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29308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29308U
CN215229308U CN202120558379.3U CN202120558379U CN215229308U CN 215229308 U CN215229308 U CN 215229308U CN 202120558379 U CN202120558379 U CN 202120558379U CN 215229308 U CN215229308 U CN 215229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article
width direction
diaper
portions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583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英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ji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ji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01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5974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015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5974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Oji Holding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29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29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简化穿戴之前阶段的动作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在穿戴状态中位于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位于胯下的胯下区域和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一对侧翼部,其配置于后身区域,并与吸收体相比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以及带,其分别设置于一对侧翼部,以贴合于前身区域的状态将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躯干。带具有:带基部;刺毛部,其配置于带基部,并可与前身区域相卡合;以及手捏部,其配置于带基部的宽度方向的前端部,在带基部向侧翼部的皮肤面侧折叠的状态下,手捏部向带基部相反侧折弯。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吸收尿、体液等吸收性物品中,已知带式(tape type)的吸收性物品(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40066号公报
吸收性物品以折叠的状态包装而出厂,在穿戴时展开。带式的吸收性物品在穿戴之前阶段存在需要展开吸收性物品的动作和用手指捏住用于固定吸收性物品的带的动作的情况,这可能会使吸收性物品的穿戴之前阶段的动作变得繁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简化穿戴之前阶段的动作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带基部向所述侧翼部的皮肤面侧被折叠的状态下,将带的手捏部向与带基部相反侧折弯。
详细地,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在穿戴状态下位于穿戴者的腹部侧的身体前方区域、位于胯下的胯下区域、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其被配置为包含所述胯下区域;一对侧翼部,其配置于所述后身区域,并与所述吸收体相比向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以及带,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侧翼部,以贴合于所述前身区域的状态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躯干,所述带具有:带基部;刺毛部,其配置于所述带基部,并可与所述前身区域相卡合;以及手捏部,其配置于所述带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前端部,在所述带基部向所述侧翼部的皮肤面侧被折叠的状态下,所述手捏部向与所述带基部相反侧折弯。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刺毛部的前端部可与所述手捏部的末端部相邻接。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侧翼部可包含外饰片和侧片而构成,所述外饰片用于形成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饰面;所述侧片接合于所述外饰片的皮肤面侧,并用于形成立体褶裥。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折叠状态下,所述侧翼部可将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折线为起点而折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在所述带基部向所述侧翼部的皮肤面侧被折叠状态下,所述手捏部可被夹在所述带基部和所述侧片之间。
上述吸收性物品可包括:前侧片,其接合于所述前身区域的外饰面,并在表面形成可与所述带的所述刺毛部相卡合的圆毛部。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赋予不同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位置的颜色。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触感可以不同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位置。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静摩擦系数可以大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位置。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侧翼部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将第一折线为起点而向宽度方向的内侧被折叠且所述侧翼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将第二折线为起点而向宽度方向的外侧被折叠的状态下,带的手捏部位于比第二折线更靠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在穿戴状态中位于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位于胯下的胯下区域、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其被配置为包含所述胯下区域;一对侧翼部,其配置于所述后身区域,并与所述吸收体相比向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以及带,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侧翼部,以贴合于所述前身区域的状态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躯干,所述带具有:带基部;刺毛部,其配置于所述带基部,并可与所述前身区域相卡合;以及手捏部,其配置于所述带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前端部,在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将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被折叠且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将比所述第一折线更靠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第二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被折叠的状态下,所述手捏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折线更靠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带基部的末端可以与所述第二折线重叠。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在所述侧翼部的内侧将所述第一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被折叠且所述侧翼部的外侧将所述第二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被折叠的状态下,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手捏部的至少前端部可不与所述侧翼部重叠。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侧翼部可包含外饰片和侧片而构成,所述外饰片用于形成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饰面;所述侧片接合于所述外饰片的皮肤面侧,并用于形成立体褶裥。
上述吸收性物品可以包括:前侧片,其接合于所述前身区域的外饰面,并在表面形成有可与所述带的所述刺毛部相卡合的圆毛部。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赋予不同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位置的颜色。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触感可以不同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位置。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静摩擦系数可以大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位置。
上述吸收性物品可以包括:第一临时卡合部,其在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将所述第二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被折叠的状态下,临时卡合所述带和所述侧翼部的外饰面;第二临时卡合部,其在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将所述第二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被折叠的状态下,临时卡合所述侧翼部的外饰面;以及第三临时卡合部,其在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将所述第一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被折叠的状态下,临时卡合所述侧翼部的外饰面和内饰面,所述第一临时卡合部和所述第三临时卡合部的卡合力比所述第二临时卡合部的卡合力小。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第一临时卡合部和/或所述第三临时卡合部可形成为在所述宽度方向并列多个。
在上述吸收性物品中,在并列形成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第一临时卡合部和/或所述第三临时卡合部中,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卡合部的卡合力可以比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卡合部的卡合力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简化穿戴吸收性物品的前阶段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一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方式一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沿宽度方向切断实施方式一的非穿戴状态的尿布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时的剖视图。
图4为从皮肤面侧观察了实施方式一的伸长后的状态的尿布时的俯视图。
图5为实施方式一的尿布的侧翼部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6为沿图5的A-A切断尿布时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方式一的尿布的侧翼部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二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9为实施方式二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沿宽度方向切断实施方式二的非穿戴状态的尿布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时的剖视图。
图11为从皮肤面侧观察实了施方式二的伸长后的状态的尿布时的俯视图。
图12为实施方式二的尿布的侧翼部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13为沿图12的A-A切断尿布时的剖视图。
图14为沿图12的A-A切断尿布时的剖视图。
图15为沿图12的A-A切断尿布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尿布;1B:胯下区域;1F:前身区域;1R:后身区域;
2F:前片;2L、2R:带;3BL、3BR:立体褶裥;3R:腰围褶裥;
4:护片;4KL、4KR:收缩部;
4C、4SL、4SR、8EL、8ER、9ER、14L、14R:橡胶线;
5:背部片;6C:吸收体;7:顶部片;8:侧片;10L、10R:腿周围区域;
11L、11R:侧翼部;20L、20R:带基部;21L、21R:刺毛部;
22L、22R:手捏部;FL、FR:折线;FL1、FR1:第一折线;
FL2、FR2:第二折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是示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结构。
<实施方式一>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带式一次性尿布(本申请所称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示例,以下,简称为“尿布”)来说,将连接与穿戴者的腹部对置而配置的前身(front body)和与背部对置而配置的后身(back body)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配置于穿戴者的胯下(与胯裆对置而配置)的胯下部位于前身(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后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此外,在尿布被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以下,简称“穿戴状态”)下,将朝向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穿戴状态下的内侧)设为皮肤面侧,将皮肤面侧的相反侧(穿戴状态下的外侧)设为非皮肤面侧。更进一步地,将连接皮肤面侧和非皮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正交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此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的视图定义为俯视图。
图1为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尿布1具有:胯下区域1B,其是与在穿戴状态下对穿戴者的阴部进行覆盖的胯下相对应的部位;前身区域1F,其是位于胯下区域1B的前侧并与穿戴者的前身相对应的部位;以及后身区域1R,其是位于胯下区域1B的后侧并与穿戴者的后身相对应的部位。后身区域1R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可向设置在前身区域1F的非穿戴者侧的面的前片(front patch)2F(“前侧片”的一个示例)贴合的带2L、2R。在前身区域1F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且后身区域1R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状态下带2L、2R被贴合于前片2F时,尿布1以环绕穿戴者的腰腹和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由于尿布1以这种方式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因此穿戴者可以在穿戴尿布1的状态下站立行走。
在尿布1中,主要以胯下区域1B附近为中心配置能够吸收而保持液体的吸收体。此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和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环绕穿戴者的腿周围部(大腿部)设置腿部褶裥3AL、3AR,在比腿部褶裥3AL、3AR更靠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设置立体褶裥3BL、3BR,在环绕穿戴者的腰腹的部位设置腰围褶裥(waist gather)3R。腿部褶裥3AL、3AR、立体褶裥3BL、3BR和腰围褶裥3R在橡胶线的弹力的作用下紧贴于穿戴者的皮肤。因此,从穿戴者的阴部排出的液体吸收于尿布1的吸收体,而不会从尿布1泄漏。
图2为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3为沿宽度方向切断非穿戴状态的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时的剖视图。图4为从皮肤面侧观察了伸长后的状态的尿布1时的俯视图。此外,在图4以后的附图中,作为一点划线的线C1是表示尿布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中心线。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护片(cover sheet)4(“外饰片”的一个示例)。护片4为具有在相当于长边的部位设置有收缩部4KL、4KR的略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部件,用于形成尿布1的外饰面。收缩部4KL、4KR设置于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图4中示出的腿周围区域10L、10R)。护片4是为了提高后述的背片(back sheet)5的加固、手感而设置,例如,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能够将由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制成的不织布作为背片5的材料来使用。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列举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护片4不限定于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内侧护片和外侧护片的多层结构。
此外,尿布1具有在护片4的穿戴者侧的面依次层叠的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top sheet)7。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7都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部件,以长度方向与护片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依次层叠于护片4。与护片4相同地,背片5是以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作为材料而形成的片材,用以抑制排泄物的泄漏。为了抑制穿戴状态下的闷热感,背片5优选为由兼具透湿性的材料构成。此外,顶部片7是以覆盖吸收体6C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在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片状的部件。该顶部片7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具有液体透过性。因此,在穿戴了尿布1的状态下,穿戴者排泄的液体经过可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部片7而进入到吸收体6C,在此被吸收。例如,织物、不织布、多孔膜可作为顶部片7的材料来使用。此外,顶部片7也可以具有亲水性。此外,吸收体6C也可被配置为包含胯下区域1B。
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7都从前身区域1F延伸到后身区域1R。因此,若用层叠有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7的护片4覆盖穿戴者的阴部,则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7的各自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成为穿戴者的阴部被吸收体6C从穿戴者的腹侧覆盖至背侧的状态。因此,不论在穿戴者以腹部朝下的姿势还是背部朝下的姿势将液体排出体外,所排出的液体均通过顶部片7而与吸收体6C接触。
此外,在尿布1中,用于形成上述的腿部褶裥3AL、3AR的橡胶线4SL、4SR以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伸缩的方式设置于护片4和背片5之间。以根据尿布1的设计所要求的弹力(收缩力)等而确定的适当的条数(本实施方式中为三条)来设置橡胶线4SL、4SR。此外,如图4所示,腿部褶裥3AL、3AR被配置为包含腿周围区域10L、10R,所述腿周围区域10L、10R位于胯下区域1B的宽度方向两端侧,是尿布1中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腿周围区域10L、10R配置于胯下区域1B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此外,橡胶线4SL、4SR的配置区域是腿部褶裥3AL、3AR。
此外,尿布1具有细长的带状的侧片8L、8R。侧片8L、8R是设置在顶部片7的长边的部分的液体不渗透性的片材。与护片4相同地,在侧片8L、8R中,在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图4中示出的腿周围区域10L、10R)设置有收缩部8KL、8KR。此外,在侧片8L、8R沿长度方向织入有用于形成立体褶裥3BL、3BR的橡胶线8EL、8ER。若尿布1成为穿戴状态的形态、即若尿布1成为从侧面观察时为U字状的形态,则侧片8L、8R在橡胶线8EL、8ER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在长度方向拉近而从顶部片7立起,从而成为防止液体流出的立体褶裥3BL、3BR。
此外,用于防止在尿布1和穿戴者的腰腹之间形成间隙的橡胶线4C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护片4的比橡胶线4SL、4SR更靠近尿布1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以根据尿布1的设计所要求的弹力(收缩力)等而确定的适当的条数(本实施方式中为3条)来设置橡胶线4C。
此外,用于形成上述的腰围褶裥3R的橡胶线9ER在比吸收体6C的端部更靠近背侧的位置处设置于背片5和顶部片7之间。橡胶线9ER以作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背片5和顶部片7之间。因此,在设置于橡胶线9ER的左右两侧的带2L、2R在穿戴者的腹侧贴合于前片2F时,橡胶线9ER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紧贴于穿戴者,从而防止在尿布1和穿戴者的腰腹之间形成间隙。
吸收体6C具有如下结构:使SAP(高吸水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等的粒子状的吸收性树脂保持在纸浆(pulp)纤维、人造丝(rayon)纤维或者棉纤维等的纤维素(cellulose)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等的合成纤维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短纤维的间隙的结构,所述SAP为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结构的亲水性聚合物。因此,在吸收体6C中,吸收液体前后的吸收性树脂的体积变化基本在将吸收性树脂保持于间隙的短纤维内进行。因此,可以说在俯瞰吸收体6C的整体时,吸收了液体的吸收体6C的厚度的膨胀率并没有吸收性树脂自身的膨胀率那么大。
本实施方式的SAP颗粒是指将含有SAP的树脂组成物形成为粒子状的颗粒。在此所说的“含有SAP的树脂组成物”包含以下两种概念:一种是仅由SAP而成的组成物;另一种是以SAP为主成分,并在不对吸收性造成恶劣影响的前提下含有其他物质的组成物。作为“其他物质”,能够列举添加剂(以使颗粒表面疎水化的目的添加的表面改性剂等)、SAP合成时所残留的未反应的单体等。
下面,基于图4和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折叠状态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包括:一对侧翼部11L、11R,其配置于后身区域1R,并与吸收体6C相比向尿布1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翼部11L、11R被构成为包含形成尿布1的外饰面的护片4和接合于护片4的皮肤面侧并用于形成立体褶裥3BL、3BR的侧片8L、8R。此外,尿布1的宽度方向为与尿布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此外,尿布1包括带2L、2R,所述带2L、2R分别设置于一对侧翼部11L、11R,以贴合于配置在前身区域1F的前片2F的状态将尿布1固定于穿戴者的躯干。在此,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带2L、2R。带2L、2R具有:带基部20L、20R;刺毛(hook)部21L、21R,其可卡合于前片2F;以及手捏部22L、22R,其配置于带基部20L、20R的宽度方向前端部。带基部20L、20R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方式其末端侧配置于护片4和侧片8L、8R之间并通过粘合剂接合于护片4或者侧片8L、8R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此外,带基部20L、20R被配置为沿尿布1的宽度方向从侧翼部11L、11R突出规定长度。在将带2L、2R贴合于前身区域1F时的带基部20L、20R的朝向前片2F的对置面接合有刺毛部21L、21R。前片2F在表面形成有刺毛部21L、21R可卡合的圆毛(loop)部。通过刺毛部21L、21R卡合于前片2F的圆毛部来带2L、2R贴合于尿布1的前身区域1F。
此外,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刺毛部21L、21R的前端部与手捏部22L、22R的末端部相邻接。刺毛部21L、21R未配置有手捏部22L、22R,手捏部22L、22R是在将带2L、2R贴合于前身区域1F时能够用手捏住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以将尿布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折线FL、FR(在图4中以双点划线表示)为起点而侧翼部11L、11R被折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状态包装而出厂。此外,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吸收体6C为沙漏型的情况下,折线FL、FR被规定在胯下区域1B的吸收体6C的宽度方向端部上。图5为从皮肤面侧观察了侧翼部11L、11R以折线FL、FR为起点而折叠的状态下的尿布1时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侧翼部11L、11R向尿布1的皮肤面侧被折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翼部11L、11R被折叠的状态下,带2L、2R的带基部20L、20R向侧翼部11L、11R的皮肤面侧被折叠。图6为沿图5的A-A线切断尿布1时的剖视图。此外,在图6中,省略橡胶线9ER的图示。
如图6所示,在带基部20L向侧翼部11L的皮肤面侧被折叠的状态下,手捏部22L向与带基部20L相反侧(尿布1的宽度方向中央侧)折弯。在该状态下,手捏部22L、22R被夹于带基部20L和侧片8L之间。
图7为从图6所示的状态展开侧翼部11L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带基部20L向侧翼部11L的皮肤面侧被折叠的状态(图6所示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将手捏部22L变为向与带基部20L相反侧折弯的状态,来在展开了侧翼部11L时使手捏部22L向厚度方向的皮肤面侧延伸。由此,在由展开侧翼部11L而实现的展开尿布1的动作之后,能够容易地进行用手指捏住带2L的手捏部22L的动作。此外,能够分别将图6和图7中的上述说明的侧翼部11L、带基部20L、手捏部22L替换为侧翼部11R、带基部20R、手捏部22R而进行同样的说明,因此省略这些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由展开侧翼部11L、11R而实现的展开尿布1的动作之后,能够容易地进行用手指捏住带2L、2R的手捏部22L、22R的动作,因此能够简化穿戴之前阶段的动作。
<变形例一>
下面,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一的尿布1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被赋予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末端侧)的位置的颜色。此外,可以是整个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都被赋予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的颜色,也可以是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前端侧的一部分被赋予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的颜色。本变形例的尿布1能够通过在手捏部22L、22R赋予不同于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颜色,来容易地在视觉上判别手捏部22L、22R。
<变形例二>
下面,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二的尿布1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触感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此外,可以是整个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触感都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也可以是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的触感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
例如,能够通过在手捏部22L、22R设置印刷层、在手捏部22L、22R施加压纹加工,来使手捏部22L、22R的触感不同。此外,在整个带基部20L、20R施加压纹加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仅改变手捏部22L、22R的压纹的间隔、比例,来使手捏部22L、22R的触感不同。本变形例的尿布1能够通过使手捏部22L、22R的触感不同于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来容易地在触觉上判别手捏部22L、22R。
<变形例三>
下面,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三的尿布1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静摩擦系数大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此外,可以是整个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静摩擦系数大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也可以是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的静摩擦系数大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
例如,能够通过在手捏部22L、22R设置印刷层、在手捏部22L、22R施加压纹加工,来使手捏部22L、22R的静摩擦系数增大。此外,在整个带基部20L、20R施加压纹加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仅减小手捏部22L、22R的压纹的间隔、增大压纹的比例,来使手捏部22L、22R的静摩擦系数增大。本变形例的尿布1能够通过使手捏部22L、22R的静摩擦系大于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来使手指容易捏住手捏部22L、22R。
<实施方式二>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带式一次性尿布(本申请所称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示例,以下,简称为“尿布”)来说,将连接与穿戴者的腹部对置而配置的前身和与背部对置而配置的后身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配置于穿戴者的胯下(与胯裆对置而配置)的胯下部位于前身(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后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此外,在尿布被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以下,简称“穿戴状态”)下,将朝向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穿戴状态下的内侧)设为皮肤面侧,将皮肤面侧的相反侧(穿戴状态下的外侧)设为非皮肤面侧。更进一步地,将连接皮肤面侧和非皮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正交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此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的视图定义为俯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尿布1具有:胯下区域1B,其是与在穿戴状态下对穿戴者的阴部进行覆盖的胯下相对应的部位;前身区域1F,其是位于胯下区域1B的前侧并与穿戴者的前身相对应的部位;以及后身区域1R,其是位于胯下区域1B的后侧并与穿戴者的后身相对应的部位。后身区域1R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可向设置在前身区域1F的非穿戴者侧的面的前片2F(“前侧片”的一个示例)贴合的带2L、2R。在前身区域1F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且后身区域1R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状态下带2L、2R被贴合于前片2F时,尿布1以环绕穿戴者的腰腹和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由于尿布1以这种方式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因此穿戴者可以在穿戴尿布1的状态下站立行走。
在尿布1中,主要以胯下区域1B附近为中心配置能够吸收而保持液体的吸收体。此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和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环绕穿戴者的腿周围部(大腿部)设置腿部褶裥3AL、3AR,在比腿部褶裥3AL、3AR更靠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设置立体褶裥3BL、3BR,在环绕穿戴者的腰腹的部位设置腰围褶裥(waist gather)3R。腿部褶裥3AL、3AR、立体褶裥3BL、3BR和腰围褶裥3R在橡胶线的弹力的作用下紧贴于穿戴者的皮肤。因此,从穿戴者的阴部排出的液体吸收于尿布1的吸收体,而不会从尿布1泄漏。
图9为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10为沿宽度方向切断非穿戴状态的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时的剖视图。图11为从皮肤面侧观察了伸长后的状态的尿布1时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1以后的附图中,作为一点划线的线C1是表示尿布1的宽度方向中心的中心线。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护片4(“外饰片”的一个示例)。护片4为具有在相当于长边的部位设置有收缩部4KL、4KR的略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部件,用于形成尿布1的外饰面。收缩部11KL、4KR设置于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图4中示出的腿周围区域10L、10R)。护片4是为了提高后述的背片5的加固、手感而设置,例如,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能够将由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制成的不织布作为背片5的材料来使用。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列举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护片4不限定于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内侧护片和外侧护片的多层结构。
此外,尿布1具有在护片4的穿戴者侧的面依次层叠的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7。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7都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部件,以长度方向与护片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依次层叠于护片4。与护片4相同地,背片5是以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作为材料而形成的片材,用以抑制排泄物的泄漏。为了抑制穿戴状态下的闷热感,背片5优选为由兼具透湿性的材料构成。此外,顶部片7是以覆盖吸收体6C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在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片状的部件。该顶部片7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具有液体透过性。因此,在穿戴了尿布1的状态下,穿戴者排泄的液体经过可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部片7而进入到吸收体6C,在此被吸收。例如,织物、不织布、多孔膜可作为顶部片7的材料来使用。此外,顶部片7也可以具有亲水性。此外,吸收体6C也可被配置为包含胯下区域1B。
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7都从前身区域1F延伸到后身区域1R。因此,若用层叠有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7的护片4覆盖穿戴者的阴部,则背片5、吸收体6C、顶部片7的各自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成为穿戴者的阴部被吸收体6C从穿戴者的腹侧覆盖至背侧的状态。因此,不论在穿戴者以腹部朝下的姿势还是背部朝下的姿势将液体排出体外,所排出的液体均通过顶部片7而与吸收体6C接触。
此外,在尿布1中,用于形成上述的腿部褶裥3AL、3AR的橡胶线4SL、4SR以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伸缩的方式设置于护片4和背片5之间。以根据尿布1的设计所要求的弹力(收缩力)等而确定的适当的条数(本实施方式中为三条)来设置橡胶线4SL、4SR。此外,如图11所示,腿部褶裥3AL、3AR被配置为包含腿周围区域10L、10R,所述腿周围区域10L、10R是尿布1中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腿周围区域10L、10R配置于胯下区域1B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此外,橡胶线4SL、4SR的配置区域是腿部褶裥3AL、3AR。
此外,尿布1具有细长的带状的侧片8L、8R。侧片8L、8R是设置在顶部片7的长边的部分的液体不渗透性的片材。与护片4相同地,在侧片8L、8R中,在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图11中示出的腿周围区域10L、10R)设置有收缩部8KL、8KR。此外,在侧片8L、8R沿长度方向织入有用于形成立体褶裥3BL、3BR的橡胶线8EL、8ER。若尿布1成为穿戴状态的形态、即若尿布1成为从侧面观察时为U字状的形态,则侧片8L、8R在橡胶线8EL、8ER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在长度方向拉近而从顶部片7立起,从而成为防止液体流出的立体褶裥3BL、3BR。
此外,用于防止在尿布1和穿戴者的腰腹之间形成间隙的橡胶线4C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护片4的比橡胶线4SL、4SR更靠近尿布1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以根据尿布1的设计所要求的弹力(收缩力)等而确定的适当的条数(本实施方式中为3条)来设置橡胶线4C。
此外,用于形成上述的腰围褶裥3R的橡胶线9ER在比吸收体6C的端部更靠近背侧的位置处设置于背片5和顶部片7之间。橡胶线9ER以作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背片5和顶部片7之间。因此,在设置于橡胶线9ER的左右两侧的带2L、2R在穿戴者的腹侧贴合于前片2F时,橡胶线9ER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紧贴于穿戴者,从而防止在尿布1和穿戴者的腰腹之间形成间隙。
吸收体6C具有如下结构:使SAP(高吸水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等的粒子状的吸收性树脂保持在纸浆(pulp)纤维、人造丝(rayon)纤维或者棉纤维等的纤维素(cellulose)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等的合成纤维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短纤维的间隙的结构,所述SAP为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结构的亲水性聚合物。因此,在吸收体6C中,吸收液体前后的吸收性树脂的体积变化基本在将吸收性树脂保持于间隙的短纤维内进行。因此,可以说在俯瞰吸收体6C的整体时,吸收了液体的吸收体6C的厚度的膨胀率并没有吸收性树脂自身的膨胀率那么大。
本实施方式的SAP颗粒是指将含有SAP的树脂组成物形成为粒子状的颗粒。在此所说的“含有SAP的树脂组成物”包含以下两种概念:一种是仅由SAP而成的组成物;另一种是以SAP为主成分,并在不对吸收性造成恶劣影响的前提下含有其他物质的组成物。作为“其他物质”,能够列举添加剂(以使颗粒表面疎水化的目的添加的表面性质剂等)、SAP合成时所残留的未反应的单体等。
下面,基于图11和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折叠状态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包括:一对侧翼部11L、11R,其配置于后身区域1R,并与吸收体6C相比向尿布1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翼部11L、11R被构成为包含形成尿布1的外饰面的护片4和接合于护片4的皮肤面侧并用于形成立体褶裥3BL、3BR的侧片8L、8R。此外,尿布1的宽度方向为与尿布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此外,尿布1包括带2L、2R,所述带2L、2R分别设置于一对侧翼部11L、11R,以贴合于配置在前身区域1F的前片2F的状态将尿布1固定于穿戴者的躯干。在此,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带2L、2R。带2L、2R具有:带基部20L、20R;刺毛部21L、21R,其可卡合于前片2F;以及手捏部22L、22R,其配置于带基部20L、20R的宽度方向前端部。带基部20L、20R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方式其末端侧配置于护片4和侧片8L、8R之间并通过粘合剂接合于护片4或者侧片8L、8R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此外,带基部20L、20R被配置为沿尿布1的宽度方向从侧翼部11L、11R突出规定长度。在将带2L、2R贴合于前身区域1F时的带基部20L、20R的朝向前片2F的对置面接合有刺毛部21L、21R。前片2F在表面形成有刺毛部21L、21R可卡合的圆毛部。通过刺毛部21L、21R卡合于前片2F的圆毛部来带2L、2R贴合于尿布1的前身区域1F。
此外,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刺毛部21L、21R的前端部与手捏部22L、22R的末端部相邻接。刺毛部21L、21R未配置有手捏部22L、22R,手捏部22L、22R是在将带2L、2R贴合于前身区域1F时能够用手捏住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以将尿布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折线FL1、FR1(在图1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为起点而侧翼部11L、11R的宽度方向内侧被折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且将比第一折线FL1、FR1更靠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第二折线FL2、FR2为起点而侧翼部11L、11R的宽度方向外侧被折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状态包装而出厂。此外,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吸收体6C为沙漏型的情况下,第一折线FL1、FR1被规定在胯下区域1B的吸收体6C宽度方向端部上。图12为从皮肤面侧观察了将第一折线FL1、FR1为起点而侧翼部11L、11R的宽度方向内侧被折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且将第二折线FL2、FR2为起点而侧翼部11L、11R的宽度方向外侧被折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状态的尿布1时的俯视图。在该状态下,如图12所示,手捏部22L、22R位于比第二折线FL2、FR2更靠近尿布1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此外,图13为沿图12的A-A线切断尿布1时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3中,省略橡胶线9ER的图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尿布1被折叠为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状态下,手捏部22L变为位于比第二折线FL2更靠近尿布1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捏住手捏部22L来展开侧翼部11L。由此,能够通过用手捏住带2L的手捏部22L而使由展开侧翼部11L实现的展开尿布1的动作变得容易,并能够直接进行将带2L贴合于前片2F的动作。
此外,如图13所示,在将第一折线FL1为起点而侧翼部11L的宽度方向内侧被折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且将第二折线FL2为起点而侧翼部11L的宽度方向外侧被折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状态下,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手捏部22L的前端部22LA不与侧翼部11L重叠。更具体地,在该状态下,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手捏部22L的前端部22LA不与构成侧翼部11L的护片4和侧片8L重叠。在此,侧翼部11L成为比图11所示的背片5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更靠近尿布1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位。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容易地用手指捏住带2L的手捏部22L。
此外,能够分别将图13中的上述说明的侧翼部11L、带基部20L、手捏部22L、第一折线FL1、第二折线FL2替换为侧翼部11R、带基部20R、手捏部22R、第一折线FR1、第二折线FR2而进行同样的说明,因此省略这些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能够借助用手捏住带2L、2R的手捏部22L、22R而使由展开侧翼部11L、11R实现的展开尿布1的动作变得容易,并能够直接进行将带2L、2R贴合于前片2F的动作,因此能够简化穿戴之前阶段的动作。
此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带基部20L、20R的末端优选为向厚度方向观察时与第二折线FL2、FR2重叠。利用该结构,能够更容易地以第二折线FL2、FR2为起点来折叠侧翼部11L、111R。
<变形例一>
下面,参照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一的尿布1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被赋予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末端侧)的位置的颜色。此外,可以是整个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都被赋予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的颜色,也可以是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前端侧的一部分被赋予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的颜色。本变形例的尿布1能够通过在手捏部22L、22R赋予不同于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颜色,来容易地在视觉上判别手捏部22L、22R。
<变形例二>
下面,参照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二的尿布1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触感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此外,可以是整个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触感都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也可以是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的触感不同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
例如,能够通过在手捏部22L、22R设置印刷层、在手捏部22L、22R施加压纹加工,来使手捏部22L、22R的触感不同。此外,在整个带基部20L、20R施加压纹加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仅改变手捏部22L、22R的压纹的间隔、比例,来使手捏部22L、22R的触感不同。本变形例的尿布1能够通过使手捏部22L、22R的触感不同于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来容易地在触觉上判别手捏部22L、22R。
<变形例三>
下面,参照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三的尿布1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静摩擦系数大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此外,可以是整个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静摩擦系数大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也可以是手捏部22L、22R的非皮肤面侧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的静摩擦系数大于比手捏部22L、22R更靠近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的位置。
例如,能够通过在手捏部22L、22R设置印刷层、在手捏部22L、22R施加压纹加工,来使手捏部22L、22R的静摩擦系数增大。此外,在整个带基部20L、20R施加压纹加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仅减小手捏部22L、22R的压纹的间隔、增大压纹的比例,来使手捏部22L、22R的静摩擦系数增大。本变形例的尿布1能够通过使手捏部22L、22R的静摩擦系大于带基部20L、20R的基端部侧,来使手指容易捏住手捏部22L、22R。
<变形例四>
下面,参照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四的尿布1进行说明。与图13相同地,图14为沿图12的A-A线切断尿布1时的剖视图。本变形例的尿布1包括:第一临时卡合部30,其在侧翼部11L、11R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将第二折线FL2、FR2为起点而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被折叠的状态下,临时卡合带2L、2R的刺毛部21L、21R和用于形成侧翼部11L、11R的外饰面的护片4;第二临时卡合部31,其在侧翼部11L、11R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将第二折线FL2、FR2为起点而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被折叠的状态下,临时卡合用于形成侧翼部11L、11R的外饰面的护片4;以及第三临时卡合部32,其在侧翼部11L、11R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将第一折线FL1、FR1为起点而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被折叠的状态下,临时卡合用于形成侧翼部11L、11R的外饰面的护片4和用于形成侧翼部11L、11R的内饰面的侧片8L、8R。
通过涂布热熔胶来形成第一临时卡合部30、第二临时卡合部31和第三临时卡合部32。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连续(直线状)或者非连续(虚线状)地涂布热熔胶。此外,第一临时卡合部30、第二临时卡合部31和第三临时卡合部32的卡合力被设定为不会过度妨碍被折叠的尿布1的展开的程度。
第一临时卡合部30和第三临时卡合部32的卡合力比第二临时卡合部31的卡合力小。在展开折叠的尿布1时,使第一临时卡合部30和第三临时卡合部32在第二临时卡合部31之前被剥离,由此,容易使手捏部22L、22R的前端部(关于手捏部22L的前端部22LA,请参照图14)朝向皮肤面侧,从而能够容易地捏住手捏部22L、22R。此外,可以通过热熔胶的涂布量、涂布面积来调整第一临时卡合部30、第二临时卡合部31和第三临时卡合部32的各自的卡合力。
<变形例五>
下面,参照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五的尿布1进行说明。与图13相同地,图15为沿图12的A-A线切断尿布1时的剖视图。在本变形例的尿布1中,第一临时卡合部30和第三临时卡合部32形成为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并列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由此,在展开被折叠的尿布1时,从内侧的第一临时卡合部30和内侧的第三临时卡合部32开始剥离,由此,容易使手捏部22L、22R的前端部(关于手捏部22L的前端部22LA,请参照图15)朝向皮肤面侧,从而能够容易地捏住手捏部22L、22R。此外,也可以是第一临时卡合部30和第三临时卡合部3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多个,第一临时卡合部30和第三临时卡32的形成数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此外,在并列形成于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临时卡合部30和/或第三临时卡合部32中,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卡合部的卡合力比配置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卡合部的卡合力小。由此,在展开被折叠的尿布1时,从内侧的第一临时卡合部30和内侧的第三临时卡合部32开始剥离,由此,容易使手捏部22L、22R的前端部朝向皮肤面侧,从而能够容易地捏住手捏部22L、22R。
<其他的实施方式>
下面,对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2L、2R贴合于配置在前身区域1F的前片2F而固定于穿戴的躯干,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吸收性物品也可以通过将带2L、2R贴合于前身区域1F的外饰面来固定于穿戴的躯干。

Claims (19)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在穿戴状态下位于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位于胯下的胯下区域、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
吸收体,其被配置为包含所述胯下区域;
一对侧翼部,其配置于所述后身区域,并与所述吸收体相比向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以及
带,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侧翼部,以贴合于所述前身区域的状态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躯干,
所述带具有:带基部;刺毛部,其配置于所述带基部,并可与所述前身区域相卡合;以及手捏部,其配置于所述带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前端部,
在所述带基部向所述侧翼部的皮肤面侧折叠的状态下,所述手捏部向与所述带基部相反侧折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刺毛部的前端部与所述手捏部的末端部相邻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翼部包含外饰片和侧片而构成,
所述外饰片用于形成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饰面;所述侧片接合于所述外饰片的皮肤面侧,并用于形成立体褶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折叠状态下,所述侧翼部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折线为起点而折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
在所述带基部向所述侧翼部的皮肤面侧折叠的状态下,所述手捏部被夹在所述带基部和所述侧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侧片,其接合于所述前身区域中的外饰面,并在表面形成有可与所述带的所述刺毛部相卡合的圆毛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被赋予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不同的颜色。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触感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触感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静摩擦系数大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静摩擦系数。
9.一种吸收性物品,其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在穿戴状态下位于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位于胯下的胯下区域、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
吸收体,其被配置为包含所述胯下区域;
一对侧翼部,其配置于所述后身区域,并与所述吸收体相比向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以及
带,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侧翼部,以贴合于所述前身区域的状态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躯干,
所述带具有:带基部;刺毛部,其配置于所述带基部,并可与所述前身区域相卡合;以及手捏部,其配置于所述带基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前端部,
在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以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叠,且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以比所述第一折线更靠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第二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折叠的状态下,所述手捏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折线更靠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厚度方向上观察时,所述带基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二折线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翼部的内侧以所述第一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叠,且所述侧翼部的外侧以所述第二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折叠的状态下,在厚度方向上观察时,所述手捏部的至少前端部不与所述侧翼部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翼部包含外饰片和侧片而构成,
所述外饰片用于形成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饰面;所述侧片接合于所述外饰片的皮肤面侧,并用于形成立体褶裥。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侧片,其接合于所述前身区域中的外饰面,并在表面形成有可与所述带的所述刺毛部相卡合的圆毛部。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被赋予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不同的颜色。
15.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触感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触感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捏部的非皮肤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静摩擦系数大于比所述手捏部更靠近所述带基部的基端部侧的静摩擦系数。
17.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临时卡合部,其在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以所述第二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折叠的状态下,临时卡合所述带和所述侧翼部的外饰面;
第二临时卡合部,其在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以所述第二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折叠的状态下,临时卡合所述侧翼部的外饰面;以及
第三临时卡合部,其在所述侧翼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以所述第一折线为起点而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折叠的状态下,临时卡合所述侧翼部的外饰面和内饰面,
所述第一临时卡合部和所述第三临时卡合部的卡合力比所述第二临时卡合部的卡合力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临时卡合部和/或所述第三临时卡合部形成为在所述宽度方向并列多个。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并列形成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第一临时卡合部和/或所述第三临时卡合部中,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卡合部的卡合力比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卡合部的卡合力小。
CN202120558379.3U 2020-03-31 2021-03-18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2152293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4671 2020-03-31
JP2020064670 2020-03-31
JP2020-064671 2020-03-31
JP2020-064670 2020-03-31
JP2021-001596 2021-01-07
JP2021001596A JP2021159747A (ja) 2020-03-31 2021-01-07 吸収性物品
JP2021001595A JP2021159746A (ja) 2020-03-31 2021-01-07 吸収性物品
JP2021-001595 2021-01-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29308U true CN215229308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505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58379.3U Active CN215229308U (zh) 2020-03-31 2021-03-18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293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54804A (en) Sanitary napkin or an incontinence guard having flexible side-flaps
NZ240323A (en) Absorbent article - casing and side flap edges form liquid barrier devices
JP4090202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3556999B (zh) 吸收性物品
TWI642418B (zh) Absorbent article
US20020058922A1 (en) Sanitary garment
EP1285643A2 (en) Absorbent article
JP6168687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16615165A (zh) 吸收性物品
CN215229308U (zh) 吸收性物品
JP6074184B2 (ja) パッド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17063938A (ja) 吸収性物品
WO2002032364A1 (en) A sanitary garment with fastening tabs being portions of a band
CN215350007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7660448U (zh) 吸收性物品
JP5410079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889347B2 (ja) 吸収性物品
CN213941180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763761U (zh) 吸收性物品
JP4167824B2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21159747A (ja) 吸収性物品
CN217853604U (zh) 吸收性物品
CN220554530U (zh) 吸收性物品
CN219184557U (zh) 吸收性物品
JP7178849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の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