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91783U - 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 Google Patents

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91783U
CN214891783U CN202121358403.5U CN202121358403U CN214891783U CN 214891783 U CN214891783 U CN 214891783U CN 202121358403 U CN202121358403 U CN 202121358403U CN 214891783 U CN214891783 U CN 214891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ounting portion
air
air deflection
deflec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5840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均益
关旅航
刘伯春
丁东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35840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91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91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91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和固定于第一板体端部的第一安装部;第二导风板,包括第二板体和固定于第二板体端部的第二安装部;和支撑调节装置,包括支撑部和致动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安装于支撑部并与致动部驱动连接;导风板组件具有等间距调节状态,在等间距调节状态,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相对于一沿第一方向的转动轴线偏心设置,且支撑调节装置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绕转动轴线转动以调节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转动角度并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间距在调节前后相等。该导风板组件可提高用户舒适度。

Description

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壁挂机、天井机、柜机和座吊机的室内机等空气调节设备中,控制空气调节设备的扫风角度的关键零部件是导风板,控制导风板的转动角度,可以实现送风角度的变化,实现远距离和近距离送风的切换,在送风量不变的条件下,送风速度随着多块导风板的转动角度而发生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在送风量不变的条件下送风速度随着多块导风板的转动角度而发生变化的问题。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导风板组件,包括:
第一导风板,包括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和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一安装部;
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邻设置,包括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板体和固定于所述第二板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二安装部;和
支撑调节装置,包括支撑部和致动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所述支撑部并与所述致动部驱动连接;
其中,所述导风板组件具有等间距调节状态,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于一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转动轴线偏心设置,且所述支撑调节装置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转动角度并使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间距在调节前后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绕所述转动轴线A同步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转动轴线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转动轴线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所述致动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驱动连接的两个致动器。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所述支撑调节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所述支撑部,所述两个致动器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撑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
固定板,包括绕所述转动轴线的周向延伸的弧形导槽,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第二安装部沿所述弧形导槽延伸的方向在所述弧形导槽内滑动;和
转动板,绕所述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安装部止转连接于所述转动板上,所述致动部与所述转动板驱动连接,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转动板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所述转动板包括转动板滑槽和位于所述转动板滑槽的末端的转动板止动位置,所述转动板滑槽与所述转动轴线间隔设置,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转动板止动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于所述转动板滑槽无相对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转动板滑槽通过形状配合实现无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为方形。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传动销,所述转动板通过所述传动销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致动部通过所述传动销与所述转动板驱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包括引导件滑槽,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引导件滑槽内,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与所述引导件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引导件转动并通过所述引导件带动所述第二安装部沿所述引导件滑槽的延伸方向在所述引导件滑槽内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所述导风板组件还具有导风板闭合状态和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与所述导风板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的过渡调节状态,在所述导风板闭合状态,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其宽度方向上并排邻接,在所述过渡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中至少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
所述固定板还包括与所述弧形导槽连通的引导槽和位于所述引导槽的远离所述弧形导槽的一端端部的固定板止动位置;
所述导风板组件还具有导风板闭合状态和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与所述导风板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的过渡调节状态,在所述导风板闭合状态,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其宽度方向上并排邻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固定板止动位置,在所述过渡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第一安装部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并驱动所述第二安装部沿所述引导槽的延伸方向在所述引导槽内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上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端,所述端盖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驱动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壳体和导风板组件,所述壳体上具有出风口,所述导风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板组件为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导风板组件。
基于本公开提供的导风板组件,由于在等间距调节状态第一导风板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导风板的第二安装部相对于转动轴线偏心设置,通过致动部驱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绕该转动轴线转动,可以调节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转动角度并使第一导风板的第一板体和第二导风板的第二板体之间的间距在调节前后相等,因此,在等间距调节状态下,如风量相同,则能够实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在各个转动角度的风速保持一致,利于提高人体舒适度。
本公开提供的空气调节设备包括本公开的导风板组件,因此与本公开的导风板组件具有相同的优点。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处于导风板闭合状态。
图2为图1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处于导风板闭合状态,且未示出支撑调节装置的端盖。
图5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第二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位于导风板组件的左端的各组成部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支撑调节装置的端盖。
图8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一致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第一致动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一引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一传动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第一传动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第一传动销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所示的第一传动销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一转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位于导风板组件的右端的各组成部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支撑调节装置的端盖。
图18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二致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的第二致动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二引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二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二传动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的第二传动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所示的第二传动销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3所示的第二传动销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第二转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处于导向板闭合状态的一个方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处于导向板闭合状态的另一个方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处于等间距调节状态且处于第一调节位置时一个方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处于等间距调节状态且处于第一调节位置时另一个方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处于等间距调节状态且处于第二位置时一个方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处于等间距调节状态且处于第二位置时另一个方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实现本公开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导风板组件中,在出风量相同的情况下,近距离送风时由于各个导风板的板体之间的间隙较小,风速会比较大,人体感知的风感会比较明显,而远距离送风时导风板的板体转动角度改变导致相邻板体之间的间隙变大,风速会比较小,人体感知的风感较弱,影响人体舒适度。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如图1至图3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及其导风板组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壳体10和导风板组件100,壳体上具有出风口102,导风板组件设置于出风口102处。未处理的空气从空气调节设备1的壳体10上的进风口101进入壳体10的内部空间,经内部空间的空气调节组件处理(如调温、调湿)后经安装于出风口102处的导风板组件100离开壳体10。
图1和图2中示出的空气调节设备为壁挂机的室内机。本公开的空气调节设备还可以为其它形式的空气调节设备,例如天井机、柜机和座吊机的室内机等。
如图1至图3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包括第一导风板131、第二导风板132和支撑调节装置。
第一导风板131包括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1311和固定于第一板体1311的沿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一安装部1312。第二导风板132与第一导风板131相邻设置,包括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板体1321和固定于第二板体1321的沿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二安装部1322。支撑调节装置包括支撑部和致动部,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安装于支撑部并与致动部驱动连接。
其中,如图29至图32所示,导风板组件100具有等间距调节状态,在等间距调节状态,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相对于一沿第一方向的转动轴线A偏心设置,且支撑调节装置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绕转动轴线A转动以调节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的转动角度并使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之间的间距在调节前后相等。
本公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由于在等间距调节状态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相对于一沿第一方向的转动轴线A偏心设置,通过致动部驱动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绕转动轴线A转动,可以调节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的转动角度并使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之间的间距在调节前后相等,因此,能够实现在等间距调节状态下且风量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在各个转动角度的风速保持一致,利于提高人体舒适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因此与本公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具有相同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等间距调节状态,第一安装部1312与第二安装部1322绕转动轴线A同步转动。该设置利于在等间距调节状态下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之间的距离随时保持一致,不会因调节过程中产生风速变化而影响客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等间距调节状态,第一安装部1312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的距离等于第二安装部1322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的距离。该设置利于导风板组件100中各导风板的协调控制,也利于各部件的合理布置。
如图3、图7和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部包括与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分别驱动连接的两个致动器。两个致动器分别为第一致动器112和第二致动器122。对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分别采用两个致动器进行驱动,可以增加对第一导风板131和第二导风板132调节的灵活性,利于导风板组件具有更多的状态,例如导风板闭合状态和过渡调节状态,使导风板组件更适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工作需求。
如图3、图4、图7和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调节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支撑部,两个致动器分别设置于两个支撑部上。在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的两端分别设置支撑部,利于提高第一导风板131和第二导风板132支撑稳定性和调节稳定性。
如图3、图7和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包括固定板和转动板。固定板包括绕转动轴线A的周向延伸的弧形导槽,在等间距调节状态,致动部驱动第二安装部1322沿弧形导槽延伸的方向在弧形导槽内滑动。转动板绕转动轴线A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板上,第一安装部1312止转连接于转动板上,例如可以通过形状配合、键连接、固定连接等方式实现第一安装部1312与转动板的止转连接,致动部与转动板驱动连接,在等间距调节状态,致动部驱动转动板绕转动轴线A转动。设置转动板和固定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分别连接于转动板和固定板,利于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分别控制,利于提高导风板的控制灵活性,利于导风板组件具有多种工作状态以更加适合空气调节设备的使用需求。
如图3、图7、图16、图17和图2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板包括转动板滑槽和位于转动板滑槽的末端的转动板止动位置,转动板滑槽与转动轴线A间隔设置,在等间距调节状态,第二安装部1322位于转动板止动位置。该设置利于在等间距调节状态维持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之间的相对位置,利于导风板的角度快速调节到位,提高调节效率。
如图3、图7、图16、图17和图29至图3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等间距调节状态,第二安装部1322相对于转动板滑槽无相对转动。第二安装部1322与转动板滑槽可以通过形状配合实现无相对转动。该设置利于在等间距调节状态下进行导风板角度调节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之间的距离,利于导风板的角度快速调节到位,提高调节效率。
如图3、图7、图12至图15、图17和图22至图2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包括传动销,转动板通过传动销连接于固定板,致动部通过传动销与转动板驱动连接。通过传动销连接转动板和固定板同时通过传动销连接转动板致动部,利于导风板组件的支撑部对称布置,利于实现模块化、定制化。
如图3、图7、图10、图17和图2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包括引导件,引导件包括引导件滑槽,第二安装部1322位于引导件滑槽内,在等间距调节状态,致动部与引导件驱动连接以驱动引导件转动并通过引导件带动第二安装部1322沿引导件滑槽的延伸方向在引导件滑槽内滑动。驱动部通过引导件驱动第二安装部1322动作,利于提高第二导风板的动作灵活性,利于第二导风板在不同的运动模式下切换。
如图27至图3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组件100还具有导风板闭合状态和在等间距调节状态与导风板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的过渡调节状态。在导风板闭合状态,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在其宽度方向上并排邻接。在过渡调节状态,致动部驱动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中至少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运动以调节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的相对位置。导风板组件100具有多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利于提高导风板的控制灵活性,利于适应空气调节设备的使用需求。
如图3、图7、图11、图17、图21和图27至图3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还包括与弧形导槽连通的引导槽和位于引导槽的远离弧形导槽的一端端部的固定板止动位置。在导风板闭合状态,第二安装部1322位于固定板止动位置。在过渡调节状态,致动部驱动第一安装部1312绕转动轴线A转动并驱动第二安装部1322沿引导槽的延伸方向在引导槽内滑动。设置引导槽利于导风板组件100在导风板闭合状态和在等间距调节状态之间平稳、准确切换。
以下结合图1至图32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如图1至图3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包括第一导风板131、第二导风板132和支撑调节装置。如图27至图32所示,该导风板组件100具有等间距调节状态、导风板闭合状态和在等间距调节状态与导风板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的过渡调节状态。
在以下描述中,所称的第一方向在图1至图32所示的实施例中为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导风板131包括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1311和分别固定于第一板体131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即左右两端)的两个第一安装部1312。第一板体1311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一定的弧度,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板体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为平板状。第一安装部1312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为方形。
如图1至图4、图6所示,第二导风板132与第一导风板131相邻设置,包括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板体1321和分别固定于第二板体132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即左右两端部的两个第二安装部1322。第二板体1321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一定的弧度,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板体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为平板状。第二安装部1322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为方形。
如图3至图4、图7和图17所示,支撑调节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导风板组件100的左右两端的两个支撑部,以及包括致动部,左右两端的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分别安装于对应一端的支撑部上。第一其中致动部包括分别与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驱动连接的两个致动器。两个支撑部中位于图3和图4左端的为第一支撑部,两个致动器中与第一安装部1312驱动连接的第一致动器112安装于第一支撑部上。两个支撑部中位于图3和图4右端的为第二支撑部,两个致动器中与第二安装部1322驱动连接的第二致动器122安装于第二支撑部上。
如图7、图17、图29至图32所示,在导风板组件100的等间距调节状态,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均相对于一沿第一方向的转动轴线A偏心设置,且支撑调节装置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绕转动轴线A转动以调节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的转动角度并使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之间的间距在调节前后相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均为具有方形截面的直杆型结构,其中,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的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均平行且具有间隔,从而实现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均相对于转动轴线A偏心设置。
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导风板组件100的导风板闭合状态,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在其宽度方向图3和图4中的上下方向上并排邻接。
在导风板组件100的过渡调节状态,致动部驱动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中至少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运动以调节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的相对位置。在致动部包括与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分别驱动连接的两个致动器时,可使对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的操控更加灵活,易于控制。
如图3、图4、图7和图1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撑调节装置的组成部件形成位于左右两端的第一支撑调节组件110和第二支撑调节组件120。
第一支撑调节组件110包括前述的第一支撑部和前述的第一致动器112。如图3和图7所示,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端盖111、第一引导件113、第一固定板114、第一传动销115和第一转动板116。
如图3、图7至图9所示,第一致动器112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输出轴1121。第一输出轴1121包括第一轴段1121A和第二轴段1121B。第一轴段1121A的直径小于第二轴段1121B,第一轴段1121A与第二轴段1121B相比更靠近两个导风板。第一轴段1121A的外表面包括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第二轴段1121B为圆周面。第一致动器112例如为转动电机。
如图3、图7和图10所示,第一引导件113包括设置于其第一引导件本体1131上的第一引导件连接孔1132和第一引导件滑槽1133。第一引导件连接孔1132为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重合的圆孔。第一引导件滑槽1133为直线型滑槽。第一引导件11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杆状件,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引导件也可以设置为其它形式,例如板状件。
如图3、图7和图11所示,第一固定板114的第一固定板本体1141上设置第一转动板安装槽1142、第一固定板连接孔1143、第一弧形滑槽1144、第一引导槽1145、第一固定板止动位置1146和第一固定安装孔1149。第一固定板连接孔1143为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重合的圆孔。第一弧形滑槽1144为绕转动轴线A延伸的弧形滑槽。第一引导槽1145为一端与第一弧形滑槽连通的直线型引导槽。第一固定板止动位置1146设置于第一引导槽1145的另一端。如图11所示,第一固定板止动位置1146设置为位于第一引导槽1145末端的凹槽。其中,第一弧形滑槽1144、第一引导槽1145和第一固定板止动位置1146相互连通,构成第一固定板限位槽。第一固定安装孔1149用于与第一端盖111固定连接。
如图3、图7、图12至图15所示,第一传动销115包括第一中间销段1151、第一转动板连接销段1152和第一固定板连接销段1153。第一中间销段1151的直径大于第一转动板连接销段1152和第一固定板连接销段1153的直径。如图14所示,第一转动板连接销段1152的外表面包括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如图15所示,第一固定板连接销段1153的外表面为圆周面。第一固定板连接销段1153内还设置第一驱动器连接孔1154,第一驱动器连接孔1154的孔壁具有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
如图3、图7和图16所示,第一转动板116的第一转动板本体1161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销连接孔1162、第一导风板连接孔1163、第一转动板滑槽1164和第一转动板止动位置1165。第一转动板本体1161整体为圆形板。第一传动销连接孔1162的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同轴,第一传动销连接孔1162的孔壁包括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第一导风板连接孔1163为与第一导风板131的第一安装部1312形状配合的方形孔。第一转动板滑槽1164为直线型滑槽。第一转动板止动位置1165位于第一转动板滑槽1164的末端。第一导风板连接孔1163与第一转动板止动位置1165分别设置于第一传动销连接孔1162的两侧,第一导风板连接孔1163的中心线和第一转动板止动位置1165的中心线相对于转动轴线A中心对称设置。如图16所示,第一转动板止动位置1165设置为位于第一转动板滑槽1164的末端的凹槽。
第一端盖111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板114上并位于远离第一导风板131和第二导风板132的一端,第一端盖111与第一固定板114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第一驱动器112和第一导引件113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第一端盖111可以对第一驱动器112和第一导引件113产生防护作用,也利于导风板组件的模块化、定制化。
第二支撑调节组件120包括前述的第二支撑部和前述的第二致动器122。如图3和图17所示,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端盖121、第二引导件123、第二固定板124、第二传动销125和第二转动板126。
如图3、图17至图19所示,第二致动器122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输出轴1221。第二输出轴1221包括第一轴段1221A和第二轴段1221B。第一轴段1221A的直径小于第二轴段1221B,第一轴段1221A与第二轴段1221B相比更靠近两个导风板。第一轴段1221A的外表面为圆周面。第二轴段1221B的外表面包括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第二致动器122例如为转动电机。
如图3、图17和图20所示,第二引导件123包括设置于其第二引导件本体1231上的第二引导件连接孔1232和第二引导件滑槽1233。第二引导件连接孔1232为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重合的圆孔。第二引导件滑槽1233为直线型滑槽。第二引导件12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杆状件,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引导件也可以设置为其它形式,例如板状件。
如图3、图17和图21所示,第二固定板124的第二固定板本体1241上设置第二转动板安装槽1242、第二固定板连接孔1243、第二弧形滑槽1244、第二引导槽1245、第二固定板止动位置1246和第二固定安装孔1249。第二固定板连接孔1243为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重合的圆孔。第二弧形滑槽1244为绕转动轴线A延伸的弧形滑槽。第二引导槽1245为一端与第二弧形滑槽1244连通的直线型引导槽。第二固定板止动位置1246设置于第二引导槽1245的另一端。其中,第二弧形滑槽1244、第二引导槽1245和第二固定板止动位置1246相互连通,构成第二固定板限位槽。第二固定安装孔1249用于与第二端盖121固定连接。
如图3、图17、图22至图25所示,第二传动销125包括第二中间销段1251、第二转动板连接销段1252和第二固定板连接销段1253。第二中间销段1251的直径大于第二转动板连接销段1252和第二固定板连接销段1253的直径。如图24所示,第二转动板连接销段1252的外表面包括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如图25所示,第二固定板连接销段1253的外周面为圆周面,第二固定板连接销段1253内还设置第二驱动器连接孔1254,第二驱动器连接孔1254的孔壁为圆周面。
如图3、图17和图26所示,第二转动板126的第二转动板本体1261上设置有第二传动销连接孔1262、第二导风板连接孔1263、第二转动板滑槽1264和第二转动板止动位置1265。第二转动板本体1261整体为圆形板。第二传动销连接孔1262的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同轴,第二传动销连接孔1262的孔壁包括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第二导风板连接孔1263为与第二导风板131的第二安装部1312形状配合的方形孔。第二转动板滑槽1264为直线型滑槽。第二转动板止动位置1265位于第二转动板滑槽1264的末端。第二导风板连接孔1263与第二转动板止动位置1265分别设置于第二传动销连接孔1262的两侧,第二导风板连接孔1263的中心线和第二转动板止动位置1265的中心线相对于转动轴线A中心对称设置。
第二端盖121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板124上并位于远离第一导风板131和第二导风板132的一端,第二端盖121与第二固定板124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第二驱动器122和第二导引件123位于第二容纳空间内。第二端盖121可以对第二驱动器122和第二导引件123产生防护作用,也利于导风板组件的模块化、定制化。
如图3、图4、图7和图17所示,导风板组件100处于组装状态下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导风板131左端的第一安装部1312设置于第一转动板116的第一导风板安装孔1163内并与第一导风板安装孔1163形状配合,第一安装部1312与第一导风板安装孔1163的垂直于转动轴线A的截面均为方形,从而第一导风板131通过其左端的第一安装部1312与第一转动板116止转连接。
第一导风板131右端的第一安装部1312设置于第二转动板126的第二导风板安装孔1263内并与第二导风板安装孔1263形状配合,第二安装部1322与第二导风板安装孔1263的垂直于转动轴线A的截面均为方形,从而第一导风板131通过其右端的第一安装部1312与第二转动板116止转连接。
第二导风板132左端的第二安装部1322分别穿过第一引导件113的第一引导件滑槽1133和第一固定板114的第一固定板限位槽,在导风板组件100的部分调节状态下,位于左端的第二安装部1322还位于第一转动板116的第一转动板滑槽1164或第一转动板止动位置1165内。
第二导风板132右端的第二安装部1322分别穿过第二引导件123的第二引导件滑槽1233和第二固定板124的第二固定板限位槽,在导风板组件100的部分调节状态下,位于右端的第二安装部1322还位于第二转动板126的第二转动板滑槽1264或第二转动板止动位置1265内。
第一转动板116通过第一传动销115与第一固定板114连接。第一传动销115的第一转动板连接销段1152与第一转动板116的第一传动销连接孔1162形状配合,由于第一转动板连接销段1152和第一传动销连接孔1162均具有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且两个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配合,可以实现第一转动板116与第一传动销115止转连接。第一传动销115的第一固定板连接销段1153位于第一固定板114的第一固定板连接孔1143内且二者间隙配合,从而第一传动销115可转动的连接于第一固定板114上,因此,第一转动板116通过第一传动销115绕转动轴线A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固定板114上。
第一转动板116通过第一传动销115与第一固定板114组装后,第一转动板116和第一传动销115均位于第一固定板114的第一转动板安装槽1142内。第一转动板安装槽1142利于第一转动板116、第一传动销115相对于第一固定板114准确定位。其中第一中间销段1151位于第一转动板116与第一固定板114之间,利于减少第一转动板116与第一固定板114之间的摩擦阻力。
第一致动器112的第一轴段1121A位于第一传动销115的第一驱动器连接孔1154内且二者形状配合。由于第一轴段1121A和第一驱动器连接孔1154均具有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且两个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配合,可以实现第一轴段1121A与第一传动轴115止转连接,从而第一致动器112的第一输出轴1121通过第一传动销115实现与第一转动板116的止转连接,第一致动器112可以通过第一传动销115驱动第一转动板116转动,进而驱动第一导风板131转动。
第一致动器112的第一轴段1121A位于第一引导件113的第一引导件连接孔1132内且二者间隙配合,可以实现第一致动器112的第一输出轴1121与第一引导件133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致动器112驱动第一转动板116转动时,第一引导件133不随之转动。
第二转动板126通过第二传动销125与第二固定板124连接。第二传动销125的第二转动板连接销段1252与第二转动板126的第二传动销连接孔1262形状配合,由于第二转动板连接销段1252和第二传动销连接孔1262均具有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且两个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相互配合,可以实现第二转动板126与第二传动销125止转连接。第二传动销125的第二固定板连接销段1253位于第二固定板124的第二固定板连接孔1243内且二者间隙配合,从而第二传动销125可转动的连接于第二固定板124上,因此,第二转动板126通过第二传动销125绕转动轴线A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固定板124上。
第二转动板126通过第二传动销125与第二固定板124组装后,第二转动板126和第二传动销125均位于第二固定板124的第二转动板安装槽1242内。第二转动板安装槽1242利于第二转动板126、第二传动销125相对于第二固定板124的准确定位。其中第二中间销段1251位于第二转动板126与第二固定板124之间,利于减少第二转动板126与第二固定板124之间的摩擦阻力。
第二致动器122的第一轴段1221A位于第二传动销125的第二驱动器连接孔1254内且二者间隙配合,从而第二致动器122的第二输出轴1221与第二传动销125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第二输出轴1221转动时,第二传动销125及与第二传动销125止转连接的第二转动板126不随之转动。
第二致动器122的第二轴段1221B位于第二引导件123的第二引导件连接孔1232内且二者形状配合。由于第二致动器122的第二轴段1221B和第二引导件连接孔1232均具有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且两个用于防止转动的平面相互配合,可以实现第二致动器122的第二输出轴1221与第二引导件123止转连接。第二输出轴1221转动时,驱动第二引导件123随之转动,第二引导件123带动第二导风板132执行相应动作。
本公开实施例中,除涉及第一致动器121和第二致动器122分别与第一导风板131和第二导风板132的驱动连接的局部细节外,第一支撑调节组件110和第二支撑调节组件120实现了基本对称地设置,利于导风板组件的模块化和定制化。
以下结合图27至图32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其中图27至图32均以导风板组件100右端的支撑部和致动器为例说明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导风板组件100左端的支撑调节装置的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参照图27至图32进行理解。
第一致动器112动作时,位于左端的受第一致动器112驱动的各相关部件在第一致动器112的带动下执行相关动作,位于右端的与第一安装部1312相连接的相关部件通过第一导风板131带动与左端的对应部件执行相同的动作;第二致动器122动作时,位于右端的受第二致动器122驱动的各相关部件在第二致动器122的带动下执行相关动作,位于左端的与第二安装部1322相连接的相关部件通过第二导风板132带动与右端的对应部件执行相同的动作。由于左右两端的对应部件的动作一致,以下描述中,对结构对称的两个部件不再区分“第一”、“第二”进行描述,例如,以下对固定板的描述中,在未作区分的情况下,同时适用于第一固定板114和第二固定板124。
如图27和图28所示,导风板组件100在导风板闭合状态时,第一导风板131的第一板体和第二导风板132的第二板体在宽度方向上,即在图27和图28中的上下方向上并排邻接设置。此时第二导风板132处于对应一端的固定板的固定板止动位置处。转动板转动至其导风板安装孔位于对应一端的固定板的固定板止动位置上方。
在从导风板闭合状态向等间距调节状态切换的过渡调节状态下,第一驱动器112先驱动转动板转动至转动板滑槽与固定板上的引导槽对齐,转动板滑槽与引导槽趋于对齐的过程中或对齐后,第二驱动器122驱动引导件转动,带动第二导风板132的第二安装部1321在对应的引导件的引导件滑槽内滑动,同时带动第二安装部1321在固定板内的引导槽内滑动一段距离后同时进入对应的固定板的弧形滑槽内和转动板的转动板滑槽内直至第二安装部1321到达转动板止动位置,如图29和图30所示,进入等间距调节状态的初始位置。
在等间距调节状态时,第一导风板131的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导风板132的第二板体1321平行。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相对于转动轴线A偏心设置。另外,第一安装部1312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的距离等于第二安装部1322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线与转动轴线A的距离。
如图31和图32所示,进入等间距调节状态后,通过第一致动器112和第二致动器122分别驱动第一安装部1312和第二安装部1322绕转动轴线A同步转动,可以调节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的转动角度并使第一板体1311和第二板体1321之间的间距在调节前后相等。其中,第一致动器通过驱动转动板绕转动轴线A转动驱动第一导风板131;第二致动器122通过驱动引导件转动驱动第二安装部1322沿固定板的弧形导槽延伸的方向在弧形导槽内滑动。在等间距调节状态下,第二安装部1321位于对应的转动板的转动板止动位置,且第二安装部1322与转动板滑槽形状配合,从而相对于转动板滑槽无相对转动。
根据以上描述可知,本公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及具有该导风板组件的空气调节设备中,导风板组件的支撑调节装置的各个部件协同动作实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角度调节和位置调节,使导风板组件在等间距调节状态下,如果出风量相同,第一导风板的第一板体和第二导风板的第二板体在各个转动角度的风速可以保持一致,利于提高人体舒适度。该导风板组件利于实现模块化、定制化,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客户需求来实现导风板组件的更改和替换,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公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5)

1.一种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风板(131),包括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板体(1311)和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体(131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一安装部(1312);
第二导风板(132),与所述第一导风板(131)相邻设置,包括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板体(1321)和固定于所述第二板体(132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二安装部(1322);和
支撑调节装置,包括支撑部和致动部,所述第一安装部(131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安装于所述支撑部并与所述致动部驱动连接;
其中,所述导风板组件具有等间距调节状态,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一安装部(131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相对于一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转动轴线(A)偏心设置,且所述支撑调节装置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安装部(131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绕所述转动轴线(A)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板体(1311)和所述第二板体(1321)的转动角度并使所述第一板体(1311)和所述第二板体(1321)之间的间距在调节前后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一安装部(1312)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绕所述转动轴线(A)同步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一安装部(1312)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转动轴线(A)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转动轴线(A)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31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分别驱动连接的两个致动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调节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1311)和所述第二板体(132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所述支撑部,所述两个致动器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撑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
固定板,包括绕所述转动轴线(A)的周向延伸的弧形导槽,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沿所述弧形导槽延伸的方向在所述弧形导槽内滑动;和
转动板,绕所述转动轴线(A)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安装部(1312)止转连接于所述转动板上,所述致动部与所述转动板驱动连接,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转动板绕所述转动轴线(A)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包括转动板滑槽和位于所述转动板滑槽的末端的转动板止动位置,所述转动板滑槽与所述转动轴线(A)间隔设置,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位于所述转动板止动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相对于所述转动板滑槽无相对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与所述转动板滑槽通过形状配合实现无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为方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传动销,所述转动板通过所述传动销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致动部通过所述传动销与所述转动板驱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包括引导件滑槽,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位于所述引导件滑槽内,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与所述引导件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引导件转动并通过所述引导件带动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沿所述引导件滑槽的延伸方向在所述引导件滑槽内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还具有导风板闭合状态和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与所述导风板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的过渡调节状态,在所述导风板闭合状态,所述第一板体(1311)和所述第二板体(1321)在其宽度方向上并排邻接,在所述过渡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第一安装部(131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中至少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运动以调节所述第一板体(1311)和所述第二板体(1321)的相对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板还包括与所述弧形导槽连通的引导槽和位于所述引导槽的远离所述弧形导槽的一端端部的固定板止动位置;
所述导风板组件还具有导风板闭合状态和在所述等间距调节状态与所述导风板闭合状态之间切换的过渡调节状态,在所述导风板闭合状态,所述第一板体(1311)和所述第二板体(1321)在其宽度方向上并排邻接,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位于所述固定板止动位置,在所述过渡调节状态,所述致动部驱动所述第一安装部(1312)绕所述转动轴线(A)转动并驱动所述第二安装部(1322)沿所述引导槽的延伸方向在所述引导槽内滑动。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上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导风板(131)和所述第二导风板(132)的一端,所述端盖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致动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15.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壳体(10)和导风板组件(100),所述壳体上具有出风口(102),所述导风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02)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100)为根据权利要求1 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
CN202121358403.5U 2021-06-18 2021-06-18 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Active CN214891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58403.5U CN214891783U (zh) 2021-06-18 2021-06-18 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58403.5U CN214891783U (zh) 2021-06-18 2021-06-18 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91783U true CN214891783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05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58403.5U Active CN214891783U (zh) 2021-06-18 2021-06-18 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917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79311B1 (en) Blade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air circulator
EP3068644A1 (en)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t least two air distribution flaps of a heating and/or air-conditioning unit of a motor vehicle
CN103292445B (zh) 空调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CN103307726A (zh) 空调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CN110285486A (zh) 一种空调器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4891783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02303767U (zh) 一种汽车空调风门运动的控制机构
CN108679727B (zh) 扫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355916A (zh) 中央空调设备
CN113266941A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0914073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0470160C (zh) 汽车空调出风机构
CN210345659U (zh) 空调器
CN108626783A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954758A (zh) 出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177368U (zh) 一种双开滑动门结构及其空调器
CN202303802U (zh) 一种汽车空调混合模式的风门运动机构
CN10997409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654717B (zh) 空调器
CN214688938U (zh) 车辆空调出风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163631U (zh) 车用出风口结构、车用空调系统和车辆
EP3779294B1 (en) Blade adjusting mechanism and air circulator
CN219389899U (zh) 空调器
CN21740282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装置
CN216620234U (zh) 出风结构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