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51969U - 车辆充电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充电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751969U CN215751969U CN202121304750.XU CN202121304750U CN215751969U CN 215751969 U CN215751969 U CN 215751969U CN 202121304750 U CN202121304750 U CN 202121304750U CN 215751969 U CN215751969 U CN 2157519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rect current
- alternating
- charging
- channel
- cur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充电座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辆充电座包括:壳体,壳体内构造有交流通道、直流输入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交流通道具有交流输入口和交流输出口,直流输入通道与直流输出通道连通且两者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直流输入通道的远离直流输出通道的一端具有直流输入口,直流输出通道的远离直流输入通道的一端具有直流输出口;交流充电件,交流充电件设于交流通道且两端分别从交流输入口和交流输出口露出;直流充电件,直流充电件设于直流输入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直流充电件的两端分别从直流输入口和直流输出口露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具有节省空间、便于线束走线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充电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动化应用日益广泛,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增大以及充电倍率的提升,大功率充电场所将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电动汽车充电桩能够在单位时间内输入更高电压和更大电流,达到降低连接电阻,实现大功率充电。
相关技术中车辆充电座通过弯折直流充电件或交流充电件的尾部线束改变出现出线方向,但由于增大电流必然会引起线束线径加粗,导致不易线束弯折,若直流充电件和交流充电件尾部线束采用直线出线的形式,则出线空间局促,不利于尾部的线束走向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充电座,该车辆充电座具有占用空间更小、便于走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辆充电座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充电座,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构造有交流通道、直流输入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所述交流通道具有交流输入口和交流输出口,所述直流输入通道与所述直流输出通道连通且两者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所述直流输入通道的远离所述直流输出通道的一端具有直流输入口,所述直流输出通道的远离所述直流输入通道的一端具有直流输出口;交流充电件,所述交流充电件设于所述交流通道且两端分别从所述交流输入口和所述交流输出口露出;直流充电件,所述直流充电件设于所述直流输入通道和所述直流输出通道,所述直流充电件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直流输入口和所述直流输出口露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充电座,具有占用空间更小、便于走线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直流输入通道的轴向与所述直流输出通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9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充电座法兰,所述交流通道和所述直流输入通道设于所述充电座法兰;导向壳,所述导向壳安装于所述充电座法兰,所述直流输出通道设于所述导向壳。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座法兰包括:充电座,所述交流通道和所述直流输入通道设于所述充电座,所述导向壳安装于所述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具有第一车身安装面,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面设有第一密封件;法兰,所述法兰连接于所述充电座且环绕所述充电座设置,所述法兰具有第二车身安装面,所述第二车身安装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密封件。
进一步地,所述法兰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穿设有金属套,所述法兰安装板通过穿设于所述金属套的第一紧固件安装于所述车身,所述金属套的外周面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槽,所述第二密封件设有供所述金属套穿过的缺口,所述缺口的边沿卡合于所述环槽。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底壁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密封件的朝向所述凹槽的底壁的一侧构造有卡扣,所述卡扣卡合于所述卡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交流充电件包括:交流侧压板,所述交流侧压板安装于所述交流通道内;交流侧高压接触件,所述交流侧高压接触件安装于所述交流侧压板且两端分别从所述交流输入口和所述交流输出口露出;交流侧接地件,所述交流侧接地件安装于所述交流侧压板且两端分别从所述交流输入口和所述交流输出口露出。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交流扣盖,所述交流扣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充电座法兰,所述交流输出口设于所述交流扣盖,所述交流侧压板的朝向所述交流输出口的一侧设有交流密封件,所述交流密封件密封于所述交流侧压板和所述交流扣盖之间,所述交流密封件设有与所述交流侧高压接触件和所述交流侧接地件位置对应的交流线束过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交流侧高压接触件和所述交流侧接地件上均套设有交流接触密封件,所述交流接触密封件位于所述交流侧压板的朝向所述交流输入口的一侧,所述交流接触密封件密封所述交流侧高压接触件与所述充电座法兰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交流侧接地件与所述充电座法兰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直流充电件包括:直流正极接触件和直流负极接触件,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和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安装于所述充电座法兰,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和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位于所述直流输入通道内且从所述直流输入口露出;直流正极导电端子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设于所述导向壳,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位于所述直流输出通道内且从所述直流输出口露出,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与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电连接,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与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交流输出通道内设有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所述正极保护套套设于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所述负极保护套套设于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导向壳包括:壳主体,所述直流输出通道设于所述壳主体,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与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之间以及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与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壳主体设有露出所述第二紧固件的拆装口;拆装扣盖,所述拆装扣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主体且封盖所述拆装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壳体还包括:直流扣盖,所述直流扣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导向壳,所述直流输出口设于所述直流扣盖,所述直流扣盖与所述导向壳之间设有直流密封件,所述直流密封件设有与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对应的直流线束过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车辆充电座还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锁止机构通过与充电枪卡合以将所述充电枪锁止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和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卡装于所述充电座法兰,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和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均套设有直流接触密封件,所述直流接触密封件密封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与所述充电座法兰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与所述充电座法兰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壳,所述锁壳安装于所述壳体;锁芯,所述锁芯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锁壳,所述锁芯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适于伸入所述充电枪的锁槽,所述锁芯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适于脱离所述充电枪的锁槽;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安装于所述锁壳且与所述锁芯传动连接;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安装于所述锁壳且与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传动件驱动所述锁芯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锁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传动件为凸轮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凸轮在所述驱动器的驱动下转动,且通过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配合以带动所述锁芯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充电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具有占用空间更小、便于走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的充电座法兰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在交流充电件位置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在直流充电件位置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的锁止机构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车辆充电座1、
壳体100、交流通道101、直流输入通道102、直流输出通道103、交流输入口11、交流输出口12、直流输入口13、直流输出口14、
充电座法兰110、充电座111、法兰112、第一车身安装面113、凹槽1131、
第二车身安装面114、第一密封件115、第二密封件116、安装孔117、金属套118、环槽1181、缺口1171、卡扣1172、
导向壳120、壳主体121、拆装扣盖122、拆装口123、直流扣盖124、
直流密封件125、直流线束过孔126、导向密封垫127、
交流扣盖130、交流密封件131、交流线束过孔132、交流接触密封件133、
交流充电件200、交流侧压板210、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交流侧接地件230、
直流充电件300、直流正极接触件310、直流负极接触件320、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正极保护套331、负极保护套341、直流接触密封件350、
第二紧固件360、
锁止机构400、锁壳410、锁芯420、传动件430、驱动器440、第一侧壁411、
第二侧壁4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1。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1,包括壳体100、交流充电件200和直流充电件300。
壳体100内构造有交流通道101、直流输入通道102和直流输出通道103,交流通道101具有交流输入口11和交流输出口12,直流输入通道102与直流输出通道103连通且两者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直流输入通道102的远离直流输出通道103的一端具有直流输入口13,直流输出通道103的远离直流输入通道102的一端具有直流输入口13。例如,交流输入口11和直流输入口13朝向同一侧,直流输入通道102的轴向与直流输出通道103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
交流充电件200设于交流通道101且两端分别从交流输入口11和交流输出口12露出。直流充电件300设于直流输入通道102和直流输出通道103,直流充电件300的两端分别从直流输入口13和直流输出口14露出。这里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露出”并非限定为伸出,而是指在壳体100外部能够通过上述几个端口与交流充电件200和直流充电件300实现连接。
举例而言,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充电座1为欧标交流充电以及欧标直流方式充电的充电方式的充电座。车辆充电座1通过壳体100安装于车身钣金件的内部,直流输入口13和交流输入口11露出车身以便充电设备(例如充电枪)插入充电。交流充电件200和直流充电件300均处于车身内部,交流充电件200通过交流线束从交流输出口12引出,直流充电件300通过直流线束从直流输出口14引出,为车辆供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1,通过在壳体100内构造交流通道101、直流输入通道102和直流输出通道103,且直流输入通道102与直流输出通道103连通且两者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车辆充电座1可以根据直流充电需求将直流输入通道102和直流输出通道103选取特定的角度,直流充电件300的输入端和直流输出端形成一定的夹角,直流输出端从壳体100的侧面引出使使直流输出口14直接朝向供电的方向,方便车辆电路的布置,以使直流充电件300的走线路径适应车辆供电布局。直流充电件300的线束无需弯曲较大的角度,直流充电件300的占用空间较小,并且避免了直流充电件300的线束弯折而造成损坏,进而保证了用电安全。
此外,车辆充电座1具备直流充电和交流充电的功能,交流充电件200设于交流通道101,直流充电件300设于直流输入通道102和直流输出通道103,交流输入口11和直流输入口13的朝向可以相同,交流输出口12和直流输出口14可以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从而直流充电件300和交流充电件200及连接的线束的布置更加简单合理,避免直流充电件300和交流充电件200及连接的线束在较狭小的空间布置而相互影响,且直流充电件300和交流充电件200具有单独的走线空间,以便于更换以及维修。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具有占用空间更小、便于走线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直流输入通道102的轴向与直流输出通道103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90°。
举例而言,直流充电件300的直流输入通道102垂直于车身的表面,方便充电设备从直流输入通道102插入,同时直流输出通道103位于车身内侧且与车身的延伸方向相同,无需弯折直流充电件300的线束,直流充电件300电路的布置更加合理,更加节省车辆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壳体100包括充电座法兰110和导向壳120。
交流通道101和直流输入通道102设于充电座法兰110。导向壳120安装于充电座法兰110,直流输入通道102设于导向壳120。
具体而言,交流输入口11和直流输入口13位于充电座法兰110的同一侧,交流输出口12位于充电座法兰110的另一侧。交流通道101的两端分别处于充电座法兰110的相对两侧,直流输入通道102的两端分别处于充电座法兰110的相对两侧。并且直流输出口14设于导向壳120,进而将直流充电件300和交流充电件200在输出端分隔开,使直流充电件300和交流充电件200的走线更加整齐。此外,充电座法兰110和导向壳120通过卡接的方式卡合于一体,充电座法兰110和导向壳120之间还可以设有导向密封垫127,使导向壳120与充电座法兰110之间形成密封,提高了车辆充电座1的用电安全性,且便于内部部件的连接和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充电座法兰110包括充电座111和法兰112。
交流通道101和直流输入通道102设于充电座111,导向壳120安装于充电座111,充电座111具有第一车身安装面113,第一车身安装面113设有第一密封件115。
法兰112连接于充电座111且环绕充电座111设置,法兰112具有第二车身安装面114,第二车身安装面114设有凹槽1131,凹槽1131内设有第二密封件116。
例如,充电座111和法兰112成型为一体。第一车身安装面113与车身的面板形状相适配,第一密封件115填充并密封车身与充电座111之间的间隙,从而保持车身与充电座111较好的贴合性和密封性。
法兰112用于通过螺栓等紧固件与车身进行安装连接,第二车身安装面114与车身的钣金形状相适配,第二密封件116填充并密封车身与法兰112之间的间隙,从而保持车身与法兰112较好的贴合性和密封性,并且第二密封件116设于凹槽1131中,可以防止第二密封件116的局部凸出法兰112的外侧表面,保证了第二密封件116位置的准确性,充电座法兰110的整体外观不受影响。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法兰112设有安装孔117,安装孔117内穿设有金属套118,法兰112通过穿设于金属套118的第一紧固件(例如螺栓,图中未示意)安装于车身,金属套118的外周面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槽1181,第二密封件116设有供金属套118穿过的缺口1171,缺口1171的边沿卡合于环槽1181。
第一紧固件穿设金属套118并将第二密封件116压紧在车身和法兰112之间,金属套118通过缺口1171与环槽1181配合从而为第二密封件116提供安装定位,并避免第二密封件116发生移动,且提高金属套118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充电座法兰110与车身安装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凹槽1131的底壁(即槽底)设有卡槽(图中未示出),第二密封件116的朝向凹槽1131的底壁的一侧构造有卡扣1172,卡扣1172卡合于卡槽(图中未示意)。
通过卡扣1172与卡槽的配合,实现第二密封件116与充电座法兰110进行固定,避免第二密封件116脱落,并且卡扣1172加工制作简单,装配和制造均更加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交流充电件200包括交流侧压板210、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
交流侧压板210安装于交流通道101内。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安装于交流侧压板210且两端分别从交流输入口11和交流输出口12露出。交流侧接地件230安装于交流侧压板210且两端分别从交流输入口11和交流输出口12露出。
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共同安装于交流侧压板210,并使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处于在合适安装位置。交流侧压板210从交流输出口12一侧将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固定于充电座法兰110,如此,保证了交流充电件200的装配稳定性,并使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适应与充电设备电连接。并且交流侧压板210不会阻挡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使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的两端均从交流输入口11和交流输出口12露出,从而不会影响交流充电件200的正常走线。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壳体100还包括交流扣盖130,交流扣盖130可拆卸地安装于充电座法兰110,交流输出口12设于交流扣盖130,交流侧压板210的朝向交流输出口12的一侧设有交流密封件131,交流密封件131密封于交流侧压板210和交流扣盖130之间,交流密封件131设有与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位置对应的交流线束过孔132。
交流扣盖130在交流输出口12一侧封盖交流通道101,交流充电件200的线束穿过交流线束过孔132和交流扣盖130引出交流输出口12,其中,交流扣盖130开设的交流输出口12的直径适应交流充电件200的线束的线径,通过设置交流扣盖130,并且交流侧压板210和交流扣盖130之间通过交流密封件131的密封,避免灰尘等异物进入交流通道101内部,满足交流输出口12的良好的密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上均套设有交流接触密封件133,交流接触密封件133位于交流侧压板210的朝向交流输入口11的一侧,交流接触密封件133密封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与充电座法兰110之间的间隙以及交流侧接地件230与充电座法兰110之间的间隙。
交流侧高压接触件220和交流侧接地件230套设交流接触密封件133,使交流接触密封件133和交流侧接地件230在交流侧压板210的朝向交流输入口11的一侧与充电座法兰110形成密封。由此,充电座法兰110在交流输入口11和交流输出口12两处均形成密封,进一步提升了充电座法兰110对于交流电传输部分的密封效果,保证了良好的交流充电件200的充电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直流充电件300包括直流正极接触件310、直流负极接触件320、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
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负极接触件320安装于充电座法兰110,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负极接触件320位于直流输入通道102内且从直流输入口13露出。
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设于导向壳120,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位于直流输出通道103内且从直流输出口14露出,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与直流正极接触件310电连接,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与直流负极接触件320电连接。
充电设备的电能由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传递至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电连接,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均连接有直流线束,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的直流线束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的直流线束均从直流输出口14引出从而为车辆供电。
如此,通过设置直流正极接触件310、直流负极接触件320、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通过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形成角度连接,直流负极接触件32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形成角度连接,即使实现成预定夹角走线,无需对线束进行折弯,保证可靠性的同时,线束布置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交流输出通道内设有正极保护套331和负极保护套341,正极保护套331套设于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负极保护套341套设于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
正极保护套331通过套设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负极保护套341通过套设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使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相互分隔,从而使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保持较大的电气间隙以及爬电距离,避免短路的发生。并且,正极保护套331和负极保护套341还分别与导向壳120形成密封,进一步提升了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绝缘性能。
其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保护效果,正极保护套331可以进一步套设于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的连接处,负极保护套341可以进一步套设于直流负极接触件32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的连接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导向壳120包括壳主体121和拆装扣盖122。
直流输出通道103设于壳主体121,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与直流正极接触件310之间以及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与直流负极接触件320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360连接,壳主体121设有露出第二紧固件360的拆装口123。拆装扣盖122可拆卸地安装于壳主体121且封盖拆装口123。
通过第二紧固件360将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与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固定,并将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与直流负极接触件320固定,使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具有较高的电连接稳定性,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和直流负极接触件320具有较高的电连接稳定性。壳主体121通过设置拆装口123,并且由拆装扣盖122封盖,方便拆装第二紧固件360,从而方便直流充电件300的拆装和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100还包括直流扣盖124,
直流扣盖124可拆卸地安装于导向壳120,直流输出口14设于直流扣盖124,直流扣盖124与导向壳120之间设有直流密封件125,直流密封件125设有与直流正极导电端子330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340对应的直流线束过孔126。
直流扣盖124在直流输出口14一侧封盖直流输出通道103,直流充电件300的线束穿过直流线束过孔126和直流扣盖124引出交流输出口12。其中,直流扣盖124开设的直流输出口14的直径适应直流充电件300的线束的直径,直流输出口14通过设于直流扣盖124,并且采用直流密封件125密封,避免灰尘等异物进入直流输出通道103内部,满足直流输出口14的良好密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负极接触件320卡装于充电座法兰110,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负极接触件320均套设有直流接触密封件350,直流接触密封件350密封直流正极接触件310与充电座法兰110之间的间隙以及直流负极接触件320与充电座法兰110之间的间隙。
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负极接触件320通过卡装于充电座法兰110,装配较为简便,并且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负极接触件320套设直流接触密封件350,使直流正极接触件310和直流负极接触件320在直流输入口13的一侧与充电座法兰110形成密封。由此,充电座法兰110的朝向直流输入口13一侧形成密封,提升了充电座法兰110对于直流电传输部分的密封效果,进而保证直流充电件300的充电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车辆充电座1还包括锁止机构400,锁止机构400安装于壳体100,锁止机构400通过与充电枪卡合以将充电枪锁止于壳体100。
具体而言,锁止机构400邻近交流输出口12设置,在充电枪插入交流输入口11且与交流充电件200接触时,锁止机构400通过与充电枪卡合而将充电枪保持在交流输入口11内,保证充电枪在充电过程中不会带电拔出。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锁止机构400包括锁壳410、锁芯420、传动件430和驱动器440。
锁壳410安装于壳体100。锁芯420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安装于锁壳410,锁芯420位于锁止位置时适于伸入充电枪的锁槽,锁芯420位于解锁位置时适于脱离充电枪的锁槽。传动件430安装于锁壳410且与锁芯420传动连接。驱动器440安装于锁壳410且与传动件430传动连接,驱动器440通过传动件430驱动锁芯420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举例而言,锁壳410与驱动器440之间设有减震垫,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起到减震的作用,驱动器440可以为电机,驱动器440与传动件430传动连接且传动件430与锁芯420传动连接,进而锁芯420可以在传动件430和驱动器440的作用下,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锁芯420伸入和脱离充电枪的锁槽对充电枪进行锁止和解锁。
进一步地,锁芯4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2,传动件430为凸轮且位于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2之间,凸轮在驱动器440的驱动下转动,且通过与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2的配合以带动锁芯420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举例而言,凸轮的一部分构造成扇形,凸轮在驱动器440的驱动作用下带动锁芯420的第一侧壁411移动,从而将锁芯420移动至锁止位置,此时锁芯420处于充电枪的锁槽内,避免充电枪的带电拔出。
当需要拔出充电枪时,凸轮在驱动器440的作用下带动锁芯420的第二侧壁412移动向远离第一侧壁411的方向移动,从而将锁芯420移动至解锁位置,此时锁芯420脱离充电枪的锁槽,充电枪可以安全拔出。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1,具有占用空间更小、便于走线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座1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构造有交流通道、直流输入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所述交流通道具有交流输入口和交流输出口,所述直流输入通道与所述直流输出通道连通且两者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所述直流输入通道的远离所述直流输出通道的一端具有直流输入口,所述直流输出通道的远离所述直流输入通道的一端具有直流输出口;
交流充电件,所述交流充电件设于所述交流通道且两端分别从所述交流输入口和所述交流输出口露出;
直流充电件,所述直流充电件设于所述直流输入通道和所述直流输出通道,所述直流充电件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直流输入口和所述直流输出口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入通道的轴向与所述直流输出通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充电座法兰,所述交流通道和所述直流输入通道设于所述充电座法兰;
导向壳,所述导向壳安装于所述充电座法兰,所述直流输出通道设于所述导向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法兰包括:
充电座,所述交流通道和所述直流输入通道设于所述充电座,所述导向壳安装于所述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具有第一车身安装面,所述第一车身安装面设有第一密封件;
法兰,所述法兰连接于所述充电座且环绕所述充电座设置,所述法兰具有第二车身安装面,所述第二车身安装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密封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穿设有金属套,所述法兰安装板通过穿设于所述金属套的第一紧固件安装于所述车身,所述金属套的外周面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槽,所述第二密封件设有供所述金属套穿过的缺口,所述缺口的边沿卡合于所述环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壁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密封件的朝向所述凹槽的底壁的一侧构造有卡扣,所述卡扣卡合于所述卡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充电件包括:
交流侧压板,所述交流侧压板安装于所述交流通道内;
交流侧高压接触件,所述交流侧高压接触件安装于所述交流侧压板且两端分别从所述交流输入口和所述交流输出口露出;
交流侧接地件,所述交流侧接地件安装于所述交流侧压板且两端分别从所述交流输入口和所述交流输出口露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
交流扣盖,所述交流扣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充电座法兰,所述交流输出口设于所述交流扣盖,所述交流侧压板的朝向所述交流输出口的一侧设有交流密封件,所述交流密封件密封于所述交流侧压板和所述交流扣盖之间,所述交流密封件设有与所述交流侧高压接触件和所述交流侧接地件位置对应的交流线束过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侧高压接触件和所述交流侧接地件上均套设有交流接触密封件,所述交流接触密封件位于所述交流侧压板的朝向所述交流输入口的一侧,所述交流接触密封件密封所述交流侧高压接触件与所述充电座法兰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交流侧接地件与所述充电座法兰之间的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充电件包括:
直流正极接触件和直流负极接触件,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和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安装于所述充电座法兰,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和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位于所述直流输入通道内且从所述直流输入口露出;
直流正极导电端子和直流负极导电端子,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设于所述导向壳,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位于所述直流输出通道内且从所述直流输出口露出,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与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电连接,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与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出通道内设有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所述正极保护套套设于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所述负极保护套套设于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壳包括:
壳主体,所述直流输出通道设于所述壳主体,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与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之间以及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与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壳主体设有露出所述第二紧固件的拆装口;
拆装扣盖,所述拆装扣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主体且封盖所述拆装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
直流扣盖,所述直流扣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导向壳,所述直流输出口设于所述直流扣盖,所述直流扣盖与所述导向壳之间设有直流密封件,所述直流密封件设有与所述直流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直流负极导电端子对应的直流线束过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和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卡装于所述充电座法兰,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和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均套设有直流接触密封件,所述直流接触密封件密封所述直流正极接触件与所述充电座法兰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直流负极接触件与所述充电座法兰之间的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锁止机构通过与充电枪卡合以将所述充电枪锁止于所述壳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包括:
锁壳,所述锁壳安装于所述壳体;
锁芯,所述锁芯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锁壳,所述锁芯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适于伸入所述充电枪的锁槽,所述锁芯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适于脱离所述充电枪的锁槽;
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安装于所述锁壳且与所述锁芯传动连接;
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安装于所述锁壳且与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传动件驱动所述锁芯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传动件为凸轮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凸轮在所述驱动器的驱动下转动,且通过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配合以带动所述锁芯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电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04750.XU CN215751969U (zh) | 2021-06-10 | 2021-06-10 | 车辆充电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04750.XU CN215751969U (zh) | 2021-06-10 | 2021-06-10 | 车辆充电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751969U true CN215751969U (zh) | 2022-02-08 |
Family
ID=80100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304750.XU Active CN215751969U (zh) | 2021-06-10 | 2021-06-10 | 车辆充电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751969U (zh) |
-
2021
- 2021-06-10 CN CN202121304750.XU patent/CN2157519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67272B (zh) | 单电机逆变器总成 | |
CN108075419B (zh) | 电连接结构 | |
CN107611636B (zh) | 一种带电磁屏蔽功能的分体式金属接线盒 | |
CN220544094U (zh) | 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CN215751969U (zh) | 车辆充电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0323592B (zh) | 电连接器、电气单元以及车辆 | |
CN113173087B (zh) | 电动汽车的充电插座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 |
WO2021225204A1 (ko) | 전기자동차 배터리팩용 하우징 | |
CN217477097U (zh) | 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及电动汽车 | |
CN213660725U (zh) | 一种弧形过孔连接器 | |
CN112693555B (zh) | 车辆控制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0745787U (zh) | 一种新型电源驱动盒 | |
CN208904086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箱总成 | |
CN214477780U (zh) | 一种新型电源搭接结构 | |
CN218473586U (zh) | 控制器、电动总成和车辆 | |
CN215751967U (zh) | 充电座和新能源汽车 | |
CN218616548U (zh) | 车辆 | |
CN216660156U (zh) | 电动摩托车 | |
CN219802915U (zh) | 一种防水式无线充电控制盒 | |
CN219739245U (zh) | 输出极防护件和具有其的电池 | |
CN211166493U (zh) | 一种充电桩 | |
CN211045364U (zh) | 一种高压保险丝盒 | |
CN116191210B (zh) | 配电箱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1010482U (zh) | 充电通信控制器及新能源汽车 | |
CN220254896U (zh) | 一种防水开关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