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69434U - 电池片归正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片归正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69434U
CN215869434U CN202122202351.9U CN202122202351U CN215869434U CN 215869434 U CN215869434 U CN 215869434U CN 202122202351 U CN202122202351 U CN 202122202351U CN 215869434 U CN215869434 U CN 215869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ghting
side plate
correcting
driving
re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023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昊泽
戴秋喜
潘加永
刘光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ingz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ingz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ingz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ingz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023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69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69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69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片归正机构,包括归正主体、归正驱动组件及归正组件,归正驱动组件固定于归正主体上,归正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归正侧板及第二归正侧板,第一归正侧板靠近第二归正侧板的一侧面固定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归正柱,第一归正柱位于相邻电池片之间,第二归正侧板靠近第一归正侧板的一侧面固定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归正柱,多个第一归正柱与多个第二归正柱相对应,第一归正侧板、第二归正侧板分别与归正驱动组件相连,归正驱动组件同时带动第一归正侧板、第二归正侧板移动,且第一归正侧板与第二归正侧板相对移动。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电池片的归正操作,且在归正过程中能够大大减少对电池片造成的损坏。

Description

电池片归正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电池片归正机构。
背景技术
光伏行业电池片ALD工艺,需要将硅片花篮中的电池片转移到金属舟中,再去进行对应的ALD工艺。一般通过真空吸盘将电池片从硅片花篮中转移至金属舟中,由于对电池片的工艺要求较高,电池片的表面不能出现划痕,故在电池片转移之前,一般需要对硅片花篮中的电池片进行归正。
现在一般从硅片的两端对硅片进行归正,故一般在硅片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归正组件,每一个归正组件均采用一个气动元件进行驱动控制。由于是气动控制,容易受到气源压力的影响,导致控制精度较差,容易导致划痕等缺陷的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片归正机构,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电池片的归正操作,且在归正过程中能够大大减少对电池片造成的损坏。
其技术方案如下:
电池片归正机构,包括归正主体、归正驱动组件及归正组件,所述归正驱动组件固定于所述归正主体上,所述归正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归正侧板及第二归正侧板,所述第一归正侧板靠近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一侧面固定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归正柱,所述第一归正柱位于相邻电池片之间,所述第二归正侧板靠近所述第一归正侧板的一侧面固定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归正柱,多个第一归正柱与多个第二归正柱相对应,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分别与所述归正驱动组件相连,所述归正驱动组件同时带动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移动,且所述第一归正侧板与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片归正机构还包括硅片花篮,所述硅片花篮位于所述第一归正侧板与所述第二归正侧板之间,所述硅片花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归正驱动组件至少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输送带,两条所述输送带分别位于第一归正侧板、第二归正侧板的两端,所述输送带包括第一输送皮带及第二输送皮带,所述第一输送皮带与所述第二输送皮带围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二输送皮带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皮带的下方,所述第一归正侧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条输送带的第一输送皮带相连,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条输送带的第二输送皮带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归正驱动组件还包括两个滑轨,两个所述滑轨分别位于两条所述输送带的侧边,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与两个所述滑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归正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主轴、两个主动轮及两个从动轮,所述归正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所述驱动主轴相连,两个所述主动轮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主轴的两端,两个所述主动轮与两个所述从动轮分别位于归正主体的两端,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通过所述输送带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L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输送带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第一归正侧板和/或第二归正侧板相连。
进一步地,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边设有限位杆。
进一步地,所述归正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归正组件均与所述归正驱动组件相连,两个所述归正组件在所述归正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归正驱动组件分别与第一归正侧板及第二归正侧板相连,第一归正侧板、第二归正侧板均与归正驱动组件相连。在对电池片进行归正时,通过归正驱动组件同时驱动第一归正侧板、第二归正侧板移动,并令第一归正侧板与第二归正侧板相对移动。多个电池片位于第一归正侧板与第二归正侧板之间,第一归正侧板与第二归正侧板相对移动后,令第一归正侧板上的多个第一归正柱分别插入对应的相邻的电池片之间,令第二归正侧板上的多个第二归正柱分别插入对应的相邻的电池片之间。多个第一归正柱与多个第二归正柱分别从电池片的两端对电池片进行归正,保证电池片的位置以及相邻电池片之间的间隙。避免电池片在移动时造成划伤。
本实用新型通过归正驱动组件同时驱动第一归正侧板及第二归正侧板,令第一归正侧板与第二归正侧板同步移动,提高了第一归正侧板及第二归正侧板的可控性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电池片归正机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电池片归正机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归正驱动组件与归正组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归正驱动组件与归正组件的另一组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归正主体;2、归正驱动组件;3、归正组件;4、硅片花篮;31、第一归正侧板;32、第二归正侧板;33、第一归正柱;34、第二归正柱;20、第一输送皮带;21、第二输送皮带;22、驱动电机;23、驱动主轴;24、主动轮;25、从动轮;26、滑轨;27、第一连接板;28、第二连接板;29、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中”、“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池片归正机构。该电池片归正机构包括归正主体1、归正驱动组件2、归正组件3及硅片花篮4。优选地,该归正组件3为两个,两个归正组件3在归正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归正驱动组件2固定于所述归正主体1上,两个归正组件3均与归正驱动组件2相连,两个归正组件3均通过归正驱动组件2驱动。电池片放置于硅片花篮4上,两个硅片花篮4分别位于两个归正组件3的下方。
为了实现对硅片花篮4上的电池片的归正,本实施例的归正组件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归正侧板31及第二归正侧板32。所述第一归正侧板31靠近所述第二归正侧板32的一侧面固定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归正柱33,所述第一归正柱33位于相邻电池片之间,多个第一归正柱33在第一归正侧板3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归正侧板32靠近所述第一归正侧板31的一侧面固定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归正柱34,多个第一归正柱33与多个第二归正柱34相对应,多个第二归正柱34在第二归正侧板3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归正侧板31、所述第二归正侧板32分别与所述归正驱动组件2相连,所述归正驱动组件2同时带动所述第一归正侧板31、所述第二归正侧板32移动,且所述第一归正侧板31与所述第二归正侧板32相对移动。优选地,第一归正柱33、第二归正柱34为陶瓷柱。
硅片花篮4位于第一归正侧板31与第二归正侧板32之间,所述硅片花篮4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归正侧板31、所述第二归正侧板32的高度。归正驱动组件2带动第一归正侧板31、第二归正侧板32相对移动,从而通过第一归正侧板31的第一归正柱33、第二归正侧板32上的第二归正柱34对硅片花篮4上的电池片进行归正。
为了实现对两个归正组件3的第一归正侧板31及第二归正侧板32的驱动,该归正驱动组件2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输送带,两条所述输送带分别位于第一归正侧板31、第二归正侧板32的两端。所述输送带包括相连的第一输送皮带20及第二输送皮带21,所述第一输送皮带20与所述第二输送皮带21围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二输送皮带21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皮带20的下方。两个归正组件3的第一归正侧板31的两端分别与两条输送带的第一输送皮带20相连,两个归正组件3的第二归正侧板32的两端分别与两条输送带的第二输送皮带21相连。
为了实现对两条输送带的输送,所述归正驱动组件2还包括驱动电机22、驱动主轴23、两个主动轮24及两个从动轮25。所述归正驱动电机22通过联轴器与所述驱动主轴23相连,两个所述主动轮24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主轴23的两端,两个所述主动轮24与两个所述从动轮25分别位于归正主体1的两端,所述主动轮24与所述从动轮25之间通过所述输送带相连。优选地,该驱动电机22为伺服电机。
驱动电机22启动后,驱动电机22驱动主轴23转动,驱动主轴23带动两个主动轮24转动,两个主动轮24分别通过两条输送带带动两个从动轮25转动。输送带在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输送皮带20带动第一归正侧板31向靠近第二归正侧板32的方向移动,第二输送皮带21带动第二归正侧板32向靠近第一归正侧板31的方向移动。第一归正侧板31、第二归正侧板32移动后,令第一归正侧板31上的多个第一归正柱33分别插入相邻的电池片之间,第二归正侧板32上的多个第二归正柱34也分别插入相邻的电池片之间,通过第一归正柱33及第二归正柱34对电池片进行归正。
进一步地,所述归正驱动组件2还包括两个滑轨26,两个所述滑轨26分别位于两条所述输送带的侧边,所述第一归正侧板31、所述第二归正侧板32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与两个所述滑轨26相连。
为了实现第一归正侧板31、第二归正侧板32与滑轨26及输送带的连接,第一归正侧板31、所述第二归正侧板3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板27及第二连接板28,所述第一连接板27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8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27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8形成L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27与输送带及滑轨26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28与第一归正侧板31和/或第二归正侧板32相连。
为了对第一归正侧板31及第二归正侧板32进行限位,本实施例在其中一个归正组件3的第二归正侧板32的第一连接板27的两侧边分别设有限位杆29。在另一个归正组件3的第一归正侧板31的第一连接板27的一侧边设有限位杆29,且该限位杆29位于靠近该归正组件3的第二归正侧板32的一侧。
在对电池片进行归正时,通过归正驱动组件2的驱动电机22同时驱动第一归正侧板31、第二归正侧板32移动,并令第一归正侧板31与第二归正侧板32相对移动。多个电池片位于第一归正侧板31与第二归正侧板32之间,第一归正侧板31与第二归正侧板32相对移动后,令第一归正侧板31上的多个第一归正柱33分别插入对应的相邻的电池片之间,令第二归正侧板32上的多个第二归正柱34分别插入对应的相邻的电池片之间。多个第一归正柱33与多个第二归正柱34分别从电池片的两端对电池片进行归正,保证电池片的位置以及相邻电池片之间的间隙。避免电池片在移动时造成划伤。
本实施例通过归正驱动组件2的驱动电机22同时驱动第一归正侧板31及第二归正侧板32,令第一归正侧板31与第二归正侧板32同步移动,提高了第一归正侧板31及第二归正侧板32的可控性及稳定性,大大减少了对电池片造成损伤的可能性。本实施例通过一个驱动电机22驱动两个归正组件3同步移动,保证了不同归正组件3的同步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利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组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电池片归正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归正主体、归正驱动组件及归正组件,所述归正驱动组件固定于所述归正主体上,所述归正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归正侧板及第二归正侧板,所述第一归正侧板靠近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一侧面固定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归正柱,所述第一归正柱位于相邻电池片之间,所述第二归正侧板靠近所述第一归正侧板的一侧面固定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归正柱,多个第一归正柱与多个第二归正柱相对应,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分别与所述归正驱动组件相连,所述归正驱动组件同时带动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移动,且所述第一归正侧板与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相对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片归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片归正机构还包括硅片花篮,所述硅片花篮位于所述第一归正侧板与所述第二归正侧板之间,所述硅片花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片归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归正驱动组件至少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输送带,两条所述输送带分别位于第一归正侧板、第二归正侧板的两端,所述输送带包括第一输送皮带及第二输送皮带,所述第一输送皮带与所述第二输送皮带围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二输送皮带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皮带的下方,所述第一归正侧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条输送带的第一输送皮带相连,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条输送带的第二输送皮带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片归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归正驱动组件还包括两个滑轨,两个所述滑轨分别位于两条所述输送带的侧边,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与两个所述滑轨相连。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片归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归正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主轴、两个主动轮及两个从动轮,所述归正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所述驱动主轴相连,两个所述主动轮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主轴的两端,两个所述主动轮与两个所述从动轮分别位于归正主体的两端,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通过所述输送带相连。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片归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归正侧板、所述第二归正侧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形成L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输送带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第一归正侧板和/或第二归正侧板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片归正机构,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边设有限位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片归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归正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归正组件均与所述归正驱动组件相连,两个所述归正组件在所述归正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
CN202122202351.9U 2021-09-13 2021-09-13 电池片归正机构 Active CN215869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02351.9U CN215869434U (zh) 2021-09-13 2021-09-13 电池片归正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02351.9U CN215869434U (zh) 2021-09-13 2021-09-13 电池片归正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69434U true CN215869434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19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02351.9U Active CN215869434U (zh) 2021-09-13 2021-09-13 电池片归正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694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56446B1 (ko) 실링 및 디스태킹
CN106098849B (zh) 花篮夹持机构、花篮搬运机器人及其搬运方法
CN111957582A (zh) 一种车间物料运输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
CN107622967B (zh) 一种光伏硅晶电池片花篮输出姿态变换机构
CN113500412B (zh) 一种太阳能钢边框的生产设备
CN215869434U (zh) 电池片归正机构
CN115180362A (zh) 一种板料装盘机
CN110203611B (zh) 一种上排生产线
CN109941762B (zh) 一种用于显示屏的码卸垛装置和码卸垛方法
CN216648253U (zh) 一种非接触式搬运晶圆的机构
CN213036948U (zh) 一种间距可调的电芯极片升降输送机构
CN115504259A (zh) 搬运模组
CN115215132A (zh) 胶带撕除收卷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胶带自动撕除设备
CN211664246U (zh) 一种用于饮用水包装瓶的码垛装置
CN217625876U (zh) 一种归正机构及电池串移栽装置
CN219873439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输送装置及电池片排布装置
CN219326268U (zh) 自动上下料设备
CN217599851U (zh) 一种垛盘并垛机
CN217846050U (zh) 一种高效多工位晶圆测试机
CN216872001U (zh) 一种归正机构、放框装置及太阳能层压机
CN110758968B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自动存储系统
CN220998187U (zh) Led模组上纸片合板设备
CN220604709U (zh) 一种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装置及制作系统
CN220914188U (zh) 一种石英舟导向正位装置
CN220627824U (zh) 一种半片硅片加工传输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