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9183U - 一种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9183U
CN215819183U CN202121540671.9U CN202121540671U CN215819183U CN 215819183 U CN215819183 U CN 215819183U CN 202121540671 U CN202121540671 U CN 202121540671U CN 215819183 U CN215819183 U CN 2158191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pipe
radiator core
exchange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406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和根
徐广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Intec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Inte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Intec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Inte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4067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91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91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91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一种散热器,至少包括用于与发热源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芯体,以及用于输送冷却介质的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与所述散热器芯体一体挤压拉伸制得,换热管道的端部与散热器芯体的端部相齐平;所述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外壁周边的散热器芯体端面上构建有沟槽,该沟槽使所述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热缩套管的套接段。该散热器在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外壁周边的散热器芯体端面上构建有沟槽,由于沟槽的构建使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上形成了套接段,使用时可将热缩套管连接在套接段上;从而简化结构,便于加工。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器中会有许多发热部件,这些发热部件的热量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散发,若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散发会影响到电器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如在电子设备领域中,为了将电子元器件的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内,通常会在电子元器件表面固定一个散热器,利用散热器上的翅片将热量向外扩散,进而降低电子元件的温度。或是在空调领域中,变频器模块在整个变频器中起到一个功率转换和放大的作用,其中由于开关损耗和模块本身的电阻,在其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而且变频器对应的机组功率越大,发热量越大,这些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出,会影响模块性能甚至烧坏模块。
而现有的散热器,一般包括换热管道和散热器芯体,考虑到成本上的优势,散热器芯体及其上连接的换热管道一般采用铝材料制成;但由于下游企业一般采用铜管路,故散热器制作时与换热管道所连接的输入管和输出管则一般选用铜管。在此情况下,如直接将铜管与铝制的换热管道相焊接,则由于两者材料上的差异,与空气中的水汽接触即会产生电位差腐蚀,使两者连接端更容易氧化;故需要对于连接端进行隔离水汽处理。目前常见的方案是在铜管与换热管道的连接端上套接热缩套管,用以隔绝连接端与空气接触。
目前,散热芯体与换热管道大多采用铝合金一体化挤压拉伸得到,这样,换热效果非常好。一般直接将铜管焊接在散热芯体上,由于铜管与铝合金的芯体会产生电化学腐蚀,所以在连接处的表面会进行涂层处理。上述连接方案中,换热管道与散热器芯体的接触面是非规则形状,涂层处理非常困难而且难于保证质量。热缩套管也难于用在铜管与换热管道的连接处,故此存在不足之处。
现有技术主要通过如图1中所示的方案,在散热器芯体1上的换热管道2与输入管3或输出管4(铜管)之间通过一段铝管20进行过渡,芯体与铝管连接,铝管再与铜管连接。且铝管与铜管连接处套接有热缩套管5。如此一方面导致焊点增加、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因为增加的过渡铝管段二端均需要焊接,导致其不能过短,增加其占用的空间。
基于此申请人先前提交一份申请号为“202120603865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该方案通过将换热管道的轴向端部延伸出散热器芯体的外侧,用于构成连接输入管和输出管的输入连接端和输出连接端,给热缩套管的方便安装提供了基础,使其装配结构更加简化。在运用至一体化挤压拉伸散热器上时,需要对一体挤压拉伸后得到的坯体中的芯体端部进行切割。此方案不足之处,一方面需要对于芯体端部进行切割,工序较为麻烦;另一方面是对于芯体切割后,芯体的散热能力有所丧失。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在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外壁周边的散热器芯体端面上构建有沟槽,由于沟槽的构建使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上形成了套接段,使用时可将热缩套管连接在套接段上;从而简化结构,便于加工。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器,至少包括用于与发热源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芯体,以及用于输送冷却介质的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与所述散热器芯体一体挤压拉伸制得,换热管道的端部与散热器芯体的端部相齐平;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外壁周边的散热器芯体端面上构建有沟槽,该沟槽使所述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热缩套管的套接段。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中的换热管道与所述散热器芯体一体挤压拉伸制得,因此换热管道的端部与散热器芯体的端部相齐平,具有成型方便,换热效果非常好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方案中的在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外壁周边的散热器芯体端面上构建有沟槽,由于沟槽的构建使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上形成了套接段,使用时可将热缩套管连接在套接段上。如此,加工时可直接将铜管焊接于换热管道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然后设置热缩套管即可将焊接端密封,从而避免电化学腐蚀的产生。
相比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该方案实现了挤压成型的芯体直接与铜管焊接,可以省略过渡段的铝管,也减少了焊点、降低成本、减少泄漏率。相比于申请号为“2021206038652”的在先申请,该方案省略了对于芯体的切割工序,在端面加工(原有工艺)的同时之间构建沟槽即可,节省加工时间,降低成本;且保留了原芯体的散热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器芯体侧壁的一部分构成用于连接发热源的换热面,换热面是用于直接或通过导热介质与发热源紧密接触的平面。
其中一种方案,所述换热管道设置于散热器芯体内部,换热管道的周向全部管壁与散热器芯体一体连接,所述沟槽围绕该连接部位的管壁周向形成环状。此方案中的换热管道嵌入散热器芯体内部,散热器芯体包围整个换热管道侧壁,换热效果较好。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案中,换热管道的周向上仅部分管壁与散热器芯体一体连接,沟槽围绕该连接部位的管壁设置,且沟槽两端部均延伸至换热管道所连接的散热器芯体表面上。该方案中,换热管道的并非整体嵌入散热器芯体内,而仅周向部分管壁与散热器芯体一体连接,换热管道的大部分管壁不与散热器芯体接触,如此在构建沟槽时仅需围绕连接部位的管壁周向设置即可,并要求沟槽两端部均延伸至散热器芯体表面;如此使热缩套管能够伸入沟槽而能套接在换热管道上。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器芯体上设置有单根换热管道,换热管道的轴向两端部与散热器芯体的两端部相齐平分别构成输入端和输出端。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器芯体上仅设置单根换热管道,优选将该换热管道设置于散热器芯体的中部,有利于保证散热器芯体各区域散热均匀。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器芯体上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换热管道,相邻两根换热管道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连接管处于散热器芯体外侧;至少有两根热管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热缩套管的套接段。该方案中的散热器芯体上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换热管道,换热管道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构成了迂回设置的换热流道;使用时,冷媒介质通过连接管往返经过多根换热管道,提升换热效率。
在此方案中,所述换热管道与连接管一般采用相同材料,不会存在电化学腐蚀的问题,故无需设置套管;连接管与所述换热管道可焊接固定或胶黏固定或添加密封材料卡式固定。
作为优选,处于两侧的两根换热管道连接于散热器芯体的宽度方向两边缘上;所述沟槽一端延伸至散热器芯体的侧面上,另一端延伸至散热器芯体的上表面。上述方案中记载此方案在散热器芯体上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换热管道,至少有两根;实际可根据散热器芯体的宽度配备不同数量的换热管道。在设置两根及以上的换热管道时,将两根换热管道连接于散热器芯体的宽度方向两边缘上,一方面可均匀布置散热量,另一方面可缩短沟槽的长度,简化构建沟槽的难度。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器还包括与换热管道的输入端相焊接的输入管,以及与换热管道的输出端相焊接的输出管;所述输入管与输入端,以及输出管与输出端的焊接部位上均设有热缩套管,热缩套管将所述焊接部位密封在内部。该技术方案中的输入管和输出管即为铜管,铜管与换热管道的输入端/输出管相焊接,由于换热管道与芯体为一体拉伸的铝制材料,故焊接处存在电化学腐蚀的问题,此方案采用热缩套管将所述焊接部位密封在内部,起到隔绝空气中的水汽,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效果。
基于上述结构,该方案中的所述热缩套管连接在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上的套接段上,且至少部分嵌入所述沟槽内。
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输入管和输出管分别穿设并焊接于换热管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内,热缩套管包括套在套接段外侧的第一套接部,以及套在输入管/输出管上的第二套接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仅设单根换热管道的散热器结构立体图。
图3为仅设单根换热管道的散热器结构剖视图。
图4为设两根换热管道的散热器结构立体图。
图5为设两根换热管道的散热器结构剖视图。
图6为设三根换热管道的散热器结构立体图。
图7为设三根换热管道的散热器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散热器,至少包括用于与发热源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芯体1,以及用于输送冷却介质的换热管道2。所述换热管道2与所述散热器芯体1一体挤压拉伸制得,换热管道2的端部与散热器芯体1的端部相齐平。所述散热器芯体1侧壁的一部分构成用于连接发热源的换热面11,换热面11是用于直接或通过导热介质与发热源紧密接触的平面。该散热器中的换热管道2与所述散热器芯体1一体挤压拉伸制得,因此换热管道2的端部与散热器芯体1的端部相齐平,具有成型方便,换热效果非常好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本方案中在所述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和/或输出端22外壁周边的散热器芯体1端面上构建有沟槽12,该沟槽12使所述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和/或输出端22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热缩套管5的套接段23。使用时可将热缩套管5连接在套接段23上。如此,加工时可直接将铜管焊接于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或输出端22上,然后设置热缩套管5即可将焊接端密封,从而避免电化学腐蚀的产生。
相比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该方案实现了挤压成型的芯体直接与铜管焊接,可以省略过渡段的铝管,也减少了焊点、降低成本、减少泄漏率。相比于申请号为“2021206038652”的在先申请,该方案省略了对于芯体的切割工序,在端面加工(原有工艺)的同时之间构建沟槽12即可,节省加工时间,降低成本。且保留了原芯体的散热能力。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其中的一种方案是所述换热管道2设置于散热器芯体1内部,换热管道2的周向全部管壁与散热器芯体1一体连接,所述沟槽12围绕该连接部位的管壁周向形成环状。此方案中的换热管道嵌入散热器芯体内部,散热器芯体1包围整个换热管道2侧壁,换热效果较好。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案是换热管道2的周向上仅部分管壁与散热器芯体1一体连接,沟槽12围绕该连接部位的管壁设置,且沟槽12两端部均延伸至换热管道2所连接的散热器芯体1表面上。该方案中,换热管道的并非整体嵌入散热器芯体内,而仅周向部分管壁与散热器芯体一体连接,换热管道的大部分管壁不与散热器芯体接触,如此在构建沟槽时仅需围绕连接部位的管壁周向设置即可,并要求沟槽两端部均延伸至散热器芯体表面;如此使热缩套管能够伸入沟槽而能套接在换热管道上。
基于上述两种方案,热缩套管5能够伸入沟槽12而能套接在换热管道2上。
在如图2和3所示的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器芯体1上设置有单根换热管道2,换热管道2连接于散热器芯体1的中部,且换热管道2的轴向两端部与散热器芯体1的两端部相齐平分别构成输入端21和输出端22。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器芯体1上仅设置单根换热管道2,将该换热管道2设置于散热器芯体1的中部,有利于保证散热器芯体1各区域散热均匀。
在如图4-7所示的另外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器芯体1上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换热管道2,相邻两根换热管道2之间通过连接管6连接,连接管6处于散热器芯体1外侧。至少有两根热管道的输入端21和输出端22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热缩套管5的套接段23。该方案中的散热器芯体1上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换热管道2,换热管道2之间通过连接管6连接构成了迂回设置的换热流道。使用时,冷媒介质通过连接管6往返经过多根换热管道2,提升换热效率。
在此方案中,所述换热管道2与连接管6一般采用相同材料,不会存在电化学腐蚀的问题,故无需设置套管。连接管6与所述换热管道2可焊接固定或胶黏固定或添加密封材料卡式固定。
进一步地,处于两侧的两根换热管道2连接于散热器芯体1的宽度方向两边缘上。所述沟槽12一端延伸至散热器芯体1的侧面上,另一端延伸至散热器芯体1的上表面。上述方案中记载此方案在散热器芯体1上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换热管道2,至少有两根。实际可根据散热器芯体1的宽度配备不同数量的换热管道2。在设置两根及以上的换热管道2时,将两根换热管道2连接于散热器芯体1的宽度方向两边缘上,一方面可均匀布置散热量,另一方面可缩短沟槽12的长度,简化构建沟槽12的难度。
基于上述方案,该散热器还包括与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相焊接的输入管3,以及与换热管道2的输出端22相焊接的输出管4。所述输入管3与输入端21,以及输出管4与输出端22的焊接部位上均设有热缩套管5,热缩套管5将所述焊接部位密封在内部。该技术方案中的输入管3和输出管4即为铜管,铜管与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输出管4相焊接,由于换热管道2与芯体为一体拉伸的铝制材料,故焊接处存在电化学腐蚀的问题,此方案采用热缩套管5将所述焊接部位密封在内部,起到隔绝空气中的水汽,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效果。进一步地,该方案中的所述热缩套管5连接在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和/或输出端22上的套接段23上,且至少部分嵌入所述沟槽12内。
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输入管3和输出管4分别穿设并焊接于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和输出端22内,热缩套管5包括套在套接段23外侧的第一套接部51,以及套在输入管3/输出管4上的第二套接部52。其中的一种方案中,由于换热管道2的口径相较输入管3和输出管4大,安装时将输入管3和输出管4穿设并焊接于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和输出端22内,故套接于换热管道2上的第一套接部51口径大于故套接于输入管3/输出管4上的第二套接部52。当然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如果输入管3和输出管4的孔径与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和输出端22的孔径相等,则将第一套接部51与第二套接部52的口径做成相等也是可行的。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至少包括用于与发热源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芯体(1),以及用于输送冷却介质的换热管道(2);所述换热管道(2)与所述散热器芯体(1)一体挤压拉伸制得,换热管道(2)的端部与散热器芯体(1)的端部相齐平;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外壁周边的散热器芯体(1)端面上构建有沟槽(12),该沟槽(12)使所述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热缩套管(5)的套接段(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芯体(1)侧壁的一部分构成用于连接发热源的换热面(11),换热面(11)是用于直接或通过导热介质与发热源紧密接触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道(2)设置于散热器芯体(1)内部,换热管道(2)的周向全部管壁与散热器芯体(1)一体连接,所述沟槽(12)围绕该连接部位的管壁周向形成环状;或者是换热管道(2)的周向上仅部分管壁与散热器芯体(1)一体连接,沟槽(12)围绕该连接部位的管壁设置,且沟槽(12)两端部均延伸至换热管道(2)所连接的散热器芯体(1)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芯体(1)上或内部设置有单根换热管道(2),换热管道(2)的轴向两端部与散热器芯体(1)的两端部相齐平分别构成输入端和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芯体(1)上设置有多根平行设置的换热管道(2),相邻两根换热管道(2)之间通过连接管(6)连接,连接管(6)处于散热器芯体(1)外侧;至少有两根热管道(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上形成有用于连接热缩套管(5)的套接段(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道(2)与连接管(6)一般采用相同材料,连接管(6)与所述换热管道(2)可焊接固定或胶黏固定或添加密封材料卡式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处于两侧的两根换热管道(2)连接于散热器芯体(1)的宽度方向两边缘上;所述沟槽(12)一端延伸至散热器芯体(1)的侧面上,另一端延伸至散热器芯体(1)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与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相焊接的输入管(3),以及与换热管道(2)的输出端(22)相焊接的输出管(4);所述输入管(3)与输入端(21),以及输出管(4)与输出端(22)的焊接部位上均设有热缩套管(5),热缩套管(5)将所述焊接部位密封在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缩套管(5)连接在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和/或输出端上的套接段(23)上,且至少部分嵌入所述沟槽(1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3)和输出管(4)分别穿设并焊接于换热管道(2)的输入端(21)和输出端(22)内,热缩套管(5)包括套在套接段(23)外侧的第一套接部(51),以及套在输入管(3)/输出管(4)上的第二套接部(52)。
CN202121540671.9U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散热器 Active CN2158191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0671.9U CN215819183U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0671.9U CN215819183U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9183U true CN215819183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80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40671.9U Active CN215819183U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91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200833B (en) Heat-exchanger built-up from modules for climating buildings
KR200387377Y1 (ko) 히트파이프 열교환기의 전열관 구조
KR20080095168A (ko) 용가재홈이 구비된 열교환기용 헤더파이프
CN215819183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4997883U (zh) 船用柴油机热交换器
CN214701886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2463884U (zh) 一种散热器、及具备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3073423U (zh) 散热器、及装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09861429U (zh) 一种用介质冷却的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101266114A (zh) 一种铝螺旋散热管
KR200334006Y1 (ko) 메인관 내에 유입수관과 유출수관을 가지는 방열기
CN218298950U (zh) 复合式散热结构
CN215337915U (zh) 带螺旋槽的散热器
CN220912071U (zh) 一种新型内翅片式中冷器散热管
CN213072414U (zh) 一种散热器、及装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2463883U (zh) 高效的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1210270U (zh) 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2463885U (zh) 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4470320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的翅片和扁管总成
CN214412432U (zh) 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及电机散热控制系统
CN210537207U (zh) 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1626153U (zh) 一种热管式暖气片
CN214468872U (zh) 一种防腐阻燃地暖地热管
CN214119333U (zh) 一种模块式可拆卸夹套
CN220153323U (zh) 一种水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