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20868U - 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20868U
CN216120868U CN202220317058.9U CN202220317058U CN216120868U CN 216120868 U CN216120868 U CN 216120868U CN 202220317058 U CN202220317058 U CN 202220317058U CN 216120868 U CN216120868 U CN 216120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terminal
electric contact
layer
polymer film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170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木久
陈方
陈巧
刘晶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ohan Material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ohan Material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ohan Material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ohan Material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170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20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20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208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包括弹性芯部、耐热聚合物膜层、导电层以及第一绝缘层。其中,耐热聚合物膜层粘接于弹性芯部的外周;导电层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导电部、侧导电部、下导电部以及焊接部;上导电部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上表面,下导电部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下表面,焊接部沿平行于耐热聚合物膜的下表面的方向向外突出;第一绝缘层粘接于侧导电部的外侧。本申请中,在存在振动的情况下,向外突起的侧导电部将会产生上下晃动并随机接触到夹持弹性电接触端子的两个接触面,受第一绝缘层的绝缘作用,侧导电部不会有电流经过,因此弹性电接触端子整体的导电路径唯一,对外产生的辐射杂散弱。

Description

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
背景技术
在通信装置中,为了避免信号干扰或者消除静电,一般会在需要电接触的两个接触面之间采用弹性电接触端子或者焊接弹片来进行电连接。其中,在使用接地弹性体时,接地弹性体被两个接触面夹持压缩后将会产生形变,使得接地弹性体具有从侧面向外突出的部分。
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电流依次经过其中一个接触面、接地弹性体的导电层以及其中另一个接触面,导电路径唯一,对外的辐射杂散(RSE)较弱。
然而,在存在振动的情况下,如发生跌落的情况,接地弹性体的侧面向外突出的部分将产生上下晃动,可能会随机接触到两个接触面中的其中一个,导致接地弹性体产生了其它导电路径,其它导电路径会使得接地弹性体对外产生的辐射杂散(RSE)增强,影响其它设备的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其能够在存在振动的情况下,保证导电路径的唯一,减弱对外产生的辐射杂散,避免影响其它设备的工作。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包括弹性芯部、耐热聚合物膜层、导电层以及第一绝缘层。其中,耐热聚合物膜层粘接于弹性芯部的外周;导电层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导电部、侧导电部、下导电部以及焊接部;上导电部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上表面,下导电部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下表面,焊接部沿平行于耐热聚合物膜的下表面的方向向外突出;第一绝缘层粘接于侧导电部的外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绝缘部、侧绝缘部和下绝缘部;所述上绝缘部粘接于所述上导电部的外侧,所述侧绝缘部粘接于所述侧导电部的外侧,所述下绝缘部粘接于所述下导电部的外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绝缘部的长度L1与上导电部的长度L2之间的关系为:1/20≤L1/L2≤1/5。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0.005mm至0.015mm。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质为绝缘胶。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质为PET胶或PI胶。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为多层叠加结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层叠加结构由所述焊接部的局部弯折而成。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包括第一段及叠加并贴合在所述第一段上方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粘接于所述下导电部和所述焊接部的下侧面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导电部粘接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侧表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的材质为外表面镀金层的铜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粘合层;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粘接于所述弹性芯部的外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包括首部和尾部,所述首部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粘接于所述弹性芯部的下表面,所述尾部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粘接于所述首部的外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为PI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粘合层;所述上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二粘合层粘接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上表面,所述下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二粘合层粘接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下表面。
本申请的弹性电接触端子中,弹性电接触端子在工作时会被两个接触面所挤压并发生变形,其中侧导电部将向外突起,其中,向外突起的侧导电部外侧粘接有第一绝缘层;在存在振动的情况下,向外突起的侧导电部将会产生上下晃动并随机接触到夹持弹性电接触端子的两个接触面,此时,受第一绝缘层的绝缘作用,向外突起的侧导电部不会有电流经过,因此弹性电接触端子整体的导电路径唯一,对外产生的辐射杂散弱,对其它设备工作的信号干扰小。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本申请范围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弹性电接触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弹性电接触端子的导电层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弹性电接触端子的第一绝缘层结构图。
图4是对比例1的弹性电接触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对比例1的弹性电接触端子的测试结果图。
图6是实施例1的弹性电接触端子的测试结果图。
图中,10、弹性芯部;20、耐热聚合物膜层;21、首部;22、尾部;
30、导电层;31、上导电部;32、侧导电部;33、下导电部;34、焊接部;341、第一段;342、第二段;
40、第一绝缘层;41、上绝缘部;42、侧绝缘部;43、下绝缘部;
50、第二绝缘层;
60、第一粘合层;
70、第二粘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
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包括弹性芯部10、耐热聚合物膜层20、导电层30以及第一绝缘层40。其中,耐热聚合物膜层20粘接于弹性芯部10的外周;导电层30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导电部31、侧导电部32、下导电部33以及焊接部34;上导电部31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20的上表面,下导电部33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20的下表面,焊接部34沿平行于耐热聚合物膜的下表面的方向向外突出;第一绝缘层40粘接于侧导电部32的外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电接触端子在工作时会被两个接触面所挤压并发生变形,其中侧导电部32将向外突起,其中,向外突起的侧导电部32外侧粘接有第一绝缘层40;在存在振动的情况下,向外突起的侧导电部32将会产生上下晃动并随机接触到夹持弹性电接触端子的两个接触面,此时,受第一绝缘层40的绝缘作用,向外突起的侧导电部32不会有电流经过,因此弹性电接触端子整体的导电路径唯一,对外产生的辐射杂散弱,对其它设备工作的信号干扰小。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弹性电接触端子的唯一导电路径,是指电流依次经过上导电部31、侧导电部32、下导电部33以及焊接部34,以将电流从弹性电接触端子上方的接触面导向弹性电接触端子下方的接触面;对此,为保证导电的连续性,上导电部31、侧导电部32、下导电部33以及焊接部34应当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由于弹性电接触端子在被压缩后,因此侧导电部32的外侧面积将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可能导致第一绝缘层40与侧导电部32之间的粘接效果变差;对此,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40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绝缘部41、侧绝缘部42和下绝缘部43;上绝缘部41粘接于上导电部31的外侧,侧绝缘部42粘接于侧导电部32的外侧,下绝缘部43粘接于下导电部33的外侧;其中,下绝缘部43夹持于下导电部33和弹性电接触端子下方的接触面之间,上绝缘部41夹持于上导电部31和弹性电接触端子上方的接触面之间,以保证侧绝缘部42能够稳固地粘接于侧导电部32外侧,避免侧绝缘部42受侧导电部32的面积变化而产生的粘接效果变差的情况发生。此外,通过将上绝缘部41稳固地粘接于上导电部31的外侧,同时将下绝缘部43稳固地粘接于下导电部33的外侧,还能够一定程度上限制侧导电部32的形变大小,以进一步地降低辐射杂散增强的可能性。
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绝缘效果,上绝缘部41、侧绝缘部42以及下绝缘部43应当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绝缘部41的长度L1与上导电部31的长度L2之间的关系为:1/20≤L1/L2≤1/5;本实施方式中,上绝缘部41的长度L1与上导电部31的长度L2之间的比值越大,上导电部31暴露在外的面积越小,导电效果越差;但是,上绝缘部41的长度L1与上导电部31的长度L2之间的比值越小,对侧绝缘部42的固定效果越差;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将上绝缘部41的长度L1与上导电部31的长度L2之间的比值设置为在二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之间,既保证了不会影响导电效果,也保证了能够稳固地固定侧绝缘部42。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40的厚度为0.005mm至0.015mm。在不影响绝缘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第一绝缘层40的厚度,以降低弹性电接触端子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40的材质为绝缘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40还可以是其它如塑料等绝缘材质;相比于其它绝缘材质,采用绝缘胶作为第一绝缘层40,无需额外设置胶层结构将绝缘材质粘结在侧导电部32上,结构更为简单,弹性电接触端子的整体体积更小。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40的材质为PET胶或PI胶。其中,PET是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名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胶是指利用PET制作的胶水;PI是指聚酰亚胺薄膜,英文名为PolyimideFilm,PI胶是指利用PI制作的胶水;PET胶和PI胶均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且均带有粘性强、抗翘起以及耐刺穿等特性,可见,PET胶和PI胶均满足本实施例中弹性电接触端子的侧导电部32的绝缘需求。PET胶和PI胶的一种较大的区别在于,PI胶的价格和耐高温性能均优于PET胶,因此,可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选择PET胶或PI胶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层40使用。
容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胶类材质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层40。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焊接部34为多层叠加结构,以增强焊接部34的结构强度以及焊接强度,能够有效防止焊接部34被焊裂。
可选地,多层叠加结构由焊接部34与其它加强板叠放并通过胶层粘接形成;然而,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在超声波焊接时,超声波仅能击穿至叠加结构之间的胶层结构,而无法击穿至焊接部34的底部,导致焊接效果降低。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层叠加结构由焊接部34的局部弯折而成,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无需使用胶层粘合多层叠加,因此,不会发生超声波焊接时仅击穿到叠加结构之间的胶层而未击穿至焊接部34底面导致焊接不稳的情况,从而提高了焊接可靠性。
具体地,焊接部34包括第一段341及叠加并贴合在第一段341上方的第二段342,第一段341和第二段342连接,由此,焊接部34处形成双层结构,保证了焊接强度和结构强度,同时无需对焊接部34折叠次数过多,进而避免焊接部34的长度过短不便于焊接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电接触端子还包括第二绝缘层50,第二绝缘层50粘接于下导电部33和焊接部34的下侧面上。
第二绝缘层50能够起到固定部件和底部绝缘的作用,超声波焊接时,第二绝缘层50会被击穿,不影响焊接及焊接连接稳定性。且,第二绝缘层50能够将弹性电接触端子整体粘附在需要固定的位置上,将弹性电接触端子焊接在接触面上时,无需特定治具;在使用时,第二绝缘层50能够避免产生额外的导电路径,只存在焊接部34焊接的位置导通形成的导电路径。
其中,在制作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电接触端子时,首先将第二绝缘层50设于下导电部33的下侧面上,再将第一绝缘层40的下绝缘部43粘接于第二绝缘层50的底面上。
示例性地,第二绝缘层50的厚度为0.005mm至0.015mm,在不影响绝缘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第二绝缘层50的厚度,以降低弹性电接触端子的整体体积。
可选地,侧导电部32和耐热聚合物膜层20的侧表面之间留有间隙,以为弹性芯部10提供形变的空间;优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导电部32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20的侧表面,降低弹性电接触端子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层30的材质为外表面镀金的铜箔。金是电连接性能非常好的镀层,同时也耐氧化,用于本身就是良好导体的铜表面,可以发挥良好的电性能;示例性地,镀金铜箔的厚度为6μm~25μm,表面镀金层厚度>10nm。
另外,需要注意的时,铜箔也可被替换为铝箔或者类似厚度合金金属箔,而镀金层可以被替换成镀锡层(>1μm)或者镀镍层(>0.3μm)或其它抗氧化镀层。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电接触端子还包括第一粘合层60;耐热聚合物膜层20通过第一粘合层60粘接于弹性芯部10的外周。本实施方式中,可保证导电层30的平整度和抗疲劳强度,并防止弹性芯部10发生破坏,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工艺控制难度,从而保证产品一致性,并可制备出小尺寸产品。
具体地,耐热聚合物膜层20包括首部21和尾部22,首部21通过第一粘合层60粘接于弹性芯部10的下表面,尾部22通过第一粘合层60粘接于首部21的外侧。
可选地,第一粘合层60为PET胶带,厚度为0.02mm,较薄的第一粘合层60可最大限度避免弹性芯部10的厚度损失,在有限的接地空间内保证稳定的低应力回弹性能。容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胶带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粘合层60。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耐热聚合物膜层20为PI膜。PI材质制作的膜层耐热性能良好,满足弹性电接触端子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电接触端子还包括第二粘合层70;上导电部31通过第二粘合层70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20的上表面,下导电部33通过第二粘合层70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20的下表面。由此,能够耐热聚合物膜层20分别与上导电部31、下导电部33之间的稳固连接。进一步地,还能够实现:侧导电部32通过第二粘合层70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的侧表面。
可选地,第二粘合层70为PET胶带,厚度为0.02mm,较薄的第二粘合层70可最大限度避免弹性芯部10的厚度损失,在有限的接地空间内保证稳定的低应力回弹性能。容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胶带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粘合层70。
其中,可选地,弹性芯部10为聚氨酯泡棉或硅胶泡棉,弹性芯部10采用发泡材料,能够保证良好的疲劳回弹性和稳定的反弹力,从而支持接触面的充分接触,且避免了金属过压后的屈服不回弹;示例性地,弹性芯部10的密度≥100Kg/m3。本实施例中,弹性芯部10在压缩50%,70℃保持72小时条件下,回弹率要求大于80%。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1提供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包括弹性芯部10、耐热聚合物膜层20、导电层30以及第一绝缘层40。其中,耐热聚合物膜层20粘接于弹性芯部10的外周;导电层30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导电部31、侧导电部32、下导电部33以及焊接部34;上导电部31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20的上表面,下导电部33粘接于耐热聚合物膜层20的下表面,焊接部34沿平行于耐热聚合物膜的下表面的方向向外突出;第一绝缘层40粘接于侧导电部32的外侧。其中,弹性芯部10采用聚氨酯泡棉,耐热聚合物膜层20的厚度为0.015mm,导电层30为外表面镀金的铜箔,第一绝缘层40采用0.01mm厚度的PET胶带。
对比例1:
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作为对比例1的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的剖面结构图,对比例1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对比例1并未设置第一绝缘层40。
对上述的实施例1和对比例1进行辐射杂散(RSE)测试:
以带有实施例1或对比例1的弹性电接触端子的消费类通讯设备作为试验时的载体,在测试时,上导电部31与通讯设备的显示屏接触,焊接部34与通讯设备内部的接地金属板焊接,在振动条件下,对900MHz的谐波进行3次测试,请参阅图5,图5示出了对比例1的30台机器分别进行采集后获得的测试结果,请参阅图6,图6示出了实施例1的60台机器分别进行五次采集后获得的测试结果;其中,图5和图6中的纵坐标为安全余量,横坐标为测试结果的序号,各个点分别表示测试结果,水平线一代表安全余量极限值,水平线二代表安全余量良好值,水平线三代表安全余量优秀值;测试结果越靠近水平线一,代表该测试结果测得的辐射杂散越大;各个测试结果的波动范围越小,代表一致性、重复性以及稳定性都比较高。
测试时,以半米跌落时产生的振动幅度作为振动条件。
显然,对比图5和图6可见,在一致性、重复性以及稳定性方面,对比例1的测试结果离散、波动范围大;而实施例1的测试结果收敛、波动范围小,实施例1在一致性、重复性以及稳定性方面均较好,产品的品控较好。
在辐射杂散方面,对比例1的测试结果大部分处于水平线一和水平线二之间,小部分处于水平线一以上,代表对比例1发出的辐射杂散均较大;而实施例1的测试结果均处于水平线二附近,可见,实施例1发出的辐射杂散相较于对比例1较弱。
本说明书参考附图来公开本申请,并且还使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申请,包括制造和使用任何装置或系统、采用合适的材料以及使用任何结合的方法。本申请的范围由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限定,并且包括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想到的其他实例。只要此类其他实例包括并非不同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字面语言的结构元件,或此类其他实例包含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字面语言没有实质性区别的等价结构元件,则此类其他实例应当被认为处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性芯部;
耐热聚合物膜层,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粘接于所述弹性芯部的外周;
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导电部、侧导电部、下导电部以及焊接部;所述上导电部粘接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上表面,所述下导电部粘接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下表面,所述焊接部沿平行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下表面的方向向外突出;以及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粘接于所述侧导电部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绝缘部、侧绝缘部和下绝缘部;
所述上绝缘部粘接于所述上导电部的外侧,所述侧绝缘部粘接于所述侧导电部的外侧,所述下绝缘部粘接于所述下导电部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部的长度L1与上导电部的长度L2之间的关系为:1/20≤L1/L2≤1/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0.005mm至0.0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质为绝缘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材质为PET胶或PI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为多层叠加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叠加结构由所述焊接部的局部弯折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包括第一段及叠加并贴合在所述第一段上方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粘接于所述下导电部和所述焊接部的下侧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导电部粘接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侧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的材质为外表面镀金层的铜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粘合层;
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粘接于所述弹性芯部的外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包括首部和尾部,所述首部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粘接于所述弹性芯部的下表面,所述尾部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粘接于所述首部的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为PI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电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粘合层;
所述上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二粘合层粘接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上表面,所述下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二粘合层粘接于所述耐热聚合物膜层的下表面。
CN202220317058.9U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 Active CN216120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7058.9U CN216120868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17058.9U CN216120868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20868U true CN216120868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19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17058.9U Active CN216120868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208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6466A (zh) * 2022-03-28 2022-04-29 深圳市卓汉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焊接方法、弹性电接触端子的焊接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6466A (zh) * 2022-03-28 2022-04-29 深圳市卓汉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焊接方法、弹性电接触端子的焊接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N114406466B (zh) * 2022-03-28 2022-07-12 深圳市卓汉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焊接方法、弹性电接触端子的焊接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WO2023184788A1 (zh) * 2022-03-28 2023-10-05 深圳市卓汉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焊接方法、弹性电接触端子的焊接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93362B (zh) 一种接地弹性体及电子设备
JPH05205984A (ja) 積層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006324555A (ja) 積層型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40047112A1 (en) Capacitor, laminated capacitor, and capacitor built-in-board
CN216120868U (zh) 一种弹性电接触端子
US11335960B2 (en) Circuit board and battery module
JP2013131627A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45673B2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43197A (ja) 積層型コンデンサ
KR101650964B1 (ko) Ptc 디바이스 및 그것을 갖는 전기 장치
CN102437133A (zh) 半导体器件
WO2012081382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インターコネクター材
JP2012054391A (ja) 配線基板、スタック及び双極型二次電池
CN101290831B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
JP5621417B2 (ja) スタック及び双極型二次電池
CN221226030U (zh) 卷绕型固态电解电容器的封装结构与其量产用的中间组合件
CN220367816U (zh) 一种叠层铝电容器
WO2023241187A1 (zh) 叠层铝电解电容器
CN115764182A (zh) 一种电芯及其制备方法
US20220189684A1 (en) Coil component
JPH065477A (ja) 積層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40088496A1 (en) Multi-Layer Conductive Tape,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7399777A (zh) 极片与极耳连接方法及超声波焊接头
CN117673656A (zh) 连接模组及连接模组的制备方法
JPH05290941A (ja) 異方性導電膜を用いた基板の接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001, Unit 1, Building 1, Lechuanghui Building, No. 1211 Guihua Community Sightseeing Road,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JOHAN MATERIAL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0 silicon valley power, No. 20, Dafu Industrial Zone,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501, building a11, intelligent terminal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JOHAN MATERIAL 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