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1614B - 高层住宅小区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层住宅小区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1614B
CN111441614B CN202010471973.9A CN202010471973A CN111441614B CN 111441614 B CN111441614 B CN 111441614B CN 202010471973 A CN202010471973 A CN 202010471973A CN 111441614 B CN111441614 B CN 111441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dential
rise
underground
building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19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1614A (zh
Inventor
周茂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North Huama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mao Liaoning Shenfu New Are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enyang North Huama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mao Liaoning Shenfu New Are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enyang North Huama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mao Liaoning Shenfu New Are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41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1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1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1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 E04H1/02Dwelling houses; Buildings for temporary habitation, e.g. summer houses
    • E04H1/04Apartment houses arranged in two or more lev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4/00Buildings for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purposes not covered by any single one of main groups E04H1/00-E04H13/00 of this subclass, e.g. for double purpose; Buildings of the drive-in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高层住宅小区及其施工方法,其彻底解决住户对小区的环境品质提升和高档次的便捷的停车位的需求,与高成本地建造地下停车场之间的尖锐的矛盾。高层住宅小区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建筑物(4)具有多个住宅单元(13),在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一侧,设置载车系统(9),其将车辆运送到各楼层中的各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11)处,按其与建筑物(4)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公摊面积的方式设置,每套住宅的楼层停车位(11)按其与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套内面积的方式设置,另外包括地下行车通道(2),其将小区出、入口(8,8’),与位于地下室(B1)内的各自的载车系统的最底层的进出口(7)相连通。

Description

高层住宅小区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的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作为商品房的楼盘的高层住宅小区的立体结构的设计。
背景技术
在过去,对于较好的住宅小区,要么满足小区中的除了住宅建筑物主体以外的地面上的绿化美观的小区品质环境的要求,即,提升小区档次,而牺牲了停车位的要求,其结果是,住宅小区的住户将私家车停留于住宅小区的周边的道路上,挤占了公共道路,而且这样的停车位置距离住户的住宅距离较远,往来需要耗费较多时间;要么建造地下停车场,但是,地下停车场的停车位是按照过去的规范要求设计的,其数量较少,其结果是,面对当前巨大的私家车的数量,仍无法满足住户的停车位的需求,这样造成地下停车场的停车位的价格的暴涨,并且仍然有许多住户的私家车停在小区内的道路上,或小区的周边的道路上(矛盾转移而没有消除),人车不分流,人车混行,车辆进出混行,高峰时段的小区的进出口的堵塞,这样的方式只是一种妥协方案。这样就是局部满足小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的地面上的绿化美观的小区品质环境的要求和低档次的停车位的要求。
对于较差的住宅小区,在小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的地面上,布满了停车位,或者在小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的地面上,建设单独的停车楼,但是该方式仍然无法满足住户的巨大的停车位的需求,在小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的地面上,布满停车位和建设单独的停车楼的两个方式也均无法满足小区的绿化美观的品质要求。
总而言之,依照停车位与住宅套数的比例(停车位与户室比)大于1∶1的住宅楼小区(楼盘)的新的规范要求,即,日益增长的住户对楼层停车位的高品质的需求(不仅楼层停车位的价位合理的需求,而且更主要的是,住户所属停车位,相对住户地点,和小区的进出口之间的快速便捷的往来的需求),与地下停车场的巨额的开发成本,以及小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的地面上的绿化美观的小区品质的需求之间,尤其在当前的形式下,特别是在中国的大城市,形成了更加突出的尖锐而对立的矛盾。该更加突出的尖锐而对立的矛盾在过去建设的住宅小区中是没有彻底解决的,而仅仅是各种需求的部分的牺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的当前形势下的住宅的住户的2个需求(即,小区的环境提升的品质需求和高档次的便捷的停车位的需求),与为了满足上述住宅的住户的2个需求,开发商高成本地建造地下停车场之间的尖锐而突出的矛盾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层住宅小区,其可在确保上述的当今的形势下的住宅的住户的2个需求(即,小区的环境品质提升的需求和高档次的便捷的停车位饿需求)的同时,极大地满足开发商低成本地提供丰富的停车位的愿望。
为了实现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面提供一种高层住宅小区,该高层住宅小区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具有多个住宅单元,每个住宅单元包括大于等于一套的住宅,在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一侧,设置载车系统,该载车系统用于将车辆运送到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内的各楼层中的各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处,上述载车系统按照该载车系统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公摊面积的方式设置,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按照该楼层停车位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套内面积的方式设置,上述高层住宅小区还包括地下行车通道,该地下行车通道将小区的入口和小区的出口,与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所属的载车系统的最底层的进出口相连通,上述载车系统的最底层的进出口位于所对应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内,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中的各住宅单元相对应。
为了实现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第2方面提供一种高层住宅小区,该高层住宅小区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具有多个住宅单元,每个住宅单元包括大于等于一套的住宅,在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一侧,设置载车系统,该载车系统用于将车辆运送到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内的除了第一层以外的各楼层中的各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处,该第一层中的各套住宅所属的楼层停车位的全部中的一部分设置于该套住宅所属的单元地下室内的地下室楼层停车位处,该第一层中的各套住宅所属的楼层停车位的全部中的另一部分设置于该第一层的楼层停车位处,该第一层中的各套住宅所属住户的车辆通过载车系统,运送到该第一层的对应楼层停车位处,上述载车系统按照该载车系统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公摊面积的方式设置,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按照该楼层停车位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套内面积的方式设置,上述高层住宅小区还包括地下行车通道,该地下行车通道将小区的入口和小区的出口,与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所属的载车系统的最底层的进出口相连通,上述载车系统的最底层的进出口位于所对应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内,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中的各住宅单元相对应。
按照上述第1方面和第2方面的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住户所属的楼层停车位以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套内面积的方式设计,载车系统以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公摊面积的方式设计的基础上,让住户所属的楼层停车位尽可能地靠近住户的住宅的地点,同时在住户所属楼层停车位的载车系统的地下室内的对应进出口与小区的出入口之间建立便捷的地下专用的车辆交通通道,这样的结果是,1)没有巨大的地下停车库的建设投入成本,便可提供丰富的停车位,而且缩短小区建设周期至少2~3个月。对于开发商而言,取消开挖建设地下停车场(位),减少土石方开挖、运输、排放,减少城市公共污染,减少建设项目投资,以项目小区土建工程部分计算,减少土建工程造价30%以上,增加停车位销售收入50%以上;2)住户的住宅相对其所属楼层停车位非常近,上下车(或住宅与楼层停车位之间的来往)方便;3)而且,住户购买楼层停车位的价格合理,购买的住宅的成本没有包括楼层停车位所占面积和载车系统所占面积的成本,价格低;4)车辆进出小区快速方便,行人在小区的地面上行走,而车辆在地下的车辆交通通道中行驶,没有行人和车辆的混行,确保了安全性,同时小区的非建设地面具有更多的面积来进行景观或绿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了小区的环境品质。新建高层住宅(公寓、公建)小区,公共建筑区域,通过地下行车通道系统,解决区域内人车分流问题,使区域内做到休闲、美观,减少人车不分的安全隐患,真正做到区域内人车分流。住户房间南北通透,消费者(用户)舒适度大大提高。私家车位不占用或减少占用容积率,把地面及地下停车位搬到自己的住宅旁边,而该部分的停车位不计算容积率。
另外,按照上述第1方面和第2方面的发明,本发明的突出而显著的优点在于土建工程项目投资减少1/3,可增加新建楼体停车位销售收入100%。
总而言之,本发明的方案彻底解决了住宅的住户对小区的环境提升的品质需求和高档次的便捷的停车位需求,与为了满足上述住宅的住户的2个需求,开发商高成本地建造地下停车场之间的尖锐而突出的矛盾。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上述楼层停车位的顶面以减少停于该楼层停车位的车辆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视野的遮挡的方式相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底边或窗台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的顶端而下沉,该楼层停车位的顶面和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的顶面与本层的下面的一层的对应住宅的顶梁的顶面基本平齐。在此场合,可通过精确的尺寸设计,综合考虑,比如,普通车辆的高度(顶其面高度),窗户,窗台的高度等尺寸,进行一定程度的错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位于楼层停车位的车辆遮挡窗户的视野的情况。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上述楼层停车位的顶面以停于该楼层停车位的车辆几乎不遮挡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视野的方式相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底边或窗台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的顶端而下沉,该楼层停车位的底面和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的底面与本层的下面的一层的对应住宅的顶梁的底面基本平齐。在此场合,由于采用了下错或错开(车辆与窗户的视野的竖直方向的几乎完全的错开)的结构,显著地减少了位于楼层停车位的车辆遮挡窗户的视野的情况。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包括载车系统井道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中的电梯,上述载车系统井道包括透明外罩。在此场合,因为设置透明外罩,从建筑物的外面观看,具有美观性,位于电梯内的车辆司机透过透明外罩而观看外部,具有良好的视野和景观观赏性,而没有乏味感。
针对上述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井道为钢筋混凝土式、钢结构式、或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组合式。在此场合,特别是可形成装配式钢结构观光井道,施工方便,提高观赏性。
针对上述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地下行车通道包括地下专用行车通道和与该地下专用行车通道并行设置的地下管线通道,或与该地下专用行车通道并行设置的人防地下工程的通道,在上述地下管线通道的内部,设置市政管线和其它管线,该地下管线通道位于地下专用行车通道的上方或侧方,该其它管线包括光缆、光纤、电缆、或电线。在此场合,可让一个通道起到两个作用,即,管廊和行车专用道的专用道的作用,大大减少了管线与行车专用车道的总体的建设投入,综合建设成本。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高层住宅小区包括多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楼层停车位构成停车区,该停车区与住宅单元之间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而连接。在此场合,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将楼层停车位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侧边连接,与此同时还实现消防人员疏散,不必单独设置连接部件,降低了楼层停车位的造价。
针对上述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多个楼层停车位,该楼层停车位的数量与该楼层的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相对应,并且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看,多个楼层停车位按照多排布置。按照该方式,可使停车位与住宅套数的比例(停车位与户室比)大于等于1∶1,比如,1∶1.5,1∶2的方式设计进行配置,大大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也可极大地满足当前的人们对车辆的需求。
针对上述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每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2个楼层停车位,该楼层的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2个。
针对上述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每个住宅单元具有2个载车系统,上述各楼层中的1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4个楼层停车位,本层的每个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4个,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看,上述4个楼层停车位按照2排布置,并且间隔开地设置,在2排的相邻楼层停车位之间形成进出车通道,该进出车通道与载车系统的进出口对准,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为T型,其3个端部分别与2个载车系统之间的楼层停车位中间2套的住宅结构体连接。在此场合,载车系统只需设置一侧的门,或进出口,便可进入2个车位,载车系统的成本显著降低。此外,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将楼层停车位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侧边连接,与此同时还实现消防人员疏散,不必单独设置连接部件,降低了楼层停车位的造价。
针对上述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每个住宅单元具有2个载车系统,楼层中的每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4个楼层停车位,本层的1个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4个,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看,上述4个楼层停车位按照2排布置,并且紧邻地设置,在2排的楼层停车位,与每个载车系统之间形成进出车通道,该进出车通道与载车系统的进出口连通,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为U型,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看,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中的远离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一侧的最外侧边与本层的对应的住宅单元的停车区连接,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看,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中的两端与中间两套的住宅结构体连接。在此场合,载车系统只需设置一侧的门,或进出口,便可进入2个车位,载车系统的成本显著降低。此外,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将楼层停车位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侧边连接,与此同时还实现消防人员疏散,不必单独设置连接部件,降低了楼层停车位的造价。
针对上述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每个住宅单元具有2个载车系统,上述各楼层中的1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4个楼层停车位,本层的1个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4个,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看,上述4个楼层停车位按照1排布置,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看,其中2个楼层停车位布置在其中一个载车系统的前后两侧,另2个楼层停车位布置在另一个载车系统的前后两侧,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为T型,其3个端部分别与2个载车系统之间的楼层停车位中间2套的住宅结构体连接,最外侧的两个楼层停车位通过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而连接到对应的住宅的前室。在此场合,按照此楼层停车位的布置结构,车辆只需前进,后退,便进入对应的楼层停车位,停车非常方便。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将楼层停车位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侧边连接,与此同时还实现消防人员疏散,不必单独设置连接部件,降低了楼层停车位的造价。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看,上述载车系统与各楼层中的对应的各套住宅之间以减小振动、噪音的方式间隔开地设置。在此场合,不必专门地设置隔绝振动、噪音的机构,大大降低了成本。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看,在上述载车系统与各楼层中的对应的各套住宅之间以减小振动、噪音的方式设有住宅楼梯。在此场合,通过住宅楼梯而隔振,隔音,不必专门地设置隔绝振动、噪音的机构,大大降低了成本。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个住宅单元,在对应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区域内的一侧,具有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在该区域的另一侧,具有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该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和该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与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连通,该横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短边方向,该纵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方向,在该地下室区域内,该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和该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的侧边区域通过柔性或刚性连接部而与单元地下室内侧的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的两个侧边区域连接。。在此场合,进出的车辆没有混行,通行方便通畅。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在该高层住宅小区内部,具有多排相互对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在多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两侧,分别具有与小区的入口连通的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在每排的相邻的2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之间,具有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该横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短边方向,该纵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方向,该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分别通过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与两侧的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连通,各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在横向相互对齐而连通,最终与小区的出口连通,该小区的出口位于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与小区的入口相同的一侧。小区的入口与小区的出口设置于相反侧,适用于在小区的后方,没有通行道路的环境要求。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在该高层住宅小区内部,具有多排相互对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在多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两侧,分别具有与小区的入口连通的横向的地下行车通道,在该两个横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连通有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该横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短边方向,该纵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方向,在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与上述小区的入口相反的一侧,具有小区的出口,该小区的出口通过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与两个横向的地下行车通道连通。在此场合,从小区的前后方向观看,在小区的中间处,没有地下行车通道,大大节约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建设投入成本,小区的入口与小区的出口设置于相反侧,适用于在小区的前后,均具有道路的环境要求。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在该高层住宅小区内部,具有多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其中,从小区的入口起记,第奇数排具有奇数个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第偶数排具有偶数个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第奇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四周,具有环形的地下行车通道,在第偶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一侧,具有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在整个小区的两侧,分别具有与小区入口连通的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观看,第1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行车通道与小区的出口连通,该小区的出口与小区的入口位于相同侧,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而观看,第偶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一侧的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与第奇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环形的地下行车通道通过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而连通。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之间紧贴设置,或通过附着臂而间隔开地设置。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个楼层停车位或地下停车位,共同地或分别地设置充电桩的充电接口。伴随到电动车的普及,可方便地在住户的住宅所属的停车位处进行电动车的充电。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户室住宅套数与停车位的比按照大于等于1∶1的方式设计。
针对上述第1或2方面的发明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户室住宅套数与停车位的比按照1∶1、1∶1.2、1∶1.5的方式设计。
此外,本发明的第3方面在于提供用于上述第1方面或第2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通过用于上述第1方面或第2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可使第1方面或第2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期限大大缩短。
本发明的第3方面提供一种第1方面或第2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该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基坑的开挖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
2)地下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而开挖的基坑中,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
3)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2)而修建好的地下室上面,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的施工,形成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
4)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用的基坑的开挖步骤,在该步骤中,在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是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地下行车通道中的除了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外的地下行车通道用的基坑;
5)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4)而开挖的基坑中,进行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形成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
按照本发明的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由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以及该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先进行施工,然后进行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的施工,故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以及该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施工不受到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的施工的妨碍,与该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相对应的高层住宅小区的地面没有开挖与施工,确保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以及该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有关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构件的运输等的施工顺畅地进行,这样大大缩短了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周期。该施工方法特别是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特别有利,因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建筑施工周期在一年内就是大概9个月左右,如果采用本施工方法,使得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在从每年的3月底左右开始起,到本年度的年底(12月)而实现板楼建筑物的主体完工,而无需跨年度,大大使整体施工的时间缩短,降低了施工的成本。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1)中,先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然后进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1)中,先进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然后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2)中,先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然后进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2)中,先进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然后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2)中,还包括有预留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在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时,预留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并且将其临时封堵。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5)之后,还包括:
6)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拆除上述预留后浇带步骤中的预留的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处的封堵部分,通过后浇带,在预留的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处,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中的中的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及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连接成一体。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5)之后,还包括:
6)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后浇带,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中的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及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连接成一体。
针对上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6)中,针对软土地基,后浇带为柔性连接类型,其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中的中的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及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连接成一体。
针对上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6)之后,还包括:
7)小区地面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进行园区景观、绿化、道路的施工。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通过上述步骤3)而形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通过上述步骤3)而形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和全部楼层停车位以及载车系统。
针对上述第3方面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进行上述步骤3)所述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的施工时,在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完成1/3,或一半,或者封顶后,进行上述步骤4)。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标准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标准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标准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表示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标准层相对应的,位于地面下方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布局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表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楼层停车位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标准层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纵向细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楼层停车位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标准层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纵向细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布局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布局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布局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位于地面下方的地下行车通道的示意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与载车系统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局部细部示意图;
图12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右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
图13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左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
图14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后左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
图15为表示进行了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后左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
图16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右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
图17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左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
图18为表示进行了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右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
图19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图20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中的基坑开挖步骤的基坑剖视图;
图2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中的地下主体工程施工步骤的地下主体剖视图;
图22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中的预留后浇带步骤的地下主体剖视图;
图23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中的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步骤的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剖视图;
图24为表示通过图19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而形成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5为图23的步骤状态下的局部俯视图;
图26为图23的步骤状态下的,并且结合了图21的步骤状态的俯视图;
图27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中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步骤状态的局部俯视图;
图28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中的地下主体工程施工步骤而形成的地下室的立面剖视图;
图29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中的地下主体工程施工步骤而形成的地下室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室行车通道的立面剖视图;
图30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步骤而形成的相互平行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的立面剖视图;
图31为表示通过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中的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步骤而形成有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的状态下的立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标准层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从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标准层看,其包括住宅单元13,共计左右对称地形成4套住宅,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9,该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电梯,在电梯的侧方,设置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该住宅单元13还包括住宅客梯15,在该载车系统9的内侧,设置楼层楼梯16,在住宅客梯15和楼层楼梯16之间,形成住宅前室14,在中间两套住宅的外侧,设置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在该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的外侧,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横向看,共计形成4个楼层停车位11,在2个楼层楼梯16之间,形成第1排的2个楼层停车位11,11,在第1排的2个楼层停车位11,11的外侧,为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车辆从该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而进出载车系统9的电梯,第2排的2个楼层停车位11,11位于最外侧,进出车通道位于第1排的2个楼层停车位11,11和第2排的2个楼层停车位11,11之间,进出车通道与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对准。车辆从载车系统9的电梯,通过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然后通过横移而到达楼层的楼层停车位1。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既起到消防安全疏散的作用,又将4个楼层停车位11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外侧连接,节省了楼层停车位11的单独的连接部件,降低了造价。上述载车系统9按照该载车系统9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公摊面积的方式设置,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11按照该楼层停车位11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套内面积的方式设置。按照上述的布置,楼层楼梯16起隔绝电梯与车辆的振动与噪音的效果。
图2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标准层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从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标准层看,其包括住宅单元13,共计左右对称地形成4套住宅,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9,该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电梯,在电梯的侧方,设置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该住宅单元13还包括住宅客梯15,在该载车系统9的内侧,设置楼层楼梯16,在住宅客梯15和楼层楼梯16之间,形成住宅前室14,在中间两套住宅的外侧,设置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在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的外侧,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横向看,共计形成4个楼层停车位11,该4个楼层停车位11排成一排,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方向看,左边的2个楼层停车位11,11位于左边的载车系统9的前后,右边的2个楼层停车位11,11位于右边的载车系统9的前后,在载车系统9的前后,具有2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车辆从载车系统9的电梯,进入该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进入或后退到载车系统9的前后的楼层停车位11上。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呈T型,其将楼层停车位11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住宅结构体连接。在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楼层的楼层停车位11,与楼层楼梯16之间,形成中空部,楼层楼梯16和中空部共同起隔绝电梯与车辆的振动与噪音的效果。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既起到消防安全疏散的作用,又将4个楼层停车位11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外侧连接,节省了楼层停车位11的单独的连接部件,降低了造价,同时这样的结构的连廊12形成有中空部,也减少的材料的浪费。上述载车系统9按照该载车系统9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公摊面积的方式设置,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11按照该楼层停车位11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套内面积的方式设置。
图3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标准层的平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从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标准层看,其包括住宅单元13,共计左右对称地形成4套住宅,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9,该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电梯,在电梯的侧方,设置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该住宅单元13还包括住宅客梯15,在该载车系统9的内侧,设置楼层楼梯16,在住宅客梯15和楼层楼梯16之间,形成住宅前室14,在中间两套住宅的外侧,设置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在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的外侧,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横向看,共计形成4个楼层停车位11,在2个楼层楼梯16之间,形成2排的2个楼层停车位11,11,2排的2个楼层停车位11,11在左右,共用1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在第1排的楼层停车位11与该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之间形成倾斜的进出车通道,在第2排的楼层停车位11与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之间也形成倾斜的进出车通道,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呈U型,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与中间的2套住宅之间形成中空部,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的水平的臂与楼层停车位11连接,连廊12的两侧的臂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外侧连接,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既起到消防安全疏散的作用,又将4个楼层停车位11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外侧连接,节省了楼层停车位11的单独的连接部件,降低了造价,同时这样的结构的连廊12形成有中空部,也减少的材料的浪费。上述载车系统9按照该载车系统9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公摊面积的方式设置,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11按照该楼层停车位11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套内面积的方式设置。
图4为表示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标准层相对应的,位于地面下方的地下行车通道2的布局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住宅单元13包括载车系统9,该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电梯,在电梯的侧方,设置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该住宅单元13还包括住宅客梯15,在该载车系统9的内侧,设置楼层楼梯16,在该楼层楼梯16的内侧,设置住宅前室14,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中的对应于住宅单元13的地下室的部分,设置地下室楼层停车位10和地下行车通道2,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到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处,该地下室楼层停车位10可用于第1层的住宅的住户的私家车,地下行车通道2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中的对应于住宅单元13的地下室的部分中,呈U字型,两侧为地下行车通道2的竖直部分,中间为水平部分,该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通过弧形段而连接,地下行车通道2的竖直部分与单元地下室(地下室中的与住宅单元相对应的部分)的部分通过柔性或刚性连接部5而连接。
图5为表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楼层停车位11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标准层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纵向细部结构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包括许多层,其中,第1层由1F表示,第2层由2F表示,以此类推,第11层由11F表示,第N层由NF表示,住宅单元13中的外侧包括窗台,围栏或栏杆21,第1层1F的住宅的住户的楼层停车位10位于地下室B1中,第2层以上的每层的楼层停车位11的顶面以停于该楼层停车位的车辆几乎不遮挡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视野的方式相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底边或窗台21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21的顶端而下沉,该楼层停车位11的底面和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的底面与本层的下面的一层的对应住宅的顶梁18的底面基本平齐。在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与楼层停车位11之间形成进出车通道20。按照此下沉式的楼层停车位结构,楼层停车位11的顶面相对窗台21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21的顶端,显著向下错位,从而在车辆位于楼层停车位11上时,车辆不高过窗台21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21的顶端,停于该楼层停车位11的车辆几乎不遮挡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视野。
图6为表示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楼层停车位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标准层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纵向细部结构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包括许多层,其中,第1层由1F表示,第2层由2F表示,以此类推,第11层由11F表示,第N层由NF表示,住宅单元13中的外侧包括窗台,围栏或栏杆21,第1层1F的住宅的住户的楼层停车位11位于地下室B1中,第2层以上的每层的楼层停车位11的顶面以减少停于该楼层停车位11的车辆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视野的遮挡的方式相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底边或窗台21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21的顶端而下沉。该楼层停车位11的顶面和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的顶面与本层的下面的一层的对应住宅的顶梁18的顶面基本平齐。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13的连廊12与楼层停车位11之间形成进出车通道20。
图7为表示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地下行车通道2的布局结构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包括6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包括住宅单元13,该住宅单元13包括载车系统9,该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电梯,在电梯的侧方,设置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该住宅单元13还包括住宅客梯15,在该载车系统9的内侧,设置楼层楼梯16,在该楼层楼梯16的内侧,设置住宅前室14,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中的对应于住宅单元13的地下室的部分,设置地下室停车位10和地下行车通道2,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到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处,该地下室停车位10可用于第1层的住宅的住户的私家车,地下行车通道2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中的对应于住宅单元13的地下室的部分中,呈U字型,两侧为地下行车通道2的竖直部分,中间为水平部分,该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通过弧形段而连接,地下行车通道2的竖直部分与单元地下室(即,地下室中的与住宅单元相对应的部分)的部分通过柔性或刚性连接部5而连接,从小区的整体看,共计形成6个U字型的地下行车通道2,形成2个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和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2个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与位于小区的侧边的小区的入口8连通,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与位于小区的中间的小区的出口8’连通,该小区的入口8和小区的出口8’位于小区的同侧。
图8为表示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地下行车通道2的布局结构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包括6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包括住宅单元13,该住宅单元13包括载车系统9,该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设置于载车系统井道6的内部的电梯,在电梯的侧方,设置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该住宅单元13还包括住宅客梯15,在该载车系统9的内侧,设置楼层楼梯16,在该楼层楼梯16的内侧,设置住宅前室14,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中的对应于住宅单元13的地下室的部分,设置地下室停车位10和地下行车通道2,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到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处,该地下室停车位10可用于第1层的住宅的住户的私家车,地下行车通道2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中的对应于住宅单元13的地下室的部分中,呈U字型,两侧为地下行车通道2的竖直部分,中间为水平部分,该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通过弧形段而连接,地下行车通道2的竖直部分与单元地下室(即,地下室中的与住宅单元相对应的部分)的部分通过柔性或刚性连接部5而连接,从小区的整体看,共计形成3个U字型的地下行车通道2,形成2个侧边的竖直的地下行车通道2和3个水平的地下行车通道2,2个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与位于小区的侧边的小区的入口8连通,最后一排的水平地下行车通道2与位于小区的中间的小区的出口8’连通,该小区的入口8和小区的出口8’位于小区的相反侧。
图9为表示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地下行车通道2的布局结构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包括6个相互错开而布置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共计4排,从图的下方起,第1排包括1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第2排包括2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第3排包括1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第4排包括2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包括住宅单元13,该住宅单元13包括载车系统9,该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6的内部的电梯,在电梯的侧方,设置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该住宅单元13还包括住宅客梯15,在该载车系统9的内侧,设置楼层楼梯16,在该楼层楼梯16的内侧,设置住宅前室14,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中的对应于住宅单元13的地下室的部分,设置地下室停车位10和地下行车通道2,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到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处,该地下室停车位10可用于停放第1层的住宅的住户的私家车,地下行车通道2在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中的对应于住宅单元13的地下室的部分中,呈U字型,两侧为地下行车通道2的竖直部分,中间为水平部分,该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通过弧形段而连接,地下行车通道2的竖直部分与单元地下室(即,地下室中的与住宅单元相对应的部分)的部分通过柔性或刚性连接部5而连接,从小区的整体看,共计形成6个U字型的地下行车通道2,形成2个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和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2个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与位于小区的侧边的小区的入口8连通,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与位于小区的中间的小区的出口8’连通,该小区的入口8和小区的出口8’位于小区的同侧。从图9的图面下方起,第1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住户的汽车是经过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绕过第2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后面而经过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到达第1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处的。第3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住户的汽车是经过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绕过第4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后面而经过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到达第3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处的。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位于地面下方的地下行车通道2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包括位于地面下方的地下行车通道2将高层住宅小区的入口8,出口8’与位于高层住宅小区中的各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地下室内的载车系统9的最底层的进出口7连通,该地下行车通道2位于地基22的内部,并且位于地下行车通道用底板24的上方,该地下行车通道2包括侧壁23,在该地下行车通道2的内部,在其上方,设置设备管廊3,在该设备管廊3的内部,设置市政管线和其它管线,该其它的管线包括光缆,光线,电缆,或电线,该市政管线包括上下水管线,热力或煤气管线。该地下行车通道2的下方构成主地下行车通道。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与载车系统9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局部细部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中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包括载车系统9,该载车系统9具有载车系统井道6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6的内部的电梯,该载车系统井道6通过多个附着臂17,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中的长边一侧的外墙或外侧连接。
图12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右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如图12所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包括6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其中,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在其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每个载车系统9下伸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地下室,在该处,设置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第1层的住户用的地下室停车位10,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与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右侧的地下行车通道2于小区的右侧,在小区地面下方,穿过3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连通到小区的入口8,每个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6的内部的电梯,住户的私家车从小区之外的区域1,通过地下行车通道2,与穿过载车系统井道6的电梯,到达相应楼层的自家的住宅的楼层停车位11,该楼层停车位11是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12而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连接的。
图13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左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如图13所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包括6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其中,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在其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每个载车系统9下伸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地下室,在该处,设置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第1层的住户用的地下室停车位10,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与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左侧的地下行车通道2于小区的左侧,在小区地面下方,穿过3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连通到小区的入口8,每个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6的内部的电梯,住户的私家车从小区的区域之外1,通过地下行车通道2,与穿过载车系统井道6的电梯,到达相应楼层的自家的住宅的楼层停车位11,该楼层停车位11是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12而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连接的。
图14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后左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如图14所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包括6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其中,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在其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每个载车系统9下伸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地下室,在该处,设置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第1层的住户用的地下室停车位10,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与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在图面的近方,具有位于小区的侧边的小区的入口8,小区的入口8与侧的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另外,具有小区的出口8’,该小区的出口8’与小区的入口8位于相同侧,车辆从小区之外的区域1,通过小区的入口8而进入该小区,另外,车辆通过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小区的出口8’,到达小区之外的区域1。
图15为表示进行了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后左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如图15所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包括6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其中,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在其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每个载车系统9下伸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地下室,在该处,设置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第1层的住户用的地下室停车位10,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与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在图面的近方,具有位于小区的侧边的小区的入口8,小区的入口8与侧的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另外,具有小区的出口8’,该小区的出口8’与小区的入口8位于相同侧,车辆从小区之外的区域1,通过小区的入口8而进入该小区,另外,车辆通过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小区的出口8’,到达小区之外的区域1,在这里,没有示出地下行车通道2,而示出了建设于非建筑区域的绿化景观。
图16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右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如图16所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包括6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其中,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在其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每个载车系统9下伸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地下室,在该处,设置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第1层的住户用的地下室停车位10,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与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右侧的地下行车通道2于小区的右侧,在小区地面下方,穿过3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连通到小区的入口8,每个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6的内部的电梯,住户的私家车从小区的区域之外1,通过地下行车通道2,与穿过载车系统井道6的电梯,到达相应楼层的自家的住宅的楼层停车位11,该楼层停车位11是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12而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连接的。
图17为表示没有进行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左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如图17所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包括6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其中,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在其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每个载车系统9下伸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地下室,在该处,设置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第1层的住户用的地下室停车位10,每个载车系统9的进出口7与地下行车通道2连通,左侧的地下行车通道2于小区的左侧,在小区地面下方,穿过3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连通到小区的入口8,每个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6的内部的电梯,住户的私家车从小区之外的区域1,通过地下行车通道2,与穿过载车系统井道6的电梯,到达相应楼层的自家的住宅的楼层停车位11,该楼层停车位11是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12而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连接的。
图18为表示进行了绿化景观设计的状态的,从前右侧而观看到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透视图。如图18所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整体包括6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其中,每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在其长边的一侧,设置2个载车系统9,每个载车系统9包括载车系统井道6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6的内部的电梯,住户的私家车从小区的区域之外1,通过地下行车通道2,与穿过载车系统井道6的电梯,到达相应楼层的自家的住宅的楼层停车位11。另外,车辆从小区之外的区域1,通过小区的入口8而进入该小区,在这里,没有示出地下行车通道2,而示出了建设于非建筑区域的绿化景观。
下面具体地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进行描述。
图19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的具体流程图。
如图19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物小区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步骤S1,即,基坑的开挖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29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28;
步骤S2,即,地下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而开挖的基坑中,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26,27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2;
步骤S3,即,有预留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在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2时,预留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25’,并且将其临时封堵。
步骤S4,即,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2)而修建好的地下室26上面,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的施工,形成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全部楼层停车位11,于载车系统9;
步骤S5,即,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用的基坑的开挖步骤,在该步骤中,在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是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地下行车通道中的除了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外的地下行车通道用的基坑;
步骤S6,即,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4)而开挖的基坑中,进行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形成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2’,21’,22’)。
步骤S7,即,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拆除上述预留后浇带步骤中的预留的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25’)处的封堵部分,通过后浇带(25),在预留的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25’)处,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2)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21’,22’)连接成一体。
步骤S8,即,小区地面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进行园区景观、绿化、道路的施工。
具体来说,针对步骤S1,即,基坑的开挖步骤,如图20所示,在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29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28;
针对步骤S2,即,地下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在通过上述步骤S1而开挖的基坑28,29中,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如图28所示,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负一层的地下室26和负二层的地下室27,接着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2,如图21,图29所示。
针对步骤S3,即,预留后浇带步骤,如图22所示,在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2时,预留与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21’,或22’的连接的连接口,即,预留后浇带25’,并且将其临时封堵。
针对步骤S4,即,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步骤,在通过上述步骤S3而形成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2后,在通过步骤S2而修建好的地下室26的上面,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4,9,11的施工,形成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载车系统9(在图23,图25,图26,图30中没有示出),与全部楼层停车位11,如图25,26,30所示。
针对步骤S5,即,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用的基坑的开挖步骤,在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是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地下行车通道中的除了在上述步骤S1中所述的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外的地下行车通道用的基坑,该基坑的部位为与图24中所示的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2’,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4,4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2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1’,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2’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连接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22’相对应的部位。
针对步骤S6,即,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如图27,图31,以及图24所示的那样,在通过上述步骤S5而开挖的基坑中,进行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形成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该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包括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2’;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4,4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2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1’(其中,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和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1’共同构成地下行车通道的侧边线);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2’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22’。
针对步骤S7,即,后浇带步骤,如图22所示,拆除掉通过步骤4,即,上述预留后浇带步骤而形成的与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21’,或22’的连接的连接口,即,预留后浇带25’处的封堵部分,通过后浇带25而在与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21’,或22’连接的连接口处,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2和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22’,以及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1’连接成一体,如图24所示。
针对步骤S8,即,小区地面施工步骤,如图24所示,在形成地下室26,27,位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的下方的地下室26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相互平行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4之间的纵向地下行车通道的21’,沿纵向的两列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地下行车通道2’与地下室26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2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22’,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4,其所有楼层停车位11以及载车系统9之后,在高层住宅小区的范围内的地面上,进行园区景观、绿化、地面道路的施工,如图18所示。

Claims (74)

1.一种高层住宅小区,该高层住宅小区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具有多个住宅单元,每个住宅单元包括大于等于一套的住宅,在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一侧,设置载车系统,该载车系统用于将车辆运送到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内的各楼层中的各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处,上述载车系统按照该载车系统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公摊面积的方式设置,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按照该楼层停车位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套内面积的方式设置,上述高层住宅小区还包括地下行车通道,该地下行车通道将小区的入口和小区的出口,与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所属的载车系统的最底层的进出口相连通,上述载车系统的最底层的进出口位于所对应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内,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中的各住宅单元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上述楼层停车位的顶面以减少停于该楼层停车位的车辆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视野的遮挡的方式相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底边或窗台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的顶端而下沉,该楼层停车位的顶面和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的顶面与本层的下面的一层的对应住宅的顶梁的顶面基本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上述楼层停车位的顶面以停于该楼层停车位的车辆几乎不遮挡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视野的方式相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底边或窗台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的顶端而下沉,该楼层停车位的底面和连廊的底面与本层的下面的一层的对应住宅的顶梁的底面基本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包括载车系统井道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中的电梯,上述载车系统井道包括透明外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井道为钢筋混凝土式、钢结构式或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组合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井道为带有透明外罩的钢结构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地下行车通道包括地下专用行车通道和与该地下专用行车通道并行设置的地下管线通道,或与该地下专用行车通道并行设置的人防地下工程的通道,在上述地下管线通道的内部,设置市政管线和其它管线,该地下管线通道位于地下专用行车通道的上方或侧方,该其它管线包括光缆、光纤、电缆、或电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高层住宅小区包括多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楼层停车位构成停车区,该停车区与住宅单元之间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而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多个楼层停车位,该楼层停车位的数量与该楼层的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相对应,并且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多个楼层停车位按照多排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每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2个楼层停车位,该楼层的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2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每个住宅单元具有2个载车系统,上述各楼层中的1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4个楼层停车位,本层的每个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4个,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4个楼层停车位按照2排布置,并且间隔开地设置,在2排的相邻楼层停车位之间形成进出车通道,该进出车通道与载车系统的进出口对准,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为T型,其3个端部分别与2个载车系统之间的楼层停车位中间2套的住宅结构体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每个住宅单元具有2个载车系统,楼层中的每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4个楼层停车位,本层的1个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4个,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4个楼层停车位按照2排布置,并且紧邻地设置,在2排的楼层停车位,与每个载车系统之间形成进出车通道,该进出车通道与载车系统的进出口连通,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为U型,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中的远离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一侧的最外侧边与本层的对应的住宅单元的停车区连接,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纵向看,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中的两端与中间两套的住宅结构体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每个住宅单元具有2个载车系统,上述各楼层中的1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4个楼层停车位,本层的1个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4个,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4个楼层停车位按照1排布置,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纵向看,其中2个楼层停车位布置在其中一个载车系统的前后两侧,另2个楼层停车位布置在另一个载车系统的前后两侧,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为T型,其3个端部分别与2个载车系统之间的楼层停车位,和中间2套的住宅结构体连接,最外侧的两个楼层停车位通过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而连接到对应的住宅的前室。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载车系统与各楼层中的对应的各套住宅之间以减小振动、噪音的方式间隔开地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看,在上述载车系统与各楼层中的对应的各套住宅之间以减小振动、噪音的方式设有住宅楼梯。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个住宅单元,在对应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区域内的一侧,具有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在该区域的另一侧,具有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该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和该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与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连通,该横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短边方向,该纵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方向,在该地下室区域内,该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和该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的侧边区域通过柔性或刚性连接部而与单元地下室内侧的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的两个侧边区域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在该高层住宅小区内部,具有多排相互对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在多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两侧,分别具有与小区的入口连通的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在每排的相邻的2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之间,具有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该横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短边方向,该纵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方向,该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分别通过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与两侧的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连通,各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在横向相互对齐而连通,最终与小区的出口连通,该小区的出口位于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与小区的入口相同的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在该高层住宅小区内部,具有多排相互对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在多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两侧,分别具有与小区的入口连通的横向的地下行车通道,在该两个横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连通有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该横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短边方向,该纵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方向,在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与上述小区的入口相反的一侧,具有小区的出口,该小区的出口通过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与两个横向的地下行车通道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在该高层住宅小区内部,具有多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其中,从小区的入口起记,第奇数排具有奇数个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第偶数排具有偶数个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第奇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四周,具有环形的地下行车通道,在第偶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一侧,具有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在整个小区的两侧,具有分别与小区入口连通的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观看,第1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行车通道与小区的出口连通,该小区的出口与小区的入口位于相同侧,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而观看,第偶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一侧的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与第奇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环形的地下行车通道通过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而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之间紧贴设置,或通过附着臂而间隔开地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个楼层停车位或地下停车位,共同地或分别地设置充电桩的充电接口。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户室住宅套数与停车位的比按照大于等于1∶1的方式设计。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户室住宅套数与停车位的比按照1∶1、1∶1.2、1∶1.5的方式设计。
2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该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基坑的开挖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
2)地下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而开挖的基坑中,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
3)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2)而修建好的地下室上面,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的施工,形成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
4)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用的基坑的开挖步骤,在该步骤中,在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是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地下行车通道中的除了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外的地下行车通道用的基坑;
5)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4)而开挖的基坑中,进行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形成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1)中,先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然后进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1)中,先进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然后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2)中,先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然后进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2)中,先进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然后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2)中,还包括有预留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在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时,预留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并且将其临时封堵。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5)之后,还包括:
6)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拆除上述预留后浇带步骤中的预留的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处的封堵部分,通过后浇带,在预留的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处,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中的中的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及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连接成一体。
32.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5)之后,还包括:
6)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后浇带,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中的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及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连接成一体。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6)中,针对软土地基,后浇带为柔性连接类型,其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中的中的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及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连接成一体。
34.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6)之后,还包括:
7)小区地面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进行园区景观、绿化、道路的施工。
35.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通过上述步骤3)而形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
3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通过上述步骤3)而形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和全部楼层停车位以及载车系统。
3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进行上述步骤3)所述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的施工时,在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完成1/3,或一半,或者封顶后,进行上述步骤4)。
38.一种高层住宅小区,该高层住宅小区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具有多个住宅单元,每个住宅单元包括大于等于一套的住宅,在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一侧,设置载车系统,该载车系统用于将车辆运送到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内的除了第一层以外的各楼层中的各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处,该第一层中的各套住宅所属的楼层停车位的全部中的一部分设置于该套住宅所属的地下室内的地下室楼层停车位处,该第一层中的各套住宅所属的楼层停车位的全部中的另一部分设置于该第一层的楼层停车位处,该第一层中的各套住宅所属住户的车辆通过载车系统,运送到该第一层的对应楼层停车位处,上述载车系统按照该载车系统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公摊面积的方式设置,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按照该楼层停车位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的侧面相邻而又不计入每套住宅的套内面积的方式设置,上述高层住宅小区还包括地下行车通道,该地下行车通道将小区的入口和小区的出口,与每套住宅的相应楼层停车位所属的载车系统的最底层的进出口相连通,上述载车系统的最底层的进出口位于所对应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内,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中的各住宅单元相对应。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上述楼层停车位的顶面以减少停于该楼层停车位的车辆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视野的遮挡的方式相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底边或窗台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的顶端而下沉,该楼层停车位的顶面和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的顶面与本层的下面的一层的对应住宅的顶梁的顶面基本平齐。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上述楼层停车位的顶面以停于该楼层停车位的车辆几乎不遮挡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视野的方式相对对应的住宅前室的窗户的底边或窗台的顶面或围栏或栏杆的顶端而下沉,该楼层停车位的底面和连廊的底面与本层的下面的一层的对应住宅的顶梁的底面基本平齐。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包括载车系统井道和位于该载车系统井道中的电梯,上述载车系统井道包括透明外罩。
4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井道为钢筋混凝土式、钢结构式、或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组合式。
43.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井道为带有透明外罩的钢结构式。
44.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地下行车通道包括地下专用行车通道和与该地下专用行车通道并行设置的地下管线通道,或与该地下专用行车通道并行设置的人防地下工程的通道,在上述地下管线通道的内部,设置市政管线和其它管线,该地下管线通道位于地下专用行车通道的上方或侧方,该其它管线包括光缆、光纤、电缆、或电线。
45.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高层住宅小区包括多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
46.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楼层停车位构成停车区,该停车区与住宅单元之间通过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而连接。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多个楼层停车位,该楼层停车位的数量与该楼层的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相对应,并且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多个楼层停车位按照多排布置。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楼层中的每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2个楼层停车位,该楼层的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2个。
49.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每个住宅单元具有2个载车系统,上述各楼层中的1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4个楼层停车位,本层的每个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4个,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4个楼层停车位按照2排布置,并且间隔开地设置,在2排的相邻楼层停车位之间形成进出车通道,该进出车通道与载车系统的进出口对准,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为T型,其3个端部分别与2个载车系统之间的楼层停车位中间2套的住宅结构体连接。
50.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每个住宅单元具有2个载车系统,楼层中的每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4个楼层停车位,本层的1个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4个,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4个楼层停车位按照2排布置,并且紧邻地设置,在2排的楼层停车位,与每个载车系统之间形成进出车通道,该进出车通道与载车系统的进出口连通,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为U型,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中的远离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一侧的最外侧边与本层的对应的住宅单元的停车区连接,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纵向看,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中的两端与中间两套的住宅结构体连接。
51.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每个住宅单元具有2个载车系统,上述各楼层中的1个住宅单元的停车区具有4个楼层停车位,本层的1个住宅单元的住宅套数为4个,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4个楼层停车位按照1排布置,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纵向看,其中2个楼层停车位布置在其中一个载车系统的前后两侧,另2个楼层停车位布置在另一个载车系统的前后两侧,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为T型,其3个端部分别与2个载车系统之间的楼层停车位,和中间2套的住宅结构体连接,最外侧的两个楼层停车位通过上述消防安全疏散用的住宅单元的连廊而连接到对应的住宅的前室。
5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的横向看,上述载车系统与各楼层中的对应的各套住宅之间以减小振动、噪音的方式间隔开地设置。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看,在上述载车系统与各楼层中的对应的各套住宅之间以减小振动、噪音的方式设有住宅楼梯。
54.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个住宅单元,在对应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区域内的一侧,具有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在该区域的另一侧,具有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该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和该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与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连通,该横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短边方向,该纵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方向,在该地下室区域内,该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和该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的侧边区域通过柔性或刚性连接部而与单元地下室内侧的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的两个侧边区域连接。
55.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在该高层住宅小区内部,具有多排相互对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在多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两侧,分别具有与小区的入口连通的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在每排的相邻的2个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之间,具有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该横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短边方向,该纵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方向,该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分别通过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与两侧的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连通,各横向的驶出的地下行车通道在横向相互对齐而连通,最终与小区的出口连通,该小区的出口位于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与小区的入口相同的一侧。
56.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在该高层住宅小区内部,具有多排相互对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在多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两侧,分别具有与小区的入口连通的横向的地下行车通道,在该两个横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连通有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该横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短边方向,该纵向指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长边方向,在高层住宅小区中的与上述小区的入口相反的一侧,具有小区的出口,该小区的出口通过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与两个横向的地下行车通道连通。
57.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在该高层住宅小区内部,具有多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其中,从小区的入口起记,第奇数排具有奇数个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第偶数排具有偶数个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第奇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四周,具有环形的地下行车通道,在第偶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一侧,具有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在整个小区的两侧,具有分别与小区入口连通的横向的驶入的地下行车通道,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横向观看,第1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行车通道与小区的出口连通,该小区的出口与小区的入口位于相同侧,从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纵向而观看,第偶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一侧的纵向的地下行车通道与第奇数排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环形的地下行车通道通过中间的地下行车通道而连通。
58.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上述载车系统与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之间紧贴设置,或通过附着臂而间隔开地设置。
5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针对每个楼层停车位或地下停车位,共同地或分别地设置充电桩的充电接口。
6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户室住宅套数与停车位的比按照大于等于1∶1的方式设计。
6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其特征在于户室住宅套数与停车位的比按照1∶1、1∶1.2、1∶1.5的方式设计。
62.一种权利要求38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该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基坑的开挖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
2)地下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1)而开挖的基坑中,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
3)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2)而修建好的地下室上面,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的施工,形成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
4)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用的基坑的开挖步骤,在该步骤中,在规定部位的地基中,开挖基坑,该基坑是高层住宅小区范围内的地下行车通道中的除了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外的地下行车通道用的基坑;
5)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在通过上述步骤4)而开挖的基坑中,进行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工程施工,形成地下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
63.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1)中,先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然后进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
64.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1)中,先进行与该地下室连通而与其紧邻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然后进行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专用的基坑的开挖施工。
65.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2)中,先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然后进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
66.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2)中,先进行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然后进行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工程的施工,形成上述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的地下室主体。
67.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2)中,还包括有预留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在形成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时,预留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并且将其临时封堵。
68.根据权利要求67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5)之后,还包括:
6)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拆除上述预留后浇带步骤中的预留的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处的封堵部分,通过后浇带,在预留的待形成的地下行车通道的连接口处,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中的中的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及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连接成一体。
69.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5)之后,还包括:
6)后浇带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后浇带,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中的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及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连接成一体。
70.根据权利要求68或69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6)中,针对软土地基,后浇带为柔性连接类型,其将上述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主体和地下室行车通道的剩余部分主体中的中的位于相互平行的板楼高层建筑物之间的与前后的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楼宇间的地下行车通道,以及连接于地下行车通道的中心主线和地下室侧边的地下行车通道之间的地下行车通道的支线连接成一体。
71.根据权利要求68或69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6)之后,还包括:
7)小区地面施工步骤,在该步骤中,进行园区景观、绿化、道路的施工。
72.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通过上述步骤3)而形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
73.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通过上述步骤3)而形成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包括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和全部楼层停车位以及载车系统。
74.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高层住宅小区的施工方法,其中,进行上述步骤3)所述的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的施工时,在该板式高层住宅建筑物主体施工完成1/3,或一半,或者封顶后,进行上述步骤4)。
CN202010471973.9A 2020-01-17 2020-05-29 高层住宅小区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11441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50343 2020-01-17
CN2020100503434 2020-0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1614A CN111441614A (zh) 2020-07-24
CN111441614B true CN111441614B (zh) 2021-02-09

Family

ID=71648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1973.9A Active CN111441614B (zh) 2020-01-17 2020-05-29 高层住宅小区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41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3159B (zh) * 2022-09-01 2023-02-17 沈阳北方华茂建设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民用建筑同层停车位“谷储直柔”虚拟电厂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39A (zh) * 1994-04-08 1994-12-14 陶建宇 错层式单元住宅
CN201486165U (zh) * 2009-08-14 2010-05-26 上海龙湖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里弄式院落别墅
KR20100082098A (ko) * 2009-01-08 2010-07-16 쌍용건설 주식회사 각 층에 주차 공간을 가지는 아파트
CN104350223A (zh) * 2012-07-10 2015-02-11 王跃汉 具有倾斜车行道的多楼层建筑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39A (zh) * 1994-04-08 1994-12-14 陶建宇 错层式单元住宅
KR20100082098A (ko) * 2009-01-08 2010-07-16 쌍용건설 주식회사 각 층에 주차 공간을 가지는 아파트
CN201486165U (zh) * 2009-08-14 2010-05-26 上海龙湖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里弄式院落别墅
CN104350223A (zh) * 2012-07-10 2015-02-11 王跃汉 具有倾斜车行道的多楼层建筑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苏州 别墅配套 万科科技城项目全地下行车系统;无;《https://suzhou.newhouse.fang.com/2011-01-10/4343147.htm》;20110110;第1-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1614A (zh) 2020-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8009189A1 (fr) Système urbain écologique sans blocage, économique en occupation du sol et en énergie et doté d'une organisation de l'espace
CN111441614B (zh) 高层住宅小区及其施工方法
CN210563556U (zh) 高层住宅小区
CN110607927A (zh) 一种错层式停车库
CN112096131B (zh) 一种交通枢纽综合体人员疏散设施
CN209837813U (zh) 一种非机械机动车多层立体停车系统
MXPA04001592A (es) Sistema de ensamble de flecha central corriente de vehiculo real.
CN108749821B (zh) 一种有轨电车地下车站
CN112681039B (zh) 多能公用基础设施走廊
CN105421835A (zh) 一种利用坡地不良现状建设地下车库的方法
CN113863745A (zh) 一种适合居住区的模块式错层车库建筑设计方法
CN211948551U (zh) 一种地下停车库与城市隧道合建结构
CN209653504U (zh) 一种自走车库与机械车库相结合的立体车库
WO2014176931A1 (zh) 叠层停车港湾和道路全无车段
CN111663818A (zh) 一种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开发的集约型车库
CN114277843A (zh) 一种地下通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5055825U (zh) 去地库化停车系统
BG65319B1 (bg) Градски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ен комплекс
CN202672811U (zh) 无梁多层车库
CN206346540U (zh) 复合型地下车库
JP3567298B2 (ja) 駐車場つきの建物
CN210685524U (zh) 一种错层式停车库
CN215717631U (zh) 一种新型外挂式排烟排风系统车库
CN218541754U (zh) 建在道路上的房屋建筑
CN216196975U (zh) 一种节地高效斜楼板错层式钢结构停车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4

Address after: 110000 NO.175, wanshousi street, Shenhe District,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enyang North Huama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Ltd.

Applicant after: Zhou Maoyuan

Applicant after: Huamao (Liaoning Shenfu New Are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10000 NO.175, wanshousi street, Shenhe District,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henyang North Huama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Ltd.

Applicant before: Zhou Maoyua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