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23606U -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23606U
CN215723606U CN202121475170.7U CN202121475170U CN215723606U CN 215723606 U CN215723606 U CN 215723606U CN 202121475170 U CN202121475170 U CN 202121475170U CN 215723606 U CN215723606 U CN 215723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base
heat exchanger
air duct
humidify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51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春强
周学明
李德鹏
王伟戈
梁勇华
黄民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751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23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23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23606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2563 priority patent/WO202327433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生液模块,所述生液模块包括换热器;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底座、集水件和第一风机,所述底座设在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底座进风口和底座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底座内部连通,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所述集水件收集并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送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在保证加湿装置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的同时,可以无需用户手动加水,操作更加方便,且可以延长加湿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加湿装置的长期可靠性。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当空调器工作时,室内空气较为干燥,影响用户的舒适性。因此,通常需要采用加湿装置提高室内空气湿度。然而,现有的空调器的加湿装置通常为有水加湿,即需要用户手持容器向加湿装置内加水,操作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在实现较好的加湿效果的同时,操作更加方便,可靠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加湿装置的空调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包括:生液模块,所述生液模块包括换热器;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底座、集水件和第一风机,所述底座设在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底座进风口和底座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底座内部连通,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所述集水件收集并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通过设置包括换热器的生液模块及包括底座、集水件和第一风机的加湿模块,并使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集水件收集并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送出,在保证加湿装置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的同时,可以无需用户手动加水,操作更加方便,且可以延长加湿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加湿装置的长期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液模块还包括:支架,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支架内,所述支架上形成有支架进风口和支架出风口,所述支架进风口朝向所述支架出风口的方向与所述底座进风口朝向所述底座出风口的方向相反;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在所述支架进风口和所述支架出风口中的其中一个处,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第一风机分别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底座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底板,所述加湿模块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支架和所述底座均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板上设有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导向筋,两个所述导向筋之间限定出所述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开口;第一风机的底部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穿过所述开口配合在所述导向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支架之间连接有风道件,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密封连接,且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通过至少一个卡扣结构连接;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扣,所述卡扣设在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其中一个的外周侧,所述卡扣具有卡口,所述卡口面向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所述其中一个的中心;凸块,所述凸块设在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另一个的外周侧,相对于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其中一个、转动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另一个以使所述凸块配合在所述卡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的底壁上形成有凹槽和溢流槽,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溢流槽与所述凹槽连通,且所述溢流槽的底壁高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溢流槽上形成有贯通的溢流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的顶部具有底座开口,所述集水件穿过所述底座开口可抽拉地设在所述底座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底部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贯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底座内部连通,所述集水件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水盘和所述底座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集水件的上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室外机上,所述加湿装置的第一风机与所述室内机通过管路连通,且所述加湿装置的换热器可切换地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圈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水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加湿模块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中圈示的C部的放大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模块的仰视图;
图14是图13中圈示的D部的放大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生液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生液模块的第二风机和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圈示的E部的放大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风机和风道件的装配侧视图;
图19是沿图18中F-F线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9中圈示的G部的放大图;
图21是图19中圈示的H部的放大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圈示的I部的放大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和集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所示的底座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加湿装置;
1:生液模块;11:支架;111:支架进风口;112:支架出风口;113:安装凹槽;
12:换热器;13:第二风机;131:风机进风口;132:风机出风口;133:风机凹槽;
134:卡扣;135:卡口;14:风道件;141:风道件进风口;142:风道件出风口;
143:凸起;144:凸块;1441:导向面;145:凸耳;146:安装凸起;
2:加湿模块;21:底座;211:底座开口;212:底座进风口;213:底座出风口;
214:凹槽;215:溢流槽;2151:溢流孔;22:集水件;221:把手;
23:第一风机;231:导向块;232:螺钉座;2321:配合槽;24:加热装置;
3:连接件;4:送风蜗壳;5:接水盘;51:第一开口;
6:底板;61:导向筋;611:斜面;62:螺钉柱;
200:空调系统;
201:室外机;202:室内机;203: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参考图1-图2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
如图1-图3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包括生液模块1和加湿模块2。
具体而言,生液模块1包括换热器12,加湿模块2包括底座21、集水件22和第一风机23,底座21设在换热器12的下方,集水件22设在底座21内,底座21上形成有底座进风口212和底座出风口213,第一风机23与底座21内部连通,换热器12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集水件22收集并在第一风机23的作用下送出。
例如,结合图3中的箭头方向,当加湿装置100工作时,气流可以流经换热器12,与换热器12换热后,换热器12的表面可以产生冷凝水。由于底座21设在换热器12的下方,换热器12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集水件22,这样可以使冷凝水的流动路径相对较短,且可以有效减小冷凝水的流动阻力,使冷凝水可以快速浸湿集水件22,从而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加湿效率,且结构更加紧凑。第一风机23可以加速气流的流动,使气流可以从底座进风口212流入底座21,流经集水件22时,集水件22上的水分可以吸收空气的热量而汽化、蒸发,湿润的空气从底座出风口213流入第一风机23,最终通过第一风机23输送到室内,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实现对室内空气加湿的目的。
由此,可以利用换热器12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无需用户手动加水,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换热器12的使用寿命较长,在加湿装置100长期运行时可以保持较好的加湿效果,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加湿装置100的长期可靠性。另外,通过采用集水件22进行吸湿与加湿,由于集水件22为固定件,结构简单,可以避免由于运转时间过长而降低可靠性,保证可以长时间具有较好的吸湿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加湿装置100的加湿可靠性。此外,底座21可以在保证气流流通的同时,对集水件22起到有效的支撑、固定和保护作用,保证集水件22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通过设置包括换热器12的生液模块1及包括底座21、集水件22和第一风机23的加湿模块2,并使换热器12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集水件22收集并在第一风机23的作用下送出,在保证加湿装置100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的同时,可以无需用户手动加水,操作更加方便,且可以延长加湿装置100的使用寿命,提高加湿装置100的长期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生液模块1还包括支架11和第二风机13。其中,换热器12设在支架11内,支架11上形成有支架进风口111和支架出风口112,支架进风口111朝向支架出风口112的方向与底座进风口212朝向底座出风口213的方向相反,第二风机13设在支架进风口111和支架出风口112中的其中一个处,第二风机13和第一风机23分别位于支架11和底座21的两侧。例如,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第二风机13设在支架出风口112处。
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二风机13,气流可以在第二风机13的作用下从支架进风口111流入,流经换热器12换热后,从支架出风口112流入第二风机13,并最终通过第二风机13送出,第二风机13可以加快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12的换热效率,加快冷凝水的产生,保证加湿装置100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而且,通过使第二风机13和第一风机23分别位于支架11和底座21的两侧,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二风机13和第一风机23具有较大的散热空间,使第二风机13和第一风机23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可以延长第二风机13和第一风机23的使用寿命,避免由于过热而影响第二风机13和第一风机23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支架11和底座21的两侧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从而使第二风机13和第一风机23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保证操作人员可以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3,加湿装置100进一步包括底板6,加湿模块2设在底板6上,支架11和底座21均沿底板6的宽度方向布置。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底板6水平布置,第二风机13、底座21和第一风机23均设在底板6上,且第二风机13、底座21和第一风机23沿底板6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支架11和底座21均沿底板6的宽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与底板6的宽度方向相同,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与底板6的长度方向相同,底座21的长度方向与底板6的宽度方向相同,底座21的宽度方向与底板6的长度方向相同。
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底板6,可以实现加湿模块2的安装固定。而且,底板6可以实现整个加湿装置100的安装(例如可以通过底板6将整个加湿装置100安装在室外机201上),且底板6可以实现加湿装置100可以在不同位置的安装,提高加湿装置100的安装通用性。另外,仅需将底板6安装在对应的安装位置或从对应的安装位置拆下就可以实现整个加湿装置100的安装和拆卸,可以提高整个加湿装置100的装拆效率。此外,通过使支架11和底座21均沿底板6的宽度方向布置,可以减小支架11和底座21在底板6的长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使第二风机13和第一风机23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方便布置,且可以使整个加湿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图14,底板6上设有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导向筋61,两个导向筋61之间限定出导向槽,导向槽的远离底座21的一端具有开口,第一风机23的底部设有导向块231,导向块231穿过开口配合在导向槽内。例如,结合图10和图11,两个导向筋61可以沿底板6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导向块231设在第一风机23的邻近底板6的一侧,且导向块231沿朝向底板6的方向延伸。安装后,导向块23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壁可以分别与对应的导向筋61止抵。由此,在保证导向块231可以配合在导向槽内的同时,两个导向筋61可以限定第一风机23沿前后方向的运动,从而可以保证第一风机23的位置的稳定、准确。由此,安装时,导向块231可以沿底板6的长度方向自右向左穿过开口,以将导向块231配合在导向槽内,且上述安装方式较为简单,方便操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两个导向筋61的彼此相对的表面的上部具有斜面611,每个斜面611从上到下、朝向导向槽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参照图11和图12,每个导向筋61的邻近导向块231的一侧表面的上部具有斜面611,且斜面611倾斜向下延伸。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安装时导向筋61与导向块231发生干涉,以使导向块231可以快速装配至导向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风机23的安装方向与第一风机23的进风方向相反。例如,在图10的示例中,第一风机23的出风口位于第一风机23的远离底座21的一侧(例如,图10中的右侧),从而第一风机23的进风方向为自左向右。由于两个导向筋61的远离底座21的一端之间限定出与导向槽连通的开口,从而第一风机23的安装方向为自右向左。如此设置,安装时,方便操作人员操作,从而可以快速且准确地将导向块231装配至导向槽内,且可以避免第一风机23与周围其它部件发生干涉。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3可以与底板6可拆卸地相连。由此,当第一风机23和底板6中的其中一个损坏时,操作人员可以直接更换第一风机23或底板6,无需整体进行更换,从而可以降低加湿装置100的维修及维护成本。
进一步地,底板6上设有至少一个螺钉柱62,第一风机23上设有至少一个螺钉座232,螺钉座232设在螺钉柱62的顶部且与螺钉柱62通过螺钉连接。例如,在图10和图11的示例中,底板6上设有两个螺钉柱62,两个螺钉柱62分别设在两个导向筋61的远离导向槽中心的一侧。第一风机2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螺钉座232,每个螺钉座232沿远离第一风机23中心的方向延伸。安装时,螺钉穿过对应的螺钉座232与对应的螺钉柱62连接,从而可以将第一风机23牢靠地固定在底板6上。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3和图14,螺钉座232的底面上形成有配合槽2321,配合槽2321的面向底座21的一侧敞开,螺钉柱62的顶部穿过配合槽2321的面向底座21的上述一侧配合在配合槽2321内。如此设置,第一风机23安装时,配合槽2321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以保证第一风机23的导向块231可以准确地安装在底板6的导向槽内,从而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装配效率,且安装后螺钉柱62的外周面与配合槽2321的内周面止抵,可以进一步限定第一风机23沿前后方向的运动,进一步保证了第一风机23的位置的稳定。而且,在导向块231与导向槽装配到位时,螺钉柱62的顶部也正好配合在配合槽2321内,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装配效率。
可选地,配合槽2321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沿朝向远离底座21的方向逐渐减小。结合图13和图14,配合槽2321大体呈喇叭状,且配合槽2321的开口朝向底座21的一侧。当第一风机23的导向块231自右向左插入导向槽时,可以避免上述两个侧壁与螺钉柱62发生干涉,以保证导向块231可以顺畅地配合在导向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5-图17,第二风机13与支架11之间连接有风道件14,风道件14与第二风机13密封连接,且风道件14与第二风机13通过至少一个卡扣结构连接。由此,保证了风道件14和第二风机13的连接处的密封性,从而可以避免上述连接处发生漏风现象,同时风道件14和第二风机13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连接,且上述连接方式较为简单,方便操作人员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5-图17,卡扣结构包括卡扣134和凸块144,卡扣134设在风道件14与第二风机13中的其中一个的外周侧,卡扣134具有卡口135,卡口135面向风道件14与第二风机13中的其中一个的中心,凸块144设在风道件14与第二风机13中的另一个的外周侧,相对于风道件14与第二风机13中的其中一个、转动风道件14与第二风机13中的另一个以使凸块144配合在卡口135内。
例如,在图16和图17的示例中,卡扣134设在风机进风口131的外周侧,且卡口135面向风机进风口131的中心。凸块144设在风道件出风口142的外周侧。安装时,可以先将风道件14的凸起143配合在第二风机13的凹槽214内,之后可以相对于第二风机13和风道件14中的其中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第二风机13和风道件14中的另一个以使凸块144配合在对应的卡扣134的卡口135内。由此,通过凸起143和凹槽214的配合以及卡扣134与凸块144的配合,可以保证第二风机13和风道件14的连接处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从而可以避免上述连接处发生漏风现象,进而可以保证加湿装置100的出风量,且装配效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风机13和风道件14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环绕风机进风口131和风道件出风口142的风机凹槽133,第二风机13和风道件14中的另一个上设有凸起143,凸起143配合在风机凹槽133内。其中,第二风机13上可以形成有环绕风机进风口131的风机凹槽133,风道件14可以上设有凸起143(如图19和图21所示);或者,风道件14上可以形成有环绕风道件出风口142的风机凹槽133,第二风机13上可以设有凸起143(图未示出)。结合图22,风道件14上可以设有环绕风道件出风口142的凸起143。安装时,风道件14的凸起143可以配合在第二风机13的风机凹槽133内,从而实现第二风机13的风机出风口132和风道件14的风道件进风口141的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风机凹槽133的横截面积沿朝向远离第二风机13和风道件14中的上述另一个的方向逐渐减小;凸起143的横截面积沿朝向远离第二风机13和风道件14中的上述另一个的方向逐渐减小。例如,参照图21,风机凹槽133的横截面积沿朝向远离风道件14的方向逐渐减小,凸起143的横截面积沿朝向远离风道件14的方向逐渐减小。由此,安装时,凸起143能够快速地安装在风机凹槽133内,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装配效率。另外,凸起143的横截面积小于风机凹槽133的横截面积,从而可以避免凸起143安装时与风机凹槽133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凸块144的周向上的一端的远离风机进风口131和风道件出风口142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一侧具有导向面1441,导向面1441沿朝向凸块144中心的方向朝向远离风机进风口131和风道件出风口142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方向倾斜延伸。参照图23,凸块144的周向上的一端的远离风机进风口131的一侧具有导向面1441,且导向面1441沿朝向凸块144中心的方向朝向远离风机进风口131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安装时,导向面1441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以使凸块144可以快速装配至对应的卡扣134内,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卡扣结构可以为多个,多个卡扣结构沿风机进风口131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在图16和图22的示例中,卡扣结构可以为五个,其中,五个卡扣134可以沿风机进风口131的周向彼此间隔开,五个凸块144可以沿风道件出风口142的周向彼此间隔开。如此设置,可以有效地保证第二风机13和风道件14的连接处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图16和图22中显示了五个卡扣134和五个凸块144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其它数量的卡扣134和凸块144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选地,风道件14与第二风机13进一步通过至少一个螺纹紧固件连接。如图16和图22所示,风道件14的外周侧可以设有一个凸耳145,且凸耳145可以沿远离风道件出风口142中心的方向延伸。螺纹紧固件可以为一个,螺纹紧固件与卡扣结构间隔设置。安装时,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可以穿过凸耳145与第二风机13螺纹连接,以保证风道件14可以可靠地连接在第二风机13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风道件进风口141与支架出风口112密封连接。参照图19并结合图20,风道件14上设有环绕风道件进风口141的安装凸起146,支架11上形成有环绕支架出风口112的安装凹槽113,安装凸起146配合在安装凹槽113内,以实现风道件进风口141与支架出风口112密封连接,从而保证了风道件14与支架11的连接处的密封性,可以避免上述连接处发生漏风现象,进而可以进一步保证加湿装置100的出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风道件14安装时,可以先将风道件14的凸起143沿风道件14的长度方向自右向左配合到第二风机13的风机凹槽133内,之后可以相对于第二风机13、顺时针转动风道件14以使凸块144配合在对应的卡扣134的卡口135内,最后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可以穿过凸耳145与第二风机13螺纹连接,至此,完成风道件14的安装。风道件14拆卸时,可以先拆除风道件14的凸耳145上的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之后可以相对于第二风机13、逆时针转动风道件14以使凸块144脱离对应的卡扣134的卡口135,最后自左向右将风道件14从第二风机13上拔出,至此,完成风道件14的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和图25所示,底座21的底壁上形成有凹槽214和溢流槽215,集水件22设在凹槽214内,溢流槽215与凹槽214连通,且溢流槽215的底壁高于凹槽214的底壁,溢流槽215上形成有贯通的溢流孔2151。这样,通过设在上述的溢流孔2151,凹槽214内过多的冷凝水能够通过溢流孔2151排出,并在之后能够将冷凝水导引到合适位置,避免多余冷凝水对加湿装置100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4和图25,底座21的顶部具有底座开口211,集水件22穿过底座开口211可抽拉地设在底座21内。例如,在图24的示例中,集水件22的顶部可以设有把手221,安装或拆卸集水件22时,可以通过手持把手221实现集水件22的抽拉。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底座开口211,使换热器12产生的冷凝水可以通过开口流向集水件22,且开口的设置便于集水件22的放入与取出,不仅可以让集水件22的组装更为简单可靠,提升加湿装置100的组装效率,而且还能便于集水件22的维修和保养,提升加湿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2的底部设有接水盘5,接水盘5上形成有贯通的第一开口51,第一开口51与底座21内部连通,集水件22与第一开口51相对。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底座开口211位于第一开口51的正下方。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接水盘5,接水盘5可以用于收集从换热器12的表面流下的冷凝水,从而可以避免从换热器12滴落的冷凝水影响其他零部件(例如第二风机13和第一风机23)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加湿装置100的可靠性。而且,通过使集水件22与第一开口51相对,接水盘5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第一开口51直接流向集水件22并浸湿集水件22,可以进一步缩短冷凝水的流动路径,避免冷凝水流失,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集水件22的吸湿效果。
可选地,接水盘5和底座21可以一体成型。由此,接水盘5和底座21的结构简单,可以减少整个加湿装置100的零部件数量,且接水盘5和底座21之间可以无需额外的零部件进行安装,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加湿装置100的安装和拆卸效率。
当然,接水盘5和底座21也可以为彼此独立的部件。可以理解的是,接水盘5和底座21的具体成型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结合图3,加湿模块2还包括加热装置24,加热装置24设在集水件22的上游。也就是说,沿气流流动方向、加热装置24位于集水件22的上游。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加热装置24设在底座进风口212处。气流在第一风机23的作用下首先从底座进风口212流经加热装置24,然后经加热装置24加热后的空气流经集水件22,集水件22上的水分可以吸收空气的热量而汽化、蒸发,湿润的空气从底座出风口213流入第一风机23,最终通过第一风机23输送到室内。可选地,加热装置24可以为加热器。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加热装置24,可以有效提高集水件22上冷凝水的汽化、蒸发速率,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加湿效果。可选地,集水件22可以为湿膜。但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3,,第一风机23与底座出风口213之间连接有送风蜗壳4。例如,在图1和图3示例中,第二风机13的中心轴线水平延伸,换热器12位于第二风机13轴向上的一侧,第一风机23的中心轴线竖直延伸,换热器12位于第一风机23径向上的一侧。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送风蜗壳4,从底座出风口213流出的气流可以经过送风蜗壳4进行引导,从而使气流的流动可以更加顺畅,有效降低噪声。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200,包括室外机201、室内机202和加湿装置100。具体地,室外机201包括室外换热器12,室内机202包括室内换热器12,加湿装置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加湿装置100设在室外机201上,加湿装置100的第一风机23与室内机202通过管路203连通,且加湿装置100的换热器12可切换地与室外换热器12和室内换热器12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例如,结合图1-图3和图9,第一风机23和管路203之间可以通过连接件3例如风管转接头相连,连接件3可以与第一风机23可拆卸地相连。换热器12可以通过电磁阀与室外换热器12和室内换热器12可切换地串联。当空调系统200运行制热模式时,换热器12可以与室外换热器12串联,且换热器12与室外换热器12整体构成第一换热器12,第一换热器12在制热模式时温度较低,空气通过第一换热器12后可以产生冷凝水。当空调系统200运行制冷模式时,换热器12与室内换热器12串联,且换热器12与室内换热器12整体构成第二换热器12,第二换热器12在制冷模式时温度较低,空气通过第二换热器12后产生冷凝水。由此,通过使加湿装置100的换热器12可切换地与室外换热器12和室内换热器12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保证换热器12的表面始终可以产生冷凝水,从而实现室内空气的加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200,通过采用上述的加湿装置100,使空调系统200可以利用换热器12产生的冷凝水实现室内空气的加湿,且操作方便,可靠性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2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顺时针”、“逆时针”、“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液模块,所述生液模块包括换热器;
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底座、集水件和第一风机,所述底座设在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底座进风口和底座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底座内部连通,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所述集水件收集并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液模块还包括:
支架,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支架内,所述支架上形成有支架进风口和支架出风口,所述支架进风口朝向所述支架出风口的方向与所述底座进风口朝向所述底座出风口的方向相反;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在所述支架进风口和所述支架出风口中的其中一个处,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第一风机分别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底座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底板,所述加湿模块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支架和所述底座均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导向筋,两个所述导向筋之间限定出所述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开口;
第一风机的底部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穿过所述开口配合在所述导向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支架之间连接有风道件,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密封连接,且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通过至少一个卡扣结构连接;
所述卡扣结构包括:
卡扣,所述卡扣设在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其中一个的外周侧,所述卡扣具有卡口,所述卡口面向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所述其中一个的中心;
凸块,所述凸块设在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另一个的外周侧,相对于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其中一个、转动所述风道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中的另一个以使所述凸块配合在所述卡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壁上形成有凹槽和溢流槽,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溢流槽与所述凹槽连通,且所述溢流槽的底壁高于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溢流槽上形成有贯通的溢流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部具有底座开口,所述集水件穿过所述底座开口可抽拉地设在所述底座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底部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贯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底座内部连通,所述集水件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和所述底座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集水件的上游。
1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
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室外机上,所述加湿装置的第一风机与所述室内机通过管路连通,且所述加湿装置的换热器可切换地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CN202121475170.7U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Active CN215723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5170.7U CN215723606U (zh)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PCT/CN2022/102563 WO2023274333A1 (zh) 2021-06-29 2022-06-29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5170.7U CN215723606U (zh)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23606U true CN215723606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46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5170.7U Active CN215723606U (zh)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236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4333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4333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0615B (zh) 一种机架式空调室内机
CN215723606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3405154A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5723605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7584932U (zh) 一体式空调
CN113294838A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7936330U (zh) 窗机空调
CN215062473U (zh)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7357320U (zh) 吊顶式加湿器
CN213577849U (zh) 空调器
CN210688497U (zh) 加湿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6203971U (zh) 一种具有双湿帘组件的水冷塔扇
CN214949373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3119307U (zh) 空气调湿装置
CN215062401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WO2023274333A1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CN116507854A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CN220958677U (zh) 一种两面出风的天花机及空调
CN214949428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4949429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7817132U (zh) 中央加湿设备
CN218120009U (zh) 中央空调加湿机
CN215909231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90174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001943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