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26534U - 极片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极片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26534U
CN216226534U CN202220283856.4U CN202220283856U CN216226534U CN 216226534 U CN216226534 U CN 216226534U CN 202220283856 U CN202220283856 U CN 202220283856U CN 216226534 U CN216226534 U CN 216226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freezing
medium
rolling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838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远添
王勇
车欢
李世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838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26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26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2653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4401 priority patent/WO202315151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6Heating o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片制造装置,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极片制造装置包括辊压机构和冷冻机构;辊压机构用于辊压极片;冷冻机构设置于辊压机构的上游,冷冻机构用于冷冻极片。在辊压前将极片冷冻,极片中的孔隙内的水分经冷冻后会形成细微冰晶,这些冰晶会使得极片中的孔隙在辊压时不会被压实而消失,因此可以得到高孔隙率极片。高孔隙率的极片更容易被电解液充分浸润,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从而提高充电效率和降低析锂的风险。

Description

极片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极片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便携式电器、手机、航天器等领域广泛使用锂离子蓄电池为其提供电能。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使用,对锂离子电池的各方面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能够满足快速充电需求以及在充电过程中不容易出现析锂现象。然而,通过目前的极片制造装置制造出的极片难以满足电池对良好的循环性能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制造装置,以提高制造出的极片能够满足电池对良好的循环性能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制造装置,包括辊压机构和冷冻机构;所述辊压机构用于辊压极片;所述冷冻机构设置于所述辊压机构的上游,所述冷冻机构用于冷冻极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辊压前将极片冷冻,极片中的孔隙内的水分经冷冻后会形成细微冰晶,这些冰晶会使得极片中的孔隙在辊压时不会被压实而消失,因此可以得到高孔隙率极片。高孔隙率的极片更容易被电解液充分浸润,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从而提高充电效率和降低析锂的风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加湿机构,所述加湿机构设置于所述冷冻机构的上游,所述加湿机构用于增加所述极片的湿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冷冻机构的上游设置加湿机构,能够增加极片的湿度,提高极片的含水量,冷冻后,极片中形成更多细微冰晶,因此可以得到孔隙率更高的极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制造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加湿机构,两个所述加湿机构相对设置,以形成供所述极片穿过的容纳空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加湿机构相对设置,以形成供极片穿过的容纳空间,可以理解为,在极片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加湿机构,能够使得极片的湿度更加均衡,使得极片的孔隙分布更加均匀,还可以对极片的两个面进行加湿,提高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冻机构包括冷冻箱,所述冷冻箱用于容纳冷冻介质,所述冷冻介质用于冷冻所述极片位于所述冷冻箱内的部分。
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冷冻箱,使得极片在冷冻箱内冷冻,以使冷冻介质被聚集在冷冻箱内,避免冷冻介质快速挥散,能够充分冷冻介质和减少冷冻介质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冻箱设有供所述冷冻箱内的冷冻介质排出的介质出口;所述冷冻机构还包括喷淋件,所述喷淋件设置于所述冷冻箱内,所述喷淋件用于向所述冷冻箱内提供冷冻介质,所述喷淋件设置于所述介质出口的下游。
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冻介质从喷淋件进入冷冻箱内,冷冻了极片后再从介质出口排出冷冻箱,喷淋件设置在介质出口的下游,当冷冻介质从喷淋件扩散至介质出口时,能够对未冷冻的极片进行预冷,降低极片的温度,减少极片冷冻时间,提高冷冻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将所述冷冻箱内从所述介质出口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所述辊压机构,以冷却所述辊压机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却机构用于将从介质出口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辊压机构,一方面能够降低辊压机构的温度,避免辊压机构与冷冻极片接触时由于温度差导致水蒸气液化凝结在辊面上,从而导致粘辊,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发挥冷冻介质的冷冻降温作用,节约冷冻介质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辊压机构包括两个压辊,两个所述压辊相对设置以辊压从两个所述压辊之间穿过的所述极片;所述冷却机构包括两个支管,两个所述支管分别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以将所述冷冻箱内从所述介质出口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两个所述压辊。
上述技术方案中,分别设置两个支管对辊压机构的两个压辊进行冷却,无需额外设置对辊压机构进行冷却的设备,简化设备结构,降低设备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极片上下表面与压辊接触时由于温度差导致水蒸气液化凝结在辊面上,从而导致粘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第一调节开关,所述第一调节开关设置于所述介质出口,所述第一调节开关用于调节从所述介质出口的排出的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或,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第二调节开关,所述第二调节开关设置于所述支管,所述第二调节开关用于调节所述支管的流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调节开关用于调节从介质出口的排出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从而控制被引导至辊压机构的冷冻介质的流量,以将辊压机构的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对极片的辊压质量。第二调节开关用于控制支管的通断,便于控制是否将冷冻介质引导至辊压机构,便于灵活控制辊压机构的温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多个传动辊,所述传动辊用于传送所述极片,多个所述传动辊设置于所述冷冻箱内并位于所述喷淋件的上游。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传动辊设置于冷冻箱内并位于喷淋件的上游,极片经过多个传动辊能够增大极片在冷冻箱里的传动路径和时间,从而降低极片的冷冻时间,减少冷却介质的使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抽吸机构,所述抽吸机构设置于所述介质出口,所述抽吸机构用于抽吸所述冷冻箱内的冷冻介质,以使所述冷冻介质从所述介质出口排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抽吸机构能够提高冷冻介质从喷淋件到介质出口的流动速度,提高冷冻介质的流通效率,有利于提高冷冻介质对极片的冷冻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所述辊压机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却机构用于冷却辊压机构,能够降低辊压机构的温度,避免辊压机构与冷冻极片接触时由于温度差导致水蒸气液化凝结在辊面上,从而导致粘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烘干机构,所述烘干机构设置于所述辊压机构的下游,所述烘干机构用于烘干所述极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烘干机构设置于辊压机构的下游,能够在辊压后对极片进行烘干,充分蒸发极片的水分,以使形成高孔隙率的极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极片制造装置;10-辊压机构;11-压辊;20-冷冻机构;21-喷淋件;22-冷冻箱;221-介质出口;30-加湿机构; 40-冷却机构;41-支管;42-第一调节开关;43-第二调节开关;44-主管;441-排出口;50-传动辊;50a-第一组传动辊;50b-第二组传动辊;50c-第三组传动辊;60-抽吸机构;70-烘干机构;71-烘箱;711-进风口;712-出风口;72-加热元件;73-送风风机;74-抽风风机;75-第一开关;76-第二开关;200-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锂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适用温度范围广的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计算机,移动通讯设备,机器人和电动汽车等领域。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为了保证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负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此外,电极组件可以是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叠片式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电解液是电池正负极之间起传导作用的离子导体,充放电过程中,在正负极间往返地传输离子。正极片和负极片能否被电解液充分浸润对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倍率高低温)、寿命(循环储存)、温度适用范围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发明人发现极片能否被充分浸润除了受电池内的电解液量的影响,还与极片的孔隙率有关。极片的孔隙率越高,极片越容易被浸润和浸润效率越高,极片的孔隙率越低,极片越难以被浸润和浸润效率越低。
为提高极片浸润效率,发明人对极片进行辊压后再对极片进行冷冻,以制备有一定孔隙率的极片。
然而,发明人发现,对极片辊压后再冷冻,则会使得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密度会增大,使得在冷冻阶段形成细微冰晶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形成的孔隙较少,极片的空隙率较低。
基于上述考虑,为了缓解现有的极片制造装置的制造的极片的孔隙率较低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极片制造装置,通过将用于冷冻极片的冷冻机构设置于用于辊压极片的辊压机构的上游,能够在辊压前在极片上预留较多容纳了水分的空隙,冷冻后,孔隙内的水分形成细微冰晶,冷压后在收卷前加装烘干机构使极片中的冰晶进行蒸发得到高孔隙极片。
请参照图1、图2,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极片制造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极片200的制造装置包括辊压机构10和冷冻机构20;辊压机构10用于辊压极片200;冷冻机构20设置于辊压机构10的上游,冷冻机构20用于冷冻极片20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上文、下文中所提及的“上游”以及“下游”指的是生产顺序的先后,位于上游是指生产顺序在先,位于下游是指生产顺序在后,并非限定各部件之间的空间位置。
冷冻机构20设置于辊压机构10的上游,即极片200先经过冷冻机构20进行冷冻后,再被输送至辊压机构10进行辊压。冷冻机构20需要具有能够将极片200内的水分凝结成冰晶的能力。
在辊压前将极片200冷冻,极片200中的孔隙内的水分经冷冻后会形成细微冰晶,这些冰晶会使得极片200中的孔隙在辊压时不会被压实而消失,因此可以得到高孔隙率极片200。高孔隙率的极片200更容易被电解液充分浸润,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从而提高充电效率和降低析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制造装置100还包括加湿机构30,加湿机构30设置于冷冻机构20的上游,加湿机构30用于增加极片200的湿度。
加湿机构30用于向极片200供水。加湿机构30设置于冷冻机构20的上游,即极片200先经过加湿机构30进行补水后,再经过冷冻机构20进行冷冻。加湿机构30可以是如喷淋机构、喷雾机构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冷冻机构20的上游设置加湿机构30,能够增加极片200的湿度,提高极片200中的含水量更高,以使在更多的孔隙中含水,冷冻后,极片200中形成更多细微冰晶,因此可以得到孔隙率更高的极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制造装置100包括两个加湿机构30,两个加湿机构30相对设置,以形成供极片200穿过的容纳空间。
两个加湿机构30形成供极片200穿过的容纳空间,当极片200穿过容纳空间时,两个加湿机构30分别位于极片200相对的两侧。两个加湿机构30可以是位于极片20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也可以是位于极片2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当然,极片制造装置10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加湿机构30。
两个加湿机构30相对设置,以形成供极片200穿过的容纳空间,可以理解为,在极片20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加湿机构30,能够使得极片200的湿度更加均衡,使得极片200的孔隙分布更加均匀,还可以提高加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冻机构20包括冷冻箱22,冷冻箱22用于容纳冷冻介质,冷冻介质用于冷冻极片200位于冷冻箱22内的部分。
冷冻介质可以是低沸点的液体,它在低温(冷冻温度)下汽化以吸收热量,即产生冷冻。冷冻介质可以是液态的氮气、液态的二氧化碳等对操作人员和大气无害的物质。
冷冻箱22用于容纳冷冻介质,可以理解为冷冻介质进入冷冻箱22后,在冷冻箱22内对极片200位于冷冻箱22内的部分进行冷冻。极片200可以全部位于冷冻箱22内,也可以部分位于冷冻箱22内。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冷冻机构20也可以不设置冷冻箱22。
极片制造装置100设置冷冻箱22,使得极片200在冷冻箱22内冷冻,以使冷冻介质被聚集在冷冻箱22内,避免冷冻介质快速挥散,能够充分冷冻介质和减少冷冻介质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冻箱22设有供冷冻箱22内的冷冻介质排出的介质出口221;冷冻机构20还包括喷淋件21,喷淋件21设置于冷冻箱22内,喷淋件21用于向冷冻箱22内提供冷冻介质,喷淋件21设置于介质出口221的下游。
如图1所示,喷淋件21正对极片200设置,且喷淋件21的喷淋口面向极片200设置。喷淋件21位于极片200的上方,以能够从上至下向极片200喷洒冷冻介质。当然,喷淋件21也可以位于极片200的下方,从而从下至上向极片200喷洒冷冻介质。喷淋件2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个,多个是指两个及以上。比如,根据实际需要,冷冻机构20可以包括两个喷淋件21,两个喷淋件21相对布置,两个喷淋件21之间限定出供极片200穿过的空间,两个喷淋件21分别位于极片200相对的两侧,以分别能够从极片200的相对的两侧对极片200喷洒冷冻介质。图1中的空心箭头的指向为冷却介质的流向。
介质出口221设置于喷淋件21的上游,喷淋件21上冷冻介质喷洒至极片200后,吸收极片200的热量汽化后从介质出口221排出,在汽化后的冷冻介质从喷淋件21流动至介质出口221的过程中,能够对喷淋件21至介质出口221之间的极片200进行预冷。
冷冻介质从喷淋件21进入冷冻箱22内,冷冻了极片200后再从介质出口221排出冷冻箱22,喷淋件21设置在介质出口221的下游,当冷冻介质从喷淋件21扩散至介质出口221时,能够对未冷冻的极片200进行预冷,降低极片200的温度,减少极片200冷冻时间,提高冷冻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制造装置100还包括冷却机构40,冷却机构40用于将冷冻箱22内从介质出口221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辊压机构10,以冷却辊压机构10。
冷却机构40可以是包括管道或者吹风件等结构的装置。比如冷却机构40可以通过管道将从介质出口221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辊压机构10。再比如,冷却机构40可以通过吹风件将从介质出口221排出的冷冻介质吹至辊压机构10处。
从介质出口221排出的冷冻介质还是具有一定的降温效果。冷却机构40用于将从介质出口221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辊压机构10,一方面能够降低辊压机构10的温度,避免辊压机构10与冷冻极片200接触时由于温度差导致水蒸气液化凝结在辊面上,从而导致粘辊,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发挥冷冻介质的冷冻降温作用,节约冷冻介质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辊压机构10包括两个压辊11,两个压辊11相对设置以辊压从两个压辊11之间穿过的极片200;冷却机构40包括两个支管41,两个支管41分别与介质出口221连通,以将冷冻箱22内从介质出口221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两个压辊11。
冷却机构4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支管41,通过一个支管41将从介质出口221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压辊11。
分别设置两个支管41对辊压机构10的两个压辊11进行冷却,无需额外设置对辊压机构10进行冷却的设备,简化设备结构,降低设备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极片上下表面与压辊11接触时由于温度差导致水蒸气液化凝结在辊面上,从而导致粘辊。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机构40包括第一调节开关42,第一调节开关42设置于介质出口221,第一调节开关42用于调节从介质出口221的排出的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或,冷却机构40还包括第二调节开关43,第二调节开关43设置于支管41,第二调节开关43用于调节支管41的流量。
可以仅在介质出口221设置第一调节开关42,也可以仅在支管41上设置第二调节开关43,也可以既在介质出口221处设置第一调节开关42,也在支管41上设置第二调节开关43。
图1、图2中示出的是既在介质出口221处设置第一调节开关42,也在支管41上设置第二调节开关43的情况。在冷冻机构20包括两个支管41的实施例中,两个支管41可以分别设置第二调节开关43。图2中的空心箭头的指向为冷却介质的流向。冷冻机构20还包括主管44,主管44与介质出口221连通。两个支管41分别通过主管44与介质出口221连通。第一调节开关42设置于主管44上。主管44还具有排出口441,第一调节开关42可以调节从排出口441排出的冷冻介质的流量。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开关42还可以用于控制主管44的通断,第二调节开关43还可以用于控制支管41的通断。
在冷冻机构20包括一个支管41的实施例中,支管41可以通过主管44与介质出口221连通,主管44上还设有与介质出口221连通的排出口441,第一调节开关42设置于主管44,以调节从排出口441排出的冷冻介质的流量。
第一调节开关42可以是流量调节阀。第二调节开关43可以开关阀,比如电磁阀。
第一调节开关42用于调节从介质出口221的排出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从而控制被引导至辊压机构10的冷冻介质的流量,以将辊压机构10的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对极片200的辊压质量。第二调节开关43用于控制支管41的通断,便于控制是否将冷冻介质引导至辊压机构10,便于灵活控制辊压机构10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制造装置100还包括供极片200缠绕的多个传动辊50,传动辊50用于传送极片200,多个传动辊50设置于冷冻箱22内并位于喷淋件21的上游。
多个传动辊50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位于介质出口221的下游。
多个传动辊50包括第一组传动辊50a、第二组传动辊50b和第三组传动辊50c,沿预设方向,第一组传动辊50a设置于第二组传动辊50b和第三组传动辊50c之间。极片200依次绕设于每组传动辊50中的每个传动辊50。
多个传动辊50设置于冷冻箱22体内并位于喷淋件21的上游,极片200经过多个传动辊50能够增大极片200在冷冻箱22里的传动路径和时间,从而降低极片200的冷冻时间,减少冷却介质的使用量。
如图1、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制造装置100还包括抽吸机构60,抽吸机构60设置于所述介质出口221,抽吸机构60用于抽吸所述冷冻箱22内的冷冻介质,以使冷冻介质从介质出口221排出。
抽吸机构60可以设置于冷冻箱22内,也可以设置于冷冻箱22外。图1和图2示出了抽吸机构60设置于冷冻箱22内的情况,能够减小整个极片制造装置100占用的空间。抽吸机构60可以是风机。
抽吸机构60能够提高冷冻介质从喷淋件21到介质出口221的流动速度,提高冷冻介质的流通效率,有利于提高冷冻介质对极片200的冷冻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制造装置100还包括冷却机构40,冷却机构40用于冷却辊压机构10。
该冷却机构40可以不是用于将从介质出口221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辊压机构10处,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能够独立为辊压机构10提供冷冻介质,以降低压辊11的温度。
冷却机构40用于冷却辊压机构10,能够降低压辊11机构的温度,避免压辊11机构与冷冻极片200接触时由于温度差导致水蒸气液化凝结在辊面上,从而导致粘辊。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片制造装置100还包括烘干机构70,烘干机构70设置于辊压机构10的下游,烘干机构70用于烘干极片200。
烘干机构70设置于辊压机构10的下游,即极片200经过辊压机构10辊压后被输送至烘干装置处烘干。
烘干机构70包括烘箱71、加热元件72、送风风机73和抽风风机74。烘箱71设有进风口711和出风口712。加热元件72设置于烘箱71内,用于对极片200位于烘箱71内的部分的进行加热,以烘干极片200。送风风机73设置于烘箱71的进风口711,送风风机73用于向烘箱71内送风。抽风风机74设置于烘箱71的出风口712,抽风风机74用于将烘箱71内的空气排出。加热元件72可以是红外加热元件72、电阻加热元件72等。
烘干机构70还包括打开或者关闭进风口711的第一开关75和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712的第二开关76。第一开关75和第二开关76可以是电磁开关等。
烘干机构70设置于辊压机构10的下游,能够在辊压后对极片200进行烘干,充分蒸发极片200的水分,以使形成高孔隙率的极片2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制造装置100,该极片制造装置100包括用于辊压极片200辊压机构10、用于冷冻极片200的冷冻机构20、两个加湿机构30、冷却机构40、多个传动辊50、抽吸机构60和烘干机构70。冷冻机构20设置于辊压机构10的上游。两个加湿机构30相对布置并均位于冷冻机构20的上游,加湿机构30用于增加极片200的湿度。烘干机构70设置于辊压机构10的下游,用于烘干极片200。其中,冷冻机构20包括设有介质出口221的冷冻箱22和设置于冷冻箱22内的喷淋件21,喷淋件21设置于介质出口221的下游,喷淋件21用于向极片200喷淋冷冻介质。介质出口221用于供冷冻箱22内的冷冻介质排出。抽吸机构60设置于冷冻箱22内,且设置于介质出口221,抽吸机构60用于抽吸冷冻箱22内的冷冻介质,以使冷冻介质从介质出口221排出。冷却机构40的两个支管41分别通过主管44与介质出口221连通,以将从介质出口221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辊压机构10的压辊11,以冷却压辊11。
通过将冷冻机构20设置在辊压机构10的上游,则生产极片200时,是先对极片200实现冷冻后再对极片200进行辊压,能够在辊压前在极片200上预留较多容纳了水分的空隙,冷冻后,孔隙内的水分形成细微冰晶,冷压后在收卷前加装烘干机构70使极片200中的冰晶进行蒸发得到高孔隙极片200。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辊压机构,用于辊压极片;以及
冷冻机构,设置于所述辊压机构的上游,所述冷冻机构用于冷冻极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加湿机构,所述加湿机构设置于所述冷冻机构的上游,所述加湿机构用于增加所述极片的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制造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加湿机构,两个所述加湿机构相对设置,以形成供所述极片穿过的容纳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机构包括冷冻箱,所述冷冻箱用于容纳冷冻介质,所述冷冻介质用于冷冻所述极片位于所述冷冻箱内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箱设有供所述冷冻箱内的冷冻介质排出的介质出口;
所述冷冻机构还包括喷淋件,所述喷淋件设置于所述冷冻箱内,所述喷淋件用于向所述冷冻箱内提供冷冻介质,所述喷淋件设置于所述介质出口的下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将所述冷冻箱内从所述介质出口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所述辊压机构,以冷却所述辊压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机构包括两个压辊,两个所述压辊相对设置以辊压从两个所述压辊之间穿过的所述极片;
所述冷却机构包括两个支管,两个所述支管分别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以将所述冷冻箱内从所述介质出口排出的冷冻介质引导至两个所述压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第一调节开关,所述第一调节开关设置于所述介质出口,所述第一调节开关用于调节从所述介质出口的排出的冷却介质的流量;和/或,
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第二调节开关,所述第二调节开关设置于所述支管,所述第二调节开关用于调节所述支管的流量。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供所述极片缠绕的多个传动辊,所述传动辊用于传送极片,多个所述传动辊设置于所述冷冻箱内并位于所述喷淋件的上游。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抽吸机构,所述抽吸机构设置于所述介质出口,所述抽吸机构用于抽吸所述冷冻箱内的冷冻介质,以使所述冷冻介质从所述介质出口排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所述辊压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制造装置还包括烘干机构,所述烘干机构设置于所述辊压机构的下游,所述烘干机构用于烘干所述极片。
CN202220283856.4U 2022-02-12 2022-02-12 极片制造装置 Active CN216226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3856.4U CN216226534U (zh) 2022-02-12 2022-02-12 极片制造装置
PCT/CN2023/074401 WO2023151517A1 (zh) 2022-02-12 2023-02-03 极片制造装置和极片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3856.4U CN216226534U (zh) 2022-02-12 2022-02-12 极片制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26534U true CN216226534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61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83856.4U Active CN216226534U (zh) 2022-02-12 2022-02-12 极片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26534U (zh)
WO (1) WO202315151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1517A1 (zh) * 2022-02-12 2023-08-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制造装置和极片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17075B (zh) * 2023-10-23 2023-12-29 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调控压实密度的极片制备方法、极片及钠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7366B2 (ja) * 2007-10-22 2013-1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製造方法及び電池
JP5830226B2 (ja) * 2010-03-26 2015-12-09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塗膜付き金属箔の製造方法及び塗布装置
CN206619646U (zh) * 2017-03-08 2017-11-07 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烘干成型机
CN210816709U (zh) * 2019-06-25 2020-06-23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辊压冷热处理系统
CN110957471A (zh) * 2019-12-17 2020-04-03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类固态电池电极界面润湿性方法
CN111420853A (zh) * 2020-03-27 2020-07-17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以抑制粘结剂迁移的极片干燥方法、极片和电池
CN214872873U (zh) * 2020-12-03 2021-11-26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极片辊压装置及辊压系统
CN113161517A (zh) * 2021-04-25 2021-07-23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电池复合正极及其制备方法
CN216226534U (zh) * 2022-02-12 2022-04-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制造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1517A1 (zh) * 2022-02-12 2023-08-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制造装置和极片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1517A1 (zh) 2023-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226534U (zh) 极片制造装置
CN100405637C (zh) 负极、其制造方法以及包含所述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0550480C (zh) 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电极、其制造方法及含有该负电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207896211U (zh) 一种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空气供气增湿中冷系统
CN106910860B (zh) 锂电池隔膜涂层、隔膜及隔膜制备方法
KR20090091388A (ko) 증발냉각식의 연료전지 시스템과 그 냉각방법
CN108448136A (zh) 一种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空气供气增湿中冷系统
CN100428552C (zh) 燃料电池
CN102694150A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
WO2018014164A1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的补钠方法及制备得到的极片和电池
CN114583324B (zh) 基于极耳散热的直冷式电池组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2635915A (zh) 一种用于金属锂负极的改性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430675A (zh) 锂金属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EP3895236A1 (en) Free-span coa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8400351A (zh) 运行燃料电池系统和设定阴极运行气体的相对湿度的方法
CN115939308A (zh) 一种补锂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US6223449B1 (en)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plasticizer
WO2023246220A1 (zh) 极片烘干装置、电池生产设备及极片烘干方法
US6063899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xtracting plasticizer
JP2014125644A (ja) 充放電システム
CN216488223U (zh) 电池除湿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5241561A (zh) 一种电池系统的冷却方法及装置
CN216889011U (zh) 极片输送装置及极片烘干装置
CN218133042U (zh) 一种电池极片烘箱及涂布干燥装置
US20230417483A1 (en) Electrode sheet oven drying apparatus, battery production device, and electrode sheet oven dry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