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09673U - 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 Google Patents

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09673U
CN215109673U CN202120942818.0U CN202120942818U CN215109673U CN 215109673 U CN215109673 U CN 215109673U CN 202120942818 U CN202120942818 U CN 202120942818U CN 215109673 U CN215109673 U CN 215109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te
impeller
arc surface
fan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428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志文
林健
张璧
任孟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4281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09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09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0967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40408 priority patent/WO202214332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包括:壳体,具有用于容纳叶轮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轴向两端形成所述蜗壳的两个进风口,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以供气流排出的排风口;阶梯状蜗舌结构,设置在所述排风口的内侧边缘处,包括至少两个朝靠近所述排风口的方向倾斜排布的蜗舌。这样阶梯状蜗舌结构中位于下方的蜗舌与叶轮间隙较小,可以保证蜗壳的集流作用,使得风机的风压和流量不受损失,提高风机的气动性能,位于上方的蜗舌与叶轮间隙较大,避免气流对蜗舌的强烈冲击,从而可有效降低气动噪声。

Description

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多翼离心风机风量大、成本低,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设备上;其往往具有较大的轴向宽度,这导致气流在轴向的不平衡特性增加,进而导致整个风机的气动特性和噪声特性受到影响;对于离心风机而言,蜗舌结构对上述两种性能起到至关作用,然而,往往上述两种性能很难做到兼顾。
如图1所涉及的多翼离心风机100',其至少包括有一个中间分布的电机10',用于给风机100'提供动力;在电机10'左右两侧各有一套叶轮11'和蜗壳12',蜗壳12'通过风机支架13'进行固定,该风机100'为轴向进风径向出风的离心形式,因此,在电机10'两侧为风机100'的进风口14',一方面起到增大风量效果,另一方面该风口气流对电机10'起到散热效果。且如图2所示,风机100'只有一个蜗舌15'的设计,蜗舌15'与叶轮11'最小距离为t,该蜗舌15'对离心风机100'的气动和噪声性能影响巨大,这种传统结构很难做到综合性能的最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旨在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蜗壳,包括:
壳体,具有用于容纳叶轮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轴向两端形成所述蜗壳的两个进风口,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以供气流排出的排风口;
阶梯状蜗舌结构,设置在所述排风口的内侧边缘处,包括至少两个朝靠近所述排风口的方向倾斜排布的蜗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离心风机,包括叶轮、电机以及如上所述的蜗壳,所述叶轮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并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壳体包括前板、后板以及设置在前板、后板之间的围板,两个进风口分别开设在前板、后板与所述叶轮对应的位置,所述叶轮包括前端圈、后端圈、设置在前端圈与所述后端圈之间的分割圈,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的交线与所述分割圈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家用电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离心风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蜗壳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蜗舌为直线形蜗舌或曲线形蜗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至少两个所述蜗舌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曲线形蜗舌朝远离所述排风口的方向凹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曲线形蜗舌的蜗舌面由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平滑过渡连接而成,且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的交线处为所述曲线形蜗舌的最凹处,其中,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为朝远离电机的方向倾斜形成的弧面,所述后倾斜圆弧面为朝靠近电机的方向倾斜形成的弧面,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与后倾斜圆弧面相对于所述交线不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曲线形蜗舌包括前端面与后端面,所述前端面的轮廓线具有第一圆弧段,所述后端面的轮廓线具有第二圆弧段,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的交线轮廓线具有第三圆弧段,所述前端面的轮廓线和所述交线轮廓线之间连成的平滑曲面构成所述前倾斜圆弧面,所述后端面的轮廓线和所述交线轮廓线之间连成的平滑曲面构成后倾斜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且小于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半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定义所述叶轮的圆心为O点,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具有与所述叶轮外缘距离最小的点定义为A点,其中,所述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的范围值为60-9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α2,所述第三圆弧段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3,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4、α5,其中,所述α1、α2大于α3、α4、或α5中的任一个,且所述α4、α5大于α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叶轮还包括设置在前端圈与所述分割圈之间的多个第一叶片以及设置在所述分割圈与所述后端圈之间的多个第二叶片,其中,在所述叶轮的轴向上,所述第一叶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叶片的长度;所述第一叶片被分割成入口段、中部段以及后部段,其中,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所述入口段、中部段以及后部段的长度依次增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蜗壳上设置阶梯状蜗舌结构,这样阶梯状蜗舌中位于下方的蜗舌与叶轮间隙较小,可以保证蜗壳的集流作用,使得风机的风压和流量不受损失,提高风机的气动性能,位于上方的蜗舌与叶轮间隙较大,避免气流对蜗舌的强烈冲击,从而可有效降低气动噪声;
2、本实用新型的蜗舌面由平滑过渡连接的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α2,所述第三圆弧段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3,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4、α5,其中,所述α1、α2大于α3、α4、α5,所述α4、α5大于α3,这样使得蜗舌靠近叶轮前、后端圈的蜗舌轮廓线(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采用深舌形式,靠近叶轮分割圈的蜗舌轮廓线(第三圆弧段)采用平舌形式,蜗舌其他过渡段(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采用浅舌,克服了由于叶轮出口速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风量、风压和效率,另外,使叶轮出口气流对蜗舌面冲击扰动产生的旋转噪音的频率沿电机的轴向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位差,这种具有相位差的噪音源叠加后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减,有利于降低旋转噪音,达到降低旋转噪声。
3、本实用新型的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的交线与叶轮上的分割圈位置对应,叶轮在分割圈的气流流速较大,对应的交线处的截面面积大,使得截面面积大的位置气流流速快,进而使得排风口各处的气流流动更加均匀,避免了蜗壳由于气流流动不均匀导致的振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电机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第一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第二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蜗壳的截面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蜗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为分割圈的中间分割线;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第一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离心风机100'、电机10'、叶轮11'、蜗壳12'、进风口13'、转轴101'、电机支架102'、定子103'、风机支架104'、螺钉孔位14'、离心风机100、蜗壳10、排风口101、进风口102、壳体103、阶梯状蜗舌结构104、前板105、后板106、围板107、蜗舌108、前倾斜圆弧面108a、后倾斜圆弧面108b、交线108c、第一圆弧段108d、第二圆弧段108e、第三圆弧段108f、叶轮11、前端圈110、后端圈111、分割圈112、第一叶片113、入口段113a、中部段113b、后部段113c、第二叶片114电机12、第一转动轴120、第二转动轴121、第一风机支架13、第一环形限位件130、第一定位筋131、第二风机支架14、第二环形限位件140、第二定位筋141、第一固定杆15、有凹槽150、第一底座151、加强筋条152、第一限位槽153、第二固定杆16、滑道160、第二底座161、第二限位槽162、弧形表面163、弹性件17、滑块18、弧形过渡面180、卡接部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参照图3-17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离心风机100。
如图3-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机100,该离心风机100可以应用在比如抽油烟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上,该离心风机100可以是双吸离心风机,当然该离心风机还可以是单吸离心风机,当本实施例中的离心风机100为双吸离心风机时,该离心风机100可以包括:两个蜗壳10、两个叶轮11、一个电机12以及离心风机用固定机构,其中,该离心风机用固定机构可以同时把蜗壳10和电机12加以固定,具体地,该离心风机用固定机构包括第一风机支架13以及第二风机支架14,所述第一风机支架13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杆15,所述第二风机支架14上设置有第二固定杆16,第一固定杆15与第二固定杆16卡接,以将电机12固定在第一风机支架13与第二风机支架1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蜗壳10的设计提高了离心风机100的排风量,每个蜗壳10均具有容纳腔,两个叶轮11与两个蜗壳10一一对应,每个蜗壳10的容纳腔内均设置有一个叶轮11,叶轮11的轴线与容纳腔的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两个蜗壳10分别位于电机12的相对两侧,每个蜗壳10均具有排风口101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进风口102,电机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动轴120以及第二转动轴121,第一转动轴120与第二转动轴121分别与两个叶轮11连接,以驱动叶轮11的转动。其中电机12位于蜗壳10外,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电机12的至少部分还可以位于蜗壳10的容纳腔内。电机12驱动叶轮11转动,叶轮11驱动气流流动并从进风口102流向排风口101。
可选地,电机12的径向尺寸小于容纳腔的径向尺寸。因此,电机12设在容纳腔内,还是容纳腔外,电机12的周壁与容纳腔的内壁在径向方向上均具有间隙,可以避免电机12封挡容纳腔的轴向一端,使得蜗壳10可以具有相对的两个进风口102,可以提高离心风机100的工作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继续参照图5,第一转动轴120、第二转动轴121可以同步转动,当然,第一转动轴120、第二转动轴121也可以独立控制,由此可以增加离心风机100结构的多样性。
继续参照图5-6,第一风机支架13、第二风机支架14均呈中空矩形支架,第一风机支架13、第二风机支架14分别套设在两个蜗壳10的端部,且第一风机支架13、第二风机支架14的部分位于排风口101处以使得两个蜗壳10的靠近彼此的进风口102与相应的的排风口101间隔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11所示,所述第一固定杆15的卡接端开设有凹槽150,所述凹槽150内设置有弹性件17,所述弹性件17的上方设有滑块18,所述第二固定杆16上开设与所述第一固定杆15适配的滑道160,所述滑块18的顶面凸出设置于所述凹槽150,且与所述滑道160的内顶面与所述滑块18的顶面抵接,以对所述弹性件17产生压力,所述滑道160具有入口端以及出口端,于所述出口端的上方设置卡接部19,其中,所述卡接部19的底面与所述滑块18的顶面抵接。具体地,当需要将电机12进行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固定杆15的卡接端自入口端滑入第二固定杆16的滑道160,在第一固定杆15的卡接端在滑道160内滑动的过程中,滑块18的顶面与滑道160的内顶面抵接,以对滑块18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压缩弹性件17变形,直至第一固定杆15的卡接端从出口端滑出滑道160,滑道160的内顶面不在对滑块18产生向下的压力,弹性件17将滑块18弹起,弹起18的滑块18与卡接部19的底面抵接,进而与卡接部19形成过盈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固定杆15与第二固定杆16的卡接固定。相应地,当需要将卸下电机12,可以向下按压滑块18,此时弹性件17被压缩变形,滑块18自出口端滑入滑道160内,在滑道160内滑动的过程中,滑块18受到滑道160内顶面的作用力而压缩弹性件17,直至滑块18自入口端滑出滑道160之外,滑块18解除对弹性件17的压缩,弹性件17恢复形变,使得第一固定杆15脱离第二固定杆16,从而实现电机12的拆卸。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杆15与第二固定杆16还可以使用以下结构实现卡接,具体的配合结构如下:所述第一固定杆15的末端开设有凹槽150,所述凹槽150内设置有弹性件17,所述弹性件17的上方设有滑块18,所述第二固定杆16开设与所述第一固定杆15适配的滑道160,所述滑块18的顶面凸出设置于所述凹槽150,且与所述滑道160的内顶面与所述滑块18的顶面抵接,以对所述弹性件17产生压力,于所述滑道160的上方开设与所述滑道160连通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滑块18适配。具体地,当需要将电机12进行固定时,可以将第一固定杆15的卡接端自入口端滑入第二固定杆16的滑道160,在第一固定杆15的卡接端在滑道160内滑动的过程中,滑块18的顶面与滑道160的内顶面抵接,以对滑块18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压缩弹性件17变形,直至滑块18沿着滑道160滑动至限位孔处时,由于滑道160接触对滑块18的抵接,弹性件17恢复形变,将滑块18弹出限位孔,此时滑块18的顶部被卡在限位孔内,从而实现第一固定杆15与第二固定杆16的卡接固定。相应地,当需要将卸下电机12,可以向下按压滑块18,此时弹性件17被压缩变形,滑块18自限位孔滑入滑道160内,在滑道160内滑动的过程中,滑块18受到滑道160内顶面的作用力而压缩弹性件17,直至滑块18滑出滑道160之外,滑块18解除对弹性件17的压缩,弹性件17恢复形变,使得第一固定杆15脱离第二固定杆16,从而实现电机12的拆卸。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杆15还可以设有卡扣,所述第二固定杆16上还可以设有卡槽,第一固定杆15与第二固定杆16通过卡扣、卡槽实现卡接。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固定杆15、第二固定杆16的卡接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满足第一固定杆15、第二固定杆16的卡接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继续参照图9-10,所述第一固定杆15的截面呈T形,所述第一固定杆15包括条形第一底座151以及于所述第一底座151垂直连接的加强筋条152,所述凹槽150开设于所述加强筋条152上,所述第二固定杆16开设有截面呈T形的滑道160。其中,第一底座15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杆15上,且于加强筋条152远离凹槽150的一端开设第一限位槽153,环绕第一风机支架13的中空位置第一环形限位件130,第一限位槽153与第一环形限位件130卡接,从而实现第一固定杆15与第一风机支架13的固定。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1,第二固定杆16包括T形第二底座161以及于第二底座161的顶部设置的卡接部19,卡接部19的底面与第二底座161的表面构成第二限位槽162,环绕第二风机支架14的中空位置第二环形限位件140,第二限位槽162与第二环形限位件140卡接,从而实现第二固定杆16与第二风机支架14的固定。
值得一提的是,继续参照图5-6,第一风机支架13的第一环形限位件130上均匀设置3个第一固定杆15,相应地,在第二风机支架14的第二环形限位件140的对应位置也设置3个第二固定杆16,这样第一风机支架13、第二风机支架14通过其上的固定杆将电机12稳定固定在第一风机支架13、第二风机支架1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5-6,第一风机支架13的至少两个边角处设置第一定位筋131,第二风机支架14的对应位置设置第二定位筋141,第一定位筋131与第二定位筋14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在将第一固定杆15与第二固定杆16进行卡接之前,可以先通过第一定位筋131与第二定位筋141将第一风机支架13与第二风机支架14进行定位,然后再进行第一固定杆15、第二固定杆16的卡接,从而提高了第一固定杆15与第二固定杆16的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继续参照图10-11,所述滑块18的顶面为弧形过渡面180,所述滑道160的入口端具有与所述弧形过渡面180配合的弧形表面163。具体地,弧形表面163可以对弧形过渡面180起到导向的作用,当滑块18滑入滑道160时,可以通过弧形过渡面180与弧形表面163的配合减少滑块18滑入滑道160的阻力,使得滑块18能够顺利的滑入滑道160内。
如图12-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蜗壳10包括壳体103和阶梯状蜗舌结构104。具体而言,壳体103包括前板105、后板106以及设置在前板105、后板106之间的围板107,前板105在正对叶轮11的位置开设有进风口102,后板16在正对叶轮11的位置开设有另一个进风口102,围板107形成为开环形,阶梯状蜗舌结构104的一端与围板107周向方向的一端连接以共同形成容纳腔,阶梯状蜗舌结构104的另一端与围板107周向方向的另一端间隔开以形成排风口101。气体在叶轮11的作用下从进风口102进入容纳腔内,再从排风口101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阶梯状蜗舌结构104包括至少两个朝靠近所述排风口101的方向倾斜排布的蜗舌108,通过蜗壳上设置阶梯状蜗舌结构,这样阶梯状蜗舌中位于下方的蜗舌与叶轮间隙较小,可以保证蜗壳的集流作用,使得风机的风压和流量不受损失,提高风机的气动性能,位于上方的蜗舌与叶轮间隙较大,避免气流对蜗舌的强烈冲击,从而可有效降低气动噪声。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蜗舌108可以一体成型形成阶梯状蜗舌结构104,也可以将两个蜗舌108单独成型,再进行组装形成阶梯状蜗舌结构104。
具体地,本实施例以两个蜗舌108构成的阶梯状蜗舌结构104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两个蜗舌108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将两个蜗舌108分别定义成第一蜗舌R1以及第二蜗舌R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蜗舌R2位于第一蜗舌R1的上方,第一蜗舌R1以及第二蜗舌R2可以均为向外凸出的直线形蜗舌,即第一蜗舌R1以及第二蜗舌R2的半径不变,且R2不等于R1。这样一来,第二蜗舌R2更靠近排风口,即与叶轮间隙较大,这样可以避免气流对蜗舌的强烈冲击,从而可有效降低气动噪声。相应地,第一蜗舌R1更靠近叶轮,可以保证蜗壳的集流作用,使得风机的风压和流量不受损失,提高风机的气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蜗舌R1以及第二蜗舌R2的形状相同,且均为曲线形蜗舌,上述曲线形蜗舌为朝远离所述排风口的方向内凹、且非对称的圆弧形蜗舌。
值得一提的是,曲线形蜗舌包括前端面、蜗舌面、后端面和固定面,前端面与前板105贴近或接触,后端面与后板106贴近或接触,蜗舌面位于排风口101的一侧,固定面位于与蜗舌面相对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围板107的前后端的轮廓线沿电机12轴向投影重合,围板107在靠近排风口101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板,第一蜗舌R1的固定面与固定板接触,且第一蜗舌R1的固定面与固定板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优选的,继续参照图15,每个蜗舌108的蜗舌面由平滑过渡连接的前倾斜圆弧面108a以及后倾斜圆弧面108b连接构成,且所述前倾斜圆弧面108a以及后倾斜圆弧面108b的交线108c处为所述曲线形蜗舌的最凹处,其中,所述前倾斜圆弧面108a为朝远离电机12的方向倾斜形成的弧面,所述后倾斜圆弧面108b为朝靠近电机12的方向倾斜形成的弧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每个蜗舌108的前端面的轮廓线具有第一圆弧段108d,所述后端面的轮廓线具有第二圆弧段108e,所述前倾斜圆弧面108a以及后倾斜圆弧面108b的交线108c轮廓线具有第三圆弧段108f,所述前端面的轮廓线和所述交线轮廓线之间连成的平滑曲面构成所述前倾斜圆弧面108a,所述后端面的轮廓线和所述交线轮廓线之间连成的平滑曲面构成后倾斜圆弧面108b;所述第一圆弧段108d的半径R5大于所述第二圆弧段108e的半径R3且小于所述第三圆弧段108f的半径R4。具体地,沿电机12的轴向上,蜗舌108的半径不断变化,且蜗舌108靠近电机12的一侧的半径R3最小,蜗舌108位于中部交线的半径R4最大,蜗舌108靠近一侧进风口102的半径R5介于两者之间。具体地,家用电器本身会产生噪音,蜗舌108处的气流形成一个新的噪音源,通过R4>R5>R3,可以使得家用电器本身的噪音与蜗舌产生的噪音尽可能接近,以便于更好的抵消家用电器原来的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定义所述叶轮11的圆心为O点,所述第一圆弧段108d、所述第二圆弧段108e、所述第三圆弧段108f、所述前倾斜圆弧面108a以及后倾斜圆弧面108b具有与所述叶轮11外缘距离最小的点定义为A点,其中,所述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的范围值为60-95°。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2,所述第一圆弧段108d、所述第二圆弧段108e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α2,所述第三圆弧段108f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3,所述前倾斜圆弧面108a以及后倾斜圆弧面108b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4、α5,其中,所述α1、α2大于α3、α4、α5中的任一个,且所述α4、α5大于α3。具体地,蜗舌108不同位置处的蜗舌起始角a亦不相同,a较大时称为深舌,a适当时称为浅舌,a较小时称为平舌;一般地,R4(第三圆弧段108f)处采用平舌,R3(第二圆弧段108e)和R5(第一圆弧段108d)采用深舌,过渡区(前倾斜圆弧面108a以及后倾斜圆弧面108b)采用浅舌,克服了由于叶轮出口速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风量、风压和效率。
继续参照图16,叶轮11包括前端圈110、后端圈111、设置在前端圈110和后端圈111之间的分割圈112、设置在前端圈110与所述分割圈112之间的多个第一叶片113以及设置在所述分割圈112与所述后端圈111之间的多个第二叶片114,其中,前倾斜圆弧面108a以及后倾斜圆弧面108b的交线108c与所述分割圈112位置对应。具体地,叶轮11在分割圈112的气流流速较大,对应的交线108c处的截面面积大,使得截面面积大的位置气流流速快,进而使得排风口各处的气流流动更加均匀,避免了蜗壳由于气流流动不均匀导致的振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叶片113靠近排风口101而设,第二叶片114远离排风口101而设,靠近排风口101的第一叶片113将流体由外界输送到蜗壳10内,其速度方向更偏向于叶轮11的轴线方向,以增大离心风机100的风量,远离排风口101的部分的第二叶片114110一般为将流体甩出蜗壳10,也即其速度方向更偏向于叶轮11的径向方向,给流体提供向排风口101流动的压力,以增大流体向排风口101流动的速度,因此排风口101中间部分的流体的流量大于排风口101两端的流体的流量。此时为了避免排风口101气流流动不均匀导致的振动,本实施例的前倾斜圆弧面108a以及后倾斜圆弧面108b的交线108c与所述分割圈112位置对应。
继续参照图16,在所述叶轮11的轴向上,所述第一叶片11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叶片114的长度;具体地,所述第一叶片11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叶片114的长度可以大大增大整个风机的吸风量。
继续参照图16-1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13被分割成入口段113a、中部段113b以及后部段113c,其中,在所述叶轮11的径向上,所述入口段113a、中部段113b以及后部段113c的长度依次减小。具体地,由于气流从轴向进入叶轮,最后径向排出叶轮,因此其气流角从0°向90°逐渐偏转,将第一叶片113分割成径向长度逐渐增加的入口段113a、中部段113b以及后部段113c,可以提高叶片的做功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蜗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用于容纳叶轮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轴向两端形成所述蜗壳的两个进风口,所述壳体的侧部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以供气流排出的排风口;
阶梯状蜗舌结构,设置在所述排风口的内侧边缘处,包括至少两个朝靠近所述排风口的方向倾斜排布的蜗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为直线形蜗舌或曲线形蜗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蜗舌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形蜗舌朝远离所述排风口的方向凹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形蜗舌的蜗舌面由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平滑过渡连接而成,且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的交线处为所述曲线形蜗舌的最凹处,其中,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为朝远离电机的方向倾斜形成的弧面,所述后倾斜圆弧面为朝靠近电机的方向倾斜形成的弧面,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与后倾斜圆弧面相对于所述交线不对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形蜗舌包括前端面与后端面,所述前端面的轮廓线具有第一圆弧段,所述后端面的轮廓线具有第二圆弧段,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的交线轮廓线具有第三圆弧段,所述前端面的轮廓线和所述交线轮廓线之间连成的平滑曲面构成所述前倾斜圆弧面,所述后端面的轮廓线和所述交线轮廓线之间连成的平滑曲面构成后倾斜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段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且小于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半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叶轮的圆心为O点,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三圆弧段、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具有与所述叶轮外缘距离最小的点定义为A点,其中,所述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值为60-9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段、所述第二圆弧段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α2,所述第三圆弧段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3,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上的A点与O点的连线与过O点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4、α5,其中,所述α1、α2大于α3、α4或α5中的任一个,且所述α4、α5大于α3。
9.一种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叶轮、电机以及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蜗壳,所述叶轮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并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壳体包括前板、后板以及设置在前板、后板之间的围板,两个进风口分别开设在前板、后板与所述叶轮对应的位置,所述叶轮包括前端圈、后端圈、设置在前端圈与所述后端圈之间的分割圈,所述前倾斜圆弧面以及后倾斜圆弧面的交线与所述分割圈位置对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还包括设置在前端圈与所述分割圈之间的多个第一叶片以及设置在所述分割圈与所述后端圈之间的多个第二叶片,其中,在所述叶轮的轴向上,所述第一叶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叶片的长度;所述第一叶片被分割成入口段、中部段以及后部段,其中,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所述入口段、中部段以及后部段的长度依次增大。
11.一种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离心风机。
CN202120942818.0U 2020-12-31 2021-04-30 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Active CN215109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42818.0U CN215109673U (zh) 2021-04-30 2021-04-30 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PCT/CN2021/140408 WO2022143328A1 (zh) 2020-12-31 2021-12-22 离心风机、家用电器、蜗壳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42818.0U CN215109673U (zh) 2021-04-30 2021-04-30 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09673U true CN215109673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291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42818.0U Active CN215109673U (zh) 2020-12-31 2021-04-30 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096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3328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离心风机、家用电器、蜗壳和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3328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离心风机、家用电器、蜗壳和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243102A (en) Centrifugal fluid pump
US7261513B2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KR950009063B1 (ko) 축류팬용 오리피스 측판
EP1923572B1 (en) Electric blower and electric cleaner using the same
CN215109673U (zh) 蜗壳、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CN210196137U (zh) 离心风机及其蜗壳和家用电器
CN215109694U (zh) 离心风机用固定机构、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US20230135727A1 (en) Impeller, multi-blade air-send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09818390U (zh) 一种离心叶轮
WO2022143328A1 (zh) 离心风机、家用电器、蜗壳和烹饪器具
CN114352574B (zh) 一种具有防涡片的离心风机
CN113107898B (zh) 离心风机用叶片、叶轮、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CN210829857U (zh) 轴流风轮、风机和家用电器
JP2016528438A (ja) 前方掃引接線流圧縮機用拡散器
CN111928348A (zh) 一种导流圈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风机和空调室外机
CN218151505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用混流风机
CN220059963U (zh) 一种易组装蜗壳风机
CN115507058B (zh) 轴流风轮、空调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16554519U (zh) 一种离心风机叶轮结构及离心风机
CN217976731U (zh) 一种设有扩压结构的离心风机
CN219472372U (zh) 风机、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CN215672882U (zh) 蜗壳蜗舌组件、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216895037U (zh) 一种叶轮、离心风机及吸油烟机
CN220204184U (zh) 一种相位调制静音扇轮以及采用该扇轮的风扇
CN220134270U (zh) 离心叶轮及离心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