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58317U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58317U
CN215058317U CN202120797775.1U CN202120797775U CN215058317U CN 215058317 U CN215058317 U CN 215058317U CN 202120797775 U CN202120797775 U CN 202120797775U CN 215058317 U CN215058317 U CN 215058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group
opposite sides
magnetic attract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977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应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rossbow Brand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rossbow Brand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rossbow Brand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rossbow Brand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977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58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58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583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风扇,包括了:一框型壳体,包括形成中空框型的第一组对边和第二组对边,框型壳体限定内部通道,第一组对边各自设有至少一进风口及至少一出风口,第一组对边、第二组对边各自背离中央通孔的外周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磁吸组件;两个贯流风机,分别位于第一组对边的内部通道中,且置于进风口的下游,贯流风机的叶轮旋转以抽吸气流穿过进风口进入内部通道,气流的至少一部分从出风口发射而出;一支撑座,支撑座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磁吸组件,与第一组对边的磁吸组件或者第二组对边的第一磁吸组件之一磁吸并支撑。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切换多种出风使用状态,有效扩展基于水平面的出风宽度,增强了风扇的使用场景。

Description

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风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风扇通常包括电机、风叶、底座或固定架、电源等。接通电源,电机旋转,带动电机轴上的风叶旋转,旋转的风叶产生气流,因此,随着热量通过对流和蒸发带走,在气流吹到的范围内,使用者感受到冷却效果。
而通常的贯流风扇由于其核心元件竖置叶轮的工作原理的限制,导致其出风为垂直条状出风,使得基于水平面的出风宽度较窄,难以获得基于水平面的广阔的出风范围;如果单纯通过扩散出风口的角度又会使得出风口风压迅速减小,风力明显减弱,或是需要配合高转速的电机,增加了噪音。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风扇,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能够快速切换多种出风使用状态,有效扩展基于水平面的出风宽度,增强了风扇的使用场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包括
一框型壳体,包括形成中空框型的第一组对边和第二组对边,所述框型壳体限定内部通道,所述第一组对边各自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及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第一组对边、第二组对边各自背离中央通孔的外周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磁吸组件;
两个贯流风机,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组对边的内部通道中,且置于所述进风口的下游,所述贯流风机的叶轮旋转以抽吸气流穿过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内部通道,所述气流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出风口发射而出;
一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磁吸组件,与所述第一组对边的磁吸组件或者所述第二组对边的第一磁吸组件之一磁吸并支撑。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吸组件和第二磁吸组件分别为由多个磁吸点相同间距阵列排布形成的第一磁吸阵列和第二磁吸阵列,所述第一磁吸阵列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磁吸阵列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设有一圆弧槽,所述第二磁吸阵列内嵌于所述圆弧槽;
所述第一组对边、第二组的外周分别设有圆弧外壳,所述第一磁吸阵列内嵌于所述圆弧外壳,所述圆弧外壳与所述圆弧槽磁吸且面接触。
优选地,随着所述圆弧外壳沿所述圆弧槽的转动,改变所述贯流风机基于铅垂面的出风角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吸组件是一磁性轴承插座,所述第二磁吸组件包括一磁性插杆,所述磁性插杆与所述磁性轴承插座可旋转地插接并磁吸。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为沿第一方向相互平行的多道条形孔;
所述出风口为沿第二方向相互平行的多道条形孔,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优选地,所述框型壳体包括互相连接的前壳和后壳,前、后壳形成的空腔形成所述内部通道,所述进风口位于后壳上,所述出风口至少位于前壳上,所述进风口的面积大于出风口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为L型开口,所述L型开口包括相连通的设置于背离所述出风口一侧的第一条形孔和设置于外周的第二条形孔。
优选地,所述贯流风机的叶轮的旋转速度相同,旋转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框型壳体内设有一过滤器和一加热装置,所述过滤器处于进风口的下游、位于进风口与贯流风机之间,所述加热装置处于出风口的上游、位于出风口与贯流风机之间。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设置一横向导风格栅以及一纵向导风格栅,所述框型壳体内设有一运动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框型壳体基于水平轴向旋转90°时,将控制横向导风格栅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控制纵向导风格栅的第二控制信号进行交换。
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能够快速切换多种出风使用状态,有效扩展基于水平面的出风宽度,增强了风扇的使用场景。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第二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具有多个第一磁吸阵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圆弧外壳与圆弧槽配合的第三使用状态侧视图。
图7为第二磁吸阵列的示意图。
图8为第一磁吸阵列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第一磁吸阵列与第二磁吸阵列磁吸对位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圆弧外壳与圆弧槽配合的第四使用状态侧视图。
图11为图10中第一磁吸阵列与第二磁吸阵列磁吸对位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一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一使用状态的组合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一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15为图14中沿B-B方向的剖面图。
图16为图14中沿C-C方向的剖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一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的分解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二使用状态的组合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二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21为图20中沿D-D方向的剖面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中贯流风机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中贯流风机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
1 框型壳体
10 中央通孔
11 贯流风机
111 轴承固定硅胶圈
112 叶轮
113 减震缓冲体
114 电机
115 轴承
12 进风口
121 第二条形孔
122 第一条形孔
13 出风口
14 圆弧外壳
15 第一磁吸阵列
151-153 磁吸点
16 出风壳体
17 外壳体
18 中框
19 后壳
191 叶轮固定架
2 支撑座
21 第二磁吸阵列
211-217 磁吸点
22 圆弧槽
31 第一组对边
32 上边部
33 下边部
41 磁性插杆
42 磁性轴承插座
43 磁性轴承插座
51 PCB支架
52 第一PCB板
53 第二PCB板
54 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侧视图。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包括:一框型壳体1、两个贯流风机11以及一支撑座2。其中,框型壳体1包括形成中空框型的第一组对边31和第二组对边(包括上边部32和下边部33),框型壳体1限定内部通道,第一组对边31各自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12及至少一个出风口13,第一组对边31、第二组对边各自背离中央通孔10的外周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磁吸组件。两个贯流风机11分别位于第一组对边31的内部通道中,且置于进风口12的下游,贯流风机11的叶轮旋转以抽吸气流穿过进风口12进入内部通道,贯流风机11的叶轮的旋转速度相同,旋转方向相反,气流的至少一部分从出风口13发射而出。支撑座2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磁吸组件,与第一组对边31的磁吸组件或者第二组对边的第一磁吸组件之一磁吸并支撑。本实施例中,第一磁吸组件和第二磁吸组件分别为由多个磁吸点相同间距阵列排布形成的第一磁吸阵列15和第二磁吸阵列21,但不以此为限。
参见图1,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相当于竖置使用),支撑座2的上表面的第二磁吸组件与下边部33的磁吸组件磁吸对位,并支撑整个框型壳体1,此时风扇的出风口13沿铅垂线延展,水平方向的出风宽度较窄。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进风口12为沿第一方向相互平行的多道条形孔。出风口13为沿第二方向相互平行的多道条形孔,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框型壳体1包括互相连接的前壳和后壳,前、后壳形成的空腔形成内部通道,进风口12位于后壳上,出风口13至少位于前壳上,进风口12的面积大于出风口13的面积。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进风口12为L型开口,L型开口包括相连通的设置于背离出风口13一侧的第一条形孔121和设置于外周的第二条形孔122。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框型壳体1内设有一过滤器(图中未示出)和一加热装置(图中未示出),过滤器处于进风口12的下游、位于进风口12与贯流风机11之间,加热装置处于出风口13的上游、位于出风口13与贯流风机11之间。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第二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参考图1和4所示,将支撑座2的第二磁吸组件与下边部33的磁吸组件分离后,将支撑座2的上表面的第二磁吸组件与第一组对边31的磁吸组件磁吸对位实现第二使用状态(相当于横置使用),支撑座2仍然可以支撑框型壳体1,此时风扇的出风口13沿水平线延展,水平方向的出风宽度大大拓宽,所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改变支撑座2与框型壳体1的长边或者短边进行磁吸,而改变风扇的出风口13的延展方向,从而在两种不同用处的出风状态之间快速切换,大大增强了风扇的使用场景。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出风口13设置了一横向导风格栅(图中未示出)以及一纵向导风格栅(图中未示出),而且,风扇可以配合专属遥控器或是手机遥控使用,但是由于风扇会在竖置和横置之间切换,这会到导致用于控制出风风向的横向导风格栅和纵向导风格栅的是实际作用会发生替换,为了克服这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的框型壳体1内还设有一运动检测传感器,可以检测框型壳体1相对于水平轴的运动姿态,当检测到框型壳体1基于水平轴向旋转90°时,能够自动将控制横向导风格栅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控制纵向导风格栅的第二控制信号进行交换,使得原本控制横向导风格栅的第一控制信号被施加到纵向导风格栅,原本控制纵向导风格栅的第二控制信号被施加到横向导风格栅。从而在竖置和横置之间切换时,也能及时切换对横向导风格栅和纵向导风格栅的控制信号,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不受风扇的使用状态切换(竖置使用或者横置使用)的干扰。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具有多个第一磁吸阵列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一个优选案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风扇也可以在第一组对边31、第二组对边各自背离中央通孔10的外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磁吸阵列15,从而使得支撑座2的第二磁吸阵列21能够与框型壳体1的任意边进行磁吸,提供盲插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磁吸组件和第二磁吸组件之间的配合,不仅仅能够提供出风口的旋转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第一磁吸组件和第二磁吸组件之间的磁吸进行限位配合实现基于铅垂面的出风角度的改变。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圆弧外壳与圆弧槽配合的第三使用状态侧视图。图7为第二磁吸阵列的示意图。图8为第一磁吸阵列的示意图。图9为图6中第一磁吸阵列与第二磁吸阵列磁吸对位的示意图。如图6至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中第一磁吸组件和第二磁吸组件分别为由多个磁吸点相同间距阵列排布形成的第一磁吸阵列15和第二磁吸阵列21,支撑座2的上表面设有一圆弧槽22,第二磁吸阵列21内嵌于圆弧槽22。第一组对边31、第二组的外周分别设有圆弧外壳14,第一磁吸阵列15内嵌于圆弧外壳14,圆弧外壳14与圆弧槽22磁吸且面接触。
本是实施例中,沿空气经过风扇的方向,第一磁吸阵列15依次包括了3行3列的9个矩阵排列的磁吸点(包括磁吸点151、152、153共3行),第二磁吸阵列21依次包括了7行3列的21个矩阵排列的磁吸点(包括磁吸点211、212、213、214、215、216、217共7行)。第一磁吸阵列15和第二磁吸阵列21中所有磁吸点的大小以及间距均相等。参见图9,在第三使用状态时,第一磁吸阵列15(3行磁吸点151、152、153)与第二磁吸阵列21到的最中央3行磁吸点(3行磁吸点213、214、215)进行磁吸,此时空气F沿水平方向被喷出风扇。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的圆弧外壳与圆弧槽配合的第四使用状态侧视图。图11为图10中第一磁吸阵列与第二磁吸阵列磁吸对位的示意图。参考图10和11,为了调整贯流风机11的出风角度,将圆弧外壳14沿圆弧槽22进行转动,将第一磁吸阵列15自第二磁吸阵列21到的最中央3行磁吸点(3行磁吸点213、214、215)向第二磁吸阵列21到的最边沿的3行磁吸点(3行磁吸点215、216、217)进行滑动,随着圆弧外壳14沿圆弧槽22的转动,逐渐改变贯流风机11基于铅垂面的出风角度,得益于真个滑动过程中磁吸阵列之间磁吸点共同提供的吸力带来的阻尼,框型壳体1可以保持倾斜的第四使用状态,从而实现向上吹风的效果,从而使得在无需安装导风的情况下,也能提供垂直方向的出风角度改变,进一步提高了风扇的功能和增强了风扇的使用场景。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一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一使用状态的组合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一使用状态的主视图。图15为图14中沿B-B方向的剖面图。图16为图14中沿C-C方向的剖面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一使用状态的剖面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的分解图。如图12至18所示,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包括:一框型壳体1、两个贯流风机11、一支撑座2、PCB支架51、第一PCB板52、第二PCB板53以及电源线54。其中,框型壳体1包括出风壳体16、外壳体17、中框18以及后壳19沿气流方向对接组合而成,后壳19设有固定贯流风机11的叶轮固定架191。其中,框型壳体1包括形成中空框型的第一组对边31和第二组对边(包括上边部32和下边部33),框型壳体1限定内部通道,第一组对边31各自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12及至少一个出风口13,第一组对边31、第二组对边各自背离中央通孔10的外周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磁吸组件。两个贯流风机11分别位于第一组对边31的内部通道中,且置于进风口12的下游,贯流风机11的叶轮旋转以抽吸气流穿过进风口12进入内部通道,贯流风机11的叶轮的旋转速度相同,旋转方向相反,气流的至少一部分从出风口13发射而出。支撑座2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磁吸组件,与第一组对边31的磁吸组件或者第二组对边的第一磁吸组件之一磁吸并支撑。本实施例中,第一组对边31的磁吸组件为磁性轴承插座43、第二组对边的磁吸组件为磁性轴承插座42,第二磁吸组件包括一磁性插杆41,磁性插杆41与磁性轴承插座42、43中的一个可旋转地插接并磁吸,使得框型壳体1可以基于磁性插杆41进行水平方向的转动。
参见图15,当磁性插杆41与磁性轴承插座42可旋转地插接并磁吸时,支撑座2支撑第二组对边(短边)中的一侧,相当于竖置使用,支撑座2支撑整个框型壳体1,此时风扇的出风口13沿铅垂线延展,水平方向的出风宽度较窄。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二使用状态的组合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第二使用状态的主视图。图21为图20中沿D-D方向的剖面图。参见图19至21所示,当磁性插杆41与磁性轴承插座43可旋转地插接并磁吸时,支撑座2支撑第一组对边(长边)中的一侧,相当于横置使用支撑座2仍然可以支撑框型壳体1,此时风扇的出风口13沿水平线延展,水平方向的出风宽度大大拓宽,所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改变支撑座2与框型壳体1的长边或者短边进行磁吸,而改变风扇的出风口13的延展方向,从而在两种不同用处的出风状态之间快速切换,大大增强了风扇的使用场景。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中贯流风机的示意图。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风扇中贯流风机的分解图。参见图22至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中的贯流风机包括轴承固定硅胶圈111、叶轮112、减震缓冲体113、电机114和轴承115。叶轮112的上端连接轴承115和固定轴承115的轴承固定硅胶圈111,叶轮112的下端设有减震缓冲体113和带动叶轮112旋转的电机114。贯流风机11工作时,两个叶轮112的旋转速度相同,旋转方向相反,驱动气流自出风口喷出。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风扇,能够快速切换多种出风使用状态,有效扩展基于水平面的出风宽度,增强了风扇的使用场景。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框型壳体(1),包括形成中空框型的第一组对边(31)和第二组对边,所述框型壳体(1)限定内部通道,所述第一组对边(31)各自设有至少一进风口(12)及至少一出风口(13),所述第一组对边(31)、第二组对边各自背离中央通孔(10)的外周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磁吸组件;
两个贯流风机(1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组对边(31)的内部通道中,且置于所述进风口(12)的下游,所述贯流风机(11)的叶轮旋转以抽吸气流穿过所述进风口(12)进入所述内部通道,所述气流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出风口(13)发射而出;以及
一支撑座(2),所述支撑座(2)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磁吸组件,与所述第一组对边(31)的磁吸组件或者所述第二组对边的第一磁吸组件之一磁吸并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组件和第二磁吸组件分别为由多个磁吸点相同间距阵列排布形成的第一磁吸阵列(15)和第二磁吸阵列(21),所述第一磁吸阵列(1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磁吸阵列(21)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2)的上表面设有一圆弧槽(22),所述第二磁吸阵列(21)内嵌于所述圆弧槽(22);
所述第一组对边(31)、第二组的外周分别设有圆弧外壳(14),所述第一磁吸阵列(15)内嵌于所述圆弧外壳(14),所述圆弧外壳(14)与所述圆弧槽(22)磁吸且面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圆弧外壳(14)沿所述圆弧槽(22)的转动,改变所述贯流风机(11)基于铅垂面的出风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组件是一磁性轴承插座(42、43),所述第二磁吸组件包括一磁性插杆(41),所述磁性插杆(41)与所述磁性轴承插座(42、43)可旋转地插接并磁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2)为沿第一方向相互平行的多道条形孔;
所述出风口(13)为沿第二方向相互平行的多道条形孔,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贯流风机(11)的叶轮的旋转速度相同,旋转方向相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型壳体(1)包括互相连接的前壳和后壳,前、后壳形成的空腔形成所述内部通道,所述进风口(12)位于后壳上,所述出风口(13)至少位于前壳上,所述进风口(12)的面积大于出风口(13)的面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2)为L型开口,所述L型开口包括相连通的设置于背离所述出风口(13)一侧的第一条形孔(121)和设置于外周的第二条形孔(1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型壳体(1)内设有一过滤器和一加热装置,所述过滤器处于进风口(12)的下游、位于进风口(12)与贯流风机(11)之间,所述加热装置处于出风口(13)的上游、位于出风口(13)与贯流风机(11)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3)设置一横向导风格栅以及一纵向导风格栅,所述框型壳体(1)内设有一运动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框型壳体(1)基于水平轴向旋转90°时,将控制横向导风格栅的第一控制信号与控制纵向导风格栅的第二控制信号进行交换。
CN202120797775.1U 2021-04-19 2021-04-19 风扇 Active CN215058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7775.1U CN215058317U (zh) 2021-04-19 2021-04-19 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7775.1U CN215058317U (zh) 2021-04-19 2021-04-19 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58317U true CN215058317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106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97775.1U Active CN215058317U (zh) 2021-04-19 2021-04-19 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583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7102B (zh) * 2022-06-21 2023-12-21 林竹鑫 柱狀風扇及其外殼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7102B (zh) * 2022-06-21 2023-12-21 林竹鑫 柱狀風扇及其外殼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34065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679780B1 (ko) 벽걸이형 에어컨
CN203478553U (zh) 空调器导风摆叶装配结构
EP4130587A1 (en)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5058317U (zh) 风扇
KR20140019106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2822531A (zh) 风扇、成型用模具和流体输送装置
CN110762614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KR102023563B1 (ko) 공기청정기용 송풍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CN112983868A (zh) 风扇
CN113124496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和柜式空调
KR101912634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3939371A (zh) 无叶风扇
CN113669308B (zh) 送风机
CN1979044A (zh) 空调机
KR20150004991A (ko) 풍향조절장치
CN204227556U (zh) 空调器
CN215058319U (zh) 风扇
JP6032413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3809326U (zh) 无叶风扇
CN215058315U (zh) 风扇
CN215260137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和柜式空调
CN215058312U (zh) 风扇
CN215058378U (zh) 风扇
CN215058313U (zh) 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