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59103U - 电陶炉 - Google Patents

电陶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59103U
CN216159103U CN202120343993.8U CN202120343993U CN216159103U CN 216159103 U CN216159103 U CN 216159103U CN 202120343993 U CN202120343993 U CN 202120343993U CN 216159103 U CN216159103 U CN 2161591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wire
heat
electric ceramic
stov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4399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周佳阳
陈英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4399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591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591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591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陶炉,属于厨房家电领域,解决现有电陶炉热量损失大、热能利用率低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电陶炉,包括炉体和设于所述炉体内的发热丝,所述炉体内设有支撑件,所述发热丝由所述支撑件支撑而保持悬空。发热丝的悬空设置极大限度地减少了接触式热传导,从而减少因接触式热传导而造成的热量损失;悬空部分的发热丝下方会形成空气隔热层,以辐射方式向空气隔热层传递的热量要比接触式热传导少很多,从而能有效减缓热量散失,使发热丝产生的大部分热量用于锅具加热,提高热能利用率。

Description

电陶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领域,尤其涉及电陶炉。
【背景技术】
现有电陶炉主要包括微晶玻璃面板和位于微晶玻璃面板下方的发热盘,发热盘内铺设发热丝,发热丝通电产生热量,热量向上辐射并透过面板加热锅具。由于依靠辐射加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热量损失,例如发热丝整体支撑于发热盘上,发热丝与发热盘大面积接触,电陶炉工作时,发热丝产生的部分热量直接以接触式热传导方式传递给发热盘,再经过发热盘向外散热,使得这种电陶炉存在热量损失大、热能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且向电陶炉内部辐射的热量还会导致电器元件温升过高,降低电陶炉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陶炉,至少能部分地解决上述提到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陶炉,包括炉体和设于所述炉体内的发热丝,所述炉体内设有支撑件,所述发热丝由所述支撑件支撑而保持悬空。
在上述的电陶炉中,所述炉体内还设有反射罩,所述反射罩位于所述发热丝下方用于向上反射热量,所述发热丝相对所述反射罩悬空。
在上述的电陶炉中,所述反射罩具有下凹的抛物状金属反射面。
在上述的电陶炉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盘体,所述反射罩配置于所述盘体上,所述盘体边缘支撑所述发热丝。
在上述的电陶炉中,所述盘体包括设于所述反射罩外侧的隔热部和设于所述隔热部外侧的保温部。
在上述的电陶炉中,所述保温部具有内外贯通的散热孔。
在上述的电陶炉中,所述保温部自其边缘向中心方向向下凸出。
在上述的电陶炉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于所述反射罩与所述发热丝之间。
在上述的电陶炉中,所述发热丝周向连续盘绕形成平面螺旋结构。
在上述的电陶炉中,所述发热丝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由所述发热丝的边缘水平引出,所述第二接线端由所述发热丝的中心向下引出,所述第二接线端上设有支撑所述发热丝中心的第二支撑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陶炉,包括炉体和设于所述炉体内的发热丝,所述炉体内设有支撑件,所述发热丝由所述支撑件支撑而保持悬空。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除了支撑件为保持发热丝悬空而进行必要接触外,发热丝其余部分都可以悬空,极大限度地减少了接触式热传导,从而减少因接触式热传导而造成的热量损失;悬空部分的发热丝下方会形成空气隔热层,以辐射方式向空气隔热层传递的热量要比接触式热传导少很多,从而能有效减缓热量散失,使发热丝产生的大部分热量用于锅具加热,提高热能利用率。
进一步的,所述炉体内还设有反射罩,所述反射罩位于所述发热丝下方用于向上反射热量,所述发热丝相对所述反射罩悬空。反射罩反射发热丝向下辐射的热量,使得该部分热量能被重新利用,提升热效率;反射作用使得发热丝向下辐射的热量大幅减少,缓解了电陶炉内部电器元件的高温工作环境,从而提高电陶炉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罩具有下凹的抛物状金属反射面。金属反射面具有较高地反射率,增强反射效果,将其设计成下凹的抛物状,使其具有凹面镜的聚光作用,使金属反射面反射的热量尽可能地汇聚于加热区域,减少反射损耗。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包括盘体,所述反射罩配置于所述盘体上,所述盘体边缘支撑所述发热丝。盘体不仅用于支撑发热丝保持其悬空,还起到承载反射罩的作用,防止反射罩变形,避免反射罩变形而减弱反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盘体包括设于所述反射罩外侧的隔热部和设于所述隔热部外侧的保温部。隔热部起到隔热作用,尽可能地将热量隔绝于盘体内,进一步提升热量利用率,减少热量外泄;保温部储存少部分热量并及时向外散发,避免盘体外侧温度过高而影响周边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部具有内外贯通的散热孔。增强保温部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部自其边缘向中心方向向下凸出。增加保温部的散热面积,且利于周围空气的流通,以加快保温部的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于所述反射罩与所述发热丝之间。通过第一支撑柱对发热丝的支撑,保持发热丝较好的平整性,防止发热丝向下塌陷导致加热不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丝周向连续盘绕形成平面螺旋结构。这种结构的发热丝在圆周方向上不存在加热盲区,从而保证发热丝圆周方向上各部位具有较为一致的发热量,利于均匀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丝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由所述发热丝的边缘水平引出,所述第二接线端由所述发热丝的中心向下引出,所述第二接线端上设有支撑所述发热丝中心的第二支撑柱。相比现有技术中将发热丝两个接线端全部从发热丝边缘水平引出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丝边缘只引出一个接线端,另一个接线端则从发热丝中心向下引出,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减少发热丝边缘的接线端数量,从而减少边缘接线端的热量外泄;另一方面,从发热丝中心向下引出的接线端设置第二支撑柱,对发热丝中心进行支撑,保持发热丝较好的平整性,防止发热丝中心区域向下塌陷导致加热不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电陶炉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丝、反射罩和盘体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丝、反射罩和盘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盘体保温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丝、反射罩和盘体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丝、反射罩和盘体的组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丝、反射罩和盘体的局部组装图;
附图标记:
100炉体、110面板、120上盖、130底座;
200发热丝、210第一接线端、220第二接线端;
300盘体、310隔热部、311第二环状台阶、320保温部、321散热孔、322台阶孔;
400反射罩、410第一环状台阶、420反射面;
500第二支撑柱;
600第一支撑柱;
700卡圈;
800定位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陶炉,包括炉体和设于所述炉体内的发热丝,所述炉体内设有支撑件,所述发热丝由所述支撑件支撑而保持悬空。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除了支撑件为保持发热丝悬空而进行必要接触外,发热丝其余部分都可以悬空,极大限度地减少了接触式热传导,从而减少因接触式热传导而造成的热量损失;悬空部分的发热丝下方会形成空气隔热层,以辐射方式向空气隔热层传递的热量要比接触式热传导少很多,从而能有效减缓热量散失,使发热丝产生的大部分热量用于锅具加热,提高热能利用率。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文中出现的诸如“示例性”“一些实施例”等词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
参照图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的电陶炉,包括炉体100和设于炉体100内的发热丝200,炉体100由上而下包括面板110、上盖120和底座130,炉体100内还设有支撑件,发热丝200由支撑件支撑而保持悬空,并且发热丝200贴近或者紧靠面板110的内表面设置,缩短发热丝200与面板110的传热路径,向上辐射传递效率更高。
本实施例的炉体100内还设有反射罩400,反射罩400位于发热丝200下方用于向上反射热量,发热丝200相对反射罩400悬空。反射罩400可由金属薄片经过冲压等工艺制成,金属薄片可以铝薄片、铁薄片、不锈钢薄片等等,反射罩400朝向发热丝200的一面为光滑表面,提高反射率,反射罩400背向发热丝200的一面涂覆不透光涂层,减少红外光线穿透造成的热量损失。当然,反射罩还可以采用耐温塑料、陶瓷玻璃等非金属材料制作,在其内表面电镀金属层或者粘贴金属薄膜亦可达到金属材料的反射效果。
作为优选的,反射罩400朝向发热丝200的一面为下凹的抛物状反射面420,具有凹面镜的聚光作用,使反射面420反射的热量尽可能地汇聚于加热区域(发热丝200在面板110上的投影区域),减少反射损耗。当然,在满足发热丝200相对反射罩400悬空的前提下,反射罩400上也可以设置反射平面或者其他形状的反射曲面,例如反射曲面向发热丝200方向拱起。
本实施例的发热丝200为平面盘状结构,支撑件包括盘体300,盘体300边缘支撑发热丝200,反射罩400配置于盘体300上,示例性的:反射罩400固定在盘体300的内侧面上,且盘体300的内侧面形状与反射罩400匹配,反射罩400的边缘设置第一环状台阶410,盘体300的边缘设置第二环状台阶311,第一环状台阶410部分或者全部支撑于第二环状台阶311上,发热丝200边缘支撑于第一环状台阶410上,也即盘体300边缘的第二环状台阶311通过第一环状台阶410间接支撑发热丝200边缘,这样设置既能支撑起整个发热丝200,又能保证发热丝200全部处于反射罩400的反射范围内,从而充分利用反射罩400的反射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取消反射罩400边缘的第一环状台阶410,由盘体300边缘的第二环状台阶311直接支撑发热丝200边缘,简化反射罩400结构,方便生产。
作为优选的,上述盘体300包括设于反射罩400外侧的隔热部310和设于隔热部310外侧的保温部320。其中,隔热部310起到隔热作用,尽可能地将热量隔绝于盘体300内,进一步提升热量利用率,减少热量外泄,隔热部310使用的隔热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泡沫塑料、玻璃纤维、石棉、岩棉之一或者其组合;保温部320储存少部分热量并及时向外散发,避免盘体300外侧温度过高而影响周边部件,
更优选的,保温部320外侧可设置金属外罩,加快保温部320表面散热。
更优选的,保温部320自其边缘向中心方向向下凸出,比如外凸的抛物状曲面,增加保温部320的散热面积,且利于周围空气的流通,以加快保温部320的散热;当隔热部310以同样的结构与保温部320相配合时,盘体300可以更加契合反射罩400的形状,使反射罩400和盘体300紧密配合。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电陶炉,除了盘体300为保持发热丝200悬空而进行必要接触外,发热丝200其余部分都可以悬空,极大限度地减少了接触式热传导,从而减少因接触式热传导而造成的热量损失;悬空部分的发热丝200下方会形成空气隔热层,以辐射方式向空气隔热层传递的热量要比接触式热传导少很多,从而能有效减缓热量散失,使发热丝200产生的大部分热量用于锅具加热,提高热能利用率;同时,反射罩400反射发热丝200向下辐射的热量,使得该部分热量能被重新利用,提升热效率;反射作用使得发热丝200向下辐射的热量大幅减少,缓解了电陶炉内部电器元件的高温工作环境,从而提高电陶炉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反射罩与盘体做成一体结构,比如在盘体的隔热部内表面涂覆反射涂层,这样形成的反射罩与盘体更加贴合,不易变形和松脱。
结合图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电陶炉:保温部320具有内外贯通的散热孔321,这里的贯穿是指散热孔321由保温部320的内表面贯穿至保温部320的外表面,通过散热孔321可以直接从内部向外散热,增强保温部320的散热效果,并且隔热部310上对应散热孔321的区域能直接通过散热孔321向外散热,散热效率更高。优选的:保温部320上由中心向边缘呈辐射状分布多排散热孔321,多个散热孔321规律性分布,保证保温部320各处散热效果的一致性。
继续结合图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电陶炉:发热丝200周向连续盘绕形成平面螺旋结构,这种结构的发热丝200在圆周方向上不存在加热盲区,从而保证发热丝200圆周方向上各部位具有较为一致的发热量,利于均匀加热。
基于上述平面螺旋结构的发热丝200,具有第一接线端210和第二接线端220,第一接线端210由发热丝200的边缘水平引出,减少发热丝200边缘的接线端数量,从而减少边缘接线端的热量外泄;第二接线端220由发热丝200的中心向下引出,并且在第二接线端220上设有支撑发热丝200中心的第二支撑柱500,对发热丝200中心进行支撑,保持发热丝200较好的平整性,防止发热丝200中心区域向下塌陷导致加热不均匀。
结合前述实施例中盘体300结构,第一接线端210由发热丝200的边缘水平引出至盘体300外侧部,第二接线端220由发热丝200的中心向下延伸,贯穿反射罩400、隔热部310和保温部320后引出盘体300底部,在保温部320中心设有台阶孔322,第二支撑柱500上端支撑发热丝200,第二支撑柱500下端伸入台阶孔322内并支撑于台阶面上,这样可以较好地固定第二支撑柱500,防止第二支撑柱500倾斜。
结合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电陶炉:支撑件还包括第一支撑柱600,第一支撑柱600下端固定于反射罩400上,第一支撑柱600上端支撑发热丝200,为了更好地支撑发热丝200,通常会在发热丝200和反射罩400之间周向均布多个第一支撑柱600。通过第一支撑柱600对发热丝200的支撑,保持发热丝200较好的平整性,防止发热丝200向下塌陷导致加热不均匀。
结合前述实施例中盘体300对发热丝200边缘的支撑,使得发热丝200边缘以及发热丝200相对反射罩400悬空的部分均能得到有效支撑,尤其是在使用大直径发热丝200的时候,能更好地保证发热丝200的平整性,
结合前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500对发热丝200中心的支撑,使得发热丝200中心以及周围悬空部分均能得到有效支撑,防止发热丝200相对反射罩400悬空的部分向下塌陷。在结合前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500时,第二支撑柱500和第二接线端220均向下引出盘体300底部,第二支撑柱500引出盘体300的部分由卡圈700轴向定位,防止第二支撑柱500和第二接线端220上下窜动。
结合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电陶炉:第二支撑柱500和第二接线端220均向下引出盘体300底部,第二支撑柱500由上而下间隔设置两个用于轴向定位的台阶面,上台阶面510支撑于反射罩400上,下台阶面520位于盘体300底部外并由固定在盘体300底部的定位片800支撑,实现内外两重定位,防止第二支撑柱500和第二接线端220上下窜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9)

1.电陶炉,包括炉体和设于所述炉体内的发热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丝周向连续盘绕形成平面螺旋结构,所述炉体内设有支撑件,所述发热丝由所述支撑件支撑而保持悬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还设有反射罩,所述反射罩位于所述发热丝下方用于向上反射热量,所述发热丝相对所述反射罩悬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具有下凹的抛物状金属反射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盘体,所述反射罩配置于所述盘体上,所述盘体边缘支撑所述发热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包括设于所述反射罩外侧的隔热部和设于所述隔热部外侧的保温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部具有内外贯通的散热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部自其边缘向中心方向向下凸出。
8.如权利要求2至7之一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于所述反射罩与所述发热丝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丝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由所述发热丝的边缘水平引出,所述第二接线端由所述发热丝的中心向下引出,所述第二接线端上设有支撑所述发热丝中心的第二支撑柱。
CN202120343993.8U 2021-02-05 2021-02-05 电陶炉 Active CN2161591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43993.8U CN216159103U (zh) 2021-02-05 2021-02-05 电陶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43993.8U CN216159103U (zh) 2021-02-05 2021-02-05 电陶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59103U true CN216159103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4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43993.8U Active CN216159103U (zh) 2021-02-05 2021-02-05 电陶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591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346720A (en) Infrared surface heating unit with corrugated ribbon-shaped filament
CN216159103U (zh) 电陶炉
US10743373B2 (en) Electric suspended radiant disk heater apparatus
CN219962567U (zh) 一种便于操作的烹饪器具
CN109990325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CN216769520U (zh) 一种聚能盘及锅支架和灶具
CN218033264U (zh) 一种聚能电陶灶
CN208418826U (zh) 高能效电陶炉
CN216521841U (zh) 一种隔热锅架
CN220141360U (zh) 一种压力烹饪器具
CN219199317U (zh) 一种多功能远红外碳纤维组合发热盘
CN220817820U (zh)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CN218763560U (zh) 一种改良的聚能环盘
CN213901173U (zh) 锅架组件及燃气炉灶
CN215723400U (zh) 一种新型电陶炉主体结构
CN215723190U (zh) 一种带隔热腔的燃烧体组件
CN211822550U (zh) 一种灶具隔热罩
CN215127447U (zh) 锅盖及烹饪器具
CN114260653B (zh) 一种聚能隔热锅架及其生产工艺
CN219920858U (zh) 一种面板结构及烹饪器具
CN218954995U (zh) 隔热结构及燃气灶
CN218599808U (zh) 一种聚能盘及应用该聚能盘的灶具
CN216244458U (zh) 一种钣金燃气炉架
CN219083174U (zh) 灶具及包括其的无面板灶具组件
CN215336498U (zh) 一种电磁加热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