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25588U - 运载交通工具 - Google Patents

运载交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25588U
CN215425588U CN202020643131.2U CN202020643131U CN215425588U CN 215425588 U CN215425588 U CN 215425588U CN 202020643131 U CN202020643131 U CN 202020643131U CN 215425588 U CN215425588 U CN 215425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vehicle
ground
vehicle according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431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olithic Zhiye Any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4313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25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25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255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载交通工具,涉及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技术领域。该运载交通工具多用于无人车,包括厢体、厢体下部的轮、以及在所述厢体的至少一侧的开口上安装的门,所述门与厢体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门打开或关闭时可沿所述底部运动,且在打开时,所述门朝向靠近地面的一侧延伸。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驾驶的运载交通工具,通过将厢体的车门作为载物台来运输承载物,并且选择合适的箱体侧壁上的门作为载物台,便于运载物上下无人车,且不妨碍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提高运载物的运输效率。

Description

运载交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载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当某处有病人急需送至医院时,救护车会驶往事发地,然后从后门打开车门,医护人员将躺有伤员的担架抬入车厢内,到达医院后再从后门将担架抬下来。由于传统的救护车辆在车头有司机开车,所以只能从后面或者侧面开门,并且开门方式一般是向两侧打开或者向顶部掀开,导致担架的上下车极为困难。
传统救护车的车门从后方打开,医护人员将担架抬上抬下救护车极为不便,耗费大量的人力,还可能使伤员受到颠簸;并且当救护车到达医院时,还需要调整救护车的朝向,寻找合适的停车位置,便于担架被抬下车,浪费宝贵的救治时间。所以,目前的救护车辆运输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载交通工具,该运载交通工具将车门的底部与厢体活动连接,需要开门时,直接将门打开作为载物台,承载需要运送的运载物,节约了上下车的时间,且便于运载物的上下,节省人力物力,便捷高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载交通工具,包括厢体、厢体下部的轮、以及在所述厢体的至少一侧的开口上安装的门,所述门与厢体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门打开或关闭时可沿所述底部运动,且在打开时,所述门朝向靠近地面的一侧延伸。
优选地,所述门安装在所述厢体的行驶方向的前侧、左侧、右侧中的至少一侧。
优选地,所述运载交通工具是无人驾驶运载交通工具,所述门安装在所述厢体的行驶方向的前侧。
优选地,所述运载交通工具还包括:支撑部,连接所述箱体和所述门,支撑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与地面接触,形成载物台。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可伸缩支撑杆,所述可伸缩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厢体的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门上,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接触地面,形成与所述地面具有倾斜角度的倾斜梯板。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垂直升降的升降槽,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位置,所述门的与所述厢体的底部连接的一侧嵌位在所述升降槽中,随所述升降槽下降到与地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还包括非伸缩支撑杆,与所述门呈一定角度设置,支撑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位置,所述非可伸缩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所述门上,另一端伸入所述升降槽中,随所述门一起沿所述升降槽运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垂直伸缩的液压杆,所述液压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厢体底部的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门上,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位置,所述门随所述液压杆的伸展下降到与地面平齐。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部和运载物位置感测单元,所述运载物位置感测单元安装于所述厢体内侧,并连接所述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连接到所述厢体的至少一侧上的门的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远离地面的表面上设置有传送带,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位于所述传送带上的运载物随所述传送带进入所述厢体内部。
优选地,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远离地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在所述门的表面上形成凹陷。
优选地,所述交通运载工具为无人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包括厢体、厢体下部的轮、以及在厢体的至少一侧的开口上安装的门,门与厢体的底部活动连接,门在打开状态与地面接触形成载物台。将厢体的门直接打开作为载物台,节省了载物台的设置,而且通过载物台来使运载物上下车,极大地减小了上下车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而且在厢体的至少一个侧壁上的开口上安装门,增加了门的打开位置的选择性,使得运载物的上下车位置更加灵活,上下车更为便捷。
应当说明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1000分别为实施例一至十的运载交通工具;101、 201、301……1001分别为实施例一至十的厢体;102-1002分别为实施例一至十的轮;103-1003分别为实施例一至十的开口;120-520以及 720-1020分别为实施例一至五及实施例七至十的支撑部;621和622为实施例六的支撑部;110为实施例一的门;211-213为实施例二的门;311和312为实施例三的门;410和510分别为实施例四和五的门;611和 612为实施例六的门;710-1010分别为实施例七至十的门;740为运载物位置感测单元;750为控制部;806为传送带;907为限位槽;1013 为楼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载交通工具100,该运载交通工具100 例如是自动驾驶的无人车辆,可以用作医院的救护车。但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场景不限于此,对于固定的运载交通工具(例如机场的摆渡车、公交车、自行车周转车等用于载人、载物的多种运输车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运载交通工具100包括:厢体101、厢体101下部的轮102、以及在厢体101的至少一侧的开口103上安装的门110,门110与厢体101的底部活动连接以打开和关闭门110。进一步地,该运载交通工具100还具有支撑部120,支撑门110在打开状态下与地面接触,形成载物台。如图1所示,门110的底部与厢体101的底部活动连接,所以门110在打开时是向下翻开,在支撑部120的作用下,门110的至少一部分与地面接触,形成载物台。运载物(人或物等) 直接通过该载物台上、下厢体,节省了载物台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厢体101的形状等不做限定,是否具有厢顶、具有的侧壁的数量均不做限定。
支撑部120例如包括可伸缩支撑杆,可伸缩支撑杆一端固定在厢体 101的壁上,另一端固定在门110上,起到门110与厢体101之间的连接作用。支撑部120的设置使得门110在打开状态下,一端与底板连接,另一端接触地面,形成与地面具有倾斜角度的倾斜梯板。门110在打开时,可伸缩支撑杆伸开,门110在关闭时,可伸缩支撑杆收缩。可伸缩支撑杆例如是液压杆,靠液压缸驱动。可选地,可伸缩支撑杆还可以由弹簧等弹力机构实现。
门110在打开状态下,形成载物台,图中示出的门110的一端接地,一端连接厢体101底部,成为一个具有倾斜角度的倾斜梯板,便于带有轮的运载物在其上的运动。例如,当运载物为医院的担架时,可以直接沿倾斜梯板将担架推入厢体内,简化了工作人员的操作,也减少了担架上伤员的颠簸。
在运载交通工具100的厢体101的至少一侧的开口103上安装门110,增加了运载物上、下车位置的选择性,选择哪个方向开门,选择安装多少个这样的门,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仅在一侧开门,则从所开的门110实现运载物的上、下车;例如在相对的两侧均开门,则运载物可以从一侧上车,另一侧下车。
上述运载交通工具100在运行过程中,行驶至指定地点,然后打开门110,使其成为载物台,然后将运载物置于载物台上,运载物经由载物台进入厢体101内部,最后关闭门110,再运输至下一指定地点;再次打开门110,将运载物经由载物台卸下,关闭门110,完成一次工作。
综上,基于本实施方式,将门直接展开形成载物台,简化了运载物上、下车的操作,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约了运载物的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
实施例二: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二提供了另一种交通运载工具,本实施所提供的交通运载工具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实施例一所公开的交通运载工具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门安装在厢体的行驶方向的前侧、左侧、右侧中的至少一侧。
如图2所示,箭头指示方向为厢体201的行驶方向,沿行驶方向前侧、左侧或右侧的至少一侧上安装有实施例一中描述的门。在实施例一中,没有对门的方向做限定,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门的位置的优选实现方式。
图2中,在前侧、左侧和后侧分别安装有门211、门212和门213。在后侧安装门213可以理解为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而在其他三侧中的至少一侧开门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当运载交通工具200 作为机场或高铁站的摆渡车时,从左侧或右侧开门,即门212,也可以左侧和右侧均开门,方便乘客上下车;当运载交通工具200为救护车时,可以在前侧开门,即门211,此时,担架可以直接从驾驶方向推入厢体 201内,也可以由该方向直接下车,节省了救护车的倒车时间和停车位置的选择时间,为伤员节省宝贵的救治时间。当运载交通工具200作为公交车时,可以在前后门均设置成门212,便于乘客上下车。但是由于公交车的上车门和下车门一般均在同一侧,所以本实施例的箱体210也可以在同一侧同时开多个开口203,安装多个门212,将并排的两个前后门均设置成与厢体201活动连接。
另外,当运载交通工具作为公交车等载物台不易过长的车体时,受限于载物台的长度,可以仅将部分门设置为可以展开成载物台的形式,即开口设置的较小。
当然,也可以在前侧、左侧和右侧的开口203上均设置门,那么运载物上下车的位置选择性多样化,也可以为多个运载物依次上下车提供条件,例如用于安检口时,可以在同一个载物台上间隔放置多个待检测物品,安检后依次从不同的门卸下。以图2为例,可以在门211形成的载物台上放置多个运载物,在达到指定地点后,可以将多个运载物从门 212和门213同时卸下,实现分流。
基于本实施方式,在运载交通工具的厢体201的行驶方向的前侧、左侧和右侧中的至少一侧的开口203上设置门,为运载物上下车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运载交通工具的使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展。
实施例三: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三提供了另一种交通运载工具,本实施所提供的交通运载工具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实施例一所公开的交通运载工具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运载交通工具300是无人驾驶运载交通工具,门311安装在厢体301的行驶方向的前侧。
如图3所示,箭头所示方向为行驶方向,本实施例中,在厢体301 的行驶方向的前侧设置了门311,便于运载物的上下车。传统车辆由于车头处具有驾驶室,所以无法在车头处设置门,而本实施例的运载交通工具为无人车,其车头处不用为司机设置驾驶室,所以可以从驾驶方向前侧的侧壁开口303处安装门311,这样设置,节省了车辆寻找合适的停车位置的时间。
进一步地,在行驶方向的后侧的开口处也设置门312,那么前后两侧均设置了门,例如应用于救护车,当救护车达到事故地点时,可以将伤员从后侧的门312推入厢体301内,而当达到医院时,可以直接从前侧的门311将伤员推出,避免从同一个门进出需要不停调整停车位置的现象。
基于本实施方式,在行驶方向前侧的侧壁的开口上开门,节省了运载交通工具寻找合适停车位置的时间,提高了运载效率。
实施例四: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四提供了另一种交通运载工具,本实施所提供的交通运载工具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实施例一所公开的交通运载工具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420与实施例一至三的结构均不同,那么门展开成载物台的方式不同。
如图4,本实施例的支撑部420的设置使得门410打开时呈水平状态,且载物台不再是倾斜梯板的形式,而是以升降台的形式存在,门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升降,将其上的运载物抬高或降低。
具体地,如图4所示,支撑部420包括垂直升降的升降槽421和非伸缩支撑杆422,升降槽421设置在厢体401的侧壁上,设置在门410 的两侧,门410在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位置,门410的与厢体401的底部连接的一侧部分嵌位在升降槽421中,随升降槽421下降到与地面平齐。而非伸缩支撑杆422与门410呈一定角度设置,支撑门410在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位置,非可伸缩支撑杆422一端固定在门410上,另一端伸入升降槽421中,随门410一起沿升降槽421运动。图中的门410,非伸缩支撑杆422与升降槽421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所以对门 410起到了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升降槽421可以折叠,升降槽421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与下部分活动连接,升降槽421的上部分与厢体401的侧壁底部贴合,升降槽421的下部可以上下翻折。当门410关闭时,升降槽421的下部向上翻折,折叠收回,当交通运载工具400行驶到达指定地点时,升降槽421的下部向下翻折打开,与上部连接,形成接触地面的较长的升降槽,使得门410可以沿升降槽421下降至地面。
非伸缩支撑杆422也可以与门410活动连接,即非伸缩支撑杆422 的长轴可以与门410的表面平行,例如当门410关闭时可以贴在门410 上,而门410打开时,支撑杆422又可以展开,支撑在升降槽421中。而且,当门410下降到即将与地面接触时,可以将非伸缩支撑杆422收回,即紧贴在门410上,使得门410可以继续沿升降槽421下降至接触地面。本实施例中,例如采用电机、滑轮等动力机构带动门410沿升降槽421运动,从而带动门410形成的载物台升降。
当运载交通工具达到指定点后,将门410打开,并下降到指定的高度,将运载物置于其上,然后运载物根据门410升高,达到与厢体401 底部相同的高度时,将运载物送入厢体401内,关闭门410。例如当运载物为担架时,可以将担架直接推到展开的门410上,然后由动力装置提供动力,使其升高,然后将担架直接推入厢体401内,这个过程减少了颠簸,避免伤员在运送过程中二次受伤。
基于本实施方式,可以使运载物随门410同时升降,节省了运载物的运输时间,也减轻了运载物的颠簸,运输更为方便。
实施例五: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五提供了另一种交通运载工具,本实施所提供的交通运载工具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四相同的结构,实施例四所公开的交通运载工具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运载交通工具的门510在打开时也呈水平状态,且门510设置为升降台,不同的是,支撑部520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如图5所示,支撑部520包括垂直伸缩的液压杆522和固定杆521,固定杆521为一横杆,设置在厢体501的具有开口503的一侧的底部,例如为圆柱形杆,而液压杆522与固定杆521转动连接,即液压杆522可以沿圆柱形杆转动,从而实现门510的转动。液压杆522 一端连接在固定杆521上,另一端固定在门510上,液压杆510伸缩可以带动门510升降。
门510在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位置,液压杆522与门510相互垂直,液压杆522在液压缸(未示出)的作用下伸开,门510随液压杆522的伸展下降到与地面平齐;而液压杆522收缩时,门510实现上升。
基于本实施方式,有益效果与实施例四基本相似,相似处不再赘述,另外,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还在于,采用液压杆节省空间,便于安装。
实施例六: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六提供了另一种交通运载工具,本实施所提供的交通运载工具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五相同的结构,实施例一至五所公开的交通运载工具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厢体601上设置有多个门,且每个门上所采用的支撑部不完全相同。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厢体601的相邻的三侧均设置有开口 603,每个开口处均设置有一扇门,每个门上的支撑部不完全相同。以图 6为例,门611的支撑部621与实施例五相同,门612的支撑部622与实施例一至三相同。同理,也可以采用实施例四的支撑部,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灵活设置支撑部的结构。
基于本实施方式,多种支撑部集中在同一个厢体601上,为不同的运载物上下车均提供了可能,运载交通工具的适用范围广,可用性强。
在其他的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支撑部还可以是由滑轮和绳索组成的结构,在厢体内部设置滑轮,将绳索缠绕在滑轮上,并且绳索的一端固定在门上,通过滑轮带动绳索伸缩可以实现门的开合,这里不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七: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七提供了另一种交通运载工具,本实施所提供的交通运载工具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三相同的结构,实施例一至三所公开的交通运载工具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厢体701内部还设置有控制部750 和运载物感测单元740。
如图7所述,运载物交通工具还包括控制部750和运载物位置感测单元740,运载物位置感测单元740安装于厢体701内侧,并连接控制部750,控制部750连接到厢体701的至少一侧上的门710的支撑部720。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750为两个,分别连接两个门710上的两个支撑部720,由控制部750控制支撑部720的伸缩,从而带动门710打开或关闭。控制部750例如包括电机、液压缸和滑轮等。
运载物位置感测单元740例如包括摄像头和图像传感装置,由摄像图拍摄,图像传感装置显示图像,从而可以判断运载物与厢体701的位置关系,从而判断打开哪一侧的门,或者何时打开或关闭门。
基于本实施方式,完善了运载交通工具的内部结构,使得车辆的打开和关闭更加智能化,节省人工操作。
实施例八: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八提供了另一种交通运载工具,本实施所提供的交通运载工具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三相同的结构,实施例一至三所公开的交通运载工具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门810的表面上设置有传送带806,门810在打开状态下,位于传送带806上的运载物随传送带806进入厢体801内部。
传送带806由齿轮和电机等带动转动,将传送带806设置在厢体801 的一个门801的表面上,则置于其上的运载物可以跟随传送带806直接运输至厢体801内部,更为便捷,节省了运输时间。例如,将担架或人承载在门810上,然后由传送带806直接传送至厢体801内,减少了人员的颠簸,也节省了医护人员推动担架耗费的人力。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其他方向上设置门812,门812的设置参照前述多个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本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了承载台的结构,使得门810能直接将置于其上的运载物通过传送带806传输至厢体801内部或外部,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更加便捷。
实施例九: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九提供了另一种交通运载工具,本实施所提供的交通运载工具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三相同的结构,实施例一至三所公开的交通运载工具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门910远离地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限位槽907,限位槽907在门910的表面上形成凹陷。
如图9所示,在门910的表面上设置限位槽907,限位槽907呈凹陷形式,可以起到限位作用。例如当推动担架沿斜坡向上运动时,由于限位槽907的设置,担架不容易发生倒滑现象,在担架发生倒滑时,可以由限位槽907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人员受伤。而限位槽907的数量设置根据实际而定,设置的太多容易导致上行困难,设置的太少起不到限位作用。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相互平行的限位槽。
基于本实施方式,限位槽907的设置可以避免置于载物台上的运载物发生倒滑现象。
实施例十: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十提供了另一种交通运载工具,本实施所提供的交通运载工具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三相同的结构,实施例一至三所公开的交通运载工具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门1010上设置有台阶1013,台阶1013 的设置可以便于人员上下,当斜坡的倾角较大时,人员通过斜梯进入厢体1001极为不便,可能会发生摔倒现象,造成人员挤压,出现伤亡,而设置为楼梯1013形式,则可以便于人员上下车,减少人员伤亡。
在本实施例中,不同的门1010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形式,例如,一侧的门1010上设置有台阶1013,而另一侧的门1010上不设置台阶,那么设置了台阶1013的便于行人上下,而没有设置台阶1013的一侧便于自行车、行李箱等的运输。
基于本实施方式,为特定场景下人员上下车提供便利,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载交通工具包括厢体、厢体下部的轮、以及在厢体的至少一侧的开口上安装的门,门与厢体的底部活动连接,门在打开状态与地面接触形成载物台。将厢体的门直接打开作为载物台,节省了载物台的设置,而且通过载物台来使运载物上下车,极大地减小了上下车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而且在厢体的至少一个侧壁上的开口上安装门,增加了门的打开位置的选择性,使得运载物的上下车位置更加灵活,上下车更为便捷。
最后应说明的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上文所述,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本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实用新型以及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厢体、厢体下部的轮、以及在所述厢体的至少一侧的开口上安装的门,所述门与厢体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门打开或关闭时可沿所述底部运动,且在打开时,所述门朝向靠近地面的一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部,连接所述厢体和所述门,支撑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与地面接触,形成载物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可伸缩支撑杆,所述可伸缩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厢体的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门上;
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所述门的一端与所述底部连接,另一端接触地面,形成与所述地面具有倾斜角度的倾斜梯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垂直升降的升降槽,设置在厢体的侧壁上,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位置,所述门的与所述厢体的底部连接的一侧嵌位在所述升降槽中,随所述升降槽下降到与地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非伸缩支撑杆,与所述门呈一定角度设置,支撑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位置,所述非伸缩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所述门上,另一端伸入所述升降槽中,随所述门一起沿所述升降槽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垂直伸缩的液压杆,所述液压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厢体底部的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门上,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处于水平位置,所述门随所述液压杆的伸展下降到与地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部和运载物位置感测单元,所述运载物位置感测单元安装于所述厢体内侧,并连接所述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连接到所述厢体的至少一侧上的门的支撑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远离地面的表面上设置有传送带,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位于所述传送带上的运载物随所述传送带进入所述厢体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在打开状态下远离地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在所述门的表面上形成凹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载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载交通工具为无人车。
CN202020643131.2U 2020-04-24 2020-04-24 运载交通工具 Active CN215425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3131.2U CN215425588U (zh) 2020-04-24 2020-04-24 运载交通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3131.2U CN215425588U (zh) 2020-04-24 2020-04-24 运载交通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25588U true CN215425588U (zh) 2022-01-07

Family

ID=79680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43131.2U Active CN215425588U (zh) 2020-04-24 2020-04-24 运载交通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255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18551A (en) Automatic mechanized system for the storage of objects
EP3016863B1 (en) Multiple deck cargo container
US5224723A (en) Vehicle step and platform apparatus
US7168119B1 (en) Aircraft passenger boarding bridge having a chute for transport of baggage between boarding bridge and ground level
CN111959591A (zh) 行走、举升、上平台一体机、控制方法及上平台方法
CN113620172A (zh) 一种货运空铁集装箱提升中转装置及其方法
US20050279973A1 (en) Luggage cart vertical reciprocating conveyor
CN215425588U (zh) 运载交通工具
US7334282B1 (en) Cargo transfer assembly associated with a passenger boarding bridge
AU2017319885B2 (en) Freight transport system for rail transit and platform for rail transit
CN217296458U (zh) 一种货物转运装置
CN111546969A (zh) 一种运送快递配送车的多层配送转运车
CN213083230U (zh) 行走、举升一体机
CN114715811B (zh) 一种四向车联合叉车货物转运平台
JPH0734699A (ja)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
JPH07172736A (ja) 積み降ろし装置を備える工事用昇降機
JPH05149017A (ja) 立体駐車場
JP2679750B2 (ja) 立体駐車場
WO2018041055A1 (zh) 一种轨道交通客运系统及轨道交通站台
JP2990050B2 (ja) 車両搬送台車を備えた駐車装置
JP2742739B2 (ja) 立体駐車設備
CN111962942A (zh) 一种停车系统
JPH0355717Y2 (zh)
JPH07317360A (ja) 連立型立体駐車装置
JPH09207766A (ja) 人貨共用索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7

Address after: 455,000 No. 2 plant at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the intersection of Xinwa Road and Gong'an Road, Gaozhuang Town, A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Patentee after: Neolithic Zhiye (Any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0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hangping District two North Street two Anshan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stitute No. 122 hospital

Patentee before: NEOLIX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