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50180U - 一次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次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50180U
CN215150180U CN202120372110.6U CN202120372110U CN215150180U CN 215150180 U CN215150180 U CN 215150180U CN 202120372110 U CN202120372110 U CN 202120372110U CN 215150180 U CN215150180 U CN 215150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late
die
layer
mol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721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荣全
王峰年
许圣洁
王友剑
李涛
李志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721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50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50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50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Cores, Or Mandre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次成型模具,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层模具和第二层模具;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之间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多个支撑连接组件;每个所述支撑连接组件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腿和设置在两个支腿之间的连接螺栓;每个支腿的两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二者之一开设有与所述连接螺栓的螺杆部适配的通孔,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Description

一次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双皮墙的一次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叠合式剪力墙及双皮墙,是装配式建筑中重要的构件,目前,均采用预制的制造方式,然而现有技术中,预制双皮墙的成型需要进行翻转等操作,并且需要进行两次养护,导致预制双皮墙的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一次成型模具。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次成型模具,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层模具和第二层模具;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之间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多个支撑连接组件;
每个所述支撑连接组件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腿和设置在两个支腿之间的连接螺栓;每个支腿的两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二者之一开设有与所述连接螺栓的螺杆部适配的通孔,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支腿均呈L型,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支腿背对背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层模具包括四个首尾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板组件;四个所述第一板组件围成矩形。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第一板组件均包括呈U型的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下两臂之间的矩形加劲肋;所述本体沿其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预切割孔,每个所述预切割孔均从上到下依次贯穿所述本体的上下两臂,且位于所述本体的上臂的预切割孔的直径大于位于所述本体的下臂的预切割孔的直径。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本体的上臂开设有多个预切割豁口,多个所述预切割豁口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布。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本体的上臂焊接有吊环。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层模具包括四个首尾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板组件;四个所述第二板组件围成矩形。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第二板组件均包括模具底钢板、模具背钢板和设置在所述模具底钢板与诉述模具背钢板之间的三角形加劲肋;所述模具底钢板和所述模具背钢板焊接,且所述模具底钢板和所述模具背钢板形成L型;所述三角形加劲肋的两边分别焊接至所述模具底钢板和所述模具背钢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第二板组件还包括方形加劲肋,所述方形加劲肋任意相邻的两边分别焊接至所述模具底钢板和所述模具背钢板,所述方形加劲肋开设有吊孔。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第二板组件均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开设有多个预切割定位豁口,多个所述预切割定位豁口沿所述模具底钢板的长度方向排布。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次成型模具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一边构件的斜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一边构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一边构件的正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二边构件的斜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二边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三边构件的斜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三边构件的正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三边构件的俯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四边构件的斜视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四边构件的正视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四边构件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五边构件的斜视图。
图14是图1所示的一次成型模具中第五边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在第一层模具浇筑预制双皮墙的第一面墙体,然后在第二层模具浇筑预制双皮墙的另一面墙体,无需进行翻转操作和两次养护,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预制双皮墙的生产效率;
(2)通过支撑腿支撑第二层模具,并用连接螺栓将第二层模具连接至第一层模具,支腿位于连接螺栓两侧,力臂长度短,有效地减小了连接螺栓的预紧力导致第二层模具的变形量;
(3)通过开设预切割孔,可通过螺栓或螺钉等连接件将第一层模具固定至具有螺纹孔的模台,本体上臂的预切割孔的直径大于本体的下臂的预切割孔的直径,螺钉和螺栓等连接件将本体的下臂连接至模台,避免本体上臂因承受连接力而变形;其次,套筒扳手等工具可穿过本体上臂的预切割孔对螺钉和螺栓等连接件进行操作,套筒扳手等工具不必从本体开口处伸入对螺钉和螺栓等连接件进行操作,更加便于操作;
(4)在没有开设螺纹孔的模台上固定第一层模具时,需要用到固定磁盒,本公开通过开设预切割豁口,增大了操作固定磁盒的空间,更加方便固定磁盒安装调整;
(5)通过在本体的上臂焊接吊环和在方形加劲肋开设吊孔,可利用现有吊装工具对第一板组件及第二板组件进行转运和脱模;
(6)三角形加劲肋在提高第二板组件刚度的基础上,更加方便双皮墙浇筑过程中的振捣、抹平、压光等操作工序;
(7)预切割定位豁口能对双皮墙中的钢筋进行定位,从而提高双皮墙钢筋精度及预制双皮墙成品精度;
(8)所述第二板组件向内延伸形成的延伸部,能对双皮墙上层永久模具形成支撑作用,提高预制双皮墙成品精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一次成型模具,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层模具和第二层模具;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之间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多个支撑连接组件;
每个所述支撑连接组件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腿和设置在两个支腿之间的连接螺栓;每个支腿的两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二者之一开设有与所述连接螺栓的螺杆部适配的通孔,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本文所称“上”、“下”等方位均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层模具包括四个首尾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板组件;四个所述第一板组件围成矩形。四个第一板组件的结构可完全相同,也可不同。
作为第一板组件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0、11和12所示,第一板组件可包括呈U型的本体及设置在本体上下两臂之间的第二矩形加劲肋30,本体可采用钢板等型材切割、拼装、焊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体可包括顶钢板B27、背钢板B28和底钢板B29,顶钢板B27、背钢板B28和底钢板B29围成U型状,顶钢板B27和底钢板B29分别为本体的上臂和下臂,第二矩形加劲肋30设置有多个,且每个第二矩形加劲肋30的上下两边均焊接至顶钢板B27和底钢板B29。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矩形加劲肋30分别位于第一板组件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且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矩形加劲肋30均开设有第一水平螺栓连接孔34,这样,四个第一板组件在连接时,在背钢板B28对应第一水平螺栓连接孔34的位置开设螺栓孔,从而可通过水平连接螺栓16和水平连接螺母33将一个第一板组件的头部和另一个第一板组件的尾部连接在一起。
四个第一板组件中任意两个第一板组件开设第一水平螺栓连接孔34,另外两个第一板组件开设螺栓孔,为方便连接,将开设螺栓孔的第一板组件中的顶钢板缩短,以增大工具的操作空间,具体地,如图2、3、4、7、8和9所示,第一板组件可包括呈U型的本体及设置在本体上下两臂之间的第一矩形加劲肋9,本体均可采用钢板等型材切割、拼装、焊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体包括顶钢板A6、背钢板A7和底钢板A8,顶钢板A6、背钢板A7和底钢板A8围成U型状,顶钢板A6和底钢板A8分别为的本体的上臂和下臂,背钢板A7的两端和底钢板A8的两端均比顶钢板A6的两端长,第一矩形加劲肋9设置有多个,且每个第一矩形加劲肋9的上下两边均焊接至顶钢板A6和底钢板A8,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矩形加劲肋9分别位于顶钢板A6的两个端部,从而第一板组件两个端部的操作空间增大,方便使用扳手拧紧或拧松水平连接螺栓16。
为便于区分,将包括顶钢板A6、背钢板A7、底钢板A8、第一矩形加劲肋9的第一板组件称为第一边构件1,将包括顶钢板B27、背钢板B28、底钢板B29和第二矩形加劲肋30称为第二边构件4,在将四个第一板组件连接成第一层模具时,四个第一板组件中的两个第一板组件采用第一边构件1的形式,另外两个第一板组件采用第二边构件4的形式,且两个第一边构件1相对,两个第二边构件4相对,从而可通过水平连接螺栓16和水平连接螺母33将两个第一边构件1和两个第二边构件4连接构成第一层模具,为方便组装,如图10和11所示,可将水平连接螺母33直接焊接在第二边构件4中最外侧的第二矩形加劲肋30上,且水平连接螺母33的螺孔与第一水平螺栓连接孔34同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本体沿其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预切割孔,每个预切割孔均从上到下依次贯穿本体的上下两臂,且位于本体的上臂的预切割孔的直径大于位于本体的下臂的预切割孔的直径。作为一个具体地实施方式,如图2、7和10所示,底钢板A8开设有多个第一预切割孔14,底钢板A29开设有多个第二预切割孔32,这样,可通过模台连接螺栓15将第一板组件固定至模台(图中未示出),在此基础上,通过开设多个第一预切割孔14和多个第二预切割孔32,可适应不同模台上的不同间距或大小的螺纹孔。在此基础上,如图2和7所示,顶钢板A6上开设有多个第三预切割孔12,多个第三预切割孔12与多个第一预切割孔14一一对应,且每个第三预切割孔12与其对应的第一预切割孔14同轴,第三预切割孔12的直径大于第一预切割孔14的直径,从而拆装模台连接螺栓15的工具可直接穿过第三预切割孔12进行操作,操作空间大,操作更加方便。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本体的上臂开设有多个预切割豁口,多个预切割豁口沿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布。如图2、7和10所示,顶钢板A6和顶钢板B26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预切割豁口13和多个第二预切割豁口31,这样,在用固定磁盒25将第一板组件固定至模台时,多个第一预切割豁口13和多个第二预切割豁口31分别对应多个固定磁盒25的位置,增大了安装和调整固定磁盒25的空间,便于安装和调整固定磁盒25。
综上所述,通过开设预切割孔(第一预切割孔14、第二预切割孔32)和预切割豁口(第一预切割豁口13和多个第二预切割豁口31),可通过模台连接螺栓15和固定磁盒25任意一种方式将第一板组件固定至模台,从而使本公开的一次成型模具既可安装至开设有安装螺栓孔的模台,又可安装至未开设安装螺栓孔的模台,提高通用性。为便于说明,将包括固定磁盒25的第一边构件1称为第五边构件3。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本体的上臂焊接有吊环11。如图2、7和10所示,顶钢板A6和顶钢板B26上均分别焊接有多个吊环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顶钢板A6和每个顶钢板B26上均分别焊接有两个吊环11,从而方便利用吊装工具转运第一板组件及进行拆模操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层模具包括四个首尾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板组件;四个所述第二板组件围成矩形。四个第二板组件的结构可完全相同,也可不同。
作为第二板组件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和6所示,第二板组件可包括第一模具底钢板19、第一模具背钢板18和设置在第一模具底钢板19与第一模具背钢板18之间的第一三角形加劲肋20;第一模具底钢板19和第一模具背钢板18焊接,且第一模具底钢板19和第一模具背钢板18形成L型;第一三角形加劲肋20的两边分别焊接至第一模具底钢板19和第一模具背钢板1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可将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一三角形加劲肋20均开设第二水平连接螺栓孔42,并在第一模具背钢板18对应第一三角形加劲肋20的第二水平连接螺栓孔42处开设光孔,从而可通过模具连接螺栓23和模具连接螺母41将相邻两个第二板组件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可将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一三角形加劲肋20分别设置在第二板组件的两个端部,这样一个第二板组件的第一模具背钢板18即可与相邻的第二板组件的最外侧的第一三角形加劲肋20贴靠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板组件还可包括方形加劲肋,方形加劲肋任意相邻的两边分别焊接至模具底钢板和模具背钢板,方形加劲肋开设有吊孔。具体地,如图5和6所示,第二板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方形加劲肋21,每个第一方形加劲肋21均开设有吊孔,从而方便利用吊装工具转运第二板组件及进行拆模操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二板组件均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开设有多个预切割定位豁口,多个预切割定位豁口沿模具底钢板的长度方向排布。方位“内”是指第二板组件围成的矩形区域内部。可将第二板组件的模具底钢板和模具背钢板二者之一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部。如图5和6所示,第一模具背钢板18将第一模具底钢板19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其中在内的为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开设有多个第一预切割定位豁口24,多个第一预切割定位豁口24沿第一模具背钢板18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多个第一预切割定位豁口24用于定位双皮墙内的钢筋。第一预切割定位豁口24可呈U型、V型或半圆形,只要能定位钢筋即可。由于第一延伸部的存在,使得相邻两个第二板组件连接时,其中一个第二板组件的第一模具背钢板18和另一第二板组件的最外侧的第一三角形加劲肋20无法紧贴,为避免该问题,需要将其中一个第二板组件的模具底钢板缩短,具体地,如图13和14所示,第二板组件可包括第二模具底钢板38、第二模具背钢板37和设置在第二模具底钢板38与第二模具背钢板37之间的第二三角形加劲肋39;第二模具底钢板38和第二模具背钢板37焊接,且第二模具底钢板38和第二模具背钢板37形成L型;第二模具底钢板38的两端均比第二模具背钢板37短,且第二模具底钢板38位于第二模具背钢板37的下方;第二三角形加劲肋39的两边分别焊接至第二模具底钢板38和第二模具背钢板37,且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二三角形加劲肋39分别位于第二模具底钢板38的两个端部。
为便于区分,将包括第一模具底钢板19、第一模具背钢板18和第一三角形加劲肋20的第二板组件称为第三边构件2,将包括第二模具底钢板38、第二模具背钢板37和第二三角形加劲肋39称为第四边构件5,在将四个第二板组件连接形成第二层模具时,如图1所示,两个第二板组件采用第三边构件2的形式,另外两个第二板组件采用第四边构件5的形式,为便于组装,如图13所示,可将模具连接螺母41直接焊接至第四边构件5最外侧的两个第二三角形加劲肋39,模具连接螺母41的螺纹孔与第二水平连接螺栓孔42同轴。
同样地,如图13所示,第四边构件5还可包括第二方形加劲肋40,第二方形加劲肋40任意相邻的两边分别焊接至第二模具底钢板38、第二模具背钢板37,第二方形加劲肋40开设有吊孔,从而方便利用吊装工具转运第四边构件5及进行拆模操作。
如图13所示,第四边构件5的第二模具底钢板38向本公开一次成型模具内部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开设有多个第二预切割定位豁口44,多个第二预切割定位豁口44沿第二模具底钢板38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多个第二预切割定位豁口44用于定位双皮墙内的钢筋。第二预切割定位豁口44可呈U型、V型或半圆形,只要能定位钢筋即可。
如图1所示,沿一次成型模具的周长方向设置有多个支撑连接组件,一次成型模具的周长方向是指沿着一次成型模具各边的边长方向。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腿10和设置在两个支腿10之间的连接螺栓,如图5和13所示,连接螺栓包括第一连接螺栓22和第二连接螺栓43。支腿10可以与第一板组件或第二板组件连接,也可直接放置在第一板组件和第二板组件之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方便组装一次成型模具,支腿10焊接至第一板组件,在此基础上,支腿10均呈L型,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支腿10背对背设置,以增大支腿10与第一板组件的接触面积。
第一板组件和第二板组件二者之一开设有与连接螺栓的螺杆部适配的通孔,另一者开设有与连接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在使用本公开的一次成型模具时,第二板组件位于第一板组件的上方,为此,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板组件开设与连接螺栓适配的通孔,如图5和6所示,第一连接螺栓22插入第三边构件2的通孔内,如图13和14所示,第二连接螺栓43插入第四边构件5的通孔内;第一板组件开设与连接螺栓适配的螺纹孔,为不增加第一板组件板的厚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直接将螺母焊接至第一板组件,具体地,如图4、8、11所示,顶钢板A6底部焊接有第一连接螺母17,顶钢板B26的底部焊接有第二连接螺母35。相应地,如图3和9所示,顶钢板A6开设有与第一连接螺母17同轴的第一竖向连接螺栓孔26,如图12所示,顶钢板B26开设有与第二连接螺母35同轴的第二竖向连接螺栓孔3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通过水平连接螺栓16和水平连接螺母33将四个第一板组件(第一边构件1、第五边构件3和两个第二边构件4)连接形成矩形框状的第一层模具,将四个第二板组件(两个第三边构件2和两个第四边构件5)连接形成矩形框状的第二层模具;第一边构件1通过模台连接螺栓15固定至模台(图中未示出),第五边构件3和两个第二边构件4均通过固定磁盒25固定至模台;通过第一连接螺栓22和第一连接螺母17将两个第三边构件2分别固定至第一边构件1和第五边构件3,通过第二连接螺栓43和第二连接螺母35将两个第四边构件5分别固定至两个第二边构件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层模具和第二层模具;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之间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多个支撑连接组件;
每个所述支撑连接组件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腿和设置在两个支腿之间的连接螺栓;每个支腿的两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所述第一层模具和所述第二层模具二者之一开设有与所述连接螺栓的螺杆部适配的通孔,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腿均呈L型,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支腿背对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模具包括四个首尾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板组件;四个所述第一板组件围成矩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板组件均包括呈U型的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下两臂之间的矩形加劲肋;所述本体沿其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预切割孔,每个所述预切割孔均从上到下依次贯穿所述本体的上下两臂,且位于所述本体的上臂的预切割孔的直径大于位于所述本体的下臂的预切割孔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上臂开设有多个预切割豁口,多个所述预切割豁口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布。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上臂焊接有吊环。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模具包括四个首尾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板组件;四个所述第二板组件围成矩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板组件均包括模具底钢板、模具背钢板和设置在所述模具底钢板与诉述模具背钢板之间的三角形加劲肋;所述模具底钢板和所述模具背钢板焊接,且所述模具底钢板和所述模具背钢板形成L型;所述三角形加劲肋的两边分别焊接至所述模具底钢板和所述模具背钢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板组件还包括方形加劲肋,所述方形加劲肋任意相邻的两边分别焊接至所述模具底钢板和所述模具背钢板,所述方形加劲肋开设有吊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板组件均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开设有多个预切割定位豁口,多个所述预切割定位豁口沿所述模具底钢板的长度方向排布。
CN202120372110.6U 2021-02-08 2021-02-08 一次成型模具 Active CN215150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2110.6U CN215150180U (zh) 2021-02-08 2021-02-08 一次成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2110.6U CN215150180U (zh) 2021-02-08 2021-02-08 一次成型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50180U true CN215150180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11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72110.6U Active CN215150180U (zh) 2021-02-08 2021-02-08 一次成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501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150180U (zh) 一次成型模具
CN109318349B (zh) 一种预制构件通用组合侧模、模具
KR100402436B1 (ko) 복합부재 판넬과 유압 잭을 이용한 지하 구조물 시공법
CN207682650U (zh) 一种模具以及筒状构件制造设备
CN209211874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铝合金模板万能阴阳角组合系统
CN107415029B (zh) 一种带有窗洞模组的pc墙板模具
KR101207013B1 (ko) 알루미늄 패널로 된 조립식 갱폼
JP3251905B2 (ja) 先組柱筋用吊り治具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外殻PCa柱部材製造における塞ぎ型枠の設置方法
CN210263907U (zh) 一种铝合金台模
CN209775001U (zh) 一种简易的分段强磁固定式pc墙板模具底模
CN210282676U (zh) 一种预制飘窗内模模具
CN109747031B (zh) 一种工具式楼梯模具
CN217434607U (zh) 一种预制柱浇筑用的组合模具
CN218928141U (zh) 一种预制踏步台阶的专用模具
CN218815189U (zh) 一种具有调节长短结构的组合式边模基板
CN219294274U (zh) 混凝土预制件用分体式模具
CN218894400U (zh) 一种新型楼梯踏步固定件
CN219909930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生产模板
CN219486046U (zh) 凸窗模具
CN213918804U (zh) 一种用于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的顶部模具
CN210233406U (zh) 一种预制墙板构件用钢木组合结构模具
CN214081986U (zh) 预制混凝土墙板构件模具
CN219486062U (zh) 一种墙板组合模具
CN219690882U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横梁
CN215969300U (zh) 一种填充墙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