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5473U - 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 - Google Patents

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5473U
CN216115473U CN202121854823.2U CN202121854823U CN216115473U CN 216115473 U CN216115473 U CN 216115473U CN 202121854823 U CN202121854823 U CN 202121854823U CN 216115473 U CN216115473 U CN 2161154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outlet
hot
cold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548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新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exell Jinan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mexell Jinan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exell Jinan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mexell Jinan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548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54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54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54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换热板;换热板有多个,多个换热板重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换热板的正面与背面相互贴合在一起;换热板设置有热进口、热出口、冷进口以及冷出口,热进口、热出口、冷进口和冷出口均匀设置在换热板的两端;热进口与热出口的直径大小相同,冷进口与冷出口的直径大小相同,热进口与热出口的直径为冷进口与冷出口的直径的1.5‑2.5倍。通过将热进口和热出口放大,提升了蒸汽或乏汽的通入量,提升换热效率;同时也有效的利用了板片有效面积。

Description

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由一组金属薄板、相邻薄板之间衬以垫片并用框架夹紧组装而成,在板片四角开有圆孔,形成流体通道从而冷热流体交替地在板片两侧流过进行换热的设备,其具有传热系数高,冷却水用量少,设备占地面积小,投资少的特点,因此在工业生产的换热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但是,现有的普通的板式换热器其四角的圆孔即冷热的出入口直径大多相同,在面对蒸汽或者工业乏汽等物质的换热过程时,就会使得单位时间内蒸汽或工业乏汽的通入量相较于冷却液的通入量要少的多,降低了换热效率,且造成冷却液的大量浪费。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换热板;所述换热板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板重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的正面与背面相互贴合在一起;所述换热板设置有热进口、热出口、冷进口以及冷出口,所述热进口、热出口、冷进口和冷出口均匀设置在所述换热板的两端;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的直径大小相同,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的直径大小相同,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的直径为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的直径的1.5-2.5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分设在所述换热板的两端,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分设在所述换热板的两端;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同侧设置,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同侧设置;或者,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异侧设置,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异侧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换热板中部设置有换热区,所述换热区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的波纹组,所述波纹组内包括多个人字形波纹,且所述人字形波纹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换热区还具有竖直引流通道,所述竖直引流通道设置在所述波纹组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热进口的下方和热出口上方的换热板正面均设有导流区,在冷进口下方和冷出口上方的换热板背面也均设有导流区;所述导流区与所述换热区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流区包括间隔设置在换热板上的导流栅,每个导流栅的一端朝向冷进口或冷出口或热进口或热出口,另一端朝向所述换热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换热板的正面外边缘设有垫圈槽,所述垫圈槽内设有垫圈,所述垫圈槽在所述换热板的背面凸起形成与所述垫圈槽相配合的凸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冷出口和热进口的上边沿沿垫圈槽设置,所述冷进口和热出口的下边沿沿所述垫圈槽设置,在所述换热板正面的热进口下边沿和热出口上边沿均设有凸块,在所述换热板背面的冷出口下边沿和冷进口上边沿均设有凸块,所述凸块的高度低于所述垫圈的高度,所述凸块在所述换热板的另一面凹陷形成与所述凸块相配合的凹槽,相邻两所述换热板贴合在一起后在所述凸块和所述凹槽之间形成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内部沿所述换热板的排列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安装部,所述换热板两端设置有与所述安装部相适应的配合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和流量计,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热出口和所述冷出口相连接,所述流量计与所述热进口和所述冷出口相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将热进口和热出口放大,提升了蒸汽或乏汽的通入量,提升换热效率;同时也有效的利用了板片有效面积。
2.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引流通道的设置方便了将蒸汽或乏汽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及时排出,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3.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温度检测装置和流量计的设置方便了对本申请中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工况的实时掌握和调整,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以及整体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方式一中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方式二中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壳体,11介质出入口;
2换热板,21热进口,22热出口,23冷进口,24冷出口;25换热区,251人字形波纹,26导流区,27配合部,28垫圈槽,29凸块;
31温度表,32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换热板2;换热板2有多个,多个换热板2重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换热板2的正面与背面相互贴合在一起;换热板2设置有热进口21、热出口22、冷进口23以及冷出口24,热进口21、热出口22、冷进口23和冷出口24均匀设置在换热板2的两端;热进口21与热出口22的直径大小相同,冷进口23与冷出口24的直径大小相同,热进口21与热出口22的直径为冷进口23与冷出口24的直径的1.5-2.5倍。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普通的波纹板式换热器而言,本申请中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的换热板2通过将热进口21和热出口22放大,提升了蒸汽或乏汽的通入量,提升换热效率;同时也有效的利用了板片有效面积。
在优选的示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热进口21和热出口22的直径可以为冷进口23和冷出口24直径的2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热进口21和热出口22直径与冷进口23冷出口24直径之间的相对关系并不局限与上述举例,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其也可以选择1.5-2.5倍之间的其他倍数关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上述范围之外的倍数关系,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热进口21与热出口22分设在换热板2的两端,冷进口23与冷出口24分设在换热板2的两端。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热进口21、热出口22、冷进口23以及冷出口2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样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方式一:如图2所示,热进口21与热出口22同侧设置,冷进口23与冷出口24同侧设置。
实施方式二:如图3所示,热进口21与热出口22异侧设置,冷进口23与冷出口24异侧设置。相较于实施方式一中的设置方式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热进口21与热出口22之间以及冷进口23与冷处口之间的流体流动行程得到加长,更有利于换热效率的提高。
当然,热进口21与热出口22可以设置在换热板2的同一端,冷进口23与冷出口24也可以设置在换热板2的同一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做适应性选择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2及图3所示,换热板2中部设置有换热区25,换热区25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的波纹组,波纹组内包括多个人字形波纹251,且波纹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布。
在一个具体地示例中,继续参照图2及图3所示,波纹组设置有两个,沿水平方向两个波纹组中的人字形波纹251首尾相接。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继续参照图2及图3所示,在人字形波纹251的连接处以及人字形波纹251的突出部处设置有三条导流通道(图中未示出),该倒流通道的设置大大方便了乏汽余热回收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水的及时排出,有利于提升换热板2的换热效率;另外,人字形波纹251的结构简单,所占空间小,也有利于热进口21和热出口22直径的扩大,提升蒸汽或乏汽的通过量,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波纹组的数量以及波纹的具体结构并不做具体限定,如波纹组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波纹板的大小以及波纹的长度做适应性调整,人字形波纹251的边长以及角度也可以根据其具体的工作环境做针对性设计调整。
进一步地,如图2及图3所示,在热进口21的下方和热出口22上方的换热板2正面均设有导流区26,在冷进口23下方和冷出口24上方的换热板2背面也均设有导流区26;导流区26与换热区25相连通。导流区26的设置方便了将参与换热的冷热流体进行分流,提高冷热流体在各自流道内的流动效率,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同时,被分流的冷热流体与换热板2之间的传热效果更好,进而也使得整体的换热效果得到提高。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及图3所示,导流区26包括间隔设置在换热板2上的导流栅(图中未示出),每个导流栅的一端朝向冷进口23或冷出口24或热进口21或热出口22,另一端朝向换热区25。导流栅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在换热板2重叠设置的场景下导流栅可以与高效的将冷热流体分流并送入换热区25中。当然,导流区26也可以通过设置导流管来实现分流导流,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2及图3所示,换热板2的正面外边缘设有垫圈槽28,垫圈槽28内设有垫圈,垫圈槽28在换热板2的背面凸起形成与垫圈槽28相配合的凸台。
垫圈槽28以及凸台的设置方便了换热板2之间的定位装配,同时也方便了垫圈的安装并有利于提升换热板2的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保证参与换热的冷热流体在各自的流道内流动,避免出现冷热流体泄露混合的状况,保证换热板2以及本申请中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的正常工作。
在一个示例中,继续参照图2及图3所示,冷出口24和热进口21的上边沿沿垫圈槽28设置,冷进口23和热出口22的下边沿沿垫圈槽28设置,在换热板2正面的热进口21下边沿和热出口22上边沿均设有凸块29,在换热板2背面的冷出口24下边沿和冷进口23上边沿均设有凸块29,凸块29的高度低于垫圈的高度,凸块29在换热板2的另一面凹陷形成与凸块29相配合的凹槽(图中未示出),相邻两换热板2贴合在一起后在凸块29和凹槽之间形成长孔(图中未示出)。
本示例中的设置方式,更加方便了换热板2之间的定位装配,也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板之间的密封性能;同时,这种设置方式也有利于在不影响参与换热的冷热流体的通过量的情况下提升冷热流体的流动速率,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热进口21、热出口22以及冷进口23、冷出口24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举例,上述举例仅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其也可以采用在热进口21、热出口22以及冷进口23、冷出口24另设密封条其他零件或结构以更好的实现定位、密封以及导流等作用,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2及图3所示,壳体1内部沿换热板2的排列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安装部(图中未示出),换热板2两端设置有与安装部相适应的配合部27。在一个优选的示例中,继续参照图2及图3所示,换热板2两端设置有倒梯形的装配槽,壳体1内部设置有具有梯形凸块29的安装架,梯形凸块29以及装配槽结构简单,装配快捷方便,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方便换热板2的检修更换,保证设备的工作效率。
当然,本申请中换热板2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连接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举例,换热板2与壳体1之间也可以采用卡接、粘接以及螺纹连接等其他方式和机构进行固定连接,本申请对此同样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还可以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和流量计32,温度检测装置与热出口22和冷出口24相连接,流量计32与热进口21和冷出口24相连接。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继续参照图1所示,温度检测装置可以为温度表31。壳体上开设有能与前述热进口21、热出口22、冷进口23以及冷出口24对应连通的介质出入口11,温度表31和流量计32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介质出入口11处,从而能够实时监测介质出入口11处的流体流量和温度,进而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实时掌握并调整设备的工况,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当然,本申请对与温度表31和流量计32的种类也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换热板;所述换热板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板重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的正面与背面相互贴合在一起;
所述换热板设置有热进口、热出口、冷进口以及冷出口,所述热进口、热出口、冷进口和冷出口均匀设置在所述换热板的两端;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的直径大小相同,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的直径大小相同,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的直径为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的直径的1.5-2.5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分设在所述换热板的两端,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分设在所述换热板的两端;
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同侧设置,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同侧设置;或者,所述热进口与所述热出口异侧设置,所述冷进口与所述冷出口异侧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中部设置有换热区,所述换热区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的波纹组,所述波纹组内包括多个人字形波纹,且所述人字形波纹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区还具有竖直引流通道,所述竖直引流通道设置在所述波纹组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在热进口的下方和热出口上方的换热板正面均设有导流区,在冷进口下方和冷出口上方的换热板背面也均设有导流区;所述导流区与所述换热区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区包括间隔设置在换热板上的导流栅,每个导流栅的一端朝向冷进口或冷出口或热进口或热出口,另一端朝向所述换热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的正面外边缘设有垫圈槽,所述垫圈槽内设有垫圈,所述垫圈槽在所述换热板的背面凸起形成与所述垫圈槽相配合的凸台。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出口和热进口的上边沿沿垫圈槽设置,所述冷进口和热出口的下边沿沿所述垫圈槽设置,在所述换热板正面的热进口下边沿和热出口上边沿均设有凸块,在所述换热板背面的冷出口下边沿和冷进口上边沿均设有凸块,所述凸块的高度低于所述垫圈的高度,所述凸块在所述换热板的另一面凹陷形成与所述凸块相配合的凹槽,相邻两所述换热板贴合在一起后在所述凸块和所述凹槽之间形成长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沿所述换热板的排列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安装部,所述换热板两端设置有与所述安装部相适应的配合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和流量计,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热出口和所述冷出口相连接,所述流量计与所述热进口和所述冷出口相连接。
CN202121854823.2U 2021-08-10 2021-08-10 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 Active CN2161154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54823.2U CN216115473U (zh) 2021-08-10 2021-08-10 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54823.2U CN216115473U (zh) 2021-08-10 2021-08-10 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5473U true CN216115473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25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54823.2U Active CN216115473U (zh) 2021-08-10 2021-08-10 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54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31108U (zh) 一种宽流道的板式热交换器的换热板片
CN212931106U (zh) 一种蒸汽冷凝用的板式热交换器的换热板片
CN216115473U (zh) 汽水混合型乏汽余热回收器
WO2015055122A1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CN117190230A (zh) 一种板式空气预热器
CN113804020B (zh) 一种折流蛇形铜管换热装置
CN114688900B (zh) 一种多模块组合式板翅式换热器
CN2446484Y (zh) 全焊式板式换热器
CN210089474U (zh) U型管换热组件
CN208779990U (zh) 全焊接板式换热器
CN206387293U (zh) 一种特殊结构的圆形波纹板容积式换热器
CN215572330U (zh) 一种模块式换热器
CN220288359U (zh) 一种板壳式半焊型换热板片
CN215491231U (zh) 特殊装置螺旋板换热器
CN221259583U (zh) 一种列管式冷却器
CN215984179U (zh) 一种高压热交换器分程箱导流系统
CN220288358U (zh) 一种船用油冷却器用换热板片
CN210154389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20062697U (zh) 一种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
CN109341382B (zh) 板式换热器及包括其的循环换热分离器
CN210079505U (zh) U型管反应釜
CN219177751U (zh) 一种模块式冷凝装置
CN219083869U (zh) 一种全焊接式换热器
CN203274561U (zh) 全焊式板式交换器
CN218627860U (zh) 煤化工设备用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