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72907U - 壳组件和头戴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壳组件和头戴式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72907U CN215072907U CN202120879700.8U CN202120879700U CN215072907U CN 215072907 U CN215072907 U CN 215072907U CN 202120879700 U CN202120879700 U CN 202120879700U CN 215072907 U CN215072907 U CN 2150729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und
- microphone
- groove
- assembly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壳组件和一种头戴式耳机,壳组件包括壳体、安装座以及导音通道;壳体具有内腔,安装座设于内腔中,安装座的一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容置麦克风组件;导音通道的一端连通安装槽的槽底壁,另一端贯通壳体,以与外界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以提高头戴式耳机中麦克风主体工作气密性以及麦克风组件与壳体装配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头戴式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壳组件和一种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头戴式耳机通常设有外置或内置的麦克风,现有的内置麦克风的头戴式耳机,其麦克风组件的受声面覆盖在壳体的侧壁上。此时,麦克风组件与壳体的侧壁之间便需要通过打胶的方式实现气密连接,这种连接方式装配较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壳组件,旨在实现头戴式耳机中不打胶的情况下满足麦克风主体工作的气密性,并能提高麦克风组件与壳体装配的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壳组件,应用于头戴式耳机,壳组件包括:
壳体,壳体具有内腔;
安装座,安装座设于内腔中,安装座的一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容置麦克风组件;以及
导音通道,导音通道的一端连通安装槽的槽底壁,另一端贯通壳体,以与外界连通。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音通道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导音段和第二导音段,其中:
第一导音段背离第二导音段的一端连通安装槽的槽底壁,第二导音段背离第一导音段的一端贯通壳体;且第一导音段的轴线与第二导音段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导音段的横截面小于安装槽的槽底壁的横截面;
且/或,第一导音段的横截面积沿着安装槽至第二导音段的方向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壳底壁和围设于壳底壁四周的壳侧壁,其中:
安装座与壳底壁相对设置,安装槽开设于安装座背离壳底壁的一侧表面。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音通道由壳侧壁连通外界。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连接导音通道和壳体的内壁;
且/或,安装座的侧壁开设有导线槽,导线槽于安装槽的槽口处连通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壳体与安装座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壳组件;
壳组件包括:
壳体,壳体具有内腔;
安装座,安装座设于内腔中,安装座的一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容置麦克风组件;以及
导音通道,导音通道的一端连通安装槽的槽底壁,另一端贯通壳体,以与外界连通;
麦克风组件固定于安装槽,麦克风组件的受声面面向安装槽的槽底壁设置,麦克风组件的侧壁与安装槽的槽侧壁气密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麦克风组件包括麦克风主体和咪套,其中:
咪套具有固定槽,麦克风主体固定于固定槽;咪套的外侧壁与安装槽的槽壁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固定槽的槽壁凸设形成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沿固定槽的轴向间隔设置,麦克风主体卡持于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的内腔设置安装座,使用户可以将麦克风组件由轴向插入安装槽内,安装槽的槽壁与麦克风组件的侧壁相抵持,以将麦克风组件固定于安装槽内;由于麦克风组件的侧壁与安装槽的侧壁相抵持,封堵了两者之间的间隙,从而达到即使不打胶也能满足麦克风组件工作所需的气密性;正是因为省去了现有技术所必备的打胶步骤,整个装配过程只需要将麦克风组件以特定方向插入安装槽内即可完成,十分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壳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麦克风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壳组件 | 30 | 安装座 |
10 | 壳体 | 31 | 安装槽 |
11 | 内腔 | 33 | 导线槽 |
13 | 壳侧壁 | 53 | 咪套 |
15 | 壳底壁 | 531 | 固定槽 |
17 | 加强筋 | 533 | 第一止挡部 |
50 | 麦克风组件 | 535 | 第二止挡部 |
51 | 麦克风主体 | 70 | 导音通道 |
511 | 受声面 | 71 | 第一导音段 |
513 | 接线部 | 73 | 第二导音段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且/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壳组件100。
参照图1至4,图1为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实施例中,壳组件100包括:
壳体10,壳体10具有内腔11;
安装座30,安装座30设于内腔11中,安装座30的一表面开设有安装槽31,安装槽31用于容置麦克风组件50;以及
导音通道70,导音通道70的一端连通安装槽31的槽底壁,另一端贯通壳体10,以与外界连通。
具体地,参照图2,麦克风组件50的外轮廓大致呈棱柱状,即其长度方向的两面相背对设置,将其中一面朝向安装槽31底壁插入麦克风组件50,并罩盖导音通道70连通安装槽31的槽底壁所形成的开口,麦克风组件50朝向槽底壁的一面的周缘与槽底壁气密连接;麦克风组件50的侧壁也与安装槽31的槽侧壁气密连接;其中导音通道70可由外侧滑块和后模碰穿形成。
可选地,气密连接的方式可以为过盈配合密封,或利用干涉配合的干涉量来堵塞空气从而克服组件与安装槽31之间泄露,并同时利用干涉配合的“支撑效应”使结构的疲劳寿命由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即使不打胶也能满足麦克风组件50工作所需的气密性和结构强度的要求。
可选地,麦克风组件50大致呈柱状,在本实施例中,麦克风组件50的横截面为圆形,安装槽31的横截面也为圆形,麦克风组件50的直径大于安装槽31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0的内腔11设置安装座30,使用户可以将麦克风组件50由轴向插入安装槽31内,安装槽31的槽壁与麦克风组件50的侧壁相抵持,以将麦克风组件50固定于安装槽31内;由于麦克风组件的侧壁50与安装槽31的侧壁相抵持,封堵了两者之间的间隙,从而达到即使不打胶也能满足麦克风组件50工作所需的气密性;正是因为省去了现有技术所必备的打胶步骤,整个装配过程只需要将麦克风组件50以特定方向插入安装槽31内即可完成,十分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实施例中,导音通道70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导音段71和第二导音段73,其中:
第一导音段71背离第二导音段73的一端连通安装槽31的槽底壁,第二导音段73背离第一导音段71的一端贯通壳体10;且第一导音段71的轴线与第二导音段73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参照图2,第一导音段71和第二导音段73呈L型,第一导音段71和第二导音段73之间还可以设有多段导音孔,多段导音孔的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使第一导音段71和第二导音段73的轴线呈夹角设置,可以避免空气带入异物直接吹在麦克风组件50上,使其被破坏。
在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实施例中,第二导音段73的横截面小于安装槽31的槽底壁的横截面;
且/或,第一导音段71的横截面积沿着安装槽31至第二导音段73的方向逐渐减小。
具体地,每段导音孔段的截面积均匀,没有突变;如图3所示,第一导音段71大致呈台状,可以为棱台,也可以为圆台,第一导音段71横截面较大的一端连通受声面511,较小的一端连通第二导音段73;第一导音段71连接第二导音段73的接口处横截面积与第二导音段73的横截面积的理论值相同。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缩小第二导音段73的横截面,以防止异物进入导音通道70内堵塞导音通道70;通过将第一导音段71设为渐扩的形状,一方面可以使第一导音段71较大的一端配合麦克风组件50的收音范围,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第二导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壳底壁15和围设于壳底壁15四周的壳侧壁13,其中:
安装座30与壳底壁15相对设置,安装槽31开设于安装座30背离壳底壁15的一侧表面。
参照图3,安装槽31的槽底壁与壳底壁15为并列设置,以使麦克风组件50可以通过平装的方式与安装座30固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平装式设计的安装座30,不仅可以使麦克风组件50更容易装入安装槽31内,还可以减少安装座30与壳体10的共振,同时也方便生产加工;用户可以将壳底壁15置于安装平台上,再将麦克风组件50由轴向直接插入安装槽31内。
在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实施例中,导音通道70由壳侧壁13连通外界。
参照图3,导音通道70位于安装座30与壳底壁15之间,第二导音段73的轴线与壳底壁15并列设置,第二导音段73的一端连通壳侧壁13,第二导音段73的另一端向背离壳侧壁13的方向延伸至连通第一导音段71,第一导音段71的背离第二导音段73的一端向背离壳底壁15的方向延伸至连接安装座30的底壁,并连通安装槽31。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导音孔连通壳侧壁13,使用户在使用本产品使,其嘴部更靠近导音孔的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加强筋17,加强筋17连接导音通道70和壳体10的内壁;
且/或,安装座30的侧壁开设有导线槽33,导线槽33于安装槽31的槽口处连通安装槽31。
参照图2和图3,加强筋17连接导音通道70背离安装座30的一侧和壳侧壁13,同时还可以将安装座30的侧壁与壳侧壁13用加强筋17连接;导线槽33大致呈U型,导线槽33设置在安装槽31的槽口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0上设置加强筋17,强化了产品整体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导线槽33以方便走线,以电性连接麦克风组件50,同时规范生产员工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实施例中,壳体10与安装座30为一体成型。
具体地,导音通道70背离安装座30的一侧与壳内壁形成倒扣状,倒扣处采用出斜顶方式加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一体化设置的壳体10与安装槽31,使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头戴式耳机,该头戴式耳机包括麦克风组件50和壳组件100,该壳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头戴式耳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麦克风组件50固定于安装槽31,麦克风组件50的受声面511面向安装槽31的槽底壁设置,麦克风组件50的侧壁与安装槽31的槽侧壁气密连接。
具体的,壳组件100的壳体10即为头戴式耳机的壳体10,当用户佩戴该头戴式耳机时,壳底壁15与用户的头部并列设置,壳侧壁13向头部延伸,导音通道70连通壳体10的开口设于壳侧壁13靠近用户口部的位置。
进一步地,麦克风主体51的背离受声面511的一侧设有接线部513,以电性连接头戴式耳机的电路板,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电路板。
在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实施例中,麦克风组件50包括麦克风主体51和咪套53,其中:
咪套53具有固定槽531,麦克风主体51固定于固定槽531;咪套53的外侧壁与安装槽31的槽壁过盈配合。
具体地,咪套53为具有弹性的硅胶,咪套53的横截面与安装槽31的横截面同为圆形,咪套53的外径大于安装槽31的槽径,咪套53与安装槽31弹性过盈配合并保留干涉,以保证连接的气密性;受声面511由固定槽531的一槽口显露以连通导音通道7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具有弹性的咪套53将麦克风主体51固定在安装槽31内,由于过盈配合会产生较大的作用力,而弹性的咪套53可以保护麦克风主体51不被压坏,也可以省略安装过程中打胶的步骤。
在本实用新型壳组件100实施例中,固定槽531的槽壁凸设形成第一止挡部533和第二止挡部535,第一止挡部533和第二止挡部535沿固定槽531的轴向间隔设置,麦克风主体51卡持于第一止挡部533和第二止挡部535之间。
参照图4,第一止挡部533沿固定槽531槽壁的周向延伸,并首尾相连构成环形;且第二止挡部535沿固定槽531槽壁的周向延伸,并首尾相连构成环形。
进一步地,受声面511由第一止挡部533中间的开口处显露,接线部513由第二止挡部535中间的开口处显露。
进一步地,第一止挡部533与安装槽31的槽底壁气密连接,可将第一止挡部533紧压在安装槽31底壁和麦克风主体51之间,也可以打胶密封,从而实现气密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止挡部533和第二止挡部535以防止麦克风主体51由轴向脱出;进一步将止挡部设为环形,使麦克风主体51所受到的夹持力均匀分布,从而避免麦克风主体51相对咪套53滑移;同时通过第一止挡部533将受声面511与内腔11初步隔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壳组件,应用于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安装座的一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容置麦克风组件;以及
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另一端贯通所述壳体,以与外界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通道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导音段和第二导音段,其中:
所述第一导音段背离所述第二导音段的一端连通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所述第二导音段背离所述第一导音段的一端贯通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一导音段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导音段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音段的横截面小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的横截面;
且/或,所述第一导音段的横截面积沿着所述安装槽至所述第二导音段的方向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壳底壁和围设于所述壳底壁四周的壳侧壁,其中:
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壳底壁相对设置,所述安装槽开设于所述安装座背离所述壳底壁的一侧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通道由所述壳侧壁连通外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所述导音通道和所述壳体的内壁;
且/或,所述安装座的侧壁开设有导线槽,所述导线槽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处连通所述安装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安装座为一体结构。
8.一种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壳组件和麦克风组件,所述麦克风组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槽,所述麦克风组件的受声面面向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设置,所述麦克风组件的侧壁与所述安装槽的槽侧壁气密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组件包括麦克风主体和咪套,其中:
所述咪套具有固定槽,所述麦克风主体固定于所述固定槽;所述咪套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过盈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槽壁凸设形成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沿所述固定槽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麦克风主体卡持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79700.8U CN215072907U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壳组件和头戴式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79700.8U CN215072907U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壳组件和头戴式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72907U true CN215072907U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9109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879700.8U Active CN215072907U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壳组件和头戴式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7290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0839B (zh) * | 2022-03-08 | 2023-08-01 | 大陸商美律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 頭戴式耳機之耳罩模組 |
-
2021
- 2021-04-26 CN CN202120879700.8U patent/CN21507290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0839B (zh) * | 2022-03-08 | 2023-08-01 | 大陸商美律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 頭戴式耳機之耳罩模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238619A1 (en) | Earphone | |
WO2011025835A1 (en) | Ear pad and earphone having the same | |
CN210274431U (zh) | 一种拾音设备 | |
CN215072907U (zh) | 壳组件和头戴式耳机 | |
US20090086991A1 (en) | Headset | |
CN216122812U (zh) | 可实现入耳式或半入耳式的tws耳机 | |
US11356761B2 (en) | Microphone multi-channel integrated device | |
CN212850988U (zh) | 发声单体和发声器件 | |
CN111787144A (zh) | 一种麦克风密封结构及终端设备 | |
CN209787372U (zh) | 麦克风模组和电子设备 | |
US20080268914A1 (en) | Wireless earphone with unidirectional and omnidirectional microphones | |
CN211860197U (zh) | 终端设备的喇叭出音结构 | |
CN212850987U (zh) | 发声单体和发声器件 | |
CN111083263A (zh) | 终端设备的喇叭出音结构 | |
CN213126364U (zh) | 电子设备 | |
EP3376775A1 (en) | Headphones | |
US20210297771A1 (en) | Sound output device | |
CN213368093U (zh) | 一种耳机 | |
CN218473335U (zh) | 耳机发声模块以及头戴式耳机 | |
CN213906871U (zh) | 耳机 | |
CN209283454U (zh) | 耳机 | |
CN219514214U (zh) | Tws耳机 | |
CN211184205U (zh) | 头戴式耳机头和头戴式耳机 | |
CN217470238U (zh) | 耳机 | |
CN114928787B (zh) | 入耳式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16006 community 37,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Tongl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6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37, Hui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TONLY ELECTRONICS HOLDINGS 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