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55825U - 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 Google Patents

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55825U
CN215055825U CN202120510668.6U CN202120510668U CN215055825U CN 215055825 U CN215055825 U CN 215055825U CN 202120510668 U CN202120510668 U CN 202120510668U CN 215055825 U CN215055825 U CN 215055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king
unit
lane
parking unit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106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路
马会
翁攀
卜剑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OHNSON ARCHITECTURAL &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ANT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OHNSON ARCHITECTURAL &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ANT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OHNSON ARCHITECTURAL &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ANTS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OHNSON ARCHITECTURAL & ENGINEERING DESIGN CONSULTANTS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106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55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55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55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dential Or Office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包括立体停车单元、设于立体停车单元出入口的平面停车单元、连通于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的双行车道及和双行车道分离设置的人行道。本专利通过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的配合使用,可代替传统的地下车库,减少为解决停车问题而导致的地下空间的开挖。双行车道连通于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双行车道使得用户的往返更加便捷,且平面停车单元设于立体停车单元的出入口,可使得当用户在处于紧急状态,例如上下班高峰期,而来不及进入立体停车单元内停车时,作为临时停车时使用,节省用户的等候时间。且将人行道和双行车道分离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人车混行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正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机动车成为家庭生活的必备,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为了有效解决用户停车的问题,传统的社区通常会建造多个大型的地下车库,用于供用户停车。
然而,随着地库的大量建造,其存在的问题也越实用新型显,例如,在开设地库的过程中,大量的土方外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同时,随着地下空间的大面积开挖,地下空间逐渐硬化,导致对城市的土体、地下水及土壤生物等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还会存在台风季雨水倒灌的现象发生。又例如,采用地下深基坑开挖的方式,工程造价、支付成本、资金占用及业主购房的成本均比较高,且存在施工的工期较长及安全隐患较大等诸多问题;同时,地下车库的空间封闭,通风及采光效果均不是很理想,及地下车库的车位比较分散,存取车辆的效率低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较差。
上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更为明显和严重,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的安全问题。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维持生态平衡,一直是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去地库化停车系统,通过在地面上增设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通过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的配合运行,可代替传统的地下车库,减少为解决停车问题而导致的地下空间的开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包括:
立体停车单元;
平面停车单元,设于所述立体停车单元的出入口;
双行车道,连通于所述立体停车单元和所述平面停车单元;
人行道,和所述双行车道分离设置。
本专利通过在地面上增设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通过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的配合使用,可代替传统的地下车库,减少为解决停车问题而导致的地下空间的开挖;双行车道连通于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双行车道使得用户的往返更加便捷,且平面停车单元设于立体停车单元的出入口,可使得当用户在处于紧急状态,例如上下班高峰期,而来不及进入立体停车单元内停车时,作为临时停车时使用,节省用户的等候时间。且将人行道和双行车道分离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人车混行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立体停车单元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布于一区域内;
所述双行车道自所述立体停车单元延伸至所述区域外部。
如此可便于用户的往返通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区域内分布有多个楼栋单元;每一所述楼栋单元均设置有至少一所述立体停车单元;其中,所述立体停车单元包括多个轿厢和一升降电梯;多个所述轿厢沿所述楼栋单元的纵向堆叠设置,且多个所述轿厢之间形成一升降通道;所述升降电梯设于所述升降通道内,且沿多个所述轿厢的纵向往返运动。
本专利中,立体停车单元依附于楼栋单元,用于供居住于该楼栋单元内的用户停车,解决了用户就近停车的问题,给用户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且立体停车单元采用纵向升降式的停车方式,有效节省了空间,且利于用户进出入其所居住的楼栋单元。
进一步优选地,每两相邻的所述轿厢之间形成一镂空部;所述镂空部被所述升降通道分隔成左右对称的第一镂空分部和第二镂空分部;其中,所述第一镂空分部和所述第二镂空分部均设有连通于所述楼栋单元内部的通道,用于供用户出入。
本专利中,通过在立体停车单元内增设镂空部,该镂空部可赠予用户,作为空中庭院使用,镂空部分隔形成的第一镂空分部和第二镂空分部均设有连通于楼栋单元内部的通道,用于供用户出入,如此可有效地扩大用户的活动空间;其中,用户可选择将车辆停泊于立体停车单元内靠近其所在楼层的停车层,如此,用户可通过靠近其所在楼层的第一镂空分部或第二镂空分部进出入楼栋单元。可避免用户在停完车后,下降至立体停车单元的底部,再从立体停车单元的出入口进出入楼栋单元。上述设置可有效节省用户停车的时间,且简化进出入居室的步骤。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立体停车单元设于所述楼栋单元背对居住卧室的一侧;及所述立体停车单元和所述楼栋单元之间设有隔音设备。
如此,可有效降低因停取车辆发出的噪声打扰到用户休息的几率,通过进一步设置隔音设备可将产生的噪声降到最低,尽可能地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平面停车单元包括多个依次分布的平面停车位;及多个依次分布的所述平面停车位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充电装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双行车道设于地面,所述人行道设于所述双行车道所在平面的上方;其中,所述人行道包括天桥和空中走廊;所述空中走廊设于所述天桥所在平面的上方。
本专利中,将人行道设于双行车道所在平面的上方,可实现人行道和双行车道分离设置,避免因人车混行而带来安全隐患。进一步地,为了防止人流量较大和给用户提供一个好的散步环境,人行道可包括天桥和空中走廊,将空中走廊设于天桥所在平面的上方,可产生一定的层次感,提高用户的体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天桥和所述空中走廊之间设有多个第一上下走道;和/或所述天桥和所述双行车道之间设有多个第二上下走道;和/或所述空中走廊和所述双行车道之间设有多个第三上下走道。
上述设置可避免天桥、空中走廊和双行车道之间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可用于在出现紧急突发状况时应急使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天桥和所述空中走廊均环绕所述楼栋单元设置;和/或所述双行车道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指示装置。
本专利中,将天桥和空中走廊环绕楼栋单元设置,可便于用户直接进出入单元楼栋;指示装置用于指引方向,避免用户在驾车行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楼栋单元的首层架空设置;所述立体停车单元的出入口和所述楼栋单元的首层相连通。
本专利中,楼栋单元的首层架空设置可形成具有一定活动空间的社区共享空间,利于邻里之间的交流;将立体停车单元的出入口和楼栋单元的首层相连通,可利于用户在停放车辆之后直接进入该社区共享空间进行休闲娱乐,也可直接通过该社区共享空间进入自己的居室。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1、本专利创造性的将平面停车单元设于立体停车单元的出入口,通过平面停车单元辅助立体停车单元停车,可有效缓解立体停车单元的停车压力。
2、本专利通过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的配合使用,可代替传统的地下车库,降低因地下空间的开挖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3、本专利的双行车道连通于立体停车单元和平面停车单元,可利于用户快速选择将其车辆停泊于立体停车单元或平面停车单元。
4、本专利的双行车道使得用户的往返更加便捷,且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拥堵的几率。
5、本专利的人行道和双行车道分离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人车混行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6、本专利的立体停车单元依附于楼栋单元,能够节省立体停车单元占用的空间,且依附于楼栋单元的立体停车单元用于供居住于该楼栋单元内的用户停车,给用户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结构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立体停车单元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产品在一种状态下沿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产品在另一种状态下沿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和楼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和楼栋单元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和楼栋单元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和楼栋单元在又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和楼栋单元在又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和楼栋单元在又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双行车道和人行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平面停车单元、双行车道、人行道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平面停车单元、双行车道、人行道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平面停车单元、双行车道、人行道在又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停车单元、平面停车单元、双行车道、人行道在又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立体停车单元,110.轿厢,111.升降通道,120.升降电梯,130.镂空部,
131.第一镂空分部,132.第二镂空分部,140.出入口;
200.平面停车单元,210.平面停车位,211.充电装置;
300.双行车道;
400.人行道,410.天桥,420.空中走廊;
500.区域,510.楼栋单元,511.居住卧室,520.区域出入口,530.社区共享空
间,540.转向环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有效解决用户停车困难的问题,通常会在各个区域500内修建一个或者多个地下车库来供用户停车,如此,可有效改善了地上停车困难和交通拥堵等状况。
但是,发明人(们)经过研究后发现,建造多个地下车库,尤其是大型的地下车库(比如:大型购物商场所匹配的车库、体育广场或者高校等所匹配的车库),往往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开设地库的过程中,大量的土方外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同时,随着地下空间的大面积开挖,地下空间逐渐硬化,导致对城市的土体、地下水及土壤生物等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还会存在台风季雨水倒灌的现象发生。又例如:采用地下深基坑开挖的方式,工程造价、支付成本、资金占用及业主购房的成本均比较高,且存在施工的工期较长及安全隐患较大等诸多问题,且地下车库的空间封闭,通风及采光效果均不是很理想,及地下车库的车位比较分散,存取车辆的效率低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较差。
基于上述的认识,本专利提供了一种去地库化停车系统,通过在地面上增设立体停车单元100和平面停车单元200,通过立体停车单元100和平面停车单元200的配合运行,可代替传统的地下车库,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包括立体停车单元100、设于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出入口140的平面停车单元200、连通于立体停车单元100和平面停车单元200的双行车道300及和双行车道300分离设置的人行道400。
本实施例中,双行车道300连通于立体停车单元100和平面停车单元200,双行车道300使得用户的往返更加便捷,且平面停车单元200设于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出入口140,可使得当用户在处于紧急状态,例如上下班高峰期,而来不及进入立体停车单元100内停车时,作为临时停车时使用,节省用户的等候时间。且将人行道400和双行车道300分离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人车混行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参见图1、图3和图4,立体停车单元100的数量可为多个,且分布于一区域500内。且该区域500内分布有多个楼栋单元510,每一楼栋单元510均设置有至少一立体停车单元100。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500可为住宅社区,也可为学校校区、商业广场、体育广场及医院等,在此不作任何限制,可为任意用于活动的区域。相对应地,楼栋单元510可为住宅楼,也可为教学楼或商务楼等,在此也不作任何限制。为了便于对本专利的描述,本专利的区域500以住宅社区为例,楼栋单元510以住宅楼为例进行具体阐述说明。
如此,多个立体停车单元100分布于一住宅社区内,可给居住于该住宅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充足的停车位置,不会导致住宅区域内部发生拥堵和人流不畅等状况的发生。且立体停车单元100依附于楼栋单元510,用于供居住于该楼栋单元510内的用户停车,给用户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立体停车单元100可沿楼栋单元510的纵向延伸设置,如此,相对于采用平面停车的方式而言,纵向立体式的停车方式可避免立体停车单元100占用大量的住宅社区的土地面积,可有效节约住宅社区内的空间。
优选地,立体停车单元100可设于楼栋单元510背对居住卧室511的一侧,如此,可有效降低因停取车辆发出的噪声打扰到用户休息的几率。进一步优选地,立体停车单元100和楼栋单元510之间设有隔音设备(未图示)。通过进一步设置隔音设备可将因停取车辆而产生的噪声尽可能地降到最低,从而可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其中,隔音设备可包括由夹胶玻璃和/或隔音棉制作的隔音墙,当然,并不限于此。凡是任意可用于隔音降噪的设备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一个较佳的示例中,参见图6至图8,每一楼栋单元510均设置有一立体停车单元100。具体地,立体停车单元100设于楼栋单元510背对居住卧室511的一侧,且位于立体停车单元100的中间位置。上述构造可适用于中小型的楼栋单元510。且立体停车单元100可根据楼栋单元510的具体构造做出相适配的安装,如此,可进一步地节约其占用的空间。本专利提供的立体停车单元100并不限设置于楼栋单元510的中间位置,可偏向于楼栋单元510的一侧,并不限于此。在另一个较佳的示例中,参见图9和图10,当楼栋单元510为大型住宅楼时,每一楼栋单元510均可设置有两立体停车单元100以供用户停车,确保居住于该楼栋单元510的用户不会出现停车困难的状况发生。两立体停车单元100可设于楼栋单元510背对居住卧室511一侧的两端,但并不限于此。当然,在其它的示例中,每一楼栋单元510可设有立体停车单元100的数量还可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具体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而设定,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本专利提供的楼栋单元510可为T2塔楼或为T4板楼,如图6所示的楼栋单元510为独立式T2塔楼,图7和图10所示的楼栋单元510为双拼式T2塔楼。又如图8和图9所示的楼栋单元510为T4板楼。当然,本专利提供的楼栋单元510不限于此,可为任意样式的楼栋,在此不作具体赘述。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5,立体停车单元100可为立体塔库,每一立体停车单元100均可包括多个轿厢110和一升降电梯120。具体地,多个轿厢110可沿楼栋单元510的纵向堆叠设置,且多个轿厢110之间形成一升降通道111。其中,升降电梯120设于升降通道111内,且沿多个轿厢110的纵向往返运动。优选地,多个轿厢110纵向堆叠的高度可适配于楼栋单元510的高度,也即是多个轿厢110纵向堆叠的高度大体上和楼栋单元510的高度相一致,如此设置不但美观,还能够满足用户使用数量的需求。
具体地,多个轿厢110可结合于楼栋单元510延伸出的楼板进行装配搭建。如此,可强化立体停车单元100和楼栋单元510之间连接的紧密性,使得立体停车单元100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因和楼栋单元510搭建不稳固而造成晃动、甚至倒落的状况发生,可有效降低安全隐患。进一步地,每一轿厢110内均可设有若干停车层(未图示),具体的层数可根据轿厢110的轮廓大小设定。升降通道111和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出入口140相连通,车辆从出入口140进入升降电梯120,升降电梯120在升降通道111内上下运动的过程中,穿过各层停车层,用于承载车辆。且升降电梯120内和/或停车层内可组装有可伸缩式的载车板(未图示),用于当升降电梯120停靠于某一停车层时,搭接升降电梯120和停车层,供车辆驶入停车层或从停车层驶出。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参见图2和图5,每两相邻的轿厢110之间形成一镂空部130。其中,镂空部130被升降通道111分隔成左右对称的第一镂空分部131和第二镂空分部132。第一镂空分部131和第二镂空分部132均设有连通于楼栋单元510内部的通道,用于供用户出入。本实施例中,镂空部130可赠予用户,作为空中庭院使用。用户可在空中庭院进行一系列娱乐活动,还可在空中庭院内养花种绿植等,娱乐身心。其中,第一镂空分部131和第二镂空分部132位于升降通道111的两侧,是基于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升降通道111的具体结构进行考虑设计,且传统的楼栋单元510的户型基本为多列式,第一镂空分部131和第二镂空分部132可分别赠予每层相邻的两个用户。且第一镂空分部131和第二镂空分部132均设有连通于楼栋单元510内部的通道,用于供用户出入,如此可有效地扩大用户的活动空间。
通过在立体停车单元100上增设镂空部130,可丰富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功能。进一步地,如果在立体停车单元100的每一停车层均设一连通于楼栋单元510内部的进出通道,不但耗时耗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建造成本。因此,用户可选择将车辆停泊于立体停车单元100内靠近其所在楼层的停车层,优选地,用户可直接购买该停车层,但并不限于此。如此,用户可从停车层走向靠近其所在楼层的第一镂空分部131或第二镂空分部132,然后通过第一镂空分部131或第二镂空分部132进出入楼栋单元510。如此,可避免用户在停完车后,下降至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底部,再从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出入口140进出入楼栋单元510。上述设置可有效节省用户停车的时间,且简化用户进出入居室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用户的接受度,进而扩大立体停车单元100的使用场景。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平面停车单元200设于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出入口140,可使得当用户在处于紧急状态,例如上下班高峰期,而来不及进入立体停车单元100内进行停车时,作为临时停车时使用,节省用户的等候时间。其中,平面停车单元200优先设于邻近楼栋单元510的位置,且每一楼栋单元510所匹配的平面停车单元200的数量不作限制,可根据立体停车单元100所能承载车辆的数量而设定。
具体地,平面停车单元200可包括多个依次分布的平面停车位210。且多个依次分布的平面停车位210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充电装置211。由于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及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充电式车辆代替传统的燃油式车辆,因此,为了确保用户将车辆停泊于平面停车位210时能够及时对其车辆进行充电,因而增设充电装置211。其中,充电装置211可为充电桩,但并不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双行车道300连通于立体停车单元100和平面停车单元200,可利于用户在车辆即将进入其所居住的楼栋单元510时,能够快速选择将其车辆停泊于立体停车单元100或平面停车单元200。双行车道300能够给用户提供双向的行驶,利于用户的出入,使得用户的往返更加便捷。且相比较于单行车道而言,双行车道300更能够节省住宅社区内部的使用空间,降低车辆拥堵的几率,且结构紧凑,具有美感。
具体地,双行车道300自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出入口140延伸至区域500外部,也即是本实施例中的住宅社区的外部,用于供用户出行。双行车道300可包括主干道和连接主干道的多条分支。主干道用于和住宅社区外部的公路相连通,且主干道从住宅社区外部经过区域出入口520延伸至住宅社区内部,多条分支分别连通于分布于该住宅社区内的多个楼栋单元510所对应的立体停车单元100和平面停车单元200,如此可形成一个住宅社区内部的行车网络,给用户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在一个较佳的示例中,参见图12、图13和图15,车辆在通向楼栋单元510的立体停车单元100和平面停车单元200时,双行车道300的分支可优先设于立体停车单元100和平面停车单元200的中间位置,如此,利于车辆快速进入立体停车单元100或平面停车单元200。
在另一个较佳的示例中,参见图11和图14,在两个相邻的楼栋单元510之间,且邻近两楼栋单元510分别对应的两立体停车单元100的位置,设有一转向环岛540,双行车道300的分支可设于两个相邻的楼栋单元510之间,且环绕于该转向环岛540,如此,利于车辆方向的调换,便于车辆顺畅地驶入用户所对应的立体停车单元100。进一步地,转向环岛540可内凹设置,人行道400位于转向环岛540的上方,如此,可实现人车分离,但并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在住宅社区内部还设有人行道400,人行道400和双行车道300分离设置。具体地,人行道400也延伸至住宅社区的外部,用于连通住宅社区外部的人行马路。且人行道400也分布于住宅社区内的各个区域,用于供用户行走,使得用户能够到达住宅社区内的各个区域,利于用户步行往返于住宅社区外部和其所居住的楼栋单元510之间。其中,将人行道400和双行车道300分离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人车混行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参见图3、图5和图11,双行车道300设于地面,人行道400设于双行车道300所在平面的上方。值得一提的是,人行道400和双行车道300只限于上下位置关系,也即是采用竖向的分流设计,其各自延伸的方向及所在的位置不具备任何对应关系,关于人行道400和双行车道300的延伸布局可根据住宅社区内具体的构造而设定,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将人行道400和双行车道300采用竖向的分流设计,在一方面可实现人行道400和双行车道300的分离设置,避免因人车混行而带来安全隐患;在另一方面,可有效地节省地面的使用面积,且在空间上更显层次感。
进一步优选地,参见图5,人行道400可包括天桥410和空中走廊420,且空中走廊420设于天桥410所在平面的上方。如此设置是为了防止当住宅社区内人流量较大时,缓解交通压力。且将空中走廊420设于天桥410所在平面的上方,可产生一定的层次感,提高用户的观赏体验及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个好的散步环境。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继续参见图5,天桥410和空中走廊420均环绕楼栋单元510设置。具体地,空中走廊420和天桥410在延伸的过程中,每当延伸至一楼栋单元510位置时,即环绕楼栋单元510设置,如此,既可绕开楼栋单元510,同时,又便于用户直接从空中走廊420和天桥410进出入楼栋单元510。具体地,可在空中走廊420上设置一延伸至楼栋单元510的楼梯,当用户位于空中走廊420上时,可直接从该楼梯进入楼栋单元510,或从该楼栋单元510进入空中走廊420上。同样地,也可在天桥410上设置一延伸至楼栋单元510的楼梯,当用户位于天桥410上时,可直接从该楼梯进入楼栋单元510,或从该楼栋单元510进入天桥410上。如此设置,可使得用户在出门的全过程中,均能够实现和双行车道300分离,不相接触。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更进一步优化,天桥410和空中走廊420之间设有多个第一上下走道(未图示);和/或天桥410和双行车道300之间设有多个第二上下走道(未图示);和/或空中走廊420和双行车道300之间设有多个第三上下走道。如此,可实现天桥410、空中走廊420和双行车道300之间实现互通,避免三者之间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可用于在出现紧急突发状况时应急使用。例如,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用户车内顺载有其他乘客,并在住宅区域内的双行车道300上行驶时,当乘客要中途下车时,用户可将其车辆停于双行车道300的某个停车位置,然后该乘客下车,从第二上下走道进入天桥410上,或从第三上下走道进入空中走廊420上,然后步行回家。又例如,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当用户在天桥410上散步时,可通过第一上下走道进入空中走廊420上,如此,可扩大用户散步的范围和视野,舒缓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多个第一上下走道、多个第二上下走道和多个第三上下走道设置的位置和间隔的距离均不受任何限制,也即是上述三者不存在上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者可错开设置,可根据实际的规划场景而作具体设定,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又进一步优化,双行车道300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指示装置(未图示),用于指引方向,避免用户在驾车行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其中,该指示装置可为设于车道路面的车向指标箭头,或为设于车道侧边的指示路牌,当然,任何可用于导航的装置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2至图15,楼栋单元510的首层架空设置,可形成具有一定活动空间的社区共享空间530,利于邻里之间的交流,丰富生活。将立体停车单元100的出入口140和楼栋单元510的首层设置为相连通,可利于用户在停放车辆之后直接进入该社区共享空间530进行休闲娱乐,也可直接通过该社区共享空间530进入自己的居室。如此,用户在不用出楼栋单元510的情况下,即能够享受各种娱乐生活,可提高用户的居住体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体停车单元;
平面停车单元,设于所述立体停车单元的出入口;
双行车道,连通于所述立体停车单元和所述平面停车单元;
人行道,和所述双行车道分离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停车单元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布于一区域内;
所述双行车道自所述立体停车单元延伸至所述区域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域内分布有多个楼栋单元;
每一所述楼栋单元均设置有至少一所述立体停车单元;
其中,所述立体停车单元包括多个轿厢和一升降电梯;
多个所述轿厢沿所述楼栋单元的纵向堆叠设置,且多个所述轿厢之间形成一升降通道;
所述升降电梯设于所述升降通道内,且沿多个所述轿厢的纵向往返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两相邻的所述轿厢之间形成一镂空部;
所述镂空部被所述升降通道分隔成左右对称的第一镂空分部和第二镂空分部;
其中,所述第一镂空分部和所述第二镂空分部均设有连通于所述楼栋单元内部的通道,用于供用户出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停车单元设于所述楼栋单元背对居住卧室的一侧;及
所述立体停车单元和所述楼栋单元之间设有隔音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停车单元包括多个依次分布的平面停车位;及
多个依次分布的所述平面停车位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充电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行车道设于地面,所述人行道设于所述双行车道所在平面的上方;
其中,所述人行道包括天桥和空中走廊;
所述空中走廊设于所述天桥所在平面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桥和所述空中走廊之间设有多个第一上下走道;和/或
所述天桥和所述双行车道之间设有多个第二上下走道;和/或
所述空中走廊和所述双行车道之间设有多个第三上下走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桥和所述空中走廊均环绕所述楼栋单元设置;和/或
所述双行车道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指示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去地库化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楼栋单元的首层架空设置;
所述立体停车单元的出入口和所述楼栋单元的首层相连通。
CN202120510668.6U 2021-03-11 2021-03-11 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Active CN215055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10668.6U CN215055825U (zh) 2021-03-11 2021-03-11 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10668.6U CN215055825U (zh) 2021-03-11 2021-03-11 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55825U true CN215055825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60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10668.6U Active CN215055825U (zh) 2021-03-11 2021-03-11 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558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8009189A1 (fr) Système urbain écologique sans blocage, économique en occupation du sol et en énergie et doté d'une organisation de l'espace
KR20070104445A (ko) 복합 대중교통 시스템
JP2003535999A (ja) 多層道路システム
CN102877673A (zh) 多头螺旋坡道式立体停车库
CN112696068A (zh) 一种特殊立体车库群及其应用在环境工程中的实例
CN102434016A (zh) 横跨宽型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设计方案
CN106836953A (zh) 一种带螺旋坡道的智慧建筑
CN207296521U (zh) 一种空中停车建筑
CN215055825U (zh) 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CN103195277A (zh) 横跨行车道路上空的高架型立体车库
CN113863745B (zh) 一种适合居住区的模块式错层车库建筑设计方法
CN111206795A (zh) 一种建筑群结构
CN111441614B (zh) 高层住宅小区及其施工方法
CN209942309U (zh) 一种新型路线优化的商业停车综合体
CN209653504U (zh) 一种自走车库与机械车库相结合的立体车库
WO2014176931A1 (zh) 叠层停车港湾和道路全无车段
CN211948551U (zh) 一种地下停车库与城市隧道合建结构
CN206801191U (zh) 带螺旋坡道的智慧建筑
CN206599792U (zh) 一种半地下式停车库
CN110017054B (zh) 一种用于公共交通与非公共交通之间换乘的多功能停车楼
CN111287494A (zh) 一种耦合式的跃层户型住宅及高层商住建筑小区结构
CN216076557U (zh) 一种自走式立体停车库
KR101115821B1 (ko) 입체적 동선을 가지는 도로망 시스템
CN218203640U (zh) 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
CN212897828U (zh) 一种loft结构的节能型地下车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