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23093U - 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23093U
CN214823093U CN201890001689.1U CN201890001689U CN214823093U CN 214823093 U CN214823093 U CN 214823093U CN 201890001689 U CN201890001689 U CN 201890001689U CN 214823093 U CN214823093 U CN 2148230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bumper beam
fog lamp
end portion
protru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68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二桥显
拉撒庞·克劳姆赤特
阿玛丽·威特恩查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230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230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50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lights or registration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50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lights or registration plates
    • B60R2019/505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lights or registration plates with ligh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身结构包括前保险杠横梁(14)、左雾灯单元(18)和左突出构件(15)。左雾灯单元包括雾灯,所述雾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前保险杠横梁向外设置。左突出构件安装在前保险杠横梁的前表面中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的外端部(即横梁右前端部)(14e)上。左突出构件从雾灯朝向车身的外前侧突出。

Description

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车身结构,已知一种构造,在所述构造中,雾灯壳体支架从前保险杠横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朝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并且雾灯被容纳在雾灯壳体支架中。根据该车身结构,可以想到,在车辆的正面碰撞事故中,冲击载荷将被输入到前保险杠横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可以通过使用前保险杠横梁或雾灯壳体支架承受冲击载荷来保护雾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首次公开第2001-191874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认为由于车辆的偏心碰撞,冲击载荷被输入到雾灯壳体支架或雾灯附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雾灯壳体支架来承受(吸收)由于车辆的偏心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并且需要使用雾灯壳体支架来保护雾灯。
然而,为了使用雾灯壳体支架承受由于偏心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需要增加雾灯壳体支架(即,雾灯单元)的尺寸。雾灯单元指例如将雾灯容纳在雾灯壳体支架中的部件。
考虑到上述情况,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旨在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能够在不增加雾灯单元的尺寸的情况下吸收由于偏心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方面。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车身结构包括:保险杠横梁,所述保险杠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雾灯,所述雾灯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从保险杠横梁向外设置,其中设置突出构件,所述突出构件安装在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上,并且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比所述雾灯向外突出得更远。
以此方式,突出构件安装在保险杠横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上,并且突出构件从雾灯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向外突出。因此,例如,可以将由于车辆的偏心碰撞而导致的冲击载荷输入至突出构件而不会输入至雾灯。即,可以通过突出构件吸收由于偏心碰撞而导致的冲击负荷。因此,可以使由于偏心碰撞的冲击载荷导致的雾灯向车身的移动最小。因此,不需要通过增加容纳雾灯的雾灯装饰件(相关技术中的雾灯壳体支架)的尺寸使用雾灯装饰件来吸收偏心碰撞的冲击负荷。
换句话说,在不增加由雾灯和雾灯装饰件构成的雾灯单元的尺寸的情况下,可以吸收偏心碰撞的冲击载荷并且可以保护雾灯。
(2)在(1)的方面中,所述车身结构可以包括从车辆主体朝向所述保险杠横梁突出的延伸部,其中由于保险杠横梁安装在延伸部的末端部上,因此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车辆主体侧安装在突出构件上。
这样,延伸部被安装成与靠近突出构件相比更靠近车辆主体。因此,输入到突出构件的冲击载荷可以传递到延伸部。因此,可以通过延伸部承受(吸收)冲击载荷,并且可以更恰当地保护雾灯。
(3)在(1)或(2)的方面中,突出构件可以具有附接到保险杠横梁的前表面的附接凸缘,并且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从附接凸缘向外突出。
这里,例如,设想突出构件通过焊接附接到保险杠横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然而,认为在突出构件通过焊接附接到保险杠横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时突出构件由于偏心碰撞的冲击载荷会与保险杠横梁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分离。
这里,在(3)的方面中,突出构件的附接凸缘附接到保险杠横梁的前表面。因此,当由于偏心碰撞而导致的冲击载荷被输入到突出构件时,冲击载荷可以被保险杠横梁的前表面接收。即,可以增加保险杠横梁的前表面相对于附接凸缘的冲击载荷的附接强度,并且可以抑制附接凸缘(即,突出构件)与保险杠横梁的前表面的分离。因此,由于偏心碰撞而输入到突出构件的冲击载荷可以被突出构件吸收,并且可以恰当地保护雾灯。
(4)在(1)至(3)中任一项的方面中,保险杠横梁可以包括紧固部,诸如牵引螺栓等的紧固构件紧固到所述紧固部,并且所述突出构件可以具有贯通孔,在紧固构件被紧固到紧固部的状态下,紧固构件能够穿过所述贯通孔。
这样,紧固部设置在保险杠横梁的前表面上,并且紧固构件可以紧固到紧固部。此外,贯通孔形成在突出部中,并且紧固构件可以穿过该贯通孔。因此,在突出构件安装在保险杠横梁上的状态下,可以经由贯通孔将紧固构件紧固到紧固部。即,当紧固构件被紧固到紧固部时,可以防止突出构件变成障碍物。
(5)在(3)的方面中,附接凸缘可以附接到保险杠横梁,且在附接凸缘与保险杠横梁之间形成有间隙。
这里,例如,设想隆起部设置在突出构件上,并且隆起部被形成为从附接凸缘朝向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的外侧以中空形状隆起。当通过电沉积涂覆来涂覆突出构件或保险杠横梁时,优选在隆起部的内表面上散布电沉积涂料。
这里,在(5)的方面中,所述间隙被形成在突出构件的附接凸缘与保险杠横梁之间。因此,当通过电沉积涂覆来涂覆突出构件或保险杠横梁时,可以通过所述间隙将隆起部中的电沉积涂料引导到隆起部的外部。因此,电沉积涂料可以散布在隆起部的整个内表面上。
(6)在(1)至(5)中任一项的方面中,突出构件可具有脆弱部。
以这种方式,由于突出构件具有脆弱部,因此,由于偏心碰撞的冲击载荷,突出构件可以更恰当地塌陷。因此,冲击载荷可以被突出构件更恰当地吸收。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突出构件安装在保险杠横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上,并且该突出构件从雾灯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向外突出。因此,可以在不增加雾灯单元的尺寸的情况下,吸收偏心碰撞的冲击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前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1中的部分IV被放大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从图4移除左突出构件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2中的部分VI被放大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当从左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从图6移除左雾灯单元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7中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箭头FR指示相对于车辆的向前方向,箭头UP指示相对于车辆的向上方向,并且箭头LH指示相对于车辆的向左方向。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车身结构”将被描述为“车身前部结构10”。另外,车身前部结构10具有大致横向对称的构造。因此,在下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定给左侧的部件和右侧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对右侧的部件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车身前部结构10包括左前侧框架12和右前侧框架 12、左延伸部13和右延伸部13、前保险杠横梁14、左突出构件15和右突出构件15、前格栅17、左雾灯单元18和右雾灯单元18。
左前侧框架12是设置在车辆主体11的左前侧并且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构件。例如,左前侧框架12被形成为具有中空横截面的矩形形状。
右前侧框架12是相对于左前侧框架12大致横向对称地形成并且在车辆主体11的右前侧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架构件。例如,与左前侧框架12一样,右前侧框架12被形成为具有中空横截面的矩形形状。
前隔板(未示出)安装在左前侧框架12和右前侧框架12的前端部12a 上。诸如散热器等的冷却单元附接到前隔板。
左延伸部(延伸部)13从左前侧框架12的前端部12a朝向车身的前侧突出。换句话说,左延伸部13朝向前保险杠横梁14的左端部14a突出。
在左延伸部13中,例如,在与车辆的左侧发生偏心碰撞时,由于偏心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从前保险杠横梁14的左端部14a被传递。左延伸部13 被形成为具有中空横截面的矩形形状,所述矩形形状可以吸收由于偏心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F1。
右延伸部(延伸部)13从右前侧框架12的前端部12a朝向车身的前侧突出。换句话说,右延伸部13朝向前保险杠横梁14的右端部14b突出。
在右延伸部13中,例如,在与车辆的右侧发生偏心碰撞时,由于偏心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F1从前保险杠横梁14的右端部14b被传递。与左延伸部13一样,右延伸部13被形成为具有中空横截面的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可以吸收由于偏心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F1。
前保险杠横梁(保险杠横梁)14的左端部14a安装在左延伸部13的末端部13a上。前保险杠横梁14的右端部14b安装在右延伸部13的末端部13a 上。即,前保险杠横梁14被设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以使得前保险杠横梁14桥接在左延伸部13的末端部13a与右延伸部13的末端部13a之间。
前保险杠横梁14例如由该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下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形成为具有中空横截面的矩形形状。在下文中,为了容易理解该构造,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将被描述为“前表面14d”。
另外,前保险杠横梁14被形成为随着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14c 朝向车身的前侧隆起而弯曲的形状。
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中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左侧的外端部14e被形成为随着该外端部14e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延伸而朝向车身的后侧倾斜的形状。另外,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中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右侧的外端部14f被形成为随着该外端部14f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 延伸而朝向车身的后侧倾斜的形状。
在下文中,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左侧的外端部14e被称为“横梁左前端部14e”。另外,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右侧的外端部14f被称为“横梁右前端部 14f”。
如图4和图5所示,横梁左前端部14e包括紧固部22。紧固部22具有与横梁左前端部14e交叉(具体地,垂直于横梁左前端部14e)的内螺纹部23。紧固部22的内螺纹部23被形成为使得诸如牵引螺栓等的紧固构件25(参见图6)能够通过螺纹连接被紧固到内螺纹部23。
如图2和图3所示,左突出构件(突出构件)15附接到横梁左前端部14e 上,并在车身的向前方向上向外突出。因此,左延伸部13被形成为与靠近左突出构件15相比更靠近车辆主体11的左前侧框架12(即,在车辆主体侧)。
另外,右突出构件(突出构件)15附接到横梁前右端部14f,并在车身的向前方向上朝向外侧突出。因此,右延伸部13被形成为与靠近右突出构件15相比更靠近车辆主体11的右前侧框架12(即,在车辆主体侧)。
左突出构件15和右突出构件15是横向对称的构件。因此,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左突出构件15,并且将省略对右突出构件15的详细描述。
如图6和图7所示,左突出构件15包括隆起部31、内附接凸缘(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附接凸缘)33。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连接到隆起部31。当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附接到横梁左前端部14e时,左突出构件15附接到横梁左前端部14e。
隆起部31具有内突出部35、外突出部36和前突出部37。内突出部35、外突出部36和前突出部37形成为平板形状。隆起部31由内突出部35、外突出部36和前部突出部37形成为U形形状。
内突出部35从基端到末端朝向车身的前侧突出,以从横梁左前端部 14e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部区域与横梁左前端部14e交叉(具体地,与横梁左前端部14e垂直)。内突出部35在上下方向上竖立。
外突出部36从基端到末端朝向车身的前侧突出,以从横梁左前端部 14e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部与横梁左前端部14e交叉(具体地,与横梁左前端部14e垂直)。外突出部36在上下方向上竖立,并且具有中心区域 36a,所述中心区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隆起成弯曲形状。
内突出部35和外突出部36从其基端到末端具有恒定的高度尺寸。前突出部37在被折弯的同时连接到内突出部35的末端和外突出部36的末端。
前突出部37以弯曲状态连接到内突出部35的末端和外突出部36的末端,以使得前突出部37与横梁左前端部14e的前部之间设有间隔。前突出部37沿着横梁左前端部14e在上下方向上竖立。
即,前突出部37被形成为随着该前突出部37沿着横梁左前端部14e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延伸而朝向车身的后侧倾斜的形状。
前突出部37具有贯通孔41,所述贯通孔41形成在面向横梁左前端部 14e的紧固部22的位置处。前突出部37具有前中心区域37a,所述前中心区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隆起。因此,贯通孔41可以形成为具有预定尺寸的弧形形状。即,例如,贯通孔41被形成为使得紧固构件25能够在紧固构件25被紧固到紧固部22的内螺纹部23的状态下穿过所述贯通孔41(也参见图4)。
因此,在左突出构件15被安装在横梁左前端部14e上的状态下,紧固构件25能够通过贯通孔41被紧固到紧固部22的内螺纹部23。即,当紧固构件25被紧固至紧固部22时,能够防止左突出构件15变成障碍物。
这里,隆起部31由内突出部35,外突出部36和前突出部37形成为U形形状。隆起部31具有内交叉部43和外交叉部44,所述内交叉部43和所述外交叉部44从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朝向车身的外前侧突出。此外,隆起部31具有形成在内交叉部43上的第一内脆弱部(脆弱部)46和第二内脆弱部(脆弱部)47,以及形成在所述外交叉部44上的第一外脆弱部(脆弱部)48和第二外脆弱部(脆弱部)49。
内交叉部43是内突出部35的末端与前突出部37的内端相交叉的区域。内交叉部43在朝向隆起部31的外侧突出的同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外交叉部44是外突出部36的末端和前突出部37的外端相交叉的区域。外交叉部44 具有中心区域44a,该中心区域44a被形成为在隆起部31中朝向外侧突出,并且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隆起的同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外交叉部44的中心区域44a沿着前中心区域37a的外侧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隆起。
第一内脆弱部46在内交叉部43的上端中形成为凹状形状,以使得第一内脆弱部46在靠近内交叉部43的上端的部分处朝向隆起部31的内侧突出。第二内脆弱部47在内交叉部43的下端中形成为凹状形状,以使得第二内脆弱部47在靠近内交叉部43的下端的部分处朝向隆起部31的内侧突出。
第一外脆弱部48在外交叉部44的上端中形成为凹状形状,以使得第一外脆弱部48在靠近外交叉部44的上端的部分处朝向隆起部31的内侧突出。第二外脆弱部49在外交叉部44的下端中形成为凹状形状,以使得第二外脆弱部49在靠近外交叉部44的下端的部分处朝向隆起部31的内侧突出。
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连接到形成为U形形状的隆起部31的两个端部。
如图7和图8所示,外附接凸缘33在沿横梁左前端部14e从基端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被折弯的同时,连接到外突出部36的基端。
外附接凸缘33具有上部区域33a、下部区域33b和中心区域33c。中心区域33c沿着中心区域36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隆起。此外,中心区域33c 在相对于上部区域33a和下部区域33b朝向车身的前侧隆起的同时被形成。在外附接凸缘33中,例如,上部区域33a和下部区域33b通过点焊被附接到横梁左前端部14e。在该状态下,中心区域33c被置于相对于横梁左前端部 14e形成有外间隙(间隙)55的状态下。
如图4和图6所示,内附接凸缘32在沿横梁左前端部14e从基端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被折弯的同时,连接到内突出部35的基端。即,内附接凸缘32相对于外附接凸缘33横向对称地形成。
与外附接凸缘33一样,内附接凸缘32具有上部区域32a、下部区域32b 和中心区域32c。中心区域32c在相对于上部区域32a和下部区域32b朝向车身的前侧隆起的同时被形成。在内附接凸缘32中,例如,上部区域32a和下部区域32b通过点焊附接到横梁左前端部14e。在该状态下,中心区域32c 被置于相对于横梁左前端部14e形成有内间隙(间隙)56(参照图7)的状态下。
此外,以下将详细说明在中心区域33c与横梁左前端部14e之间形成外间隙55以及在中心区域32c与横梁左前端部14e之间形成内间隙56的原因。
当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附接到横梁左前端部14e时,左突出构件15附接到横梁左前端部14e。
在该状态下,隆起部31从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朝向车身的前侧突出。即,隆起部31形成从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朝向车身的前侧突出的区域。因此,由左突出构件15的隆起部31和横梁左前端部14e形成中空部58。
这里,将描述将左突出构件15的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附接到横梁左前端部14e(即,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的原因。
即,例如,设想左突出构件15通过焊接被附接到前保险杠横梁1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然而,认为当左突出构件15通过焊接被附接到前保险杠横梁1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时左突出构件15由于偏心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F1 而与左突出构件1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离。
然后,左突出构件15的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被附接到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因此,当冲击载荷F1由于偏心碰撞而被输入到左突出构件15时,冲击载荷F1可以被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接收。因此,在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中,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相对于冲击载荷的附接强度被增加。
因此,可以抑制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即,左突出构件15) 与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分离。因此,由于偏心碰撞输入到左突出构件15的冲击载荷F1能够被左突出构件15吸收。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在中心区域33c与横梁左前端部14e之间形成外间隙55以及在中心区域32c与横梁左前端部14e之间形成内间隙56的原因。
即,中空部58由左突出构件15的隆起部31和横梁左前端部14e形成。因此,例如,当左突出构件15或前保险杠横梁14通过电沉积涂覆被涂覆时,优选将电沉积涂料散布在隆起部的内表面上。
在此,外间隙55形成在中心区域33c与横梁左前端部14e之间,并且内间隙56形成在中心区域32c与横梁左前端部14e之间。因此,当左突出构件 15或前保险杠横梁14通过电沉积涂覆被涂覆时,中空部58中的电沉积涂料能够通过外间隙55和内间隙56被引导到隆起部31的外侧。因此,中空部58 中的电沉积涂料可以散布在隆起部31的内表面上。即,可以利用电沉积涂料适当地涂覆隆起部31的整个内表面或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
在此,在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附接到横梁左前端部14e的状态下,前突出部37形成为随着该前突出部37沿着横梁左前端部14e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朝向车身的后侧倾斜的形状。
因此,左突出构件15中的内交叉部43是主要朝向车辆的前侧突出的区域。以下,内交叉部43被称为“突出端部43”。突出端部43安装在隆起部 31上。
如图1和图6所示,前格栅17安装在前保险杠横梁14以及左突出构件15 和右突出构件15的下方。例如,前格栅17被附接到前隔板、前保险杠面、左前侧挡泥板、右前侧挡泥板等。
左雾灯单元18安装在前格栅17的左上端部17a上,并且右雾灯单元18 安装在前格栅17的右上端部17b上。
左雾灯单元18包括雾灯装饰件61和雾灯62。雾灯装饰件61具有内端部 61a,该内端部设置在左突出构件15的外交叉部44的下方。与左突出构件 15的前突出部37一样,雾灯装饰件61被形成为随着该雾灯装饰件61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延伸而朝向车身的后侧倾斜的形状。雾灯装饰件61相对于左突出构件15的前突出部37设置在车身的后侧。
雾灯62被附接到雾灯装饰件61的壳体部64。雾灯62被定位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横梁左前端部14e和左突出构件15更靠外侧,并且被设置成比左突出构件15的隆起部31(特别是前突出部37)更靠车身的外侧。
另外,左突出构件15的隆起部31(特别是前突出部37)从雾灯62朝向车身的前侧突出。
接下来,将参考图2、4和6说明当由于偏心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F1从车身的前侧被输入到车辆时使用左突出构件15保护雾灯62免受冲击载荷F1的示例。
如图2和图6所示,左突出构件15安装在前保险杠横梁14的横梁左前端部14e上。左突出构件15(特别是突出端部43)从雾灯62(参照图1)朝向车身的外前侧突出。另外,左突出构件15的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 被附接到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
在这种状态下,当从车身的前侧发生与车辆的偏心碰撞时,冲击载荷 F1被输入到左突出构件15的突出端部43。在左突出构件15中,由于内附接凸缘32和外附接凸缘33被附接到前保险杠横梁14的前表面14d,因此相对于冲击载荷F1的附接强度被增加。
因此,左突出构件15能够由于冲击载荷F1而恰当地塌陷,并且冲击载荷F1可以被左突出构件15吸收。因此,雾灯62由于偏心碰撞的冲击载荷F1 而朝向车身的运动(即,后退)可以被最小化。
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内脆弱部46和第二内脆弱部47形成在左突出构件15的突出端部43上。另外,第一外脆弱部48和第二外脆弱部49形成在左突出构件15的外交叉部44上。
因此,当偏心碰撞的冲击载荷F1(参见图6)被输入到左突出构件15 时,左突出构件15由于冲击载荷F1而更恰当地塌陷。因此,冲击载荷F1 能够被左突出构件15更恰当地吸收。
返回图2和图6,左延伸部13被形成为与靠近左突出构件15相比更靠近车辆主体11。因此,输入到左突出构件15的冲击载荷F1能够经由前保险杠横梁14的横梁左前端部14e被传递到左延伸部13。因此,冲击载荷F1可以由左延伸部13承受(吸收)。
以此方式,当由于偏心碰撞而将冲击载荷F1输入到左突出构件15时,左突出构件15可以由于输入的冲击载荷F1恰当地塌陷以吸收冲击载荷F1。另外,冲击载荷F1可以由左延伸部13承受(吸收)。
因此,不需要使用雾灯装饰件61通过增加容纳雾灯62的雾灯装饰件61 (相关技术中的雾灯壳体支架)的尺寸来吸收偏心碰撞的冲击载荷F1。
换句话说,在不增加由雾灯62和雾灯装饰件61构成的左雾灯单元18的尺寸的情况下,可以吸收偏心碰撞的冲击载荷F1,并且可以保护雾灯62。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尽管在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作为车身前部结构10的车身结构将左突出构件15和右突出构件15附接到前保险杠横梁14的示例,但并不限于该示例。作为另一示例,例如,还可以提供使用作为车身后部结构的车身结构将左突出构件15和右突出构件15附接到后保险杠横梁的构造。
另外,虽然在实施例中描述了第一内脆弱部46和第二内脆弱部47形成在左突出构件15的突出端部(内交叉部)43上以及第一外脆弱部48和第二外脆弱部49形成在外交叉部44上的示例,但是可以任意选择脆弱部的数量。
替代地,在左突出构件15中不设置脆弱部的构造也是可能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实施例那样,可以通过左突出构件15由于由偏心碰撞输入的冲击载荷F1而塌陷来吸收冲击载荷F1,来保护雾灯62。
另外,虽然在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由左延伸部13承受(吸收)由于偏心碰撞而输入的冲击载荷F1的示例,但可以不设有由左延伸部13吸收冲击载荷F1的构造。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实施例那样,可以通过左突出构件 15由于由偏心碰撞输入的冲击载荷F1而塌陷来吸收冲击载荷F1,来保护雾灯62。
[附图标记列表]
10:车身前部结构(车身结构)
11:车辆主体
13:左延伸部、右延伸部(延伸部)
13a:左延伸部的末端部、右延伸部的末端部
14:前保险杠横梁(保险杠横梁)
14d:前保险杠横梁的前表面
14e:横梁左前端部(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
14f:横梁右前端部(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
15:左突出构件、右突出构件(突出构件)
18:左雾灯单元、右雾灯单元
22:紧固部
23:内螺纹部
25:紧固构件(牵引螺栓)
32:内附接凸缘(附接凸缘)
33:外附接凸缘(附接凸缘)
41:贯通孔
46、47:第一内脆弱部、第二内脆弱部(脆弱部)
48、49:第一外脆弱部和第二外脆弱部(脆弱部)
55:外间隙(间隙)
56:内间隙(间隙)
61:雾灯装饰件
62:雾灯。

Claims (6)

1.一种车身结构,包括:
保险杠横梁,所述保险杠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和
雾灯,所述雾灯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从所述保险杠横梁向外设置,
其中,设置突出构件,所述突出构件安装在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上,并且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比所述雾灯向外突出得更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车辆主体朝向所述保险杠横梁突出,
其中由于所述保险杠横梁安装在所述延伸部的末端部上,因此所述延伸部在车辆主体侧安装在所述突出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突出构件具有附接凸缘,所述附接凸缘附接到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前表面,并在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从所述附接凸缘向外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保险杠横梁包括紧固部,诸如牵引螺栓等的紧固构件被紧固到所述紧固部;以及
所述突出构件具有贯通孔,在所述紧固构件被紧固到所述紧固部的状态下,所述紧固构件能够穿过所述贯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附接凸缘附接到所述保险杠横梁,且在所述附接凸缘与所述保险杠横梁之间形成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中,所述突出构件具有脆弱部。
CN201890001689.1U 2018-09-26 2018-09-26 车身结构 Active CN21482309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6960 WO2020066036A1 (en) 2018-09-26 2018-09-26 Vehicle body stru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23093U true CN214823093U (zh) 2021-11-23

Family

ID=69951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689.1U Active CN214823093U (zh) 2018-09-26 2018-09-26 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501264A (zh)
CN (1) CN214823093U (zh)
WO (1) WO202006603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7712B2 (ja) * 2000-01-11 2010-04-0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ビーム構造
JP4574518B2 (ja) * 2005-11-07 2010-11-0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
US7506906B1 (en) * 2008-07-22 2009-03-2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JP5448689B2 (ja) * 2009-10-02 2014-03-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651781B2 (ja) * 2011-07-30 2015-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5537583B2 (ja) * 2012-03-19 2014-07-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131838B2 (ja) * 2013-11-15 2017-05-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66036A1 (en) 2020-04-02
JP2022501264A (ja)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73776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US10407100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US9254801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KR20140043639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EP1232931A1 (en) Automotive front body structure
KR101416387B1 (ko) 차량용 전방 충돌 충격흡수장치
CN108216373B (zh) 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
KR20140024654A (ko) 차체 보강 유닛
CN10892839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07223432A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11110961B2 (en) Washer tank mounting structure
US11572010B2 (en) Vehicle headlamp mounting assembly and vehicle
JP519038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RU2589800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передней части кузов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KR102371239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US10343721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214823093U (zh) 车身结构
JP200903502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101318637B1 (ko) 보행자 안전을 위한 자동차용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KR20160068496A (ko) 차량용 범퍼 빔의 보강유닛
KR102394581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2008143233A (ja)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US10414366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8482237B (zh) 前大灯安装架及应用该前大灯安装架的汽车
KR100911551B1 (ko) 차량 범퍼 보강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