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6477U - 一种整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6477U
CN216216477U CN202122480882.4U CN202122480882U CN216216477U CN 216216477 U CN216216477 U CN 216216477U CN 202122480882 U CN202122480882 U CN 202122480882U CN 216216477 U CN216216477 U CN 2162164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radiator
fan
ai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8088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建梁
黄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nde Samy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unde Samy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nde Samy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nde Samy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8088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64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64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64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整流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整流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逆变散热风道和整流散热风道,箱体的一侧设有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箱体的另一侧设有散热孔,逆变散热风道包括逆变散热器,逆变散热器设有第一散热通道,逆变散热器上装设有逆变模块,整流散热风道包括整流散热器,整流散热器设有第二散热通道,整流散热器上装设有整流模块,逆变散热器与整流散热器之间装设有变压器,第一散热通道向下贯穿逆变散热器的下侧面,整流散热器位于靠近散热孔的一侧装设有电感,本实用新型不仅有效地提高整流装置的散热效果,而且还减少风机的使用数量,有效地降低设备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整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整流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整流装置。
背景技术
整流器作为一种将电源系统的电压、频率、相数和其他电量或特性发生变化的电器设备,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交通运输行业、生产制造行业等,例如船舶运输行业和电镀生产行业,由于整流器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整流器中的散热结构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整流器通常将逆变散热器和整流散热器并排设置在整流器箱体的上部,并在箱体上部设置风机,同时将逆变模块安装在散热器的上侧位置,将整流模块、变压器、电感等元器件安装在散热器的下侧,并在箱体的下部额外设置对应整流模块等元器件的风机,工作时,上下侧风机分别带动空气流动,以加速热量的散失,但由于位于箱体下部的整流模块、变压器、电感等元器件体积较大并且产生的热量较高,与散热器距离较远,散热器并不能有效地导走位于其下侧元器件的热量,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上侧风机吹出的风为冷风,而下侧风机吹出的风为热风,该种箱体内部的布局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利用散热器的导热功能,导致散热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整流器箱体内部元器件布局不合理导致散热效率低下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改变逆变散热器、整流散热器、变压器、电感等元器件的布局位置来提高散热效率的整流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整流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逆变散热风道和位于逆变散热风道下侧的整流散热风道,箱体的一侧分别设有与逆变散热风道的第一风机、以及与整流散热风道连接的第二风机,箱体的另一侧设有散热孔,逆变散热风道包括逆变散热器,逆变散热器设有沿第一风机到散热孔方向延伸并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一散热通道,逆变散热器上装设有逆变模块,整流散热风道包括整流散热器,整流散热器设有沿第二风机到散热孔方向延伸并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二散热通道,整流散热器上装设有整流模块,逆变散热器与整流散热器之间装设有变压器,第一散热通道向下贯穿逆变散热器的下侧面,整流散热器位于靠近散热孔的一侧装设有电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流装置独立设置有上下布置的逆变散热风道和整流散热风道,每个散热风道均设有用于驱动空气流动的风机,逆变模块设于逆变散热风道的逆变散热器上,整流模块设于整流散热风道的整流散热器上,该种布局方式使得每个散热器能够对对应的元器件进行散热,充分地利用了散热器的散热功能,并且不需要设置除散热风道外的风机,以便降低设备的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布局方式将变压器设于逆变散热器和整流散热器之间,并且将电感设于整流散热器的后侧,由于变压器和电感的耐高温性能好,不容易受高温的影响而损坏,两者设置的位置位于对应散热风道的次要位置,因此腾出了位置给容易受高温影响而损坏的元器件安装在散热风道的主要位置,例如腾出了空间给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直接安装在对应的散热器上,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有效地提高整流装置的散热效果,而且优化了布局,减小了产品体积以及风机的使用数量,有效地降低设备成本。
进一步的,逆变散热风道还包括连接所述逆变散热器和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将所述第一风机导入的空气导引至所述逆变散热器,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开设有朝向所述变压器的导风孔,第一进风通道的设置可限定空气流动的路径,以提高流向逆变散热器的单位进风量。
进一步的,第一风机上侧设有横向延伸至逆变散热器上侧的顶板,其下侧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导风板,第一风机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一侧板,第一导风板连接有朝向逆变散热器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导风板,顶板、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第一侧板围合形成上述第一进风通道,导风孔开设在第二导风板上,上述通过多块板材围合成的第一进风通道与一体成型的结构相比,更容易日常的维护。
进一步的,逆变散热器的相对两侧设有沿第一散热通道延伸的第二侧板,第二侧板覆盖变压器的侧板,设置第二侧板可确保空气由导风孔向变压器流动,尽可能保证流向变压器的风量。
进一步的,顶板沿第一散热通道延伸以在箱体内腔分隔出位于逆变散热器上侧的控制区,逆变模块包括位于控制区内并且装设在逆变散热器上侧面的IGBT组件和整流桥,顶板对应IGBT组件和整流桥开设有镂空结构。上述顶板的设置方式形成与外部环境隔绝的密封区域,从而保护控制区内高压器件、线路板等不受腐蚀,同时,将上述元器件设于控制区内,可避免箱体内热量集聚,使得热量分散,有效地降低箱体内的温度。
进一步的,第一导风板延伸至整流散热器的上侧,第二风机的下侧设有朝向整流散热器延伸的第三导风板,第一侧板向下延伸至第二风机的下侧,第一导风板、第三导风板、第一侧板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将第二风机导入的空气引导至整流散热器的第二进风通道,上述第二进风通道的设置可限定空气流动的路径,以提高流向整流散热器的单位进风量。
进一步的,整流模块包括沿整流散热风道布置在整流散热器相对两侧面上的肖特基,上述设置方式使肖特基与整流散热风道的风向同向布置,可有效地提高元器件表面的散热效果,从而进一步地降低肖特基的温度,并且设于整流散热器的两侧容易进行维护。
进一步的,箱体内设有风机支架,风机支架开设有第一装配口和第二装配口,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分别装设在第一装配口和第二装配口上,风机支架的相对两侧弯折形成第一侧板。
进一步的,整流散热器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散热单体,每个散热单体上均设有第二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贯穿对应单体的内侧面,上述整流散热器的设置方式可增加其宽度尺寸而有效地减少长度尺寸,以节省出空间供电感安装,并排间隔设置可加大流向电感的风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整流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逆变散热器和整流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整流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4为整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1;
图5为整流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整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整流装置,包括箱体10、整流模块30、逆变模块20、变压器40和电感50,箱体10设有逆变散热风道和位于逆变散热风道下侧的整流散热风道,箱体10的一侧分别设有与逆变散热风道连接的第一风机103、以及与整流散热风道连接的第二风机104,箱体10的另一侧设有散热孔105,散热孔105优选为布满箱体10的一侧壁,在一种具体的设置方式中,箱体10内设有风机支架106,风机支架106开设有用于装配第一风机103的第一装配口106a以及用于装配第二风机104的第二装配口106b。
参见图2、图5和图6,逆变散热风道包括第一进风通道110和逆变散热器2,第一进风通道110连接第一风机103和逆变散热器2,第一进风通道110将所述第一风机103导入的空气导引至所述逆变散热器2,逆变散热器2设有多条沿第一风机103到散热孔105方向延伸并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一散热通道21。
参见图2、图5和图6,整流散热风道包括第二进风通道120和整流散热器3,第二进风通道120连接第二风机104和整流散热器3,第二进风通道120将第二风机104导入的空气导引至整流散热器3,整流散热器3设有多条沿第二风机104到散热孔105方向延伸并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二散热通道31。
参见图3和图6,逆变模块20设置在逆变散热器2上,整流模块30设于整流散热器3上,变压器40设于逆变散热器2和整流散热器3之间,第一散热通道21向下贯穿逆变散热器2的下侧面,第一进风通道110开设有朝向变压器40的导风孔44,电感50设置在整流散热器3位于靠近散热孔105的一侧,上述设置方式可使风速流向变压器40和电感50。
参见图3至图6,作为一种逆变散热风道和整流散热风道的具体设置方式中,第一风机103上侧设有横向延伸至逆变散热器2上侧的顶板41,其下侧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导风板42,第一风机103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一侧板43,第一导风板42连接有朝向逆变散热器2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导风板45,顶板41、第一导风板42、第二导风板45、第一侧板43围合形成上述第一进风通道110,导风孔44开设在第二导风板45上,上述通过多块板材围合成的第一进风通道110与一体成型的结构相比,更容易日常的维护。
参见图3至图6,逆变散热器2的相对两侧设有沿第一散热通道21延伸的第二侧板46,第二侧板46覆盖变压器40的侧板,设置第二侧板46可确保空气由导风孔44向变压器40流动,尽可能保证流向变压器40的风量。
参见图3至图6,第一导风板42延伸至整流散热器3的上侧,第二风机104的下侧设有朝向整流散热器3延伸的第三导风板47,第一侧板43向下延伸至第二风机104的下侧,第一导风板42、第三导风板47、第一侧板43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将第二风机104导入的空气引导至整流散热器3的第二进风通道120,上述第二进风通道120的设置可限定空气流动的路径,以提高流向整流散热器3的单位进风量。
参见图图6,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整流模块30包括沿整流散热风道布置在整流散热器3相对两侧面上的肖特基301,上述设置方式使肖特基301与整流散热风道的风向同向布置,可有效地提高元器件表面的散热效果,从而进一步地降低肖特基的温度,并且设于整流散热器3的两侧容易进行维护。
参见图5和图6,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顶板41沿第一散热通道21延伸以在箱体10内腔分隔出位于逆变散热器2上侧的控制区107,逆变模块20包括位于控制区107内并且装设在逆变散热器2上侧面的IGBT组件和整流桥,顶板41对应IGBT组件和整流桥开设有供IGBT组件和整流桥与逆变散热器2连接的镂空结构411。上述顶板41的设置方式形成与外部环境隔绝的密封区域,从而保护控制区107内高压器件、线路板等不受腐蚀,同时,将上述元器件设于控制区107内,可避免箱体10内热量集聚,使得热量分散,有效地降低箱体10内的温度。
参见图4,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风机支架106的相对两侧弯折形成第一侧板43,上述第一侧板43的成型方式可使箱体10结构更简洁紧凑。
参见图2,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整流散热器3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散热单体301,每个散热单体301上均设有第二散热通道31,第二散热通道31贯穿对应单体301的内侧面,上述整流散热器3的设置方式可增加其宽度尺寸而有效地减少长度尺寸,以节省出空间供电感50安装,并排间隔设置可加大流向电感50的风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流装置独立设置有上下布置的逆变散热风道和整流散热风道,每个散热风道均设有用于驱动空气流动的风机,逆变模块20设于逆变散热风道的逆变散热器2上,整流模块30设于整流散热风道的整流散热器3上,该种布局方式使得每个散热器能够对对应的元器件进行散热,充分地利用了散热器的散热功能,并且不需要设置位于散热风道外的风机,以便降低设备的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布局方式将变压器40设于逆变散热器2和整流散热器3之间,并且将电感50设于整流散热器3的后侧,由于变压器40和电感50的耐高温性能相对较好,不容易受高温的影响而损坏,两者设置的位置位于对应散热风道的次要位置,因此腾出了位置给容易受高温影响而损坏的元器件安装在散热风道的主要位置,例如腾出了空间给整流模块30和逆变模块20直接安装在对应的散热器上,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有效地提高整流装置的散热效果,而且优化了布局,减小了产品体积以及风机的使用数量,有效地降低设备成本。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9)

1.一种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逆变散热风道和位于所述逆变散热风道下侧的整流散热风道,所述箱体的一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逆变散热风道连接的第一风机、以及与所述整流散热风道连接的第二风机,所述箱体的另一侧设有散热孔,所述逆变散热风道包括逆变散热器,所述逆变散热器设有沿所述第一风机到所述散热孔方向延伸并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一散热通道,所述逆变散热器上装设有逆变模块,所述整流散热风道包括整流散热器,所述整流散热器设有沿所述第二风机到所述散热孔方向延伸并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二散热通道,所述整流散热器上装设有整流模块,所述逆变散热器与所述整流散热器之间装设有变压器,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向下贯穿所述逆变散热器的下侧面,所述整流散热器位于靠近所述散热孔的一侧装设有电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散热风道还包括连接所述逆变散热器和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将所述第一风机导入的空气导引至所述逆变散热器,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开设有朝向所述变压器的导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的上侧设有横向延伸至所述逆变散热器上侧的顶板,其下侧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风机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连接有朝向所述逆变散热器斜向上延伸的第二导风板,所述顶板、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第一侧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所述导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导风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散热器的相对两侧设有沿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覆盖所述变压器的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沿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延伸以在所述箱体内腔分隔出位于所述逆变散热器上侧的控制区,所述逆变模块包括位于所述控制区内并且装设在所述逆变散热器上侧面的IGBT组件和整流桥,所述顶板对应所述IGBT组件和整流桥开设有镂空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延伸至所述整流散热器的上侧,所述第二风机的下侧设有朝向所述整流散热器延伸的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一侧板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风机的下侧,所述第一导风板、第三导风板、第一侧板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将所述第二风机导入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整流散热器的第二进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沿所述整流散热风道布置在所述整流散热器相对两侧面上的肖特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风机支架,所述风机支架开设有第一装配口和第二装配口,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分别装设在所述第一装配口和所述第二装配口上,所述风机支架的相对两侧弯折形成所述第一侧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散热器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散热单体,每个所述散热单体上均设有所述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贯穿对应单体的内侧面。
CN202122480882.4U 2021-10-14 2021-10-14 一种整流装置 Active CN2162164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80882.4U CN216216477U (zh) 2021-10-14 2021-10-14 一种整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80882.4U CN216216477U (zh) 2021-10-14 2021-10-14 一种整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6477U true CN216216477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66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80882.4U Active CN216216477U (zh) 2021-10-14 2021-10-14 一种整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64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1083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frequency converter of motor
CN101193546A (zh) 散热器
CN110519967B (zh) 功率模块
CN111816630B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功率模块
KR100747946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실외 유닛
CN215675453U (zh)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CN216216477U (zh) 一种整流装置
CN211233118U (zh) 空调器室外机压缩机腔和电控盒散热结构
CN211908641U (zh) 一种变频器
CN210405072U (zh) 一种定向散热的变频器
CN209016921U (zh) 一种具有散热通风结构的电气设备
CN211451181U (zh) 空调器及其风扇支架
CN220321449U (zh) 空调内机
CN219019389U (zh) 一种电子设备用散热装置
CN216357914U (zh) 一种功率模组结构及焊机
CN218417099U (zh) 散热装置和变频一体机
CN219938838U (zh) 一种逆变器的散热风道
CN217217242U (zh) 一种风冷散热igbt开关组件结构
CN220493470U (zh) 一种电源机箱
CN218483139U (zh) 一种风冷散热式驱动器设备
CN217037032U (zh) 变频器机柜
CN219834741U (zh) 窄体变频器
CN219352228U (zh) 电源供应器和电气设备
CN220292443U (zh) 一种电控盒和空调外机
CN220290592U (zh) 一种光储电源的电感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