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56996U -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56996U CN216256996U CN202121998119.4U CN202121998119U CN216256996U CN 216256996 U CN216256996 U CN 216256996U CN 202121998119 U CN202121998119 U CN 202121998119U CN 216256996 U CN216256996 U CN 2162569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nding
- tube
- adaptive
- groove
- ring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包括若干个同轴设置的弯曲环,相邻两个弯曲环通过卡接结构连接,在卡接状态下相邻两个弯曲环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卡接结构包括:设于相邻两个弯曲环中的一者的凸起部,凸起部的自由端设有第一卡勾;设于相邻两个弯曲环中的另一者的凹槽,凹槽的槽口处设有第二卡勾,其用于与第一卡勾配合以防止凸起部与凹槽脱离;凸起部可沿弯曲环的轴向移动的嵌设于凹槽内,凸起部可相对凹槽转动。通过合理设计相邻两个弯曲环之间的预设间隙的大小、凸起部相对凹槽轴向移动的行程及凸起部相对凹槽转动的角度范围,使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可控;且自适应弯曲管的疲劳寿命长,弯曲不易失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适应弯曲管。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自适应弯曲管的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发展,能够进入人体腔道内的插入管得到广泛应用,以便于观察人体内的目标位置并辅助微创或无创治疗。例如,内窥镜的插入部等。
由于人体体腔内的通道弯曲情况复杂,尤其是对于一些连续弯折或剧烈弯折的人体腔道,为了确保插入管进入的顺畅性,通常需要插入管具有自适应弯曲部,以使自适应弯曲部能够受到人体腔道形状的限制而自适应性的自如弯曲,使得插入管能够顺畅进入人体腔道内。
对于内窥镜来说,其包括插入部,插入部通常包括前端部、弯曲部和挠性部。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内窥镜的插入部顺畅的进入人体腔道内,通常将挠性部靠近弯曲部的一段的刚性降低,使得挠性部靠近弯曲部的一段的刚性低于挠性部其它部分的刚性,形成自适应弯曲段,以此使挠性部靠近弯曲部的一段能够受腔体通道的限制而自适应性弯曲,确保插入部进入人体腔道的顺畅性。
然而,通过降低挠性部靠近弯曲部的一段的刚性来形成自适应弯曲段,使得自适应弯曲段的最大弯曲角度不好控制,而且,这种自适应弯曲段的弯曲疲劳寿命低,弯曲时容易失效。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最大弯曲角度可控且弯曲不易失效的自适应弯曲管,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其最大弯曲角度可控,且弯曲不易失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自适应弯曲管的内窥镜用弯曲管,其既具有主动弯曲部分,又具有被动弯曲部分,且其被动弯曲部分的最大弯曲角度可控,而且弯曲不易失效。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内窥镜用弯曲管的内窥镜,其插入部具有较好的人体腔道适应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包括若干个同轴设置的弯曲环,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通过卡接结构连接,在卡接状态下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之间具有预设间隙;所述卡接结构包括:
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中的一者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自由端设有第一卡勾;
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中的另一者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处设有第二卡勾,其用于与所述第一卡勾配合以防止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槽脱离;
其中,所述凸起部可沿所述弯曲环的轴向移动的嵌设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凸起部可相对所述凹槽转动。
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曲环分别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卡接结构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之间的所有所述卡接结构呈螺旋形分布。
优选地,所述弯曲环的端面设有至少两个沿其轴向错开设置的台阶面,沿所述弯曲环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接结构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台阶面上。
优选地,所述台阶面设有沉槽,所述凸起部自所述沉槽的槽底沿所述弯曲环的轴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台阶面垂直于所述弯曲环的轴线。
优选地,所述弯曲环的轴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接结构沿所述弯曲环的周向错开设置,以减小所述弯曲环的轴向尺寸。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凹槽的槽壁的一侧具有第一弧形面;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凹槽的底壁通过第二弧形面相连。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卡勾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槽口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卡勾;或者,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卡勾形成L形结构,所述槽口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卡勾。
优选地,所述自适应弯曲管由一体式的管状件切割形成。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槽在所述弯曲环的周向上配合限位,以防止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相对扭转。
一种内窥镜用弯曲管,包括:
主动弯曲管,其第一端用于与穿设于其内的牵引绳相连,以通过牵引所述牵引绳带动所述主动弯曲管弯曲;
上述任意一种自适应弯曲管,所述自适应弯曲管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动弯曲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自适应弯曲管的第二端用于与内窥镜的挠性管相连。
优选地,所述自适应弯曲管通过转接圈与所述主动弯曲管相连。
优选地,所述自适应弯曲管内穿设有弹性管,其用于供所述牵引绳通过,所述弹性管的一端与所述转接圈相连,所述弹性管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挠性管远离所述自适应弯曲管的一端或所述内窥镜的操作部相连。
一种内窥镜,包括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内窥镜用弯曲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适应弯曲管,由若干个同轴设置的弯曲环形成,相邻两个弯曲环通过卡接结构连接,卡接结构包括凸起部和凹槽,由于凸起部在凹槽内可沿弯曲环的轴向移动且凸起部可相对凹槽转动,因此,当该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环受到与其轴线具有一定角度或垂直的力的作用时,若初始状态时相邻两个弯曲环之间的预设间隙不为零,则将使得受力侧的各弯曲环之间的卡接结构受到轴向压缩,从而使得受力侧的凸起部的自由端和凹槽的槽底相互靠近;同时,使得与受力侧完全相对的非受力侧的各弯曲环之间的卡接结构受到轴向拉伸,也即,使得该非受力侧的凸起部的自由端和凹槽的槽底相互远离;另外,其它方向上的凸起部和凹槽之间将产生沿弯曲环的轴向运动和相对旋转的复合运动,由此使得整个自适应弯曲管发生弯曲。当受力侧的凸起部的自由端与凹槽的槽底贴合接触时,或者当与受力侧完全相对的非受力侧的凸起部的第一卡勾与凹槽槽口处的第二卡勾贴合接触时,或者当相邻两个弯曲环之间的预设间隙减小到零,使得相邻两个弯曲环的对应端面贴合接触时,则表明自适应弯曲管达到最大弯曲角度,此时自适应弯曲管将不能继续弯曲。
当该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环受到与其轴线具有一定角度或垂直的力的作用时,若初始状态时相邻两个弯曲环之间的预设间隙为零,也即,相邻两个弯曲环处于相互靠紧的状态,则受力侧的各弯曲环之间的卡接结构保持相互靠紧,作为旋转支点,使得与受力侧完全相对的非受力侧的各弯曲环之间的卡接结构受到轴向拉伸,使得该非受力侧的凸起部的自由端和凹槽的槽底相互远离;其它方向上的凸起部和凹槽之间将产生沿弯曲环的轴向运动和相对旋转的复合运动,由此使得整个自适应弯曲管发生弯曲,直至与受力侧完全相对的非受力侧的凸起部的第一卡勾与凹槽槽口处的第二卡勾贴合接触时,则表明自适应弯曲管达到最大弯曲角度,此时自适应弯曲管将不能继续弯曲。
由此可知,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与凸起部相对凹槽轴向移动的行程、凸起部相对凹槽转动的角度范围以及相邻两个弯曲环之间的预设间隙的大小相关,因此,通过合理设计相邻两个弯曲环之间的预设间隙的大小、凸起部相对凹槽轴向移动的行程以及凸起部相对凹槽转动的角度范围,则可以控制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使得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可控;另外,利用相邻两个弯曲环之间的预设间隙、凸起部相对凹槽的轴向移动及凸起部相对凹槽的转动来实现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使挠性部靠近弯曲部的一段的刚性降低来形成自适应弯曲部,避免了利用自适应弯曲管本身的弹性变形产生弯曲,因此可提升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疲劳寿命,防止弯曲失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窥镜用弯曲管,包括主动弯曲管和上述自适应弯曲管,其既具有主动弯曲部分,又具有被动弯曲部分,且其被动弯曲部分的最大弯曲角度可控,而且弯曲不易失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窥镜,包括上述内窥镜用弯曲管,其具有较好的人体腔道适应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自适应弯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卡接结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自适应弯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自适应弯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内窥镜用弯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内窥镜用弯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剖视图;
图9为弯曲单元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内窥镜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插入部插入人体腔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左视图。
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1为弯曲环、111为预设间隙、112为台阶面、1121为沉槽、113为连接面、114为第五配合端面、115为第六配合端面、12为卡接结构、121为凸起部、1211为第一卡勾、1212为第一弧形面、1213为第一配合面、1214为第三配合面、122为凹槽、1221为第二卡勾、1222为第二弧形面、1223为第二配合面、1224为第四配合面;
1为自适应弯曲管、2为主动弯曲管、21为牵引绳、22为弯曲单元、23为铆钉、24为转轴轴线、25为导向环、3为挠性管、4为前端部、5为转接圈、6为弹性管;
100为插入部、200为操作部、300为连接器、400为连接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其最大弯曲角度可控,且弯曲不易失效。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自适应弯曲管的内窥镜用弯曲管,其既具有主动弯曲部分,又具有被动弯曲部分,且其被动弯曲部分的最大弯曲角度可控,而且弯曲不易失效。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内窥镜用弯曲管的内窥镜,其插入部具有较好的腔道适应性。
请参考图1-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其包括若干个同轴设置的弯曲环11,相邻两个弯曲环11通过卡接结构12连接,且在卡接状态下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111;其中,卡接结构12包括凹凸嵌合的凸起部121和凹槽122,凸起部121设于相邻两个弯曲环11中的一者,凹槽122则设于相邻两个弯曲环11中的另一者,凸起部121的自由端设有第一卡勾1211,凹槽122的槽口处设有第二卡勾1221,第一卡勾1211与第二卡勾1221配合限位,可防止凸起部121与凹槽122脱离,以确保相邻两个弯曲环11连接的可靠性。
更为重要的是,如图2所示,凸起部121可沿弯曲环11的轴向移动的嵌设于凹槽122内,且凸起部121可相对凹槽122转动。也就是说,凸起部121嵌设于凹槽122内后,第一卡勾1211沿弯曲环11的轴向的尺寸小于沿弯曲环11的轴向上第二卡勾1221到凹槽122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一卡勾1211与凹槽122的槽底或第二卡勾122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使得第一卡勾1211在凹槽122内沿弯曲环11的轴向上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确保相邻两个弯曲环11具有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轴向运动。另外,凸起部121与凹槽122可相对转动,以确保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相对转动,以便实现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对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的具体大小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例如,预设间隙111可以为零,此时,相邻两个弯曲环11通过卡接结构12连接后,相邻两个弯曲环11上除了卡接结构12以为的部分之间相互并拢靠紧、面面贴合;当然,预设间隙111也可以为大于零的任意值,只要其形成的自适应弯曲管具有弯曲性能且可确保其结构强度即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对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轴向移动的行程大小不做限定,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轴向移动的行程可以与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当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轴向移动的行程与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相同时,当凸起部121的自由端与凹槽122的槽底接触时,则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为零;当凸起部121的第一卡勾1211与凹槽122槽口处的第二卡勾1221接触时,则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最大。当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与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轴向移动的行程不同时,在运动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对应特征配合面抵接上即达到最大弯曲角度。
当初始状态时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不为零时,该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环11受到与其轴线具有一定角度或垂直的力的作用时,将使得受力侧的各弯曲环11之间的卡接结构12受到轴向压缩,从而使得受力侧的凸起部121的自由端和凹槽122的槽底相互靠近;同时,使得与受力侧完全相对的非受力侧的各弯曲环11之间的卡接结构12受到轴向拉伸,也即,使得该非受力侧的凸起部121的自由端和凹槽122的槽底相互远离;另外,其它方向上的凸起部121和凹槽122之间将产生沿弯曲环11的轴向运动和相对旋转的复合运动,由此使得整个自适应弯曲管发生弯曲。
如图2所示,当受力侧的凸起部121的自由端的第一配合面1213与凹槽122的槽底的第二配合面1223贴合接触时,或者当与受力侧完全相对的非受力侧的凸起部121的第一卡勾1211的第三配合面1214与凹槽122槽口处的第二卡勾1221的第四配合面1224贴合接触时,或者当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减小到零,使得相邻两个弯曲环11的第五配合端面114和第六配合端面115贴合接触时,则表明自适应弯曲管达到最大弯曲角度,此时自适应弯曲管将不能继续弯曲。
当初始状态时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为零时,该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环11受到与其轴线具有一定角度或垂直的力的作用时,则受力侧的各弯曲环11之间的卡接结构12保持相互靠紧,作为旋转支点,使得与受力侧完全相对的非受力侧的各弯曲环11之间的卡接结构12受到轴向拉伸,使得该非受力侧的凸起部121的自由端和凹槽122的槽底相互远离;其它方向上的凸起部121和凹槽122之间将产生沿弯曲环11的轴向运动和相对旋转的复合运动,由此使得整个自适应弯曲管发生弯曲,直至与受力侧完全相对的非受力侧的凸起部121的第一卡勾1211与凹槽122槽口处的第二卡勾1221贴合接触时,则表明自适应弯曲管达到最大弯曲角度,此时自适应弯曲管将不能继续弯曲。
由此可知,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与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轴向移动的行程、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转动的角度范围以及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的大小相关,因此,通过合理设计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的大小、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轴向移动的行程以及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转动的角度范围,则可以控制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使得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可控;另外,利用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预设间隙111、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的轴向移动及凸起部121相对凹槽122的转动来实现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使挠性部靠近弯曲部的一段的刚性降低来形成自适应弯曲部,避免了利用自适应弯曲管本身的弹性变形产生弯曲,因此可提升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疲劳寿命,防止弯曲失效。
考虑到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连接的牢靠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曲环11分别通过至少两个卡接结构12连接。也就是说,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沿弯曲环11的周向上分布有两个以上的卡接结构12,以通过多个卡接结构12的共同作用,实现相邻两个弯曲环11的连接,确保弯曲环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为了使自适应弯曲管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所有卡接结构12呈螺旋形分布。
另外,为了确保自适应弯曲管在各个方向上的弯曲刚性的一致性,优选地,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所有卡接结构12沿弯曲环11的周向均匀分布,也即,相邻两个弯曲环11之间的相邻两个卡接结构12之间的角度相同,这有利于确保自适应弯曲管在各个方向上的弯曲刚性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弯曲环11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卡接结构12沿弯曲环11的轴向相互错开,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如图1所示,弯曲环11的端面设有至少两个沿其轴向错开设置的台阶面112,沿弯曲环11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卡接结构12分别位于不同的台阶面112上。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不同的台阶面112沿弯曲环11的轴向上相互错开,因此,当卡接结构12(如凸起部121或凹槽122)设于不同的台阶面112上时,则可以使不同台阶面112上的卡接结构12沿弯曲环11的轴向错开。
需要说明的是,沿弯曲环11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卡接结构12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台阶面112上,也可以设置在非相邻的两个台阶面112上,也即,沿弯曲环11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卡接结构12之间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未设置卡接结构12(如凸起部121或凹槽122)的台阶面112。
另外,本实施例对相邻两个台阶面11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优选地,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台阶面112之间通过平行于弯曲环11的轴线的连接面113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相邻两个台阶面112的连接处影响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相邻两个弯曲环11相对应的连接面113相对设置,且相对应的两个连接面11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进一步地,为了尽量减小各个弯曲环11沿其轴向的宽度尺寸,使得自适应弯曲管整体更灵活,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如图3所示,台阶面112设有沉槽1121,凸起部121自沉槽1121的槽底沿弯曲环11的轴向延伸。也就是说,凸起部121自沉槽1121内凸出,使得凸起部121的至少部分沿弯曲环11的轴向的尺寸与弯曲环11本身沿其轴向的部分尺寸重合,从而使得弯曲环11整体的最大宽度尺寸减小,这样,相当于压缩了位于不同弯曲环11之间的卡接结构12沿弯曲环11的轴向的距离,因此降低了自适应弯曲管的刚性,提升了自适应弯曲管弯曲的灵活性。
另外,考虑到结构设置的方便性,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继续参考图3,沉槽1121设于台阶面112的一端,使设有沉槽1121的台阶面112与相邻的台阶面112之间的连接面113成为沉槽1121的一个侧壁的一部分。这可以取消掉相邻两个台阶面112之间的连接面113,使得相邻两个台阶面112通过卡接结构12(如凸起部121或凹槽122)过渡。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对台阶面112的具体设置方式不做限定,例如,台阶面112可以为相对弯曲环11的轴线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倾斜面,考虑到加工的方便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台阶面112垂直于弯曲环11的轴线。在其他实施例中,台阶面112也可以与弯曲环11的轴线呈一定的倾斜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自适应弯曲管的刚性尽可能的低,则需要尽量减小沿弯曲环11的轴向相邻的两个卡接结构12之间的轴向距离,而沿弯曲环11的轴向相邻的两个卡接结构12之间的轴向距离较小时,将影响自适应弯曲管的结构强度,因此,为了确保自适应弯曲管的结构强度,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弯曲环11的轴向上相邻的两个卡接结构12沿弯曲环11的周向错开设置。也就是说,弯曲环11的轴向上相邻的两个卡接结构12并不是完全对准设置的,而是沿弯曲环11的周向相互错开设置,这样,有利于在保证弯曲环11强度的前提下能缩小弯曲环11的轴向尺寸,从而降低自适应弯曲管的刚性,提升其弯曲灵活性。
另外,为了确保凸起部121可相对凹槽122转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如图2所示,凸起部121朝向凹槽122的槽壁的一侧具有第一弧形面1212;凹槽122的侧壁与凹槽122的底壁通过第二弧形面1222相连。也就是说,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弧形面1212和第二弧形面1222之间的配合,形成转动副,使得凸起部121可相对凹槽122转动。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对第一卡勾1211和第二卡勾122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只要第一卡勾1211与第二卡勾1221能够配合限位,防止凸起部121从凹槽122内脱离出来即可。例如,可以是这样的方案,如图1-3所示,凸起部121与第一卡勾1211形成T字形结构,凹槽122槽口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卡勾1221。或者,也可以是这样的方案,如图4所示,凸起部121与第一卡勾1211形成L形结构,凹槽122槽口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卡勾1221。可以看出,后一方案相比于前一方案来说,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对相邻弯曲环11之间的卡接结构12实现连接的具体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保持相邻弯曲环11之间的卡接结构12的卡接状态即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自适应弯曲管由一体式的管状件切割形成。也就是说,通过切割的方式,形成具有预设间隙111的弯曲环11和卡接结构12,一体成型,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为了确保自适应弯曲管具有较好的防扭转性能,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凸起部121和凹槽122在弯曲环11的周向上配合限位,以防止相邻两个弯曲环11相对扭转。也就是说,沿弯曲环11的周向上,凸起部121和凹槽122的尺寸相同或具有很小的间隙,只要能够确保凸起部121和凹槽122可相对转动即可,以利用凸起部121和凹槽122沿弯曲环11的周向的配合限位,来防止弯曲环11之间绕其轴线的相对转动,从而使自适应弯曲管具有较好的扭转刚性。
进一步地,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各个凸起部121的朝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相对应的,各个凹槽122的朝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地,各个凸起部121的朝向,也即,每个弯曲环11均是:一端设有凸起部121,另一端设有凹槽122。
如图5和图7所示,除了上述自适应弯曲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自适应弯曲管的内窥镜用弯曲管,该内窥镜用弯曲管还包括主动弯曲管2,主动弯曲管2的第一端用于与穿设于其内的牵引绳21相连,以通过牵引牵引绳21带动主动弯曲管2弯曲;主动弯曲管2的第二端与自适应弯曲管的第一端相连,自适应弯曲管的第二端用于与内窥镜的挠性管3相连。挠性管3主要用于实现内窥镜插入部与位于人体体腔外的操作部之间的连接。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内窥镜用弯曲管既具有主动弯曲部分(即主动弯曲管2),又具有被动弯曲部分(即自适应弯曲管)。当将该内窥镜用弯曲管应用于内窥镜时,牵引绳21远离主动弯曲管2的一端与内窥镜的操作部200的角度控制旋钮连接,以通过操作角度控制旋钮,使其拉动牵引绳21,进而使牵引绳21带动主动弯曲管2弯曲,使主动弯曲管2顺利通过人体腔道,与此同时,在人体腔道的弯曲形状的限定下,对自适应弯曲管产生力的作用,使自适应弯曲管顺着人体腔道的形状自如弯曲,由上文所记载的内容可知,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可控,因此,可根据人体腔道的形状,合理设计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使得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能够满足人体腔道的形状需求;另外,自适应弯曲管的弯曲疲劳寿命长,可防止弯曲失效,因此,使得该内窥镜用弯曲管不仅可以应用于一次性内窥镜,还可以应用于重复性使用的内窥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主动弯曲管2的具体结构及其弯曲原理等不做限定,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5和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主动弯曲部包括若干个同轴设置的弯曲单元22,相邻两个弯曲单元2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且相邻弯曲单元22之间通过转轴(如铆钉23)转动连接,使得相邻两个弯曲单元22可绕转轴轴线24相对转动。优选地,相邻两个弯曲单元22通过关于弯曲单元22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转轴(如铆钉23)相连,且一个弯曲单元22分别与其两侧的弯曲单元22连接的转轴(如铆钉23)沿弯曲单元22的周向错开一定角度的设置。进一步优选地,一个弯曲单元22分别与其两侧的弯曲单元22连接的转轴(如铆钉23)垂直设置(如图9所示),这样,通过操作牵引绳21,可以使主动弯曲管2分别绕着相互垂直的两个转轴轴线24来回转动,例如,当一个弯曲单元22分别与其两侧的弯曲单元22连接的转轴(如铆钉23)分别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时,可使主动弯曲管2实现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旋转,通过运动的复合,可实现主动弯曲管2沿360°任意方向的弯曲。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控制主动弯曲管2朝各个方向的旋转,优选地,牵引绳21的数量与弯曲单元22的周向上不同角度的转轴(如铆钉23)的数量相同。例如,如图9所示,当一个弯曲单元22分别与四个转轴(如铆钉23)连接,四个转轴(如铆钉23)两两一对的分别关于弯曲单元22的轴线对称设置,不同对的转轴(如铆钉23)垂直设置,且不同弯曲单元22的四个转轴(如铆钉23)分别一一对准,分别位于四条直线上,则牵引绳2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牵引绳21均穿设于主动弯曲管2内,如图6和图8所示,弯曲单元22上对应每一个转轴(如铆钉23)的位置分别设有导向环25,牵引绳21从导向环25内穿过,当操作者通过操作部200的角度控制旋钮拉动对应的牵引绳21时,牵引绳21的牵引力通过导向环25传递至弯曲单元22,进而使弯曲单元22绕着对应的转轴(如铆钉23)的轴线旋转,从而使主动弯曲管2朝某一方向(比如上方或下方或左方或右方等)弯曲。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自适应弯曲管与主动弯曲管2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两者的连接即可,考虑到两者连接的方便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自适应弯曲管通过转接圈5与主动弯曲管2相连。如图6和8所示,优选地,转接圈5包括用于与主动弯曲管2套接的第一套接部和用于与自适应弯曲管套接的第二套接部,主动弯曲管2与第一套接部之间以及自适应弯曲管与第二套接部之间分别通过紧固件相连或通过铆接固定或通过焊接等其它方式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牵引绳21从内窥镜的挠性管3穿入,依次经过自适应弯曲管和主动弯曲管2至主动弯曲管2的第一端,并与主动弯曲管2的第一端连接,因此,当牵引绳21受拉控制主动弯曲管2弯曲时,牵引绳21的刚性会增强,这将影响自适应弯曲管和挠性管3的性能,为了减小牵引绳21的刚性对自适应弯曲管和挠性管3的影响,优选地,如图6和8所示,在自适应弯曲管和挠性管3内穿设有弹性管6,弹性管6用于供牵引绳21穿过,考虑到弹性管6固定的方便性,优选地,弹性管6的一端与转接圈5相连,弹性管6的另一端与挠性管3远离自适应弯曲管的一端或内窥镜的操作部相连,以此保证主动弯曲管2弯曲时自适应弯曲管及挠性管3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管6的数量有多个,其与牵引绳21的数量相同,且两者一一对应设置,也即,每个弹性管6内穿设有一个牵引绳21。例如,当牵引绳21的数量为四个时,弹性管6的数量也为四个,每个牵引绳21的外周部都套设有弹性管6,此时,通过四个牵引绳21控制四个弯曲方向,以实现多自由度的牵引。
除了上述自适应弯曲管和内窥镜用弯曲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内窥镜用弯曲管的内窥镜,该内窥镜的其它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
如图10所示,内窥镜包括插入部100、操作部200、连接器300以及连接管道400,其中,插入部100用于进入人体进行检查,其包括前端部4、内窥镜用弯曲管和挠性管3,前端部4与内窥镜用弯曲管的主动弯曲管2的第一端相连,挠性管3与内窥镜用弯曲管的自适应弯曲管的第二端相连;前端部4设有摄像单元、器械通道以及水气通道等结构,用于直观观察人体目标区域并便于利用器械进行辅助治疗等。挠性管3远离自适应弯曲管的一端与操作部200相连,操作部200上设有用于控制插入部100的主动弯曲管2弯曲的角度控制旋钮以及其它各种功能按钮,使得操作者根据需求实现各对应功能。操作部200通过连接管道400与连接器300相连,连接器300用于与内窥镜的处理器以及光源等外部设备连接,连接器300通过连接管道400、操作部200与插入部100实现信号、照明光或其他功能的传输及连接。
由于该内窥镜包括上述内窥镜用弯曲管,而内窥镜用弯曲管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自适应弯曲管,自适应弯曲管的最大弯曲角度可控,且其弯曲不易失效,因此,使得内窥镜具有较好的腔道适应性。
如图11和12所示,为内窥镜的插入部100插入人体腔道内的示意图。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同轴设置的弯曲环(11),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11)通过卡接结构(12)连接,在卡接状态下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1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111);所述卡接结构(12)包括:
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11)中的一者的凸起部(121),所述凸起部(121)的自由端设有第一卡勾(1211);
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11)中的另一者的凹槽(122),所述凹槽(122)的槽口处设有第二卡勾(1221),其用于与所述第一卡勾(1211)配合以防止所述凸起部(121)与所述凹槽(122)脱离;
其中,所述凸起部(121)可沿所述弯曲环(11)的轴向移动的嵌设于所述凹槽(122)内,且所述凸起部(121)可相对所述凹槽(122)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曲环(11)分别通过至少两个所述卡接结构(12)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11)之间的所有所述卡接结构(12)呈螺旋形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环(11)的端面设有至少两个沿其轴向错开设置的台阶面(112),沿所述弯曲环(11)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接结构(12)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台阶面(1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面(112)设有沉槽(1121),所述凸起部(121)自所述沉槽(1121)的槽底沿所述弯曲环(11)的轴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面(112)垂直于所述弯曲环(11)的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环(11)的轴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接结构(12)沿所述弯曲环(11)的周向错开设置,以减小所述弯曲环(11)的轴向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21)朝向所述凹槽(122)的槽壁的一侧具有第一弧形面(1212);所述凹槽(122)的侧壁与所述凹槽(122)的底壁通过第二弧形面(1222)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21)与所述第一卡勾(1211)形成T字形结构,所述槽口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卡勾(1221);或者,所述凸起部(121)与所述第一卡勾(1211)形成L形结构,所述槽口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卡勾(1221)。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弯曲管由一体式的管状件切割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21)和所述凹槽(122)在所述弯曲环(11)的周向上配合限位,以防止相邻两个所述弯曲环(11)相对扭转。
11.一种内窥镜用弯曲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动弯曲管(2),其第一端用于与穿设于其内的牵引绳(21)相连,以通过牵引所述牵引绳(21)带动所述主动弯曲管(2)弯曲;
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弯曲管(1),所述自适应弯曲管(1)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动弯曲管(2)的第二端相连,所述自适应弯曲管(1)的第二端用于与内窥镜的挠性管(3)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用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弯曲管(1)通过转接圈(5)与所述主动弯曲管(2)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用弯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弯曲管(1)内穿设有弹性管(6),其用于供所述牵引绳(21)通过,所述弹性管(6)的一端与所述转接圈(5)相连,所述弹性管(6)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挠性管(3)远离所述自适应弯曲管(1)的一端或所述内窥镜的操作部相连。
14.一种内窥镜,包括插入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100)包括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弯曲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98119.4U CN216256996U (zh) | 2021-08-23 | 2021-08-23 |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98119.4U CN216256996U (zh) | 2021-08-23 | 2021-08-23 |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56996U true CN216256996U (zh) | 2022-04-12 |
Family
ID=81061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998119.4U Active CN216256996U (zh) | 2021-08-23 | 2021-08-23 |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5699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25119A1 (zh) * | 2021-08-23 | 2023-03-02 |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插入部及内窥镜 |
-
2021
- 2021-08-23 CN CN202121998119.4U patent/CN21625699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25119A1 (zh) * | 2021-08-23 | 2023-03-02 |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插入部及内窥镜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512035A (en) | Cable compensating mechanism for an endoscope | |
KR100922917B1 (ko) | 내시경 | |
JP4323441B2 (ja) | 内視鏡 | |
CN115104996A (zh) |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 |
EP3210522B1 (en) | Articulation section with locking | |
JP6902170B2 (ja) | 内視鏡 | |
US11439376B2 (en) | Low-friction, small profile medical tools having easy-to-assemble components | |
US20080242924A1 (en) |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 |
CN216256996U (zh) |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 |
WO2017043124A1 (ja) | 内視鏡 | |
US20200397522A1 (en) | Low-friction, small profile medical tools having easy-to-assemble components | |
US5738631A (en) | Ratchet control mechanism for an endoscope | |
CN218105858U (zh) | 一种弯曲管、插入部及内窥镜 | |
WO2023087737A1 (zh) | 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内窥镜插入部及内窥镜 | |
CN214342218U (zh) | 内窥镜弯曲部 | |
CN215424502U (zh) | 一种插入装置及内窥镜 | |
CN115844541A (zh) | 一种腔内诊疗强力连续体器械臂 | |
CN114305591A (zh) | 一种钳类末端执行器组件及钳类外科手术器械 | |
CN220256437U (zh) | 一种柔性骨架 | |
CN219021104U (zh) | 一种内窥镜的内衬管、插入管及内窥镜 | |
CN219070199U (zh) | 三段式内窥镜 | |
CN219661642U (zh) | 一种主动弯曲段以及内窥镜 | |
CN214017642U (zh) | 一种手术用杆体及手术工具 | |
CN219270855U (zh) | 一种内窥镜 | |
CN219166352U (zh) | 弯曲段、插入部及内窥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