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55687U - 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55687U
CN215055687U CN202022978698.8U CN202022978698U CN215055687U CN 215055687 U CN215055687 U CN 215055687U CN 202022978698 U CN202022978698 U CN 202022978698U CN 215055687 U CN215055687 U CN 215055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building
bearing
cross beam
be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786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保同
周金祥
顾康
李能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gzhou Tonglee Reefer Container Co Ltd
CIMC Contain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 Ltd
Yangzhou Tonglee Reefer Contai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 Ltd, Yangzhou Tonglee Reefer Contai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7869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556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55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556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建筑模块包括模块本体和楼梯模块。楼梯模块包括承载主体、第一梯段和旋转梯段;承载主体设置在模块本体内,包括承载立柱和与承载立柱大致垂直设置的下横梁和上横梁,且下横梁和上横梁相对于承载立柱沿不同方向延伸,并连接至模块本体;第一梯段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连接至下横梁和模块本体;旋转梯段沿水平方向连接至承载立柱和模块本体,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下横梁和上横梁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块,能够将楼梯模块的承载主体、第一梯段和旋转梯段设置在模块本体内,在利用建筑模块组装模块化建筑时,能够有效减小现场安装的工作量,简化组装工序,缩短组装工期,提高组装效率,并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模块化建筑的建筑模块都具有内置楼梯。如何将楼梯最大限度的集成安装在建筑模块内,提高楼梯的预制率,减少现场安装工作量,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模块,所述建筑模块包括:
模块本体;
楼梯模块,所述楼梯模块包括:
承载主体,所述承载主体设置在所述模块本体内,所述承载主体包括承载立柱和与所述承载立柱大致垂直设置的下横梁和上横梁,且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上横梁相对于所述承载立柱沿不同方向延伸,并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
第一梯段,所述第一梯段的顶端连接至所述下横梁,所述第一梯段的底端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
旋转梯段,所述旋转梯段沿水平方向连接至所述承载立柱和所述模块本体,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上横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块,能够将楼梯模块的承载主体、第一梯段和旋转梯段设置在模块本体内,在利用建筑模块组装模块化建筑时,能够有效减小模块化建筑现场安装的工作量,简化模块化建筑的组装工序,缩短组装工期,提高组装效率,并降低成本。
可选地,所述承载主体还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上横梁的下方,所述模块本体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连接,以将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上横梁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
可选地,所述承载主体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下横梁的上方,所述第一梯段包括设置在其顶端的下方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将所述第一梯段连接至所述承载主体。
可选地,所述承载立柱包括设置在其侧表面的支撑部,所述旋转梯段包括旋转踏板,所述旋转踏板的与所述承载立柱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至所述支撑部,以将所述旋转踏板连接至所述承载立柱。
可选地,所述旋转踏板的与所述模块本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以将所述旋转踏板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
可选地,所述旋转踏板的数量为3~9。
可选地,所述楼梯模块还包括第二梯段,所述第二梯段设置在所述旋转梯段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梯段的底端连接至所述上横梁。
可选地,所述第二梯段包括设置在其底端的下方的第二连接件,所述上横梁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至所述第三支撑件,以将所述第二梯段连接至所述上横梁。
可选地,沿所述建筑模块的高度方向,所述承载主体不超出所述模块本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建筑,所述模块化建筑包括上述建筑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建筑,能够将楼梯模块的承载主体、第一梯段和旋转梯段设置在建筑模块的模块本体内,在利用建筑模块组装模块化建筑时,能够有效减小模块化建筑现场安装的工作量,简化模块化建筑的组装工序,缩短组装工期,提高组装效率,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模块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模块的楼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模块的承载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模块的承载主体与模块本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模块的承载主体与第一梯段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模块的旋转梯段的旋转踏板与承载主体和模块本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模块的承载主体与第二梯段和模块本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建筑模块 2:模块化建筑
11:第一支撑件 12:钢板
10:模块本体 20:楼梯模块
21:承载主体 211:承载立柱
212:下横梁 213:上横梁
214:第一连接板 214a:第一通孔
215:第二支撑件 215a:第二通孔
216:支撑部 216a:第一支撑板
216b:第二支撑板 216c:第三通孔
218:第三支撑件 218a:第三支撑板
218b:第四支撑板 218c:第四通孔
22:第一梯段 221:第一连接件
23:旋转梯段 231:旋转踏板
232:连接部 233:第二连接板
24:第二梯段 241:第二连接件
25:第二紧固件 26:垫板
27:第三紧固件 28:第四紧固件
29:第一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模块1和模块化建筑2。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于建筑模块1和模块化建筑2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清楚,并非限制。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模块1包括模块本体10和楼梯模块20。其中,楼梯模块20包括承载主体21、第一梯段22、旋转梯段23和第二梯段24。承载主体21、第一梯段22和旋转梯段23均设置在模块本体10内。
具体地参考图3,承载主体21包括承载立柱211和与承载立柱211大致垂直设置的下横梁212和上横梁213。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承载立柱211构造为矩形立柱。可以理解,承载立柱211也可以构造为圆形立柱或者其它结构形式。下横梁212和上横梁213相对于承载立柱211沿不同的方向延伸。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下横梁212和上横梁213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承载立柱211的相反的侧面,并分别朝向远离承载立柱211的方向延伸。下横梁212和上横梁21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模块本体10。
为了便于将下横梁212连接至模块本体10,承载主体21优选地包括第一连接板214,第一连接板214设置在下横梁212的下方,模块本体10优选地包括第一支撑件11,具体的参考图4,第一连接板214能够与第一支撑件11相连接,以将下横梁212连接至模块本体10。
继续参考图3,第一连接板214优选地构造为矩形板。第一连接板214与下横梁212大致垂直地设置,且第一连接板214的大致中间的位置连接至下横梁212的下方。继续参考图4,第一支撑件11连接至模块本体10的内侧。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1的横截面构造为L型,以有效增加第一支撑件11的结构强度。L型的第一支撑件11的竖直部分连接至模块本体10,具体的可以通过焊接、铆接或者螺接等的方式进行连接。L型的第一支撑件11的水平部分连接至第一连接板214的下方。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板214的两端设置有第一通孔214a。在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L型的第一支撑件11的水平部分设置有支撑件通孔,支撑件通孔设置在上述水平部分的与第一通孔214a相对应的位置。楼梯模块20还包括诸如螺栓和螺母等的第二紧固件25,第二紧固件25能够与第一通孔214a和支撑件通孔配合连接,以方便地将下横梁212连接至模块本体10,并实现下横梁212与模块本体10的可拆卸连接,也就是实现承载主体21与模块本体10的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第一支撑件11和第一连接板214也可以通过诸如焊接或者铆接等的方式相连接,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为了保证下横梁212与第一支撑件11连接处的平整性,优选地在下横梁212和第一支撑件11的连接处设置有垫板26。垫板26可以由PU材料制成,垫板26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垫板26的设置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
参考图3和图7,上横梁213和模块本体10的连接方式与下横梁212和模块本体10的连接方式相同,也是通过设置在上横梁213的下方的第一连接板214与设置在模块本体10的内侧的第一支撑件11相连接实现的,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2,第一梯段22设置在旋转梯段23的下方,第一梯段22的顶端连接至承载主体21的下横梁212。为了便于将第一梯段22连接至承载主体21的下横梁212,承载主体21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支撑件215,第二支撑件215设置在下横梁212的上方,具体的参考图3。第一梯段22优选地包括设置在其顶端的下方的第一连接件221,具体的参考图5。第一连接件221能够连接至第二支撑件215,以将第一梯段22连接至承载主体21。
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215优选地构造为矩形板,第二支撑件215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通孔215a。在图5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221设置在第一梯段22的顶端的下方,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梯段22的顶部的踏板的下方。第一连接件221的横截面构造为L型,以有效增加第一连接件221的结构强度。L型的第一连接件221的水平部分连接至第一梯段22的顶端,具体的可以通过焊接、铆接或者螺接等的方式进行连接。L型的第一连接件221的竖直部分连接至第二支撑件215。在图示实施方式中,L型的第一连接件221的竖直部分设置有第一连接件通孔,第一连接件通孔设置在上述竖直部分的与第二通孔215a对应的位置。楼梯模块20还包括诸如螺栓和螺母等的第三紧固件27,第三紧固件27能够与第二通孔215a和第一连接件通孔配合连接,以方便地将第一梯段22连接至下横梁212,并实现第一梯段22与下横梁212的可拆卸连接,也就是实现第一梯段22与承载主体21的可拆卸连接。
同样地,为了在保证第一连接件221和第二支撑件215连接处平整性的同时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在第三紧固件27和第二支撑件215之间也可以设置垫板26。
可以理解,第一连接件221和第二支撑件215也可以通过诸如焊接或者铆接等的方式相连接,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第一梯段22的底端连接至模块本体10,可以通过诸如焊接、螺接或者铆接等的方式相连接。
继续参考图1和图2,旋转梯段23沿水平方向连接至承载立柱211和模块本体10,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下横梁212和上横梁213之间。旋转梯段23包括旋转踏板231,旋转踏板23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承载立柱211和模块本体10。旋转踏板231的数量优选地设置为3~9个,如设置为5个或者7个,以在模块本体10的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旋转梯段23的坡度,以便于提升楼梯模块20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便于将旋转梯段23的旋转踏板231连接至承载立柱211,承载立柱211优选地包括设置在其侧表面的支撑部216,具体的参考图3。支撑部216沿承载立柱211的高度方向呈螺旋状的分布在承载立柱211的侧表面。旋转踏板231的与承载立柱21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232,具体的参考图6,连接部232能够连接至支撑部216,以将旋转踏板231连接至承载立柱211。
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支撑部216构造为包括第一支撑板216a和具有第三通孔216c的第二支撑板216b,以有效简化支撑部216的结构,便于将支撑部216间隔地设置在承载立柱211的侧表面。
在图6所示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32设置在旋转踏板231的底部,且构造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螺柱。连接螺柱能够穿设于第三通孔216c内,并延伸超出第二支撑板216b,然后通过诸如螺母等的第四紧固件28实现锁紧。
同样地,为了在保证支撑部216和连接部232连接处平整性的同时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在第四紧固件28和第二支撑板216b之间也可以设置垫板26。
为了便于将旋转梯段23的旋转踏板231连接至模块本体10,旋转踏板231的与模块本体1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板233,具体的参考图6,第二连接板233设置在旋转踏板231的底部,并能够诸如螺钉等的第一紧固件29连接至模块本体10,如连接至模块本体10内预埋的钢板12,以实现旋转踏板231与模块本体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第二连接板233也可以通过诸如焊接或者铆接的方式连接至模块本体10,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继续参考图2,第二梯段24设置在旋转梯段23的上方,且第二梯段24的底端连接至上横梁213。为了便于将第二梯段24连接至上横梁213,第二梯段24优选地包括设置在其底端的下方的第二连接件241,具体的参考图7,上横梁213的上方优选地设置有第三支撑件218,具体的参考图3,第二连接件241能够连接至第三支撑件218,以将第二梯段24连接至上横梁213。
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撑件218构造为包括第三支撑板218a和具有第四通孔218c的第四支撑板218b,以有效简化支撑部216的结构。第三支撑板218a设置在上横梁213的上方,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第四支撑板218b与第三支撑板218a大致垂直地设置。
在图7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件241设置在第二梯段24的底端的下方,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二梯段24的底部的踏板的下方。第二连接件241的横截面构造为L型,以有效增加第二连接件241的结构强度。L型的第二连接件241的竖直部分连接至第二梯段24的底端,具体的可以通过焊接、铆接或者螺接等的方式进行连接。L型的第二连接件241的水平部分连接至第三支撑件218。在图示实施方式中,L型的第二连接件241的水平部分设置有第二连接件通孔,第二连接件通孔设置在上述水平部分的与第四通孔218c相对应的位置。通过上述的诸如螺栓和螺母等的第三紧固件27与第四通孔218c和第二连接件通孔的配合连接,能够方便地将第二梯段24的底端连接至上横梁213,并实现第二梯段24与上横梁213的可拆卸连接,也就是实现第二梯段24与承载主体21的可拆卸连接。
同样地,为了在保证第二连接件241和第三支撑件218连接处平整性的同时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在第三紧固件27和第三支撑件218之间也可以设置垫板26。
可以理解,第二连接件241和第三支撑件218也可以通过诸如焊接或者铆接等的方式相连接,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参考图8,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2,模块化建筑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建筑模块1。沿建筑模块1的高度方向,承载主体21优选地不超出模块本体10。也就是说,沿建筑模块1的高度方向,承载主体21的承载立柱211不超出模块本体10。如此,在搭建模块化建筑2时,无需进行建筑模块1之间的承载主体21的连接,能够进一步简化模块化建筑2的组装工序,减少模块化建筑2现场安装的工作量,缩短组装工期,提高组装效率,并降低成本。
从图1和图8所示实施方式中可以看出,第二梯段24的顶端超出模块本体10,为了便于运输,第二梯段24可以在搭建模块化建筑2时进行安装。将楼梯模块20的承载主体21、第一梯段22和旋转梯段23设置在模块本体10内,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输至安装现场,在利用建筑模块1组装模块化建筑2时,能够有效减小模块化建筑2现场安装的工作量,简化模块化建筑2的组装工序,缩短组装工期,提高组装效率,并降低成本。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块包括:
模块本体;
楼梯模块,所述楼梯模块包括:
承载主体,所述承载主体设置在所述模块本体内,所述承载主体包括承载立柱和与所述承载立柱大致垂直设置的下横梁和上横梁,且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上横梁相对于所述承载立柱沿不同方向延伸,并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
第一梯段,所述第一梯段的顶端连接至所述下横梁,所述第一梯段的底端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
旋转梯段,所述旋转梯段沿水平方向连接至所述承载立柱和所述模块本体,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上横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主体还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上横梁的下方,所述模块本体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连接,以将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上横梁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主体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下横梁的上方,所述第一梯段包括设置在其顶端的下方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将所述第一梯段连接至所述承载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立柱包括设置在其侧表面的支撑部,所述旋转梯段包括旋转踏板,所述旋转踏板的与所述承载立柱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至所述支撑部,以将所述旋转踏板连接至所述承载立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踏板的与所述模块本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以将所述旋转踏板连接至所述模块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踏板的数量为3~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模块还包括第二梯段,所述第二梯段设置在所述旋转梯段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梯段的底端连接至所述上横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梯段包括设置在其底端的下方的第二连接件,所述上横梁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至所述第三支撑件,以将所述第二梯段连接至所述上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建筑模块的高度方向,所述承载主体不超出所述模块本体。
10.一种模块化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建筑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模块。
CN202022978698.8U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Active CN2150556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78698.8U CN215055687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78698.8U CN215055687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55687U true CN215055687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14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78698.8U Active CN215055687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556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12282B2 (en) Brace assembly having ductile anchor
KR100966090B1 (ko) 내진성능을 갖춘 이중바닥 구조물
JP6095925B2 (ja) 耐力壁フレーム
CN111601938B (zh) 地震屈服连接
CN208618566U (zh) 可模块化拼装的活动板房
CN215055687U (zh) 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CN208981514U (zh) 模块化的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咬合钢梁框架中心支撑体系
CN217998431U (zh) 一种钢结构厂房的梁柱加强连接节点结构
CN112627593A (zh) 一种建筑模块和模块化建筑
JP5400283B2 (ja) 建物ユニットの連結構造及びユニット建物
CN216766946U (zh) 一种轻量化钢结构标准设计抗剪耗能支撑模块
JP2001303663A (ja) 狭幅壁パネル構造、門型ラーメン構造、木造建造物
CN217352866U (zh) 一种模块化钢框架结构及模块间连接装置
CN212742909U (zh) 一种集成墙板活动房
CN109809278B (zh) 框架式轻型复合轿底
JP5699180B2 (ja) ソーラーパネル用架台の構築方法
JP5004434B2 (ja) スチールハウス
CN219012105U (zh) 一种应用大跨度门式刚架的轻钢厂房
CN220226067U (zh) 井道支撑架结构以及井道钢架结构
JP3606986B2 (ja) 上部構造としてトラス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インナーバルコニー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CN213952705U (zh) 一种焊接式承重钢构梁
CN213682511U (zh) 一种全装配类抽屉式框架结构
CN221256087U (zh) 一种快速安拆墩柱模板行走平台
CN217027453U (zh) 一种钢结构房屋安装连接结构
CN115749349A (zh) 一种框架梁柱抗震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39, Shiqiao South Road, Y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225102

Patentee after: YANGZHOU TONGLEE REEFER CONTAINER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Patentee after: CIMC Container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9, Shiqiao South Road, Y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225102

Patentee before: YANGZHOU TONGLEE REEFER CONTAINER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Patentee before: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