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02434U - 一种新型卤煮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卤煮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502434U CN215502434U CN202121453566.1U CN202121453566U CN215502434U CN 215502434 U CN215502434 U CN 215502434U CN 202121453566 U CN202121453566 U CN 202121453566U CN 215502434 U CN215502434 U CN 2155024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plitter
- inner container
- plates
- flow distrib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卤煮锅,包括内胆和外锅,所述外锅套在内胆外且所述内胆的顶端与外锅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外锅与内胆的侧壁之间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螺旋状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侧与内胆的外侧壁紧密连接且另一侧与外锅的内侧壁紧密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明火加热,聚热分流板的中心部位只有第一分流板被直接加热,第一分流板将热传递给内胆的底部并且并热气均匀分散,有效地提高了燃料的有效热效率;热气在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和第三分流板之间的空隙内流动,由于热气向上升腾的趋势,热气会沿着空腔向上,但空腔被导流板分隔,热气只能顺着导流板的路径螺旋上升,在装置内停留时间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卤煮锅。
背景技术
夹层锅又名蒸汽锅、蒸煮锅、夹层蒸汽锅,通常由锅体和支脚组成。锅体是由内外锅体组成的双层结构形式,中间夹层通入蒸汽加热。夹层锅具有受热面积大、热效率高、加热均匀、液料沸腾时间短、加热温度容易控制、外型美观、安装容易、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夹层锅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的加工,也可用于大型餐厅或食堂熬汤、炖肉、熬粥等,是食品加工提高质量、缩短时间、改善劳动条件的良好设备。但是现有的夹层锅结构比较简单,在对物料进行蒸煮时,锅的热交换效率较低,且锅内的各个位置的温度差较大,蒸煮效果较差。
现有技术下对夹层锅的改进一般是在两层腔体的内部增加蒸汽导流板或在锅底增加导热片以提高热交换效率,如CN203340938提供的加热夹层锅:半圆形夹层锅体的夹层内均布有多块用于分流蒸汽的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分布设置呈括号形,该装置通过分流板对蒸汽分流使锅体与蒸汽均匀接触以增加热交换效率;再如CN204192334提供的一种高效夹层锅:在锅底与夹层之间设置若干导热圈,所述的导热圈包括导热片,相邻导热圈的导热片交错设置,该装置通过导热片增加锅底与蒸汽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以上装置均只从单一方面提高热交换效率,且并未从根本上提高有效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卤煮锅,以解决处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卤煮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内胆和外锅,所述外锅套在内胆外且所述内胆的顶端与外锅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外锅与内胆的侧壁之间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螺旋状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侧与内胆的外侧壁紧密连接且另一侧与外锅的内侧壁紧密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锅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的底端与导流板的顶端在同一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内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聚热分流板,所述聚热分流板整体呈圆形且直径与内胆外径相同。
更优选的,所述聚热分流板包括多个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和第三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和第三分流板均为弧形金属薄板且弧形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分流板呈环形均匀排列在内胆的底端,所述第一分流板一端相互连接且另一端位于内胆的底端外缘上,所述第二分流板呈环形排列在内胆的底端且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流板的中点,所述第三分流板呈环形排列在内胆的底端且位于相邻的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的中点,所述第二分流板和第三分流板的一端也位于内胆的底端外缘上。
更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第三分流板的侧投影均为直角梯形;所述第二分流板侧投影的上底、斜腰和直腰分别与第一分流板侧投影的上底、斜腰和直腰重合且所述第二分流板的弧长小于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三分流板侧投影的上底、斜腰和直腰分别与第一分流板侧投影的上底、斜腰和直腰重合且所述第三分流板的弧长小于第二分流板。
更优选的,所述聚热分流板上还设有挡火板且所述挡火板为斗笠形金属薄板,所述挡火板的顶端直径与外锅的内径相同且顶端固定连接在外锅的内侧壁上,所述挡火板的侧壁坡度与聚热分流板相同且挡火板的侧壁与聚热分流板紧密贴合;所述挡火板的底端设有第一开口以供火焰直接灼烧聚热分流板。
优选的,所述外锅的侧壁还设有用于将燃气盘放进外锅内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顶端不高于内胆的底端且第二开口的底端与外锅的锅底上表面重合。
优选的,所述外锅的侧壁设有保温层。
更优选的,所述保温层的材质为石棉。
更优选的,所述外锅的底端设有支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明火加热,火焰通过挡火板的开口处直接灼烧聚热分流板的露出部分,其他部位由于挡火板的遮挡不与火焰直接接触;聚热分流板的中心部位只有第一分流板被直接加热,第一分流板将热传递给内胆的底部并且并热气均匀分散,有效地提高了燃料的有效热效率;热气在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和第三分流板之间的空隙内流动,并进入腔体;热气本应在腔体内直接上升,但由于腔体被导流板分隔,热气上升通道受阻,只能顺着导流板的路径绕内腔螺旋上升,由此,热气在装置内的时间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聚热分流板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聚热分流板的侧投影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气口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内胆;2-外锅;3-腔体;4-导流板;5-聚热分流板;50-第一分流板;51-第二分流板;52-第三分流板;6-挡火板;7-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包括内胆1和外锅2,外锅2的底端设有支腿。外锅2套在内胆1外且内胆1的顶端与外锅2的顶端固定连接,外锅2与内胆1的侧壁之间设有腔体3,腔体3内设有螺旋状的导流板4,导流板4的一侧与内胆1的外侧壁紧密连接且另一侧与外锅2的内侧壁紧密连接。外锅2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7,排气口7的底端与导流板4的顶端在同一平面上,因为导流板4的外侧是与外锅2直接连接的,所以当排气口7的底端与导流板4的顶端在同一平面时,热气不会通过导流板4顶端的下方缝隙中直接排出装置,而是要完整走完螺旋路程才能从导流板4顶端的上方排出。此外,外锅2的侧壁设有保温层。本实施例中,内胆直径为70cm,保温层的厚度为10cm且材质为石棉,也可以选用其他材质。如图4,本实施例中的排气口7由60个小孔组成,60个小孔按照3x20排列成矩形。
本实施例中共设有两个导流板4,一个导流板4的底端设在内胆1左侧且顶端设在内胆1右侧,另一个导流板4的底端设在内胆1右侧且顶端设在内胆1左侧,两个导流板4之间相互错开以形成两条不同的通路供热气排出;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板4的螺旋圈数为2圈,导流板4的螺旋高度略小于内胆1的整体高度,其顶端与内胆1的顶端距离为12cm,底端与内胆1底端的距离为2cm,导流板4采用2mm厚度的金属薄板制成。
如图2-3所示,内胆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聚热分流板5,聚热分流板5整体呈圆形且直径与内胆1外径相同。聚热分流板5包括多个第一分流板50、第二分流板51和第三分流板52,第一分流板50、第二分流板51和第三分流板52均为弧形金属薄板且弧形直径相同,由此,上述三种分流板的导流方向基本一致,可以有效防止气流在聚热分流板5处流通受阻且能将热气有效导流至空腔;第一分流板50呈环形均匀排列在内胆1的底端,第一分流板50一端相互连接且另一端在内胆1的底端外缘上,第二分流板51呈环形排列在内胆1的底端且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流板50的中点,第三分流板52呈环形排列在内胆1的底端且位于相邻的第一分流板50和第二分流板51的中点,第二分流板51和第三分流板52的一端也在内胆1的底端外缘上。第一分流板50、第二分流板51、第三分流板52的侧投影均为直角梯形;第二分流板51侧投影(图3中的B段)的上底、斜腰和直腰分别与第一分流板50侧投影(图3中的A段)的上底、斜腰和直腰重合且第二分流板51的弧长小于第一分流板50;第三分流板52侧投影(图3中的C段)的上底、斜腰和直腰分别与第一分流板50侧投影的上底、斜腰和直腰重合且第三分流板52的弧长小于第二分流板5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流板51的弧长为第一分流板50的4/5,第三分流板52的弧长为第一分流板的3/4,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流板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聚热分流板5的直径与内胆1的直径相同,也是70cm,其中第一分流板50、第二分流板51和第三分流板52的外端高度均为2cm、厚度均为2mm;第一分流板50的内端高度为6cm;聚热分流板5包括6个第一分流板50、6个第二分流板51和12个第三分流板52,上述分流板的个数是在内胆1直径为70cm的情况下设置的,内胆1的直径改变,聚热分流板5中各个分流板的个数也随之调整;例如,若内胆1的直径为100cm,则聚热分流板5包括6个第一分流板50、6个第二分流板51和24个第三分流板52,即相邻的第一分流板50和第二分流板51中安装2个第三分流板52;内胆1的直径为120cm,则聚热分流板5包括6个第一分流板50、6个第二分流板51和48个第三分流板52,即相邻的第一分流板50和第二分流板51中安装4个第三分流板52,以此类推。
再如图1所示,聚热分流板5上还设有挡火板6且挡火板6为斗笠形金属薄板,挡火板6的顶端直径与外锅2的内径相同且顶端固定连接在外锅2的内侧壁上,挡火板6的侧壁坡度与聚热分流板5相同且挡火板6的侧壁与聚热分流板5紧密贴合;挡火板6的底端设有第一开口以供火焰直接灼烧聚热分流板5。本实施例中挡火板6的厚度为2mm,第一开口的直径为40cm。挡火板6与聚热分流板5共同配合,由于火焰只能直接灼烧到第一开口处,聚热分流板5的中心部分的空气温度大于其他部分,在气压差的作用下热气沿聚热分流板5的间隙流动,进而进入腔体。
外锅2的侧壁还设有用于将燃气盘放进外锅2内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的顶端不高于内胆1的底端且开口的底端与外锅2锅底的上表面重合,若第二开口的顶端高于内胆1的底端,则热气会从第二开口散出。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用于排出内胆1中的水的出水管,该出水管上设有开关,一端与内胆1底部连通且另一端伸出外锅2底部,卤煮锅煮完食材后可开启开关将内胆1中的水放出。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准备好的物料放在内胆1中,将燃气盘从第一开口处放置到外锅2内,开启燃气盘,火焰通过挡火板6的开口处直接灼烧聚热分流板5的露出部分,其他部位由于挡火板6的遮挡不与火焰直接接触;聚热分流板5的中心部位只有第一分流板50被直接加热,第一分流板50将热传递给内胆1的底部并且并热气均匀分散,热气在第一分流板50、第二分流板51和第三分流板52之间的空隙内流动,由于热气向上升腾的趋势,热气会沿着空腔3向上,但空腔3被导流板4分隔,热气只能顺着导流板4的路径螺旋上升,由此,热气在装置内的时间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经试验证明,在底部火焰温度为500℃时,传统的卤煮锅排出烟气的温度在200℃左右,本实用新型的排气口出气温度在100℃左右;在环境温度30℃,水30℃的条件下,本实施例相较于传统卤煮锅可节约35%的燃料;在其他条件下,如冬天环境温度及水温较低时,本实施例相较于传统卤煮锅也可节约25%-35%的燃料,有效地降低热损失,提高有效热效率和热交换效率。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法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卤煮锅,包括内胆和外锅,所述外锅套在内胆外且所述内胆的顶端与外锅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外锅与内胆的侧壁之间设有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内设有螺旋状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侧与内胆的外侧壁紧密连接且另一侧与外锅的内侧壁紧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的底端与导流板的顶端在同一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聚热分流板,所述聚热分流板整体呈圆形且直径与内胆外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热分流板包括多个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和第三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和第三分流板均为弧形金属薄板且弧形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分流板呈环形均匀排列在内胆的底端,所述第一分流板一端相互连接且另一端位于内胆的底端外缘上,所述第二分流板呈环形排列在内胆的底端且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分流板的中点,所述第三分流板呈环形排列在内胆的底端且位于相邻的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的中点,所述第二分流板和第三分流板的一端也位于内胆的底端外缘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第三分流板的侧投影均为直角梯形;所述第二分流板侧投影的上底、斜腰和直腰分别与第一分流板侧投影的上底、斜腰和直腰重合且所述第二分流板的弧长小于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三分流板侧投影的上底、斜腰和直腰分别与第一分流板侧投影的上底、斜腰和直腰重合且所述第三分流板的弧长小于第二分流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热分流板上还设有挡火板且所述挡火板为斗笠形金属薄板,所述挡火板的顶端直径与外锅的内径相同且顶端固定连接在外锅的内侧壁上,所述挡火板的侧壁坡度与聚热分流板相同且挡火板的侧壁与聚热分流板紧密贴合;所述挡火板的底端设有第一开口以供火焰直接灼烧聚热分流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侧壁还设有用于将燃气盘放进外锅内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顶端不高于内胆的底端且第二开口的底端与外锅的锅底上表面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侧壁设有保温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材质为石棉。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新型卤煮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端设有支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53566.1U CN215502434U (zh) | 2021-06-29 | 2021-06-29 | 一种新型卤煮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53566.1U CN215502434U (zh) | 2021-06-29 | 2021-06-29 | 一种新型卤煮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502434U true CN215502434U (zh) | 2022-01-14 |
Family
ID=79810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53566.1U Active CN215502434U (zh) | 2021-06-29 | 2021-06-29 | 一种新型卤煮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502434U (zh) |
-
2021
- 2021-06-29 CN CN202121453566.1U patent/CN2155024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64352Y (zh) | 节能燃气炊具 | |
CN107319914A (zh) | 蒸汽内锅双腔式蒸汽锅 | |
CN215502434U (zh) | 一种新型卤煮锅 | |
CN200943875Y (zh) | 高效聚能灶 | |
CN102162649B (zh) | 一种燃气灶用吸余热水壶 | |
CN106642240A (zh) | 用于减少热量散失的烟气循环聚热筒及其加热器具 | |
CN214406171U (zh) | 锅支架、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210471889U (zh) | 一种汤锅烧烤双用锅及加热装置 | |
CN105433782B (zh) | 节能蒸柜炉 | |
CN110425593B (zh) | 一种余热利用整体炉灶 | |
CN206410175U (zh) | 一种热量循环利用的燃气炉 | |
CN109875386A (zh) |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 |
CN220024804U (zh) | 燃气烤锅及包含其的灶烤烹饪机 | |
CN215899379U (zh) | 一种电饭锅内胆 | |
CN109846341A (zh) | 一种蒸锅 | |
CN217178622U (zh) |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 |
CN217423349U (zh) | 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 |
CN216844766U (zh) | 一种用于炉灶的换热装置 | |
CN211049088U (zh) | 一种共享燃气蒸锅 | |
CN220892309U (zh) |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 |
CN216744460U (zh) | 聚能锅架及灶具 | |
CN211060177U (zh) | 一种环形火焰罩 | |
CN220308902U (zh) | 一种高温蒸汽烹饪器具 | |
CN217843999U (zh) | 一种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 |
CN216744461U (zh) | 燃气灶具用锅支架及燃气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