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1572U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41572U CN214841572U CN202120020824.0U CN202120020824U CN214841572U CN 214841572 U CN214841572 U CN 214841572U CN 202120020824 U CN202120020824 U CN 202120020824U CN 214841572 U CN214841572 U CN 2148415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ispersing
- hole
- holes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散风组件包括:包括散风板,所述散风板开设有多个散风孔,任一个所述散风孔的出风方向与至少一个相邻散风孔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个所述散风孔流出的至少部分气流交汇;第二散风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散风模块的进风侧或出风侧。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由于散流是由气流在散风板的出风侧相撞形成,因此既能使气流充分流出散风孔,又能提高无风感的出风效果;并且气流通过两个散风模块能实现二次散风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无风感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通常通过在导风板开孔以弱化出风气流的方式来实现无风感效果,这种方式只能减弱直吹气流的风速和风量,并不能直接使出风气流形成散流,导致无风感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散风组件,旨在解决如何提高无风感效果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散风组件包括:
第一散风模块,包括散风板,所述散风板开设有多个散风孔,任一个所述散风孔的出风方向与至少一个相邻散风孔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个所述散风孔流出的至少部分气流交汇。
可选地,所述散风孔的孔壁形成导流斜面,任一个所述散风孔的导流斜面与至少一相邻散风孔的导流斜面在所述散风板出风侧的延伸面相交。
可选地,所述导流斜面与所述散风板厚度方向的夹角不小于10°,且不超过45°。
可选地,沿环向彼此相邻的多个散风孔构成第一散风孔组,所述第一散风孔组的各散风孔的出风方向互不相交。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风模块包括过风圈,所述过风圈围成所述散风孔,多个所述过风圈沿环向相连以构成所述第一散风孔组。
可选地,构成所述第一散风孔组的多个所述过风圈过连接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呈环形设置并串接多个所述过风圈。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风孔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组在所述散风板上呈阵列状分布。
可选地,多个散风孔包括中心孔,以及多个沿所述中心孔的周向间隔设置且首尾相邻的条形孔,所述中心孔与相邻的多个所述条形孔构成第二散风孔组。
可选地,相邻两所述条形孔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二散风孔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组沿所述散风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布。
可选地,多个散风孔中还具有第一分隔孔列和第二分隔孔列,多个所述第一分隔孔列和第二分隔孔列沿所述散风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分隔孔列与所述第二分隔孔列相互交叉以限定出多个散风区域,各个所述第二散风孔组位于各个所述散风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第二散风模块,所述第二散风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散风模块的进风侧或出风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散风模块包括微孔板,所述微孔板开设有多个出风孔。
可选地,任一个所述出风孔的出风方向与至少一个相邻出风孔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个所述出风孔流出的气流交汇。
可选地,所述第二散风模块包括安装板及旋流风轮,所述安装板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旋流风轮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以将气流打散。
可选地,所述旋流风轮的扇叶开设有过孔。
可选地,所述旋流风轮可旋转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散风组件,所述壳体开设有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包括:包括散风板,所述散风板开设有多个散风孔,任一个所述散风孔的出风方向与至少一个相邻散风孔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个所述散风孔流出的至少部分气流交汇;第二散风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散风模块的进风侧或出风侧;所述散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设置沿出风方向排布的第一散风模块和第二散风模块,将第一散风模块上的任一散风孔与至少一相邻的散风孔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散风孔流出的气流交汇,交汇的气流形成散流,实现无风感效果;由于散流是由气流在散风板的出风侧相撞形成,因此既能使气流充分流出散风孔,又能提高无风感的出风效果;并且气流通过两个散风模块能实现二次散风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无风感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散风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散风模块一实施例的投影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散风孔组一实施例的投影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散风模块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散风孔组一实施例的投影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散风孔组另一实施例的投影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一实施例的局部投影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20 | 第一散风模块 | 10 | 第二散风模块 | 21 | 散风板 |
211 | 散风孔 | 212 | 导流斜面 | 22 | 第一散风孔组 |
221 | 过风圈 | 222 | 连接件 | 231 | 中心孔 |
232 | 条形孔 | 23 | 第二散风孔组 | 24 | 第一分隔孔列 |
25 | 第二分隔孔列 | 26 | 散风区域 | 11 | 旋流风轮 |
30 | 壳体 | 100 | 散风组件 | 40 | 导风板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风组件100,应用于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1所示,该散风组件100包括:第一散风模块20,所述第一散风模块20包括散风板21,所述散风板21开设有多个散风孔211,任一所述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与至少一相邻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所述散风孔211流出的至少部分气流交汇;第二散风模块10,设于所述第一散风模块20的进风侧或出风侧。
在本实施例中,无风感组件用以安装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以将从出风口流出的空气打散形成散流,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以改善用户体验。第二散风模块10可通过微孔散风,也可通过旋流扇叶散风,还可通过使气流交汇散风,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第二散风模块10可将流经的气流打散形成散流即可。第二散风模块10位于第一散风模块20的进风侧或出风侧,空气先经第二散风模块10第一次打散降低流速,再经第一散风模块20二次打散形成流速更低的散流;或者,空气先经第一散风模块20第一次打散降低流速,再经第二散风模块二次打散形成流速更低的散流,以进一步提高无风感效果。第二散风模块10和第一散风模块20之间可形成过风空间,以使空气初步被打散后能在过风空间扩散,以更充分地与第一散风模块20接触。散风板21的形状与第二散风模块10的整体形状相同、尺寸与第二散风模块10的尺寸相当,以简化第二散风模块10和第一散风模块20结合后的形状和尺寸。
如图6和图10所示,多个散风孔211沿散风板21的板面分布,其中任一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与至少一相邻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相交,举例而言,一散风孔211的开口方向与散风板21的厚度方向一致,与其相邻的至少一散风孔211的开口方向倾斜于散风板21的厚度方向,且两散风孔211孔壁的延伸面会在散风板21的出风侧相交,从而使从两散风孔211流出的气流能在散风板21的出风侧交汇。当然,也可通过在散风孔211的孔壁形成导流面来使出风气流倾斜于散风板21的厚度方向。每一散风孔211的出风气流均能与至少一相邻散风孔211的出风气流交汇,从而流经第一散风模块20的气流能在散风板21的出风侧相互交汇形成散流,以提高无风感效果。
本实用新型散风组件100设置沿出风方向排布的第二散风模块10和第一散风模块20,将第一散风模块20上的任一散风孔211与至少一相邻的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散风孔211流出的气流交汇,交汇的气流形成散流,实现无风感效果;由于散流是由气流在散风板21的出风侧相撞形成,因此既能使气流充分流出散风孔211,又能提高无风感的出风效果;并且气流通过两个散风模块能实现二次散风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无风感效果。
如图3、图5和图11所示,所述散风孔211的孔壁形成导流斜面212,任一所述散风孔211的导流斜面212与至少一相邻散风孔211的导流斜面212 在所述散风板21出风侧的延伸面相交。导流斜面212能使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倾斜于散风板21的厚度方向,如倾斜朝上、倾斜朝下、倾斜朝左或倾斜朝右;相邻两散风孔211的导流斜面212在散风板21出风侧的延伸面可相向相交,也可交错相交,举例而言,其中一散风孔211的导流斜面212在散风板21出风侧的延伸面倾斜朝下,与其相邻且位于其下方的散风孔211的导流斜面212在散风板21出风侧的延伸面倾斜朝左,从而两导流斜面212在散风板21出风侧的延伸面是交错相交的。通过在散风孔211的孔壁形成导流斜面 212即可使相邻两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相交,即实现了无风感效果,也简化了第一散风模块20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导流斜面与所述散风板厚度方向的夹角a不小于10°,且不超过45°,以使气流对撞打散后形成的散流不会直吹用户,而是斜上方吹,提高无风感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沿环向彼此相邻的多个散风孔211构成第一散风孔组22,所述第一散风孔组22的各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互不相交。散风孔 211的出风截面可为圆形,也可为方形,若散风孔211的出风截面为方形,则第一散风孔组22中散风孔211的数量可为四个,且四个散风孔211的边沿相互靠近,以使第一散风孔组22更加紧凑,以提高对散风板21板面的利用率。第一散风孔组22内各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互不相交,即第一散风孔组22 内各散风孔211会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出风,以使第一散风孔组22内的各散风孔211与相邻的散风孔211的出风方向相交,从而气流之间的交汇是以散风孔211组为单位,以增大气流的交汇量,提高形成散流的效果。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风模块20包括过风圈221,所述过风圈221围成所述散风孔211,多个所述过风圈221沿环向相连以构成所述第一散风孔组22。过风圈221的形状即散风孔211的出风截面形状,过风圈221的内周壁即散风孔211的孔壁,相邻两过风圈221可直接连接,也可通过中间件连接,在此不做限制。通过多个过风圈221来构成第一散风孔组22,可简化第一散风孔组22的形成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散风孔组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组22在所述散风板21上呈阵列状分布,以在实现第一散风模块20整体无风感效果的同时,提高第一散风模块20的一体性。
构成所述第一散风孔组22的多个所述过风圈221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件 222接,以使相邻过风圈221之间的间隙也能用于出风,以提高第一散风模块 20的出风效率。连接件222的具体形状和数量不做限制,只需满足能将多个过风圈221连接即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连接件222呈环形设置并串接多个所述过风圈221,连接件222沿多个过风圈221的排布方向延伸,以将多个过风圈221串接,由此可通过一个连接件222即可串接多个过风圈221,以使第一散风孔组22内多个过风圈221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固。
如图6至图8所示,多个散风孔211包括中心孔231,以及多个沿所述中心孔231的周向间隔设置且首尾相邻的条形孔232,所述中心孔231与相邻的多个所述条形孔232构成第二散风孔组23。第二散风孔组23内条形孔232的数量可为4个,4个条形孔232两两首尾相邻并环绕于中心孔231,其中,相邻的条形孔232的出风气流相交,相对的条形孔232的出风气流相同,以在实现出风气流交汇的同时,简化条形孔232的加工方式。具体地,相邻两所述条形孔232相互垂直,以使第二散风孔组23内各条形孔232的排布更加紧凑,减少第二散风孔组23所占用区域的非出风面积,以提高散风板21的板面利用率。
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散风孔组2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组23沿所述散风板2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布,以在实现第一散风模块20整体无风感效果的同时,提高第一散风模块20的一体性。具体地,多个散风孔211中还具有第一分隔孔列24和第二分隔孔列25,多个所述第一分隔孔列24和第二分隔孔列25沿所述散风板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分隔孔列24与所述第二分隔孔列25相互交叉以限定出多个散风区域26,各所述第二散风孔组23位于各所述散风区域26内。第一分隔孔列24中可具有多个间隔的分隔孔,多个分隔孔的延伸方向和排布方向相同;第二分隔孔列25的形式与第一分隔孔列24的形式相同。
第一分隔孔列24沿倾斜于散风板21宽度的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分隔孔列24沿散风板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分隔孔列2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分隔孔列24相交,多个第二分隔孔列25的排布方向与多个第一分隔孔列24 的排布方向相同,由此,多个第一分隔孔列24会与多个第二分隔孔列25限定出多个散风区域26,各第二散风孔组23分别设于各散风区域26内,从而可使多个第二散风孔组23在散风板21上有序排布,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散风模块20的一体性。可以理解,第一分隔孔列24和第二分隔孔列25既用以分隔相邻的散风孔211组,也用以出风,且其中的分隔孔的出风方向可与邻近的条形孔232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出风气流交汇。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散风模块10包括微孔板,所述微孔板开设有多个出风孔,任一所述出风孔的出风方向与至少一相邻出风孔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所述出风孔流出的气流交汇。第二散风模块10的具体结构可与第一散风模块20相同,以方便同一生产加工,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散风模块10包括安装板及旋流风轮11,所述安装板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旋流风轮11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以将气流打散。安装通孔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安装通孔沿安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安装通孔均设有旋流风轮11,旋流风轮11可以静止,也可以旋转,在此不做限制。旋流风轮11能将流经的气流打散,以降低风速,气流在流经旋流风轮 11被初步打散后会在第一散风模块20的出风侧交汇再次形成散流,以进一步降低风速,改善用户体验。具体地,所述旋流风轮11可旋转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并可通过驱动状驱动,以通过主动旋转来打散流经的气流,提高对出风气流的打散效果和打散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旋流风轮11的扇叶开设有过孔,过孔能供气流通过,以增加第一旋流模块的过风量,减少风轮损失,提高出风效率。
如图12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30和散风组件100,该散风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壳体30开设有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100设于所述出风口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至图15所示,壳体30的面板背侧具有容置腔,散风组件100具有遮挡出风口的第一位置,以及进入容置腔的第二位置,第一位置位于第二位置下方,散风组件100可从第一位置朝上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控制散风组件100的位置来选择出风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板40,导风板40可活动安装于出风口处,在空调室内机的关闭状态,导风板40会关闭出风口,散风组件100则位于容置腔内;在空调室内机的普通出风状态,导风板40会完全打开出风口,此时散风组件100依旧位于容置腔内;而在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出风状态,无风感组件会活动至第二位置,导风板40则支撑于无风感组件的底部,以使散风组件100在第二位置更加稳固,且流经导风板40的气流会转向至散风组件100,以增加气流与散风组件100的接触量,提高无风感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散风模块,包括散风板,所述散风板开设有多个散风孔,任一个所述散风孔的出风方向与至少一个相邻散风孔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个所述散风孔流出的至少部分气流交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孔的孔壁形成导流斜面,任一个所述散风孔的导流斜面与至少一相邻散风孔的导流斜面在所述散风板出风侧的延伸面相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斜面与所述散风板厚度方向的夹角不小于10°,且不超过45°。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环向彼此相邻的多个散风孔构成第一散风孔组,所述第一散风孔组的各散风孔的出风方向互不相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风模块包括过风圈,所述过风圈围成所述散风孔,多个所述过风圈沿环向相连以构成所述第一散风孔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一散风孔组的多个所述过风圈通过连接件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呈环形设置并串接多个所述过风圈。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风孔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组在所述散风板上呈阵列状分布。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散风孔包括中心孔,以及多个沿所述中心孔的周向间隔设置且首尾相邻的条形孔,所述中心孔与相邻的多个所述条形孔构成第二散风孔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条形孔相互垂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风孔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组沿所述散风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散风孔中还具有第一分隔孔列和第二分隔孔列,多个所述第一分隔孔列和第二分隔孔列沿所述散风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分隔孔列与所述第二分隔孔列相互交叉以限定出多个散风区域,各个所述第二散风孔组位于各个所述散风区域内。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第二散风模块,所述第二散风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散风模块的进风侧或出风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风模块包括微孔板,所述微孔板开设有多个出风孔。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任一个所述出风孔的出风方向与至少一个相邻出风孔的出风方向相交,以使从两个所述出风孔流出的气流交汇。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风模块包括安装板及旋流风轮,所述安装板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旋流风轮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以将气流打散。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风轮的扇叶开设有过孔。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风轮可旋转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
19.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出风口;
如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口处。
2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020824.0U CN214841572U (zh) | 2021-01-04 | 2021-01-04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020824.0U CN214841572U (zh) | 2021-01-04 | 2021-01-04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41572U true CN214841572U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8874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020824.0U Active CN214841572U (zh) | 2021-01-04 | 2021-01-04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4157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19336A (zh) * | 2021-01-04 | 2022-07-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2021
- 2021-01-04 CN CN202120020824.0U patent/CN21484157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19336A (zh) * | 2021-01-04 | 2022-07-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N114719336B (zh) * | 2021-01-04 | 2024-08-1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11468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0345665U (zh) |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4841572U (zh)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2511431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4719336A (zh)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2618753U (zh) | 天花机及空调器 | |
CN207146615U (zh) | 空调器 | |
CN210373797U (zh) | 空气净化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3747245U (zh) | 无风感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3747020U (zh) | 散风模块和具有其的空调处理装置 | |
CN107477697B (zh) | 空调室内机 | |
US20230120245A1 (en) | Air handling unit comprising flow guiding stator disc | |
CN210486010U (zh) | 空调导风板和空调 | |
CN112378069A (zh) |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7715175U (zh) | 立式空调器 | |
JP2001304605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1895511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3810855U (zh)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US20050164626A1 (en) | High mix air diffuser | |
CN214198900U (zh) | 无风感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685783U (zh)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
CN112539468A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5929824U (zh) | 风管机 | |
CN213272846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3040696U (zh) | 空气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