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74608U - 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及移动接触网 - Google Patents
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及移动接触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74608U CN215474608U CN202023196123.7U CN202023196123U CN215474608U CN 215474608 U CN215474608 U CN 215474608U CN 202023196123 U CN202023196123 U CN 202023196123U CN 215474608 U CN215474608 U CN 2154746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ing device
- carrier cable
- supporting
- contact
- force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137 locomo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60 commercial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7 morpholog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及移动接触网,包括支持装置,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承力索能够相对支持装置移动;和/或接触线能够相对支持装置移动。当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直接在支持装置上滑动时,支持装置上包括有承托结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能够在承托结构中滑动。当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时,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滑动机构,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通过滑动机构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本实用新型中直接改变传统的固有方案,采用力传递机构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消除施工误差及热胀冷缩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化铁路移动接触网领域,具体涉及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及移动接触网。
背景技术
随着铁路电气化牵引的推进,中国铁路干线的运输都采用电力机车取代内燃机车。在货物装卸线路或者入库检修实现电气化。目前采用刚性的可移动式接触网,但是现有的刚性可移动式接触网系统成本极高,结构复杂安装不便,对线路使用条件要求高,结构可靠性差;其使用电动机来驱动旋转支架转动从而带动整体移动接触网移动段侧移到铁轨一侧,这种方式中,汇流排是一整条的安装在转动支架末端,电动机较多较难控制电动机或者电动推杆驱动的同步性。
随着电气化铁路技术的革新,提供能够不断满足货物装卸线路或者入库检修实现电气化接触网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断创新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现有技术也有使用柔性的可移动接触网,用电机在柔性接触网的一侧直接拖拽承力索,使接触线侧移到铁轨一侧;其存在如下不足:
1、热胀冷缩肯定会导致接触线,承力索的延伸,可能导致弓网故障(火车受电弓与接触网故障),比如调节线索张力的补偿装置落地,腕臂偏移,定位器脱离等严重的安全事故。若接触线因为松弛而缠绕住火车受电弓(车头上面高高抬起的一个横板),进而将接触网杆拽倒,机车掉道,车厢倾倒,后果非常严重。
2、承力索和接触线固定安装在转动腕臂上,立柱之间的间距、垂直度以及腕臂之间承力索和接触线张紧程度都存在施工误差。根据现有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规定,开行5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1050m,在运煤专线上开行10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其部分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 1700m。对于这种长距离的重载列车,比如1400m到1700m的万吨重载列车,由于热胀冷缩的影响及施工误差的存在,移动接触网在摆动到铁路上方或者铁路侧边时,存在摆动不到位的情况。
现有的做法是,在移动接触网的一端设置坠砣,在移动接触网的另一端,设置拖拽机构,通过拖拽机构拉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实现将接触线从铁轨一侧边移动到铁轨上方或者从铁轨上方移动到铁轨一侧边。
通过申请人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上述方案能够有效的实现驱动承力索和/ 或接触线移动到铁轨的一侧边或者铁轨的上方,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设置为腕臂向右转动带动接触线和承力索移动到铁轨的一侧边,由于接触线和承力索存在热胀冷缩的特性,当最右侧的腕臂移动到铁轨的一侧边(腕臂与铁轨趋近平行),其余腕臂并未完全摆动到铁轨一侧边,距离右边腕臂越远的转动腕臂,其偏移量越小,即当最右侧的腕臂停止摆动时,其余的腕臂还没有转动到位,特别是对于适用于长距离的重载列车移动接触网1600 米左右的,当最右侧的腕臂到位后停止摆动时,距离右端腕臂较远的其他腕臂还处在没有摆动到位的状态,甚至处在铁轨的侧上方,这样就会影响大型货场、集装箱等其他货物的装卸作业;另外由于摆动不到位,存在受电弓取电接触不良或者无法接触取不到电的情况,影响到货运列车的驶入或者驶处。
申请人就存在缺陷放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旨在说明该技术问题的提出也是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一部分,现在的公开技术中并未为有该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现有的柔性接触网技术中,包括现有实际应用的技术以及在先专利申请文件中均没有披露该缺陷及相关的解决方案,申请人自信是在本行业中首次提供了解决该技术缺陷的方案,若该缺陷不能解决,将直接影响移动接触网的运行问题,导致移动接触网在商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为此申请人经过研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就此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申请人提供了一套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和接触线移动不到位缺陷的技术方案,且相对于刚性接触网成本更低,运行更可靠,受天气影响更小,维护更简单;本申请提供的接触网还克服原有采用拖拽的方式进行移动的不足,改用重力补充的方式进行移动,其在现有接触网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进,即可实现更长距离(1600m-1700m)的整体式移动。除了能够满足现有机车的货运列车货物装卸线路或者入库检修,还可以有效的应用到万吨列车这样的重载列车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包括支持装置,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其中
所述承力索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或者所述接触线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或者,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
进一步的,当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时,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承托结构,其中
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一为:
所述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所述接触线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
或者
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二为:
所述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所述接触线带动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保护结构,所述承力索穿设在所述保护结构中;所述保护结构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结构包括套筒,所述承力索穿设在所述套筒中;所述套筒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所述保护结构包括预绞丝,所述预绞丝包裹在所述承力索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
进一步的,夹持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的夹持机构能够随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一起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在承力索上设置采用如下方式:
第一种: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承托结构内部的承力索上;和/或
第二种:所述夹持机构位于所述承托结构一侧的承力索上或者两侧的承力索上;
所述夹持机构在接触线上的设置方式如下:
所述夹持机构夹持住接触线,所述承托结构与所述支持装置相对滑动设置,所述夹持机构通过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和/或者
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力索上,所述力传递机构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和/或者,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接触线上,所述力传递机构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进一步,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承力索相连,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作用间接或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承力索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和/或者
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接触线相连,接触线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优选的,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承力索相连,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承力索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和/或者
所述弹簧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接触线相连,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接触线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和/或者,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力索上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或者,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接触线上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设置在承托结构内部,所述力传递结构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托件机构上。
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承力索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机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接触线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进一步的,当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时,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滑动机构,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通过滑动机构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机构中设置有滑动件,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承托结构,所述滑动件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上滑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或接触线或滑动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力索或接触线或滑动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设置在承托结构任意侧的滑动件上,或者,承托结构两侧的滑动件上均设置力传递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承力索和/接触线移动压缩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压缩;弹簧形成的推动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承力索和/接触线移动拉伸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配重装置,所述配重装置间接或直接通过拉绳与支持装置连接;所述配重装置用于辅助支持装置转动。
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设置方式:
第一种: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支持装置上,所述承托结构设置在旋转机构上;或者
第二种: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支持装置上,所述保护机构设置在旋转机构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柔性接触网,所述柔性接触网包括若干个支持装置,所述支持装置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补偿机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直接改变传统的固有方案,所述承力索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或者所述接触线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对应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消除施工误差及热胀冷缩影响。
2、采用力传递机构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这种结构上的改变,支持装置一般可以转动的安装在立柱上,在任意推动力作用下均可转动,故使用力传递机构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如此一来,即便是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转动到位后,只需要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能被进一步拉动,那通过设置的力传递机构就可以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进一步的摆动,如此可解决现有移动接触网中所有支持装置摆不到位的情况。
3、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接触网承力索受力更均匀,且工期短,受天气、温差等因素影响小,可广泛应用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使用寿命长,可在现有接触网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方便安装和检修、固定接触网结构相似等诸多优点。
4、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线,万吨重载列车将不再采用内燃机车进行调车作业,克服了传统需要多车解列,甚至无法牵引重载列车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满足万吨列车货物装卸线路或者入库检修的需求,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的节省购置内燃机车的费用、节省了现有对内燃机车进行调配、维护检修等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实施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实施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实施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实施例四;
图5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机构采用滑动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图5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机构采用滑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图6局部示意图;
图6B是承力索在滑环中滑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6C是承力索在套筒中滑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机构采用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A是图7局部示意图;
图8是承托结构中两端夹持住接触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含有保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承力索带动支撑装置转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力传递机构作用在承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力传递机构作用在支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在接触线中力传递机构作用在支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弹簧形成的推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弹簧形成的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弹簧形成的推动力作用在承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力传递机构设置在承托结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拉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包括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夹持机构设置在承托结构(套筒)内部承力索上的示意图;
图21是含有配重装置的移动机构示意图;
图22是含有夹持机构情况下力传递机构作动示意图一;
图23是含有夹持机构情况下力传递机构作动示意图二;
图24是含有夹持机构情况下力传递机构作动示意图三;
图25是含有夹持机构情况下力传递机构作动示意图四;
图26是力传递机构在接触线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间接在支持装置上滑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8是间接在支持装置上滑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9是间接在支持装置上滑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0是间接滑动情况中力传递机构的作动示意图一;
图31是间接滑动情况中力传递机构的作动示意图二;
图32是间接滑动情况中力传递机构的作动示意图三;
图33是间接滑动情况中使用配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柔性接触网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5是柔性接触网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6是柔性接触网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37是柔性接触网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38是柔性接触网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39是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A点移动到B点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承力索和/或接触线B点移动到B’点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A点移动到A’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机构实施例一;
图43是本实用新型旋转机构实施例二。
图中:1、承力索;2、接触线;3、支持装置;4、立柱;5、绝缘子;6、转动轴;7、承托结构;8、保护结构;9、力传递机构;10、滑动机构;11、滑动件;12、夹持机构;13、拖拽机构;14、配重装置;15、旋转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传统的做法是将承力索和接触线固定死在转动腕臂上,通过转动腕臂的转动带动承力索和接触网从铁轨一侧边移动到铁轨上方或者从铁轨上方移动到铁轨一侧边。申请人通过不断的研究革新,提出一种颠覆传统的设置方式,即将承力索和接触线不固定死在转动腕臂上,这样承力索和接触线在摆动的过程就可以不受到施工误差和热胀冷缩的影响。申请人提供两个方向的技术思路,第一是让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在转动腕臂上做往复的移动,这种方式还直接省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承力索夹持座和接触线接触座”,第二种方式是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通过一个滑动件或者类似的滑动机构带着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转动腕臂上滑动,至于转动腕臂的驱动方式,承力索和接触线两端的拖拽机构等不是本专利研究的点,专利默认承力索和接触线能够被拉动左移或者右移,即承力索和接触线能够被拉动从铁轨一侧边移动到铁轨上方或者从铁轨上方移动到铁轨一侧边。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包括支持装置3,还包括承力索1和/或接触线2,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未固定死在支持装置上,传统的做法是将承力索和接触线固定死在转动腕臂上,通过转动腕臂的转动带动承力索和接触线移动。这里转动腕臂可以理解为是支持装置的一种,支持装置3可转动设置在立柱4上,支持装置3的形态构造非常多,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1为仅含有承力索1的情况;图2为含有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情况,承力索设置在支持装置的上半部分,接触线设置在支持装置的下半部分;图3是在横杆的末端设置可转动的转动轴13,转动轴13的上端设置承力索1,转动轴13的下端设置接触线2;图4为含有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情况,支持装置的上半部分向斜上方抬升后设置承力索,上半部分向斜下方下沉后设置接触线。从图1至图4中仅说明支持壮装置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管采用任何形态的支持装置,只要所述承力索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和/或,所述接触线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均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支持装置的形态不仅限于此,在此不做穷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承力索1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3移动;或者所述接触线2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3移动。关于电气隔离的问题,可以在支持装置上安装绝缘子5解决。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承力索1和/或所述接触线2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3上滑动,或者,所述承力索1和/或所述接触线2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3上滑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时,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承托结构7,所述承力索1和/或所述接触线2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7中滑动。
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一为:
所述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所述接触线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
或者
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二为:
所述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所述接触线带动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承托结构7,主要起拖住承力索或接触线的作用,承托结构的实施方式有多种,比如采用滑动头(如图5和图5A所示),滑环(如图6、图6A和图6B所示,其中图6B是承力索在滑环中滑动的结构示意图。图把滑环在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套筒,如图6C所示,滑动或者套筒均属于承托结构中的一种,滑环、套筒属于承托结构的保护范围),凹槽结构(如图7和图7A所示)等,所述承托结构只要是能承托承力索即可。
补充说明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所述接触线带动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的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承托结构中两端夹持住接触线,如图8中的 a点位置;支持装置在承托结构7中的滑动杆上左右滑动,如图8中的b点位置。
如图9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承托结构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直接在承托结构中滑动,长期的往复滑动,存在磨损,故在承力索或接触线往复滑动的区域设置保护结构8,所述承力索1穿设在所述保护中,所述保护结构8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7中滑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结构8采用套筒,所述承力索穿设在所述套筒中,所述套筒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
作为一种替代方式,图9中的保护结构8可以换成预绞丝,所述预绞丝包裹在所述承力索上。预绞丝包裹后的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7中滑动,图中未示出;当然也可以先包裹预绞丝,再增设套筒。
如图10所示,承力索左右移动(滑动)的过程中能够挤压摩擦支持装置(承托结构),从而带动支撑装置转动,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仅由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带动支持装置转动,也可以在立柱上安装转动电机驱动支持装置转动来带动承力索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使用力传递机构来解决转动的问题,同时利用力传递机构解决接触网侧方位(非工作位)摆动不到位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或者,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力传递机构9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力索1上,所述力传递机构9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3上(如图12所示)或承托结构7上(如图11所示),或者,
如图13所示,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设置在接触线上,所述力传递机构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如图13所示)或者承托结构上(此方式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中力传递机构可以采用可伸缩的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设置在承力索上,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承力索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
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设置在接触线上,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接触线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如图1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弹性机构优选为弹簧,在实施的过程,所述弹簧9的一端设置在承力索1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持装置3上,承力索1移动压缩弹簧9,弹簧形成的推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
如图15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弹性机构优选为弹簧,在实施的过程,所述弹簧9的一端设置在承力索1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持装置3上,承力索1移动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如图16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弹性机构优选为弹簧,在实施的过程,所述弹簧9的一端设置在承力索1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承托结构3上,承力索1移动压缩弹簧9,弹簧形成的推动力作用在承托结构,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
如图17所示,所述力传递机构9设置在承托结构7内部,这里的承托结构 7为套筒,所述力传递机构9形成的推力作用在所述承托结构上,其转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承力索被拉动,带动弹簧压缩,压缩形成的推力作用在套筒上,套筒固定设置在支持装置上。故此,承力索被拉动的过程中,通过弹簧的作用力推动了支持装置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承力索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承力索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
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接触线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接触线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下面提供一种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实施例;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夹持机构12,所述夹持机构12设置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夹持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的夹持机构能够随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一起移动。
所述夹持机构在承力索上设置采用如下方式:
第一种: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承托结构(套筒)内部的承力索上;如图20所示。
和/或
第二种:所述夹持机构位于所述承托结构一侧的承力索上或者两侧的承力索上,如图19所示。
所述夹持机构在接触线上的设置方式如下:
所述夹持机构夹持住接触线,所述承托结构与所述支持装置相对滑动设置,所述夹持机构通过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这里可以参阅图8的实施方式。
这里的滑动接触位置是指承力索与承托结构滑动接触的位置,此种实施方案中的夹持机构主要是起到限位的作用,在滑动接触位置任一侧设置称之为半夹持,两侧均设置称之为全夹持;若两侧均为设置就是上一实施方案,称之为无夹持的情况。
需要补充说的是,单个的这种含有夹持结构的移动机构,不容易看出其设置有所带来的好处,现将其放入整体的移动接触网中,包含若干支持装置,支持装置采用本实施例含有夹持结构的移动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贯长设置在支持装置上,在操作的过程中当最边上一个支持装置摆动到位停止转动(可以采用限位结构挡住支持装置停止转动,限位结构不是本专利保护的点,采用任意方式或者现有的方式让其挡住不转动即可),距离该停止转动的支持装置较远的其余支持装置并未完全摆动到铁轨一侧边,此时,进一步拉动承力索和/ 或接触线,夹持结构抵靠在承托结构上,利用承托结构抵压推动支持装置进一步转动。当然,这也是本专利技术最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思想,传统中由于承力索和接触线是被固定死在支持装置上的,当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转动到位的时候,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不能被进一步拉动,所以才会存在接触网中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情况。
为了让阅读本技术人员能够清楚了解,也同时达到专利上充分公开的要求,为什么会存在“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情况”,若是刚性接触网,在每一个立柱或者若干立柱上设置转动电机驱动腕臂转动,刚性接触网(接触线上刚性的),可以将力逐传递,不会存在转动不到位的情况。生活中乘坐高铁,地铁看的那是固定式的柔性接触网,本专利提供的可移动式的柔性接触网,主要用在大型货场、铁路集装箱货物装卸,入库检修等场所。
立柱与立柱之间采用的柔性的接触线,由于施工误差和接触线、承力索热胀冷缩的影响,特别是长距离,乃至供万吨重载列车使用接触网,由于距离越长,接触网中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情况就越明显。本专利正是基于这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
所以才说,在该领域中,在如此的场景下,传统中由于承力索和接触线是被固定死在支持装置上的,当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转动到位的时候,承力索和/ 或接触线不能被进一步拉动,所以才会存在接触网中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情况。
这个问题自从柔性的移动接触网出现的一天,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现有的公开的技术中,现有在先专利中,暂时未找到或者未发现披露了该问题点,或者更具体的说未发现提供了该问题点的解决方案。所以所述承力索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或者所述接触线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这个创新思路点本身突破了传统思维,颠覆了现在固定死的设置方式,其不是本领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技术解决方案,若能容易想到,那早就应该有在先技术披露,在本领域中认定其就是应该固定死在支持装置上,现有公开的技术中,当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转动到位后,并没有任何技术披露了可以再让承力索或者接触线进一步移动,采用这种方式去解决其余支持装置转动不到位的技术不足,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可能性,从而阻碍对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本专利提供的技术点克服了技术偏见。
如图21,上述的实施方案中,还包括配重装置14,所述配重装置间接或直接通过拉绳与支持装置连接;所述配重装置用于辅助支持装置向非工作位转动。工作位指接触网转动到铁路上方,非工作位指接触网转动铁路一侧边。本专利提供的方案主要研究摆动到铁路一侧边,且需要摆动到位的情况。
上述含有夹持机构实施方式中夹持机构主要是起到限位的作用,承力索和/ 或接触线在承托结构中滑动,还可以采用采用配重装置来辅助支持装置向非工作位转动,也可以在立柱上使用转动电机来驱动支持装置转动。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含有夹持机构实施方式中,引入力传递结构9,通过力传递机构来带动支持装置转动。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22至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力传递机构9,所述力传递机构9 用于将承力索上夹持机构12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3,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3转动;
或者,
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所述力传递机构位于夹持机构与支持装置滑动接触位置之间。所述力传递机构设置在接触位置任意侧或者接触位置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关于力传递机构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设置在承力索上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持装置上(如图23和24所示)或者承托结构上(如图22和图25,其中图22是力传递机构9在承托机构7(滑环)外部,图25是力传递机构9设置在承托件机构(套筒)内部),或者,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设置在接触线上(如图13)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如图26,弹簧是间接作用的),所述力传递机构9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持装置3上(如图13)或者承托结构7上(如图26)。
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设置在承力索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接触线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持装置上。
这里力传递机构一端设置位于承托结构任意侧的承力索上或者接触线上,另一端设置在支持装置任意位置上,由于支持装上还设置有承托结构,本专利限定支持装置包含承托结构,所以,另一端设置在支持装置上包含设置在支持装置中的承托结构的情况。
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可伸缩的弹性机构,承力索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
接触线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弹性机构采用弹簧,承力索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
接触线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关于弹性机构(弹簧)的设置方式,弹性机构的一端作用在夹持机构上,另一端作用在承托结构上,弹簧可以套设在承力索或者接触线上,也可以不套设设在承力索或者接触线上,比如与承力索或者接触线平行设置,只要是能将力进行传递即可。或者弹性机构的一端设置在承力索或者夹持机构上,另一端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也可。
如图27至图29所示,作为实施另一种实施方式,当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时,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滑动机构10,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通过滑动机构10在所述支持装置3上滑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滑动机构中设置有滑动件11,所述支持装置3上设置有承托结构7,所述滑动件11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7上滑动。
如图30至图32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力传递机构9,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或滑动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力索或接触线或滑动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如图31和图3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机构9设置在承托结构任意侧的滑动件11上,或者,承托结构两侧的滑动件上均设置力传递机构 (这个实施方式图中未示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承力索和/接触线移动压缩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压缩;弹簧形成的推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承力索和/接触线移动拉伸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如图3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配重装置14,所述配重装置间接或直接通过拉绳与支持装置3连接;所述配重装置3用于辅助支持装置向非工作位转动。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柔性接触网,所述柔性接触网包括若干个支持装置,所述支持装置采用上述述的补偿机构。如图34所示,是力传递机构9一端固定在承力索1上,另一端作用在支持装置3上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5是带有夹持结构12的接触网结构示意图。
如图36是力传递结构9设置在套筒里面的接触网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柔性接触网,所述柔性接触网包括若干个支持装置,所述支持装置采用上述的补偿机构。如图37所示给出了一种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柔性接触网,所述柔性接触网包括若干个支持装置,所述支持装置采用上述的补偿机构。如图38所示,图中示出了在一个支持装置上设置配重装置14的情况。本实施例中上述所有的接触网均可以设置配重装置 1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应用,至少在一个支持装置上安装有配重装置14。
本实用新型中直接改变传统的固有方案,所述承力索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或者所述接触线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消除施工误差及热胀冷缩影响。
采用力传递机构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这种结构上的改变,支持装置一般可以转动的安装在立柱上,在任意推动力作用下均可转动,故使用力传递机构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如此一来,即便是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转动到位后,只需要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能被进一步拉动,那通过设置的力传递机构就可以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进一步的摆动,如此可解决现有移动接触网中所有支持装置摆不到位的情况。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接触网中至少一个支持装置(一般情况是最边上一根支持装置)停止转动时,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能够进一步的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对应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如图39所示,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A点移动到B点后,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的水平距离L1>L2,从图40中可见,此时通过外置的拖拽机构13(图40所示)所述拖拽机构13用于拉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若干支持装置上移动;使得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B点移动到B’点,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水平方向行走的总距离为L2。
如图41所示,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从A点移动到A’点,由于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是滑动设置在支持装置上,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移动的过程中,相对于支持装置有一个滑动量,所以会从A点移动到A’点,其行走的水平距离为L1,那此时,对应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为L2,也就是说,只要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移动的过程中,相对于支持装置有相对的滑动量,转动过程中的任意位置, L1总是大于L2。
当然,可以至少一个用于驱动支持装置转动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驱动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往非工作摆动。
补充说明下:目的是让承力索、接触线以及支持装置都转动到非工作位,可以通过拉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方式,通过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拉动力来带动支持装置转动,也可以使用转动电机来驱动支持装置转动,通过支持装置转动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非工作位。
本接触网的最大创新点是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等于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转动半径的长度)。换个角度讲就是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未固定死的支持装置上。传统的承力索和接触线是固定死在腕臂上,任何腕臂的转动或者承力索的拉动承力索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均小于等于腕臂的转动半径,特别是在长距离的移动接触网中,由于存在施工误差和热胀冷缩的影响,比如在夏天,当腕臂a转动到位停止后,离其更远的腕臂c、腕臂d是不可能转动到位。
本专利中将整个承力索或者接触线滑动的设置在若干支持装置上,一来克服了施工误差的影响,二来不管是冬天还是在夏天,有效的减少或者忽略热胀冷缩对支持装置转动的影响。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了,也就是当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可以滑动的情况下,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沿水平方向的最大水平移动距离能够大于对应支持装置转动水平距离。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旋转机构,上述提供的实施例及其附图中提供的是俯视图,故未体现出旋转机构。如图4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15设置在支持装置3上,所述承托结构7设置在旋转机构15上;旋转机构15设置有支撑转轴,承托结构7设置在支撑转轴中,通过承力索或接触线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直接或间接的传递给承托结构7,承托结构7向左或向右移动,支持装置受力随同转动,通过设置的旋转机构15,承托结构7与支持装置3之间存在相对转动的关系,方便作动。
如图43,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机构设置在旋转机构15上。所述保护机构8 设置在旋转机构15上。通过设置的旋转机构15,保护机构8与支持装置3之间存在相对转动的关系,方便作动。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6)
1.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持装置,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其中
所述承力索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和/或
所述接触线能够相对所述支持装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或者
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时,所述支持装置上包括有承托结构,其中;
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一为:
所述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所述接触线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
或者
所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设置方式二为:
所述承力索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中滑动;和/或
所述接触线带动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结构,所述承力索穿设在所述保护结构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结构包括套筒,所述承力索穿设在所述套筒中;和/或
所述保护结构包括预绞丝,所述预绞丝包裹在所述承力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夹持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的夹持机构能够随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一起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在承力索上设置采用如下方式:
第一种: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承托结构内部的承力索上;和/或
第二种:所述夹持机构位于所述承托结构一侧的承力索上或者两侧的承力索上
所述夹持机构在接触线上的设置方式如下:
所述夹持机构夹持住接触线,所述承托结构与所述支持装置相对滑动设置,所述夹持机构通过所述承托结构在支持装置上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5或6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和/或者
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力索上,所述力传递机构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和/或者,
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接触线上,所述力传递机构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承力索相连,所述弹性机构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承力索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和/或者
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直接或者间接与接触线相连,接触线移动压缩或拉伸弹性机构,弹性机构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和/或
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接触线上夹持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作用于支持装置,从而拉动或者推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力索上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和/或者,
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接触线上或者设置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机构设置在承托结构内部,所述力传递结构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托件机构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承力索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机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和/或
接触线或夹持机构移动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推动力或者拉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间接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时,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滑动机构,所述承力索和/或所述接触线通过滑动机构在所述支持装置上滑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机构中设置有滑动件,所述支持装置上设置有承托结构,所述滑动件能够在所述承托结构上滑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用于将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或滑动机构移动过程中形成的推力或者拉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或者拉动所述支持装置转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机构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承力索或接触线或滑动机构上,所述力传递机构另一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机构设置在承托结构任意侧的滑动件上,或者
承托结构两侧的滑动件上均设置力传递机构。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弹簧,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压缩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压缩;弹簧形成的推动力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推动支持装置转动;或者,
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拉伸弹簧,或者滑动机构移动拉伸弹簧;弹簧形成的拉动力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支持装置上或者承托结构上,从而拉动支持装置转动。
23.根据权利要求1、2、3、5、6、8、9、11、12、14、15、17、18、19、20或21所述的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重装置,所述配重装置间接或直接通过拉绳与支持装置连接;所述配重装置用于辅助支持装置转动。
24.移动接触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接触网包括若干个支持装置,所述支持装置采用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补偿机构。
25.移动接触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接触网包括若干个支持装置,所述支持装置采用权利要求17至22任一项所述的补偿机构。
26.移动接触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接触网包括若干个支持装置,所述支持装置采用权利要求23所述的补偿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80226 | 2020-12-08 | ||
CN2020229802266 | 2020-12-0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74608U true CN215474608U (zh) | 2022-01-11 |
Family
ID=79717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196123.7U Active CN215474608U (zh) | 2020-12-08 | 2020-12-28 | 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及移动接触网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74608U (zh) |
-
2020
- 2020-12-28 CN CN202023196123.7U patent/CN2154746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00185B (zh) | 用于在存放区存放索道设施的运输工具的设备 | |
CN111775777B (zh) | 恒张力移动接触网及其操作控制方法 | |
CN102009657A (zh) | 快速卸载钢轨的长钢轨运输车组 | |
CN112498182A (zh) | 力传递机构、侧移腕臂定位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 |
CN112537228A (zh) | 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及移动接触网 | |
CN212373193U (zh) | 恒定张力移动接触网 | |
CN106812546B (zh) | 一种管片中转装置及隧道掘进机 | |
CN112644345A (zh) | 消除施工误差的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 |
CN215474608U (zh) | 移动接触网补偿机构及移动接触网 | |
CN215474603U (zh) | 消除施工误差的移动接触网 | |
CN112572239A (zh) | 消除施工误差的定位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 |
CN113043918A (zh) | 力传递机构、腕臂定位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 |
CN112498376A (zh) | 煤矿运输系统的混合动力单轨吊 | |
CN213442186U (zh) | 重力补偿式移动接触网 | |
CN214564766U (zh) | 力传递机构、侧移腕臂定位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 |
CN214607171U (zh) | 消除施工误差的定位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 |
CN114633666A (zh) | 伸出式支持装置、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 |
CN214523430U (zh) | 移动接触网的移动机构及移动接触网 | |
CN214564765U (zh) | 力传递机构、腕臂定位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 |
CN114148222A (zh) | 大型货场集装箱柔性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 |
CN212195165U (zh) | 重力补偿式移动接触网 | |
CN104775341A (zh) | 高速道岔长大部件的更换系统及更换方法 | |
WO2022143216A1 (zh) | 补偿摆臂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 |
CN212243032U (zh) | 大型货场、集装箱柔性移动接触网 | |
CN112590626A (zh) | 移动接触网的移动机构、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