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62401U -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62401U
CN215062401U CN202121466726.6U CN202121466726U CN215062401U CN 215062401 U CN215062401 U CN 215062401U CN 202121466726 U CN202121466726 U CN 202121466726U CN 215062401 U CN215062401 U CN 215062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t film
frame
module
humidify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672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春强
周学明
李德鹏
王伟戈
梁勇华
黄民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6672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624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62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624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加湿装置包括:生液模块以及加湿模块,生液模块用于产生冷凝水,加湿模块与生液模块相连,加湿模块包括底座、加湿风机、湿膜框架和湿膜,底座内限定出气流通道,湿膜框架部分设于气流通道内,湿膜安装于湿膜框架,湿膜框架的顶部具有导流部,生液模块产生的冷凝水沿导流部流向湿膜.加湿风机驱动气流在气流通道内流动,并流经湿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通过在湿膜框架的顶部设置导流部,可以便于换热器的冷凝水引导至湿膜,以便于湿膜吸收冷凝水,进而可以提高提高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调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但若是长期开着空调,会导致的室内湿度较低,使得室内的空气较为干燥,影响环境的舒适性。
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设置湿膜来实现无水加湿,同时通过设置湿膜框架来安装湿膜,湿膜框架会将湿膜的外围四个面封住,这样不利于湿膜接住从换热器落下的冷凝水接水,影响加湿效率和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加湿效果好、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加湿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包括:生液模块,所述生液模块用于产生冷凝水,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与所述生液模块相连,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底座、加湿风机、湿膜框架和湿膜,所述底座内限定出气流通道,所述湿膜框架部分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湿膜安装于所述湿膜框架,所述湿膜框架的顶部具有导流部,所述生液模块产生的冷凝水沿所述导流部流向所述湿膜.所述加湿风机驱动气流在所述气流通道内流动,并流经所述湿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通过设置生液模块,可以便于冷凝水流至湿膜位置。湿膜框架的顶部设置导流部,可以便于将生液模块的冷凝水引导至湿膜,以便于湿膜吸收冷凝水,进而可以提高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具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于引导所述冷凝水流向所述湿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斜面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间隔设置,所述生液模块位于所述湿膜框架的顶部;在所述换热器到所述湿膜框架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朝向彼此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的顶端的接水盘,所述底座具有安装槽,所述湿膜框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接水盘具有贯通孔,且所述底座具有穿孔,所述贯通孔、所述穿孔、所述导流部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所述第一支撑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斜面的顶端,所述第二支撑段连接于所述第二斜面的顶端,所述第一支撑段和所述第二支撑段均与所述底座相止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湿膜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且所述把手具有至少一个镂空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膜框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湿膜夹设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具有卡扣,所述第二框架具有卡孔,所述卡扣和所述卡孔卡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构造为长条形孔,且所述导流部沿所述湿膜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室外机上,所述加湿装置与所述室内机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加湿装置的生液模块的生液件为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可切换地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设置生液模块,可以便于冷凝水流至湿膜位置。湿膜框架的顶部设置导流部,可以便于将生液模块的冷凝水引导至湿膜,以便于湿膜吸收冷凝水,进而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模块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和湿膜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图4的A-A处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爆炸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
附图标记:
空调系统100;室外机20;机壳21;室内机30;
加湿装置1;加湿模块10;
湿膜框架12;导流部121;导向斜面1211;第一斜面1211a;第二斜面1211b;
第一支撑段1212;第二支撑段1213;
第一框架122;卡扣1221;第一定位凸起1222;
第二框架123;卡孔1231;第二定位凸起1232;开窗124;
底座14;安装槽141;穿孔142;气流通道143;接水盘15;贯通孔151;
把手16;镂空孔161;加强筋162;加湿风机17;外壳3;
生液模块2;生液件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加湿装置1包括生液模块2以及加湿模块10。举例而言,加湿装置1可以应用于空调系统100,但不作为对此的限制。空调系统还可以包括设于室内的室内机30以及设于室外的室外机20。加湿装置1可以设于室外机20的顶端。
生液模块2可以用于产生冷凝水,加湿模块10与生液模块2相连,加湿模块10包括底座14、加湿风机17、湿膜框架12以及湿膜(图未示出)。底座14内限定出气流通道143,湿膜框架12的部分设于气流通道143内。
湿膜安装于湿膜框架12,湿膜框架12的顶部(例如,如图2所示的上端)具有导流部121,生液模块2产生的冷凝水沿导流部121流向湿膜,加湿风机17驱动气流在气流通道143内流动,并流经湿膜。由此,通过设置导流部121,可以便于将冷凝水引导至湿膜位置,进而可以便于湿膜吸收从导流部121落下的换热器的冷凝水,利于湿膜吸收冷凝水,提高加湿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导流部121可以构造为孔状结构以形成导流孔。
例如,水可以凝结在生液模块2的表面上,此时,冷凝水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向下流动,从而在生液模块2的表面滴落至导流部121,并通过导流部121流向湿膜。湿膜可以吸收冷凝水,且湿膜中的冷凝水可以汽化成水蒸气(例如,加湿模块10可以包括加热装置或者雾化装置以使冷凝水汽化),进而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并通过加湿风机将大湿度的空气吹入室内,以提升室内的空气湿度。同时,通过设置湿膜,在提高空气的湿度的同时,可以实现无水加湿,避免出现水流与气流直接接触,使得加湿效果更为安全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通过在湿膜框架12的顶部设置导流部121,可以便于换热器的冷凝水引导至湿膜,以便于湿膜吸收冷凝水,进而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流部121可以具有导向斜面1211,导向斜面1211用于引导冷凝水流向湿膜,导向斜面1211构造为斜面结构,且导向斜面1211形成于导流部121的远离湿膜框架12的一端,利于水凝结在换热器的表面上形成冷凝水后,冷凝水可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能够快速经由导向斜面1211的导向后更准确地流向湿膜。由此,通过设置导向斜面1211,能够对冷凝水起到引导的作用,避免冷凝水流向空调系统100的其他结构,保证其他结构的正常工作,增强空调系统100的安全性。
另外,冷凝水可以与导向斜面1211接触后再落至湿膜,以防止冷凝水滴落的速度过快,减缓了冷凝水滴落至湿膜的速度,减小了冷凝水对湿膜的冲击,提高了湿膜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可以避免过多的冷凝水直接滴落在湿膜中,冷凝水飞溅而导致湿膜无法充分吸收冷凝水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导向斜面1211可以包括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可构造为直形面或弧形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具体设置。例如,当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为弧形面时,两个弧形面的圆心均位于两个弧形面的彼此远离的位置,以便于冷凝水落下。以利于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引导冷凝水流向湿膜,提高冷凝水的流动速率,进而可以便于湿膜吸收冷凝水,提高加湿效果和效率。通过设置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冷凝水的引导作用,保证冷凝水能够快速、准确地流向湿膜。
其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可以间隔设置,生液模块2位于湿膜框架12的顶部,且在生液模块2到湿膜框架12的方向(例如,如图2的从上到下的方向)上,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朝向彼此倾斜。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间隔设置。如此设置可以构造出第一敞开端和第二敞开端,第一敞开端位于第二敞开端的顶部,第一敞开端的镂空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敞开端的镂空的横截面积,进而可以调高冷凝水的单位时间的通过量。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之间可以形成漏斗状的流动空间,便于冷凝水在经由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后,能够通过流动空间流向湿膜,增强空调系统100的安全性,提高了空调系统100的加湿效果和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加湿模块10还可以包括接水盘15。通过设置底座14,可以便于接水盘15和湿膜框架12的安装固定。当然,换热器也可以安装于底座14,或者,加湿模块10可以包括外壳3,生液模块2可以安装于外壳3内。
其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可以间隔设置,且在换热器到湿膜框架12的方向(例如,如图2的从上到下的方向)上,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朝向彼此倾斜。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间隔开。如此设置可以构造出第一敞开端和第二敞开端,第一敞开端位于第二敞开端的顶部,第一敞开端的镂空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敞开端的镂空的横截面积,进而可以调高冷凝水的单位时间的通过量。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之间可以形成漏斗状的流动空间,便于冷凝水在经由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后,能够通过流动空间流向湿膜,增强空调系统100的安全性,提高了空调系统100的加湿效果和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加湿模块10还可以包括接水盘15。通过设置底座14,可以便于接水盘15和湿膜框架12的安装固定。当然,生液模块2也可以安装于底座14,或者,加湿装置1可以包括外壳3,换热器可以安装于外壳3。
接水盘15可以可拆卸地安装于底座14的顶端,便于接水盘15的安装和更换,降低安装和拆卸的难度,从而降低维修成本,且便于底座14对接水盘15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增强接水盘15的稳定性。
其中,如图2所示,底座14可以具有安装槽141,湿膜框架12可以安装于安装槽141内,且通过安装槽141可对湿膜框架12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防止湿膜框架12出现窜动的问题,且将湿膜框架12安装于安装槽141内,不占用外部的安装空间,便于降低加湿模块10的整体结构尺寸,且可以保证湿膜框架12的安装稳固性。
参照图2,接水盘15可以具有贯通孔151,便于增大贯通孔151的截面积。贯通孔151可设为一个或多个,即贯通孔15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灵活设计。贯通孔151的设置,冷凝水可以直接通过贯通孔151流向导流部121,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参照图2,底座14可以具有穿孔142,穿孔142可以与导流部121相对设置,进而可以便于冷凝水穿过穿孔142后流至湿膜,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参照图2,接水盘15可以具有贯通孔151,便于增大贯通孔151的截面积。贯通孔151可设为一个或多个,即贯通孔15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灵活设计。贯通孔151的设置,冷凝水可以直接通过贯通孔151流向导流部121,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参照图2,底座14可以具有穿孔142,穿孔142可以与导流部121相对设置,进而可以便于冷凝水穿过穿孔142后流至湿膜,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进一步地,贯通孔151、穿孔142、导流部121相对设置,贯通孔151、穿孔142、导流部121可以在从顶到底的方向上顺次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从而接水盘15上的冷凝水先经由贯通孔151进入穿孔142,然后再通过湿膜框架12的导流部121进入湿膜,湿膜中的冷凝水汽化后可以进入室内,以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导流部121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段1212和第二支撑段1213,第一支撑段1212和第二支撑段1213均可构造为板状结构,便于降低加工难度。例如,第一支撑段1212和第二支撑段1213可以均沿水平方向(例如,如图3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以便于在第一支撑段1212和第二支撑段1213相互靠近的一端之间形成缺口,便于冷凝水能够在经过贯通孔151后经过缺口直接流向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保证冷凝水的正常流动。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流向湿膜的过程中,防止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受到冷凝水的重力作用而出现位移或窜动,增强第一斜面1211a和第二斜面1211b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加湿模块10还可以包括把手16。把手16连接于湿膜框架12的长度方向(例如,如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一侧,且把手16具有至少一个镂空孔161。可以理解的是,把手16的外轮廓可构造为C形,C形的外轮廓可以为弧形,也可以为方形。且把手16具有至少一个与湿膜框架12连接的加强筋162,加强筋162可以起到提高把手16结构可靠性的作用,同时加强筋162可以与把手16的外轮廓构造出镂空孔161,便于用户通过镂空孔161更好的抓握把手16,且便于用户通过把手16对湿膜框架12进行安装和拆卸,利于降低安装和拆卸的难度,从而在需要更换湿膜框架12时,用户可通过把手16在湿膜框架12的一侧快速将湿膜框架12抽出,从而便于用户对湿膜框架12进行更换,降低维修成本,且便于更换湿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湿膜框架12可以包括:第一框架122和第二框架123。第一框架122和第二框架123可拆卸地相连。例如,第一框架122和第二框架123沿如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层叠设置,湿膜夹设于第一框架122和第二框架123之间,湿膜可以沿如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如此,可以便于湿膜的安装和拆卸,降低安装难度,且将湿膜夹设于第一框架122和第二框架123之间便于对湿膜进行固定,可以增加湿膜的安装稳定性。
其中,第一框架122具有卡扣1221,第二框架123具有卡孔1231,卡扣1221和卡孔1231卡接配合,也就是说,第一框架122和第二框架123通过卡扣1221和卡孔1231卡接配合,从而不需要单独设置其他固定结构,当然,第一框架122和第二框架123还可以具有插接柱与插接槽的插接配合,或者滑道与滑槽的滑动安装配合的多种配合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卡孔1231可以设于第二框架123的长度方向(例如,如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一侧,也可以设于第二框架123的宽度方向(例如,如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的一侧,在此不做限定。卡扣1221为与卡孔1231对应设置的多个,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结合图6,第一框架122也可以具有卡孔,第二框架123也可以具有卡扣。或者,第一框架122具有卡孔和卡扣,第二框架123可以具有卡孔和卡扣,在此不做限定。
参照图6,第一框架122具有多个第一定位凸起1222,第二框架123具有多个第二定位凸起1232,卡扣1221为与第一定位凸起1222对应设置的多个,卡孔1231为与第二定位凸起1232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定位凸起1222和第二定位凸起1232朝向彼此延伸。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凸起1222和第二定位凸起1232,可以便于定位安装,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卡扣1221可以设于第一定位凸起1222,卡孔1231可以设于第二定位凸起1232,由此,可以提高卡扣1221和卡孔1231的结构的可靠性,提高第一框架122和第二框架123的使用寿命和二者之间的安装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湿膜框架12可以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开窗124,湿膜可以从开窗124露出。也就是说,开窗124可设有多个,以便于增大湿膜从开窗124露出的面积,从而增大湿膜对冷凝水的吸收作用,且能够提高湿膜对冷凝水的吸收效率,进一步地,通过换热器的作用使冷凝水快速汽化,且通过多个开窗124,可以使得汽化后的蒸汽能够快速通过开窗124流出,以便于潮湿的空气进入室内空间,进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例如,湿膜框架12的两侧可以均具有多个交错分布的筋条以构造出多个间隔设置的开窗124。其中,开窗124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灵活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流部121构造为长条形孔,例如,导流部121的沿如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的侧壁为长方形,由此,导流部121可以同时通过更多的冷凝水,便于提高湿膜的吸收效果和效率。同时,参照图3并结合图5,导流部121的沿例如图3的上下方向的横截面可以呈漏斗状,以便于对冷凝水起到导流的作用。贯通孔151、穿孔142以及导流部121的沿例如如图3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的侧壁均为长条形,以保证足量的冷凝水可以通过贯通孔151、穿孔142以及导流部121流至湿膜。
导流部121可以沿湿膜框架12的长度方向延伸,便于导流部121的安装,且提高了导流部121的镂空的面积,以便于导流部121将冷凝水全部导向湿膜框架12,从而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加湿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其他构成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20、加湿装置1以及室内机30,室外机20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30包括室内换热器;加湿装置1设在室外机20上,加湿装置1与室内机30通过管路连通,加湿装置1的生液模块2的生液件201为换热器,换热器可切换地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例如,室外机20可以包括机壳21、室外风机、压缩机。压缩机、室外风机均设于机壳21内。湿膜框架可以12位于换热器的底部(例如,如图2所示的下端),空调系统100可以包括压缩机,压缩机适于对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供冷媒,换热器制冷时,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沿导流部121流向湿膜,冷凝水可以通过导流部121流入湿膜框架12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通过在湿膜框架12的顶部设置导流部121,可以便于将生液模块2的冷凝水引导至湿膜,以便于湿膜吸收冷凝水,进而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加湿效果和加湿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液模块,所述生液模块用于产生冷凝水,
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与所述生液模块相连,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底座、加湿风机、湿膜框架和湿膜,所述底座内限定出气流通道,所述湿膜框架部分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湿膜安装于所述湿膜框架,所述湿膜框架的顶部具有导流部,所述生液模块产生的冷凝水沿所述导流部流向所述湿膜.所述加湿风机驱动气流在所述气流通道内流动,并流经所述湿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具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用于引导所述冷凝水流向所述湿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斜面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间隔设置,所述生液模块位于所述湿膜框架的顶部;
在所述生液模块到所述湿膜框架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朝向彼此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的顶端的接水盘,所述底座具有安装槽,所述湿膜框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接水盘具有贯通孔,且所述底座具有穿孔,所述贯通孔、所述穿孔、所述导流部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所述第一支撑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斜面的顶端,所述第二支撑段连接于所述第二斜面的顶端,所述第一支撑段和所述第二支撑段均与所述底座相止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湿膜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且所述把手具有至少一个镂空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框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湿膜夹设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具有卡扣,所述第二框架具有卡孔,所述卡扣和所述卡孔卡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构造为长条形孔,且所述导流部沿所述湿膜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10.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
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室外机上,所述加湿装置与所述室内机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加湿装置的生液模块的生液件为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可切换地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CN202121466726.6U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Active CN2150624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6726.6U CN215062401U (zh)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6726.6U CN215062401U (zh)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62401U true CN215062401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29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6726.6U Active CN215062401U (zh)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624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062401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15723606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5723605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5062473U (zh)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3405154A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3294838A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2081528U (zh) 半导体空调
CN215062477U (zh) 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4949429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9389932U (zh) 一种除湿加湿装置
WO2023274333A1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CN215001943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KR20070119896A (ko)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
CN215062474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6281736U (zh) 空调器
CN217482881U (zh) 一种无水加湿模块及空调器
CN218820727U (zh) 除湿机
CN214949428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4949372U (zh) 加湿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20021312U (zh) 空调
CN214949373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384112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209067U (zh) 空调
CN220065786U (zh) 空调
CN219350380U (zh) 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