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21621U - 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21621U
CN215521621U CN202121404401.5U CN202121404401U CN215521621U CN 215521621 U CN215521621 U CN 215521621U CN 202121404401 U CN202121404401 U CN 202121404401U CN 215521621 U CN215521621 U CN 2155216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bearing outer
bearing
outer ring
suppor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0440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锋
吴雄
朱秦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ie Jin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e Jin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e Jin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e Jin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0440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216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216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216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至少套设在待支撑轴的一侧,包括:轴承外圈;轴承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轴承外圈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调整螺母,与所述轴承外圈对接,以调节所述轴承外圈的位置;保持架,设置在所述轴承外圈内侧的;滚珠,至少部分放置在所述保持架内,能与所述轴承外圈和所述待支撑轴滑动配合;所述待支撑轴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滚珠滑动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自靠近轴心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轴心的一侧向所述待支撑轴的中轴线逐渐靠近;其通过将轴承的内圈删除,直接与轴配合,减少误差累积,在提高轴安装精度和灵敏度的同时,调整间隙也更加方便,能更好的保证同心度、降低摩擦力矩。

Description

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属于轴承支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轴的支撑结构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一方面,轴与支撑结构内圈、内圈与滚珠之间有一个误差累积,另一方面,支撑结构内圈相对于其所支撑的轴高速旋转,内圈因摩擦而产生热量,容易导致其疲劳失效,缩短内圈使用寿命,降低轴的精度和灵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提高轴安装精度及灵敏度的高灵敏轴支撑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灵敏轴支撑结构,包括:
轴承外圈;
保持架,设置在所述轴承外圈内侧;
以及滚珠,设置在所述保持架上且与所述轴承外圈滑动配合;
其中,所述待支撑轴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滚珠滑动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自靠近轴心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轴心的一侧向所述待支撑轴的中轴线逐渐靠近。
进一步地,所述保持架上设置有安装槽,至少部分所述滚珠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保持架的厚度随着所述待支撑轴的直径减小而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配合面与所述中轴线之间存在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9°~19°。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为14°。
进一步地,所述保持架材料为弹性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轴承外圈两侧的防尘盖及用以将所述防尘盖的位置固定的支撑件。
进一步地,靠近所述待支撑轴的所述防尘盖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以使得所述待支撑轴的一侧伸入至所述轴承外圈内,以与所述滚珠配合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还包括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上设置有安装容置槽,所述轴承外圈设置在所述安装容置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还包括调整螺母,所述调整螺母与所述轴承外圈对接,以调节所述轴承外圈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轴与滚珠直接滚动配合,系统性地将轴承与轴的结构整合在一起,减少误差累积,在提高轴安装精度和灵敏度的同时,调整间隙也更加方便,能更好的保证同心度。
通过优化设计,增加了保持架的宽度,保证在无轴承内圈时,轴承外圈、滚珠及保持架本身还能保持为一个整体,确保滚珠在保持架内灵活自由,此外还能锁住滚珠使其不能滑出,降低其安装难度。而防尘盖在一面可以做成全封闭,增加了密封性,可以延长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及灵敏度的可靠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的一种高灵敏度轴的支撑结构,其套设在待支撑轴1的至少一端。待支撑轴的一侧设置有与支撑结构配合的配合面5,该配合面5自靠近轴心的一侧至远离轴心的一侧向该待支撑轴1的中轴线逐渐靠近,其中,轴心为待支撑轴1的轴心。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该配合面5与支撑结构长期滚动配合的固定区域会产生磨损,可以调节支撑结构与配合面5的滚动配合的区域,一方面,能保证支撑结构与待支撑轴1之间运行的精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其摩擦力矩。
并且,该配合面5的设置对后期支撑结构与待支撑轴1之间的安装技术要求较低,部件加工以及后期维护也更为简单。其中,配合面5与中轴线的夹角度数设定范围为9°~19°。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该角度设定度数为14°,以保证两者之间的配合的精度。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提高待支撑轴1在运行过程中的灵敏度及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待支撑轴1的两端皆设置有该支撑结构。相应的,待支撑轴1的两侧均设置有配合面5。
具体的,该支撑结构包括轴承座3、设置在轴承座3内的轴承外圈21、设置在轴承外圈21内侧的保持架23、以及设置在该保持架23上且与轴承外圈21滑动配合的滚珠22,其中,轴承座3中间设置有容置槽,用以收容轴承外圈21,以对轴承外圈21起到固定支撑作用,防止轴承外圈21在整体结构运行过程中与待支撑轴1的位置发生偏移,进而降低整体支撑结构的精度。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中的轴承外圈21、保持架23及滚珠22构成了无内圈轴承2,无内圈轴承2可以使得滚珠22与待支撑轴1的配合面5直接接触,进而提高运行的灵敏度及精准度。其中,轴承外圈21上形成有外滚道,保持架23及滚珠22设置在外滚道内。而待支撑轴1的配合面5与滚珠22直接接触,以使得待支撑轴1转动时,直接将待支撑轴1的配合面5作为滚珠22的内滚道,相较于常见结构中待支撑轴与轴承内圈滑动配合,轴承内圈再与滚珠滑动配合,本支撑结构有效减少了误差累积,降低了摩擦损耗,能明显提高待支撑轴1的安装精度、同心度和灵敏度。
至少部分滚珠22放置在保持架23内,能与轴承外圈21和待支撑轴1滑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保持架23上开设有若干个槽孔,槽孔的个数与滚珠22的个数相对应,即每个槽孔内放置有一个滚珠22,从而防止跑珠,避免滚珠22之间互相咬磨。该若干个槽孔均匀分布,从而使滚珠22排列保持固定距离,使滚珠22沿圆周均布化,减少轴承间隙在运转中窜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保持架23的厚度随着待支撑轴1的直径减小而增大,以防止在待支撑轴1的配合面5直径较小的区域内,滚珠22与保持架23脱离。其增加了保持架23的整体强度,保证了在无轴承内圈时,轴承外圈21、滚珠22及保持架23本身还能保持为一个整体,且滚珠22能在保持架23内灵活自由运动的同时又不会滑落脱出保持架23,降低其安装难度。为了进一步保证支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该支撑结构还在轴承外圈21的两侧设置有防尘盖24,防尘盖24用以防止灰尘进入至轴承外圈21内,对滚珠22与外滚道和内滚道之间的配合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运行精度。在轴承外圈21的两侧具有梯形牙口,轴承外圈21和防尘盖24之间设置有支撑件25,其通过与轴承外圈21两侧的梯形牙口嵌合能够将防尘盖24固定在轴承外圈21上。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5为密封圈,在起到固定支撑作用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加整体结构的密封性。
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待支撑轴1需要深入到无内圈轴承2中与其进行滑动配合,因此在靠近待支撑轴1的防尘盖24上设置有通孔,通孔的大小需满足能使待支撑轴1自由出入,但也不可与待支撑轴1之间的间隙过大,防止灰尘等异物通过间隙进入轴承内部。而且由于实施例中取消了轴承内圈,待支撑轴1也不需要完全贯穿整个无内圈轴承2,因此远离待支撑轴1的防尘盖24可以为全封闭结构,增加了无内圈轴承2的密封性,保证滚珠22在洁净的空间中转动,可以延长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和灵敏度的可靠性。
本支撑结构还包括调整螺母4,其设置在轴承座3的容置槽内,并且与无内圈轴承2对接,以调节无内圈轴承2与待支撑轴1的相对位置,进而调节滚珠22与配合面5之间的滚动配合区域。其中,调整螺母4在远离与无内圈轴承2相接点的一侧有凹槽,可使用与之相配的工具来调节调整螺母4以改变无内圈轴承2在安装槽内的位置,能更好的调节无内圈轴承2与待支撑轴1的配合精度。调整螺母4也可替换为其他调节结构,只要能方便准确调节无内圈轴承2在安装槽内的位置皆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待支撑轴1的两侧对称设置,除上述一侧外,另一侧与以上所述各组成部件结构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改变现有技术结构,让待支撑轴与滚珠直接滚动配合,系统性地将轴承与轴的结构整合在一起,减少误差累积,在提高轴安装精度和灵敏度的同时,调整间隙也更加方便,能更好的保证同心度、降低摩擦力矩。通过优化设计,增加了保持架的宽度,保证在无轴承内圈时,轴承外圈、滚珠及保持架本身还能保持为一个整体,确保滚珠在保持架内灵活自由,此外还能锁住滚珠使其不能滑出,降低其安装难度。而防尘盖在一面可以做成全封闭,增加了密封性,可以延长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及灵敏度的可靠性。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Claims (10)

1.一种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至少套设在待支撑轴的一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承外圈;
保持架,设置在所述轴承外圈内侧;
以及滚珠,设置在所述保持架上且与所述轴承外圈滑动配合;
其中,所述待支撑轴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滚珠滑动配合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自靠近轴心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轴心的一侧向所述待支撑轴的中轴线逐渐靠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上设置有安装槽,至少部分所述滚珠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的厚度随着所述待支撑轴的直径减小而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面与所述中轴线之间存在夹角,所述夹角的范围为9°~1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材料为弹性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轴承外圈两侧的防尘盖及用以将所述防尘盖的位置固定的支撑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待支撑轴的所述防尘盖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以使得所述待支撑轴的一侧伸入至所述轴承外圈内,以与所述滚珠配合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还包括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上设置有容置槽,所述轴承外圈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还包括调整螺母,所述调整螺母与所述轴承外圈对接,以调节所述轴承外圈的位置。
CN202121404401.5U 2021-06-23 2021-06-23 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 Active CN2155216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04401.5U CN215521621U (zh) 2021-06-23 2021-06-23 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04401.5U CN215521621U (zh) 2021-06-23 2021-06-23 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21621U true CN215521621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809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04401.5U Active CN215521621U (zh) 2021-06-23 2021-06-23 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216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65688A (en) Anti-friction bearing for wheels of automotive vehicles
JP2004522923A5 (zh)
US6132102A (en) Retaining structure for retaining rolling bodies of a rolling bearing, in particular a cylindrical roller bearing
CN215521621U (zh) 高灵敏轴的支撑结构
CN211540557U (zh) 一种新型高精度滚子磨床导辊主轴轴系
JPH08270663A (ja) シール付自動調心転がり軸受
CN201794924U (zh) 自动调心球轴承
JP5092383B2 (ja) 工作機械の主軸本体旋回部用玉軸受
JP2003042160A (ja) アンギュラ玉軸受及び主軸装置
CN215677012U (zh) 摆锤结构及水平仪
JPH0133689B2 (zh)
US4934843A (en) Rotary structure
JP4743176B2 (ja) 組合せ玉軸受及び複列玉軸受
CN110043566B (zh) 滚动轴承及其轴承套圈
JP2001336535A (ja) 転がり軸受用保持器
JP2010133563A (ja) 工作機械の回転テーブル装置
CN220416001U (zh) 一种新型轴承
JP2001024044A (ja) ガイドローラ装置
RU2308620C1 (ru) Подшипник а.сарычева (роликовый конический подшипник качения)
CN215058890U (zh) 一种双列圆锥滚动轴承
CN220980106U (zh) 一种超静音电机轴承
CN218408161U (zh) 一种自动调心滚子轴承
JPH0653323B2 (ja) 予圧調整式スピンドルユニット
JPH0735808B2 (ja) 針状ころ軸受
JP2535876Y2 (ja) 転がり軸受の固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