键271可以设置在机体组件2上,可以设置在手柄41组件4,优选地,上盖27上设有控制按键271,控制按键271与控制电路板29直接连接,导线更短,控制更稳定,成本更低。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清洁头组件,所述清洁头组件包括吸尘口、吸尘管路和拖地结构,所述吸尘口与所述吸尘管路连通;
机体组件,设置在所述清洁头组件上方,所述机体组件包括负压装置;
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嵌入式设置在所述机体组件的下部,且与所述清洁头组件内的吸尘管路连通,所述负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尘杯组件的上方,所述尘杯组件包括杯体和过滤器;
手柄组件,设置在所述机体组件上方,与所述机体组件相连且用于手持;其中,所述机体组件和所述尘杯组件均靠近所述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下端,使所述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重心位于整机的中心线的下方;所述机体组件与所述清洁头组件之间设有连接组件,所述吸尘管路的一端位于所述连接组件内,并与所述机体组件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的整体长度为L2,所述吸尘口到所述尘杯组件的顶端的距离为L1,L1/L2的比例范围在1/5至2/5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拖地结构包括清洁壳体、擦洁体和清洁剂放置槽,所述擦洁体设在所述清洁壳体的下表面,所述清洁剂放置槽设置在所述清洁壳体上与所述擦洁体对应的位置,所述清洁剂放置槽的底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连通所述清洁剂放置槽和所述擦洁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擦洁体包括第一擦洁体、第二擦洁体和海绵,所述第一擦洁体和所述第二擦洁体前后,所述海绵设置在所述第一擦洁体和所述第二擦洁体之间;所述拖地结构还包括脚踏,所述脚踏与所述清洁壳体弹性连接,所述脚踏的下部位于所述清洁壳体中,上部露出于所述清洁壳体,所述清洁剂放置槽设置在所述脚踏的上部,所述海绵位于所述脚踏的下方,所述脚踏的下部与所述清洁壳体的底板之间设有弹性件,在下压所述脚踏时挤压所述海绵。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拖地结构包括清洁壳体,所述清洁壳体的下表面包括用于设置湿擦洁体的第一安装面和用于设置干擦洁体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前侧,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平齐设置,其上设有至少两个擦洁体;所述擦洁体前后依次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上;位于第一安装面上的擦洁体为第一擦洁体,位于第二安装面上的擦洁体为第二擦洁体。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组件包括机体壳体,所述机体壳体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尘杯组件的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单侧开口,所述杯体和所述放置腔之间设有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杯体外壁上的定位部和设置在所述放置腔中的弹性锁键,所述弹性锁键的顶端与所述定位部相适配,以实现所述尘杯组件与所述放置腔的连接或分离。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组件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吸尘管路连通,用于将气流引入所述尘杯组件内;所述尘杯组件与所述负压装置之间设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进风口同心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杯体内顶部;所述杯体与所述负压装置连通,所述杯体与负压装置之间设有弧形导风板;所述弧形导风板倾斜设置,顶部与底部形成竖直距离差,且夹角度数为10°至20°;所述弧形导风板中间设有气孔,用于连通所述杯体和所述负压装置。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包括风机马达,所述风机马达位于所述尘杯组件上方并与所述尘杯组件连通,电池位于所述风机马达的上方,所述机体组件的顶部设有出风口,使气流从所述尘杯组件流出经过所述风机马达和所述电池。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组件包括机体壳体,所述机体壳体的顶部设有上盖,所述上盖和所述机体壳体的侧壁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机体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风机马达和所述电池的内壳,所述内壳的上部设有竖直的缺省部,所述缺省部与所述机体壳体的内部形成导向流道,所述导向流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使气流从所述尘杯组件流出后经所述导向流道排出所述出风口;所述电池位于导向流道之中。
CN201922116151.4U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Active CN211408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6151.4U CN211408867U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6151.4U CN211408867U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08867U true CN211408867U (zh) 2020-09-04

Family

ID=72284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16151.4U Active CN211408867U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088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1763A (zh) * 2022-01-26 2022-05-06 尚科宁家(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排风效果好的多功能表面清洁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1763A (zh) * 2022-01-26 2022-05-06 尚科宁家(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排风效果好的多功能表面清洁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08867U (zh)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CN212382567U (zh) 清洁头及手持吸尘器
CN111887764A (zh) 清洁头及手持吸尘器
CN211408875U (zh) 一种清洁头组件及其吸尘器
CN110811410A (zh) 一种二合一式真空吸尘器
CN115381345B (zh) 一种排风效果好的多功能表面清洁机
CN213588153U (zh) 清洁头及手持吸尘器
CN213588152U (zh) 清洁头及手持吸尘器
CN215838813U (zh) 一种便携式清洁装置和表面清洁设备
CN209733839U (zh) 刷头及吸尘器
CN213588157U (zh) 手持吸尘器
CN211408876U (zh) 一种清洁头组件及其吸尘器
CN213588155U (zh) 手持吸尘器
CN213588162U (zh) 手持吸尘器
CN220365777U (zh) 一种风机及表面清洁设备
CN217744260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N217365709U (zh) 一种工作噪音小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4958995U (zh) 电机动力组件及地面清洁设备
CN216854555U (zh) 一种双排中刷除螨仪
CN215874491U (zh) 一种带有擦地功能的吸尘器
CN219846362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N211673996U (zh) 一种手持吸尘器及吸尘器组合件
CN218943193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N218505825U (zh) 一种防渗漏的洗擦车装置
CN219680512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块及清洁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6

Address after: Room 509, 169 Shanshan Road, Wangchun Industrial Park, Wangchun street, Haish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5016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QIXI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099 station 105, 7 / F, Baji Pioneer Park, 8 Zhongxian lane, Haish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ngbo QIHANG Technology Co.,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ZHEJIANG LERA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ZHEJIANG QIXIANG TECHNOLOGY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330000879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two in one vacuum clean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0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