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3349U - 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 Google Patents
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23349U CN217423349U CN202221440345.5U CN202221440345U CN217423349U CN 217423349 U CN217423349 U CN 217423349U CN 202221440345 U CN202221440345 U CN 202221440345U CN 217423349 U CN217423349 U CN 2174233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c
- energy
- edge
- layer disc
- rebur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lid-Fuel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涉及厨房器具的技术领域,该聚能装置包括聚能盘本体,聚能盘本体设有供燃烧器穿设的通孔;聚能盘本体的外边缘沿水平方向向下凹陷形成环状的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且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的外端沿高于聚能盘本体的内孔边缘;其中,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设有供气体进入的二次空气补入孔。该燃气灶具包括聚能装置。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热能散失大导致燃烧热效率不高且高温烟气燃烧不充分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升燃烧热效率且使得高温烟气燃烧充分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燃气灶具是一种家庭日常生活中烹饪所必需的厨房器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燃气灶具产品也在不断更新,一些厂家为了追求更高的燃烧热效率,出现了带聚能装置的燃气灶具。其式样有单层、双层或多层盘(罩圈)锅架,使得燃烧的高温热能气团被聚拢在聚能盘内,增强高温热能气团与锅底的热能交换,提升了燃烧热效率。
然而,现有带聚能装置的燃气灶具在燃烧过程中所形成的高温烟气直接从锅底与聚能盘外缘的间距口处排放,未能对高温烟气进行充分的利用,因热能散失大而产生了燃烧热效率不高的问题。另外,有些采用了所谓的围圈,将高温烟气导流向锅侧周壁,但其未在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域处设置二次空气补入口,这样使得高温烟气在燃烧加热区域处因没有二次空气的补入而导致高温烟气燃烧不充分,造成了排放的烟气中CO含量过高甚至超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热能散失大导致燃烧热效率不高且高温烟气燃烧不充分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聚能装置,包括:聚能盘本体,所述聚能盘本体设有供燃烧器穿设的通孔;
所述聚能盘本体的外边缘沿水平方向向下凹陷形成环状的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且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的外端沿高于所述聚能盘本体的内孔边缘;
其中,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设有供气体进入的二次空气补入孔。
进一步的,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包括外围圈壁、内围圈壁以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外环状底壁;
所述外围圈壁的顶端沿高于所述内围圈壁的顶端沿,且所述聚能盘本体的内孔边缘低于所述外环状底壁。
进一步的,所述内围圈壁为由所述外环状底面在水平方向上斜向上延伸形成的斜坡面。
进一步的,所述聚能盘本体包括上层盘和围圈罩盘;
所述通孔设于所述上层盘的中心区域,所述上层盘的上表面为内孔边缘低、外边缘高的内凹弧面;
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设置于所述围圈罩盘,且所述围圈罩盘设置于所述上层盘的外边缘;
所述上层盘和所述围圈罩盘为一体成型设置;或者,所述上层盘和所述围圈罩盘为分体式结构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盘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内环状底壁、由所述内环状底壁在水平方向上斜向上延伸的内围栏斜坡壁、由所述内围栏斜坡壁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翻边;
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内围圈壁的上端沿一体连接;或者,所述内围圈壁的上端沿水平方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盘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组锅支撑脚;
所述上层盘和所述围圈罩盘为分体式结构设置时,所述第二翻边沿径向向内凹陷形成供锅支撑脚的部分穿设的卡口,所述卡口设置为多组,并与多组所述锅支撑脚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聚能盘本体还包括下层盘,所述通孔贯穿所述上层盘和所述下层盘;所述下层盘位于所述上层盘的下方,所述下层盘的内孔边缘和外边缘均与所述上层盘贴合连接,且两者之间围成空腔;
和/或,所述上层盘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组锅支撑脚,所述锅支撑脚包括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低于所述外围圈壁的顶端沿。
进一步的,所述聚能盘本体包括上层盘、围圈罩盘和下层盘;
所述通孔贯穿所述上层盘和所述下层盘,所述下层盘位于所述上层盘的下方,所述下层盘的内孔边缘和外边缘均与所述上层盘贴合连接,且两者之间围成空腔;
所述上层盘的上表面为内孔边缘低、外边缘高的内凹弧面,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设置于所述围圈罩盘,且所述围圈罩盘设置于所述下层盘的外边缘;
所述下层盘和所述围圈罩盘为一体成型设置;或者,所述下层盘和所述围圈罩盘为分体式结构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聚能盘本体的底部间隔设有多组底脚;
和/或,所述通孔设置为其内径大于燃烧器的外径。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聚能装置,包括聚能盘本体,聚能盘本体设有通孔,可供燃烧器穿设并进行安装;由于聚能盘本体的外边缘沿水平方向向下凹陷形成环状的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且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的外端沿高于聚能盘本体的内孔边缘,如此设置,有利于燃烧热能气团的聚拢,同时能延缓高温烟气的流速,使高温烟气与锅底的热交换时间得到延长,有效提升了热能利用率;同时,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设有供气体进入的二次空气补入孔,这样可以使二次空气通过二次空气补入孔向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及时补充,使高温烟气再燃烧的更充分、更完全,极大地降低了CO废气的产生,同时,增强高温烟气沿锅侧周壁上升的动力,有利于将高温烟气导流向锅侧周壁,提高了导流向锅侧周壁的热量,使燃烧高温烟气热能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提升了整体的燃烧热效率。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灶具,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聚能装置。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具包括聚能装置,由此,该燃气灶具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同样包括聚能装置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能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聚能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聚能装置放置圆底锅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聚能装置放置平底锅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能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聚能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的聚能装置的部分拆分示意图之一;
图8为图5所示的聚能装置的部分拆分示意图之二。
图标:
10-圆底锅;20-平底锅;
100-聚能盘本体;110-通孔;120-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30-上层盘;140-围圈罩盘;150-下层盘;131-内环状底壁;132-内围栏斜坡壁;133-第一翻边;141-外围圈壁;142-内围圈壁;143-外环状底壁;144-第二翻边;1431-二次空气补入孔;1441-卡口;
200-锅支撑脚;
300-底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聚能装置,该聚能装置包括聚能盘本体100,聚能盘本体100设有供燃烧器穿设的通孔110;聚能盘本体100的外边缘沿水平方向向下凹陷形成环状的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具体为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且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的外端沿高于聚能盘本体100的内孔边缘;其中,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设有供气体进入的二次空气补入孔1431。
本实施例提供的聚能装置,聚能盘本体100设有的通孔110可供燃烧器穿设并进行安装;由于聚能盘本体100的外边缘沿水平方向向下凹陷形成环状的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且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的外端沿高于聚能盘本体100的内孔边缘,如此设置,有利于燃烧热能气团的聚拢,同时能延缓高温烟气的流速,使高温烟气与锅底的热交换时间得到延长,有效提升了热能利用率;同时,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设有供气体进入的二次空气补入孔1431,这样可以使二次空气通过二次空气补入孔1431向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及时补充,使高温烟气再燃烧的更充分、更完全,极大地降低了CO废气的产生,同时,增强高温烟气沿锅侧周壁上升的动力,有利于将高温烟气导流向锅侧周壁,提高了导流向锅侧周壁的热量,使燃烧高温烟气热能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提升了整体的燃烧热效率。
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包括外围圈壁141、内围圈壁142以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外环状底壁143;其中,外围圈壁141的顶端沿高于内围圈壁142的顶端沿,并且聚能盘本体100的内孔边缘低于外环状底壁143。燃烧过程中,高温烟气向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处流动,加上外围圈壁141的顶端沿高于内围圈壁142的顶端沿,有助于将燃烧高温烟气导流向锅侧周壁上升,加上二次空气补入孔1431的增设,此时,此处会产生负压,二次空气从二次空气补入孔1431处顺势进入补充至其上方高温烟气以参与再燃烧,这样,增强了高温烟气沿锅侧周壁上升的动力,提高了导流向锅侧周壁的热量。
其中,外围圈壁141为竖直围圈壁,这有利于将高温烟气导流向锅侧周壁,使燃烧高温烟气的热能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加热效率,同时,能使燃烧高温烟气对锅的热能换热及排放上达到均衡,实现整体燃烧工况达到最佳效果。
本实施例中,二次空气补入孔1431开设于外环状底壁143,二次空气补入孔1431设置为多个,并沿外环状底壁143的周向间隔布置。
请继续参照图2,内围圈壁142为由外环状底面在水平方向上斜向上延伸形成的斜坡面,如此设置,能够增加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的入口大小同时相对增加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的空间,使得一定量的燃烧热能气团在此处聚拢。
本实施例中,聚能盘本体100可以为多种结构形式,具体见以下描述。
参照图2,聚能盘本体100包括上层盘130和围圈罩盘140;通孔110设于上层盘130的中心区域,上层盘130的上表面为内孔边缘低、外边缘高的内凹弧面;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设置于围圈罩盘140,且围圈罩盘140设置于上层盘130的外边缘;上层盘130和围圈罩盘140为一体成型设置。
具体的,上层盘13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内环状底壁131、由内环状底壁131在水平方向上斜向上延伸的内围栏斜坡壁132、由内围栏斜坡壁13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翻边133;第一翻边133与内围圈壁142的上端沿一体连接。
其中,聚能盘本体100可以为单层盘,也可以为双层盘。
当聚能盘本体100为双层盘时,聚能盘本体100还包括下层盘150,通孔110贯穿上层盘130和下层盘150;下层盘150位于上层盘130的下方,下层盘150的内孔边缘和外边缘均与上层盘130贴合连接,且两者之间围成空腔。
其中,下层盘150的整体为环形的凹陷盘状,下层盘150对上层盘130以支撑,两者贴合连接可采用焊接或叠放结构组合,这样,上层盘130与下层盘150之间形成的空腔,利用空气热传导性能比金属热传导性能差的特性,空腔能起到更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减少热传导损失。
参照图1或图2,聚能盘本体100的底部间隔设有多组底脚300,其中,底脚300起到支撑的作用,还可使下层盘150的底面与灶具面板之间形成燃烧所需二次空气进入通道,确保燃烧充分。
参照图2,上层盘130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组锅支撑脚200,锅支撑脚200包括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面,支撑面与外围圈壁141的顶端沿之间的竖向距离为H,其中,H为10mm~40mm。
进一步的,外围圈壁141的内侧壁与锅侧周壁相抵触或间距过小以致烟气排放阻力大而造成燃烧工况不佳的问题产生,外围圈壁141的内侧壁与锅支撑脚200的外侧壁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设有适当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通孔110设置为其内径大于燃烧器的外径,即,通孔110与燃烧器之间设有径向间距,以确保燃烧时所需的二次空气通过径向间距进入补给,使燃烧器的燃烧更充分,提高整体燃烧效果。
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一的聚能装置对圆底锅10或平底锅20均可适用。
综合以上,该实施例一的聚能装置,实现了燃烧热能气团的聚拢并起到更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增强了热能气团的温度场,还能使高温烟气再燃烧的更充分、更完全,降低CO废气的产生,同时,增强高温烟气沿锅侧周壁上升的动力,有利于将高温烟气导流向锅侧周壁,提高了导流向锅侧周壁的热量,使燃烧高温烟气热能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明显提升了整体的燃烧热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也提供一种聚能装置,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上层盘130和围圈罩盘140为分体式结构设置。
具体的,参照图5至图8,内围圈壁142的上端沿沿水平方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二翻边144,第二翻边144与第一翻边133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上层盘130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组锅支撑脚200;第二翻边144沿径向向内凹陷形成供锅支撑脚200的部分穿设的卡口1441,卡口1441设置为多组,并与多组锅支撑脚200一一对应设置。
该卡口1441与锅支撑脚200对间隙配合设置,可防止围圈罩盘140滑动或转动,安装方便稳固,避免了围圈罩盘140叠合放置于上层盘130上因没有限位而产生转晃动不稳的不良现象。
可选的,卡口1441可以为U形开口。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也提供一种聚能装置,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设置于围圈罩盘140,且围圈罩盘140设置于下层盘150的外边缘。
具体的,聚能盘本体100包括上层盘130、围圈罩盘140和下层盘150;通孔110贯穿上层盘130和下层盘150,下层盘150位于上层盘130的下方,下层盘150的内孔边缘和外边缘均与上层盘130贴合连接,且两者之间围成空腔;上层盘130的上表面为内孔边缘低、外边缘高的内凹弧面,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设置于围圈罩盘140,且围圈罩盘140设置于下层盘150的外边缘;下层盘150和围圈罩盘140为一体成型设置;或者,下层盘150和围圈罩盘140为分体式结构设置。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四提供一种燃气灶具,该燃气灶具包括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聚能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具包括聚能装置,由此,该燃气灶具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同样包括聚能装置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聚能盘本体(100),所述聚能盘本体(100)设有供燃烧器穿设的通孔(110);
所述聚能盘本体(100)的外边缘沿水平方向向下凹陷形成环状的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且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的外端沿高于所述聚能盘本体(100)的内孔边缘;
其中,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设有供气体进入的二次空气补入孔(14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包括外围圈壁(141)、内围圈壁(142)以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外环状底壁(143);
所述外围圈壁(141)的顶端沿高于所述内围圈壁(142)的顶端沿,且所述聚能盘本体(100)的内孔边缘低于所述外环状底壁(14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圈壁(142)为由所述外环状底面在水平方向上斜向上延伸形成的斜坡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本体(100)包括上层盘(130)和围圈罩盘(140);
所述通孔(110)设于所述上层盘(130)的中心区域,所述上层盘(130)的上表面为内孔边缘低、外边缘高的内凹弧面;
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设置于所述围圈罩盘(140),且所述围圈罩盘(140)设置于所述上层盘(130)的外边缘;
所述上层盘(130)和所述围圈罩盘(140)为一体成型设置;或者,所述上层盘(130)和所述围圈罩盘(140)为分体式结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盘(130)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内环状底壁(131)、由所述内环状底壁(131)在水平方向上斜向上延伸的内围栏斜坡壁(132)、由所述内围栏斜坡壁(13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翻边(133);
所述第一翻边(133)与所述内围圈壁(142)的上端沿一体连接;或者,所述内围圈壁(142)的上端沿沿水平方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二翻边(144),所述第二翻边(144)与所述第一翻边(133)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盘(130)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组锅支撑脚(200);
所述上层盘(130)和所述围圈罩盘(140)为分体式结构设置时,所述第二翻边(144)沿径向向内凹陷形成供锅支撑脚(200)的部分穿设的卡口(1441),所述卡口(1441)设置为多组,并与多组所述锅支撑脚(200)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本体(100)还包括下层盘(150),所述通孔(110)贯穿所述上层盘(130)和所述下层盘(150);所述下层盘(150)位于所述上层盘(130)的下方,所述下层盘(150)的内孔边缘和外边缘均与所述上层盘(130)贴合连接,且两者之间围成空腔;
和/或,所述上层盘(130)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组锅支撑脚(200),所述锅支撑脚(200)包括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低于所述外围圈壁(141)的顶端沿。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本体(100)包括上层盘(130)、围圈罩盘(140)和下层盘(150);
所述通孔(110)贯穿所述上层盘(130)和所述下层盘(150),所述下层盘(150)位于所述上层盘(130)的下方,所述下层盘(150)的内孔边缘和外边缘均与所述上层盘(130)贴合连接,且两者之间围成空腔;
所述上层盘(130)的上表面为内孔边缘低、外边缘高的内凹弧面,所述烟气再燃烧加热凹腔(120)设置于所述围圈罩盘(140),且所述围圈罩盘(140)设置于所述下层盘(150)的外边缘;
所述下层盘(150)和所述围圈罩盘(140)为一体成型设置;或者,所述下层盘(150)和所述围圈罩盘(140)为分体式结构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盘本体(100)的底部间隔设有多组底脚(300);
和/或,所述通孔(110)设置为其内径大于燃烧器的外径。
10.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聚能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40345.5U CN217423349U (zh) | 2022-06-07 | 2022-06-07 | 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40345.5U CN217423349U (zh) | 2022-06-07 | 2022-06-07 | 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23349U true CN217423349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71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40345.5U Active CN217423349U (zh) | 2022-06-07 | 2022-06-07 | 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23349U (zh) |
-
2022
- 2022-06-07 CN CN202221440345.5U patent/CN2174233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94819B (zh) | 一种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 |
CN217423349U (zh) | 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 |
CN110360562B (zh) | 燃气灶具 | |
CN210441271U (zh) | 锅架及燃气灶 | |
CN114909680A (zh) | 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 |
CN216281579U (zh) | 一种灶具高效聚能组件及灶具 | |
CN213066191U (zh) | 一种燃气灶及其聚能环 | |
CN213480304U (zh) | 多层聚能罩及燃气灶 | |
CN216744460U (zh) | 聚能锅架及灶具 | |
CN201916957U (zh) | 家用集成灶的燃烧烟气独立排放装置 | |
CN219222531U (zh) | 一种锅支架及燃气灶具 | |
CN216744465U (zh) | 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 |
CN221222782U (zh) |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 |
CN216744464U (zh) | 锅架及燃气灶 | |
CN217875985U (zh) | 一种锅架及燃气灶 | |
CN221279517U (zh) | 聚能盘锅架及灶具 | |
CN114198777B (zh) | 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 |
CN214501351U (zh) | 一种聚能圈及燃气灶 | |
CN216744462U (zh) | 聚能盘及灶具 | |
CN217178622U (zh) |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 |
CN218954960U (zh) | 聚能盘锅架及灶具 | |
CN221324538U (zh) | 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环及燃气灶 | |
CN220892309U (zh) |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 |
CN219674295U (zh) | 一种炉子 | |
CN216744466U (zh) | 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