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2934U - 联运罐箱 - Google Patents

联运罐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2934U
CN215362934U CN202121700839.8U CN202121700839U CN215362934U CN 215362934 U CN215362934 U CN 215362934U CN 202121700839 U CN202121700839 U CN 202121700839U CN 215362934 U CN215362934 U CN 2153629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upporting seat
tank body
tank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0083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海航
周小翔
蒋平安
沈卫东
陈来生
张云凯
张亚萍
吴霄婷
刘磊
朱小林
余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0083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29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29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29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运罐箱,包括:框架和卧式安装于框架内部的罐体;框架包括分别与罐体纵向两端连接的两个端框;框架还包括均设于罐体的底部的两组支撑座和多个加强件;两组支撑座纵向间隔设于罐体的两端上,每一组具有两个沿罐体横向间隔的支撑座;支撑座为内部中空的壳体,支撑座具有一连通壳体内部的开口,开口朝上,支撑座位于开口的周缘与罐体的底部连接固定;各支撑座沿纵向延伸,支撑座沿纵向的一端与端框相连接;加强件经开口收容于支撑座内,加强件分别与支撑座的内壁和罐体的底部连接固定,实现对于支撑座的支撑加强,增加其抗冲击的能力,使得支撑座作为载荷传递区能够有效的传递和分担罐体载荷。

Description

联运罐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联运罐箱。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通用的40英尺/45英尺LNG罐箱框架符合IMDG ADR(海运)以及RID(陆运)运输规则,但针对铁路运输特殊要求还不能够满足,铁路标准要求高、试验测试严苛,尤其是对于强度要求十分苛刻。现有的罐箱受限于传统的框架结构,强度不够,无法满足铁路运输的高标准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运罐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联运罐箱,包括:框架和卧式安装于所述框架内部的罐体;所述框架包括分别与所述罐体纵向两端连接的两个端框;所述框架还包括均设于所述罐体的底部的两组支撑座和多个加强件;两组所述支撑座纵向间隔设于所述罐体的两端上,每一组具有两个沿罐体横向间隔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为内部中空的壳体,所述支撑座具有一连通壳体内部的开口,所述开口朝上,所述支撑座位于所述开口的周缘与所述罐体的底部连接固定;各所述支撑座沿纵向延伸,所述支撑座沿纵向的一端与所述端框相连接;所述加强件经所述开口收容于所述支撑座内,所述加强件分别与所述支撑座的内壁和所述罐体的底部连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强件为平板结构,所述加强件的形状与所述支撑座的截面轮廓相适配,以与所述支撑座的内壁紧密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一所述支撑座的内部具有多个所述加强件;多个所述加强件沿所述罐体的纵向间隔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一组位于所述罐体的前端底部的所述支撑座为前支撑座;所述前支撑座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横向上的两端向同一侧折弯形成的两个侧板;所述底板呈水平状并间隔位于所述罐体的底部下方,两所述侧板均向上连接于所述罐体的底部;所述侧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端框,且所述侧板远离所述端框的一端沿纵向进一步延伸,并超出所述底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所述侧板分别为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相较于所述第一侧板更靠近罐体的中心轴线,以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依次相连呈台阶状的下竖板、中间水平板和上竖板;所述下竖板和所述上竖板均呈竖直状,所述下竖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中间水平板呈水平状,所述中间水平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竖板的上端和所述上竖板的下端相连,所述上竖板的上端与所述罐体相连;所述上竖板相较于所述下竖板更靠内;两个所述前支撑座的下竖板和中间水平板之间的间隙限定形成鹅颈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支撑座还包括两个封板;两个所述封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纵向上的两端,各所述封板分别连接于底板和两所述侧板;两所述封板、所述底板和两所述侧板共同围合形所述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一组位于所述罐体的后端底部的所述支撑座为后支撑座;所述后支撑座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横向上的两端向同一侧折弯形成的两个侧板;所述底板呈水平状并间隔位于所述罐体的底部下方,两所述侧板均向上连接于所述罐体的底部;所述侧板沿纵向连接于所述端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鞍座;所述后支撑座远离所述端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鞍座;所述框架还包括两个后斜撑和两个加强盒;两所述后斜撑沿纵向对称设置,并位于所述后支撑座的外侧;所述后斜撑相对于纵向轴线倾斜,所述后斜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框和所述鞍座相连接;各所述加强盒夹设于所述后斜撑和所述后支撑座之间,且所述加强盒与所述鞍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框架还包括两个底侧梁、两个加强筋和两个后加强横撑;两所述底侧梁分列于所述罐体的横向两侧;所述底侧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框的底部连接;各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底侧梁和所述后斜撑连接;两所述后加强横撑相对设于所述鞍座的横向两端上,所述后加强横撑分别与所述鞍座和所述底侧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框架还包括多个底侧梁横撑;多个所述底侧梁横撑沿纵向间隔设置,各所述底侧梁横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所述底侧梁,且用以承托所述罐体的底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联运罐箱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该联运罐箱能够通过对于框架结构的改进,提高整体强度,满足高标准的铁路运输要求。具体为,框架还设置有两组纵向间隔的支撑座。各支撑座为内部中空的壳体,支撑座具有一连通壳体内部的开口。支撑座位于开口处的周缘与罐体的底部连接,从而对于罐体底部进行支撑并承受罐体的重量,并将纵向载荷传递至端框。加强件经开口收容于支撑座的内部,加强件分别与支撑座的内壁和罐体的底部连接固定,实现对于支撑座的支撑加强,增加其抗冲击的能力,使得支撑座作为载荷传递区能够有效的传递和分担罐体载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联运罐箱的正视图。
图2为图1中的联运罐箱的底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框架底部前端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框架底部后端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侧梁横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框架、200-罐体、
1-端框、1a-前端框、1b-后端框、
2-支撑座、2a-前支撑座、2b-后支撑座、21-底板、23-自由端、24-侧板、
241-第一侧板、242-第二侧板、2421-下竖板、2422-中间水平板、2423-上竖板、25-封板、201-开口、202-鹅颈槽、
3-加强件、
41-底侧梁、42-顶侧梁、
51-前斜撑、52-后斜撑、
61-前加强横撑、62-后加强横撑、
71-鞍座、72-底侧梁横撑、721-支撑件、
80-加强盒、81-第一加强筋、82-第二加强筋、83-第三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联运罐箱,通过对于框架结构的改进,提高强度,满足中国铁路运输的标准;并且,若其能够满足国内标准,就完全可以满足国际联运技术要求。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中国铁路运输的LNG罐箱框架,打通中国铁路运输技术限制,完全实现罐箱全球范围内的公铁水联运。
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2,其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联运罐箱的具体结构,其包括框架100和卧式安装于框架100内部的罐体200。
框架100包括分别与罐体200纵向两端连接的两个端框1。以图1的视图方向为准,位于罐体200前端的一个端框1为前端框1a,另一个位于罐体200后端的为后端框1b。前端框1a和后端框1b分别通过连接圈与罐体200的端部焊接固定。
框架100还包括均设于罐体200的底部的两组支撑座2和多个加强件3。
两组支撑座2纵向间隔设于罐体200的两端上,每一组具有两个沿罐体200横向间隔的支撑座2。
支撑座2为内部中空的壳体,支撑座2具有一连通壳体内部的开口201,开口201朝上;支撑座2位于开口201的周缘与罐体200的底部连接固定。各支撑座2沿纵向延伸,支撑座2沿纵向的一端与端框1相连接;加强件3经开口201收容于支撑座2内,加强件3分别与支撑座2的内壁和罐体200的底部连接固定,实现对于支撑座2的加强,增加其抗冲击的能力,满足国内铁路运输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支撑座的截面大致呈V形,因此支撑座2在业内也被称为V型梁。
请一并参照图3和图4,其中一组位于罐体200的前端底部的支撑座2为前支撑座2a。
该前支撑座2a采用半断开式鹅颈槽,由前支撑座2a沿纵向连接前端框1a和罐体200底部,并且在前支撑座2a与罐体200连接的内部设置加强件3,在减轻自重的同时,保证前支撑座2a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同时作为载荷传递区有效的传递和分担罐体200载荷。
前支撑座2a包括底板21、从底板21横向上的两端向同一侧折弯形成的两个侧板24,以及两个封板25。
底板21为长条形的平板结构,底板21的长度方向与罐体200的纵向一致。底板21呈水平状并间隔位于罐体200的底部下方;两个侧板24分别位于底板2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板24与底板21大致为垂直相连。两侧板24均向上连接于罐体200的底部。侧板24沿纵向的一端向前连接于前端框1a,且侧板24远离端框1的一端为自由端23。
该自由端23沿纵向进一步向后延伸,并超出底板21。其目的在于:延长了侧板24的纵向长度,增加了侧板24与罐体200底部的连接面积,即提高了两者的连接强度。另外,侧板24的下端边缘呈弧形状,其弧形的设计在不影响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了侧板24的自重,且弧形的过渡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保证使用寿命。
两个封板25相对设置于底板21纵向上的两端。封板25呈竖直状,各封板25分别连接于底板21和两侧板24。两封板25、底板21和两侧板24共同围合形一个具有开口201的箱型壳体。在安装时,封板25的上端具有适配罐体200周壁的弧度,以与罐底底部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前支撑座2a的横截面为非常见的不规则形状。
如图4所示,前支撑座2a的两侧板24分别为第一侧板241和第二侧板242。
第一侧板241呈竖直状。第二侧板242相较于第一侧板241更靠近罐体200的中心轴线,以位于第一侧板241的内侧。
第二侧板242包括依次相连呈台阶状的下竖板2421、中间水平板2422和上竖板2423。
下竖板2421和上竖板2423均呈竖直状,下竖板2421的下端与底板21相连。中间水平板2422呈水平状,中间水平板2422的两端分别与下竖板2421的上端和上竖板2423的下端垂直相连,上竖板2423的上端与罐体200相连。上竖板2423相较于下竖板2421更靠内,因此上竖板2423、中间水平板2422和下竖板2421之间限定形成一个开口201朝下的台阶结构。两个前支撑座2a的台阶结构之间的间隙形成鹅颈槽202,用以配合运输半挂车车辆的鹅颈大梁,增大适用范围。
请再次参照图3,对应设于前支撑座2a内部的加强件3为平板结构。
加强件3的形状与前支撑座2a的截面轮廓相适配,加强件3朝向第二侧板242的侧边亦呈台阶状,从而能够与前支撑座2a的内壁紧密连接,提高连接强度。加强件3的上端具有适配罐体200周壁的弧度,以与罐底底部焊接固定。每一前支撑座2a的内部具有多个加强件3。多个加强件3沿罐体200的纵向间隔布置,保证前支撑座2a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支撑罐体200。
框架100还包括两个底侧梁41、两个顶侧梁42、两个前斜撑51和两个前加强横撑61。
两底侧梁41分列于罐体200的横向两侧;底侧梁4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框1的底部连接。
两个顶侧梁42与两个底侧梁41上下相对,顶侧梁4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框1的顶部连接。
两个前斜撑51沿纵向对称设置,并位于前支撑座2a的外侧。前斜撑51相对于罐体200的纵向轴线倾斜,两个前斜撑51在纵向上由前向后逐渐靠拢。前斜撑51的一端与前支撑座2a(具体为第一侧板241)的外侧壁焊接固定,前斜撑51的另一端与前端框1a的内侧面焊接固定。前斜撑51能够将前支撑座2a受到的纵向载荷传递至前端框1a,提高罐箱的抗冲击性能。并且,前斜撑51和底侧梁41之间、前斜撑和前支撑座2a之间均设有第一加强筋81,进一步地提高连接强度。
两个前加强横撑61对称设于两个前支撑座2a的外侧上。前加强横撑61沿横向延伸,其两端分别与前支撑座2a和底侧梁41连接,有效地传递和分担罐体200的载荷。
请一并参照图5和图6,其中一组位于罐体200的后端底部的支撑座2为后支撑座2b。
后支撑座2b分别与鞍座71和后端框1b连接,并通过加强盒80与后斜撑52连接形成整体,从而有效的将后端冲击载荷传递到鞍座71和罐体200。
罐体200的底部沿纵向间隔设有多个鞍座71。
具体地,后支撑座2b包括底板21以及从底板21横向上的两端向同一侧折弯形成的两个侧板24。
底板21为长条形的平板结构,底板21的长度方向与罐体200的纵向一致。底板21呈水平状并间隔位于罐体200的底部下方。两个侧板24分别位于底板2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侧板24与底板21大致为垂直相连。两侧板24均向上连接于罐体200的底部。侧板24沿纵向的一端向前连接于后端框1b,侧板24远离后端框1b的一端与鞍座71垂直相连。
如图6所示,上述两个侧板24均为竖向延伸的平板结构,因此后支撑座2b的横截面近似U形。
对应设于后支撑座2b内部的加强件3具有与后支撑座2b的截面轮廓相适配的形状。加强件3能够与后支撑座2b的内壁紧密连接,提高连接强度。加强件3的上端具有适配罐体200周壁的弧度,以与罐底底部焊接固定。每一后支撑座2b的内部具有多个加强件3;多个加强件3沿罐体200的纵向间隔布置,保证后支撑座2b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支撑罐体200。
框架100还包括两个后斜撑52和两个加强盒80。
两后斜撑52沿纵向对称设置,并位于两个后支撑座2b的外侧。后斜撑52相对于纵向轴线倾斜,两个后斜撑52在纵向上由后向前逐渐靠拢。后斜撑52和后支撑座2b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后斜撑52的一端与后端框1b焊接固定,后斜撑52的另一端与鞍座71连接固定,从而将后支撑座2b受到的纵向载荷传递至后端框1b,提高罐箱的抗冲击性能。
两个加强盒80沿纵向对称设置。各加强盒80夹设于后斜撑52和后支撑座2b之间。
加强盒80的形状近似楔形,以与后斜撑52和后支撑座2b之间的空隙相适配。
加强盒80的横向相对两个侧壁分别与后斜撑52和后支撑座2b的侧面紧密贴合。进一步地,加强盒80的纵向一端与鞍座71焊接固定,从而后支撑座2b通过加强盒80与后斜撑52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使罐箱整体受力均匀,整体结构可靠。
另外,框架100还包括两个第二加强筋82、两个第三加强筋83和两个后加强横撑62,以对框架100后端进行多处位置的补强,提高框架100的强度和稳定性。
两个第二加强筋82沿纵向对称设置。第二加强筋82呈三角状,其分别与底侧梁41和后斜撑52连接。
两个第三加强筋83沿纵向对称设置。第三加强筋83呈三角状,并设于后斜撑52的上表面。第三加强筋83分别与后斜撑52和鞍座71。
两个后加强横撑62对称设于鞍座71的横向两端上。后加强横撑62沿横向延伸,其两端分别与鞍座71和底侧梁41连接,有效地传递和分担罐体200的载荷。
请参照图7,框架100还包括多个底侧梁横撑72。
多个底侧梁横撑72沿纵向间隔设置。各底侧梁横撑72沿罐体200的横向延伸,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两底侧梁41的内侧。底侧梁横撑72能够有效增加底侧梁41的刚度,根据受力分析,再配合简易结构的鞍座71,能够合理减小框架100重量。
并且,底侧梁横撑72的上表面还突出设有多个支撑件721。支撑件721通过垫板与罐体200的底部焊接固定,实现对于罐体200的承托,进一步地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00的各部件由方管和角件焊接组成。其底部支撑和前后端框1b连接为整体,实现各处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量轻量化,制造简单,结构稳定。此框架100结构可承受罐箱栓固或起吊工况,受纵向冲击或撞击力时,各处结构应力分布合理,结构稳定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联运罐箱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该联运罐箱能够通过对于框架100结构的改进,提高整体强度,满足高标准的铁路运输要求。具体为,框架100还设置有两组纵向间隔的支撑座2。各支撑座2为内部中空的壳体,支撑座2具有一连通壳体内部的开口201。支撑座2位于开口201处的周缘与罐体200的底部连接,从而对于罐体200底部进行支撑并承受罐体200的重量,并将纵向载荷传递至端框1。加强件3经开口201收容于支撑座2的内部,加强件3分别与支撑座2的内壁和罐体200的底部连接固定,实现对于支撑座2的支撑加强,增加其抗冲击的能力,使得支撑座2作为载荷传递区能够有效的传递和分担罐体200的载荷。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联运罐箱,包括:框架和卧式安装于所述框架内部的罐体;所述框架包括分别与所述罐体纵向两端连接的两个端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均设于所述罐体的底部的两组支撑座和多个加强件;
两组所述支撑座纵向间隔设于所述罐体的两端上,每一组具有两个沿罐体横向间隔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为内部中空的壳体,所述支撑座具有一连通壳体内部的开口,所述开口朝上,所述支撑座位于所述开口的周缘与所述罐体的底部连接固定;各所述支撑座沿纵向延伸,所述支撑座沿纵向的一端与所述端框相连接;
所述加强件经所述开口收容于所述支撑座内,所述加强件分别与所述支撑座的内壁和所述罐体的底部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运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平板结构,所述加强件的形状与所述支撑座的截面轮廓相适配,以与所述支撑座的内壁紧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运罐箱,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撑座的内部具有多个所述加强件;多个所述加强件沿所述罐体的纵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运罐箱,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组位于所述罐体的前端底部的所述支撑座为前支撑座;
所述前支撑座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横向上的两端向同一侧折弯形成的两个侧板;所述底板呈水平状并间隔位于所述罐体的底部下方,两所述侧板均向上连接于所述罐体的底部;所述侧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端框,且所述侧板远离所述端框的一端沿纵向进一步延伸,并超出所述底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运罐箱,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板分别为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相较于所述第一侧板更靠近罐体的中心轴线,以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
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依次相连呈台阶状的下竖板、中间水平板和上竖板;所述下竖板和所述上竖板均呈竖直状,所述下竖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中间水平板呈水平状,所述中间水平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竖板的上端和所述上竖板的下端相连,所述上竖板的上端与所述罐体相连;所述上竖板相较于所述下竖板更靠内;两个所述前支撑座的下竖板和中间水平板之间的间隙限定形成鹅颈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运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座还包括两个封板;两个所述封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纵向上的两端,各所述封板分别连接于底板和两所述侧板;两所述封板、所述底板和两所述侧板共同围合形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运罐箱,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组位于所述罐体的后端底部的所述支撑座为后支撑座;
所述后支撑座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横向上的两端向同一侧折弯形成的两个侧板;所述底板呈水平状并间隔位于所述罐体的底部下方,两所述侧板均向上连接于所述罐体的底部;所述侧板沿纵向连接于所述端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运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鞍座;
所述后支撑座远离所述端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鞍座;所述框架还包括两个后斜撑和两个加强盒;两所述后斜撑沿纵向对称设置,并位于所述后支撑座的外侧;所述后斜撑相对于纵向轴线倾斜,所述后斜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框和所述鞍座相连接;各所述加强盒夹设于所述后斜撑和所述后支撑座之间,且所述加强盒与所述鞍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运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两个底侧梁、两个加强筋和两个后加强横撑;两所述底侧梁分列于所述罐体的横向两侧;所述底侧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框的底部连接;各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底侧梁和所述后斜撑连接;两所述后加强横撑相对设于所述鞍座的横向两端上,所述后加强横撑分别与所述鞍座和所述底侧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运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多个底侧梁横撑;多个所述底侧梁横撑沿纵向间隔设置,各所述底侧梁横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所述底侧梁,且用以承托所述罐体的底部。
CN202121700839.8U 2021-07-23 2021-07-23 联运罐箱 Active CN2153629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0839.8U CN215362934U (zh) 2021-07-23 2021-07-23 联运罐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0839.8U CN215362934U (zh) 2021-07-23 2021-07-23 联运罐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2934U true CN215362934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11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00839.8U Active CN215362934U (zh) 2021-07-23 2021-07-23 联运罐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29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32474B (zh) 平车用底盘
CN105015623A (zh) 一种白车身抗弯曲结构及其布置方式
CN101301952A (zh) 一种罐式集装箱
CN107226291B (zh) 罐式集装箱
CN213292296U (zh) 一种铁路车辆、铁路车辆的底架及侧梁
US8070216B2 (en) Vehicle frame with stress relief feature
CN201236030Y (zh) 一种罐式集装箱
CN206766146U (zh) 一种前围流水槽与前减塔包总成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01236031Y (zh) 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
CN208278162U (zh) 一种钢铝混合轻量化车架
CN215362934U (zh) 联运罐箱
CN111252101A (zh) 一种铁路驮背多功能运输车底架及运输车
CN115676151A (zh) 联运罐箱
CN209833622U (zh) 车体端墙结构以及漏斗车
CN210502677U (zh) 铁路集装箱专用平车车体和集装箱运输系统
CN210972370U (zh) 罐式集装箱
CN207510505U (zh) 一种全铝车架梁
CN217575356U (zh) 一种挂车滑架
EP3792200B1 (en) Tank container
CN114084182A (zh) 一种无侧梁和端梁的敞车底架
CN210882314U (zh)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前副车架
RU183945U1 (ru) Контейнер-цистерна
RU184140U1 (ru) Кузов полувагона
WO2020125425A1 (zh) 矿用自卸车前桥结构
RU211984U1 (ru) Рама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го грузового вагона-платформ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429, Chenggang Road, Chongchuan District,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6000

Patentee after: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Patentee after: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226003 No.155, Chenggang Road, Gangzha District,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TONG CIMC ENERGY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Patentee before: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