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64462U - 一种电热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热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64462U
CN214964462U CN202120538481.7U CN202120538481U CN214964462U CN 214964462 U CN214964462 U CN 214964462U CN 202120538481 U CN202120538481 U CN 202120538481U CN 214964462 U CN214964462 U CN 2149644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area
heating plate
inner container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3848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徐建立
郭金露
魏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3848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644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644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644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锅,包括内胆、发热盘,内胆底部设有支撑凸起,发热盘设有上凸以贴近内胆底部的主加热区、位于主加热区外围的支撑区,支撑凸起支撑在支撑区上。

Description

一种电热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电热锅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热锅。
背景技术
用炖锅烹饪已经是家家常见的一种烹饪方式,其中使用陶瓷炖锅因食物效果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常见的炖锅加热方法是将陶瓷内胆直接放在底部发热盘上,通过发热盘辐射出的热量对陶瓷内胆进行加热,从而将陶瓷内胆内部的食物煮熟。
采用上述结构进行加热时,陶瓷内胆底部支撑筋与发热盘接触,发热盘通过辐射加热使内胆温度升高,为了避免陶瓷内胆底部受热开裂,发热盘的功率不能太高,同时陶瓷内胆的加热方式又是辐射加热,使得陶瓷内胆内加热时间较长,增加了烹饪时间,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另外由于陶瓷内胆的硬度较高,而发热盘多数为铝材质,所以陶瓷内胆与发热盘接触的地方会有磨损,长时间使用后会对发热盘表面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热锅,以提高加热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锅,包括内胆、发热盘,内胆底部设有支撑凸起,发热盘设有上凸以贴近内胆底部的主加热区、位于主加热区外围的支撑区,支撑凸起支撑在支撑区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饭盒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主加热区包括若干由发热盘上表面向上延伸的凸筋,相邻凸筋之间设有间隙。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主加热区包括若干由发热盘上表面向上延伸的凸点,若干凸点在发热盘上均匀分布。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若干凸筋在发热盘上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若干凸筋在发热盘上呈放射状由内向外分布。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凸起围设在主加热区外,内胆放在发热盘上,支撑凸起在内胆底部与发热盘之间围成一个集热区。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发热盘包括呈螺旋状绕设于发热盘底部的加热管,加热管位于主加热区下方的绕设密度不小于位于支撑区下方的绕设密度。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加热区设有黑色耐高温涂层,所述支撑区采用硬化处理。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内胆放在发热盘上,主加热区上端与内胆底部抵接。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内胆放在发热盘上,主加热区上端与内胆底部之间设有间隙。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发热盘设置在电热锅底部,发热盘包括主加热区和支撑区,内胆通过底部的支撑凸起支撑在发热盘的支撑区上,这样的设置减少了内胆底部与发热盘的接触面积,避免了主加热区与内胆底部的直接接触,有助于降低内胆与发热盘之间的磨损,保障了发热盘的使用寿命;同时发热盘上的主加热区向上凸起,在不与内胆底部接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内胆底部贴近对内胆进行加热,有助于缩短主加热区与内胆底部之间的热辐射距离,优化热辐射效果,提高了发热盘对内胆的加热效率;支撑区设置在主加热区外围,使得主加热区加热产生的热量能够尽可能得集中在内胆底部,从而保证发热盘的加热效率。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主加热区包括若干由发热盘上表面向上延伸的凸筋,相邻凸筋之间设有间隙。主加热区通过采用若干条凸筋相邻之间间隙设置的设置形式,凸筋沿凸筋长度方向的侧面也能够向内胆底部进行热辐射,增加了发热盘主加热区的热辐射面积,优化热辐射效果,提高了发热盘对内胆的加热效率,同时采用上述的设置能够避免发热盘的热量集中在局部,造成加热不均匀,从而影响烹饪效果的问题。
进一步地,若干凸筋在发热盘上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或者可以呈放射状由内向外分布。凸筋由发热盘中心位置处为起点,向外呈有规律的分布,有助于优化发热盘的加热效果,使得发热盘对内胆的加热更加均匀。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主加热区包括若干由发热盘上表面向上延伸的凸点,若干凸点在发热盘上均匀分布。主加热区由若干凸点在发热盘上均匀分布形成的设置优化了发热盘的加热效果,使得发热盘对内胆的加热更加均匀,同时采用上述的设置能够避免发热盘的热量集中在局部,造成加热不均匀,从而影响烹饪效果的问题。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支撑凸起围设在主加热区外,内胆放在发热盘上,支撑凸起在内胆底部与发热盘之间围成一个集热区。加热时,内胆位于发热盘的上方,支撑凸起、内胆底部和发热盘之间形成一个集热区,主加热区位于集热区内,这样的设置在加热时能够使得主加热区产生的热量不易过快的向外部流失,热量在内胆底部停留的时间更久,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节能的效果。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发热盘包括呈螺旋状绕设于发热盘底部的加热管,加热管位于主加热区下方的绕设密度不小于位于支撑区下方的绕设密度。加热管螺旋绕设的设置能够使得发热盘受热更加均匀,同时螺旋绕设的方式也能够在发热盘底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容纳长度更长的加热管,从而提升发热盘单位面积内的发热量,优化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加热管在主加热区下方绕设的密度可以大于在支撑区下方绕设的密封,这样的设置可以将加热管产生的热量尽可能地集中在主加热区,减少热量的损耗,优化加热效果,同时有助于降低能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热锅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热盘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内胆;2、发热盘;20、加热管;3、支撑凸起;4、主加热区;40、凸筋;5、支撑区。
具体实施方式
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构思进行说明,目前常见的炖锅加热时是将陶瓷内胆直接放在底部的发热盘2上,通过发热盘2辐射出的热量对陶瓷内胆进行加热,从而将陶瓷内胆中的食物煮熟。放在发热盘2上的陶瓷内胆通过陶瓷内胆底部的支撑筋与发热盘2接触并支撑在发热盘2上,发热盘2通过辐射加热的方式对上方的陶瓷内胆进行加热,采用这样的结构进行加热时,为了避免陶瓷内胆底部受热开裂,发热盘2的加热功率不能太高,在此前提下采用辐射加热的方式又会使得加热时间较长,增加了烹饪时间,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另外由于陶瓷内胆的硬度较高,而发热盘2多数为铝材质,所以陶瓷内胆与发热盘2接触的地方会有磨损,长时间使用后会对发热盘2表面造成损坏。还有一些炖锅在进行加热时,内胆1的底面与发热盘2的上表面直接接触,发热盘2直接将热量传递给内胆1,这样的设置尽管解决了加热时间长的问题,但同样的在长时间使用后,内胆1底面与发热盘2之间的摩擦会导致发热盘2的磨损,降低发热盘2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热锅,包括内胆1、发热盘2,内胆1底部设有支撑凸起3,发热盘2设有上凸以贴近内胆1底部的主加热区4、位于主加热区4外围的支撑区5,支撑凸起3支撑在支撑区5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当中,“发热盘2设有上凸以贴近内胆1底部的主加热区4”具体是指,主加热区4的上表面高于支撑区5的上表面,当内胆1放在发热盘2上方进行加热时,主加热区4的上表面在不与内胆1底面接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靠近内胆1底面设置。
发热盘2包括中部的主加热区4和设置在主加热区4外围的支撑区5,内胆1底部相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支撑区5接触的支撑凸起3,电热锅在工作过程中,内胆1通过支撑凸起3支撑在主加热区4外围的支撑区5中,主加热区4上端与内胆1底部之间设有间隙,主加热区4正对内胆1的底部。加热时发热盘2工作产生热量,热量从主加热区4上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将内胆1进行加热。主加热区4向上凸起并贴近内胆1底部的设置减小了由于支撑凸起3的设置而产生的内胆1底部与发热盘2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缩短了发热盘2与内胆1底部之间的热辐射距离,降低了热辐射在传导过程中的损耗,优化热辐射效果,提高了发热盘2对内胆1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主加热区4设有黑色耐高温涂层,支撑区5采用硬化处理。本方案中,黑色耐高温涂层可以为聚四氟乙烯涂层、黑色陶瓷涂层或者其他具有与两者类似性质的涂层,黑色耐高温涂层的设置能够有效减少热量散失,与凸起的加热区配合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炖锅的使用效率,降低能耗。支撑区5经过硬化处理能够进一步降低在取放内胆1的过程中,内胆1与发热盘2接触产生摩擦导致的发热盘2磨损,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盘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发热盘2包括呈螺旋状绕设于发热盘2底部的加热管20,加热管20位于主加热区4下方的绕设密度不小于位于支撑区5下方的绕设密度。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加热管20的具体绕设形式做出限定,针对不同尺寸的发热盘2,加热管20的绕设也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发热盘2对内胆1加热均匀的目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所采用的内胆1可以为陶瓷材质的内胆。采用陶瓷内胆烹饪的食物更加美味,优化了用户的体验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主加热区4包括若干由发热盘2上表面向上延伸的凸筋40,相邻凸筋40之间设有间隙。本方案中,若干凸筋40在发热盘2上凸起设置以形成主加热区4,同时相邻凸筋40之间设置有间隙,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加了发热盘2的发热面积,同时能够避免主加热区4的热量集中在局部,优化了主加热区4的加热效果,使得主加热区4对内胆1的加热更加均匀。此外,可以将各个凸筋40的高度设置成一致,也可以根据凸筋40的具体排布形式将不同位置的凸筋40设置成不同高度,最终以达到对内胆1中的食材加热均匀的效果。
进一步地,若干凸筋40在发热盘2上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各个凸筋40所组成的同心圆的中心位于发热盘2的中心,同时也正对放置在发热盘2上方时的内胆1底部的中心,这样的设置有助于保障发热盘2上主加热区4的热辐射面积,防止在加热过程中出现内胆1底部受到的热辐射分布不均,一边的温度高于另一边的温度的情况,减少了热辐射的损耗。发热盘2在工作过程中,主加热区4上方的空气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加热,凸筋40采用同心圆状分布的方式能够使得相邻凸筋40之间被加热的空气不易直接向两侧扩散带走热量,相邻凸筋40之间被加热的空气更多的向上方的内胆1流动,在接触内胆1底部对内胆1进行加热,有助于提高加热效率,优化了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若干凸筋40在发热盘2上呈放射状由内向外分布。各个凸筋40向外侧放射延伸的中心位于发热盘2的中心,同时也正对放置在发热盘2上方时的内胆1底部的中心,这样的设置有助于保障发热盘2上主加热区4的热辐射面积,防止在加热过程中出现内胆1底部受到的热辐射分布不均,一边的温度高于另一边的温度的情况,减少了热辐射的损耗。发热盘2在工作过程中,主加热区4上方的空气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加热,凸筋40采用放射状分布的形式能够使得相邻凸筋40之间的热空气能够沿着凸筋40延伸的方向流动,有助于减少由于加热管20的分布导致的凸筋40各部位温度分布不均的情况,进一步提升了发热盘2对内胆1均匀加热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主加热区4包括若干由发热盘2上表面向上延伸的凸点,若干凸点在发热盘2上均匀分布。若干凸点在发热盘2上表面均匀分布以形成凸起的主加热区4,凸点相比凸筋40进一步增大了发热盘2的发热面积,优化了热辐射效果,同时也能够使得发热盘2对内胆1的加热更加均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内胆1放在发热盘2上,主加热区4上端与内胆1底部抵接。在加热过程中,内胆1的底面直接与主加热区4的上端面接触,主加热区4由若干条凸筋40间隙设置形成,也可以由若干凸点均匀分布形成,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热盘2与内胆1底面的接触面积,降低长时间使用后内胆1对发热盘2造成的磨损,同时发热盘2与内胆1的接触使得发热盘2又能够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内胆1进行加热,与主加热区4产生的热辐射相配合,有助于提高加热效率,降低能耗。本实施例在实施时,通过改变主加热区4上凸筋40或凸点的设置密度以及排布形式在降低磨损与提高热效率之间寻取合适的平衡点。
进一步地,主加热区4上设置聚四氟乙烯涂层或黑色陶瓷涂层等黑色耐高温涂层,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与凸起的加热区配合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炖锅的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加热管20在发热盘2底部呈螺旋状绕设,以使发热盘2上主加热区4中的各部位的发热更加均匀,从而优化发热盘2对内胆1的加热效果,进一步优化了电热锅对食材的烹饪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2所示,一种电热锅,包括内胆1、发热盘2,内胆1底部设有支撑凸起3,发热盘2设有上凸以贴近内胆1底部的主加热区4、位于主加热区4外围的支撑区5,支撑凸起3支撑在支撑区5上,主加热区4上表面在不与内胆1底面接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靠近内胆1底面设置,主加热区4包括若干凸筋40,若干凸筋40以发热盘2的上表面中心为基准呈同心圆状向外侧均匀分布,同时在主加热区4上设置聚四氟乙烯涂层或黑色陶瓷涂层等黑色耐高温涂层,通过对采用上述设置的电热锅经过若干次试验,在相同条件下与采用现有发热盘2结构的电热锅进行对比实验后,得到如下的实验数据;
Figure BDA0002975871710000081
图表1
Figure BDA0002975871710000082
图表2
图表1和图表2中的“现有技术”是指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创新技术”是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方案。
由图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的电热锅的升温速度明显快于现有发热盘2上未设置向上凸起的主加热区4的电热锅的升温速度,且能更快的达到设定的峰值温度。从而可以得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其加热效率要优于现有技术,能够缩短烹饪时间,减少用户的等待,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由图表2的数据可知,在烹饪进行到20分钟时,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电热锅的锅内温度比采用现有技术的电热锅的锅内温度高了3℃左右;在烹饪进行到40分钟时,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电热锅的锅内温度比采用现有技术的电热锅的锅内温度高了7℃左右;在烹饪进行到1小时时,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电热锅的锅内温度比采用现有技术的电热锅的锅内温度高了13℃左右;在烹饪进行到1小时20分钟时,由于此时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电热锅温度接近99℃,因此与采用现有技术的电热锅之间的温差有所缩小;在烹饪进行到1小时40分钟时,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电热锅的锅内温度已经超过99℃,而采用现有技术的电热锅直到烹饪进行到2小时的时候锅内温度才超过99℃。可见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电热锅加热到99℃的时间比采用现有技术的电热锅快了20分钟,差距较为明显。
进一步地,支撑凸起3围设在主加热区4外,内胆1放在发热盘2上,支撑凸起3在内胆1底部与发热盘2之间围成一个集热区。这样的设置可以大大减缓发热盘2与内胆1之间被加热的空气向外部流动的速度,使热空气在内胆1底部长时间聚集在一个区域内,从而对内胆1起到一定的加热效果,提高了发热盘2的加热效率,降低了能耗。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上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热锅,包括内胆、发热盘,其特征在于:内胆底部设有支撑凸起,发热盘设有上凸以贴近内胆底部的主加热区、位于主加热区外围的支撑区,支撑凸起支撑在支撑区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主加热区包括若干由发热盘上表面向上延伸的凸筋,相邻凸筋之间设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主加热区包括若干由发热盘上表面向上延伸的凸点,若干凸点在发热盘上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若干凸筋在发热盘上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若干凸筋在发热盘上呈放射状由内向外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支撑凸起围设在主加热区外,内胆放在发热盘上,支撑凸起在内胆底部与发热盘之间围成一个集热区。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发热盘包括呈螺旋状绕设于发热盘底部的加热管,加热管位于主加热区下方的绕设密度不小于位于支撑区下方的绕设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加热区设有黑色耐高温涂层,所述支撑区采用硬化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内胆放在发热盘上,主加热区上端与内胆底部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内胆放在发热盘上,主加热区上端与内胆底部之间设有间隙。
CN202120538481.7U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电热锅 Active CN2149644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38481.7U CN214964462U (zh)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电热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38481.7U CN214964462U (zh)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电热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64462U true CN214964462U (zh) 2021-12-03

Family

ID=79156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38481.7U Active CN214964462U (zh) 2021-03-15 2021-03-15 一种电热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644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40118B2 (en) Graphite encapsulated cookware
JP3187267U (ja) 焼き板の高さを調節可能な加熱調理器
WO2011082513A1 (zh) 多功能电热炊具
JP2015503366A (ja) 調理鍋、調理システム及び調理方法
CN101233996A (zh) 电磁炉伴侣铁锅及其制造方法
WO2019120100A1 (zh) 一种新型电加热烧烤炉
CN214964462U (zh) 一种电热锅
JP2010099140A (ja) 調理・湯沸かし器具
CN208808168U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火锅烤盘
CN206469306U (zh) 多功能微波加热烤盘
CN115067732B (zh) 一种电热锅
US2565726A (en) Heat collecting and distributing plate
CN105325054A (zh) 节电感应烹饪板、烹饪容器和感应烹饪安排
CN101797122A (zh) 具有硅树脂手柄的热扩散器
KR100504011B1 (ko) 조리기구
CN105011733B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KR200471271Y1 (ko) 우수한 열전도율 및 열효율을 갖는 조리기구의 측면과 바닥면 구조
CN107975830B (zh) 一种灶具支架
US20200096201A1 (en) Ceramic burner cover for stovetops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06612591U (zh) 加热组件及电压力锅
CN211260897U (zh) 电磁煲汤炉
CN209058879U (zh) 热盘、烹饪厨具本体和烹饪厨具
CN212591589U (zh) 烹饪锅具和烹饪装置
CN108332204A (zh) 一种高效节能燃气灶具
CN201968441U (zh) 燃气炉用稳热炒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