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70065U - 照明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照明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70065U
CN215570065U CN202120752218.8U CN202120752218U CN215570065U CN 215570065 U CN215570065 U CN 215570065U CN 202120752218 U CN202120752218 U CN 202120752218U CN 215570065 U CN215570065 U CN 2155700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lug
power supply
switch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5221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山照夫
上田崚介
山田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Koizumi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700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700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器具。照明器具具备基座部、光源部、电源部、插头部和收纳部。基座部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光源部配置在第一主面上并射出光。电源部基于外部电源的外部电力向光源部供电。插头部以连结到导轨部的方式将外部电力供给到电源部。收纳部对基座部、电源部、插头部中的特定部进行收纳。电源部面向第二主面。特定部面向第二主面中与电源部所面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并以与基座部交叉的方向,在第一主面中配置光源部的位置重叠于第一主面。

Description

照明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有一种照明装置具备照明部、发光单元部、壳体和电源插头。照明部具备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的LED元件。照明单元具备电源电路,电源电路用来使LED元件发光。壳体对LED元件和电源电路进行收纳。照明部和发光单元部配置成沿着第一方向。电源插头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导轨上,从导轨供电。电源插头位于电源电路的内侧。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上述照明装置中,由于电源插头和电源电路重叠,因此,在将照明装置安装到导轨之类的导轨部时,照明装置相对于安装了导轨部的面过度突出。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器具,能够抑制该照明器具相对于安装了导轨部的面过度突出。
本申请公开的照明器具具备基座部、光源部、电源部、插头部和收纳部。所述基座部优选为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所述光源部优选为配置在所述第一主面上并射出光。所述电源部优选为基于外部电源的外部电力向所述光源部供电。所述插头部优选为以连结到导轨部的方式将所述外部电力供给到所述电源部。所述收纳部优选为对所述基座部、所述电源部、所述插头部中的特定部进行收纳。所述电源部优选为面向所述第二主面。所述特定部优选为:面向所述第二主面中与所述电源部所面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并以与所述基座部交叉的方向,在所述第一主面中配置所述光源部的位置重叠于所述第一主面。
本申请公开的所述插头部还包含连结部和切换部。所述连结部优选为连结到所述导轨部。所述切换部优选为切换所述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导轨部的连结状态。所述收纳部优选为还具有第一壁、第二壁和贯通部。所述第一壁优选为面向所述导轨部。所述第二壁优选为从所述第一壁开始沿着朝向所述基座部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贯通部优选为从所述第一壁的一部分到所述第二壁的一部分将所述收纳部的内部与所述收纳部的外部进行贯通。
本申请公开的所述切换部用于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优选为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导轨部与所述连结部未连结。优选为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导轨部与所述连结部进行了连结。在切换到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优选为从所述贯通部突出来。在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优选为被收纳在所述贯通部中。
本申请公开的所述插头部还具有中继端子部。所述中继端子部优选为用于将所述外部电力中继到所述电源部。所述中继端子部优选为在所述第一状态时不将所述外部电力中继到所述电源部,而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将所述外部电力中继到所述电源部。
本申请公开的所述插头部还具有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优选为对沿着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所述切换部进行转动限制。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优选为表示所述切换部以转动轴芯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二状态变为所述第一状态时的方向。
本申请公开的所述插头部还具有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限制部优选为对沿着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所述切换部进行转动限制。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优选为表示所述切换部以转动轴芯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一状态变为所述第二状态时的方向。
本申请公开的所述插头部还具有第一卡合部。所述切换部优选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进行卡合的所述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优选为配置在所述导轨部与所述连结部为所述第一状态的位置或者所述导轨部与所述连结部为所述第二状态的位置。
本申请公开的所述第一卡合部是卡合凸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优选为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的大小优选为大于所述卡合凸部的大小。
本申请公开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含有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凸部。所述第二卡合凸部优选为配置在不同于所述第一卡合凸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卡合凸部优选为在所述切换部的转动被所述第一限制部限制时与所述卡合凹部进行卡合。所述第二卡合凸部优选为在所述切换部的转动被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时与所述卡合凹部进行卡合。
本申请公开的所述插头部还具有导电部。所述中继端子部将所述外部电力中继到所述导电部,所述导电部将所述外部电力传递到所述电源部。所述收纳部沿着所述基座部所延伸的方向进行延伸。所述导电部优选为配置成朝向与所述收纳部所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能够抑制照明器具相对于安装了导轨部的面过度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图3是从顶棚面一侧观察到的第二单元。
图4是图3中的照明器具1的IV-IV截面图。
图5是图4中的照明器具1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插头部的放大图。
图8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插头部的另一放大图。
图9是从第二主面一侧观察到的插头部。
图10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插头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导轨部一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二的照明器具。
图13是图12中的照明器具1的XII-XII截面图。
图14是实施方式二中成为第一状态时的插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X轴、Y轴和Z轴彼此正交,X轴和Y轴平行于水平面,Z轴平行于铅垂线。
[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器具1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照明器具1安装在导轨部R上。照明器具1射出光。照明器具1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第一方向PD1是导轨部R所延伸的方向。照明器具1具备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
第一单元U1射出光,作为光源单元发挥作用。第一单元U1安装在第二单元U2上。第一单元U1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第一单元U1是矩形形状。
第二单元U2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第二单元U2安装在导轨部R上。第二单元U2是矩形形状。
导轨部R将外部电源的外部电力传递到照明器具1。导轨部R是长条状,包含一对传递部R1、一对凹部R2和开口部R3。一对传递部R1、一对凹部R2和开口部R3都沿着导轨部R的长边方向延伸。用于向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供电的电源电压施加在一对传递部R1上。导轨部R例如安装在建筑物之类结构的安装部上。安装部例如是建筑物中房间的顶棚面(顶棚的表面)。另外,导轨部R不限于安装在顶棚面上,也可以嵌在顶棚中。具体来说,通过将导轨部R安装在顶棚上形成的凹部,使导轨部R嵌在顶棚中。
接下来,参照图1~图3,对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进行详细说明。图2表示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图3是从顶棚面一侧观察到的第一单元U1。
如图1所示,第一单元U1具有盖子部件3和一对第一堵塞部件5。
盖子部件3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盖子部件3的内部是空的。盖子部件3例如是合成树脂制造的。盖子部件3对光进行扩散。盖子部件3例如是白色半透明的。盖子部件3例如可以通过将含有光扩散材料的树脂进行加工成型而形成,也可以将透明材料进行加工成型之后在表面上实施光扩散处理而形成。
一对第一堵塞部件5分别各自固定在盖子部件3的长边方向的一对端部上。例如,第一堵塞部件5通过粘合剂连接到盖子部件3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由此,一对第一堵塞部件5各自对盖子部件3的长边方向的一对开放端4进行堵塞。另外,一对第一堵塞部件5也可以是与盖子部件3一体成型。
如图1所示,第二单元U2含有收纳部21和一对第二堵塞部件23。
收纳部21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收纳部21例如是金属制造的。收纳部21的内部是空的。收纳部21对照明器具1的各结构进行收纳。收纳部21具有贯通部203。
如图2和图3所示,贯通部203将收纳部21的内部与收纳部21的外部进行贯通。
一对第二堵塞部件23各自固定在收纳部21的长边方向的一对端部上。由此,一对第二堵塞部件23各自对收纳部21的长边方向的一对开放端24进行堵塞。另外,一对第二堵塞部件23也可以是与收纳部21一体成型。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单元U2的形状、第一单元U1的形状以及导轨部R的形状基本一致。例如,在第一单元U1是矩形形状的情况下,第二单元U2是矩形形状。还有,导轨部R也是矩形形状。还有,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导轨部R也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而且,第一单元U1在第二方向PD2上的长度、第二单元U2在第二方向PD2上的长度以及导轨部R在第二方向PD2上的长度基本一致。第二方向PD2是正交于第一方向PD1的方向。因此,第一单元U1、第二单元U2以及导轨部R的形状是统一的。而且,第一单元U1的延伸方向、第二单元U2的延伸方向以及导轨部R的延伸方向是统一的。而且,在第二方向PD2上,第一单元U1的长度、第二单元U2的长度以及导轨部R的长度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在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之后,照明器具1与导轨部R的整体感得到提高。其结果,能够抑制在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之后使用者视觉上感觉别扭。
接下来,参照图1~图6,对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4是图3中的照明器具1的IV-IV截面图。图5是图4中的照明器具1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照明器具1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单元U1包含光源部7、基座部13、电源部15和安装部19。
如图4所示,安装部19将第一单元U1安装到第二单元U2上。具体来说,安装部19将第一单元U1安装到收纳部21的第一壁201上。例如,安装部19是金属制造(例如,不锈钢制造)。第一单元U1也可以具有多个安装部19。多个安装部19彼此隔着间隔地安装在第二单元U2的第一壁201上。
光源部7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射出光。光源部7例如是LED(Light EmittingDiode)模块。具体来说,光源部7含有基板9和多个发光元件11。光源部7被盖子部件3覆盖。也就是说,光源部7射出的光由盖子部件3进行扩散。
如图5所示,基板9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具有安装面A1和相对面A2,相对面A2与安装面A1相对。多个发光元件11安装在基板9的安装面A1上。多个发光元件11例如排列成一条直线。发光元件11各自发光,例如发光元件11是LED。多个发光元件11面向盖子部件3的内表面,朝向盖子部件3的内表面射出光。其结果,光穿过盖子部件3射出到照明器具1的外部。另外,也可以设置单个发光元件11。
基座部13对光源部7发光产生的热进行散热。基座部13例如是散热器。基座部13大致是长条状,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基座部13例如是金属制造(例如,铝制造)。基座部13上安装了光源部7。盖子部件3固定在基座部13上。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基座部13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主面B1和第二主面B2。换言之,基座部13具有大致平坦的第一主面B1以及与第一主面B1相对的第二主面B2。然后,以第一主面B1与基板9的相对面A2彼此面对的方式,将光源部7安装到基座部13上。
如图4和图6所示,电源部15通过电源线(未图示)向光源部7供电。具体来说,电源部15基于外部电源的外部电力向光源部7供电。电源部15面向第二主面B2。如图6所示,电源部15配置在插头部100与插头部100之间。
如图2~图4所示,第二单元U2的收纳部21沿着基座部13所延伸的第一方向PD1进行延伸。第二单元U2的收纳部21还含有第一壁201和第二壁202。第一壁201面向导轨部R。第二壁202从第一壁201开始沿着朝向第一单元U1的方向延伸设置。具体来说,第二壁202从第一壁201开始沿着朝向基座部13的方向延伸设置。
还有,第二单元U2还包含插头部100和遮光盖子204。
图6所示2个插头部100中的一个插头部100通过连结到导轨部R而将外部电力供给到电源部15。将外部电力供给到电源部15的插头部100具有连结部120和导电部160。
连结部120连结到导轨部R。具体来说,通过连结部120连结到导轨部R,使第二单元U2被安装到导轨部R上。更具体来说,通过连结部120连结到导轨部R,使照明器具1被安装到导轨部R上。还有,插头部100将外部电力供给到电源部15,插头部100的连结部120通过连结到导轨部R,能够将外部电力中继到导电部160。
导电部160将外部电力传递到电源部15。具体来说,导电部160将连结部120所中继来的外部电力传递到电源部15。导电部160相当于插头部100的“特定部”的一个例子。
遮光盖子204限制光从贯通部203漏出到收纳部21的外部。遮光盖子204配置在对应于贯通部203的位置。遮光盖子204的大小大于贯通部203,配置成覆盖贯通部203。
另外,图6所示2个插头部100中的另一个插头部100即使连结到导轨部R,也不对电源部15进行供电。因此,另一个插头部100将第二单元U2连结到导轨部R。另外,插头部100的数量不限于2个。也就是说,照明器具1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插头部100。例如,照明器具1也可以具有3个插头部100。
还有,第二单元U2的收纳部21对第一单元U1中的基座部13、电源部15、安装部19和导电部160进行收纳。还有,收纳部21也可以对光源部7进行收纳。
接下来,参照图1~图6,对插头部10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插头部100中的一部分露出来,插头部100中的特定部SP被收纳在收纳部21中。由此,导电部160面向第二主面B2中与电源部15所面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还有,特定部SP距离第一主面B1有间隔,并以与基座部13交叉的第三方向PD3,在第一主面B1中配置光源部7的位置重叠于第一主面B1。
因此,能够将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配置在第二主面B2的不同位置上。也就是说,沿第三方向PD3观察时,插头部100与电源部15不重叠。由此,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不重叠,照明器具1在铅垂方向上的厚度不增加。其结果,在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之后,能够抑制照明器具1相对于安装了导轨部R的面过度突出。
还有,如图4~图6所示,收纳部21对连结部120和导电部160中的导电部160进行收纳。因此,能够使连结部120露出到收纳部21的外部。其结果,在将照明器具1连结到导轨部R上之后,连结部120几乎整个都被收纳在导轨部R的内部,能够将照明器具1配置在离导轨部R近的位置。
还有,由于插头部100的导电部160被收纳在收纳部21中,因此插头部100整体不从第二单元U2中突出来。因此,在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之后,能够减小照明器具1与导轨部R之间出现的间隙。其结果,照明器具1与导轨部R之间的间隙变小,能够抑制由于出现间隙而导致的美感降低。还有,通过使照明器具1与导轨部R之间的间隙变小,能够提高照明器具1与导轨部R在外观上的整体感。
还有,通过使照明器具1与导轨部R之间的间隙变小,能够抑制尘埃堆积在照明器具1的第一壁201上。其结果,能够减少清扫照明器具1时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通过使照明器具1与导轨部R之间的间隙变小,使照明器具1相对于导轨部R摆动幅度不大。因此,能够减轻照明器具1相对于导轨部R的摇摆对插头部100的负荷。其结果,能够抑制插头部100的损伤。例如,在地震等导致建筑物摇晃的情况下,顶棚面也一起摇晃。然后,顶棚面上安装的导轨部R发生摇晃。也就是说,振动传递到照明器具。但是,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插头部100,由于照明器具1相对于导轨部R的摆动幅度不大,所以插头部100上的负荷较小。因此,能够抑制插头部100的损伤。
还有,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配置在第一壁201与第二主面B2之间。也就是说,由于插头部100、电源部15和第一壁201配置在第二主面B2一侧,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不从光源部7的发光面一侧突出来。由此,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不会突出到盖子部件3一侧。因此,利用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能够抑制光源部7的配置空间变小。其结果,光源部7在第一主面B1一侧的配置自由度得到提高。
还有,由于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配置在第二主面B2一侧,光源部7射出的光不会被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遮挡。其结果,能够提高光源部7的光出射效率。
接下来,参照图7和图8,进一步对插头部100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插头部100的放大图。图8是插头部100的另一放大图。
如图7和图8所示,插头部100还包含切换部130。切换部130用于切换连结部120相对于导轨部R的连结状态。连结状态含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是指导轨部R与连结部120未连结的状态。第二状态是指导轨部R与连结部120进行了连结的状态。
还有,插头部100配置在贯通部203中。配置插头部100的贯通部203从第一壁201的一部分到第二壁202的一部分将收纳部21的内部与收纳部21的外部进行贯通。具体来说,连结部120配置在贯通部203中,位于第一壁201一侧。还有,切换部130配置在贯通部203中,位于第二壁202一侧。也就是说,连结部120配置在面向导轨部R的第一壁201上,切换部130配置在不是面向导轨部R的第二壁202一侧。因此,即使在照明器具1已安装到导轨部R上的状态下,也能够对切换部130进行操作。其结果,切换部130操作时的便利性得到提高。
还有,切换部130能够以转动轴芯AX为中心进行转动。具体来说,切换部130以转动轴芯AX为中心,沿着第一转动方向RA进行转动。第一转动方向RA是连结部120从第二状态变为第一状态时的转动方向。还有,切换部130以转动轴芯AX为中心,沿着第二转动方向RB进行转动。第二转动方向RB是连结部120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时的转动方向。
在将导轨部R的连结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到了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切换部130从贯通部203突出来。还有,在将导轨部R的连结状态从第一状态切换到了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切换部130被收纳贯通部203中。因此,在切换部130被收纳于贯通部203中的情况下,能够让使用者知道导轨部R与照明器具1已进行了连结。另一方面,在切换部130未被收纳于贯通部203中的情况下,能够让使用者知道导轨部R与照明器具1未连结。也就是说,使用者通过目测切换部130的状态,就能够判断是否是照明器具1已安装在导轨部R上的状态。其结果,使用者能够容易判断照明器具1与导轨部R的安装状态。还有,例如,无需在照明器具1上安装表示切换部130变为第一状态的标识。还有,无需在照明器具1上安装表示切换部130变为第二状态的标识。
还有,在照明器具1已安装到导轨部R上的状态下,切换部130由于被收纳在贯通部203中,在使用者从盖子部件3一侧观察照明器具1时,切换部130不易被使用者看到。因此,从照明器具1突出来的部件变少,照明器具1的外观变得简洁。其结果,照明器具1的美观度得到提高。
还有,也可以在收纳部21中配置多个贯通部203。在收纳部21中配置多个贯通部203的情况下,多个贯通部203贯通一对第二壁202中的其中一个。也就是说,多个贯通部203各自从第一壁201的一部分到其中一个的第二壁202的一部分进行贯通。因此,在多个贯通部203的各自中配置了插头部100时,插头部100的切换部130配置在其中一个的第二壁202一侧。也就是说,在另一个第二壁202一侧,没有配置切换部130。由此,对于照明器具1无需从多个方向对切换部130进行操作,能够从一个方向对多个切换部130进行操作。其结果,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或将照明器具1从导轨部R上卸下时的操作效率得到提高。
还有,导轨部R上,也可以连结多个照明器具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其中一个的第二壁202一侧上配置切换部130,因此能够缩小照明器具1与照明器具1之间的配置距离。也就是说,能够将多个照明器具1连续地安装在导轨部R上,能够使照明时射出连续的直线光。还有,即使照明器具1与照明器具1之间的配置距离变小,但彼此相邻的照明器具1的切换部130与切换部130间隔一定距离,因此,在操作各自的切换部130时,切换部130的操作也不互相干扰。
还有,在将多个照明器具1配置在导轨部R上的情况下,多个照明器具1的切换部130位于其中一个的第二壁202一侧。因此,能够从一个方向进行将多个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的操作。还有,能够从一个方向进行多个照明器具1从导轨部R上卸下的操作。其结果,将多个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或将多个照明器具1从导轨部R上卸下时的操作效率得到提高。
接下来,参照图7和图8对插头部100进行详细说明。插头部100具有插头基座部140。连结部120、切换部130和导电部160安装在插头基座部140上。插头基座部140具有主体部141。主体部141具有第一支承板142、第二支承板144、第一直立壁145和第二直立壁147。
第一支承板142面向导轨部R。第一支承板142在比第二支承板144近的位置面向导轨部R。第一支承板142对切换部130进行支承。第一支承板142与第一壁201大致平行。贯通部203中配置的第一支承板142对贯通部203中的一部分进行堵塞。
第二支承板144面向导轨部R。第二支承板144在比第一支承板142远的位置面向导轨部R。第二支承板144与第一壁201大致平行。贯通部203中,第二支承板144对不同于第一支承板142的堵塞部分的部分进行堵塞。
第一直立壁145从第二支承板144朝向第一支承板142延伸。第一直立壁145与第二壁202大致平行。贯通部203中,第一直立壁145堵塞与第一支承板142的堵塞部分和第二支承板144的堵塞部分都不同的部分。第一直立壁145中的一部分面向第二直立壁147。
第二直立壁147从第二支承板144朝向第一支承板142延伸。第二直立壁147沿着与第二壁202交叉的方向延伸。具体来说,第二直立壁147沿着与第二壁202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贯通部203中,第二直立壁147堵塞与第一支承板142的堵塞部分、第二支承板144的堵塞部分以及第一直立壁145的堵塞部分都不同的部分。第二直立壁147面向第一直立壁145中的一部分。
第二直立壁147具有第一限制部148。第一限制部148对切换部130的转动进行限制。具体来说,在连结部120处于第一状态的位置,第一限制部148对沿着第一转动方向RA转动的切换部130的转动进行限制。因此,切换部130的转动不越过第一限制部148。也就是说,能够在连结部120处于第一状态的位置时对切换部130的转动进行限制。其结果,能够对尽管连结部120已成为第一状态还要继续转动连结部120来使连结部120成为第二状态的情况进行抑制。
接下来,参照图7~图10,进一步对插头部100进行详细说明。图9是从第二主面B2一侧观察到的插头部100。图10是插头部10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9和图10所示,插头部100还具有螺栓保持部110、端子支承部150和螺母保持部170。
螺栓保持部110握持住螺栓(未图示)。如图9和图10所示,螺栓保持部110可将连结部120、切换部130、端子支承部150和螺母保持部170进行组合。具体来说,螺栓保持部110与连结部120进行组合。还有,连结到连结部120的螺栓保持部110与切换部130进行组合。还有,连结到连结部120和切换部130的螺栓保持部110与端子支承部150进行组合。还有,连结到连结部120、切换部130和端子支承部150的螺栓保持部110与螺母保持部170进行组合。组合到螺母保持部170上的连结部120、切换部130、端子支承部150和螺母保持部170绕着图8中的转动轴芯AX进行旋转。
螺栓保持部110具有头部101、轴部102和贯通孔103。
贯通孔103从头部101贯通到轴部102。螺钉插入贯通到贯通孔103中。
头部101露出在收纳部21的外部。头部101插入贯通到导轨部R的开口部R3中。
头部101具有一对第一凹槽部104。一对第一凹槽部104各自握持住中继端子部181。一对第一凹槽部104位于连结部120一侧。第一凹槽部104的宽度大于第一接触片181A的宽度。因此,第一接触片181A能够配置在一对第一凹槽部104的每一个中。第一凹槽部104用于抑制第一接触片181A从第一凹槽部104上脱落。
轴部102沿着Z轴方向延伸。具体来说,轴部102从头部101朝向螺母保持部170延伸。轴部102的外直径小于头部101的外直径。轴部102具有方筒部105和圆筒部106。
方筒部105从轴部102的中心向外侧突出。方筒部105是外形大致是矩形形状。方筒部105的外形也可以是十字形状。方筒部105的外直径大于圆筒部106的外形。方筒部105抵接到连结部120。
方筒部105具有一对支承台105A。一对支承台105A各自对后面说明的中继端子部181进行支承。还有,一对支承台105A各自从轴部102的中心向外侧推压中继端子部181。
圆筒部106抵接到端子支承部150。
连结部120位于螺栓保持部110与切换部130之间。连结部120具有一对中继端子部181、第一圆筒部121、第二圆筒部122、一对连结片126和第一孔部123。
一对中继端子部181分别与一对传递部R1进行接触,将外部电力中继到导电部160。在第一状态时,中继端子部181不将外部电力中继到导电部160。在第二状态时,中继端子部181将外部电力中继到导电部160。也就是说,在将外部电力中继到导电部160的情况下,将外部电力供给到电源部15。还有,在不将外部电力中继到导电部160的情况下,不将外部电力供给到电源部15。因此,通过切换部130的一次操作,能够将电力供给到电源部15并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而且,通过切换部130的一次操作,能够阻断供给电源部15的电力并将照明器具1从导轨部R上卸下。其结果,能够减轻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和将照明器具1从导轨部R上卸下时的时间和精力。
一对中继端子部181由连结部120进行保持。一对中继端子部181各自是L字形状。一对中继端子部181各自具有第一接触片181A、中间片181B和第二接触片181C。
第一接触片181A能够接触到导轨部R的传递部R1。第一接触片181A从第二单元U2的收纳部21中露出来。中间片181B位于第一接触片181A与第二接触片181C之间。第二接触片181C能够接触到后面说明的导电端子182。第二接触片181C被收纳在第二单元U2的收纳部21中。
第一圆筒部121抵接到螺栓保持部110的头部101。第一圆筒部121从连结片126朝向头部101延伸设置。在第一圆筒部121与头部101之间,配置中继端子部181的第一接触片181A。也就是说,第一圆筒部121使第一接触片181A与连结片126保持间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其结果,即使第一接触片181A与连结片126之间存在障碍物,也能够使第一接触片181A与连结片126进行转动。第一接触片181A与连结片126之间的距离例如对应于导轨部R的凹部R2到传递部R1的距离。
第一圆筒部121具有一对第二凹槽部125。一对第二凹槽部125各自握持住中继端子部181的第一接触片181A。在第一圆筒部121与头部101抵接的情况下,一对第一凹槽部104面向一对第二凹槽部125。因此,第一接触片181A被保持在一对第一凹槽部104与一对第二凹槽部125之间。其结果,能够抑制第一接触片181A从一对第一凹槽部104与一对第二凹槽部125之间脱落。
一对连结片126能够连结到导轨部R的凹部R2。一对连结片126各自从第一孔部123的中心向外侧突出。具体来说,连结片126沿着第一接触片181A延伸的方向突出来。连结片126例如是矩形形状。
第二圆筒部122抵接到切换部130。第二圆筒部122从连结片126朝向切换部130延伸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圆筒部122使切换部130与连结片126保持间隔一定距离的状态。其结果,即使切换部130与连结片126之间存在障碍物,也能够使连结片126进行转动。
第二圆筒部122具有锁止凸部124。锁止凸部124朝向切换部130延伸。
第一孔部123从第一圆筒部121贯通到第二圆筒部122。具体来说,第一孔部123对第一圆筒部121、连结片126和第二圆筒部122进行贯通。第一孔部123例如大致是矩形形状。具体来说,例如,第一孔部123的形状是十字形状。螺栓保持部110插入贯通第一孔部123。具体来说,方筒部105插入贯通第一孔部123。大致矩形形状的方筒部105插入贯通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一孔部123,因此螺栓保持部110在第一孔部123的内部不旋转。由此,连结部120与螺栓保持部110成为组合状态。
第一孔部123具有一对第三凹槽部127。一对第三凹槽部127配置成从第一圆筒部121到第二圆筒部122。第三凹槽部127与第二凹槽部125是连续的。在方筒部105插入贯通第一孔部123的情况下,支承台105A与一对第三凹槽部127彼此相对。因此,中间片181B被保持在支承台105A与第三凹槽部127之间。其结果,能够抑制中继端子部181从连结部120中脱落。
切换部130具有第三圆筒部131、杆部132和第二孔部133。第三圆筒部131抵接到第二圆筒部122。第三圆筒部131的外形大于第一圆筒部121的外形,也大于第二圆筒部122的外形。第三圆筒部131从杆部132朝向第二圆筒部122延伸设置。
通过具有第三圆筒部131,能够将连结部120配置在超过了障碍物的位置,该障碍物从导轨部R向第二单元U2一侧突出。障碍物例如是极性肋(标记极性的小凸起)。极性肋是标记,用于抑制在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时以错误的极性进行安装。在没有第三圆筒部131的情况下,由于极性肋的存在,连结部有时与极性肋发生碰撞而不能转动。也就是说,由于极性肋,连结部与导轨部R的连结有时被阻碍。还有,由于极性肋,有时照明器具1相对于导轨部R成倾斜的状态。但是,通过具有第三圆筒部131,能够将连结部120配置在超过了极性肋的位置。其结果,能够降低极性肋对连结部120的转动进行干扰。还有,能够抑制照明器具1以相对于导轨部R倾斜的姿势进行配置。另外,延伸设置的第三圆筒部131的高度优选为高于极性肋的高度。
还有,在将照明器具1配置到导轨部R上的情况下,有时发生用于对导轨部R的端部进行堵塞的堵塞部件(即,称为末端件的端接零件或者称为连接件的连结零件)与连结部发生干扰。也就是说,导轨部R的堵塞部件与连结部有时发生碰撞,导致连结部不能转动。但是,通过具有第三圆筒部131,能够将连结部120配置在超过了导轨部R的堵塞部件中干扰部分的位置。其结果,能够降低导轨部R的堵塞部件对连结部120的转动进行干扰。还有,能够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的端部。
第三圆筒部131具有锁止凹部137。在第三圆筒部131中,锁止凹部137每隔规定角度地形成。规定角度例如是“90度”。锁止凹部137与第二圆筒部122的锁止凸部124进行锁止。因此,锁止凹部137用来限定将连结部120安装到切换部130上的位置。其结果,能够抑制在将连结部120安装到切换部130上时把连结部120安装在错误的位置。
杆部132具有第四圆筒部136和操作部138。第四圆筒部136从第三圆筒部131朝向插头基座部140延伸。
操作部138从第四圆筒部136开始延伸出来。操作部138是矩形的板状。操作部138具有第一面138A、第二面138B、第三面138C、第四面138D和第五面138E。
第一面138A面向导轨部R。
第二面138B是第一面138A的相反侧一面。第二面138B面向插头基座部140。第二面138B具有第二卡合部138F。第二卡合部138F是卡合凹部。第二卡合部138F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第三面138C是位于第一面138A与第二面138B之间的面。第三面138C比第四面138D更靠近转动轴芯AX一侧。
第四面138D是第三面138C的相反侧一面,是位于第一面138A与第二面138B之间的面。
第五面138E位于第一面138A与第二面138B之间,也位于第三面138C与第四面138D之间。第五面138E从第四面138D开始沿着朝向转动轴芯AX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将手指放到倾斜的第五面138E上。其结果,能够抑制在转动操作部138时放在第五面138E上的手指在第五面138E上打滑。
还有,第五面138E具有从第一面138A朝向第二面138B的方向上的凹槽部139。因此,能够将指甲卡在倾斜的第五面138E的凹槽部139上。其结果,放在操作部138上的手指不易打滑,能够容易地转动操作部138。
第二孔部133从第三圆筒部131贯通到第四圆筒部136。第二孔部133的形状例如是大致矩形形状。具体来说,例如,第二孔部133的形状是十字形状。方筒部105插入贯通第二孔部133。大致矩形形状的方筒部105插入贯通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二孔部133,因此螺栓保持部110在第二孔部133的内部不旋转。由此,连结部120、螺栓保持部110与切换部130成为组合状态。
第二孔部133具有一对第四凹槽部135。一对第四凹槽部135配置成从第三圆筒部131到第四圆筒部136。第四凹槽部135与第三凹槽部127是连续的。也就是说,第四凹槽部135与第二凹槽部125和第三凹槽部127是连续的。在方筒部105插入贯通第二孔部133的情况下,支承台105A与一对第四凹槽部135彼此面对。因此,中间片181B被保持在支承台105A与一对第四凹槽部135之间。其结果,能够抑制中继端子部181从切换部130中脱落。
插头基座部140的主体部141还具有第三支承板143、第三直立壁147和一对安装部149。
第三支承板143面向导轨部R。第三支承板143在比第一支承板142远的位置面向导轨部R。第三支承板143在比第二支承板144近的位置面向导轨部R。还有,第三支承板143面向第三圆筒部131。第三支承板143抵接到第四圆筒部136。
第三支承板143具有贯通孔143A。贯通孔143A使插头基座部140的外部与插头基座部140的内部进行连通。换言之,贯通孔143A将收纳部21的外部与收纳部21的内部进行连通。中继端子部181插入贯通贯通孔143A。具体来说,中继端子部181的第二接触片181C插入贯通贯通孔143A。也就是说,插入贯通到贯通孔143A中的第二接触片181C位于收纳部21的内部。
第三直立壁147从第三支承板143朝向第一支承板142延伸。
一对安装部149将插头部100安装到第二单元U2上。具体来说,一对安装部149用于将插头部100固定到贯通部203中。一对安装部149连结到第一支承板142。
还有,第一直立壁145可以面向操作部138的第三面138C。也就是说,第一直立壁145对切换部130的转动进行限制。第一直立壁145相当于“第二限制部”的一个例子。具体来说,在连结部120为第二状态的位置P2,第一直立壁145对沿着第二转动方向RB转动的切换部130进行转动限制。第二转动方向RB表示切换部130以转动轴芯AX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使连结部120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时的方向。因此,切换部130的转动不越过第一直立壁145。也就是说,能够在连结部120处于第二状态的位置时对切换部130的转动进行限制。其结果,能够对尽管连结部120已成为第二状态还要继续转动连结部120来使连结部120成为第一状态的情况进行抑制。
还有,第二支承板144具有第一卡合部144A。第一卡合部144A配置在连结部120处于第一状态的位置或连结部120处于第二状态的位置。第一卡合部144A与第二卡合部138F进行卡合。其结果,能够告诉使用者,在第一卡合部144A与第二卡合部138F进行卡合的位置,连结状态发生改变。
第一卡合部144A是卡合凸部。第一卡合部144A的卡合凸部的大小小于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的大小。也就是说,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的大小大于第一卡合部144A的卡合凸部的大小。因此,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与第一卡合部144A的卡合凸部之间存在间隙。换言之,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与第一卡合部144A的卡合凸部之间存在游隙。也就是说,在对切换部130进行操作时,在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抵接到第一卡合部144A的卡合凸部为止,容易移动切换部130。由此,能够在间隙的范围使切换部130移动,从而让使用者的手指放到切换部130上。因此,能够变化到容易使切换部130转动的姿势。其结果,切换部130的操作变得容易。还有,与不使切换部130移动就将使用者的手指放到切换部130上的情况相比较,使用者的手指放到切换部130的接触范围增加了,因此能以较轻的力来使切换部130转动。
第一卡合部144A含有第一卡合凸部144B和第二卡合凸部144C。第一卡合凸部144B与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进行卡合。具体来说,切换部130的转动被第一限制部148限制时,第一卡合凸部144B与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进行卡合。第二支承板144上,第二卡合凸部144C的配置位置与第一卡合凸部144B的配置位置不同。第二卡合凸部144C与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进行卡合。具体来说,切换部130的转动被第一直立壁145限制时,第二卡合凸部144C与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进行卡合。因此,在第一卡合凸部144B与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进行卡合的情况下,让使用者识别到连结部120变为了第一状态。还有,在第二卡合凸部144C与第二卡合部138F的卡合凹部进行卡合的情况下,让使用者识别到连结部120变为了第二状态。其结果,只要将切换部130移动到某个位置,就能够让使用者容易地识别连结状态是否发生了变更。
如图10所示,第一卡合凸部144B配置在第一直立壁145与第二直立壁147之间。还有,如图7和图10所示,第二卡合凸部144C配置在第一直立壁145不与第二直立壁147彼此面对的位置。
端子支承部150具有主体部151和贯通孔152。主体部151具有突出部151A和一对第五凹槽部153。突出部151A朝向切换部130突出。突出部151A的形状例如大致是矩形形状。具体来说,例如,突出部151A的形状是十字形状。突出部151A插入贯通第二孔部133。大致矩形形状的突出部151A插入贯通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二孔部133,因此切换部130与端子支承部150成为组合状态。也就是说,连结部120、螺栓保持部110、切换部130和端子支承部150成为组合状态。
一对第五凹槽部153沿着贯通孔152所延伸的方向配置。第五凹槽部153握持住中继端子部181的第二接触片181C。其结果,能够抑制中继端子部181从端子支承部150中脱落。
贯通孔152贯通主体部151。螺栓保持部110的圆筒部106插入贯通到贯通孔152中。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将导电部160安装到插头基座部140上时,可以预先设定导电部160的配置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160配置成与收纳部21延伸的第一方向PD1为相同方向。因此,能够将导电部160朝向收纳部21的内部空间较宽广的方向进行配置。其结果,即使在收纳部21的第二方向PD2侧的长度短于收纳部21的第一方向PD1侧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插头部100安装到第二单元U2上。
例如,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第二单元U2在第二方向PD2上的长度与导轨部R在第二方向PD2上的长度一致的情况下,导电部160沿着第二方向PD2配置后,就无法将插头部100安装到第二单元U2中。但是,导电部160配置成与收纳部21所延伸的第一方向PD1为相同方向,因此能够将插头部100安装到本实施方式这样的收纳部21中。
导电部160具有主体部161、贯通孔163和一对导电端子182。
一对导电端子182被保持在主体部161中。一对导电端子182各自具有第一接触部182A和第二接触部182B。第一接触部182A位于主体部161的内部。第一接触部182A能够与第二接触片181C进行接触。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在导轨部R与连结部120进行了连结的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部182A与第二接触片181C进行接触。也就是说,中继端子部181中继来的外部电力被传递到导电端子182。因此,能够将外部电源的外部电力供给到电源部15。
第二接触部182B连接到电源部15的电源线(未图示)。第二接触部182B位于主体部161的外部。
主体部161握持住一对导电端子182。主体部161是箱形。主体部161具有底壁161A和侧壁161B。底壁161A上,配置了贯通孔163。侧壁161B从底壁161A朝向插头基座部140延伸。
侧壁161B具有一对端子保持部162。一对端子保持部162各自握持住导电端子182。一对端子保持部162各自具有第一狭缝162A和第二狭缝162B。导电端子182中的第二接触部182B插入贯通第一狭缝162A。导电端子182中的第一接触部182A插入贯通第二狭缝162B。
螺母保持部170具有主体部171和贯通孔174。主体部171握持住螺母(未图示)。螺母被紧固到通过螺栓保持部110的贯通孔103插入贯通的螺栓上。贯通孔174将主体部171贯通。
另外,不对电源部15供给外部电力的另一个插头部100例如没有中继端子部181。因此,关于具备中继端子部181的一个插头部100与不具备中继端子部181的另一个插头部100,除了中继端子部181以外的部件都是共通的。其结果,能够削减制造插头部100时的制造成本。另外,另一个插头部100在上述中不具有中继端子部181,但不限于此。例如,另一个插头部100也可以不具有导电端子182。也就是说,另一个插头部100只要是不对电源部15进行供电的状态即可。
[实施方式二]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4,对实施方式二的照明器具1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二的照明器具1与实施方式一的照明器具1形状不同。以下,关于实施方式二,说明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事项,而省略与实施方式一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11、图12和图13,对实施方式二的照明器具1进行说明。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立体图。图12是从导轨部R一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二的照明器具1。图12中,是导轨部R与照明器具1进行了连结的第二状态。图12中,为了便于理解实用新型,省略了导轨部R。图13是图12中的照明器具1的XII-XII截面图。
照明器具1沿着第一方向PD1和第二方向PD2延伸。照明器具1具备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还有,实施方式二的照明器具1通过插头部100连结到导轨部R。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元U1的形状与第二单元U2的形状基本一致。例如,在第一单元U1的形状是矩形形状的情况下,第二单元U2的形状是矩形形状。还有,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沿着第一方向PD1延伸。而且,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沿着第二方向PD2延伸。因此,第一单元U1和第二单元U2是统一的。还有,第一单元U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单元U2的延伸方向是统一的。其结果,照明器具1的整体感得到提高。
如图11~图13所示,第一单元U1含有盖子部件3、光源部7、基座部13、电源部15和安装部19。
第二单元U2含有收纳部21和一对插头部100。收纳部21是一面开口的箱形。收纳部21含有第一壁201、第二壁202、一对贯通部203和调整板206。
实施方式二的一对贯通部203各自在沿着第二方向PD2延伸的第二壁20的一部分和第一壁201的一部分中,将收纳部21的内部与收纳部21的外部进行贯通。
一对插头部100分别配置在一对贯通部203中。也就是说,实施方式二的插头部100的位置与实施方式一的插头部100的位置相比较,相差了90度。
插头部100具有螺栓保持部110、连结部120、切换部130、插头基座部140、端子支承部150、导电部160和螺母保持部170。
如图13所示,插头部100中的连结部120露出来,插头部100中的导电部160被收纳在收纳部21中。还有,导电部160面向第二主面B2中与电源部15所面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而且,导电部160以与基座部13交叉的方向,在第一主面B1中配置光源部7的位置重叠于第一主面B1。
因此,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也能够将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配置在第二主面B2的不同位置。也就是说,插头部100与电源部15不重叠。由此,插头部100和电源部15不重叠,照明器具1在铅垂方向上的厚度不增加。其结果,在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之后,能够抑制照明器具1相对于安装了导轨部R的面过度突出。
调整板206用于调整照明器具1的偏斜。调整板206安装在第一壁201上。例如,构成照明器具1的部件在照明器具1的内部发生了偏斜配置的情况下,安装到导轨部R上的照明器具1对应于部件的偏斜,有时会发生倾斜。也就是说,有时照明器具1是相对于导轨部R倾斜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照明器具1中发生部件偏斜的情况下,调整板206安装到第一壁201上。例如,调整板206配置在电源部15的相反侧位置。例如,相对于通过一对插头部100中心的中心线A,电源部15配置在第一设置方向D1一侧。另一方面,相对于中心线A,调整板206配置在第二设置方向D2一侧。第一设置方向D1表示从调整板206到电源部15的方向。第二设置方向D2表示朝向第一设置方向D1的相反侧的方向。其结果,利用调整板206,能够抑制在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之后照明器具1相对于导轨部R的倾斜。
还有,调整板206具有多个孔205。螺丝钉B配置在多个孔205中。螺丝钉B位于调整板206与导轨部R之间。因此,能够减少照明器具1相对于导轨部R倾斜的范围。其结果,能够抑制照明器具1相对于导轨部R的倾斜。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和图14,对实施方式二的插头部100进行详细说明。图14表示成为了第一状态时的插头部100。
图14中的实施方式二的插头部100的连结部120的角度不同于图9中的实施方式一的插头部100的连结部120的角度。具体来说,实施方式二的连结部120的角度与实施方式一的连结部120的角度相比较,相差了90度。也就是说,实施方式二中,成为了第一状态时的连结部120沿着第一方向PD1。还有,成为了第二状态时的连结部120沿着第二方向PD2。因此,即使是在配合照明器具1的形状使插头部100的安装位置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改变连结部120的角度使照明器具1连结到导轨部R上。其结果,将插头部100安装到照明器具1时的自由度得到提高。
例如,在要改变连结部120的角度的情况下,使图10中的连结部120旋转90度,从而使连结部120的锁止凸部124与切换部130的锁止凹部137进行锁止。由此,在切换部130要沿着第一转动方向RA进行转动的情况下,连结部120是沿着第二方向PD2。还有,在切换部130要沿着第二转动方向RB进行转动的情况下,连结部120是沿着第一方向PD1。其结果,即使改变插头部100的安装位置,也能够将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
还有,图14中的实施方式二的插头部100的导电部160的角度不同于图9中的实施方式一的插头部100的导电部160的角度。具体来说,实施方式二的导电部160的角度与实施方式一的导电部160的角度相比较,相差了90度。也就是说,实施方式二中,导电端子182从插头基座部140突出来。因此,能够配合电源部15的位置来改变导电部160相对于插头基座部140的位置。其结果,电源部15的配置自由度得到提高。
例如,在要改变导电部160的角度的情况下,使图10中的导电部160旋转90度再固定到插头基座部140中。由此,能够配合电源部15的配置方向来改变导电部160的位置。其结果,在照明器具1内将电源部15与导电部160进行连接变得容易。
还有,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在安装到了导轨部R上的状态下,切换部130被收纳在贯通部203中。也就是说,在将多个照明器具1安装到导轨部R上时,能够配置成照明器具1与照明器具1之间的距离较小。也就是说,能够将多个照明器具1连续地安装在导轨部R上。其结果,多个照明器具1并排配置时的美观度得到提高。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还有,可以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实用新型的若干个结构要素,来形成各种实用新型。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删除几个结构要素。而且,也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为了便于理解,附图中主要对各结构要素进行了示意性地表示,为了方便作图,图示各结构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可能与实际有出入。还有,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要素的速度、材质、形状、尺寸等只是一个例子,不是特别限定,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实施方式一的一对插头部100中的其中一个具有中继端子部18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一对插头部10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中继端子部181。在一对插头部10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中继端子部181的情况下,照明器具1具备一对插头部100、与一对插头部100分别对应的多个电源部15、与多个电源部15分别对应的多个光源部7。
例如,在照明器具1是可以控制调色的情况下,一对插头部100中的一个插头部100将电力供给到第一电源部。第一电源部将电力供给到射出第一光色的光的第一光源部。还有,一对插头部100中的另一个插头部100将电力供给到第二电源部。第二电源部将电力供给到射出第二光色(不同于第一光色)的光的第二光源部。
还有,例如,在照明器具1是多个电源部15各自执行的控制内容不同的情况下,一对插头部100中的一个插头部100将电力供给到第一电源部。第一电源部例如对应于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还有,一对插头部100中的另一个插头部100将电力供给到第二电源部。第二电源部例如对应于DALI(Digital Addressable Lighting Interface)控制。DALI(日本注册商标)控制是照明器具的控制规范。
还有,具有中继端子部181的插头部100的数量不限于2个,照明器具1也可以具有3个以上的插头部100。也就是说,照明器具1也可以具有多个插头部100、与多个插头部100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电源部15、与多个电源部15的数量相对应的光源部7。

Claims (10)

1.一种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基座部,所述基座部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
光源部,所述光源部配置在所述第一主面上并射出光;
电源部,所述电源部基于外部电源的外部电力向所述光源部供电;
插头部,所述插头部以连结到导轨部的方式将所述外部电力供给到所述电源部;以及
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对所述基座部、所述电源部、所述插头部中的特定部进行收纳,
所述电源部面向所述第二主面,
所述特定部面向所述第二主面中与所述电源部所面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并以与所述基座部交叉的方向,在所述第一主面中配置所述光源部的位置重叠于所述第一主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部还包含连结部和切换部,
所述连结部连结到所述导轨部,
所述切换部切换所述连结部相对于所述导轨部的连结状态,
所述收纳部还具有第一壁、第二壁和贯通部,
所述第一壁面向所述导轨部,
所述第二壁从所述第一壁开始沿着朝向所述基座部的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贯通部从所述第一壁的一部分到所述第二壁的一部分将所述收纳部的内部与所述收纳部的外部进行贯通,
所述连结部配置在所述贯通部中并位于所述第一壁一侧,
所述切换部配置在所述贯通部中并位于所述第二壁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用于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导轨部与所述连结部未连结,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导轨部与所述连结部进行了连结,
在切换到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从所述贯通部突出来,
在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被收纳在所述贯通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部还具有中继端子部,所述中继端子部用于将所述外部电力中继到所述电源部,
所述中继端子部在所述第一状态时不将所述外部电力中继到所述电源部,而在所述第二状态时将所述外部电力中继到所述电源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部还具有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对沿着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所述切换部进行转动限制,
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表示所述切换部以转动轴芯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从所述第二状态变为所述第一状态时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部还具有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限制部对沿着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所述切换部进行转动限制,
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表示所述切换部以转动轴芯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从所述第一状态变为所述第二状态时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部还具有第一卡合部,
所述切换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进行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所述第一卡合部配置在所述导轨部与所述连结部为所述第一状态的位置或者所述导轨部与所述连结部为所述第二状态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是卡合凸部,
所述第二卡合部是卡合凹部,
所述卡合凹部的大小大于所述卡合凸部的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含有第一卡合凸部和第二卡合凸部,所述第二卡合凸部配置在不同于所述第一卡合凸部的位置,
所述第一卡合凸部在所述切换部的转动被所述第一限制部限制时与所述卡合凹部进行卡合,
所述第二卡合凸部在所述切换部的转动被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时与所述卡合凹部进行卡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部还具有导电部,所述中继端子部将所述外部电力中继到所述导电部,所述导电部将所述外部电力传递到所述电源部,
所述收纳部沿着所述基座部所延伸的方向进行延伸,
所述导电部配置成朝向与所述收纳部所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CN202120752218.8U 2020-04-20 2021-04-13 照明器具 Active CN2155700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4735 2020-04-20
JP2020-074735 2020-04-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70065U true CN215570065U (zh) 2022-01-18

Family

ID=78279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52218.8U Active CN215570065U (zh) 2020-04-20 2021-04-13 照明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74778A (zh)
CN (1) CN21557006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48493B1 (ko) * 2022-12-27 2023-06-28 신창엔텍 주식회사 높이조절이 가능한 안전등조립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74778A (ja) 2021-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0113555A (ja) 照明装置
EP3719394B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associated illumination system, as well as adapter component
JP2013051055A (ja)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CN215570065U (zh) 照明器具
CN110778995A (zh) 一种磁吸导电轨道
EP3434971B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attachment member
JP2018118687A (ja) 照明ユニット
JP6979602B2 (ja) 照明装置
JP6796803B2 (ja) 照明器具
KR101713963B1 (ko) 간접 조명장치
JP7249866B2 (ja) 照明器具および照明システム
JP2008155751A (ja) Led照明装置
JP2022116654A (ja) 装着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JP2020057629A (ja) 照明器具
JP7450082B2 (ja) 照明器具
JP2023171354A (ja) 照明器具の取付部材、及び照明器具
JP7422494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の組付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灯具および灯具取付器具
CN217928462U (zh) 一种磁铁安装结构及其照明灯具
JP2018120748A (ja) 照明装置
JP7026584B2 (ja) 照明器具
JP7108950B2 (ja) 照明装置
JP2024047746A (ja) 照明器具
KR102006988B1 (ko) 조명 장치
KR20100037837A (ko) 컴퓨터용 카메라 조립체
WO2021187204A1 (ja) 配線器具、及び、配線器具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