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44037U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44037U CN215944037U CN202121964073.4U CN202121964073U CN215944037U CN 215944037 U CN215944037 U CN 215944037U CN 202121964073 U CN202121964073 U CN 202121964073U CN 215944037 U CN215944037 U CN 2159440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bearing
- guide
- guide portions
- bearing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将介质向支承面进行按压的按压辊的向输送方向的移动和向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移动的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被构成为,在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与第二轴承(21、121)一起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同时一对第一轴承(19、119)被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引导而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从而按压辊(9)将介质(M)向支承面(5)进行按压的状态下的位置处,当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与第一轴承(19、119)一起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时,一对第二轴承(21、121)被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引导而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墨式打印机等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液体喷出装置,该液体喷出装置具备用于在输送带9的粘着层7上粘贴介质M的加压辊15。加压辊15被构成为,通过水平移动机构41而能够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A进行移动。水平移动机构41例如具备:成为驱动源的电机43、将电机43的输出轴的旋转转换为固定角度的范围的摆动运动的未图示的摆动转换机构、受到被摆动转换机构转换后的动力而进行摆动的摆动臂45。此外,公开了也可以采用使用了曲柄55和活塞57的水平移动机构41A等。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加压辊15例如在放置介质M时有时需要使加压辊15以从粘着层7的表面离开的方式移动。即,加压辊15不仅沿着输送方向A移动,有时也需要沿着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例如高度方向)移动。在上述文献中,关于同时兼顾使加压辊15沿着输送方向A移动和沿着所述交叉方向移动的机构,既没有记载,也没有技术启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726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部,其能够在介质上进行记录;输送带,其具有能够粘附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且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按压辊,其在与所述记录部相比更靠上游的位置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按压辊在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和与所述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移动,在所述按压辊的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一侧的端部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在所述按压辊的所述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另一侧的端部处,与所述第一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一轴承和与所述第二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第一引导部和一对第二引导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对一对第一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一对第二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轴承一起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所述一对第一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所述按压辊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的状态下的位置处,当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轴承一起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所述一对第二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按压辊的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一侧的端部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在所述按压辊的所述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另一侧的端部处,与所述第一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一轴承和与所述第二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而且,使所述按压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交叉方向上移动的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第一引导部和一对第二引导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对所述一对第一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所述一对第二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
由此,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轴承一起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所述一对第一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所述按压辊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的状态下的位置处,当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轴承一起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所述一对第二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
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的按压辊的向所述输送方向的移动和向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一对第一轴承分别由具备内圈、外圈和滚动体的第一滚动轴承构成,在所述按压辊的轴上固定有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所述内圈,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所述一对第二轴承分别由具备内圈、外圈和滚动体的第二滚动轴承构成,在所述按压辊的所述轴上固定有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所述内圈,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
根据本方式,所述按压辊例如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由于第二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是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在该移动时进行旋转。即,由于第二滚动轴承的外圈于按压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进行旋转,并非进行滑动移动,因此能够实现向所述输送方向的平顺的移动。
由于在按压辊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时,第一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在该移动时进行旋转。即,由于第一滚动轴承的外圈于按压辊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时进行旋转,并非进行滑动移动,因此同样地能够实现向所述交叉方向的平顺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基座,该基座对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以能够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经由线性引导件而被所述基座支承。
根据本方式,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经由线性引导件而被所述基座支承。由此,能够使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平顺地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够通过与所述第一轴承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够限制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由此,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被限制,因此可以抑制所述按压辊也不慎地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上设置有另外的限制部,该另外的限制部能够通过与所述一对第二轴承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上设置有另外的限制部,该另外的限制部能够限制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由此,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被限制,因此可以抑制所述按压辊也不慎地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移动机构具备驱动源和传动带,所述驱动源产生用于使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所述传动带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引导部。
根据本方式,所述移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带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引导部。由此,与齿轮及链条相比能够抑制齿隙(back lash)的影响,因此能够提高使所述第一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移动部和一对弹性部件,所述一对移动部使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移动,所述一对弹性部件向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施加弹力,以使所述按压辊从所述支承面离开,所述一对移动部通过在与所述弹力作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进行按压,从而将所述按压辊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
根据本方式,在一对移动部未按压第二引导部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所具有的弹力,所述按压辊从所述支承面离开。由此,不需要对所述第二引导部施加用于离开的驱动力,因此能够减少电力消耗,并且使控制简易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按压辊具备能够与被所述支承面支承的所述介质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性硅树脂构成。
根据本方式,所述按压辊的能够与所述介质抵接的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性硅树脂构成。由此,能够减少在所述按压辊与所述介质的表面抵接的同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剥离带电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将介质向支承面进行按压的按压辊的向输送方向的移动和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2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3为省略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4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5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6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概要性地进行说明。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第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部,其能够在介质上进行记录;输送带,其具有能够粘附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且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按压辊,其在与所述记录部相比更靠上游的位置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按压辊在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和与所述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移动,在所述按压辊的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一侧的端部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在所述按压辊的所述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另一侧的端部处,与所述第一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一轴承和与所述第二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第一引导部和一对第二引导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对一对第一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一对第二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轴承一起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所述一对第一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所述按压辊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的状态下的位置处,当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轴承一起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所述一对第二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按压辊的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一侧的端部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在所述按压辊的所述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另一侧的端部处,与所述第一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一轴承和与所述第二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而且,使所述按压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交叉方向上移动的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第一引导部和一对第二引导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对所述一对第一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所述一对第二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
由此,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轴承一起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所述一对第一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所述按压辊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的状态下的位置处,当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轴承一起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所述一对第二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
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的按压辊的向所述输送方向的移动和向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一对第一轴承分别由具备内圈、外圈、滚动体的第一滚动轴承构成,在所述按压辊的轴上固定有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所述内圈,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所述一对第二轴承分别由具备内圈、外圈、滚动体的第二滚动轴承构成,在所述按压辊的所述轴上固定有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内圈,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
根据本方式,所述按压辊例如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由于第二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是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在该移动时进行旋转。即,由于第二滚动轴承的外圈于按压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进行旋转,并非进行滑动移动,因此能够实现向所述输送方向的平顺的移动。
由于在按压辊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时,第一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在该移动时进行旋转。即,由于第一滚动轴承的外圈于按压辊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时进行旋转,并非进行滑动移动,因此同样地能够实现向所述交叉方向的平顺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中,具备基座,该基座对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以能够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经由线性引导件而被所述基座支承。
根据本方式,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经由线性引导件而被所述基座支承。由此,能够使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平顺地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中,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够通过与所述第一轴承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够限制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由此,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被限制,因此可以抑制所述按压辊也不慎地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上设置有另外的限制部,该另外的限制部能够通过与所述一对第二轴承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上设置有另外的限制部,该另外的限制部能够限制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由此,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被限制,因此可以抑制所述按压辊也不慎地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移动机构具备驱动源和传动带,所述驱动源产生用于使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所述传动带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引导部。
根据本方式,所述移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带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引导部。由此,与齿轮及链条相比能够抑制齿隙(back lash)的影响,因此能够提高使所述第一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移动部和一对弹性部件,所述一对移动部使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移动,所述一对弹性部件向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施加弹力以使所述按压辊从所述支承面离开,所述一对移动部通过在与所述弹力作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进行按压,从而将所述按压辊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
根据本方式,在一对移动部未按压第二引导部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所具有的弹力,所述按压辊从所述支承面离开。由此,不需要对所述第二引导部施加用于离开的驱动力,因此能够减少电力消耗,并且使控制简易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按压辊具备能够与被所述支承面支承的所述介质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性硅树脂构成。
根据本方式,所述按压辊的能够与所述介质抵接的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性硅树脂构成。由此,能够减少在所述按压辊与所述介质的表面抵接的同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剥离带电的影响。
实施方式1
在下文中,基于图1至图7而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实施方式1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下文的说明中,如各图中所示的那样,将互相正交的三个轴分别设为X轴、Y轴、Z轴。Z轴方向相当于铅直方向(重力作用的方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相当于水平方向。在此,Y轴方向与介质的输送方向相对应,X轴方向与和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介质的宽度方向相对应。
在各图中,记载了作为记录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打印机。该记录装置1向介质M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对各种信息进行记录。作为介质M可以列举出纸(卷筒纸、单张纸)、纺织品(织物、布等)等各种各样材料的介质。
如图1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部3,其能够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输送带7,其具有能够粘附介质M的支承面5,且能够对介质M进行输送;按压辊9,其在与记录部3相比更靠上游的位置处将介质M向支承面5进行按压;移动机构11,其使按压辊9在输送介质M的输送方向A(Y轴方向)和与支承面5交叉的交叉方向B(Z轴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辊9具备:具有能够与被支承面5支承的介质M抵接的圆柱体形状的表面的抵接部13和成为抵接部13的芯的轴15。另外,如图3至图5中所示,关于按压辊9,在按压辊9所延伸的轴向(X轴方向)上,在一侧的轴15的端部处,第一轴承19、第二轴承21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分离的方式进行设置。同样地,在按压辊9的所述轴向上,在按压辊9的另一侧的轴15的端部处,与第一轴承19成对的另外的第一轴承119和与第二轴承21成对的另外的第二轴承121以互相在轴向上分离的方式进行设置。
另外,移动机构11具备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和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在交叉方向B上对一对第一轴承19、119进行引导,并且能够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在输送方向A上对一对第二轴承21、121进行引导,并且能够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
记录部
记录部3具有喷出油墨的液滴的未图示的多个喷嘴列。具有所述喷嘴列的部分被称为喷出头、印刷头、记录头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墨的颜色的种类为蓝绿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四个种类。另外,并未被限定于该四个种类的颜色,还可以为任意的单色、双色或者包括浅品红色等五个种类以上。
记录部3接受来自省略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信号,并且在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的同时向介质M喷出油墨,从而对图像信息进行记录。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实施在向往返移动的单个方向进行移动时喷出油墨的单方向记录、和在往返移动的去方向以及回方向双向移动时喷出油墨的往返记录这双方。
输送带
输送带7由被缠绕在驱动轴2与从动轴4之间的无接头带6构成。
输送带7的支承面5被形成为能够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平坦面,并且在支承面5的所述平坦面上被覆设置有粘着层。通过该粘着层,从而能够对介质M以将其粘附于支承面5上的状态进行输送,而且能够将介质M从支承面5剥离。在所述支承面5上具有所述粘着层的输送带也被称为胶带(glue belt)。
按压辊
按压辊9将从上游被输送来的介质M向输送带7的支承面5进行按压。为了能够实施所述按压,按压辊9被设置为,能够在与支承面5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另外也能够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向这两个方向的移动通过后述的移动机构来实施。
按压辊9通过从离开支承面5的位置起在交叉方向B上下降,从而将介质M向输送带7的支承面5进行按压。并且,按压辊9通过在该按压状态下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从而将介质M粘贴在支承面5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13的所述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性硅树脂17构成。通过导电性硅树脂17,从而能够减少在按压辊9与介质M的表面接触的同时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剥离带电的影响。
在此,作为导电性硅树脂17,具体来说优选使用其表面电阻率为103至109Ω/sq.的材料。
第一轴承、第二轴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5、以及图7中所示的那样,在按压辊9的轴向上的一侧的轴15的端部处,第一轴承19和第二轴承21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
在此,虽然第一轴承19和第二轴承21的外径不同,第一轴承19使用了与第二轴承21相比外径更大的尺寸的轴承,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使用两者的外径是相同尺寸的轴承。此外,与第一轴承19使用了与第二轴承21相比外径更大的尺寸的轴承相对应地,关于轴15的粗细程度也成为,与第一轴承19相对应的部位较粗,而与第二轴承21相对应的部位较细。
同样地,在按压辊9的另一侧的轴15的端部处,与第一轴承19成对的另外的第一轴承119和与第二轴承21成对的另外的第二轴承121以互相在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
第一滚动轴承、第二滚动轴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一轴承19由具备内圈27、外圈29和滚动体31的第一滚动轴承33构成。而且,以第一滚动轴承33的内圈27被固定在按压辊9的轴15上并且外圈29与第一引导部23的引导面35(图3至图5)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
第二轴承21也由具备内圈37、外圈39和滚动体41的第二滚动轴承43构成。而且,以第二滚动轴承43的内圈37被固定在按压辊9的轴15上并且外圈39与第二引导部25的引导面45(图3至图5)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
如图7所示,与第一轴承19成对的另外的第一轴承119也与第一轴承19同样地由具备内圈127、外圈129和滚动体131的另外的第一滚动轴承133构成。而且,以另外的第一滚动轴承133的内圈127被固定在按压辊9的轴15上并且外圈129与另外的第一引导部123的引导面135(图3、图6)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
与第二轴承21成对的另外的第二轴承121也与第二轴承21同样地由具备内圈137、外圈139和滚动体141的另外的第二滚动轴承143构成。而且,以第二滚动轴承143的内圈137被固定在按压辊9的轴15上并且外圈139与第二引导部125的引导面145(图3、图6)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
移动机构
如上所述的那样,移动机构11具备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和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在交叉方向B上对一对第一轴承19、119进行引导,并且能够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在输送方向A上对一对第二轴承21、121进行引导,并且能够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
而且,以如下的方式被构成,即,在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与第二轴承21、121一起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同时一对第一轴承19、119被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引导而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从而按压辊9将介质M向支承面5进行按压的状态下的位置处,当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与第一轴承19、119一起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时,一对第二轴承21、121被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引导而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
第一引导部、限制部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引导部23被形成为上侧开放的U字型形状。U字的相对的内面成为对第一轴承19的向交叉方向B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35。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引导部23的引导面35被形成为U字槽形状,并且其底面8成为引导面35。隔着底面8的两侧的立起部分成为限制部47,该限制部47通过以从所述轴向来夹着第一轴承19的方式而与第一轴承19接触,从而限制第一轴承19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如图6所示那样,虽然另外的第一引导部123为U字型形状这一点与第一引导部23相同,但这一侧的第一引导部123的引导面135被形成为平坦面。即,没有设置与限制部47相对应的部件。这是因为,第一轴承19通过第一引导部23侧的限制部47而被限制了向轴向的移动,从而在另外的第一引导部123上也可以没有限制部。另外,也可以在另外的第一引导部123上设置与限制部47相对应的限制部。
如此,由于在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能够限制第一轴承19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的限制部47,因此第一轴承19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被限制,从而可以抑制按压辊9也不慎地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基座、线性引导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基座51、151,该基座51、151对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以能够使其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经由线性引导件53、153而被基座51、151支承。线性引导件53、153被安装在固定基座10、110上,并且固定基座10、110被固定在侧框架12、112上。
如此,由于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经由线性引导件53、153而被基座51、151支承,因此能够使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在输送方向A上平顺地进行移动。
驱动源、传动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6所示,移动机构11具备驱动源55和传动带57,所述驱动源55产生用于使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在输送方向A上移动的驱动力,所述传动带57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第一引导部23、123。驱动源55为电机,并且电机的旋转动力首先传递至第一传动带57a,且经由共用轴18而被进一步传递至第二传动带57b。如图2所示,共用轴18被构成为,与按压辊9平行地延伸设置,且也向第一引导部23侧的第二传动带57b同步地传递动力。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的基座51、151被构成为,通过连结部件14、114与第二传动带57b连结并进行连动,从而一体地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
在图3、图4、图6中,符号16为固定销。该固定销16如图6所示的那样被设置在输送方向上的两个地方。由此,基座51、151的相对于输送方向A的移动范围被限定。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移动机构11通过传动带57(57a、57b)而将驱动源55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引导部23、123,因此与齿轮及链条相比,能够抑制齿隙(back lash)的影响。因此,能够提高使第一引导部23、123在输送方向A上移动的精度。
第二引导部、另外的限制部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引导部25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被形成为在与其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横向开放的U字型形状。横向开放U字的下侧的水平延伸设置面成为对第二轴承21的向输送方向A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45。
在第二引导部25上设置有另外的限制部49,该另外的限制部49能够通过从上侧与第二轴承21接触来限制第二轴承21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开放U字的上侧的水平延伸设置面成为另外的限制部49。
如图3和图6所示,另外的第二引导部125通过对称的配置而设置有与第二引导部25相同结构的部件。符号145为对第二轴承121的向输送方向A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145,符号149为能够限制第二轴承121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的情况的另外的限制部149。
如此,由于在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上设置有能够限制第二轴承21、121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的情况的另外的限制部49、149,因此第二轴承21、121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的情况被限制,从而可以抑制按压辊9也不慎地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移动部、弹性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移动机构11具备一对移动部58、158和一对弹性部件59、159,所述移动部58、158使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在交叉方向B上移动,所述弹性部件59、159向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施加弹力以使按压辊9从支承面5离开。另外,一对移动部58、158被构成为,通过在与所述弹力作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进行按压,从而将按压辊9向支承面5进行按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部58、158由气缸构成。被构成为,通过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使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在交叉方向B上移动。
移动部58、158被安装在固定座20、120上。而且,固定座20、120被固定在侧框架12、112上。所述活塞杆位于固定座20、120的下方内侧,并且以与第二引导部25、125一体地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被连结。
根据本方式,在一对移动部未按压第二引导部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所具有的弹力,从而所述按压辊从所述支承面离开。由此,不需要对所述第二引导部施加用于离开的驱动力,因此能够减少电力消耗,并且使控制简易化。
实施方式1的效果的说明
(1)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按压辊9的轴向(X轴方向)上,在按压辊9的一侧的轴15的端部处,第一轴承19、第二轴承21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并且在按压辊9的所述轴向上,在按压辊9的另一侧的轴15的端部处,与第一轴承19成对的另外的第一轴承119和与第二轴承21成对的另外的第二轴承121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而且,使按压辊9在输送方向A以及交叉方向B上移动的移动机构11具备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和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在交叉方向B上对一对第一轴承19、119进行引导,且能够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在输送方向A上对一对第二轴承21、121进行引导,且能够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
由此,在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与第二轴承21、121一起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同时一对第一轴承19、119被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引导而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从而按压辊9将介质M向支承面5进行按压的状态下的位置处,当一对第一引导部23、123与第一轴承19、119一起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时,一对第二轴承21、121被一对第二引导部25、125引导而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
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将介质M向支承面5进行按压的按压辊9的向输送方向A的移动和向与所述输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B的移动。
(2)根据本实施方式,一对第一轴承19、119由第一滚动轴承33、133构成,一对第二轴承21、121由第二滚动轴承43、143构成。而且,由于按压辊9例如当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时,第二滚动轴承43、143的外圈39、139为与第二引导部25、125的引导面45、145接触的状态,因此在该移动时能够进行旋转。即,由于第二滚动轴承43、143的外圈39、139于按压辊9在输送方向A上进行移动时进行旋转,而并非进行滑动移动,因此能够实现向输送方向A的平顺的移动。
由于当按压辊9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时,第一滚动轴承33、133的外圈29、129为与第一引导部23、123的引导面35、135接触的状态,因此在该移动时能够进行旋转。即,由于第一滚动轴承33、133的外圈29、129在按压辊9在交叉方向B上进行移动时进行旋转,而并非进行滑动移动,因此同样地能够实现向交叉方向B的平顺的移动。
其他的实施方式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为,以具有如以上所述的结构为基础的记录装置,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局部的结构的变更和省略等。
也可以设为,第一轴承19以及第二轴承21在轴向(X轴方向)上未被设置在一侧的轴15的端部处。例如,在按压辊9省略了轴15而仅由抵接部13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第一轴承19以及第二轴承21在抵接部13所延伸的轴向(X轴方向)上被设置在抵接部13的一侧的端部处。同样地,也可以设为,第一轴承119以及第二轴承121在抵接部13所延伸的轴向(X轴方向)上被设置在抵接部13的另一侧的端部处。
符号说明
1…记录装置;2…驱动轴;3…记录部;4…从动轴;5…支承面;6…无接头带;7…输送带;8…底面;9…按压辊;10、110…固定基座;11…移动机构;12、112…侧框架;13…抵接部;15…轴;16…固定销;17…导电性硅树脂;18…共用轴;19、119…第一轴承;20、120…固定座;21、121…第二轴承;23、123…第一引导部;25、125…第二引导部;27、127…内圈;29、129…外圈;31、131…滚动体;33、133…第一滚动轴承;35、135…引导面;37、137…内圈;39、139…外圈;41、141…滚动体;43、143…第二滚动轴承;47…限制部;49、149…限制部;51、151…基座;53、153…线性引导件;55…驱动源;57(57a、57b)…传动带;58、158…移动部;A…输送方向;B…交叉方向;M…介质。
Claims (8)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部,其能够在介质上进行记录;
输送带,其具有能够粘附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且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按压辊,其在与所述记录部相比更靠上游的位置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
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按压辊在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和与所述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移动,
在所述按压辊的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一侧的端部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
在所述按压辊的所述轴向上,在所述按压辊的另一侧的端部处,与所述第一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一轴承和与所述第二轴承成对的另外的第二轴承以互相在所述轴向上离开的方式进行设置,
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第一引导部和一对第二引导部,
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对一对第一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
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一对第二轴承进行引导,且能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
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轴承一起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所述一对第一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所述按压辊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的状态下的位置处,当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轴承一起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时,所述一对第二轴承被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引导而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第一轴承分别由具备内圈、外圈和滚动体的第一滚动轴承构成,在所述按压辊的轴上固定有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所述内圈,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
所述一对第二轴承分别由具备内圈、外圈和滚动体的第二滚动轴承构成,在所述按压辊的所述轴上固定有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所述内圈,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所述外圈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引导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基座,该基座对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以能够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经由线性引导件而被所述基座支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够通过与所述第一轴承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上设置有另外的限制部,该另外的限制部能够通过与所述一对第二轴承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具备驱动源和传动带,
所述驱动源产生用于使所述一对第一引导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
所述传动带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引导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一对移动部和一对弹性部件,
所述一对移动部使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移动,
所述一对弹性部件向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施加弹力以使所述按压辊从所述支承面离开,
所述一对移动部通过在与所述弹力作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所述一对第二引导部进行按压,从而将所述按压辊向所述支承面进行按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辊具备能够与被所述支承面支承的所述介质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性硅树脂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41778 | 2020-08-25 | ||
JP2020141778A JP2022037570A (ja) | 2020-08-25 | 2020-08-25 | 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44037U true CN215944037U (zh) | 2022-03-04 |
Family
ID=80433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964073.4U Active CN215944037U (zh) | 2020-08-25 | 2021-08-20 | 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2037570A (zh) |
CN (1) | CN215944037U (zh) |
-
2020
- 2020-08-25 JP JP2020141778A patent/JP2022037570A/ja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8-20 CN CN202121964073.4U patent/CN215944037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037570A (ja) | 2022-03-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0844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302270B2 (ja) | スウォースを併合する方法 | |
US7427116B2 (en) | Gap adjusting devic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
JPH0351149A (ja) | 熱転写式プリンタ | |
US9840098B2 (en) | Printer for printing on a medium | |
CN215944037U (zh) | 记录装置 | |
US6027211A (en)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9500261B2 (en) | Flexible gear rack carriage transport in a printing apparatus | |
US20030016983A1 (en) | Multi-printhead printer | |
JPH08133518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482309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EP4212342A1 (en)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 |
JP567287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96146A (ja) | 記録装置 | |
JP3709906B2 (ja) | プリンタのキャリッジ位置検出装置 | |
JP567287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0430233C (zh) | 记录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 | |
US20060290762A1 (en) | Inkjet printer | |
JP2004092602A (ja) | チューブポンプ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03895369B (zh) | 打印机 | |
JP2002316443A (ja)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補助具 | |
JP2000177193A (ja) | ジェット印字プリンタ | |
JP200405065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254718A (ja) | 記録装置 | |
JPH08156333A (ja) | 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