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97339U - 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97339U
CN215097339U CN202120646661.7U CN202120646661U CN215097339U CN 215097339 U CN215097339 U CN 215097339U CN 202120646661 U CN202120646661 U CN 202120646661U CN 215097339 U CN215097339 U CN 215097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recognition
recognition module
bearing body
initial state
orna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66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66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97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97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97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包括被配置为构成车厢中内饰的一部分,并设有开口的饰件,相对于饰件枢转设置的承载体,以及驱动单元;承载体具有构成人脸识别模块于承载体上安装的安装部,承载体具有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于初始状态时,人脸识别模块的识别部的识别路径被所述饰件阻挡;于使用状态时,识别部的识别路径因承载体的枢转而被开口暴露,以构成对人脸的识别;驱动单元驱使承载体于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切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可在人脸识别模块于初始状态时,阻断识别部的识别路径,而减少灰尘对识别部的污染,从而利于提高人脸识别模块在不使用时的清洁度。

Description

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上的人脸识别模块通常布置于A柱的上饰板,并通过焊接工艺进行固定,以对驾驶过程中司机的人脸信息进行识别,而利于提高车辆在行驶中的安全性。
但这种将人脸识别模块直接固定在A柱的上饰板,一方面,因人脸识别模块凸出上饰板,使得A柱造型突兀,不利于内饰的美观性;另一方面,因人脸识别模块上摄像头处于暴露状态,在人脸识别模块不使用时,车厢内的灰尘等杂质容易污染摄像头,从而导致人脸识别模块在使用时的识别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以提高人脸识别模块在不使用时的清洁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用于收容人脸识别模块,所述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包括:
饰件,所述饰件被配置为构成车厢中内饰的一部分,于所述饰件上设有开口;
承载体,相对于所述饰件枢转设置,并具有构成所述人脸识别模块于所述承载体上安装的安装部;所述承载体因枢转而具有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于所述初始状态,所述人脸识别模块的识别部的识别路径被所述饰件阻断;于所述使用状态,所述识别部的所述识别路径因所述承载体的枢转而被所述开口暴露,以构成对人脸的识别;
驱动单元,配置于所述饰件上,并与所述承载体传动相连,以驱使所述承载体于所述初始状态和所述使用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体具有封堵部,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封堵部构成对所述开口的封堵,以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块隐藏于所述封堵部的远离所述车厢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封堵部为封堵板,所述安装部构造于所述封堵板的远离所述车厢的一侧。
进一步的,环所述封堵板的周向,于所述封堵板上构造有向着远离所述车厢方向延伸设置的侧板,所述人脸识别模块安装于所述侧板和所述封堵板限定而成的空间中;对应于所述识别部的识别路径,于所述侧板上构造有以使所述识别部于所述使用状态时被暴露的暴露口。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以电驱动形式驱动所述承载体由所述初始状态切换至所述使用状态的动力装置,以及驱使所述承载体由所述使用状态切换至所述初始状态的复位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以及连接于所述电机和所述承载体之间的驱动连接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被配置为因响应于车辆的启停信号而开启或关闭;所述复位单元具有连接于所述饰件和所述承载体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可因所述承载体由所述初始状态切换至所述使用状态而蓄能,并于所述动力装置断电后,释放所述蓄能将所述承载体切换至所述初始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固连于所述饰件上,并向远离所述车厢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固定件,以及枢接于所述固定件上的摆动件,所述摆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承载体枢转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饰件之间连接有所述弹性件。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体的外周面上构造有外凸设置的限位部;在所述限位部的枢转路径上,设有配置在所述饰件上的限位配合部,以在所述承载体切换至所述使用状态时阻挡所述限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人脸识别模块上连接有线束,于所述承载体上构造有具有卡入口的卡接孔,所述线束经由所述卡入口卡接于所述卡接孔中。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结构,通过饰件上设置的开口,相对于饰件枢转,并安装有人脸识别模块的承载体,以及驱使承载体在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切换的驱动单元,可在不使用人脸识别模块时,阻断识别部的识别路径,而减少灰尘对识别部的污染,从而利于提高人脸识别模块在不使用时的清洁度。
(2)通过设置封堵部,能够在人脸识别模块在初始状态时,对开口进行封堵,利于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模块在初始状态下的清洁度,以及外观的美观性。
(3)封堵板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而且还利于提高对人脸识别模块的防尘和防护效果。
(4)通过设置侧板,利于防止人脸识别模块在使用状态时,灰尘由四周进入到承载体的内部,而影响清洁度;而暴露口的设置,则利于确保识别部的识别效果。
(5)采用电驱形式的动力装置,可利于提高人脸识别模块由初始状态切换至使用状态的切换效果。
(6)电机的产品成熟,便于安装,且驱动效果好。
(7)动力装置随车辆的启停信号而开启或关闭,利于提高人脸识别模块在使用时的自动化,而复位单元则可对初始状态下的承载体进行复位,从而利于提高识别部的清洁度。
(8)通过设置固定杆和摆动件,利于弹性件蓄能和释放蓄能,从而提高对承载体的复位效果。
(9)限位配合部通过对限位部的阻挡,利于防止因承载体的过度枢转而影响人脸识别模块的使用效果。
(10)具有卡入口的卡接孔,利于对线束进行安装,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在初始状态时其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在初始状态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在使用状态时其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A方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在使用状态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安装在承载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承载体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承载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仪表板;101、开口;102、勾挂部;103、限位凸台;104、固定件;105、抵接块;106、安装板;107、第二螺柱;
2、承载体;201、封堵板;202、左侧板;203、凸柱;204、第一螺柱;205、前侧板;206、限位凸起;207、延伸段;208、右侧板;209、固定板;210、枢转轴;211、卡入口;212、后侧板;213、限位单元;214、卡接孔;215、凹入部;216、从动齿轮;217、暴露口;
3、人脸识别模块;301、摄像头;302、线束;
4、摆动件;
5、弹性件;
6、电机;601、主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用于收容人脸识别模块,该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包括被配置为构成车厢中内饰一部分,并设有开口的饰件,相对于饰件枢转设置的承载体,以及驱动单元。
其中,承载体具有构成人脸识别模块于承载体上安装的安装部;承载体因枢转而具有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于初始状态,人脸识别模块的识别部的识别路径被饰件阻断;于使用状态,识别部的识别路径因承载体的枢转而被开口暴露,以构成对人脸的识别。而驱动单元配置于饰件上,并与承载体传动相连,以驱使承载体于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切换。
基于如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在初始状态时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在使用状态时如图3至图5中所示。其中,上述的初始状态是指人脸识别模块3不使用时对应的状态,而使用状态是指人脸识别模块3使用时对应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饰件具体可为车厢中的内饰结构,以作为车厢中内饰的一部分而设置在车厢内。例如饰件可为仪表板1,或者A柱的上饰板等。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饰件的选取位置可适应性的调整,只要能够实现对人脸信息的识别即可。
以下将以饰件为仪表板1为例,对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的结构和使用过程进行说明,此时,不仅利于提高仪表板1空间的利用率,而且还便于人脸识别模块3对人脸进行识别。另外,通过将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设置在仪表板1上,相较于设置在A柱的上饰板上,可减小A柱底端的宽度,利于提高驾驶员的行车视野。
而当饰件为车厢内其他内饰结构时,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的结构及使用过程与饰件为仪表板1时大致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本实施例中,为凸显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的具体结构,图1至6中仅示出了仪表板1的部分结构。为便于对下文进行描述,本实施例中,基于图1中所示的状态,并以驾驶员面向仪表板1的视角为基准,将仪表板1的对应于驾驶员的左侧设置的一端称为左,并将对应于驾驶员的右边设置的一侧称为右。将靠近驾驶员设置的一侧称为前,将远离驾驶员设置的一侧称为后。同时,还将仪表板1的朝向车厢设置的一侧称为外侧,而将背离车厢设置的一侧称为内侧。其中,左右和前后的方向均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
如图6中所示,仪表板1的内侧形成有收容空间,上述的开口101通透的形成在仪表板1上,构成仪表板1内侧与车厢之间的连通,以用于收容人脸识别模块3。该开口101呈矩形,其结构简单,便于在仪表板1上加工成型。当然,开口101的形状除了采用矩形外,还可采用方形或者圆形灯其他数量的多边形。
上述的承载体2具有封堵部,于初始状态时,也就是人脸识别模块3不使用时,封堵部构成对开口101的封堵,以将人脸识别模块3隐藏于封堵部的远离车厢的一侧。该封堵部通过在初始状态时对开口101进行封堵,利于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模块3在初始状态下的清洁度,以及仪表板1外观的美观性。
如图7和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封堵部为封堵板201,封堵板201的规格与开口101的规格相适配,以能够在承载体2处于初始状态时封堵开口101。本实施例中,环封堵板201的周向,于封堵板201上构造有向着内侧延伸设置的侧板,人脸识别模块3安装于侧板和封堵板201限定而成的空间中。
详细来说,参照图9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侧板包括分别设在封堵板201左右两侧的左侧板202和右侧板208,连接在封堵板201后侧的后侧板212,以及相对于后侧板212连接在封堵部前侧的前侧板205。
本实施例中的人脸识别模块3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产品,其上的识别部具体可采用摄像头301。其中,人脸识别模块3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8中所示,摄像头301朝向于前侧板205设置在人脸识别模块3的前端,以识别驾驶员的人脸信息,相对于摄像头301,于人脸识别模块3的后端连接有线束302,该线束302用于向人脸识别模块3供电,以及将摄像头301识别的人脸信息进行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指的识别部的识别路径,具体是指摄像头301与驾驶员人脸之间的连线对应的路径。初始状态时,摄像头301收容在仪表板1内,且因仪表板1遮挡住了摄像头301,而使摄像头301的识别路径被阻断,摄像头301无法识别驾驶员的人脸。使用状态时,摄像头301的识别路径被暴露于开口101,从而能够识别驾驶员的人脸。
上述的安装部具体设于封堵板201的内侧,继续结合图8和图9中所示,人脸识别模块3相对于承载体2倾斜设置,以便于识别驾驶员的人脸信息。在人脸识别模块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外凸设置的具有安装孔的凸缘,对应于各安装孔,在邻近于前侧板205设置的封堵板201上设有两个第一螺柱204,紧固螺钉穿经安装孔后与对应的第一螺柱204螺接相连,从而将人脸识别模块3固定安装在封堵板201上。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因固定状态下的人脸识别模块3与封堵板201之间间隔设置,为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模块3在封堵板201上的固定效果。本实施例中,于封堵板201上还设于用于支撑并限制人脸识别模块3的限位结构。
如图9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限位结构包括对应于人脸识别模块3后端两侧设置的限位单元213,该限位单元213包括由封堵板201上内侧延伸设置的三个支撑板。其中,两个支撑板平行且间隔设置,另一支撑板与前面两个支撑板垂直相连。在各支撑板具有承托人脸识别模块3的承托部分,以及抵接于人脸识别模块3外周面的抵接部分。从而利于保持人脸识别模块3与封堵板201之间的间距,并利于防止人脸识别模块3向左侧、右侧以及后侧的移动。
当然,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本实施例中的限位结构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选取。而当人脸识别模块3在封堵板201上固定状态下,两者间没有间距时,则可不设置限位结构,仅通过紧固螺钉、安装孔以及第一螺柱204的配合,即可确保人脸识别模块3在封堵板201上的固定效果。
另外,为确保摄像头301的识别效果,对应于摄像头301的识别路径,于前侧板205上构造有以使摄像头301于使用状态时被暴露的暴露口217。具体如图6中所示,对应于摄像头301,前侧板205上设有缺口,前侧板205具有于缺口的左右两侧分别向着摄像头301左右两侧延伸的延伸段207,以抵接在摄像头301的两侧。
暴露口217的结构和位置参照图9中所示,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两侧的延伸段207沿着远离摄像头301的方向外扩设置,以进一步确保摄像头301的使用效果。另外,通过延伸段207与摄像头301两侧的抵接,与限位单元213配合,从而实现对人脸识别模块3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移动的限制,而提高人脸识别模块3在封堵板201上的固定效果,以及随承载体2在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切换过程中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线束302通过插装的方式与人脸识别模块3相连,在承载体2上构造有具有卡入口211的卡接孔214,线束302经由卡入口211卡接于卡接孔214中。以确保人脸识别模块3随承载体2枢转时,线束302与人脸识别模块3之间的连接效果。
如图7和图9中所示,在封堵板201上设有位于后侧板212前侧的固定板209。卡接孔214为圆孔,卡入口211在固定板209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呈圆弧状,且卡接孔214的与卡入口211相连通处缩口设置,以提高对卡入卡接孔214中线束302的卡接效果,防止线束302有卡入口211脱出卡接口。另外,对应于卡接孔214,在后侧板212上设有线束302避让孔,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且使用效果好。
为实现承载体2相对于仪表板1的枢转,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中所示,在左侧板202和右侧板208的后端分别设有枢转轴210,对应于各枢转轴210,在仪表板1上分别设有安装板106,在各安装板106上设有枢接孔,承载体2通过枢转轴210于对应枢接孔内的安装而相对于仪表板1枢转。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除了采用枢转轴210和枢接孔配合,以实现承载体2直接枢转连接在仪表板1上,还可通过在承载体2与仪表板1之间设置枢转中间枢转结构,只要能够实现承载体2相对于仪表板1的枢转即可。不过,相较而言,直接采用枢转轴210和枢接孔配合的方式具有生产成本更低,装配更简单的优势。
为进一步提高仪表板1的外观效果,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中所示,在封堵板201的后侧设有沿其枢转轴210线方向延伸设置的凹入部215,枢转轴210分别对应于凹入部215的两端设置。对应于凹入部215的底面,在仪表板1的背离车厢设置的一侧设有沿凹入部215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抵接块105。如图4中所示,在初始状态时,封堵板201的外侧面与仪表板1的外表面匹配设置,凹入部215的底面与各抵接块105相抵接。与此同时,凹入部215与抵接块105的配合还可防止承载体2于初始状态下的过度枢转,而具有较好的使用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单元包括以电驱动形式驱动承载体2由初始状态切换至使用状态的动力装置,以及驱使承载体2由使用状态切换至初始状态的复位单元。采用电驱形式的动力装置,可利于提高人脸识别模块3由初始状态切换至使用状态的切换效果。
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动力装置包括电机6,以及连接于电机6和承载体2之间的驱动连接机构。如图2和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对应于左侧的枢转轴210,连接在间隔布置在仪表板1上的两个第二螺柱107上。驱动连接机构被构造为齿轮传动副,其具体包括固连于电机6的动力输出端的主动齿轮601,以及固连于枢转轴210上,并与主动齿轮601啮合相连的从动齿轮216。
具体实施时,电机6的电源可与车辆的电器件共用一个电源,或者由单独的电源提供,利于提高人脸识别模块3在使用时的自动化。此处的电池和齿轮传动副的产品成熟,便于安装,且驱动和传动效果好。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动力装置还可被配置为因响应于车辆的启停信号而开启或关闭。具体来讲,动力装置仍可采用电机6,其与车辆上的控制器相连,控制器可接收车轮的启停信号,并将启停信号发送至动力装置,从而实现动力装置与车轮的同步启停。其中,控制器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应用于车辆上的成熟控制器,其接收车辆的启停信号,并向动力装置发送启停信号的原理,属于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电机可随车辆的启动,而驱使承载体2由初始状态切换至使用状态,人脸识别模块3对人脸进行识别,利于提升车辆在使用中的智能化和仪式感。
上述的复位单元具有连接于仪表板1和承载体2之间的弹性件5,弹性件5可因承载体2由初始状态切换至使用状态而蓄能,并于动力装置断电后,释放蓄能将承载体2切换至初始状态。
基于复位单元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中的复位单元包括固连于仪表板1上,并向内侧延伸设置的固定件104,以及枢接于固定件104上的摆动件4,摆动件4的一端与承载体2枢转相连,另一端与仪表板1之间连接有弹性件5。
详细结构上,结合图2和图5中所示,固定件104设于左侧板202上的左侧,固定件104的自由端设有通孔,于左侧板202上设有凸柱203,摆动件4位于左侧板202和固定件104之间,并经由穿经通孔的柱体枢转连接在固定件104上。摆动件4的一端套设在凸柱203上,以随承载体2的枢转而摆动。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优选为弹簧,其连接在摆动件4的另一端和成型在仪表板1上的勾挂部102上。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勾挂部102包括固设于仪表板1上的拱形板,以及设于拱形板上的勾挂孔。该勾挂部102的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此外,承载体2的外周面上构造有外凸设置的限位部;在限位部的枢转路径上,设有配置在仪表板上的限位配合部,以在承载体2切换至使用状态时阻挡限位部。
结合如图6和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限位部具体为外凸于前侧板205设置的限位凸起206,限位配合部为设于仪表板1内表面上的两个间隔设置的限位凸台103。在使用状态时,限位凸台103的下表面与限位凸起206的上表面抵接,以起到限制承载体2过度枢转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限位配合部除了采用限位凸台103外,还可采用构造于仪表板1内表面的限位槽,在使用状态时,限位凸起206抵接在限位槽的槽底,同样可起到限位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通过饰件上设置的开口101,相对于饰件枢转,并安装有人脸识别模块3的承载体2,以及驱使承载体2在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切换的驱动单元,可在不使用人脸识别模块3时,通过阻断识别部的识别路径,而减少灰尘对识别部的污染,从而利于提高人脸识别模块3在初始状态下的清洁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用于收容人脸识别模块(3),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饰件,所述饰件被配置为构成车厢中内饰的一部分,于所述饰件上设有开口(101);
承载体(2),相对于所述饰件枢转设置,并具有构成所述人脸识别模块(3)于所述承载体(2)上安装的安装部;所述承载体(2)因枢转而具有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于所述初始状态,所述人脸识别模块(3)的识别部的识别路径被所述饰件阻断;于所述使用状态,所述识别部的所述识别路径因所述承载体(2)的枢转而被所述开口(101)暴露,以构成对人脸的识别;
驱动单元,配置于所述饰件上,并与所述承载体(2)传动相连,以驱使所述承载体(2)于所述初始状态和所述使用状态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2)具有封堵部,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封堵部构成对所述开口(101)的封堵,以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块(3)隐藏于所述封堵部的远离所述车厢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为封堵板(201),所述安装部构造于所述封堵板(201)的远离所述车厢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其特征在于:环所述封堵板(201)的周向,于所述封堵板(201)上构造有向着远离所述车厢方向延伸设置的侧板,所述人脸识别模块(3)安装于所述侧板和所述封堵板(201)限定而成的空间中;对应于所述识别部的识别路径,于所述侧板上构造有以使所述识别部于所述使用状态时被暴露的暴露口(21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以电驱动形式驱动所述承载体(2)由所述初始状态切换至所述使用状态的动力装置,以及驱使所述承载体(2)由所述使用状态切换至所述初始状态的复位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6),以及连接于所述电机(6)和所述承载体(2)之间的驱动连接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被配置为因响应于车辆的启停信号而开启或关闭;所述复位单元具有连接于所述饰件和所述承载体(2)之间的弹性件(5),所述弹性件(5)可因所述承载体(2)由所述初始状态切换至所述使用状态而蓄能,并于所述动力装置断电后,释放所述蓄能将所述承载体(2)切换至所述初始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固连于所述饰件上,并向远离所述车厢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固定件(104),以及枢接于所述固定件(104)上的摆动件(4),所述摆动件(4)的一端与所述承载体(2)枢转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饰件之间连接有所述弹性件(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2)的外周面上构造有外凸设置的限位部;在所述限位部的枢转路径上,设有配置在所述饰件上的限位配合部,以在所述承载体(2)切换至所述使用状态时阻挡所述限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模块(3)上连接有线束(302),于所述承载体(2)上构造有具有卡入口(211)的卡接孔(214),所述线束(302)经由所述卡入口(211)卡接于所述卡接孔(214)中。
CN202120646661.7U 2021-03-30 2021-03-30 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Active CN215097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661.7U CN215097339U (zh) 2021-03-30 2021-03-30 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6661.7U CN215097339U (zh) 2021-03-30 2021-03-30 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97339U true CN215097339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45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6661.7U Active CN215097339U (zh) 2021-03-30 2021-03-30 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973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02834A3 (de) Träger für die Fronteinheit eines Kraftfahrzeuges und Montageverfahren
EP1243477A3 (de) Aufnahme- und Verbind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Bug/Heckschürze eines Kraftfahrzeugs
CN215097339U (zh) 人脸识别模块收容装置
CN210941653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线束固定装置
JP2005119562A (ja) 車両用付属ユニットの電気接続構造およびインナーミラーの電気接続構造
CN112009389A (zh) 车载视觉处理设备、系统、安装方法、处理方法及车辆
CN103700175A (zh) 暗码遥控钥匙
CN201058587Y (zh) 汽车后视镜
CN212400909U (zh) 一种电动车仪表盘及电动车
CN208646730U (zh) 一种带多功能液晶显示的汽车后视镜
JPH11115628A (ja) 自動車用ルームランプ装置の取付構造
CN207059959U (zh) 一种车载供电装置
CN205395942U (zh) 改进型可在车内后视镜上设置的电子安装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CN219749713U (zh) 一种后周视摄像头安装总成
CN213083027U (zh) 车用示边灯和机动车辆
CN201559613U (zh) 安全座椅基座的扣接警示装置
CN220673821U (zh) 开放型交通工具及其辅助驾驶设备
KR20070060191A (ko) 차량용 홀더 수납형 휴대폰 거치장치
KR101524794B1 (ko) 룸미러 지지대 장착형 차량용 블랙박스
CN213384089U (zh) 一种可调整角度的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提醒设备
CN215322268U (zh) 一种内后视镜
CN219312654U (zh) 一种带etc行车记录仪的车载后视镜
CN217415620U (zh) 车载眼镜除雾机构及车辆
CN21482291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后视镜的安装结构
CN211765306U (zh) 一种手机支架的挂钩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