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60448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60448U CN217660448U CN202220391663.0U CN202220391663U CN217660448U CN 217660448 U CN217660448 U CN 217660448U CN 202220391663 U CN202220391663 U CN 202220391663U CN 217660448 U CN217660448 U CN 2176604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sorbent article
- portions
- wearer
- projections
- longitudinal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1)包括:带(2L、2R),所述带从吸收性物品的外装面中的与穿戴者的腹部及背部对应的部位的任一方的部位的左右端部突出设置,在所述带的所述穿戴者侧的面的一部分形成粘贴部;被粘贴部;及凸部,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左右端部的所述穿戴者侧的面中的比形成有所述粘贴部的部分在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上靠内侧处,并在所述带(2L、2R)粘贴于所述被粘贴部时与所述被粘贴部或所述被粘贴部的周围的所述外装面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一次性尿布、尿垫、生理用品等吸收性物品中,存在具备用于向穿戴者的腰身(日文:胴回り)固定的面接合件(魔术贴,日文:面ファスナー)等的被称作所谓带型的类型(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6-104433)。
在该类型的吸收性物品中,例如,在与穿戴者的前身对应的部位的非穿戴面设置有形成有面接合件的环的前补片,在与穿戴者的后身对应的部位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形成有面接合件的钩的带。并且,通过使带的钩与前补片的环卡合,从而吸收性物品成为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若穿戴者进行动作,则配合其动作而吸收性物品也变形。但是,由于吸收性物品的与前身对应的部位和与后身对应的部位通过粘贴于前补片的带而互相连结,所以由穿戴者的动作引起的负荷会向该连结部分施加。由此,存在带与前补片的粘贴部分松脱的可能性。
本公开抑制向吸收性物品的粘贴部分施加的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向穿戴者的下裆穿戴。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带,所述带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装面中的与所述穿戴者的腹部及背部对应的部位的任一方的部位的左右端部突出设置,在所述带的所述穿戴者侧的面的一部分形成粘贴部;被粘贴部,所述被粘贴部设置于所述外装面中的另一方的部位;及凸部,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左右端部的所述穿戴者侧的面中的比形成有所述粘贴部的部分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靠内侧处,并在所述带粘贴于所述被粘贴部时与所述被粘贴部或所述被粘贴部的周围的所述外装面抵接。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包括至少配置于所述左右端部且在所述带粘贴于所述被粘贴部时与所述被粘贴部或所述被粘贴部的周围的所述外装面抵接的片。所述带可以包括接合于所述左右端部且从所述穿戴者侧被所述片覆盖的基端部、和从所述基端部及所述片的边缘突出且包括所述粘贴部的突出部。所述凸部可以形成于所述片中的所述片与所述基端部重叠的部分或所述部分的周围。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被粘贴部的供所述带粘贴的面的凹部。可以在所述带粘贴于所述被粘贴部时所述凸部卡挂于所述凹部。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凹部可以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可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彼此的间隔可以与所述凹部彼此的间隔相同。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凹部可以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可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彼此的间隔可以比所述凹部彼此的间隔宽。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凹部可以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可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彼此的间隔可以比所述凹部彼此的间隔窄。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凹部可以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可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凹部可以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可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彼此可以互相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错开配置。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凹部可以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可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彼此可以互相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错开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向粘贴部分施加的负荷。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非穿戴状态下的尿布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4将伸展状态的尿布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5是将伸展状态的尿布从非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图6A是示出突起间的间隔和槽间的间隔相同的情况的带粘贴于前补片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6B是示出突起间的间隔和槽间的间隔相同的情况的带粘贴于前补片的状态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7A是示出突起间的间隔比槽间的间隔窄的情况的带粘贴于前补片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7B是示出突起间的间隔比槽间的间隔窄的情况的带粘贴于前补片的状态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8A是示出突起间的间隔比槽间的间隔宽的情况的带粘贴于前补片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8B是示出突起间的间隔比槽间的间隔宽的情况的带粘贴于前补片的状态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9A是示出多个突起及多个槽分别在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配置的情况的带粘贴于前补片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9B是示出多个突起及多个槽分别在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配置的情况的带粘贴于前补片的状态的其他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是例示,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结构。
<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带型一次性尿布(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以下,简称作“尿布”),将连结与穿戴者的腹部相对配置的前身和与背部相对配置的后身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与胯裆相对配置)的下裆部位于这些前身(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后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另外,在尿布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以下,简称作“穿戴状态”)下,将朝向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在穿戴的状态下是内侧)设为皮肤面侧,将皮肤面侧的相反侧(在穿戴的状态下是外侧)设为非皮肤面侧。而且,将连结皮肤面侧和非皮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除此之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设为平面观察。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尿布1具有与在穿戴状态下覆盖穿戴者的阴部的下裆对应的部位即下裆区域1B、位于下裆区域1B的前侧且与穿戴者的前身对应的部位即前身区域1F、及位于下裆区域1B的后侧且与穿戴者的后身对应的部位即后身区域1R。在后身区域1R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能够向设置于前身区域1F的非穿戴者侧的面的前补片2F(在本申请中所说的“被粘贴部”的一例)粘贴的带2L、2R。若在前身区域1F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且后身区域1R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状态下将带2L、2R向前补片2F粘贴,则尿布1以包围穿戴者的腹围和大腿部的状态向穿戴者的身体固定。由于尿布1以这样的形态向穿戴者的身体固定,所以穿戴者能够以穿戴着尿布1的状态站立行走。
在尿布1中,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主要以下裆区域1B附近为中心而配置。另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包围穿戴者的腿围部(大腿部)的部位设置有腿褶裥3AL、3AR,在比腿褶裥3AL、3A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立体褶裥3BL、3BR,在包围穿戴者的腹围的部位设置有腰褶裥3R。腿褶裥3AL、3AR、立体褶裥3BL、3BR及腰褶裥3R通过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而向穿戴者的皮肤紧贴。由此,从穿戴者的阴部排出的液体不从尿布1漏出而被尿布1的吸收体吸收。此外,作为弹性构件,能够适当选择线状、带状的橡胶等。
图2是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将非穿戴状态下的尿布1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的剖视图。图4是将伸展状态的尿布1从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罩片4。罩片4是具有在相当于长边的部位设置有缩窄部4KL、4KR的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形成尿布1的外装面。缩窄部4KL、4KR设置于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在的部位(图4所示的腿围区域10L、10R)。罩片4为了后述的背片5的加强、手感的提高而设置,例如,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能够使用由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作为其材料。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例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罩片4不限于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具有内罩片及外罩片的多层构造。
并且,尿布1具有在罩片4的穿戴者侧的面依次层叠的背片5、吸收体6C、顶片7。背片5、吸收体6C、顶片7都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以长度方向与罩片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依次层叠于罩片4。背片5与罩片4同样,是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而以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为材料而形成的片。背片5为了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热,优选由兼具透湿性的材料构成。另外,吸收体6C以包括下裆区域1B的方式配置。并且,顶片7是以覆盖吸收体6C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片状的构件。该顶片7在其一部分或全部具有液体透过性。因而,在尿布1被穿戴的状态下,从穿戴者排泄出的液体通过能够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7而进入吸收体6C,在此处被吸收。例如,纺织布、无纺布、多孔质膜能够作为顶片7的材料来使用。顶片7也可以具有亲水性。
背片5、吸收体6C、顶片7均从前身区域1F延伸至后身区域1R。由此,若利用层叠有背片5、吸收体6C及顶片7的罩片4覆盖穿戴者的阴部,则背片5、吸收体6C及顶片7的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穿戴者的阴部成为从穿戴者的腹侧到背侧为止被吸收体6C覆盖的状态。因此,不管穿戴者以将腹部朝下的姿势和将背部朝下的姿势的哪个姿势将液体向体外排出,排出后的液体都会经由顶片7而与吸收体6C接触。
另外,在尿布1中,用于形成上述的腿褶裥3AL、3AR的弹性构件4SL、4SR以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伸缩的方式设置于罩片4与背片5之间。弹性构件4SL、4SR以根据在尿布1中在设计上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决定的适当的根数(在本实施方式中是3根)设置。此外,如图4所示,腿褶裥3AL、3AR以包括下裆区域1B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在尿布1中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在的部位即腿围区域10L、10R)的方式配置。腿围区域10L、10R配置于下裆区域1B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另外,弹性构件4SL、4SR的配置区域是腿褶裥3AL、3AR。
另外,尿布1具有细长的带状的侧片8L、8R。侧片8L、8R是设置于顶片7的长边的部分的液体不透过性的片。在侧片8L、8R,与罩片4同样地在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在的部位(图4所示的腿围区域10L、10R)设置有缩窄部8KL、8KR。并且,在侧片8L、8R,沿着长度方向而配置有用于形成立体褶裥3BL、3BR的弹性构件8EL、8ER。若尿布1成为穿戴状态的形态、即尿布1成为侧视U字状的形态,则侧片8L、8R被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在长度方向上拉近而从顶片7立起,成为防止液体的流出的立体褶裥3BL、3BR。
此外,在罩片4上,在比弹性构件4SL、4SR靠尿布1的宽度方向内侧处沿着尿布1的长度方向而设置有防止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的弹性构件4C。弹性构件4C根据在尿布1中在设计上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设置。
另外,尿布1为了形成上述的腰褶裥3R而具备弹性构件9ER。弹性构件9ER在比吸收体6C的端部更靠背侧的位置处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弹性构件9ER以使伸缩方向成为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方式在背片5与顶片7之间延伸设置。由此,若设置于弹性构件9ER的左右两侧的带2L、2R在穿戴者的腹侧处向前补片2F粘贴,则弹性构件9ER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向穿戴者紧贴,防止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
吸收体6C具有使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聚合物即SAP(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保持于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合成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后的短纤维的间隙的构造。由此,在吸收体6C中,吸收液体前后的吸收性树脂的体积变动基本上在将吸收性树脂保持于间隙的短纤维内进行。因此,若俯瞰吸收体6C整体,则可以说吸收了液体的吸收体6C的厚度的膨胀率不如吸收性树脂自身的膨胀率大。
本实施方式的SAP颗粒是指使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成为粒状后的物质。这里所说的“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是包含仅由SAP构成的组合物、以SAP为主成分且在其中以不对吸水性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包含有其他的物质的组合物双方的概念。作为“其他的物质”,能够举出添加剂(以将颗粒表面疏水化的目的添加的表面改性剂等)、在SAP的合成时残留的未反应的单体等。
另外,如图4所示,尿布1具备配置于后身区域1R且比吸收体6C向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出的一对侧翼部11L、11R(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左右端部”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翼部11L、11R构成为包括形成尿布1的外装面的罩片4、和接合于罩片4的皮肤面侧且用于形成立体褶裥3BL、3BR的侧片8L、8R。另外,尿布1具备连接于一对侧翼部11L、11R的各自且用于以粘贴于配置于前身区域1F的前补片2F的状态将尿布1向穿戴者的腰身固定的带2L、2R。
带2L、2R具有固定于侧翼部11L、11R的基端部20L、20R和比侧翼部11L、11R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出的带基部21L、21R(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突出部”的一例)。基端部20L、20R和带基部21L、21R由无纺布等1张片构件形成。基端部20L、20R配置于构成侧翼部11L、11R的罩片4与侧片8L、8R之间,通过粘接剂而接合于罩片4及侧片8L、8R的至少任一方。由此,带2L、2R连接于侧翼部11L、11R。另一方面,带基部21L、21R从侧片8L、8R的边缘突出。另外,在带基部21L、21R的皮肤面侧配置有钩部22L、22R(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粘贴部”的一例)。钩部22L、22R能够与前补片2F卡合。前补片2F在表面形成有能够供钩部22L、22R卡合的环部。通过使钩部22L、22R与前补片2F的环部卡合,将带2L、2R向尿布1的前身区域1F粘贴。
通过将带2L、2R向尿布1的前身区域1F粘贴,从而尿布1的前身区域1F和后身区域1R互相连结。另一方面,若尿布1的穿戴者进行动作,则配合其动作而尿布1也变形。但是,由于前身区域1F和后身区域1R互相连结,所以由穿戴者的动作引起的负荷向该连结部分施加,存在带2L、2R与前身区域1F的粘贴部分松脱的可能性。于是,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侧翼部11L、11R的皮肤面侧设置有突起,并且在前补片2F的供带2L、2R粘贴的面侧(非皮肤面侧)设置有槽。
首先,使用图4来对侧翼部11L、11R的突起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侧翼部11L、11R的侧片8L、8R中的、侧片8L、8R与带2L、2R的基端部20L、20R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多个突起12L、12R(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凸部”的一例)。也就是说,突起12L、12R可以说设置于比带2L、2R的钩部22L、22R在宽度方向上靠内侧处。此外,突起12L、12R也可以不仅设置于侧片8L、8R中的侧片8L、8R与基端部20L、20R重叠的部分,也设置于该重叠的部分的周围。另外,突起12L、12R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是半球状、棱柱状或圆柱状。
多个突起12L、12R的一部分在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形成有突起12L、12R的列。而且,突起12L、12R的列在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并且,相邻的突起12L、12R的列互相在长度方向上错开配置,一方的列内的突起12L、12R的位置和另一方的列内的突起12L、12R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不一致。不过,也可以是,相邻的突起12L、12R的列互相在长度方向上不错开地配置,一方的列内的突起12L、12R的位置和另一方的列内的突起12L、12R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一致。
多个突起12L、12R例如通过在将带2L、2R连接于侧翼部11L、11R后对侧翼部11L、11R中的与带2L、2R的基端部20L、20R对应的部分进行压纹加工而凸出设置于侧片8L、8R的皮肤面侧的面。此外,多个突起12L、12R也可以通过在将带2L、2R及侧片8L、8R层叠于罩片4的状态下对与基端部20L、20R对应的部分进行压纹加工而在罩片4、带2L、2R及侧片8L、8R被接合的同时凸出设置于侧片8L、8R。
接着,使用图5来对前补片2F的槽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将伸展状态的尿布1从非皮肤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此外,在图5中,弹性构件4C、4SR、4SL、8EL、8ER及侧片8L、8R的图示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前补片2F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从一端到另一端连续地延伸的多个槽13(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凹部”的一例)。另外,槽13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与突起12L、12R的长度方向的宽度相同或比其大,以使得突起12L、12R能够至少暂时地与槽13卡合。此外,槽13不限定于连续地延伸,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从一端到另一端断续地延伸。另外,槽13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是直线状、波浪线状、锯齿状或梳齿状。
多个槽13在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并且,在长度方向上槽13间的间隔与突起12L、12R间的间隔相同。
多个槽13例如通过在作为前补片2F的基材的塑料膜的表面纵横地将塑料的线利用粘接剂粘接而形成环部后对该塑料膜进行压纹加工从而凹陷设置于前补片2F的非皮肤面。此外,多个槽13也可以通过在塑料膜的表面中的形成槽13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将塑料的线利用粘接剂粘接而形成于前补片2F的非皮肤面。
接着,使用图6A和图6B来对突起12L、12R及槽13的功能进行说明。图6A是示出突起12L、12R间的间隔和槽13间的间隔相同的情况的带2L、2R粘贴于前补片2F的状态的一例的图,图6B是同样示出该状态的其他例子的图。在图6A、图6B中,将侧翼部11L、11R、带2L、2R、前补片2F及其周边抽出而图示。
如前所述,通过使带2L、2R的钩部22L、22R与前补片2F的环部卡合,从而带2L、2R向前补片2F粘贴。此时,如图6A所示,侧翼部11L、11R的多个突起12L、12R的一部分与前补片2F的槽13以外的部分抵接,剩余的部分与槽13抵接。另外,根据带2L、2R与前补片2F的粘贴位置,如图6B所示,也存在多个突起12L、12R的一部分与前补片2F的槽13以外的部分及前补片2F的周围的罩片4抵接且剩余的部分与槽13抵接的情况。
例如,如图6A所示,通过使多个突起12L、12R的一部分与前补片2F的槽13以外的部分抵接,从而在尿布1的穿戴者进行了动作时,该一部分的突起12L、12R摩擦前补片2F的槽13以外的部分。而且,通过使突起12L、12R形成于侧片8L、8R,从而该一部分的突起12L、12R直接抵接前补片2F,能够更强烈地摩擦前补片2F的槽13以外的部分。由此,由穿戴者的动作引起的负荷不仅向带2L、2R与前补片2F的粘贴部分施加,也向该一部分的突起12L、12R与前补片2F的槽13以外的部分的抵接部分施加,由于该负荷被分散,所以能够抑制向该粘贴部分施加的负荷。
而且,如图6A所示,通过使多个突起12L、12R的剩余的部分卡挂于前补片2F的槽13,从而该剩余的部分的突起12L、12R与槽13暂时地卡合。由此,能够使比突起12L、12R与前补片2F的槽13以外的部分抵接的情况强的摩擦力产生。因而,由穿戴者的动作引起的负荷也向该剩余的部分的突起12L、12R与前补片2F的槽13的抵接部分施加,由于该负荷进一步被分散,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向该粘贴部分施加的负荷。而且,通过使突起12L、12R间的间隔和槽13间的间隔相同,从而存在在长度方向上在多个部位处该剩余的部分的突起12L、12R同时卡挂于槽13的可能性。由此,能够使该剩余的部分的突起12L、12R与槽13的暂时性的卡合更强。
另外,如图6B所示,通过使多个突起12L、12R的一部分向前补片2F的槽13以外的部分及前补片2F的周围的罩片4抵接,从而在尿布1的穿戴者进行了动作时,该一部分的突起12L、12R摩擦前补片2F的槽13以外的部分及罩片4。而且,通过使多个突起12L、12R的剩余的部分卡挂于前补片2F的槽13,从而该剩余的部分的突起12L、12R与槽13暂时地卡合。由此,也由于由穿戴者的动作引起的负荷被分散,所以能够抑制向带2L、2R与前补片2F的粘贴部分施加的负荷。
如前所述,在图6A、图6B所示的例子中,突起12L、12R间的间隔和槽13间的间隔相同。由此,存在在长度方向上在多个部位处突起12L、12R同时卡挂于槽13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根据带2L、2R与前补片2F的粘贴位置,也存在突起12L、12R不卡挂于槽13的可能性。因此,不限定于突起12L、12R间的间隔和槽13间的间隔相同。
例如,图7A是示出突起12L、12R间的间隔比槽13间的间隔窄的情况的带2L、2R粘贴于前补片2F的状态的一例的图,图7B是同样示出该状态的其他例子的图。
如图7A、图7B所示,在突起12L、12R间的间隔比槽13间的间隔窄的情况、即突起12L、12R间的间隔和槽13间的间隔不同的情况下,突起12L、12R卡挂于槽13的可能性变高。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形成突起12L、12R与槽13的暂时性的卡合。
另外,图8A是示出突起12L、12R间的间隔比槽13间的间隔宽的情况的带2L、2R粘贴于前补片2F的状态的一例的图,图8B是同样示出该状态的其他例子的图。
如图8A、图8B所示,在突起12L、12R间的间隔比槽13间的间隔宽的情况、即突起12L、12R间的间隔和槽13间的间隔不同的情况下,突起12L、12R卡挂于槽13的可能性变高。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形成突起12L、12R与槽13的暂时性的卡合。另外,例如,在突起12L、12R设置得比图6A、图6B所示的例子少而突起12L、12R间的间隔比槽13间的间隔宽的情况下,通过使得突起12L、12R比较少,也能够在使用者使预定穿戴者穿戴尿布1时使使用者难以感到由突起12L、12R引起的突起感。
另外,在图6A、图6B~图8A、图8B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突起12L、12R及多个槽13分别在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但多个突起12L、12R及多个槽13也可以分别在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配置。
图9A示出多个突起12L、12R及多个槽13分别在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配置的情况的带2L、2R粘贴于前补片2F的状态的一例的图,图9B是同样示出该状态的其他例子的图。
如图9A、图9B所示,在多个突起12L、12R及多个槽13分别在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配置的情况下,突起12L、12R卡挂于槽13的可能性变高。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形成突起12L、12R与槽13的暂时性的卡合。
<其他的实施方式>
接着,对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侧翼部11L、11R配置于后身区域1R,以连接于侧翼部11L、11R的带2L、2R粘贴于前身区域1F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腰身,但穿戴者的腰身的固定的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尿布1也可以是,侧翼部11L、11R配置于前身区域1F,以连接于侧翼部11L、11R的带2L、2R粘贴于后身区域1R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腰身。此外,在该结构中,将被粘贴部配置于后身区域1R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通过使带2L、2R的钩部22L、22R与前补片2F的环部卡合,从而带2L、2R粘贴于前补片2F,但带2L、2R与前补片2F的粘贴的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取代钩部22L、22R而在带2L、2R的带基部21L、21R的一部分的皮肤面侧设置涂布有粘着剂的粘着部,并且使用不具有环部的平坦的前补片2F,通过将带2L、2R的粘着部向该前补片2F粘着而将带2L、2R向前补片2F粘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前身区域1F设置有前补片2F,但也可以是,不在前身区域1F设置前补片2F,钩部22L、22R能够与前身区域1F的罩片4的一部分(在本申请中所说的“被粘贴部”的一例)卡合。在不设置前补片2F的方式中,也可以在前身区域1F的罩片4的一部分设置有多个槽13。并且,在该方式中,通过使多个突起12L、12R的一部分与前身区域1F的罩片4的槽13以外的部分抵接,从而在尿布1的穿戴者进行了动作时,该一部分的突起12L、12R摩擦罩片4的槽13以外的部分。而且,通过使多个突起12L、12R的剩余的部分卡挂于罩片4的一部分的槽13,从而该剩余的部分的突起12L、12R与槽13暂时地卡合。由此,也由于由穿戴者的动作引起的负荷被分散,所以能够抑制向带2L、2R与前补片2F的粘贴部分施加的负荷。
Claims (9)
1.一种吸收性物品(1),向穿戴者的下裆穿戴,其特征在于,具备:
带(2L、2R),从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外装面中的与所述穿戴者的腹部及背部对应的部位的任一方的部位的左右端部突出设置,在所述带的所述穿戴者侧的面的一部分形成粘贴部;
被粘贴部,设置于所述外装面中的另一方的部位;及
凸部,形成于所述左右端部的所述穿戴者侧的面中的比形成有所述粘贴部的部分在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上靠内侧处,并在所述带(2L、2R)粘贴于所述被粘贴部时与所述被粘贴部或所述被粘贴部的周围的所述外装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所述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至少配置于所述左右端部且在所述带(2L、2R)粘贴于所述被粘贴部时与所述被粘贴部或所述被粘贴部的周围的所述外装面抵接的片(8L、8R),
其中,所述带(2L、2R)包括接合于所述左右端部且从所述穿戴者侧被所述片(8L、8R)覆盖的基端部(20L、20R)、和从所述基端部(20L、20R)及所述片(8L、8R)的边缘突出且包括所述粘贴部的突出部(21L、21R),
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片(8L、8R)中的所述片(8L、8R)与所述基端部(20L、20R)重叠的部分或所述部分的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所述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形成于所述被粘贴部的供所述带(2L、2R)粘贴的面的凹部(13),
其中,在所述带(2L、2R)粘贴于所述被粘贴部时所述凸部卡挂于所述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所述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彼此的间隔与所述凹部彼此的间隔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所述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彼此的间隔比所述凹部彼此的间隔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所述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彼此的间隔比所述凹部彼此的间隔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所述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所述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彼此互相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错开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所述吸收性物品(1),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吸收性物品(1)的长度方向上不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所述凸部彼此互相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错开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391663.0U CN217660448U (zh) | 2022-02-25 | 2022-02-25 | 吸收性物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391663.0U CN217660448U (zh) | 2022-02-25 | 2022-02-25 | 吸收性物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60448U true CN217660448U (zh) | 2022-10-28 |
Family
ID=83728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391663.0U Active CN217660448U (zh) | 2022-02-25 | 2022-02-25 | 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60448U (zh) |
-
2022
- 2022-02-25 CN CN202220391663.0U patent/CN2176604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055403B1 (en)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surface structure | |
US6010586A (en) | Method of making a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garment-like appearance | |
US6306122B1 (en) |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 |
EP0591647B1 (en) | Stretchable absorbent article | |
KR0138495Y1 (ko) | 1회용 기저귀 | |
WO2014147879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518953Y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UA53760C2 (uk) | Поглинаючий виріб, що має підвищену еластичність і дозволяє поліпшити естетичні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 та здатність утримання | |
US6508796B2 (en) | Absorbent article | |
MX2008013701A (es) | Articulos absorbentes desechables con costuras reforzadas. | |
JP2023528924A (ja) | 締結システム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 |
JP2009521252A (ja) | オムツまたは失禁ガードなどの吸収用品のための側方面材 | |
JP4082980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H114853A (ja) |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CN217660448U (zh) | 吸收性物品 | |
EP3884916A1 (en) | Absorbent article | |
JP3130447B2 (ja) | 使い捨ての体液吸収性着用物品 | |
JP7563141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215350007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5229308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9354401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7660457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2416093U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3245096U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215960638U (zh) |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