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49269U - 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49269U
CN214949269U CN202120909230.5U CN202120909230U CN214949269U CN 214949269 U CN214949269 U CN 214949269U CN 202120909230 U CN202120909230 U CN 202120909230U CN 214949269 U CN214949269 U CN 2149492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torage
main body
mounting
installat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0923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绍生
张帆
王帅
江太阳
郑量
吴慧民
张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0923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492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492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492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成灶包括:主体,主体包括面板和风道,风道在面板上形成有进风口;吸风组件,设于主体,并可由风道吸风;加热组件,设于主体,加热组件在面板形成加热区域;过滤组件,设于主体,设于风道;储液件,可活动地设于主体,位于过滤组件下方;其中,储液件和主体通过便拆结构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集成灶,主体包括有风道和面板,并在面板上设置有进风口,风道与进风口相连通,进而在使用加热组件烹饪时,可以由进风口吸烟,达到吸油烟的目的,储液件和主体通过便拆结构相连接,进而更便于储液件的拆卸与清洗,使得储液件可以方便的拆装,便于储液件的清洗和维护,降低操作集成灶的清洁难度。

Description

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成灶。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集成灶可在面板开孔,加热产生的油烟会被面板开孔下方的吸烟装置吸入,实现抽烟的效果。为了收集从面板开孔流入的汤水,需要在灶台下方设置储水盒。而现在的储水盒装拆方式通常是设置螺钉固定,进行上下方向的安装,用户需要打开柜门,然后,拆卸螺钉上下移动储水盒,操作起来极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集成灶。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成灶,包括:主体,主体包括面板和风道,风道在面板上形成有进风口;吸风组件,设于主体,并可由风道吸风;加热组件,设于主体,加热组件在面板形成加热区域;过滤组件,设于主体,设于风道;储液件,可活动地设于主体,位于过滤组件下方;其中,储液件和主体通过便拆结构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集成灶,包括有主体、吸风组件、加热组件、过滤组件和储液件,其中,吸风组件、加热组件、过滤组件和储液件设于主体,并且,主体包括有风道和面板,并在面板上设置有进风口,风道与进风口相连通,进而在使用加热组件烹饪时,可以由进风口吸烟,达到吸油烟的目的。
从而减小了整个集成灶的体积,在台面上赋予了更大的空间,方便用户进行烹饪操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油烟会经过过滤组件过滤,过滤油烟中的油污,油污将下流至储热件,从而实现对油污的收集,避免由于吸入吸风组件保证吸风组件的整洁,降低吸风组件的清洗次数,并且,可以排向室内,以避免在墙上打孔。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储液件和主体通过便拆结构相连接,进而更便于储液件的拆卸与清洗,使得储液件可以方便的拆装,便于储液件的清洗和维护,降低操作集成灶的清洁难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集成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主体形成有第一安装腔,以及与第一安装腔相连通开口;便拆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设于第一安装腔的腔壁;第二连接部,设于储液件,并与第一连接部相适配,储液件向开口的方向移动,可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体具有第一安装腔,第一安装腔具有开口,便拆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腔的腔壁的第一连接部,进而设置在储液件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适配,并且,在储液件安装于主体后,向开口方向移动储液件,即可实现对储液件的拆卸。同样地,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齐,由开口向第一安装腔方向移动,既可完成储液件的安装,并且,储液件的拆卸与安装都是由第一安装腔向着开口方向移动,或者由开口向着第一安装腔方向移动,进而便于用户施力,提升储液件安装于拆卸的便捷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开口位于主体的侧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开口设置在主体的侧壁,进而可以直接由主体的侧面拆装储液件,进一步降低储液件的拆装步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安装槽;第二连接部包括:安装凸筋,安装凸筋可在安装槽内沿开口至第一安装腔方向往复滑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包括安装槽,第二连接部包括安装凸筋,安装凸筋可在安装槽内滑动,而滑动的安装和拆卸方式方便且快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固定座,安装于第一安装腔的腔壁,固定座设置有安装台,两个安装台与第一安装腔的腔壁间隔设置形成安装槽,两个安装台相对设置,其中,安装凸筋的数量为两个,位于储液件的两侧,两个安装凸筋可分别在两个安装槽内运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包括有两个固定座,每个固定座上设置一个安装台,固定座安装于第一安装腔的腔壁后,安装台与第一安装腔的腔壁间隔,形成有安装槽,两个安装槽相对,进而设置在储液件相背两侧的安装凸筋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安装槽内滑动,进而利用储液件两侧的安装凸筋,可以保证储液件的平衡,避免储液件出现倾斜、漏液等问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门体,可开阖地设于开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门体,可开阖地设置在开口处,从而可以封闭或开启开口,进而提升集成灶的美观性,并且,避免灰尘、汤水和油污等由开口直接进入第一安装腔,保证第一安装腔内的整洁,降低集成灶的清洗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设于第一安装腔的顶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安装腔的顶壁,进而可以减少储液件和第一安装腔顶壁之间的距离,便于过滤组件滴落的油污的滴入到储液件内,降低油污滴落在储液件外的可能性,保证第一安装腔内的整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主体形成有第二安装腔,第二安装腔与风道相连通,过滤组件可拆卸地设于主体;便拆结构包括:形成在第二安装腔的底壁的安装孔,储液件安装于安装孔,储液件向进风口的方向移动,可使储液件脱离安装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体形成有第二安装腔,第二安装腔风道相连通,过滤组件可拆卸地设置在主体,并且遮挡在安装孔上方,进而储液件安装于安装孔后,过滤组件可以压在储液件上,进而实现过滤组件的向储液件排出油污,并且,过滤组件可以由进风口拆卸,再拆卸下过滤组件后,可以直接通过进风口提拉出储液件,进而实现储液件快速且方便的拆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便拆结构还包括:形成在储液件的周侧的凸缘,凸缘搭接于安装孔的边缘。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储液件的周侧设置有凸缘,并且,凸缘可搭接在安装孔的边缘,从而实现对储液件的限位,避免储液件跌出安装孔,以及该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主体包括:安装座,过滤组件和储液件设于安装座,安装座形成有安装孔和通孔,通孔与吸风组件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体包括有安装座,过滤组件和储液件设置在安装座上,安装座形成有安装孔和通孔,通孔与吸风组件相对设置,进而便于吸风组件由进风口吸风,该设置安装座上的安装孔和通孔可以单独加工,进而相对于加工整个主体而言,降低加工成本,并且,也便于对安装座进行清洗。降低清洗难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过滤组件包括:格栅,遮挡于进风口;油脂分离器,位于格栅的下方;集液盒,位于油脂分离器的下方,集液盒的底部设置有过流孔,储液件位于过流孔下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过滤组件包括有格栅、油脂分离器和集液盒,格栅设置在进风口处,进而表面杂物掉入风道,或油脂分离器上,油脂分离器可以分离油烟中的油污,空气可以通过油脂分离器进入吸风组件,而油污会滴流进集液盒,进而由集液盒底部的过流孔滴漏到储液件中,进而实现油烟中油污的分离,并且,当液体进入风道后,也可以通过集液盒流入到储液件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密封件,用于密封格栅和面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格栅和面板之间设置密封件,进而保证格栅在进风口处的稳定性,并且,避免格栅和面板之间嵌入杂物和液体等,提升保证集成灶的整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吸风组件包括:风机,设于主体,位于面板下方,并可由进风口吸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吸风组件包括有风机,进而利用风机实现吸收油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加热器,设于主体,位于面板下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包括有至少一个加热器,进而可以在面板形成至少一个加热区域,进而实现烹饪。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的门体处于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储液件和主体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储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储液件、过滤组件和主体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储液件、过滤组件和主体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的面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中储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集成灶,110主体,112面板,114进风口,116第一安装腔,118第二安装腔,120安装座,122通孔,124安装孔,126配合孔,128底座,130吸风组件,140加热组件,150过滤组件,152格栅,154油脂分离器,156集液盒,158过流孔,160储液件,162安装凸筋,164凸缘,172固定座,174安装台,180门体,19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100。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灶100,具体包括:主体110、吸风组件130和加热组件140,其中,主体110包括面板112,面板112位于主体110的顶部,且在面板112上设置有进风口114,进风口114与设置在主体110的风道相连通,吸风组件130设置在主体110上,并且与风道相连通,加热组件140嵌于主体110,并在面板112上形成加热区域,进而在吸风组件130工作时,可由设置在面板112上的进风口114吸收油烟,进而实现吸油烟功能和加热功能的高度集成,取消了上层部件,节省了空间,在用户使用时,也不会出现碰头,或干涉烹饪等问题。
具体地,加热组件140可以是电磁式加热器或燃气式加热器等。
进一步地,集成灶100还包括:设置在主体110上的过滤组件150和储液件160,过滤组件150位于风道内,进而对吸风组件130吸进的油烟进行过滤,储液件160也设置在主体110上,并位于过滤组件150的下方,油烟在过滤组件150经过过滤后,空气通过过滤组件150由吸风组件130吸入并排出,油污被过滤组件150过滤,并滴落在过滤组件150下方的储液件160内,实现对油污的收集,延长对过滤组件150以及集成灶100的清洗时间。
并且,在当有液体流进进风口114后,也会受过滤组件150影响而流进储液件160,进而避免液体损坏吸风组件130,提升集成灶100的安全性。
更进一步地,储液件160与主体110通过便拆结构相连接,进而方便在主体110上拆下或装上储液件160,便于储液件160的拆卸、安装与清洗,便于储液件160的清洗和维护,降低操作集成灶100的清洁难度。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8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主体110上形成有第一安装腔116,第一安装腔116位于面板112的下方,并且,在主体110上还设置有与第一安装腔116相连通的开口,储液件160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16内部,从而避免储液件160的暴露,避免误碰储液件160,而引起储液件160内部的油污等洒出,保证集成灶100的整洁性。
进一步地,便拆结构包括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置在主体110上,位于第一安装腔116的腔壁,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储液件160上,进而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配合,实现储液件160相对于主体110的便捷拆装。
具体地,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配合安装后,储液件160安装于主体110,此时,将储液件160由第一安装腔116内向着开口方向移动,可以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脱离,从而实现对储液件160的拆卸。
在储液件160拆卸下来后,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齐,将储液件160由开口向着第一安装腔116的方向进行移动,就可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配合,实现储液件160与主体110的安装。
在该实施例中,主体110具有第一安装腔116,第一安装腔116具有开口,便拆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16腔壁的第一连接部,进而设置在储液件160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适配,并且,在储液件160安装于主体110后,向开口方向移动储液件160,即可实现对储液件160的拆卸。同样地,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齐,由开口向第一安装腔116方向移动,既可完成储液件160的安装,并且,储液件160的拆卸与安装都是由第一安装腔116向着开口方向移动,或者由开口向着第一安装腔116方向移动,进而便于用户施力,提升储液件160安装于拆卸的便捷性。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主体110上的开口位于主体110的侧壁。
在该实施例中,在主体110上形成的开口,设置在主体110的侧壁,第一安装腔116位于面板112的下方,因此,开口位于面板112的下方。
具体地,在集成灶100正常使用状态下,面板112位于主体110的顶面,而开口位于主体110的侧面,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配合安装后,储液件160安装于主体110,此时,将储液件160由第一安装腔116内向着开口方向移动,即横向移动储液件160,可以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脱离,从而实现对储液件160的拆卸。
在储液件160拆卸下来后,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齐,将储液件160由开口向着第一安装腔116的方向进行移动,同样是横向移动储液件160,就可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配合,实现储液件160与主体110的安装。
在该实施例中,开口设置在主体110的侧壁,进而用户可以横向移动储液件160时,可以更便于用户施力,进而使得储液件160的拆装步骤更加人性化、便捷化。
具体地,开口可以位于主体110的前侧壁、左侧壁、右侧壁或后侧壁,可以根据不同的集成灶100的使用环境来选择开口的设置方位。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集成灶100还包括设置于主体110的门体180,门体180可开启开口或关闭开口。具体地,门体180可以是卡接或插接在主体110上。门体180也可以与主体110枢转连接,从而便于门体180的开阖。
进一步地,门体180与主体110可以通过自动锁扣相连接,进而便于门体180相对于主体110的锁定和解锁。
在该实施例中,集成灶100还包括门体180,可开阖地设置在开口处,从而可以封闭或开启开口,进而提升集成灶100的美观性,并且,避免灰尘、汤水和油污等由开口直接进入第一安装腔116,保证第一安装腔116内的整洁,降低集成灶100的清洗成本。
进一步地,开口呈多边形结构,门体180可以与开口的任一边枢转连接,以开口为四边形结构为例,门体180可以与开口的底侧边枢转连接,门体180可以与开口的左侧边枢转连接,门体180可以与开口的右侧边枢转连接,门体180可以与开口的顶侧边枢转连接。
其中,门体180呈板状,可以在门体180背离第一安装腔116的一侧设置把手等。
实施例5: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在实施例2和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有安装槽,第二连接部包括有安装凸筋162,安装凸筋162可以在安装槽内滑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包括安装槽,第二连接部包括安装凸筋162,安装凸筋162可在安装槽内滑动,而滑动的安装和拆卸方式方便且快捷。
具体地,在安装槽和安装凸筋162配合安装后,储液件160安装于主体110,此时,将储液件160由第一安装腔116内向着开口方向移动,可以使安装凸筋162滑出安装槽,从而实现对储液件160的拆卸。
在储液件160拆卸下来后,将安装槽与安装凸筋162对齐,将储液件160由开口向着第一安装腔116的方向进行移动,就可以使安装凸筋162滑入安装槽,实现储液件160与主体110的安装。
在该实施例中,主体110具有第一安装腔116,第一安装腔116具有开口,便拆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16腔壁的安装槽,进而设置在储液件160的安装凸筋162,安装槽与安装凸筋162相适配,并且,在储液件160安装于主体110后,向开口方向移动储液件160,即可实现对储液件160的拆卸。同样地,将安装槽和安装凸筋162对齐,由开口向第一安装腔116方向移动,既可完成储液件160的安装,并且,储液件160的拆卸与安装都是由第一安装腔116向着开口方向移动,或者由开口向着第一安装腔116方向移动,进而便于用户施力,提升储液件160安装于拆卸的便捷性。
实施例6: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有两个固定座172,两个固定座172相间隔地安装在第一安装腔116的腔壁上。
并且,在固定座172上,设置有安装台174,安装台174有固定座172的一侧凹陷形成,进而在固定座172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16的腔壁时,安装台174与固定座172安装的一侧腔壁之间形成有空隙,该空隙即为安装槽,其中,两个固定座172的安装台174相对地设置。
而这样的固定座172,只需采用冲压、扭转或切削等简单的加工工艺就可以加工成型,进而降低了加工成本,并且,该安装槽的形成可靠。
具体地,固定座172可与主体110通过螺钉连接,在固定座172非安装台174的区域加工有孔道,在第一安装腔116的腔壁上加工有螺孔,进而螺钉可以穿过孔道与螺孔配合,实现对固定座172的固定,进一步地,固定座172和主体110上还设置有定位部,以实现固定座172可主体110的快速定位安装。
同样地,安装凸筋162的数量也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储液件160相背离的两端,具体地,储液件160可以是长方体结构,一面具有进液口,安装凸筋162位于进液口的相背离的两侧,进而可以提升储液件160的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包括有两个固定座172,每个固定座172上设置一个安装台174,固定座172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16的腔壁后,安装台174与第一安装腔116的腔壁间隔,形成有安装槽,两个安装槽相对,进而设置在储液件160相背两侧的安装凸筋162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安装槽内滑动,进而利用储液件160两侧的安装凸筋162,可以保证储液件160的平衡,避免储液件160出现倾斜、漏液等问题。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座172的具体数量和结构以及储液件160的具体结构也可以其他种类,例如,圆柱体结构的储液件160,在周侧壁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安装凸筋162,而固定座172与第一安装腔116腔壁形成的安装槽可与其配合,进而实现储液件160的安装于拆卸。
实施例7: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2至实施例6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设于第一安装腔116的顶壁。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16的顶壁,实现储液件160的吊装,而过滤组件150是位于储液件160的上方的,因此,将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16的顶部,可以减小储液件160与过滤组件150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减少油污滴落的路径的距离,避免油污的溅射并且,也能避免油污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风力等,滴落在储液件160外部,提升集成灶100的整洁性。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7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过滤组件150包括:格栅152、油脂分离器154和集液盒156,其中,格栅152遮挡在进风口114处,油脂分离器154设置格栅152的下方,具体地,油脂分离器154设置位于风道内,集液盒156设置在油脂分离器154的下方,并且,集液盒156的底部设置有过流孔158,储液件160位于过流孔158的下方。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过滤组件150包括有格栅152、油脂分离器154和集液盒156,格栅152设置在进风口114处,进而表面杂物掉入风道,或油脂分离器154上,油脂分离器154可以分离油烟中的油污,空气可以通过油脂分离器154进入吸风组件130,而油污会滴流进集液盒156,进而由集液盒156底部的过流孔158滴漏到储液件160中,进而实现油烟中油污的分离,并且,当液体进入风道后,也可以通过集液盒156流入到储液件160中。
具体地,油脂分离器154成柱状结构,可以是棱柱或圆柱,油脂分离器154与风道的侧壁相间隔,并在油脂分离器154的周侧包括有过滤孔,上端面为封堵面,即上两端面不通风,即油脂分离器154的周侧进风,并由底侧出风,而油污被过滤停留在油脂分离器154的周侧,流下到集液盒156中,并通过集液盒156底部的过流孔158流入到储液件160。
进一步地,集液盒156为框状结构,即集液盒156具有通风孔,集液盒156的框形内壁设置有环状的集液部,即在集液盒156内壁设置有一圈凹槽,在凹槽的底部设置有过流孔158,并且,由油污的油脂分离器154的周侧滴落的油污,可以滴落进集液部内,再通过过流孔158流入到储液件160中。
具体地,如图3所示,吸风组件130工作,将风由进气口吸入,经过吸风组件130最后排出集成灶100。
实施例9: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主体110上形成有第二安装腔118,第二安装腔118位于面板112的下方,并与风道相连通,过滤组件150可拆装地设置在主体110上,具体地,过滤组件150可拆装地设置在第二安装腔118内,并且,过滤组件150位于储液件160上方,以便于经过过滤组件150的油污或其他液体滴落在储液件160内,储液件160可拆装地安装于第二安装腔118。
具体地,过滤组件150安装在第二安装腔118内,而便拆结构包括:形成在第二安装腔118的底壁上的安装孔124,储液件160穿设于该安装孔124,并且,过滤组件150可由进风口114拆下和安装,同样地,在过滤组件150拆下后,储液件160也可以由进风口114拆下和安装。
并且,过滤组件150和储液件160都是有第二安装腔118向进液口方向移动实现拆卸,更便于用户施力,进而使得储液件160的拆装步骤更加人性化、便捷化。
具体地,在储液件160安装于安装孔124,过滤组件150安装在第二安装腔118后,在想要拆卸储液件160时,先将过滤组件150由进风口114处向上方提拉,拆下过滤组件150,再将储液件160由安装孔124中向上方移动,抽出储液件160,实现储液件160的拆卸。
在储液件160拆卸下来后,将储液件160有进风口114向第二容纳腔方向移动,安装进安装孔124,再将过滤组件150由进风口114放入第二容纳腔,进而实现储液件160和过滤组件150的安装。
在该实施例中,主体110形成有第二安装腔118,第二安装腔118风道相连通,过滤组件150可拆卸地设置在主体110,并且遮挡在安装孔124上方,进而储液件160安装于安装孔124后,过滤组件150可以压在储液件160上,进而实现过滤组件150的向储液件160排出油污,并且,过滤组件150可以由进风口114拆卸,再拆卸下过滤组件150后,可以直接通过进风口114提拉出储液件160,进而实现储液件160快速且方便的拆装。
实施例10:
如图14所示,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便拆结构还包括:形成在储液件160的周侧的凸缘164,凸缘164搭接于安装孔124的边缘。
在该实施例中,储液件160的周侧,设置有凸缘164,具体地,可以设置在进液口的周侧,进而可以增加储液件160穿过安装孔124的体积,进而可以减小第二安装腔118的体积,减小集成灶100的整体体积,并且,利用凸缘164与安装孔124周侧的搭接,可以实现对储液件160的定位与安装,并且,这样的安装结构简单可靠,且易于生产。
进一步地,凸缘164可以是设置有储液件160的部分周侧,或全部周侧。
具体地,可以在储液件160周侧间断的设置若干个凸缘164,也可以在储液件160的周侧连续设置一圈凸缘164,例如:储液件160为长方体结构,凸缘164可以设置在储液件160相背离的两侧,也可以设置在储液件160全部的四周侧。再例如储液件160为圆柱体结构,凸缘164可以连续的设置在储液件160周侧的一周,也可以间隔的设置在储液件160的周侧。
更进一步地,在第二安装腔118的底壁,设置有凹陷,凸缘164完全落入在第二安装腔118底壁的凹陷内,进而在安装完储液件160后,第二安装腔118的底壁依旧可以形成一较平整的面,进而便于过滤组件150的安装,节省空间占用,有利于减小集成灶100的体积。
实施例11: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实施例9或实施例10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主体110包括有安装座120,过滤组件150和储液件160设于安装座120,安装座120形成有安装孔124和通孔122,通孔122与吸风组件130相对设置,进而吸风组件130可以通过通孔122吸风,使得油烟由进风口114经过过滤组件150、通孔122进入吸风组件130。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安装座120为可拆装结构,具体地,主体110包括有底座128,安装座120和加热组件140设置在底座128上,面板112与底座128将加热组件140和安装座120夹设在中间,并且,在底座128上设置有与安装孔124相对应的配合孔126,以使储液件160可以穿过安装孔124和配合孔126。
在该实施例中,主体110包括有安装座120,过滤组件150和储液件160设置在安装座120上,安装座120形成有安装孔124和通孔122,通孔122与吸风组件130相对设置,进而便于吸风组件130由进风口114吸风,该设置安装座120上的安装孔124和通孔122可以单独加工,进而相对于加工整个主体110而言,降低加工成本,并且,也便于对安装座120进行清洗。降低清洗难度。
实施例12: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实施例9至实施例11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过滤组件150包括:格栅152、油脂分离器154和集液盒156,其中,格栅152可拆装地遮挡在进风口114处,油脂分离器154可拆装地设置格栅152的下方,具体地,油脂分离器154设置位于风道内,集液盒156可拆装地设置在油脂分离器154的下方,并且,集液盒156的底部设置有过流孔158,储液件160位于过流孔158的下方。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过滤组件150包括有格栅152、油脂分离器154和集液盒156,格栅152设置在进风口114处,进而表面杂物掉入风道,或油脂分离器154上,油脂分离器154可以分离油烟中的油污,空气可以通过油脂分离器154进入吸风组件130,而油污会滴流进集液盒156,进而由集液盒156底部的过流孔158滴漏到储液件160中,进而实现油烟中油污的分离,并且,当液体进入风道后,也可以通过集液盒156流入到储液件160中。
具体地,油脂分离器154成柱状结构,可以是棱柱或圆柱,油脂分离器154与风道的侧壁相间隔,并在油脂分离器154的周侧包括有过滤孔,上端面为封堵面,即上端面不通风,即油脂分离器154的周侧进风,并由底侧出风,而油污被过滤停留在油脂分离器154的周侧,流下到集液盒156中,并通过集液盒156底部的过流孔158流入到储液件160。
进一步地,集液盒156为框状结构,即集液盒156具有通风孔,集液盒156的框形内壁设置有环状的集液部,即在集液盒156内壁设置有一圈凹槽,在凹槽的底部设置有过流孔158,并且,油污由油脂分离器154的周侧滴落的油污,可以滴落进集液部内,再通过过流孔158流入到储液件160中。
具体地,如图9所示,油烟通过格栅152进入进风口114,并由油脂分离器154的周侧进入油脂分离器154,油污被油脂分离器154过滤在周侧壁,并滴落至集液盒156的集液部,而空气则由油脂分离器154的底部流进吸风组件130。
实施例13:
如图9所示,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集成灶100还包括:设置在格栅152和面板112之间的密封件190,以密封格栅152和面板112之间的缝隙。
在该实施例中,在格栅152和面板112之间设置密封件190,进而保证格栅152在进风口114处的稳定性,并且,避免格栅152和面板112之间嵌入杂物和液体等,提升保证集成灶100的整洁。
具体地,密封件190为密封圈。
实施例14: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3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吸风组件130包括:设置与主体110内部的风机,风机设置在设于主体110,位于面板112下方,并可由进风口114吸风。进一步地,吸风组件130还包括有风管,风管与风机相连接,以将过滤后的风由风管排出集成灶100,具体地,风管直排到室内,或者排到室外。
在该实施例中,吸风组件130包括有风机,进而利用风机实现吸收油烟。
实施例15: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4中任一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40包括:设于主体110的至少一个加热器,加热器位于面板112下方。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40包括有至少一个加热器,进而可以在面板112形成至少一个加热区域,进而实现烹饪。
具体地,加热器可以是两个,具体为电磁加热盘或燃气炉灶。
实施例1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灶100,储液件160的装拆方向为前后方向,用户操作起来更顺手,不会受到柜台的约束。
固定座172安装在底座128上,固定座172设置有安装台174,安装台174与底座128之间的空间形成安装槽。储液件160设置有安装凸筋162,安装凸筋162与安装槽相互配合,实现储液件160的安装。储液件160的安装方向为水平移动,即用户只需前后移动储液件160,就可以实现储液件160的装拆,不用受到集成灶100的约束。
实施例17:
储液件160可以从面板112的表面装拆。
底座128和安装座120上分别设置有安装孔124和配合孔126。安装孔124和配合孔126用于安装储液件160。储液件160设置有凸缘164,凸缘164承靠在安装座120上,实现安装固定。用户需要清理储液件160时,只需把格栅152、油脂分离器154、集液盒156分别取出,然后就可以向上移动储液件160,并可取出储液件160,已进行清理。通过以上的设置,用户无需从面板112下方进行储液件160的装拆,使用更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面板和风道,所述风道在所述面板上形成有进风口;
吸风组件,设于所述主体,并可由所述风道吸风;
加热组件,设于所述主体,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面板形成加热区域;
过滤组件,设于所述主体,设于所述风道;
储液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主体,位于所述过滤组件下方;
其中,所述储液件和所述主体通过便拆结构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形成有第一安装腔,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相连通开口;
所述便拆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腔壁;
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储液件,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适配,所述储液件向所述开口的方向移动,可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位于所述主体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
安装槽;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
安装凸筋,所述安装凸筋可在所述安装槽内沿所述开口至所述第一安装腔方向往复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
两个固定座,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腔壁,固定座设置有安装台,两个安装台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腔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安装槽,两个所述安装台相对设置,其中,所述安装凸筋的数量为两个,位于所述储液件的两侧,两个所述安装凸筋可分别在两个所述安装槽内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门体,可开阖地设于所述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的顶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形成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风道相连通,所述过滤组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主体;
所述便拆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底壁的安装孔,所述储液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储液件向所述进风口的方向移动,可使所述储液件脱离所述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拆结构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储液件的周侧的凸缘,所述凸缘搭接于所述安装孔的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
安装座,所述过滤组件和所述储液件设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形成有所述安装孔和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吸风组件相对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以及8和9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
格栅,遮挡于所述进风口;
油脂分离器,位于所述格栅的下方;
集液盒,位于所述油脂分离器的下方,所述集液盒的底部设置有过流孔,所述储液件位于所述过流孔下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格栅和所述面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以及8和9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组件包括:
风机,设于所述主体,位于所述面板下方,并可由所述进风口吸风。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以及8和9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器,设于所述主体,位于所述面板下方。
CN202120909230.5U 2021-04-29 2021-04-29 集成灶 Active CN2149492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09230.5U CN214949269U (zh) 2021-04-29 2021-04-29 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09230.5U CN214949269U (zh) 2021-04-29 2021-04-29 集成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49269U true CN214949269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65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09230.5U Active CN214949269U (zh) 2021-04-29 2021-04-29 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492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488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芜湖美的智能厨电制造有限公司 过滤装置以及组合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488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芜湖美的智能厨电制造有限公司 过滤装置以及组合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93810C (en) Downdraft filter assembly for a cooking appliance
CN111051779B (zh) 灶具
CN107376557A (zh) 过滤器、支架和安装过滤器的方法
CN110578943B (zh) 烟雾排出装置和带有烟雾排出装置和灶台的组合设备
CN214949269U (zh) 集成灶
US20230280045A1 (en) Combination appliance
KR20170085631A (ko) 유분제거가 용이한 레인지후드
CN113646588A (zh) 具有抽油烟机设备和灶台的组合设备
CN209960586U (zh) 一种集成灶烟道油路系统及集成灶
CN218096172U (zh) 组合灶
CN113646587A (zh) 用于抽油烟机设备的过滤设备和具有过滤设备的抽油烟机设备
CN218096173U (zh) 组合灶
JP6353965B2 (ja) レンジフード
CN216346472U (zh) 厨房电器
WO2018079079A1 (ja) レンジフード
CN219877968U (zh) 一种油烟系统及料理锅
CN219103094U (zh) 集成灶
CN213395503U (zh) 风箱组件及集成灶
CN211345436U (zh) 集成灶风箱以及吸烟装置
CN219877969U (zh) 一种带截流板的油烟系统及料理锅
CN219397023U (zh) 烤箱和烤箱灶
WO2023217266A1 (zh) 集成灶
CN217383041U (zh) 外壳组件和集成灶
CN220103218U (zh) 双风道集成灶
EP4332441A1 (en) Filter assembly and combination applian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