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20009U - 中央空调加湿机 - Google Patents

中央空调加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20009U
CN218120009U CN202221020804.4U CN202221020804U CN218120009U CN 218120009 U CN218120009 U CN 218120009U CN 202221020804 U CN202221020804 U CN 202221020804U CN 218120009 U CN218120009 U CN 218120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module
housing
shell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208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华振
于德彤
刘传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208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20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20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20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中央空调加湿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插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与所述安装插口相对的位置还设置有限位空间;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槽、湿膜组件和排水泵,所述湿膜组件和所述排水泵设置在所述水槽中,所述水槽的一端部设置有端盖;淋水模块,所述淋水模块配置有多个用于向下出水的淋水孔;其中,所述加湿模块可抽插地安装在所述安装插口中,所述端盖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限位空间配置成对经由所述安装插口插入的所述加湿模块的端部进行限位。实现提高运输可靠性并提高用户体验性。

Description

中央空调加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央空调加湿机。
背景技术
加湿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加湿器利用加湿空气来调节室内的湿度。而采用吊装式安装与中央空调配套使用的加湿器,因其加湿能力强,被广泛的推广使用。
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13266905 A公开了一种中央加湿装置,其中加湿模块采用侧部抽拉的方式安装在外壳上,然后,在通过外壳整体吊装在房间的吊顶中。在组装时,受加湿模块安装方式的影响,加湿模块的一端部固定在外壳的侧壁而另一端部处于悬空的状态。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加湿模块受气流的作用,容易在外壳内部产生振动出现噪音,另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加湿模块容易在外壳中晃动而造成损坏。
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提高运输可靠性并提高用户体验性的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中央空调加湿机,实现提高运输可靠性并提高用户体验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中央空调加湿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插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与所述安装插口相对的位置还设置有限位空间;
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槽、湿膜组件和排水泵,所述湿膜组件和所述排水泵设置在所述水槽中,所述水槽的一端部设置有端盖;
淋水模块,所述淋水模块配置有多个用于向下出水的淋水孔;
其中,所述加湿模块可抽插地安装在所述安装插口中,所述端盖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限位空间配置成对经由所述安装插口插入的所述加湿模块的端部进行限位。
通过在外壳的侧壁设置相对布置的安装插口和限位空间,加湿模块从侧方经由安装插口插入到外壳中后,加湿模块的一端部则通过端盖进行固定支撑,而另一端部则设置在限位空间中,进而通过限位空间对加湿模块的另一端部进行限位,这样,便可以减轻加湿模块在使用过程中因气流而发生晃动产生噪音,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性;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加湿模块的两端部分别进行有效的限制支撑,可以提高运输可靠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中设置有支撑部件,所述水槽的底部设置有滑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沿所述水槽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滑动部件配置成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以支撑所述水槽沿所述支撑部件往复滑动;所述限位空间配置成限制所述加湿模块沿所述外壳的宽度和高度方向移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中设置有两个并行布置的所述支撑部件,所述水槽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所述滑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滑动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支撑部件上;
其中,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限位部件,两个所述限位部件之间形成所述限位空间,所述滑动部件的端部与对应的所述支撑部件配合限位。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件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竖向布置,所述第二限位部横向布置,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滑动部件的外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水槽底部的滑动部件的上方。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自由端部设置有朝外侧弯折的第一限位引导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自由端部设置有朝上弯折的第二限位引导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形成所述限位空间,所述滑动部件端部插在所述限位凹槽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央空调加湿机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位于所述加湿模块的下方,所述接水盘中还设置有所述支撑部件,所述接水盘上还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排水泵配置成将所述水槽中的水排放到所述接水盘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中还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沿所述接水盘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密封部件配置成在所述加湿模块组装到所述外壳中后所述密封部件贴靠在所述滑动部件的侧部,所述密封部件与邻近所述进风口的所述滑动部件贴靠在一起;其中,所述密封部件的纵截面为C型结构,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接水盘的内侧壁上,所述密封部件形成上下两个条形密封接触部,至少一所述条形密封接触部与所述滑动部件接触。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还包括耐磨部件,所述耐磨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所形成的导向面上,所述滑动部件抵靠在所述耐磨部件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磨部件整体呈板状结构,所述耐磨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导向部件上;所述耐磨部件上设置有卡爪,所述导向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爪配合的卡槽,所述耐磨部件通过所述卡爪卡在所述卡槽中配合以卡装在所述导向部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从底部拆卸的分解图;
图7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上盖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加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加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水槽与排水泵的组装图;
图11是图10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湿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3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湿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4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安装框架的爆炸图;
图15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淋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淋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B-B向剖视图;
图18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淋水器的爆炸图;
图19是图18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电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支撑部件的爆炸图;
图24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辅助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5是中央空调加湿机一实施例中辅助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外壳1;上顶板11、下底板12、前面板13、后面板14、第一侧立板15、第二侧立板16、进风法兰17、出风法兰18、限位部件19;第一底板121、第二底板122、第一限位部191、第二限位部192、第一限位引导部193、第二限位引导部194;进风口101、出风口102、安装插口103、检修口104、电器盒盖105。
加湿模块2;水槽21、湿膜组件22、排水泵23、端盖24、拉手25、第一水位检测器26、滑动部件27、安装支架28;主槽体211、第二连接卡槽2111、副槽体212、悬挂支架241、固定部2411、悬挂部2412、减震垫2413;安装框架221、湿膜222、凹陷结构223、第一进水孔224、环形挡筋225、第二进水孔226;底架2211、顶板2212、镂空架2213、立板2214;第一插槽22111、挡边22121、第二连接卡爪22122、插舌22123、第一插条22131、第二插条22132、第二插槽22141、第三连接卡槽22142、辅助插槽22143;第一连接卡爪2201、第一连接卡槽2202。
淋水模块3;进水阀门32、淋水器31;下淋水板311、上盖板312、进水管313、环形凸台314、缓冲凹槽315、环形筋条316、环形插槽317、连接板318、淋水孔301。
电控模块4;电控板41、罩壳42、安装板43、穿线孔44、走线挡板45、风压开关46、温度传感器47、湿度传感器48、辅助支架49。
导风板5;折边结构51。
接水盘6;第二水位检测器61、排水管62、支撑部件63、密封部件64;安装部件631、导向部件632、引导板633、耐磨部件634;第一卡槽6321、第二卡槽6322、第一卡爪6341、第二卡爪6342。
辅助加热组件7;固定支架71、电加热部件72、散热翅片73、安装座74、上导流板75、下导流板76。
保温组件8;第一保温件81、第二保温件82、第三保温件83;导流面821、导流槽822、延伸部8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 “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中央空调加湿机采用湿膜技术,通过将水输送至湿膜以使得湿膜整体湿润,空气进入到中央空调加湿机中后,利用湿润的湿膜来对流经的空气进行加湿。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央空调加湿机,包括:
外壳1,外壳1设置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外壳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插口103;
加湿模块2,加湿模块2包括水槽21、湿膜组件22和排水泵23,湿膜组件22设置在水槽21中,排水泵设置在水槽21中并用于排出水槽21中的水;
淋水模块3,淋水模块3配置有多个用于向下出水的淋水孔301;
电控模块4,电控模块4中配置有电控板41。
在组装时,则将加湿模块2从安装插口103插入到外壳1中,加湿模块2将外壳1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进风口101与进风腔体连通,出风口102与出风腔体连通;淋水模块3则安装在外壳中并位于加湿模块2的上方,电控模块4同样的安装在外壳1上,并通过电控板41控制中央空调加湿机内部的电器部件运行。如,电控板41与排水泵电连接来控制排水泵动作。
在使用过程中,淋水模块3通过淋水孔301向下方的加湿模块2中的加湿组件淋水,而从进水口进入到外壳1中的气流在经由加湿组件时,利用加湿组件来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加湿处理,进而提高气流的湿度,最终气流从出风口102输出至室外,以调节室内的环境湿度。
实施例一,受加湿模块2安装方式的影响,加湿模块2的一端部通过端盖24固定在外壳1的侧壁,而另一端部处于悬空的状态。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加湿模块2受气流的作用,容易在外壳1内部产生振动出现噪音,另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加湿模块2容易在外壳1中晃动而造成损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对加湿模块2的安装结构进行如下改进设计。
如图3-图5所示,外壳1的围板上还设置有限位空间,限位空间与安装插口103相对布置;限位空间配置成对经由安装插口103插入的加湿模块2的端部进行限位。
具体的,在将加湿模块2组装到位后,加湿模块2的端部将位于限位空间中,以通过限位空间为对加湿模块2的端部进行限位,以使得加湿模块2组装好后,两端部均获得有效的限制,以减轻其发生晃动。
其中,限位空间配置成限制加湿模块2沿外壳1的宽度和高度方向移动。具体的,通过限位空间来限制加湿模块2在宽度和高度方向上的位置移动,使得加湿模块2不会上下和前后发生晃动。
对于限位空间而言,其表现实体可以为形成在围板上的限位凹槽,加湿模块2的端部位于限位凹槽形成限位空间。
或者,在某些实施例中,外壳1围板上设置有两个限位部件19,两个限位部件19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滑动部件27的端部与对应的支撑部件63配合限位。
具体的,在将加湿模块2插入到外壳1中后,加湿模块2底部设置的滑动部件27的对应端部将位于两个限位部件19之间,以通过限位部件19进行限位。
其中,限位部件19具有第一限位部191和第二限位部192,第一限位部191竖向布置,第二限位部192横向布置,第一限位部191位于滑动部件27的外侧,第二限位部192位于滑动部件27的上方。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限位部191将限制两个滑动部件27前后移动,同时,第二限位部192将限制滑动部件27朝上晃动。
另外,为了使得滑动部件27能够准确的插入到第一限位部191和第二限位部192形成的半包围结构中,第一限位部191的自由端部设置有朝外侧弯折的第一限位引导部193,第二限位部192的自由端部设置有朝上弯折的第二限位引导部194。
实施例二,如图5、图8-图14所示,对于加湿模块2而言,由于水槽21中需要存水,并且在水槽21中的水达到一定水位高度后,需要通过排水泵向外排水,为此,在水槽21中设置有第一水位检测器26。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因第一水位检测器26检测故障而未能及时启动排水泵,进而造成水槽21中的水溢流到外壳1中并最终溢流到室内。
为了更好的提高中央空调加湿机的使用可靠性,减少因水位监测失效而造成水槽21中的水溢流到外壳1内并从外壳1中溢出。中央空调加湿机还包括接水盘6;接水盘6设置在外壳1中并位于加湿模块2的下方,接水盘6中设置有第二水位检测器61,接水盘6上还设置有排水管62,排水管62伸出至外壳1的外部;其中,排水泵配置成将水槽21中的水排放到接水盘6中。
具体的,在组装过程中,接水盘6也安装在外壳1中并使得接水盘6位于加湿模块2的下方,其中,加湿模块2的下投影将全部位于接水盘6形成的接水区域中。
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淋水模块3向下方的加湿模块2淋水,湿膜组件22上流下的多余的水则积攒在水槽21中。当水槽21中的水位达到设定的上限高度值时,第一水位检测器26将向电控板41发送信号,以通过电控板41控制排水泵启动进行排水。排水泵通电启动将水槽21中的水排入到下方的接水盘6中,直至第一水位检测器26检测到水位达到设定的下限高度值时,则由电控板41控制排水泵停止工作。
但是,当第一水位检测器26发生故障时或当排水泵发生故障时,水槽21中的水无法通过排水泵及时排除。此时,随着水槽21中的水位持续上升,水槽21中的水则会从边缘溢流出,由于水槽21位于接水盘6的上方,从水槽21中溢流出的水则进入到接水盘6中,以通过接水盘6来收集溢流的水并从排水管62排出。
通过在外壳中设置接水盘,接水盘布置在加湿模块的下方,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淋水模块淋下的水落到加湿模块的湿膜组件上以加湿流经的空气,而多余的水则积存在水槽中,水槽中的水在达到设定水位高度时,第一水位检测器将检测到水位高度以触发排水泵启动,通过排水泵将水槽中的水抽入到接水盘中,接水盘中的水最终从排水管排出,即便处第一水位检测器发生损坏的情况下,水槽中溢流出的水能够被下方的接水盘收集,而避免水槽溢水从外壳中泄露出,实现提高中央加湿装置的使用可靠性以减少发生漏水进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加湿模块2底部配置有接水盘6,为了更好的对上方的加湿模块2进行支撑,则可以在接水盘6中还设置有支撑部件63,其中,水槽21抵靠在支撑部件63的顶部,排水泵配置成将水槽21中的水排放到接水盘6中。
具体的,通过在接水盘6中设置支撑部件63,利用支撑部件63来对上方的加湿模块2进行支撑导向。这样,在加湿模块2安装时,加湿模块2从安装插口103中插入到外壳1中,加湿模块2的底部将受支撑部件63支撑导向滑动。
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6上设置有两个并行布置的支撑部件63,支撑部件63包括安装部件631和导向部件632,安装部件631设置在接水盘6中,导向部件632设置在安装部件631上,导向部件632沿接水盘6的长度方向延伸;水槽21可滑动地设置在导向部件632上并配置成沿导向部件632的长度方向往复滑动。
具体的,支撑部件63通过安装部件631固定安装在接水盘6中,利用安装部件631将导向部件632支撑在接水盘6中。而支撑部件63则对插入到外壳1中的加湿模块2进行支撑和导向,以引导加湿模块2滑动插入到外壳1的内壁。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导向部件632进行导向,一方面能够使得加湿模块2顺畅且准确的装配到位,另一方面使得加湿模块2进一步的通过接水盘6进行支撑。
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加湿模块2而,其在水槽21的底部配置有滑动部件27,滑动部件27沿接水盘6的长度方向延伸,滑动部件27配置成抵靠在导向部件632上以支撑水槽21沿导向部件632往复滑动。
具体的,为了方便对加湿模块2支撑和导向,则在水槽21的底部配置有滑动部件27来与接水盘6中的支撑部件63进行配合实现滑动导向和支撑安装。
某些实施例中,导向部件632的侧部设置有竖立布置的引导板633,两个引导板633之间形成滑动限位空间,滑动限位空间配置成限制水槽21在两个引导板633之间滑动。
具体的,加湿模块2从安装插口103插入到外壳1中后,在两侧的引导板633的作用下,使得水槽21底部的滑动部件27顺畅的滑到导向部件632上,并且,引导板633还可以进一步的限制滑动部件27左右两侧晃动,使得滑动部件27能够沿着导向部件632顺畅的滑动。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引导板633也能够对滑动部件27起到限位的作用,以防止加湿模块2受气流影响而发生晃动,以组装可靠性更高。
而引导板633朝向安装插口103的端部形成外折边(未标记),导向部件632朝向安装插口103的端部朝下倾斜延伸。
具体说,两个引导板633的外折边之间形成喇叭口结构,以使得加湿模块2能够更加容易的滑入到引导板633的内侧,以且准确在导向部件632上滑动。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使用寿命,支撑部件63还包括耐磨部件634,耐磨部件634设置在导向部件632所形成的导向面上,滑动部件27抵靠在耐磨部件634上。
具体的,由于滑动部件27在拆装加湿模块2的过程中会相对于导向部件632相对滑动,滑动过程中一方面会造成两个部件之间产生摩擦,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噪音。而通过在导向部件632上设置耐磨部件634,耐磨部件634可以采用耐磨材料制成,以保护导向部件632减轻其磨损,并且,耐磨材料具有低噪音的特性(如聚醚醚酮),进而降低滑动摩擦产生的噪音。
其中,耐磨部件634整体呈板状结构,耐磨部件634可拆卸地设置在导向部件632上。
具体的,板状结构的耐磨部件634遮盖在导向部件632的上部,耐磨部件634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换维修。例如:耐磨部件634上设置有卡爪,导向部件632上设置有与卡爪配合的卡槽,耐磨部件634通过卡爪卡在卡槽中配合以卡装在导向部件632上。
采用卡爪与卡槽配合的方式,使得耐磨部件634卡装到导向部件632上,在后期维修更换时,仅需要解除卡爪与卡槽之间的连接,便可以将耐磨部件634从导向部件632上拆卸下。
另外,为了牢靠的卡装固定,卡爪包括第一卡爪6341和第二卡爪6342,导向部件632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卡槽6321,导向部件632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卡槽6322,第一卡爪横纵布置并卡在第一卡槽中,第二卡爪竖向布置并卡在第二卡槽中。
具体的,在组装过程中,第一卡爪卡在导向部件632边缘配置的第一卡槽中,以实现上部定位固定,而第二卡爪则卡在导向部件632侧壁设置的第二卡槽中,以实现定位固定分布在导向部件632侧部的耐磨部件634。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接水盘6中还设置有密封部件64,密封部件64沿接水盘6的长度方向延伸,密封部件64配置成在加湿模块2组装到外壳1中后密封部件64贴靠在滑动部件27的侧部。
具体的,由于加湿模块2插入到外壳1中后,将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为了减少进风腔体中的气流越过加湿模块2直接进入到出风腔体中,则可以通过接水盘6中配置的密封部件64对加湿模块2的迎风侧部位的滑动部件27进行密封处理,以阻挡进风腔体中的气流从加湿模块2底部空隙流入到出风腔体中,以提高加湿效率。
其中,对于水槽21的底部设置的两个平行布置的滑动部件27而言,密封部件64与邻近进风口101侧的滑动部件27贴靠在一起。
另外,密封部件64的纵截面为C型结构,密封部件64设置在接水盘6的内侧壁上,密封部件64形成上下两个条形密封接触部,至少一条形密封接触部与滑动部件27接触。
具体的,纵截面为C型结构的密封部件64能够通过其边缘形成的条形密封接触部与滑动部件27紧密接触实现密封。
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6的外壁还设置有保温层(未标记),保温层布置在接水盘6的底部以及外周侧壁上。
具体的,通过在接水盘6外包裹上保温层,利用保温层来实现接水盘6与外壳1之间的热隔离,进而减少因接水盘6中的水温过低造成外壳1的底部发生凝露。
实施例三,如图8-图14所示,对于加湿模块2而言,其需要将湿膜组件22和排水泵安装到水槽21上,为了方便操作人员进行组装,水槽21包括主槽体211和副槽体212,主槽体211和副槽体212相互连通;主槽体211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副槽体212布置在主槽体211的一侧;其中,湿膜组件22设置在主槽体211中,排水泵设置在副槽体212的上方。
具体的,对于加湿模块2,其配置的水槽21分为相互连通的主槽体211和副槽体212,其中,副槽体212布置在主槽体211的端部的侧方形成L性的槽体结构。
为了方便安装,则将湿膜组件22卡装到主槽体211中,而排水泵则安装布置在副槽体212的上方。这样,在组装湿膜组件22时,则可以减少排水泵安装位置对湿膜组件22组装时在空间上产生的影响。
其中,为了方便完成卡装配置,湿膜组件22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卡爪2201,主槽体21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卡槽2111。
具体的,在将湿膜组件22装配到主槽体211时,则将湿膜组件22放入到主槽体211中,主槽体211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均匀湿膜组件22的长宽尺寸相匹配,以使得湿膜组件22能够匹配紧实的插入到主槽体211中。
而在将湿膜222组装完全压入到主槽体211中组装到位后,第一连接卡爪将卡在第二连接卡槽2111中,以实现将湿膜组件22与主槽体211卡装在一起。进而无需额外通过其他辅助连接部件进行连接,更有利于现场快速的组装。
通过在湿膜组件的两端部配置连接卡爪,相对应的,水槽设计为两个槽体,主槽体中设置有与连接卡爪配合的连接卡槽,湿膜组件采用卡装的方式方便的安装在主槽体中,另外,排水泵则布置安装在副槽体上,以减少排水泵在空间上影响湿膜组件的安装,进而降低加湿模块的组装难度,提高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模块2包括多个湿膜组件22,多个湿膜组件22沿主槽体211长度方向依次并排布置。
具体的,为了减小单个湿膜组件22的长度,则采用多个湿膜组件22卡入到主槽体211中,以满足气流加湿的要求。
其中,湿膜组件22包括安装框架221和湿膜222,湿膜222设置在安装框架221中,安装框架22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卡爪和第一连接卡槽2202;其中,相邻的两个湿膜组件22,其中一湿膜组件22上的第一连接卡爪卡在另一湿膜组件22上的第一连接卡槽中;另外,位于最外端的湿膜组件22的第一连接卡爪卡在对应端部的第二连接卡槽2111中。
具体的,在组装过程中,多个湿膜组件22放入到主槽体211中,其中,相邻的两个湿膜组件22则通过第一连接卡爪与第一连接卡槽相互配合以实现两个相邻的湿膜222组装卡装在一起。同时,最外端的湿膜组件22则通过第一连接卡爪与第二连接卡槽2111进行卡接连接,最终,实现多个湿膜组件22之间牢靠的连接且多个湿膜组件22整体卡装在主槽体211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的组装湿膜组件22,安装框架221包括底架2211、顶板2212、两个镂空架2213和两个立板2214,两个立板2214设置在底架2211的对应端部上,镂空架2213设置在底架2211的对应侧部,两个镂空架2213和两个立板2214连接形成侧部围挡,顶板2212设置在侧部围挡的顶部,立板2214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卡爪和第一连接卡槽。
具体的,安装框架221采用分体式设计,两个相对布置的镂空架2213一方面能够限制湿膜222在安装框架221中,另一方面镂空架2213还没有满足气流进出的要求。
而为了便利组装,底架2211的两侧部设置有第一插槽22111,立板2214的两侧设置有第二插槽22141,镂空架221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插条22131,镂空架2213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插条22132,第一插条插在第一插槽22111中,第二插条插在第二插槽中;顶板2212卡装在两个立板2214上。
具体的,在安装安装框架组装过程中,镂空架2213的底部通过第一插条与第一插槽22111配合插接到底架2211上,然后,镂空架2213的两侧再通过第二插条与第二插槽配合以与立板2214连接在一起。再将湿膜222放置在两个镂空架2213之间,最终将顶板2212遮盖在立板2214和镂空架2213的顶部完成湿膜组件22的组装。
其中,顶板2212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朝下延伸的第二连接卡爪22122,立板2214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卡槽22142,第二连接卡爪位于对应侧的立板2214的外侧并卡在第三连接卡槽中。
具体的,在最后安装顶板2212时,顶板2212的两端部通过第二连接卡爪与第三连接卡槽配合来实现锁紧固定,使得湿膜组件22整体组装无螺钉化设计,一方面减少螺钉组装导致组装难度和效率降低,另一方面节省使用螺钉以避免后期螺钉被水浸泡而生锈,提高使用可靠性。
另外,顶板2212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朝下延伸的挡边22121,挡边22121位于对应侧的镂空架2213的外侧。
具体的,通过挡边22121能够对两侧的镂空架2213进行定位的限位,以使得两侧的镂空架2213限制在两个挡边22121之间,以提高组装可靠性。
而为了更加牢靠的组装顶板2212,第二连接卡爪的下端部还设置有插舌22123,立板2214上还设置有辅助插槽22143,辅助插槽位于第三连接卡槽的下方,插舌插在辅助插槽中。
具体的,在装配顶盖时,通过插舌与辅助插槽先插接配合,可以引导顶板2212向下移动,以使得第二连接卡爪能够更加准确的卡入到第三连接卡槽22142中。
同时,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通用性,底架2211的中部还设置有至少一条第一插槽22111,立板2214的中部还设置有至少一条第二插槽。
具体的,对于不同厚度尺寸的湿膜222而言,可以在安装框架221内额外放置镂空架2213,以满足不同厚度尺寸的湿膜222的安装要求,提高使用通用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安装排水泵,端盖24上设置有悬挂支架241,排水泵设置在悬挂支架241上。
具体的,排水泵悬空设置在副槽体212的上方,排水泵通过悬挂支架241固定安装。
其中,悬挂支架241包括固定部2411和悬挂部2412,固定部2411固定设置在端盖24上,悬挂部2412横向延伸,排水泵设置在悬挂部2412上。固定部2411可以通过螺钉的方式固定在端盖24上,而悬挂部2412横向延伸至副槽体212的上方,以使得排水泵悬空挂在副槽体212的上方。
对于悬挂支架241而言,其可以采用钣金弯折加工成固定部2411和悬挂部2412,而为了降低排水泵工作产生的振动噪音,排水泵与悬挂部2412之间设置减震垫2413。
实施例四,由于在气流穿过湿膜组件22的过程中,顶部的淋水模块3需要对下方的湿膜组件22淋水加湿,但是,由于淋水模块3与湿膜组件22之间会形成一定的间隔,气流能经由间隔吹到湿膜组件22的顶部,进而对湿膜组件22顶部的水量分配造成影响,尤其是落到湿膜组件22顶部的水会被吹到边角位置,进而造成水膜不能均匀的被加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8-图14所示,安装框架221的顶部设置有形成凹陷结构223,凹陷结构223中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224,第一进水孔224配置成从湿膜222的上方将水引流到湿膜222的中部区域,凹陷结构223中还设置有环形挡筋225,环形挡筋225围绕在第一进水的外部。
具体的,凹陷结构223位于淋水模块3的下方,淋水模块3向下喷淋出的水将落入到凹陷结构223中,而凹陷结构223覆盖安装框架221的顶部,这样,在淋水过程中,即便下降的水流被气流吹动,也不会有过多的水吹出进入到出风腔体。
更重要的是,安装框架221的顶板2212上设置的多个第一进水孔224布置在中间区域,并且,多个第一进水孔224被环形挡筋225围挡住,这样,使得淋水模块3喷淋的水先积存在环形挡筋225围绕的空间中,利用环形挡筋225对气流进行遮挡,以确保环形挡筋225内积存的水能够有效的从第一进水孔224流道下方的湿膜222中。
第一进水孔224供给的水分布在湿膜222的中部,且水量充足,以使得湿膜222能够从中部向外扩散水分,进而使得水膜均匀的加湿。
通过在安装框架的顶部设置凹陷结构,凹陷结构可以收集淋水模块淋下的水,并且,凹陷结构中还设置有围绕第一进水孔布置的环形挡筋,环形挡筋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区域,使得落入其内的水能够经由第一进水孔流向下方的湿膜上,以使得湿膜的中部区域获得足够的供水,以更好的浸润整个湿膜,凹陷结构和环形挡筋相互配合能够有效的减少气流对水分布不均的影响,使得湿膜能够均匀的加湿,以优化加湿效果并提高加湿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凹陷结构223的两端部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二进水孔226,第二进水孔226配置成从湿膜222的上方将水引流到湿膜222的端部区域。
具体的,为了更好的均匀加湿湿膜222,还在凹陷结构223中设置第二进水孔226,第二进水孔226布置在凹陷结构223的边缘位置,淋水模块3喷淋的水下落到凹陷结构223中,位于环形挡筋225外侧的水在气流的作用下将流向凹陷结构223端部位置处的第二进水孔226,第二进水孔226将水引流到湿膜222的端面,水将从湿膜222的端部向内浸润内部,配合第一进水孔224的供水,使得湿膜222内外获得充足且均匀的供水。
实施例五,对于电控模块4而言,其内置在外壳1中,为了实现结构紧凑化的设计要求,针对电控模块4进行如下结构设计。
如图3、图4和图20所示,电控模块4包括罩壳42和电控板41,罩壳42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弯折的安装板43,安装板43设置在外壳1的内侧壁上,罩壳42和外壳1之间形成电器腔体,电控板41设置在罩壳42上并位于电器腔体中。
具体的,电控模块4通过罩壳42与外壳1相互配合形成相对独立的电器腔体,并在电器腔体中安装电控板41。由于无需配置独立的电器盒,使得电控模块4与外壳1有效的集成在一起,实现结构紧凑化设计。
通过将电控模块的罩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罩壳与外壳的内部之间形成电器腔体,进而使得电控板布置在电器腔体中以与外部器件隔离开,而由于电控模块整体内置在外壳中,一方面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有利于缩小中央加湿器的整体体积,另一方电控板连接的线缆从外壳的内部布线与相关电器件进行连接,进而避免因线缆外露在外壳的外部而发生破损,通过将电控模块集成在外壳内部,以实现中央加湿器结构紧凑化设计并提高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走线,其中一安装板43上设置有穿线孔44,电控板41上连接的线缆经由穿线孔44伸出至电器腔体的外部。
具体的,对于电控板41上连接的线缆则经由安装板43上设置的穿线孔44伸出至电器腔体的外部以与外部的电器部件进行连接。
其中,设置有穿线孔44的安装板43上还设置有走线挡板45,走线挡板45与安装板43之间形成布线通道,线缆沿布线通道朝向外壳1的下底板方向延伸布线。
具体的,对于从电器腔体引出的线缆通过走线挡板45进行遮挡并保护,使得线缆能够顺着走线挡板45延伸布线,避免线缆从穿线孔44中引出因自身应力影响而翘起。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对电控板41进行维修,还可以在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检修口104,检修口104与电器腔体连通,检修口104上还设置有可拆卸地电器盒盖105。
具体的,通过在外壳1的侧壁设置有检修口104,当需要维修的时候,则将电器盒盖105从检修口104上拆卸下,便可以对电器腔体中的电控板41进行维修操作。
一实施例中,电控模块4还包括风压开关46,风压开关46设置在罩壳42上并位于电器腔体的外部,风压开关46布置在进风口101的一侧,风压开关46与电控板41电连接。
具体的,利用罩壳42来安装风压开关46,进而节省在外壳1中额外配置独立的安装支撑件,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紧凑。罩壳42布置在进风腔体中,并且,罩壳42布置在进风口101的一侧,罩壳42作为安装件来支撑风压开关46。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控模块4还包括温度传感器47和湿度传感器48,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与电控板41电连接,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布置在进风口101的一侧。
具体的,通过在进风口101处配置温度传感器47和湿度传感器48来检测进风口101的气流温度和湿度,以方便控制进行加湿和调温。其中,外壳1上设置有辅助支架49,辅助支架位于进风口101的一侧,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设置在辅助支架上。
实施例六,为了进一步的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如图3、图7、图24和图25所示,还可以配置有辅助加热组件7,辅助加热组件7设置在进风口101和加湿模块2之间,辅助加热组件7配置成对进风口101引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处理。
具体的,辅助加热组件7包括固定支架71、电加热部件72和散热翅片73,固定支架71围绕形成通风口(未标记),散热翅片73设置在固定支架71上并布置在通风口中,电加热部件72与散热翅片73导热连接,固定支架71设置在外壳1的上顶板上并位于进风口101和加湿模块2之间。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进风口101引入的气流将朝向通风口方向流动,由于通风口中设置有散热翅片73,散热翅片73对气流产生的风阻较小,能够满足气流顺畅流动的要求。
而当需要对气流进行加热时,电控板41控制电加热部件72通电加热,电加热部件72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翅片73,以通过散热翅片73对流经的气流进行高效的加热。
通过在固定支架上设置通风口,并在通风口中设置散热翅片,这样,电加热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翅片上进行散热,而从进风口进入到外壳中的空气将经过通风口流向加湿模块,当需要对空气进行加热时,电加热部件通电产生热量,电加热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翅片,以利用散热翅片与流经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翅片有效的增大了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实现提高加湿装置与空气的热交换面积以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支架71的顶部固定设置在上顶板11上,固定支架71的两侧部分布设置有安装座74,散热翅片73设置在两个安装座74之间。
具体的,为了方便安装散热翅片73,则在固定支架71的两侧配置有安装座74,通风口位于两个安装座74之间,散热翅片73则通过安装座74横跨在通风口处。
其中,安装座74上设置有插槽(未标记),散热翅片73的端部插在对应侧的插槽中。
另外,对于电加热部件72而言,其可以采用电加热管、PTC加热杆等部件。而电加热部件72整体呈长条结构,电加热部件72的端部也插在对应侧的插槽中,一方面方便安装固定电加热部件72,另一方面使得电加热部件72能够与散热翅片73更加牢固的贴靠在一起,以确保良好的热传导。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通过固定支架71引导气流流动,则可以在固定支架71上设置有上导流板75,上导流板75朝向进风口101方向延伸,上导流板75设置在通风口的上部。
具体的,上导流板75布置在通风口的上部,能够在上导流板75的作用下引导气流从下方的通风口穿行,以提高换热效率。
同样的,还可以在固定支架71上还设置有下导流板76,下导流板76朝向加湿模块2方向延伸,下导流板76设置在通风口的上部。
具体的,对于从通风口输出的气流,则利用下导流板76引导气流朝上吹向湿膜组件22,以提高送风效率。
实施例七,由于中央空调加湿机由若干组件组成,为了方便工厂阶段模块化快速组装,则不以完整的外壳作为组装基础,而实现模块化分体设计,具体如下。
如图3-图7所示,外壳1包括上顶板11、下底板12和围板,围板设置在下底板12和上顶板11之间,而围板则包括前面板13、后面板14、第一侧立板15和第二侧立板16。前面板13、第二侧立板16、后面板14和第一侧立板15依次连接。
为了满足模块化组装的要求,则进行如下模块化设计:
上顶板11和淋水模块3预先组装形成上盖模组,后面板14上设置有进风法兰17形成后盖模组,前面板13上设置有出风法兰18形成前盖模组,独立安装的下底板12、第一侧立板15、第二侧立板16、加湿模块2、电控模块4;其中,第一侧立板15设置有安装插口103。
上顶板11布置在下底板12的上方,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相对布置并设置在上顶板11和下底板12之间,第一侧立板15设置在上顶板11、下底板12和前面板13之间,第一侧立板15与后面板14之间形成检修口104,第二侧立板16设置在在上顶板11、下底板12、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之间,加湿模块2插在安装插口103中并位于淋水模块3的下方,罩壳42设置在第一侧立板15和后面板14之间。
具体的,在实际组装过程中,上盖模组、后盖模组、前盖模组、加湿模块2和电控模块4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预先的组装。在组装总线上,操作人员将后盖模组、前盖模组、第一侧立板15和第二侧立板16安装在下底板12,以完成主要支撑部件的安装,然后,再将上盖模组安装在顶部。
后盖模组和前盖模组则主要通过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实现与下底板12的连接,整个组装过程方便简单,同样的,上盖模块则主要通过上顶板11与前面板13、后面板14和两个侧立板连接,进而有效的减少现场零部件装配到外壳1中的时间和工序。
通过将不同的功能部件和功能模式预先与形成外壳的板体进行预组装以形成模块化设计,在整个设备进行组装时,则仅需要将组成壳体的各个板体进行现场连接,这样,便可以无需在外壳内部进行现场组装,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组装难度,方便操作人员现场快速组装各个模块以形成吊顶式加湿器,进而提高组装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盖模组还可以进一步的将辅助加热组件7集成安装在上顶板11上,这样,使得上盖模组集成多个功能模块,更有利于减少现场工人逐一装入到外壳1中,降低了组装难度。
实施例八,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加湿模块2中的湿膜组件22进行维护,为此,便需要将加湿模块2从外壳1中拆卸出。在实际安装时,存在用户家中顶部侧向空间较小,这样,便会导致后期维护加湿模块2时,从安装插口103拉出加湿模块2的操作难度增大,为了解决维修便利性较差以及维修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如下结构改进。
如图6所示,下底板12可拆卸地设置在围板的下部,接水盘6设置在下底板12上,水槽21可拆卸地设置在端盖24上。
具体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加湿模块2进行维护时,除了通过安装插口103将加湿模块2从外壳1中拉出外,还可以从外壳1的底部将水槽21和湿膜组件22单独从外壳1中拆卸下。
当需要从外壳1的底部进行拆卸维护时,则将下底板12从围板上拆卸分离下,以露出外壳1内部的加湿模块2,然后,在将水槽21从盖板上单独拆卸下,此时,湿膜组件22将跟随水槽21独立的拆除,而排水泵则依然固定连接在外壳1上的端盖24上。
通过在外壳的围板上设置安装插口,以满足将加湿模块整体从安装插口中拉出以满足更换维护湿膜组件的要求,与此同时,对于侧方操作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外壳的下底板从围板上拆卸下,然后,将水槽连通湿膜组件从端盖上单独拆卸下,以满足更换维护湿膜组件的要求,这样,便可以不受安装空间的限制,根据需要选择维修方式,实现提高加湿器的维修便利性并降低维修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装水槽21,端盖24上设置有安装支架28,安装支架28设置在端盖24的内表面,滑动部件27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支架28上。
具体的,通过在端盖24上设置有安装支架28,安装支架28突出于端盖24的内表面,进而方便从水槽21的底部通过滑动部件27与安装支架28进行连接。而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钉等可拆卸的方式。
例如:安装支架28上设置有横向延伸的安装面,滑动部件27设置有安装孔,安装面上设置有连接孔,紧固螺钉从下方穿过安装孔并螺纹连接在连接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加湿模块2的下方还设置有接水盘6,对于接水盘6而言,为了方便拆装,接水盘6的一边缘可以与前面板13进行连接,而接水盘6的另一个边缘则可以与辅助加热组件7中的固定支架71进行连接。
具体的,在实际组装过程中,接水盘6通过螺钉分别固定连接在前面板13和固定支架71的下部。当需要维护加湿模块2时,则将下底板12、接水盘6先拆卸下,再将水槽21从端盖24上拆卸下。
其中,导风板5的一端部设置在围板的后面板上并位于进风口101的下方,导风板5的另一端部搭接在接水盘6的边缘并夹在导风板5和固定支架71之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卸下底板12,则将下底板12采用分体式设计,即下底板12包括第一底板121和第二底板122,第一底板121靠近进风口101并位于电控模块4的下方,第二底板122靠近出风口102并位于接水盘6的下方,第一底板121和第二底板122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围板的下部,第二底板122搭接在第一底板121的下方。
具体的,当需要维护加湿模块2时,仅需要将第二底板122从外壳1上拆卸下,便可以依次拆卸接水盘6和水槽21,进而无需将整个下底板12拆卸下,更有利于降低拆卸维修的难度。
实施例九,在使用过程中,外壳内外容易因温差而产生凝露,而凝露在外壳上集聚一定程度后便会产生凝露水滴落到用户家中,进而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性较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则针对外壳1进行如下改进。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中央空调加湿机还包括保温组件8,保温组件8包括第一保温件81和第二保温件812,第一保温件81呈板装结构,第二保温件82呈条状结构,上顶板11和/或下底板12上设置有第一保温件81,围板上位于出风口10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保温件82。
具体的,第一保温件81呈保温板结构并平铺在下底板12上和上顶板11上,进而在外壳1的上下表面进行保温处理,以减少在外壳1的外表面形成凝露。
而对于第二保温件82则设置在出风口102的下方并遮盖住围板和下底板12之间的连接部位,
通过在外壳中设置保温组件,第一保温件能够对外壳的上顶板和下底板进行保温处理,进而减少外壳内部的气流对上顶板和下底板造成的冷凝影响,以减少冷凝水的产生,另外,第二保温件将对出风口的下部进行进一步的保温处理,第二保温件一方面可以减少出风口处的围板区域产生的凝露,还可以进一步的对下底板与出风口处围板连接部位进行密封处理,以减少出现漏风的情况发生,实现减少中央中央空调加湿机的外壳表面产生凝露,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保温件82遮盖住围板与下底板12之间所形成的连接部位,第二保温件82的上表面形成导流面821,导流面沿进风口101至出风口102方向倾斜朝下延伸,导流面配置成引导水流流入到接水盘中。
具体的,对于第二保温件82而言,其上表面形成的导流面能够引导出风口102处形成的冷凝水经由导流面导向流到下方的接水盘6中。经由倾斜的导流面对冷凝水进行有效的导向,以减少冷凝水流淌至外壳1的外部。
其中,导流面上还设置有多条导流槽822,导流槽沿进风口101至出风口102方向倾斜朝下延伸。倾斜布置的导流槽能够更好的汇集冷凝水,并使得冷凝水在导流槽822的导向作用下快速的排到接水盘6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二保温件82而言,其上部设置有延伸部823,延伸部的自由端部延伸至接水盘6的上方,延伸部上形成导流面。
具体的,第二保温件82通过在上部形成延伸部823,使得延伸部的边缘能够伸入到接水盘6的上方,进而使得从导流面导向流动的冷凝水能够可靠的流入到接水盘6中。
某些实施例中,上顶板11上设置的第一保温件81还设置有沟槽,沟槽配置成用于容纳淋水模块3的输水管。
具体的,第一保温件81形成的沟槽可以容纳淋水模块3的输水管,进而方便进行水路的布置和定位。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保温组件8包括第三保温件83,第三保温件83呈板装结构并设置在围板的侧部,第三保温件83的表面结构与加湿模块2的对应端部的外轮廓匹配。
具体的,对于围板而言,其配置有第三保温件83以实现侧壁的保温处理,以减少在外壳1的侧壁区域形成冷凝水。
与此同时,第三保温件83的表面则形成与加湿模块2对应端部外轮廓相匹配的表面结构,这样,在加湿模块2装配到位后,使得加湿模块2的端面能够与第三保温件83更加紧密的贴靠在一起,以减小两者之间的间隙大小,进而减少气流经由两者之间的间隙流经,更有利于提高加湿效率。
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三保温件83上设置有与限位部件19匹配的避让孔(未标记),限位部件19穿过避让孔。
实施例十,如图3-图4所示,为了满足整体设备结构紧凑化设计的要求,以有效的缩短整体设备的长度尺寸,方便方便拆卸维护以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则针对外壳1内部各个模块的结构布局进行改进设计,具体为:湿膜组件22沿水槽21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电控模块4和排水泵沿水槽21的宽度方向与湿膜组件22并排布置。
具体的,湿膜组件22、排水泵和电控模块4均设置在外壳1中,并且,电控模块4、湿膜组件22、排水泵三者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布置,这样,便可以充分的利用外壳1的宽度方向来安装各个模块。
一方面,电控模块4集成到外壳1的内部,以充分的利用外壳1的内部空间实现安装,另一方面排水泵沿宽度方向布置在湿膜组件22的一侧,减小加湿模块2的整体长度,整体上缩小了中央空调加湿机的整体长度尺寸。
这样,在用户家中安装时,则可以更好的解决因长度尺寸受限而导致安装困难以及后期维修难度增大的问题。
通过在将电控模块内置在外壳中,可以减少电控模块在外壳外部所额外产生的长度尺寸,另外,在外壳内部,电控模块、湿膜组件和排水泵沿外壳的宽度方向排布设置,可以充分的利用外壳的宽度方向在外壳的内部布置相关器件,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小中央空调加湿机整体的长度尺寸,进而方便中央空调加湿机的现场安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湿膜组件22夹在电控模块4和排水泵之间,电控模块4位于进风口101的一侧,排水泵位于出风口102的一侧。
具体的,为了更加合理的规划内部器件的布局方式 ,则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上,电控模块4、湿膜组件22和排水泵依次布置,电控模块4整体外形较为规整布置在进风口101处以减少对进风侧造成干扰,提高气流流动的顺畅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加湿模块2而言,其从安装插口103中插入到外壳1中中,其外露的端部需要与外壳1进行连接固定锁止,为此,水槽21的一端部设置有端盖24,端盖24上设置有拉手25。
具体的,在将加湿模块2从安装插口103插入到外壳1中后,端盖24将贴靠在外壳1的外侧壁上并遮盖住安装插口103,然后,通过手拧螺栓将端盖24固定连接在外壳1上。
当需要拆卸加湿模块2时,则将手拧螺栓拆卸下,通过拉动拉手25将加湿模块2从外壳1中拉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电控模块4集成在外壳1的内部,占用了外壳1的内部空间进而容易影响进风量。而为了提升整机的进风量,进风腔体中还设置有导风板5,导风板5位于进风口101和加湿模块2之间,导风板5配置成引导从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流向湿膜组件22。
具体的,电控模块4位于进风腔体中,排水泵位于出风腔体;导风板5布置在进风腔体中以对进风口101引入的气流进行导向。在导风板5的作用下,使得进风口101引入的气流导向流向湿膜组件22,导风板5引导气流流动能够减轻气流在外壳1中随意流动,进而减小外壳1内部其他部件对气流造成的风阻,最终实现提高整机的进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安装布置导风板5,则导风板5的一端部布置在进风口101的下方,导风板5由进风口101至湿膜组件22方向倾斜朝上延伸布置。
具体的,导风板5的一端部布置在进风口101的下方,导风板5整体倾斜朝上向湿膜组件22方向延伸,够利用倾斜布置的导风板5更好的将从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引导流向湿膜组件22。
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5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朝上弯折的折边结构51。
具体的,在通过导风板5对气流进行引导过程中,折边结构51分布在导风板5的两侧,进而可以通过折边结构51进一步的对气流进行导向,以阻挡气流流到导风板5的外侧,使得从进风口101引入的气流最大限度的流向加湿组件,以提高送风效率。
实施例十一,由于不同淋水孔距离淋水模块3的进水口的位置不同,导致不同位置处的淋水孔的出水量不同,导致加湿效果较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则针对淋水模块3进行如下改进设计。
如图15-图19所示,淋水模块3包括进水阀门32和淋水器,淋水器31包括下淋水板311、上盖板312和进水管313,下淋水板311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淋水孔301,上盖板312设置在下淋水板311上,上盖板312和下淋水板311之间形成进水腔体,淋水孔301与进水腔体连通,进水管313也与进水腔体连通;其中,下淋水板311上设置有与淋水孔301对应配置的环形凸台314,环形凸台314围绕在淋水孔301的外围,进水管313与进水阀门32连接。
具体的,在下淋水板311上围绕各个淋水孔301设置环形凸台314,这样,在进水管313向进水腔体注入水后,进水腔体内的水位超过环形凸台314后,水流入到环形凸台314围绕的区域才会从淋水孔301输出。这样,便可以有效的减少因淋水孔301距离进水管313的距离不同而造成不同位置淋水孔301的出水量不同,通过在下淋水板311上围绕淋水孔设置环形凸台314,以使得水均匀分配至各个位置处的淋水孔301,提高淋水模块3的淋水分布均匀性,以优化加湿效果并提高加湿效率。
通过在下淋水板上围绕各个淋水孔分别设置环形凸台,进水腔体中的水水位在高于环形凸台后才会流入到对应的淋水孔中并最终对下方的加湿模块进行淋水处理,这样,便可以使得下淋水板上分布在不同位置处的淋水孔均匀的分配水量,进而实现对下方的加湿模块均匀淋水,提高淋水模块的淋水分布均匀性,以优化加湿效果并提高加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板312上还设置有与环形凸台314配合的缓冲凹槽315,缓冲凹槽315设置在对应位置处的环形凸台314的上方,缓冲凹槽315与环形凸台314之间形成间隔。
具体的,缓冲凹槽315一方面形成凹陷空间来满足环形凸台314向上突起的要求,另一方面缓冲凹槽315还可以起到缓冲水流冲击的作用,以使得各个淋水孔301均匀的出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板312和下淋水板311之间形成截面为U型的储水腔。
具体的,淋水板上设置有条形凹槽(未标记),淋水孔301布置在条形凹槽的槽底部,上盖板312形成下凸结构(未标记),下凸结构设置在条形凹槽中,下凸结构和条形凹槽之间形成储水腔。U型的储水腔能够减少其储水量,进而使得进水管313进入的水能够快速填充U型的储水腔,进而实现快速向外通过淋水孔301出水。
其中,为了方便组装淋水器31,下淋水板311上围绕条形凹槽设置有环形筋条316,上盖板312围绕下凸结构设置有环形插槽317,环形筋条316插在环形插槽317中。环形筋条316插入到环形插槽317以实现将下淋水板311和上盖板312组装在一起,而环形筋条316可以粘结在环形插槽317中,以提高密封性。
另外,进水管313与下淋水板311为一体式结构,进而方便注塑一体成型。并且,为了方便安装固定,下淋水板311的两端还设置有连接板318,连接板318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外壳1的上顶板11上。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插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与所述安装插口相对的位置还设置有限位空间;
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槽、湿膜组件和排水泵,所述湿膜组件和所述排水泵设置在所述水槽中,所述水槽的一端部设置有端盖;
淋水模块,所述淋水模块配置有多个用于向下出水的淋水孔;
其中,所述加湿模块可抽插地安装在所述安装插口中,所述端盖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限位空间配置成对经由所述安装插口插入的所述加湿模块的端部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设置有支撑部件,所述水槽的底部设置有滑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沿所述水槽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滑动部件配置成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以支撑所述水槽沿所述支撑部件往复滑动;所述限位空间配置成限制所述加湿模块沿所述外壳的宽度和高度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设置有两个并行布置的所述支撑部件,所述水槽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所述滑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滑动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支撑部件上;
其中,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限位部件,两个所述限位部件之间形成所述限位空间,所述滑动部件的端部与对应的所述支撑部件配合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竖向布置,所述第二限位部横向布置,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滑动部件的外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水槽底部的滑动部件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自由端部设置有朝外侧弯折的第一限位引导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自由端部设置有朝上弯折的第二限位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形成所述限位空间,所述滑动部件端部插在所述限位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空调加湿机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位于所述加湿模块的下方,所述接水盘中还设置有所述支撑部件,所述接水盘上还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排水泵配置成将所述水槽中的水排放到所述接水盘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中还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沿所述接水盘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密封部件配置成在所述加湿模块组装到所述外壳中后所述密封部件贴靠在所述滑动部件的侧部,所述密封部件与邻近所述进风口的所述滑动部件贴靠在一起;其中,所述密封部件的纵截面为C型结构,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接水盘的内侧壁上,所述密封部件形成上下两个条形密封接触部,至少一所述条形密封接触部与所述滑动部件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还包括耐磨部件,所述耐磨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所形成的导向面上,所述滑动部件抵靠在所述耐磨部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央空调加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部件整体呈板状结构,所述耐磨部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耐磨部件上设置有卡爪,所述支撑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爪配合的卡槽,所述耐磨部件通过所述卡爪卡在所述卡槽中配合以卡装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CN202221020804.4U 2022-04-29 2022-04-29 中央空调加湿机 Active CN218120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20804.4U CN218120009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中央空调加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20804.4U CN218120009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中央空调加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20009U true CN218120009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494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20804.4U Active CN218120009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中央空调加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200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57320U (zh) 吊顶式加湿器
CN218120009U (zh) 中央空调加湿机
CN217357322U (zh) 中央加湿器
CN217357325U (zh) 吊挂式加湿器
CN217357324U (zh) 加湿模块及加湿设备
CN218269354U (zh) 中央加湿装置
CN218154609U (zh) 加湿装置
CN217357323U (zh) 加湿器
CN217357321U (zh) 吊顶式加湿设备
CN217817132U (zh) 中央加湿设备
CN218269397U (zh) 中央加湿设备
CN114738877A (zh) 加湿设备
CN110906525A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215723606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5062473U (zh)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1261220U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212751521U (zh) 一种新型防潮除湿配电箱
CN113405154A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KR100696586B1 (ko) 가정용 벽걸이 제습장치구조
CN108613261B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397688U (zh) 基站空调
CN108826465B (zh) 天花机
CN219640353U (zh) 空调器
CN218274758U (zh) 储能机柜
CN217303007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