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23605U -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23605U
CN215723605U CN202121466298.7U CN202121466298U CN215723605U CN 215723605 U CN215723605 U CN 215723605U CN 202121466298 U CN202121466298 U CN 202121466298U CN 215723605 U CN215723605 U CN 215723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heat exchanger
fan
water
humidify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62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春强
周学明
李德鹏
王伟戈
梁勇华
黄民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662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236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23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23605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2563 priority patent/WO202327433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底板;生液模块,生液模块包括换热器,换热器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底座、集水件和第一风机,所述底座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座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底座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底座进风口和底座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底座内部连通,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所述集水件收集并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送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换热器可以产生较多的冷凝水,保证加湿装置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且无需用户手动加水,可以延长加湿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加湿装置的长期可靠性。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当空调器工作时,室内空气较为干燥,影响用户的舒适性。因此,通常需要采用加湿装置提高室内空气湿度。然而,现有的空调器的加湿装置通常为有水加湿,即需要用户手持容器向加湿装置内加水,操作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在实现较好的加湿效果的同时,操作更加方便,可靠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加湿装置的空调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包括:底板;生液模块,所述生液模块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底座、集水件和第一风机,所述底座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座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底座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底座进风口和底座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底座内部连通,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所述集水件收集并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通过设置包括换热器的生液模块及包括底座、集水件和第一风机的加湿模块,且使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集水件吸收并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送出,在保证加湿装置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的同时,可以无需用户手动加水,操作更加方便,且可以延长加湿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加湿装置的长期可靠性。而且,通过使换热器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可以增大换热器的长度,使换热器可以产生更多的冷凝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底部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贯通的第一开口,所述接水盘的下表面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环绕所述第一开口设置;所述底座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所述凸起伸入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第二开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水盘的底面上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筋,多个所述支撑筋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水盘和所述底座中的其中一个的一端设有插接凸起,所述接水盘和所述底座中的另一个的对应端形成有插接槽,所述插接凸起配合在所述插接槽内;所述接水盘的另一端的侧面设有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接水盘底面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底座的侧面通过所述螺纹紧固结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沿所述接水盘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的侧面形成有开口,所述集水件穿过所述开口可抽拉地设在所述底座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的顶面形成有长条形的连通口,所述集水件与所述连通口相对,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通过所述连通口流向所述集水件;所述连通口的邻近所述开口的一端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底座的顶面设有凸筋,所述凸筋位于所述连通口的邻近所述开口的所述一端,且所述凸筋跨过所述连通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水件包括集水件本体和两个框架,两个所述框架可拆卸地相连,两个所述框架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集水件本体的容纳腔,两个所述框架的顶部具有从上到下彼此靠近的导向件,两个所述导向件之间限定出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通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处设有可拆卸的风管接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一风道件的自由端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二风道件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风机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液模块还包括:支架,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支架内,所述支架上形成有支架进风口和支架出风口;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支架进风口和所述支架出风口中的其中一个相连,所述支架和所述第二风机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生液模块和所述底座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室外机上,所述加湿装置的第一风机与所述室内机通过管路连通,且所述加湿装置的换热器可切换地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圈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水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水盘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水盘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水盘和底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接水盘和底座的装配主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3中所示的接水盘和底座的爆炸图;
图17是图13中所示的接水盘和底座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所示的加湿模块的爆炸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风机和风管接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所示的第一风机和风管接头的主视图;
图22是沿图21中D-D线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1中圈示的E部的放大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风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27是图26中所示的框架的爆炸图;
图28是图26中所示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和框架的装配立体图;
图30是图29中所示的底座和框架的剖视图;
图31是图30中圈示的F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加湿装置;
1:底板;2:生液模块;21:支架;211:支架进风口;
212:支架出风口;22:换热器;23:第二风机;
3:加湿模块;31:底座;311:底座进风口;312:底座出风口;
313:第二开口;314:插接槽;315:凸条;316:开口;
317:连通口;318:凸筋;319:凸起部;3191:容纳槽;3192:第二安装孔;320:插接部;32:集水件;
321:框架;3211:导向件;3212:连通槽;3213:把手;33:第一风机;331:风管接头;3311:滑筋;3312:本体;
3313:凹槽;3314:第二卡扣件;3315:导向面;
332:滑槽;333:风机槽;334:配合筋;
335:第一卡扣件;3351:卡口;34:加热装置;
4:接水盘;41:第一开口;42:凸起;43:支撑筋;
44:插接凸起;45:延伸部;451:第一安装孔;46:配合槽;
5:第一风道件;6:第二风道件;
200:空调系统;
201:室外机;202:室内机;203: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包括底板1、生液模块2和加湿模块3。
具体而言,生液模块2包括换热器22,加湿模块3包括底座31、集水件32和第一风机33,底座31设在底板1上,底座31位于换热器22的下方,底座31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布置,集水件32设在底座31内,底座31上形成有底座进风口311和底座出风口312,第一风机33与底座31内部连通,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集水件32收集并在第一风机33的作用下送出。
例如,当加湿装置100工作时,气流可以流经换热器22,与换热器22换热后,换热器22的表面可以产生冷凝水。由于底座31位于换热器22的下方,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集水件32,这样可以使冷凝水的流动路径相对较短,且可以有效减小冷凝水的流动阻力,使冷凝水可以快速浸湿集水件32,从而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加湿效率,且结构更加紧凑。第一风机33可以加速气流的流动,使气流可以从底座进风口311流入底座31,流经集水件32时,集水件32上的水分可以吸收空气的热量而汽化、蒸发,湿润的空气从底座出风口312流入第一风机33,最终通过第一风机33输送到室内,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实现对室内空气加湿的目的。
由此,可以利用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无需用户手动加水,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换热器22的使用寿命较长,在加湿装置100长期运行时可以保持较好的加湿效果,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加湿装置100的长期可靠性。另外,通过采用集水件32进行吸湿与加湿,由于集水件32为固定件,结构简单,可以避免由于运转时间过长而降低可靠性,保证可以长时间具有较好的吸湿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加湿装置100的加湿可靠性。
此外,底座31可以在保证气流流通的同时,对集水件32起到有效的支撑、固定和保护作用,保证集水件32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底板1可以实现整个加湿装置100的安装(例如可以通过底板1将整个加湿装置100安装在室外机201上),且底板1可以实现加湿装置100在不同位置的安装,提高加湿装置100的安装通用性。另外,仅需将底板1安装在对应的安装位置或从对应的安装位置拆下就可以实现整个加湿装置100的安装和拆卸,可以提高整个加湿装置100的装拆效率。
其中,换热器22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布置。例如,在图1-图4的示例中,换热器22均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换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与底板1的长度方向相同,换热器22的宽度方向与底板1的宽度方向相同。如此设置,可以避免由于底板1的宽度较小而限制换热器22的长度,使换热器22的长度可以相对较长,可以产生更多的冷凝水,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加湿装置100的加湿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通过设置包括换热器22的生液模块2及包括底座31、集水件32和第一风机33的加湿模块3,且使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集水件32吸收并在第一风机33的作用下送出,在保证加湿装置100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的同时,可以无需用户手动加水,操作更加方便,且可以延长加湿装置100的使用寿命,提高加湿装置100的长期可靠性。而且,通过使换热器22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布置,可以增大换热器22的长度,使换热器22可以产生更多的冷凝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图11和图12,换热器22的底部设有接水盘4,接水盘4上形成有贯通的第一开口41,接水盘4的下表面上设有凸起42,凸起42环绕第一开口41设置,底座31的顶部形成有与第一开口41相对的第二开口313,凸起42伸入第二开口313内,集水件32设在第二开口313处。例如,在图8、图11和图12的示例中,凸起42形成在接水盘4的邻近加湿模块3的一侧表面,且凸起42朝向远离接水盘4的方向延伸,第二开口313位于第一开口41的正下方。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接水盘4,接水盘4可以用于收集从换热器22的表面流下的冷凝水,从而可以避免从换热器22滴落的冷凝水影响其他零部件(例如第一风机33)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加湿装置100的可靠性。而且,通过使集水件32位于第二开口313处,接水盘4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第一开口41直接流向第二开口313,并最终流向集水件32并浸湿集水件32,由于第二开口313与第一开口41相对,可以进一步缩短冷凝水的流动路径,避免冷凝水流失,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集水件32的吸湿效果。另外,通过设置上述的凸起42,凸起42可以起到导流作用,安装后,即使接水盘4存在一定的倾斜也可以有效地保证接水盘4中的冷凝水能够顺利流入加湿模块3,以进一步保证加湿模块3的加湿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8,接水盘4内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朝向第一开口41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例如,在图5和图8的示例中,接水盘4内可以限定出接水槽,接水槽的底壁可以朝向第一开口41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从换热器22滴入接水槽的冷凝水可以沿接水槽的底壁流动至第一开口41处,并最终从第一开口41流向第二开口313处的集水件32。由此,通过上述设置,第一开口41可以位于接水盘4的最低位置处,从而使接水盘4内的冷凝水可以顺利流向第一开口41,且可以完全通过第一开口41排出,避免接水盘4内产生存水,可靠性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4的底面上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筋43,多个支撑筋43用于支撑换热器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多个支撑筋43用于支撑换热器22。参照图8、图11和图12,多个支撑筋43均朝向远离接水盘4的底面的方向的延伸,且多个支撑筋43的远离接水盘4的底面的一侧表面平齐,以便换热器22可以水平地安装在接水盘4上,使得换热器22的各个位置处的冷凝水均可以流向接水盘4。另外,支撑筋43可以有效地将换热器22和接水盘4间隔开,从而可以避免冷凝水对换热器22的换热效果的影响,保证了换热器22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多个支撑筋43构成沿接水盘4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排支撑筋排,每排支撑筋排包括沿接水盘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筋43。例如,在图8的示例中,多个支撑筋43在接水盘4的底面上呈阵列排布,沿接水盘4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三排支撑筋排,其中,两排支撑筋排位于第一开口41的一侧,剩余一排支撑筋排位于第一开口41的另一侧。每排支撑筋排包括十五个支撑筋43,十五个支撑筋43沿接水盘4的长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由此,在保证换热器22的位置的稳定的同时,接水盘4中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相邻两个支撑筋43之间的间隙流向第一开口41,并经第一开口41流入加湿模块3。
更进一步地,每排支撑筋排中的多个支撑筋43包括多个第一支撑筋和多个第二支撑筋,多个第一支撑筋分别位于接水盘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多个第二支撑筋位于多个第一支撑筋之间,且每个第二支撑筋的长度小于每个第一支撑筋的长度。例如,在图8的示例中,每排支撑筋排中包括两个第一支撑筋和十三个第二支撑筋,两个第一支撑筋分别位于每排支撑筋排的两端,十三个第二支撑筋彼此间隔地设在两个第一支撑筋之间。其中,每个第一支撑筋的长度较长,安装时,第一支撑筋支撑在换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从而可以增加第一支撑筋与换热器22的接触面积,以保证换热器22的位置更加稳定。每个第二支撑筋的长度较短,从而可以增加相邻两个支撑筋43之间的间隙,进而可以避免对冷凝水的遮挡,以使冷凝水可以快速流向第一开口4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3-图17,接水盘4和底座31中的其中一个的一端设有插接凸起44,接水盘4和底座31中的另一个的对应端形成有插接槽314,插接凸起44配合在插接槽314内,接水盘4的另一端的侧面设有向下延伸至超出接水盘4底面的延伸部45,延伸部45与底座31的侧面通过螺纹紧固结构连接。如此设置,方便了接水盘4和底座31的装配,从而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装配效率,同时采用插接凸起44和插接槽314固定接水盘4和底座31,可以减少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加湿装置100的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图17所示,插接凸起44设在接水盘4的侧面下部,底座31的顶部设有插接部320,插接部320先向上延伸、再朝向接水盘4中心方向延伸,插接部320与底座31的顶面之间共同限定出插接槽314。参照图13、图16和图17,插接凸起44设在接水盘4的左侧面的邻近底座31的一侧,且插接凸起44朝向远离接水盘4中心的方向延伸,插接部320设在底座31的顶面的左侧,插接部320的形状大致呈弧形。安装时,插接凸起44插入插接槽314内,且插接凸起44的顶面与插接部320的邻近底座31的一侧表面止抵。由此,使接水盘4可以快速安装在底座31上,提高了加湿装置100的装配效率,同时插接部320可以进一步限定接水盘4沿上下方向的运动,以保证接水盘4的位置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底座31的上述侧面上设有凸起部319,底座31的上述侧面与凸起部319之间共同限定出顶部敞开的容纳槽3191,延伸部45的下端配合在容纳槽3191内。例如,在图16和图17的示例中,沿底座31的长度方向、凸起部319设在底座31的与接水盘4的延伸部45相对的一侧表面。底座31的上述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安装孔3192。凸起部319的形状大体呈U型,且凸起部319的开口朝向接水盘4的一侧敞开。安装时,延伸部45的下端可以穿过凸起部319的开口并与凸起部319的底部止抵,延伸部45的第一安装孔451与底座31上述侧面的第二安装孔3192相对,之后,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可以分别穿过第一安装孔451和第二安装孔3192与底座31的上述侧面相连,以将接水盘4牢靠地固定在底座31上。另外,凸起部319可以限定接水盘4沿接水盘4的宽度方向以及向下的运动,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接水盘4位置的稳定,且方便了接水盘4的定位,可以提高装配效率。
可选地,底座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沿接水盘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条315。凸条315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从而可以保证接水盘4上的插接凸起44能够准确地配合在底座31的插接槽314内,以使接水盘4可以快速安装到位,同时凸条315可以限定接水盘4沿前后方向的运动,从而使得接水盘4的位置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0,底座31的侧面形成有开口316,集水件32穿过开口316可抽拉地设在底座31内。例如,在图30的示例中,集水件32的顶部可以设有把手3213,安装或拆卸集水件32时,可以通过手持把手3213实现集水件32的抽拉。如此设置,便于集水件32的放入与取出,不仅可以让集水件32的组装更为简单可靠,提升加湿装置100的组装效率,而且还能便于集水件32的维修和保养,提升加湿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6、图17和图30所示,底座31的顶面形成有长条形的连通口317,集水件32与连通口317相对,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适于通过连通口317流向集水件32,连通口317的邻近开口316的一端与开口316连通,底座31的顶面设有凸筋318,凸筋318位于连通口317的邻近开口316的一端,且凸筋318跨过连通口317。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连通口317”可以为上述第二开口313。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连通口317,使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可以通过连通口317流入集水件32。通过设置上述的凸筋318,可以起到较好的加强作用,避免连通口317和开口316处损坏,且凸筋318可以起到较好的止挡作用,可以将集水件32限定在底座31内,使集水件32的结构更加稳定,避免集水件32在连通口317处上下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6、图17和图30,凸筋318的形状为长条状,且凸筋318的两端可以分别延伸至底座3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接水盘4的底面上形成有配合槽46,配合槽46的形状与凸筋318的形状相适配。安装时,接水盘4的插接凸起44插入底座31的插接槽314内,当插接凸起44安装到位时,凸筋318可以正好配合在配合槽46内。由此,通过上述装配方式,操作人员在安装时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接水盘4是否安装到位,且通过凸筋318和配合槽46的配合,可以限定接水盘4沿左右方向的运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凸筋318还可以设在接水盘4的底面上(图未示出),配合槽46还可以形成在底座31的上述顶面上(图未示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凸筋318和配合槽46邻近螺纹紧固结构设置。参照图16、图17和图30,凸筋318、配合槽46和螺纹紧固结构可以位于接水盘4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由此,通过凸筋318、配合槽46和螺纹紧固结构的双重固定,可以有效地保证接水盘4能够更加可靠地连接在底座31上,保证了接水盘4和底座31的相对位置的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接水盘4安装时,结合图,可以将接水盘4沿凸条315的长度方向自右向左移动,以将接水盘4的插接凸起44插入底座31的插接槽314内,插接凸起44安装到位后,底座31的顶面的凸筋318可以正好配合在接水盘4的底面的配合槽46内,同时延伸部45配合在底座31的容纳槽3191内,延伸部45的第一安装孔451与容纳槽3191的第二安装孔3192相对,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可以分别穿过第一安装孔451和第二安装孔3192与底座31螺纹连接,至此,完成接水盘4的安装。接水盘4拆卸时,可以先拆除延伸部45上的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之后将延伸部45从容纳槽3191抽出,凸筋318与配合槽46脱离配合,最后将接水盘4的插接凸起44从底座31的插接槽314内抽出,至此,完成接水盘4的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图29所示,集水件32包括集水件本体和两个框架321,两个框架321可拆卸地相连,两个框架321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集水件本体的容纳腔,两个框架321的顶部具有从上到下彼此靠近的导向件3211,两个导向件3211之间限定出与容纳腔连通的连通槽3212。例如,在图29的示例中,连通槽3212呈漏斗状。由此,通过使两个框架321可拆卸地相连,方便集水件本体的更换,且方便清洗。而且,通过设置上述的连通槽3212,连通槽3212的上端的横截面积可以较大,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承接换热器22上留下的冷凝水,且连通槽3212的下端的横截面积可以较小,可以将冷凝水集中引向集水件本体。可选地,集水件本体可以为湿膜。但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1-图26,第一风机33的出风口处设有可拆卸的风管接头331。这样,可以使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安装不同管径的风管接头331,有效地提高了第一风机33的通用性,且提升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滑槽332,滑槽332具有滑槽开口,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另一个上设有滑筋3311,滑筋3311穿过滑槽开口可移动地配合在滑槽332内以使风管接头331与第一风机33可拆卸地相连。其中,第一风机33上可以形成有滑槽332(如图25所示),风管接头331上可以设有滑筋3311(如图26所示);或者,风管接头331上可以形成有滑槽332,第一风机33上可以设有滑筋3311(图未示出)。如此设置,实现了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的可拆卸连接,且连接方式简单,便于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滑筋3311设在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上述另一个的边缘,滑槽332的面向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上述另一个的一侧敞开,滑槽开口形成在滑槽332的一端。例如,在图26示例中,滑筋3311设在风管接头331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的边缘。滑槽开口形成在滑槽332的顶部。滑槽332的面向风管接头331的一侧敞开,以使第一风机33与风管接头331连通。安装时,风管接头33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滑筋3311可以自上向下地滑入相应的滑槽332内,以将风管接头331安装在第一风机33的出风口处。
更进一步地,如图25所示,滑槽332的面向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上述另一个的一侧敞开以形成风机槽333,以保证第一风机33可以与风管接头331连通,使带有湿度的气流可以从风管接头331吹向室内。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上述另一个包括本体3312,本体3312的边缘配合在风机槽333内,滑筋3311设在本体3312的面向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上述其中一个的一侧,且滑筋3311的边缘凸出本体3312的边缘。
例如,参照图21、图25和图26,风管接头331包括本体3312,滑筋3311设在本体3312的面向第一风机33的一侧,且本体331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滑筋3311,滑筋3311可以沿远离本体3312中心的方向延伸。安装时,本体331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滑筋3311可以从上到下分别滑入相应的滑槽332内,同时本体3312从上到下滑入风机槽333内,以实现风管接头331与第一风机33的可拆卸连接。另外,上述安装方式简单,可以快速地将风管接头331安装到第一风机33上,且风管接头331和第一风机33的结构简单,方便了风管接头331和第一风机33的加工。另外,由于滑槽332和风机槽333均呈迷宫槽形式,从而在保证加湿装置100的装拆效率高的同时,提升了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的密封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凹槽3313,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另一个上设有配合筋334,配合筋334配合在凹槽3313内,配合筋334和凹槽3313位于滑槽开口处。其中,凹槽3313可以形成在第一风机33上,配合筋334可以设在风管接头331上(图未示出);或者,凹槽3313可以形成在风管接头331上(如图26所示),配合筋334可以设在第一风机33上(如图25所示)。结合图25和图26,配合筋334可以设在第一风机33的顶部,凹槽3313可以形成在风管接头331的顶部。安装后,配合筋334的顶面与凹槽3313的底面止抵。由此,通过配合筋334与凹槽3313的配合可以限定风管接头331沿向下方向的运动,从而保证了风管接头331的位置的稳定,同时配合筋334和凹槽3313位于滑槽开口处,方便配合筋334和凹槽3313的加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滑槽332和配合筋334可以均设在第一风机33上;或者,滑槽332可以设在第一风机33上,配合筋334可以设在风管接头331上。同样地,滑筋3311和凹槽3313可以均设在风管接头331上;或者,滑筋3311可以设在风管接头331上,凹槽3313可以设在第一风机33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和/或螺纹紧固件连接。其中,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可以仅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图未示出);或者,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可以仅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图未示出);又或者,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和螺纹紧固件连接(如图21所示)。如此设置,可以保证风管接头331更加可靠地连接在第一风机33上,且上述连接方式简单,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当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至少通过卡扣结构连接时,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卡扣件335和第二卡扣件3314,第一卡扣件335设在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其中一个上,第一卡扣件335具有卡口3351。第二卡扣件3314设在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中的另一个上,第二卡扣件3314与卡口3351配合以限定滑筋3311朝向脱离滑槽332的方向运动。例如,在图22和图24的示例中,第一卡扣件335可以设在第一风机33上,卡口3351位于第一卡扣件335的邻近风管接头331的一侧。第二卡扣件3314可以设在风管接头331上。由此,通过配合筋334和凹槽3313的配合以及第一卡扣件335和第二卡扣件3314的配合,可以限定风管接头331沿上下方向的运动,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风管接头331的位置的稳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卡扣件335和第二卡扣件3314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第二卡扣件3314的面向第一卡扣件335的一侧具有导向面3315,导向面3315沿朝向滑槽332中心的方向、朝向远离第一卡扣件335的方向倾斜延伸。由此,导向面3315在风管接头331安装时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以使风管接头331可以快速装配至第一风机33上。
可选地,如图21所示,当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和螺纹紧固件连接时,卡扣结构和螺纹紧固件分别为一个。卡扣结构和螺纹紧固件可以分别位于风管接头3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如此设置,可以将风管接头331更加牢靠地固定在第一风机33上。
或者可选地,当第一风机33和风管接头331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时,螺纹紧固件为两个(图未示出)。例如,两个螺纹紧固件可以分别位于风管接头3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此时风管接头331呈左右对称结构。由此,在保证风管接头331可以可靠地连接在第一风机33的同时,风管接头331的结构简单,便于风管接头331的加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风管接头331安装时,结合图21,可以将风管接头331沿第一风机33的宽度方向自上向下移动,以将风管接头331的滑筋3311插入第一风机33的滑槽332内,同时风管接头331的本体3312的边缘配合在第一风机33的风机槽333内,当上述滑筋3311的自由端与上述滑槽332的底部止抵时,第一风机33的配合筋334可以正好配合在风管接头331的凹槽3313内,第二卡扣件3314正好配合在第一卡扣件335的卡口3351内,之后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可以穿过风管接头331与第一风机33螺纹连接,至此,完成风管接头331的安装。风管接头331拆卸时,可以先拆除风管接头331上的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之后将第二卡扣件3314脱离第一卡扣件335的卡口3351,最后自下向上将风管接头331从第一风机33上拔出,至此,完成风管接头331的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18-图20,第一风机33与底座31之间连接有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件5和第二风道件6,第一风道件5和第二风道件6可拆卸地相连,第一风道件5的自由端与底座31可拆卸地相连,第二风道件6的自由端与第一风机33可拆卸地相连。例如,在图1-图3、图18-图20的示例中,第一风道件5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风道件5与底座出风口312彼此相对,第二风道件6连接在第一风道件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由此,通过使第一风道件5和第二风道件6可拆卸地相连,与第一风道件5和第二风道件6为整体结构相比,方便对第一风道件5、第二风道件6以及底座31内部进行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生液模块2还包括支架21和第二风机23。其中,换热器22设在支架21内,支架21上形成有支架进风口211和支架出风口212,第二风机23与支架进风口211和支架出风口212中的其中一个相连,支架21和第二风机23分别位于底板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一风机33与生液模块2和底座31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布置。例如,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第二风机23设在支架出风口212处。
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二风机23,气流可以在第二风机23的作用下从支架进风口211流入,流经换热器22换热后,从支架出风口212流入第二风机23,并最终通过第二风机23送出,第二风机23可以加快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22的换热效率,加快冷凝水的产生,保证加湿装置100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而且,通过使第二风机23和第一风机33分别位于支架21和底座31的两侧,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二风机23和第一风机33具有较大的散热空间,使第二风机23和第一风机33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可以延长第二风机23和第一风机33的使用寿命,避免由于过热而影响第二风机23和第一风机33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支架21和底座31的两侧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从而使第二风机23和第一风机33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保证操作人员可以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参照图1,加湿模块3还包括加热装置34,加热装置34设在集水件32的上游。也就是说,沿气流流动方向、加热装置34位于集水件32的上游。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加热装置34设在底座进风口311处。气流在第一风机33的作用下首先从底座进风口311流经加热装置34,然后经加热装置34加热后的空气流经集水件32,集水件32上的水分可以吸收空气的热量而汽化、蒸发,湿润的空气从底座出风口312流入第一风机33,最终通过第一风机33输送到室内。可选地,加热装置34可以为加热器。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加热装置34,可以有效提高集水件32上冷凝水的汽化、蒸发速率,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加湿效果。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系统200,包括室外机201、室内机202和加湿装置100。具体地,室外机201包括室外换热器22,室内机202包括室内换热器22,加湿装置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加湿装置100设在室外机201上,加湿装置100的第一风机33与室内机202通过管路203连通,且加湿装置100的换热器22可切换地与室外换热器22和室内换热器22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例如,换热器22可以通过电磁阀与室外换热器22和室内换热器22可切换地串联。当空调系统200运行制热模式时,换热器22可以与室外换热器22串联,且换热器22与室外换热器22整体构成第一换热器22,第一换热器22在制热模式时温度较低,空气通过第一换热器22后可以产生冷凝水。当空调系统200运行制冷模式时,换热器22与室内换热器22串联,且换热器22与室内换热器22整体构成第二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22在制冷模式时温度较低,空气通过第二换热器22后产生冷凝水。由此,通过使加湿装置100的换热器22可切换地与室外换热器22和室内换热器22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保证换热器22的表面始终可以产生冷凝水,从而实现室内空气的加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200,通过采用上述的加湿装置100,使空调系统200可以利用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实现室内空气的加湿,操作方便,可靠性较高,且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量较多,加湿效果较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2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生液模块,所述生液模块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
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底座、集水件和第一风机,所述底座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座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方,所述底座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底座内,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底座进风口和底座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底座内部连通,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被所述集水件收集并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底部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贯通的第一开口,所述接水盘的下表面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环绕所述第一开口设置;
所述底座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所述凸起伸入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集水件设在所述第二开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的底面上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筋,多个所述支撑筋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和所述底座中的其中一个的一端设有插接凸起,所述接水盘和所述底座中的另一个的对应端形成有插接槽,所述插接凸起配合在所述插接槽内;
所述接水盘的另一端的侧面设有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接水盘底面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底座的侧面通过所述螺纹紧固结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沿所述接水盘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侧面形成有开口,所述集水件穿过所述开口可抽拉地设在所述底座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面形成有长条形的连通口,所述集水件与所述连通口相对,所述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适于通过所述连通口流向所述集水件;
所述连通口的邻近所述开口的一端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底座的顶面设有凸筋,所述凸筋位于所述连通口的邻近所述开口的所述一端,且所述凸筋跨过所述连通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件包括集水件本体和两个框架,两个所述框架可拆卸地相连,两个所述框架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集水件本体的容纳腔,两个所述框架的顶部具有从上到下彼此靠近的导向件,两个所述导向件之间限定出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通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处设有可拆卸的风管接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和所述第二风道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一风道件的自由端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二风道件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风机可拆卸地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液模块还包括:
支架,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支架内,所述支架上形成有支架进风口和支架出风口;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支架进风口和所述支架出风口中的其中一个相连,所述支架和所述第二风机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生液模块和所述底座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布置。
12.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
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室外机上,所述加湿装置的第一风机与所述室内机通过管路连通,且所述加湿装置的换热器可切换地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CN202121466298.7U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Active CN2157236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6298.7U CN215723605U (zh)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PCT/CN2022/102563 WO2023274333A1 (zh) 2021-06-29 2022-06-29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6298.7U CN215723605U (zh)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23605U true CN215723605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46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6298.7U Active CN215723605U (zh) 2021-06-29 2021-06-29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236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4333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4333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723605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3294838A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5723606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9978174U (zh) 空调器清洁装置及空调器
CN113405154A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5062473U (zh)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9944503U (zh) 空调器清洁装置及空调器
CN217357320U (zh) 吊顶式加湿器
CN214949429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3577849U (zh) 空调器
CN213019952U (zh) 空调器
CN215062401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15001943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7936330U (zh) 窗机空调
CN219389932U (zh) 一种除湿加湿装置
CN110542161B (zh) 制冷烟机
CN214949428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669378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0529953U (zh) 热泵洗碗机
CN214949431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8120009U (zh) 中央空调加湿机
CN21669376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3274333A1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系统
CN217357325U (zh) 吊挂式加湿器
CN215062474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