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9231U -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09231U
CN215909231U CN202121004161.XU CN202121004161U CN215909231U CN 215909231 U CN215909231 U CN 215909231U CN 202121004161 U CN202121004161 U CN 202121004161U CN 215909231 U CN215909231 U CN 215909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omponent
control box
fresh air
electric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041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杰
梁树莉
彭代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0416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09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09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092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所述新风部件包括:壳体组件、风机组件和电控组件,风机组件包括设于壳体组件内的风轮,电控组件设于壳体组件外且安装至壳体组件,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和设于电控盒内的电控板,风机组件的电线穿入电控盒且连接至电控板。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由于新风部件本身包括安装于壳体组件上的电控组件,从而可以缩短风机组件的走线路径,有利于接线操作,而且可以避免走线路径过长存在的电线被刮碰或拉扯的风险,提高接线可靠性和牢靠性,而且可以缩短风机组件的电线长度,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为了实现新风功能,设置有新风部件,新风部件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风机组件中风轮的转动,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以达到向室内送入室外新风的效果。然而,空调器在装配的过程中,将风机组件的电线向空调器的电控部件接线的操作较难,且接线可靠性较难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可以简化风机组件的接线,且接线可靠性较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新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新风口适于与室外连通,所述出风口适于与室内连通;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的风轮,所述风轮适于在工作时使气流从所述新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流动;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外且安装至所述壳体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和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风机组件的电线穿入所述电控盒且连接至所述电控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部件,由于新风部件本身包括安装于壳体组件上的电控组件,从而可以缩短风机组件的走线路径,有利于接线操作,而且可以避免走线路径过长存在的电线被刮碰或拉扯的风险,提高接线可靠性和牢靠性,而且可以缩短风机组件的电线长度,降低成本。此外,由于电控组件位于壳体组件外,从而避免电控组件占用壳体组件内的空间,避免对壳体组件内的气流流动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位于壳体组件外的电控组件可以在无需拆开壳体组件的情况下,在壳体组件外部进行电路测试和维修,从而简化了对电控组件进行维修和测试的操作,并且由于壳体组件无需拆卸和重新组装,从而可以保证壳体组件限定出的风道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定位结构、连接结构和限位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和所述限位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电控盒的宽度两侧,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电控盒的长度一侧,所述电控盒上具有定位部和连接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定位结构沿所述电控盒的长度方向插接定位,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结构沿所述电控盒的厚度方向搭接且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结构止挡限位在所述电控盒的远离所述连接结构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离心风机蜗壳,所述离心风机蜗壳包括蜗壳部和扩散部,所述扩散部和所述蜗壳部连接处形成有蜗舌部,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蜗壳部的径向上的一侧,所述电控盒的长度方向为从所述蜗壳部到所述扩散部的方向,所述电控盒的厚度方向为所述离心风机蜗壳的轴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包括可拆分的盒体和盒盖,所述盒体限定出安装腔和安装口,所述电控板适于由所述安装口装入所述安装腔,所述盒盖盖设于所述安装口,其中,所述盒体和所述盒盖均包括内层壳和外层壳,所述外层壳为防火金属壳,所述内层壳为阻燃塑料壳,所述外层壳覆盖于所述内层壳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体的内层壳与所述盒体的外层壳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卡扣连接,所述盒盖的内层壳与所述盒盖的外层壳通过第二卡扣组件卡扣连接,所述盒体的内层壳与所述盒盖的内层壳通过第三卡扣组件卡扣连接,所述第一卡扣组件、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和所述第三卡扣组件沿所述安装口的周向间隔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上具有沿所述电控盒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所述电控盒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电控盒内的空间划分为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接线孔和所述第二接线孔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接线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接线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隔板上具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避让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室内具有第一线扣,所述第二腔室内具有第二线扣,所述第一线扣低于所述电控板上的第一接电插接端,在所述电控盒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线扣位于所述避让开口的远离所述第二接线孔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的电线穿入所述电控盒且连接至所述电控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调温装置、加湿装置、净化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电线穿入所述电控盒且连接至所述电控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下排列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内形成有安装所述风轮的风机风道,所述上壳体内形成有与所述风机风道的出口连通的出风风道,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电控组件安装于所述下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温度调节部件,所述温度调节部件包括换热组件和通风组件;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电控部件,所述温度调节部件的电线连接至所述电控部件,从所述电控部件引出的电线穿入所述电控盒且连接至所述电控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可以简化空调器整体的走线,提高空调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空调柜机且包括机壳部件,所述温度调节部件和所述新风部件均设于所述机壳部件内,且分别安装至所述机壳部件,所述温度调节部件位于所述新风部件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爆炸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装配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电控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电控组件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盒体的爆炸图;
图8是图6中所示的盒盖的爆炸图;
图9是图5中所示的电控组件的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空调器的立体图;
图12-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在三种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新风部件100;
壳体组件1;新风口111;出风口112;回风口113;
上壳体121;下壳体122;
定位结构13;连接结构14;限位结构15;支撑结构16;
离心风机蜗壳17;蜗壳部171;扩散部172;蜗舌部173;
风机组件2;
电控组件3;电控板30;电控盒31;定位部311;连接部312;
安装腔3101;安装口3102;
第一腔室313;第二腔室314;
盒体32;盒盖33;内层壳341;外层壳342;
第一卡扣组件351;第二卡扣组件352;第三卡扣组件353;
第一接线孔361;第二接线孔362;
隔板371;避让缺口372;
第一线扣381;第二线扣382;
第一电线41;第二电线42;空气处理组件6;
第一控制阀91;第二控制阀92;第三控制阀93;
第四控制阀94;切换阀组95;
温度调节部件200;
换热组件51;通风组件52;
机壳部件300;
前壳71;后壳72;底壳73;顶壳74;出风框75;
空调出风口81;导风组件82;空调回风口83;新风出口84;
电控部件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新风部件10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风机组件2和电控组件3,壳体组件1上具有新风口111和出风口112,新风口111适于与室外连通,出风口112适于与室内连通,风机组件2包括设于壳体组件1内的风轮,风轮适于在工作时使气流从新风口111向出风口112流动,当新风口111敞开、出风口112敞开、且新风口111和出风口 112连通时,当风轮转动时,室外新风可以通过新风口111进入壳体组件1内,然后通过出风口112送出到室内,从而实现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的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控组件3设于壳体组件1外且安装至壳体组件1,电控组件3 包括电控盒31和设于电控盒31内的电控板30(结合图9),风机组件2的电线穿入电控盒31且连接至电控板30。由此,由于新风部件100本身包括了安装于壳体组件1上的电控组件3,从而可以缩短风机组件2的走线路径,避免走线路径过长存在的电线被刮碰或拉扯的风险,以提高风机组件2的接线可靠性和牢靠性。而且由于走线路径较短,在装配过程中,可以降低风机组件2的电线向电控板30接线的操作难度,提高操作效率,并且,可以缩短风机组件2的电线的长度,降低成本。
此外,由于电控组件3位于壳体组件1外,从而避免电控组件3占用壳体组件1内的空间,避免对壳体组件1内的气流流动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位于壳体组件1之外的电控组件3,可以在壳体组件1外部进行电路测试和维修,无需拆开壳体组件1,从而简化了对电控组件3进行维修和测试的操作,并且由于壳体组件1无需拆卸和重新组装,从而可以保证壳体组件1限定出的风道的密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2还可以包括电机,电机可以位于壳体组件1 内部和/或外部,电机与风轮相连,以驱动风轮转动,此时,电机的电线可以为风机组件2 的电线,当将电机的电线穿入电控盒31且连接至电控板30时,电控板30可以控制电机的工作,从而实现电机对风轮驱动的控制。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通过更加复杂的方式控制风轮转动,这里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电控板30不限于仅连接风机组件2的电线,例如电控板30还可以连接新风部件100内的其他用电组件的电线。例如,当新风部件100的全部电线均连接至电控板30,且当新风部件100应用于送风设备,如空调器1000或空气净化器等时,新风部件100与送风设备的电控部件400只需采用一根电线连接即可,这根电线还可以是从送风设备的电控部件400扯出的,因此,当新风部件100具有多根接电线时,由于多根接电线都可以连接至新风部件100本身的电控板30上,从而无需将多根接电线分别向送风设备的电控部件400拉线连接,从而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新风部件100与送风设备的电控部件400 的接电工序,并且整个新风部件100组装完成后,不具有外露且无连接的接电线,在向送风设备的组装线运输整个新风部件100的过程中,可以避免造成这些接电线被拉扯损坏,以及可以避免这些接电线受拉扯造成新风部件100内对应的零部件被拉扯窜动等问题,从而保证新风部件100整体的可靠性。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空气处理组件6,空气处理组件6包括调温装置、加湿装置、净化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空气处理组件6设于壳体组件1,从而可以对壳体组件1内流通的气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改善气流状态,使得供送到室内的气流可以更加符合用户实际需求。
例如,调温装置可以对气流进行加热,例如在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时候,或者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温度时,可以采用调温装置对气流温度进行调节,其中,调温装置的具体构成和具体功能不限,例如可以仅具有加热功能、或者仅具有降温功能、或者可以兼具加热和降温双重功能。
例如,加湿装置可以对气流进行加湿,例如在室外空气较为干燥,或者室内空气较为干燥,希望增加室内湿度时,都可以利用加湿装置对气流进行加湿,其中,加湿装置的具体构成和类型不限,可以采用湿膜加湿、雾化加湿等等。
例如,净化装置可以对气流进行净化,净化装置的具体构成和类型不限,可以采用滤网过滤净化、采用紫外灯杀菌净化等等。当仅采用滤网净化时,净化装置可以不具有电线,而当采用其他用电装置净化时,则净化装置具有电线。
需要说明的是,调温装置、加湿装置、净化装置与壳体组件1的相对位置不限,可以根据相应的工作原理设置在壳体组件1内或者外,且与壳体组件1的相对位置不限,例如可以位于风轮的上游或者下游等等,这里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组件6的电线可以穿入电控盒31且连接至电控板30。由此,可以避免空气处理组件6的电线,如调温装置的电线、加湿装置的电线、净化装置的电线,在壳体组件1外露且自由,避免将这些电线分别向送风设备的电控部件400 拉线连接,而且在向送风设备的组装线运输整个新风部件100的过程中,可以避免造成这些自由的接电线的拉扯损坏,以及可以避免调温装置的电线受拉扯造成调温装置被拉扯窜动等问题,避免加湿装置的电线受拉扯造成加湿装置被拉扯窜动等问题,避免净化装置的电线受拉扯造成净化装置被拉扯窜动等问题,从而保证新风部件100整体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组件1可以包括上下排列的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下壳体122内形成有安装风轮的风机风道,上壳体121内形成有与风机风道的出口连通的出风风道,空气处理组件6的至少部分设于出风风道内,电控组件3安装于下壳体122。由此,通过将电控组件3设于下壳体122,从而可以使得新风部件100整体的重心较为稳定,提高其安装的稳定性。并且,通过将出风风道设置在风机风道的上方,有利于保证出风高度较高,在送出到室内时,可以更加充分地在室内扩散,更加快捷地调节室内空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阀门组件,阀门组件设于壳体组件1,且用于调控相应位置的气流流动、例如阻断和放通、或者调大小等,阀门组件的电线穿入电控盒31且连接至电控板30。由此,可以避免阀门组件的电线,在壳体组件1外露且自由,避免将阀门组件的电线向送风设备的电控部件400拉线连接,而且在向送风设备的组装线运输整个新风部件100的过程中,可以避免造成这些自由的接电线的拉扯损坏,以及可以避免阀门组件的电线受拉扯造成阀门组件被拉扯窜动等问题,从而保证新风部件100整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阀门组件的设置位置不限,可以根据新风部件100的功能具体设定。例如,阀门组件可以包括设于新风口111处,以控制新风口111开关的第一控制阀91。又例如,阀门组件可以包括设于出风口112处,以控制出风口112开关的第二控制阀92。再例如,阀门组件可以包括设于新风口111和出风口112之间,以控制新风口111与出风口 112连通和阻断的第三控制阀93。当第一控制阀91、第二控制阀92和第三控制阀93均打开时,新风口111敞开、出风口112敞开、且新风口111和出风口112连通,当风轮转动时,室外新风可以通过新风口111进入壳体组件1内,然后通过出风口112送出到室内,从而实现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的效果(如图12所示)。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壳体组件1上还可以具有除新风口111和出风口112之外的其他通气口,例如还可以具有与室内连通的回风口113,回风口113适于与出风口112和新风口111中的至少一个连通。当回风口113与出风口112连通时,室内的空气可以进入壳体组件1,经过空气处理组件6处理,然后通过出风口112再回到室内,从而可以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如图13所示)。当回风口113与新风口111连通时,室内的空气可以进入壳体组件1,然后通过新风口111排出到室外,从而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到室外(如图14所示)。
因此,阀门组件还可以包括切换阀组95,切换阀组95用于切换回风口113与出风口112连通、还是与新风口111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切换阀组所包括的控制阀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壳体组件1内的风道设计,这里不作赘述。此外,阀门组件还可以包括设于回风口113处,以控制回风口113开关的第四控制阀94。当然,阀门组件也可以同时包括上述第一控制阀91、第二控制阀92、第三控制阀93、第四控制阀94、以及切换阀组中的至少两个。此外,各控制阀的具体结构形状不限,可以为单板片式阀门、多板片百叶式阀门等等,可以根据其所在空间具体设计,这里不作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组件3的具体结构和安装定位。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组件1上具有定位结构13、连接结构14和限位结构15,限位结构15和连接结构14分别位于电控盒31的宽度两侧,定位结构13位于电控盒31的长度一侧,电控盒31上具有定位部311和连接部312,定位部311与定位结构13沿电控盒 31的长度方向插接定位,连接部312与连接结构14沿电控盒31的厚度方向搭接且通过连接件(如螺钉、螺栓等)固定连接,限位结构15止挡限位在电控盒31的远离连接结构14 的一侧。
由此,通过在电控盒31的宽度两侧分别设置定限位结构15和连接结构14,当连接结构14和连接部312通过连接件的连接、以及限位结构15对电控盒31实施止挡限位时,可以有效地限制电控盒31相对壳体组件1沿电控盒31的宽度方向运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在电控盒31的长度一侧设置定位部311与定位结构13的配合,可以有效地限制电控盒 31相对壳体组件1沿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运动。简言之,通过设置上述位置分布的定位结构13、连接结构14和限位结构15,可以实现在电控盒31外的三点定位(即定位结构 13处、连接结构14处和限位结构15处),可以有效地限制电控盒31相对壳体组件1的运动。而且,仅需采用一个连接件,从而不但可以降低连接件的使用数量,而且可以简化装配和拆卸步骤,有利于拆装操作。
此外,由于定位结构13与定位部311沿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插接配合,而限位结构15止挡在电控盒31宽度方向上的远离连接结构14的一侧,并且连接部312与连接结构14 沿电控盒31的厚度方向搭接,从而装配时非常容易,在将定位结构13与定位部311插接到位时,可以将电控盒31向限位结构15方向移动至贴靠,连接部312与连接结构14自动搭接对准,由此,三个位置的配合分别沿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因此装配时三个位置的配合互不影响,操作非常方便,设计非常巧妙。例如,如果将连接部312与连接结构14设计成沿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搭接时,会影响定位部311与定位结构13沿电控盒 31的长度方向插接,如果将连接部312与连接结构14设计成沿电控盒31的宽度方向搭接时,会影响限位结构15与电控盒31沿电控盒31的宽度方向配合。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限位结构15可以为沿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板,限位板的延伸长度超过电控盒31长度的50%,从而可以在整个长度方向上较好地起到止挡限位作用。而且,限位结构15便于加工,也便于与电控盒31止挡配合。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示例中,限位结构15还可以包括沿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限位挡块。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连接结构14可以为螺钉柱,连接部312可以为螺钉板,螺钉沿电控盒31的厚度方向穿过螺钉板后,螺纹连接至螺钉柱,从而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连接部312与连接结构14的固定连接,操作非常简单快捷。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连接结构14和连接部312还可以均为螺钉板,此时,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紧固连接。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定位结构13可以为定位凹槽,定位部311可以为定位凸起,定位凸起沿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插入定位凹槽,可以实现定位配合,并且,在拿着电控盒31安装时,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定位凸起的位置,从而可以很容易地将定位凸起插入定位凹槽内,提高操作的可视性和操作效率。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将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的位置互换,也可以实现插接定位配合,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组件1还可以包括支撑结构16,支撑结构16可以支撑在电控盒31的厚度一侧,此时,连接部312和连接结构14可以沿着从电控盒31到支撑结构16的方向依次设置搭接,由此,在沿着电控盒31的厚度方向移动电控盒31,以将电控盒31支撑在支撑结构16上时,连接部312可以顺势搭接在搭接结构上,从而可以在保证电控盒31装配的前提下,在电控盒31的厚度方向上对电控盒31实现支撑,从而可以提高连接部312和连接结构14的配合可靠性,以及定位结构13与定位部311的配合可靠性,避免电控盒31在厚度方向上悬空设置,当电控盒31相对壳体组件1沿电控盒31的厚度方向振动时,引发连接部312、连接结构14、定位结构13、定位部311受振动断裂等问题。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壳体组件1也可以不具有上述支撑结构16,此时,电控盒31的厚度一侧与壳体组件1之间可以不接触,从而有利于电控盒31的散热,避免电控盒31将热量向壳体组件1内的气流传导,保证壳体组件1内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组件1包括离心风机蜗壳17,离心风机蜗壳17包括蜗壳部171和扩散部172,扩散部172的入口与蜗壳部171的出口相连,扩散部172和蜗壳部171连接处形成有蜗舌部173,电控盒31设于蜗壳部171的径向上的一侧,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为从蜗壳部171到扩散部172的方向,电控盒31的厚度方向为离心风机蜗壳17的轴向。
由此,可以恰好利用壳体组件1外观面上的此处空余空间,巧妙地完成电控盒31的安装和布置,从而可以尽量保证新风部件100的整体外观小巧,利于向送风设备的应用。更为具体地说,实际上,对于壳体组件1来说,由于构造出离心风机蜗壳17,从而在上述设置电控盒31的位置,本身是壳体组件1构造出离心风机蜗壳17之后,形成在离心风机蜗壳17外周的空余空间,将电控盒31巧妙设置在此处,可以改善或避免电控盒31在离心风机蜗壳17的轴向和径向上凸出于壳体组件1本身所占据的最小长方体空间。
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作从蜗壳部171的中心到扩散部172的中心的连线,蜗舌部173与电控盒31位于该连线所在直线的同侧。由于形成蜗舌部173会呈现凹陷空间,从而将电控盒31设于此处,可以进一步避让电控盒31,使得电控盒31可以向靠近蜗舌部173 的方向延展,提升电控盒31的容积。
例如在图1和图2所示的示例中,风机组件2所包括的风轮为离心风轮,如单离心风轮、或双离心风轮等,离心风轮的轴向为前后方向,因此离心风机蜗壳17的轴向也为前后方向,扩散部172位于蜗壳部171的上方,扩散部172的底部敞开为扩散部172的入口,扩散部172的顶部敞开为扩散部172的出口,蜗壳部171的顶部敞开为蜗壳部171的出口,当扩散部172设置在蜗壳部171的上方时,扩散部172的底部入口与蜗壳部171的顶部出口连通,扩散部172的底部入口与蜗壳部171的顶部出口连接位置的右侧形成为蜗舌部173,蜗壳部171内循环流动的部分气流可以在蜗舌部173的作用下向扩散部172流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蜗舌部173的作用是用来防止部分气体在蜗壳部171内循环流动,这里不作赘述。
此时,电控盒31设置在蜗壳部171的右侧,且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电控盒31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电控盒31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电控盒31的左侧设有连接部312,连接部312搭接在蜗壳部171上的连接结构14的前侧,电控盒31的右侧被限位结构15止挡限位,电控盒31的上部具有定位与定位部311上方的定位结构13沿上下方向插接,定位结构13可以为定位凸起且向上插入形成为定位凹槽的定位结构13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电控盒31可以包括可拆分的盒体 32和盒盖33,盒体32限定出安装腔3101和安装口3102,电控板30适于由安装口3102 装入安装腔3101,盒盖33盖设于安装口3102,结合图7和图8,盒体32和盒盖33均包括内层壳341和外层壳342,外层壳342为防火金属壳,内层壳341为阻燃塑料壳,外层壳342覆盖于内层壳341外。即盒体32的外层壳342和盒盖33的外层壳342均为防火金属壳,盒体32的内层壳341和盒盖33的内层壳341均为阻燃塑料壳,盒体32的外层壳 342覆盖在盒体32的内层壳341外,盒盖33的外层壳342覆盖在盒盖33的内层壳341外。
由此,无论是电控盒31的盒盖33还是盒体32,由于都采用内外双层壳的设计,其中外层壳342为防火金属壳,内层壳341为阻燃塑料壳,从而可以提高盒盖33和盒体32的防火性,避免电控板30着火烧损电控盒31引发的安全隐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防火金属具体有哪些,阻燃塑料具体有哪些,因此不作赘述。
并且,将电控盒31拆分为盒体32和盒盖33两部分,在将盒体32与盒体32拆分开时,也不会影响内层壳341与外层壳342的配合,从而在将盒体32与盒体32重新装配好时,依旧能够保证电控盒31原有的防火性。此外,由于盒体32为具有安装口3102的敞开形式,从而可以采用一块完整的钣金制作盒体32的外层防火金属壳,一方面可以避免多块钣金拼接造成的覆盖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多块钣金拼接的工序复杂问题。同时,盒盖33 可以为大体平板形式,从而也可以采用一块完整的钣金制作盒盖33的外层防火金属壳,一方面可以避免多块钣金拼接造成的覆盖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多块钣金拼接的工序复杂问题。
可选地,可以将上述与壳体组件1装配的连接部312和定位部311均加工在盒盖33的内层壳341上,从而在打开盒盖33时,盒体32依然能够保持安装在壳体组件1上。并且,由于盒盖33的内层壳341为阻燃塑料材质,从而方便在其上加工各种形状要求的连接部 312和定位部3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盒体32的内层壳341与盒体32的外层壳342通过第一卡扣组件351卡扣连接,即盒体32的内层壳341与盒体32的外层壳342 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卡扣组件351卡扣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盒体32的内层壳341和盒体32 的外层壳342的快速装配。如图8所示,盒盖33的内层壳341与盒盖33的外层壳342通过第二卡扣组件352卡扣连接,即盒盖33的内层壳341与盒盖33的外层壳342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卡扣组件352卡扣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盒盖33的内层壳341和盒盖33的外层壳 342的快速装配。如图6所示,盒体32的内层壳341与盒盖33的内层壳341通过第三卡扣组件353卡扣连接,即盒体32的内层壳341与盒盖33的内层壳341通过至少一个第三卡扣组件353卡扣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盒体32的内层壳341与盒盖33的内层壳341的快速装配,进而可以实现盒体32和盒盖33的装配。
如图5所示,第一卡扣组件351、第二卡扣组件352和第三卡扣组件353沿安装口3102 的周向间隔开设置,从而可以在将第一卡扣组件351、第二卡扣组件352和第三卡扣组件 353均集中在安装口3102边缘时,避免第一卡扣组件351、第二卡扣组件352和第三卡扣组件353相互干涉影响。其中,当将第一卡扣组件351和第二卡扣组件352均设在安装口3102边缘时,从而有利于采用一块完整的钣金制作盒体32的外层壳342并与盒体32的内层壳341连接,而且有利于采用一块完整的钣金制作盒盖33的外层壳342并与盒盖33的内层壳34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扣组件351、第二卡扣组件352和第三卡扣组件353的具体结构形式以及数量不限,例如第一卡扣组件351可以为多个,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卡扣和卡孔、或者至少一个包括卡勾和卡槽等。例如第二卡扣组件352可以为多个,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卡扣和卡孔、或者至少一个包括卡勾和卡槽等。例如第三卡扣组件353可以为多个,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卡扣和卡孔、或者至少一个包括卡勾和卡槽等。由此,即有利于加工,有利于装配,设计灵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9所示,电控盒31上具有沿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一接线孔361和第二接线孔362,电控盒31内设有隔板371,隔板371将电控盒31内的空间划分为位于隔板371两侧的第一腔室313和第二腔室314,第一接线孔361和第二接线孔362分别位于隔板371的两侧,第一接线孔361与第一腔室313 连通,第二接线孔362与第二腔室314连通,电控板30设于第一腔室313,隔板371上具有连通第一腔室313和第二腔室314的避让开口372。
由此,从第一接线孔361伸入电控盒31内的电线(如图9中所示的第一电线41)可以进入到第一腔室313,然后连接至第一腔室313内的电控板30,从第二接线孔362伸入电控盒31内的电线(如图9中所示的第二电线42)可以进入到第二腔室314,然后穿过隔板 371上的避让开口372进入第一腔室313,然后连接至电控板30。
例如,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接线孔361位于第二接线孔362的上方,第一腔室313位于第二腔室314的上方。当电控盒31的外部环境具有冷空气时,由于冷空气较重,具有向下沉积的特点,大部分气流容易从下方的第二接线孔362进入第二腔室314,但是,由于电控板30位于第二腔室314上方的第一腔室313,从而进入第二腔室314的冷空气可以较大程度地被隔板371阻挡,避免冷空气进入电控盒31内直接冲击到电控板30 上,造成电控板30上形成冷凝水造成电控板30失灵、甚至损坏等问题,从而提高电控组件3的工作可靠性。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接线孔361的开口面积设置为小于第二接线孔362 的开口面积,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从第一接线孔361直接进入第一腔室313内的冷空气的量,进而更好地避免电控板30上形成冷凝水的问题,同时,由于第二接线孔362的开口面积相对较大,可以满足多条电线的接线要求。
例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当壳体组件1包括离心风机蜗壳17,离心风机蜗壳17包括蜗壳部171和扩散部172,扩散部172设置在蜗壳部171的上方,扩散部172的底部入口与蜗壳部171的顶部出口连接位置的右侧形成为蜗舌部173时,电控盒31设置在蜗壳部 171的右侧,且电控盒31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电控盒31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电控盒31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此时,电控盒31的底部的空间较为充足,可以布置更多的电线,将这些电线都通过较为靠下的第二接线孔362接入电控盒3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走线的可操作性和简便性。
例如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新风部件100可以包括上述空气处理组件6,空气处理组件 6包括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电线以及电控装置的电线由第一接线孔361伸入电控盒31,新风部件100的其他电线由第二接线孔362伸入电控盒31,同时,新风部件100所应用的送风设备的电控部件400可以引出电线并也由第二接线孔362伸入电控盒31,从而可以满足接线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腔室313内具有第一线扣381,第一线扣381低于电控板30上的第一接电插接端。由此,当第一电线41有第一接线孔361伸入第一腔室313内后,可以绕过第一线扣381,然后连接至电控板30上的第一接电插接端,这样,由于第一线扣381低于第一接电插接端,从而第一电线41可以从第一线扣381向上延伸到达第一接电插接端,从而即便第一电线41上形成有冷凝水,也不会沿着第一电线 41从第一线扣381流到第一接电插接端,或者说,第一电线41上形成的冷凝水可以向较低处的第一线扣381位置汇聚,进而避免冷凝水造成电控板30失灵、甚至损坏等问题,从而提高电控组件3的工作可靠性。并且,当从外侧向上拉扯第一电线41时,第一电线41 可以向第一线扣381施力,从而避免将第一电线41直接从电控板30上扯下,从而保证第一电线41与电控板30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腔室314内具有第二线扣382,在电控盒31的宽度方向上,第二线扣382位于避让开口372的远离第二接线孔362的一侧,例如,电控板30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接线孔362位于电控盒31的左侧,避让开口 372位于盒体32内,第二线扣382位于避让开口372的左侧。由此,当第二电线42由左侧的第二接线孔362伸入第二腔室314内时,先要向右侧延伸与第二线扣382配合,再向左侧延伸经过避让开口372,从而形成折返路径(例如图9所示),这样,当从外侧拉扯第二电线42时,第二电线42可以向第二线扣382施力,从而避免将第二电线42直接从电控板30上扯下,从而保证第二电线42与电控板30的连接可靠性。并且,即便第二电线 42上形成有冷凝水,也不会沿着第二电线42流到电控板30,或者说,第二电线42上形成的冷凝水可以向较低处的第二线扣382位置汇聚,进而避免冷凝水造成电控板30失灵、甚至损坏等问题,从而提高电控组件3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控板30位于第一腔室313内且与第一接线孔361位于电控盒31的宽度两侧,例如图9中所示,第一接线孔361位于电控盒31的左侧壁上,电控板30位于第一腔室313内的右侧。由此,可以拉远从第一接线孔361到电控盒31的距离,降低冷空气进入电控盒31内直接冲击到电控板30上,造成电控板30上形成冷凝水造成电控板30失灵、甚至损坏等问题,从而提高电控组件3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接线孔361和第二接线孔362均位于电控盒31的宽度同侧,从而方便走线操作。电控板30位于第一腔室313内,且与第一接线孔361位于电控盒31的宽度两侧,例如图9中所示,第一接线孔361和第二接线孔 362均位于电控盒31的左侧壁上,电控板30位于第一腔室313内的右侧。第一线扣381 位于电控盒31内的左侧壁上,且低于第一接线孔361,第一线扣381限定出朝向左侧敞开的捋线槽,隔板371的左部具有避让开口372,第二线扣382位于电控盒31内的右侧壁上以位于避让开口372的右侧,第二线扣382限定出朝向右侧敞开的捋线槽。第一电线41进入第一接线孔361后,先向下延伸,由第一线扣381的左侧敞开侧进入第一线扣381限定出的捋线槽,被第一线扣381右侧、前侧、后侧的挡壁止挡,然后向上延伸连接至电控板 30。第二电线42进入第二接线孔362后,先向右延伸,由第二线扣382的右侧敞开侧进入第二线扣382限定出的捋线槽,被第二线扣382左侧、前侧、后侧的挡壁止挡,然后向上、向左延伸经过避让开口372进入第一腔室313,然后连接至电控板30。由此,方便走线连接,且电线不易受拉扯而从电控板30上扯掉,且电控板30不易被冷凝水侵害,从而提高电控组件3的可靠性。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10和图11所示,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温度调节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新风部件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温度调节部件200包括换热组件 51和通风组件52,温度调节部件200用于调节空气温度,需要说明的是,通风组件52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包括贯流风机、轴流风机、斜流风机等等。另外,换热组件51 可以包括换热器和/或电辅热等。
因此,可以使得空调器1000具有新风功能。并且,由于新风部件100本身包括了安装于组件上的电控组件3,从而可以缩短风机组件2的走线路径,避免走线路径过长存在的电线被刮碰或拉扯的风险,以提高风机组件2的安装稳定性和工作可靠性。而且由于走线路径较短,在装配过程中,可以降低风机组件2的电线向电控板30接线的操作难度,提高操作效率,并且,可以缩短风机组件2的电线的长度,降低成本。此外,由于电控组件3 位于壳体组件1外,从而避免电控组件3占用壳体组件1内的空间,避免对壳体组件1内的气流流动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位于壳体组件1之外的电控组件3,可以直接在壳体组件1外部进行电路测试和维修,无需拆开壳体组件1,从而简化了对电控组件3进行维修和测试的操作,并且由于壳体组件1无需拆卸和重新组装,从而可以保证壳体组件1限定出的风道的密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电控部件400,温度调节部件 200的电线连接至电控部件400,从电控部件400引出的电线穿入电控盒31且连接至电控板30。可以理解的是,电控部件400内也具有电控板,与温度调节部件200的电线连接以对温度调节部件200进行控制。此外,电控部件400除了与空调器1000中的温度调节部件 200和新风部件100电连接以外,还可以与其他用电部件,例如导风板、开关门、显示屏等电连接,以实现对应的控制,这里不作赘述。
因此,当新风部件100具有多根接电线时,由于多根接电线都可以连接至新风部件100 本身的电控板30上,从而无需将多根接电线分别向送风设备的电控部件400拉线连接,从而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新风部件100与送风设备的电控部件400的接电工序,并且整个新风部件100组装完成后,不具有外露且自由的接电线,在向送风设备的组装线运输整个新风部件100的过程中,可以避免造成这些自由的接电线的拉扯损坏,以及可以避免这些接电线受拉扯造成新风部件100内对应的零部件被拉扯窜动等问题,从而保证新风部件100 整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空调分体机,或者是空调一体机,其中,空调分体机可以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空气换热部件和新风部件100均可以设于室内机,其中,空调一体机可以为移动空调或窗机等。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部件100在空调器1000上的设置位置不限,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新风部件100应用于空调柜机时,可以在空调柜机的机身下侧设置新风部件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为空调柜机且包括机壳部件300,温度调节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均设于机壳部件300内,且分别安装至机壳部件300,温度调节部件200位于新风部件100的上方。由此,可以保证换热空气的出风高度,并且可以使得整机重心较低,提高整机的安放稳定性,避免整机倾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机壳部件300可以包括前壳71、后壳72、底壳73、顶壳74、出风框75等,前壳71可以由一块或多块组成,并设置有空调出风口81,对应空调出风口81设置有导风组件82,用来打开或者关闭空调出风口81,后壳72由一块或多块组成,设置有空调回风口83,空调回风口83设置有空调回风格栅和滤网。空调出风口81作为温度调节部件200的出风口与室内连通,空调回风口83作为温度调节部件200的进风口与室内连通。前壳71和/或后壳72的中部或下部具有新风出口84,与新风部件100的出风口112对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壳72内的两侧设置有立柱,用来安装固定温度调节部件200、以及新风部件100及电控部件400等,后壳72内侧可以设置导向密封结构,新风部件100与导向密封结构导向滑移配合,从而方便新风部件100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风道部件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除了应用于空调器1000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送风功能的设备,例如空气净化器等,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新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新风口适于与室外连通,所述出风口适于与室内连通;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的风轮,所述风轮适于在工作时使气流从所述新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流动;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外且安装至所述壳体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和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风机组件的电线穿入所述电控盒且连接至所述电控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定位结构、连接结构和限位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和所述限位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电控盒的宽度两侧,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电控盒的长度一侧,所述电控盒上具有定位部和连接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定位结构沿所述电控盒的长度方向插接定位,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结构沿所述电控盒的厚度方向搭接且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结构止挡限位在所述电控盒的远离所述连接结构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离心风机蜗壳,所述离心风机蜗壳包括蜗壳部和扩散部,所述扩散部和所述蜗壳部连接处形成有蜗舌部,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蜗壳部的径向上的一侧,所述电控盒的长度方向为从所述蜗壳部到所述扩散部的方向,所述电控盒的厚度方向为所述离心风机蜗壳的轴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可拆分的盒体和盒盖,所述盒体限定出安装腔和安装口,所述电控板适于由所述安装口装入所述安装腔,所述盒盖盖设于所述安装口,其中,所述盒体和所述盒盖均包括内层壳和外层壳,所述外层壳为防火金属壳,所述内层壳为阻燃塑料壳,所述外层壳覆盖于所述内层壳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内层壳与所述盒体的外层壳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卡扣连接,所述盒盖的内层壳与所述盒盖的外层壳通过第二卡扣组件卡扣连接,所述盒体的内层壳与所述盒盖的内层壳通过第三卡扣组件卡扣连接,所述第一卡扣组件、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和所述第三卡扣组件沿所述安装口的周向间隔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上具有沿所述电控盒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所述电控盒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电控盒内的空间划分为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接线孔和所述第二接线孔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接线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接线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电控板设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隔板上具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避让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具有第一线扣,所述第二腔室内具有第二线扣,所述第一线扣低于所述电控板上的第一接电插接端,在所述电控盒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线扣位于所述避让开口的远离所述第二接线孔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的电线穿入所述电控盒且连接至所述电控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调温装置、加湿装置、净化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电线穿入所述电控盒且连接至所述电控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下排列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内形成有安装所述风轮的风机风道,所述上壳体内形成有与所述风机风道的出口连通的出风风道,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电控组件安装于所述下壳体。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度调节部件,所述温度调节部件包括换热组件和通风组件;
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部件;
电控部件,所述温度调节部件的电线连接至所述电控部件,从所述电控部件引出的电线穿入所述电控盒且连接至所述电控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空调柜机且包括机壳部件,所述温度调节部件和所述新风部件均设于所述机壳部件内,且分别安装至所述机壳部件,所述温度调节部件位于所述新风部件的上方。
CN202121004161.XU 2021-05-11 2021-05-11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5909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4161.XU CN215909231U (zh) 2021-05-11 2021-05-11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4161.XU CN215909231U (zh) 2021-05-11 2021-05-11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09231U true CN215909231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86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04161.XU Active CN215909231U (zh) 2021-05-11 2021-05-11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092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79138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EP1788317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20060050950A (ko) 천정 현수형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9974182B (zh) 超声波雾化组件、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479182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EP2551607B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CN215909231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2055435B1 (ko) 에어컨 송풍 방법
CN115325617A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75688U (zh) 香氛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5412327U (zh) 换气装置
CN213019952U (zh) 空调器
KR102646982B1 (ko) 실내기의 본체와 연결덕트의 조립 구조
JP6113989B2 (ja) 室外機
KR20180044650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1720895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705400B (zh) 面板组件及空调器
KR20070119896A (ko)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
CN216281724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389989U (zh) 阀座、阀门总成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164812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11996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915141U (zh) 空调器
CN21811996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90174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