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60135U - 无机房电梯 - Google Patents

无机房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60135U
CN215160135U CN202022921719.2U CN202022921719U CN215160135U CN 215160135 U CN215160135 U CN 215160135U CN 202022921719 U CN202022921719 U CN 202022921719U CN 215160135 U CN215160135 U CN 215160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t
car
sheave
elevator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2171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振锋
谭晓亨
黄敏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2171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60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60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60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包括电梯井道,所述电梯井道设有井道顶部和井道底坑;底坑反绳轮,所述底坑反绳轮设置于所述井道底坑;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所述曳引机的安装位置设置为所述底坑反绳轮的原所在位置;以及轿厢、绳轮组件和对重,所述绳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内并与所述曳引机驱动连接,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均与所述绳轮组件活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内升降移动,所述底坑反绳轮与所述绳轮组件活动连接。由于曳引机被安装在了电梯井道顶部位置,因而即便遇到暴雨天气,雨水渗漏进入井道底坑,雨水积聚再也无法接触浸没新的曳引机,曳引机不会遭受雨水浸泡而能够始终保证安全可靠工作,不仅能够节省因水泡损坏产生的维修成本,同时还能够确保无机房电梯正常运行。

Description

无机房电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
背景技术
当前,对于大多数的电梯而言,特别是无机房电梯,曳引机都是安装在井道底坑上的,而由于井道底坑往往是建筑物中地势最低的位置,当遇到暴雨天气时,井道底坑非常容易渗进雨水,雨水逐渐积聚升高,会造成曳引机浸泡于雨水中。此时若不能及时清理积水,则会导致曳引机长时间泡水,曳引机出现损坏,不仅会增加维修成本,同时损坏及维修期限,电梯无法正常运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曳引机容易被雨水淹没浸泡,导致损坏无法正常工作,影响电梯正常运行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所述无机房电梯包括:
电梯井道,所述电梯井道设有井道顶部和井道底坑;
底坑反绳轮,所述底坑反绳轮设置于所述井道底坑;
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所述曳引机的安装位置设置为所述底坑反绳轮的原所在位置;以及
轿厢、绳轮组件和对重,所述绳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内并与所述曳引机驱动连接,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均与所述绳轮组件活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内升降移动,所述底坑反绳轮与所述绳轮组件活动连接。
本方案的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具体涉及无机房电梯的结构改造,具体相较于传统的将曳引机布置在电梯井道的底坑的无机房电梯而言,通过调整曳引机的安装位置,实现在对无机房电梯改造时,仅需要更换新的曳引机及其新的安装位置,无机房电梯的原有电梯部件能够得以保留继续为新的无机房电梯使用的效果。具体而言,改造时先将电梯井道顶部的顶部吊挂轮拆卸下来,之后将新的曳引机安装到该被拆下的顶部吊挂轮的原有位置,然后再将井道底坑的旧的曳引机拆除,再将拆卸下来的顶部吊挂轮安装到井道底坑的旧的曳引机的原有位置,将绳轮组件安装到电梯井道内并与新的曳引机驱动连接,最后将轿厢、对重和底坑反绳轮分别与绳轮组件活动连接,使得在曳引机输出动力条件下,轿厢和对重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内升降移动,也即实现新改造后的无机房电梯正常运行。由于新的曳引机被安装在了电梯井道顶部位置,因而即便遇到暴雨天气,雨水渗漏进入井道底坑,雨水积聚再也无法接触浸没新的曳引机,曳引机不会遭受雨水浸泡而能够始终保证安全可靠工作,不仅能够节省因水泡损坏产生的维修成本,同时还能够确保无机房电梯正常运行。
此外,由于在原有位置分别重新安装新的曳引机和底坑反绳轮,原有的各电梯部件无需拆卸更换,而仍然能够得以保留而为新的无机房电机所使用,能够大幅降低改造成本,节省资源消耗。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井道顶部设置有顶部吊架,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顶部吊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机房电梯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坑反绳轮设置为对重侧顶部吊挂轮,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的轮轴线与所述轿厢的宽度方向呈夹角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坑反绳轮设置为轿厢侧顶部吊挂轮,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的轮轴线与所述轿厢的长度方向垂直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在所述井道底坑上的投影与所述轿厢在所述井道底坑上的投影不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机房电梯还包括底坑底座,所述底坑底座设置于所述井道底坑,所述底坑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底坑底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绳轮组件包括曳引绳、轿厢反绳轮、顶部吊挂轮和对重反绳轮,所述轿厢反绳轮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部,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对重上,所述曳引机设有曳引轮,所述曳引绳绕装于所述轿厢反绳轮、所述顶部吊挂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底坑反绳轮和所述对重反绳轮上,且所述曳引绳的两端分别设有轿厢绳头和对重绳头,所述轿厢绳头和所述对重绳头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反绳轮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间隔并排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为轿厢侧顶部吊挂轮或对重侧顶部吊挂轮;当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为轿厢侧顶部吊挂轮时,所述轿厢侧顶部吊挂轮设置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底坑反绳轮之间,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底坑反绳轮与所述对重之间,当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为对重侧顶部吊挂轮时,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底坑反绳轮之间,所述对重侧顶部吊挂轮设置于所述底坑反绳轮与所述对重之间。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旧的曳引机在无机房电梯中的布置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新的曳引机安装于顶部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坑反绳轮安装于底坑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梯井道;11、井道顶部;12、井道底坑;20、底坑反绳轮;30、曳引机;31、曳引轮;40、轿厢;50、对重;60、顶部吊架;70、底坑底座;80、曳引绳;81、轿厢绳头;82、对重绳头;90、轿厢反绳轮;100、对重反绳轮;110、轿厢侧顶部吊挂轮;120、对重侧顶部吊挂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机房电梯,所述无机房电梯包括:电梯井道10、底坑反绳轮20、曳引机30、轿厢40、绳轮组件和对重50。所述电梯井道10设有井道顶部11和井道底坑12;所述底坑反绳轮20设置于所述井道底坑12;所述曳引机30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11,所述曳引机30的安装位置设置为所述底坑反绳轮20的原所在位置;所述绳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10内并与所述曳引机30驱动连接,所述轿厢40和所述对重50均与所述绳轮组件活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10内升降移动,所述底坑反绳轮20与所述绳轮组件活动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有必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为对旧的无机房电梯改造后得到的新的无机房电梯。其中,电梯井道10、轿厢40、绳轮组件和对重50均隶属于旧的无机房电梯的电梯部件,这些电梯部件未被拆卸更换和改动,而直接沿用至新的无机房电梯中。只是曳引机30为新使用的曳引机30,原有安装于井道底坑12的旧的曳引机30被拆除(不使用),底坑反绳轮20为原安装使用于井道顶部11的顶部吊挂轮,只不过为了腾留出新的曳引机30的安装位置,将顶部吊挂轮从井道顶部11拆卸下来,原封不动的转移安装到井道底坑12从而形成底坑反绳轮20。
本方案的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具体涉及无机房电梯的结构改造,具体相较于传统的将曳引机30布置在电梯井道10的底坑的无机房电梯而言,通过调整曳引机30的安装位置,实现在对无机房电梯改造时,仅需要更换新的曳引机30及其新的安装位置,无机房电梯的原有电梯部件能够得以保留继续为新的无机房电梯使用的效果。具体而言,改造时先将电梯井道10顶部的顶部吊挂轮拆卸下来,之后将新的曳引机30安装到该被拆下的顶部吊挂轮的原有位置,然后再将井道底坑12的旧的曳引机30拆除,再将拆卸下来的顶部吊挂轮安装到井道底坑12的旧的曳引机30的原有位置,将绳轮组件安装到电梯井道10内并与新的曳引机30驱动连接,最后将轿厢40、对重50和底坑反绳轮20分别与绳轮组件活动连接,使得在曳引机30输出动力条件下,轿厢40和对重50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10内升降移动,也即实现新改造后的无机房电梯正常运行。由于新的曳引机30被安装在了电梯井道10顶部位置,因而即便遇到暴雨天气,雨水渗漏进入井道底坑12,雨水积聚再也无法接触浸没新的曳引机30,曳引机30不会遭受雨水浸泡而能够始终保证安全可靠工作,不仅能够节省因水泡损坏产生的维修成本,同时还能够确保无机房电梯正常运行。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井道顶部11设置有顶部吊架60,所述曳引机30设置于所述顶部吊架60上。顶部吊架60使顶部吊挂轮(也即底坑反绳轮20)和曳引机30能够稳固安装在井道顶部11。例如,顶部吊架60采用角钢等钢结构件焊接或拼接制成,之后通过螺接或者具备等同技术效果的其它安装方式固定于井道顶部11。顶部吊架60的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
或者,所述无机房电梯还包括固定座(图中未示出),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11,所述曳引机30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也即根据实际需要,新的曳引机30也可以选择不安装在原有的顶部吊架60上,而使用新的固定座对曳引机30装载固定,同样能够保证曳引机30安装牢固可靠。
进一步地,固定座上开设有滑轨,滑轨内滑动设置有滑块,滑块上安装有锁扣,曳引机30安装在滑块上。滑块在滑轨上滑移,能够根据曳引机30的尺寸灵活调整曳引机30的工作位置,同时这种滑移调整操作有助于消除安装尺寸误差,保证新的曳引机30与原有的电梯部件能够更加准确配合。
请继续参阅图3,为保证轿厢40升降移动平稳,井道顶部11通常安装有两个顶部吊挂轮,即轿厢侧顶部吊挂轮110和对重侧顶部吊挂轮1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坑反绳轮20可以设置为对重侧顶部吊挂轮120,此时所述曳引机30的曳引轮31的轮轴线与所述轿厢40的宽度方向呈夹角布置。如此能够有助于减轻曳引轮31与曳引绳80之间的磨损。
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坑反绳轮20设置为轿厢侧顶部吊挂轮110,所述曳引机30的曳引轮31的轮轴线与所述轿厢40的长度方向垂直布置。如此能够防止曳引绳80产生弯折扭矩,保证转动平稳,避免曳引绳80受力过大而容易发生断裂。
请继续参阅图3,进一步地,所述曳引机30在所述井道底坑12上的投影与所述轿厢40在所述井道底坑12上的投影不重合。如此一来,新安装的曳引机30与轿厢40在竖直方向上不存在重叠,因而不会对升降移动的轿厢40造成碰撞干涉,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原有井道底坑12布置曳引机30所潜在的轿厢40与曳引机30发生撞击的安全隐患。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5,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机房电梯还包括底坑底座70,所述底坑底座70设置于所述井道底坑12,所述底坑反绳轮20设置于所述底坑底座70上。底坑底座70能够可靠安装固定底坑反绳轮20,使曳引绳80可靠运行,保证轿厢40升降移动平稳。
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绳轮组件包括曳引绳80、轿厢反绳轮90、顶部吊挂轮和对重反绳轮100,所述轿厢反绳轮90设置于所述轿厢40的底部,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11,所述对重反绳轮100设置于所述对重50上,所述曳引机30设有曳引轮31,所述曳引绳80绕装于所述轿厢反绳轮90、所述顶部吊挂轮、所述曳引轮31、所述底坑反绳轮20和所述对重反绳轮100上,且所述曳引绳80的两端分别设有轿厢绳头81和对重绳头82,所述轿厢绳头81和所述对重绳头82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电梯井道10的顶部。
因而曳引机30驱动曳引轮31转动时,可同步带动曳引绳80在轿厢反绳轮90、顶部吊挂轮、底坑反绳轮20和对重反绳轮100上滑动,从而能够实现轿厢40和对重50在电梯井道10内升降移动。
请继续参阅图2,较佳地,所述轿厢反绳轮90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90间隔并排设置于所述轿厢40的底部。两个轿厢反绳轮90与曳引绳80接触平稳,可保证轿厢40受力均匀,有助于轿厢40保持水平位姿,提升乘客乘坐舒适度。
如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为轿厢侧顶部吊挂轮110或对重侧顶部吊挂轮120;当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为轿厢侧顶部吊挂轮110时,所述轿厢侧顶部吊挂轮110设置于所述轿厢40与所述底坑反绳轮20之间,所述曳引机30设置于所述底坑反绳轮20与所述对重50之间,当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为对重侧顶部吊挂轮120时,所述曳引机30设置于所述轿厢40与所述底坑反绳轮20之间,所述对重侧顶部吊挂轮120设置于所述底坑反绳轮20与所述对重50之间。
轿厢侧顶部吊挂轮110与曳引绳80绕接,实现曳引轮31的动力传递至轿厢40,带动轿厢40升降移动。对重侧顶部吊挂轮120与曳引绳80绕接,实现曳引轮31的动力传递至对重50,带动对重50升降移动。
可选地,曳引绳80采用钢丝绳。钢丝绳的强度高,耐磨性和耐用性佳。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9)

1.一种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房电梯包括:
电梯井道,所述电梯井道设有井道顶部和井道底坑;
底坑反绳轮,所述底坑反绳轮设置于所述井道底坑;
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所述曳引机的安装位置设置为所述底坑反绳轮的原所在位置;以及
轿厢、绳轮组件和对重,所述绳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内并与所述曳引机驱动连接,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均与所述绳轮组件活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电梯井道内升降移动,所述底坑反绳轮与所述绳轮组件活动连接;所述底坑反绳轮设置为对重侧顶部吊挂轮,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的轮轴线与所述轿厢的宽度方向呈夹角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顶部设置有顶部吊架,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顶部吊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房电梯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坑反绳轮设置为轿厢侧顶部吊挂轮,所述曳引机的曳引轮的轮轴线与所述轿厢的长度方向垂直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在所述井道底坑上的投影与所述轿厢在所述井道底坑上的投影不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房电梯还包括底坑底座,所述底坑底座设置于所述井道底坑,所述底坑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底坑底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绳轮组件包括曳引绳、轿厢反绳轮、顶部吊挂轮和对重反绳轮,所述轿厢反绳轮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部,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于所述井道顶部,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对重上,所述曳引机设有曳引轮,所述曳引绳绕装于所述轿厢反绳轮、所述顶部吊挂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底坑反绳轮和所述对重反绳轮上,且所述曳引绳的两端分别设有轿厢绳头和对重绳头,所述轿厢绳头和所述对重绳头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电梯井道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反绳轮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间隔并排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为轿厢侧顶部吊挂轮或对重侧顶部吊挂轮;当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为轿厢侧顶部吊挂轮时,所述轿厢侧顶部吊挂轮设置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底坑反绳轮之间,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底坑反绳轮与所述对重之间,当所述顶部吊挂轮设置为对重侧顶部吊挂轮时,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底坑反绳轮之间,所述对重侧顶部吊挂轮设置于所述底坑反绳轮与所述对重之间。
CN202022921719.2U 2020-12-08 2020-12-08 无机房电梯 Active CN215160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21719.2U CN215160135U (zh) 2020-12-08 2020-12-08 无机房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21719.2U CN215160135U (zh) 2020-12-08 2020-12-08 无机房电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60135U true CN215160135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78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21719.2U Active CN215160135U (zh) 2020-12-08 2020-12-08 无机房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601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18467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205855679U (zh) 一种电梯对重补偿装置
CN105939955B (zh) 用于钢丝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JP4748207B2 (ja) 油圧エレベータ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リニューアルされたロープ式エレベータ
KR20000058152A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12499440B (zh)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KR20000057942A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3991657B2 (ja) エレベータ
JP454961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5160135U (zh) 无机房电梯
CN214456053U (zh) 无机房电梯
CN215160134U (zh) 无机房电梯
JPWO2003031310A1 (ja)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CN214780113U (zh)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CN112499442A (zh)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CN112520547A (zh)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CN214780114U (zh)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CN214456055U (zh) 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
CN211496501U (zh) 井道内升降机
CN220055956U (zh) 无机房电梯装置
CN211733498U (zh) 一种基于机房导向轮位置调整的电梯智能平层系统
CN214456054U (zh) 无机房电梯
JP517292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0884979A (zh) 电梯系统
CN112499441B (zh)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