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95507U -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备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备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95507U
CN214795507U CN202120546085.9U CN202120546085U CN214795507U CN 214795507 U CN214795507 U CN 214795507U CN 202120546085 U CN202120546085 U CN 202120546085U CN 214795507 U CN214795507 U CN 214795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shaft
arm
sleeve
dr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4608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上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95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955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叶片驱动装置和具备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装置内产生的磨损粉、粉尘扩散。叶片驱动装置(1)具备:底板(10),其形成有开口(S);叶片(21~28),它们能够以对开口(S)进行开闭的方式移动;臂(31~34),它们与叶片(21~28)连结;以及套筒(91~94),它们安装于臂(31、34)。套筒(9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前叶片臂驱动轴(513)。叶片驱动装置(1)具备硅系液体粘接剂(95),该硅系液体粘接剂(95)被填充到形成于套筒(93)的内周面的多个凹部(513A)。

Description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备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叶片驱动装置和具备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尤其涉及用于驱动数码相机等的快门叶片的叶片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等中,通过使快门叶片高速移动而使曝光开口开闭,从而进行对摄像元件的曝光。在驱动这样的快门叶片的叶片驱动装置中,由于安装于快门叶片的臂、叶片与底板的摩擦,有时在装置内产生磨损粉。而且,有时也从装置内的其他部件产生粉尘。这样的磨损粉、粉尘附着于照相机的摄像元件时,可通过摄像元件获得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因此考虑用于抑制产生的磨损粉、粉尘附着于摄像元件的各种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伴随着数码相机的摄像元件的像素数的增加,上述那样的磨损粉、粉尘对图像的品质带来的影响变大。而且,快门速度越来越快,部件之间的磨损的程度也越大,越容易产生磨损粉。因此,要求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装置内产生的磨损粉、粉尘扩散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6658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以往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因此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装置内产生的磨损粉、粉尘扩散的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装置内产生的磨损粉、粉尘扩散的叶片驱动装置。该叶片驱动装置具备:底板,其形成有开口;至少一个叶片,其能够以对上述开口进行开闭的方式移动;至少一个臂,其与上述至少一个叶片连结;以及第一套筒,其安装于上述至少一个臂。上述第一套筒支承第一轴,以使该第一轴能够旋转。上述叶片驱动装置具备第一硅系液体粘接剂,该第一硅系液体粘接剂填充到形成于上述第一套筒的内周面或上述第一轴的外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内。也可以是,上述第一硅系液体粘接剂含有氟。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臂、叶片与底板的摩擦等而产生的磨损粉、从其他部件产生的粉尘被粘性较高的第一硅系液体粘接剂吸附和捕捉,因此这些磨损粉、粉尘在装置内的扩散被抑制。
为了使第一轴的制作变得容易,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可以是单个凹部,但在第一轴较细的情况下等,为了抑制第一轴的强度的降低,也可以沿上述第一轴延伸的方向配置多个第一凹部。
也可以是,上述叶片驱动装置具备安装于上述至少一个臂的第二套筒。上述第二套筒支承第二轴,以使该第二轴能够旋转。也可以是,上述叶片驱动装置具备第二硅系液体粘接剂,该第二硅系液体粘接剂填充到形成于上述第二套筒的内周面或上述第二轴的外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凹部内。也可以是,上述第二硅系液体粘接剂含有氟。在该情况下,在装置内产生的磨损粉、粉尘也被粘性较高的第二硅系液体粘接剂吸附和捕捉,因此这些磨损粉、粉尘在装置内的扩散被更有效地抑制。
为了使第二轴的制作变得容易,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凹部可以是单个凹部,但在第二轴较细的情况下等,为了抑制第二轴的强度的降低,也可以沿上述第二轴延伸的方向配置多个第二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装置内产生的磨损粉、粉尘扩散的叶片驱动装置。该叶片驱动装置具备:底板,其形成有开口;至少一个叶片,其能够以对上述开口进行开闭的方式移动;至少一个臂,其与上述至少一个叶片连结;以及第一套筒,其安装于上述至少一个臂。上述第一套筒支承第一轴,以使该第一轴能够旋转。上述第一套筒的至少一部分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装置内产生的磨损粉、粉尘包含金属的情况下,这些磨损粉、粉尘通过磁力被第一套筒中的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的部分吸附和捕捉。因此,这些磨损粉、粉尘在装置内的扩散被抑制。
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套筒包含金属制的第一轴承部和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的第一套筒圈,该第一轴承部支承上述第一轴,以使上述第一轴能够旋转,该第一套筒圈形成于上述第一轴承部的半径方向外侧。
也可以是,上述叶片驱动装置具备安装于上述至少一个臂的第二套筒。上述第二套筒支承第二轴,以使该第二轴能够旋转。也可以是,上述第二套筒的至少一部分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在装置内产生的包含金属的磨损粉、粉尘通过磁力被第二套筒中的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的部分吸附和捕捉。因此,这些磨损粉、粉尘在装置内的扩散被抑制。
也可以是,上述第二套筒包含金属制的第二轴承部和由塑料磁铁材料构成的第二套筒圈,该第二轴承部支承上述第二轴,以使上述第二轴能够旋转,该第二套筒圈形成于上述第二轴承部的半径方向外侧。
也可以是,上述叶片驱动装置还具备驱动杆,该驱动杆具有与上述至少一个臂连结的臂驱动轴,该驱动杆能够以驱动轴为中心使上述臂驱动轴旋转移动。在该情况下,上述第一轴也可以是上述驱动杆的上述臂驱动轴。
也可以是,上述叶片驱动装置还具备驱动杆和臂支轴,该驱动杆能够以驱动轴为中心旋转,该臂支轴与上述驱动轴同轴地形成于上述底板。在该情况下,上述第一轴也可以是上述臂支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提供能够通过简易并且紧凑的结构对叶片的动作速度进行微调整的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备上述叶片驱动装置和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配置于透过上述叶片驱动装置的上述底板的上述开口的光所成像的面。根据这样的结构,如上述那样因臂、叶片与底板的摩擦而产生的磨损粉、从其他部件产生的粉尘在叶片驱动装置内扩散的情况被抑制,因此这些磨损粉、粉尘附着于照相机内的摄像元件的情况被抑制。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的品质降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装置内产生的磨损粉、粉尘扩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结构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结构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前叶片棘轮部件、后叶片驱动杆、后叶片棘轮部件以及凸轮部件的曝光动作结束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前叶片驱动杆的臂驱动轴与前叶片臂的连结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所示的结构的一个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所示的结构的其他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将图7所示的结构应用于臂支轴与前叶片臂的连结部分的例子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叶片驱动装置;10:底板;11:前叶片驱动轴;12:后叶片驱动轴;13:凸轮轴;14、15:圆弧孔;20:盖板;21~24:前叶片;25~28:后叶片;31、32:前叶片臂;33、34:后叶片臂;41~44:臂支轴;51:前叶片驱动杆;52:前叶片驱动弹簧;53:前叶片棘轮部件;61:后叶片驱动杆;62:后叶片驱动弹簧;63:后叶片棘轮部件;71:凸轮部件;72:凸轮弹簧;80:支承板;91~94:套筒;91A、93A:轴承部;91B、93B:套筒圈;95:硅系液体粘接剂;312、322、332、342:轴孔;314、344:杆连结孔;511、611:轴部;512、612:腕部;513:前叶片臂驱动轴;513A、513B:凹部;613:后叶片臂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图1至图8中,对相同或相当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且,在图1至图8中,有时对各结构要素的比例尺、尺寸进行夸大而示出,有时省略一部分结构要素。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未特别强调的情况下,“第一”、“第二”等用于仅为了彼此区别结构要素而使用,并不表示特定等级或顺序。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的立体图,图2和图3是示出叶片驱动装置1的一部分结构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将本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作为组装于照相机等光学设备的焦平面快门而进行说明,但这仅是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叶片驱动装置不限于这样的快门的用途。图1至图3示出了照相机的曝光动作结束时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将图1的+Z方向称为“前”或“前方”,将-Z方向成为“后”或“后方”。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1包含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曝光开口)S的底板10、形成有与底板10的开口S大致相同形状的开口U的盖板20、以及收纳于形成于底板10与盖板20之间的空间的八个叶片21~28。该叶片驱动装置1组装于具备CCD、CMOS传感器等摄像元件(未图示)的摄像装置。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底板10的开口S和盖板20的开口U,并入射到配置于叶片驱动装置1的后方的摄像元件。
叶片21~28分别是作为整体沿X方向延伸的薄板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八个叶片21~28依次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八个叶片21~28中的叶片21~24是构成焦平面快门的前帘的前叶片,叶片25~28是构成后帘的后叶片。叶片驱动装置1包含与前叶片21~24连结的前叶片臂31、32和与后叶片25~28连结的后叶片臂33、34。
如图2所示,前叶片21在连结部101、102分别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前叶片22在连结部103、104分别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前叶片23在连结部105、106分别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前叶片24在连结部107、108分别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由此,通过各个前叶片21~24和前叶片臂31、32构成连杆机构。另外,底板10与盖板20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中间板,前叶片21~24收纳于该形成于中间板与底板10之间的空间内。
另外,如图2所示,后叶片25在连结部111、112分别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后叶片26在连结部113、114分别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后叶片27在连结部115、116分别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后叶片28在连结部117、118分别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由此,通过各个后叶片25~28和后叶片臂33、34构成连杆机构。另外,后叶片25~28收纳于形成于中间板与盖板20之间的空间内。
如图2所示,底板10的-Z方向侧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臂支轴41~44。而且,底板10形成有沿以臂支轴41为中心的圆弧的圆弧孔14和沿以臂支轴42为中心的圆弧的圆弧孔15。该圆弧孔14的+Y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吸收冲击用的减振器17,圆弧孔15的+Y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吸收冲击用的减振器18。
前叶片臂31的端部附近设置有供底板10的臂支轴41贯穿插入的轴孔312,该轴孔312安装有圆环状的套筒91(第一套筒或第二套筒)。臂支轴41贯穿插入该套筒91的半径方向内侧,套筒9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臂支轴41。由此,前叶片臂31能够以底板10的臂支轴41为中心旋转。而且,前叶片臂31的稍微偏离轴孔312的位置形成有杆连结孔314。而且,前叶片臂32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供底板10的臂支轴43贯穿插入的轴孔322,通过臂支轴43贯穿插入该前叶片臂32的轴孔322,前叶片臂32能够以底板10的臂支轴43为中心旋转。
前叶片21~24以沿-Z方向依次重叠的状态与前叶片臂31、32连结。因此,前叶片臂31以臂支轴41为中心旋转,前叶片臂32以臂支轴43为中心旋转时,通过上述连杆机构,使前叶片21~24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并且主要沿Y方向移动。
另外,后叶片臂33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供底板10的臂支轴44贯穿插入的轴孔332。通过臂支轴44贯穿插入后叶片臂33的轴孔332,后叶片臂33能够以底板10的臂支轴44为中心旋转。而且,后叶片臂34的端部附近设置有供底板10的臂支轴42贯穿插入的轴孔342,该轴孔342安装有圆环状的套筒92(第一套筒或第二套筒)。臂支轴42贯穿插入该套筒92的半径方向内侧,套筒9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臂支轴42。由此,后叶片臂34能够以底板10的臂支轴42为中心旋转。而且,后叶片臂34的稍微偏离轴孔342的位置形成有杆连结孔344。
后叶片25~28以沿-Z方向依次重叠的状态与后叶片臂33、34连结。因此,后叶片臂33以臂支轴44为中心旋转,后叶片臂34以臂支轴42为中心旋转时,通过上述连杆机构,使后叶片25~28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并且主要沿Y方向移动。
如图3所示,底板10的+Z方向侧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前叶片驱动轴11、后叶片驱动轴12以及凸轮轴13。前叶片驱动轴11与上述臂支轴41位于同轴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叶片驱动轴11与臂支轴41通过金属制的棒而一体地形成。而且,后叶片驱动轴12与上述臂支轴42位于同轴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叶片驱动轴12与臂支轴42通过金属制的棒而一体地形成。
如图1和图3所示,叶片驱动装置1的底板10的+Z方向侧安装有支承板80。该支承板80具有与底板10的表面10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板部88,该板部88与前叶片驱动轴11、后叶片驱动轴12以及凸轮轴13对应地形成有轴孔81、82、83。从底板10延伸的前叶片驱动轴11、后叶片驱动轴12以及凸轮轴13保持于支承板80的轴孔81、82、83。
支承板80的板部88与底板10的表面10A之间的空间收纳有安装于底板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的前叶片驱动杆51、安装于前叶片驱动杆51的前叶片驱动弹簧52、安装于前叶片驱动杆51的前叶片棘轮部件53、安装于底板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的后叶片驱动杆61、安装于后叶片驱动杆61的后叶片驱动弹簧62、安装于后叶片驱动杆61的后叶片棘轮部件63、安装于底板10的凸轮轴13的凸轮部件71以及安装于凸轮部件71的凸轮弹簧72。
如图3所示,支承板80具有保持片86和保持片87,该保持片86保持将前叶片驱动杆51保持在规定位置的前叶片电磁铁,该保持片87保持将后叶片驱动杆61保持在规定位置的后叶片电磁铁。在图2和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省略了前叶片电磁铁和后叶片电磁铁的图示。
图4是示出上述前叶片驱动杆51、前叶片棘轮部件53、后叶片驱动杆61、后叶片棘轮部件63以及凸轮部件71的曝光动作结束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在图4中,也省略了前叶片电磁铁和后叶片电磁铁的图示,但分别用虚线示出前叶片电磁铁的铁芯5A和后叶片电磁铁的铁芯5B。
如图3所示,前叶片驱动杆51具有供从底板10延伸的前叶片驱动轴11贯穿插入的轴部511、从轴部51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腕部512、以及从腕部51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端部向-Z方向延伸并与上述前叶片臂31连结的前叶片臂驱动轴513。通过底板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贯穿插入前叶片驱动杆51的轴部511,前叶片驱动杆51能够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旋转。
前叶片驱动杆51的前叶片臂驱动轴513以通过底板10的圆弧孔14并向底板10的-Z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前叶片驱动杆51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旋转时,前叶片臂驱动轴513在圆弧孔14内移动。
如图3所示,通过底板10的圆弧孔14并向底板10的-Z方向侧突出的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前端安装有圆环状的套筒93(第二套筒或第一套筒),该套筒93无间隙地与前叶片臂31的杆连结孔314(图2)嵌合。套筒9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前端。如上所述,底板10的臂支轴41与前叶片驱动轴11位于同轴上,因此前叶片驱动杆51的前叶片臂驱动轴513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旋转时,前叶片臂31以臂支轴为中心旋转。由此,经由上述连杆机构,前叶片臂32以臂支轴43为中心旋转,从而使前叶片21~24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并且主要向Y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叶片驱动弹簧52由扭力螺旋弹簧构成,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线圈部521配置于前叶片驱动杆51的轴部511的周围。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一端部522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弹簧卡合部514(参照图3)卡合,另一端部523如后述那样与前叶片棘轮部件53卡合。
另外,前叶片驱动杆51具有金属片515和形成有收纳该金属片515的凹部的收纳部516。金属片515在被未图示的弹簧施力的状态下收纳于收纳部516内,并通过前叶片电磁铁的磁力被铁芯5A(图4)吸附。
前叶片棘轮部件53的中心形成有供底板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贯穿插入的轴孔531,前叶片棘轮部件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底板10的前叶片驱动轴11。如图3所示,前叶片棘轮部件53具有形成于外周部的两级的棘轮齿532A、532B。棘轮齿532A以前叶片棘轮部件53的旋转轴为中心以等角度间隔Q(等间距)排列,棘轮齿532B以前叶片棘轮部件53的旋转轴为中心以与棘轮齿532A相同的角度间隔Q排列。这些棘轮齿532A和棘轮齿532B沿周向以偏移半间距(Q/2)的方式配置。这些棘轮齿532A、532B的齿面以具有方向性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支承板80与前叶片棘轮部件53对应地形成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爪部84。该爪部84与前叶片棘轮部件53的棘轮齿532A532B卡合。根据这样的结构,相对于图4中的逆时针的旋转,爪部84在棘轮齿532A、532B的表面滑动,从而前叶片棘轮部件53旋转,而相对于顺时针的旋转,爪部84钩挂于棘轮齿532A、532B,从而前叶片棘轮部件53不旋转。
在这里,前叶片棘轮部件53的-Z方向侧形成有凹部(未图示),该凹部收纳有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Z方向侧的部分。而且,前叶片棘轮部件53形成有与该凹部连通的切口,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端部523与该切口卡合。
前叶片驱动弹簧52在前叶片棘轮部件53的切口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弹簧卡合部514之间,以在图4中以前叶片驱动轴11为中心以逆时针对前叶片驱动杆51施力的方式配置为扭曲的状态。使前叶片棘轮部件53逆时针旋转时,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扭转角度变得更大,因此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作用力增加。本实施方式的前叶片棘轮部件53以棘轮齿532A、532B偏移半间距(Q/2)的状态构成,因此能够使前叶片棘轮部件53每次旋转相当于半间距的旋转角度。因此,能够以每次相当于半间距的旋转角度调整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扭转角度,从而能够阶段性地调整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作用力。
如图3所示,后叶片驱动杆61具有供底板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贯穿插入的轴部611、从轴部61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腕部612、以及从腕部61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端部向-Z方向延伸,并与上述后叶片臂34连结的后叶片臂驱动轴613。通过底板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贯穿插入后叶片驱动杆61的轴部611,后叶片驱动杆61能够以底板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为中心旋转。
后叶片驱动杆61的后叶片臂驱动轴613以通过底板10的圆弧孔15并向底板10的-Z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后叶片驱动杆61以后叶片驱动轴12为中心旋转时,后叶片臂驱动轴613在圆弧孔15内移动。
如图3所示,通过底板10的圆弧孔15并向底板10的-Z方向侧突出的后叶片臂驱动轴613的前端安装有圆环状的套筒94(第二套筒或第一套筒),该套筒94无间隙地与后叶片臂34的杆连结孔344(图2)嵌合。套筒9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后叶片臂驱动轴613的前端。如上所述,底板10的臂支轴42与后叶片驱动轴12位于同轴上,因此后叶片驱动杆61的后叶片臂驱动轴613以后叶片驱动轴12为中心旋转时,后叶片臂34以臂支轴42为中心旋转。由此,经由上述连杆机构,后叶片臂34以臂支轴42为中心旋转,从而使后叶片25~28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并且主要向Y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叶片驱动弹簧62由扭力螺旋弹簧构成,后叶片驱动弹簧62的线圈部621配置于后叶片驱动杆61的轴部611的周围。后叶片驱动弹簧62的一端部622与后叶片驱动杆61的弹簧卡合部614(图4)卡合,另一端部623如后述那样与后叶片棘轮部件63卡合。
另外,后叶片驱动杆61具有金属片615和形成有收纳该金属片615的凹部的收纳部616。金属片615在被未图示的弹簧施力的状态下收纳于收纳部616内,并通过后叶片电磁铁的磁力被铁芯5B(图4)吸附。
后叶片棘轮部件63的中心形成有供底板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贯穿插入的轴孔631,后叶片棘轮部件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底板10的后叶片驱动轴12。如图3所示,后叶片棘轮部件63具有形成于外周部的两级的棘轮齿632A、632B。棘轮齿632A以后叶片棘轮部件63的旋转轴为中心以等角度间隔P(等间距)排列,棘轮齿632B以后叶片棘轮部件63的旋转轴为中心以与棘轮齿632A相同的角度间隔P排列。这些棘轮齿632A和棘轮齿632B沿周向以偏移半间距(P/2)的方式配置。这些棘轮齿632A、632B的齿面以具有方向性的方式倾斜。另外,后叶片棘轮部件63的棘轮齿632A、632B的间距P与上述前叶片棘轮部件53的棘轮齿532A、532B的间距Q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3所示,支承板80与后叶片棘轮部件63对应地形成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爪部85。该爪部85与后叶片棘轮部件63的棘轮齿632A卡合。根据这样的结构,相对于图4中的逆时针的旋转,爪部85在棘轮齿632A、632B的表面滑动,从而后叶片棘轮部件63旋转,而相对于顺时针的旋转,爪部85钩挂于棘轮齿632A、632B,从而后叶片棘轮部件63不旋转。
在这里,后叶片棘轮部件63的-Z方向侧形成有凹部(未图示),该凹部收纳有后叶片驱动弹簧62的+Z方向侧的部分。而且,后叶片棘轮部件63形成有与该凹部连通的切口634(图3),后叶片驱动弹簧62的端部623与该切口634卡合。
后叶片驱动弹簧62在后叶片棘轮部件63的切口634与后叶片驱动杆61的弹簧卡合部614之间,以在图4中以后叶片驱动轴12为中心以逆时针对后叶片驱动杆61施力的方式配置为扭曲的状态。使后叶片棘轮部件63逆时针旋转时,后叶片驱动弹簧62的扭转角度变得更大,因此后叶片驱动弹簧62的作用力增加。本实施方式的后叶片棘轮部件63以棘轮齿632A、632B偏移半间距(P/2)的状态构成,因此能够使后叶片棘轮部件63每次旋转相当于半间距的旋转角度。因此,能够以每次相当于半间距的旋转角度调整后叶片驱动弹簧62的扭转角度,从而能够阶段性地调整后叶片驱动弹簧62的作用力。
回到图3,凸轮部件71具有供底板10的凸轮轴13贯穿插入的轴部711、从轴部71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操作部712、在与操作部712不同的方向上从轴部71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前叶片凸轮片713、在与操作部712和前叶片凸轮片713不同的方向上从轴部71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后叶片凸轮片714、以及供凸轮弹簧72的端部722卡合的弹簧卡合部715。通过底板10的凸轮轴13贯穿插入该凸轮部件71的轴部711,凸轮部件71能够以底板10的凸轮轴13为中心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弹簧72由扭力螺旋弹簧构成,凸轮弹簧72的线圈部721配置于凸轮部件71的轴部711的周围。凸轮弹簧72的一个端部722与凸轮部件71的弹簧卡合部715卡合,另一个端部723与形成于支承板80的弹簧卡合部89(参照图1和图4)卡合。该凸轮弹簧72以在图4中以凸轮轴13为中心以顺时针对凸轮部件71施力的方式配置为扭曲的状态。
凸轮部件71的操作部712以被设置于照相机主体侧的驱动部件(未图示)按压的方式构成。在力未从驱动部件作用于凸轮部件71的操作部712时,如图4所示,成为凸轮部件71通过凸轮弹簧72的作用力与形成于底板10的止动件10B抵接的状态,从而凸轮部件71的顺时针的旋转被限制。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前叶片驱动杆51的前叶片臂驱动轴513与前叶片臂31的连结部分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前叶片驱动杆51的前叶片臂驱动轴513通过底板10的圆弧孔14并向-Z方向延伸,沿周向延伸的凹部513A在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前端的外周面沿Z方向形成有多个。而且,这些凹部513A的内部填充有硅系液体粘接剂95。作为这样的硅系液体粘接剂95,例如能够使用株式会社harves制的dust trap(商标)等包含氟的硅系液体粘接剂。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前叶片臂31、前叶片21~24与底板10的摩擦等而产生的磨损粉、从其他部件产生的粉尘被粘性较高的硅系液体粘接剂95吸附和捕捉,因此这些磨损粉、粉尘在装置内的扩散被抑制。因此,抑制了磨损粉、粉尘附着于照相机内的摄像元件,从而能够防止图像的品质降低。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外周面形成凹部513A,但也可以在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外周面不形成凹部,在套筒93的内周面形成凹部513A,并在这些凹部513A的内部填充硅系液体粘接剂95。
另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前端的外周面形成多个凹部513A,但为了使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制作变得容易,也可以如图6所示,在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前端的外周面形成单个凹部513B,并在该凹部513B的内部填充硅系液体粘接剂95。但是,在前叶片臂驱动轴513较细的情况下,在图6所示的结构中,有时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形成有凹部513B的部位的强度变低,但如图5所示,只要沿轴向配置多个凹部513A,就能够抑制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强度的降低。而且,也可以与上述相同,不在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外周面形成凹部,在套筒93的内周面形成单个凹部513B,并在该凹部513B的内部填充硅系液体粘接剂95。
另外,在装置内产生的磨损粉、粉尘包含金属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图7所示的结构代替图5所示的结构。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前端未形成有凹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前叶片臂驱动轴513的套筒93包含金属制的轴承部93A和形成于轴承部93A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套筒圈93B。前叶片臂驱动轴5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套筒93的轴承部93A的半径方向内侧。套筒圈93B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这样的包含轴承部93A和套筒圈93B的套筒93能够例如通过双体成型法制作。
根据这样的结构,包含金属的磨损粉、粉尘通过磁力被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的套筒圈93B吸附和捕捉,因此这些磨损粉、粉尘在装置内的扩散被抑制。因此,抑制了磨损粉、粉尘附着于照相机内的摄像元件,从而能够防止图像的品质降低。另外,套筒93不限于图7所示的包含金属制的轴承部93A和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的套筒圈93B的结构,套筒93的至少一部分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即可。
图5至图7所示的结构不仅能够应用于前叶片驱动杆51的前叶片臂驱动轴513与前叶片臂31的连结部分,也能够应用于其他连结部分。例如,在将图5或图6所示的结构应用于臂支轴41与前叶片臂31的连结部分的情况下,在臂支轴41的前端的外周面或套筒91的内周面形成一个以上的凹部,并在该凹部填充硅系液体粘接剂。而且,在将图5或图6所示的结构应用于后叶片驱动杆61的后叶片臂驱动轴613与后叶片臂34的连结部分的情况下,在后叶片臂驱动轴613的外周面或套筒94的内周面形成一个以上的凹部,并在该凹部填充硅系液体粘接剂。进而,在将图5或图6所示的结构应用于臂支轴42与后叶片臂34的连结部分的情况下,在臂支轴42的外周面或套筒92的内周面形成一个以上的凹部,并在该凹部填充硅系液体粘接剂。
另外,在将图7所示的结构应用于臂支轴41与前叶片臂31的连结部分的情况下,套筒91的至少一部分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在将图7所示的结构应用于后叶片驱动杆61的后叶片臂驱动轴613与后叶片臂34的连结部分的情况下,套筒94的至少一部分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在将图7所示的结构应用于臂支轴42与后叶片臂34的连结部分的情况下,套筒92的至少一部分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而且,也可以将图5至图7所示的结构应用于臂支轴43与前叶片臂32的连结部分、臂支轴44与后叶片臂33的连结部分。
在从曝光动作结束的状态起开始设置动作时,使设置于照相机主体侧的驱动部件驱动,从而使凸轮部件71的操作部712克服凸轮弹簧72的作用力沿图4中的逆时针旋转。凸轮部件71逆时针旋转时,凸轮部件71的前叶片凸轮片713与前叶片驱动杆51接触,随着凸轮部件71的旋转,前叶片驱动杆51克服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作用力而顺时针旋转。如上所述,前叶片驱动杆51的前叶片臂驱动轴513通过套筒9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前叶片臂31连结,因此伴随着前叶片驱动杆51的顺时针的旋转,前叶片臂31以臂支轴41为中心旋转。由此,前叶片臂32也经由上述连杆机构以臂支轴43为中心旋转,从而使前叶片21~24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并主要向-Y方向移动从而进入底板10的开口S内。
进而,凸轮部件71逆时针旋转时,凸轮部件71的后叶片凸轮片714与后叶片驱动杆61接触,随着凸轮部件71的旋转,后叶片驱动杆61顺时针旋转。如上所述,后叶片驱动杆61的后叶片臂驱动轴613通过套筒9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后叶片臂34连结,因此伴随着后叶片驱动杆61的顺时针的旋转,后叶片臂34以臂支轴42为中心旋转。由此,经由上述连杆机构,后叶片臂33也以臂支轴44为中心旋转,从而使后叶片25~28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并主要向-Y方向移动从而向底板10的开口S的外侧退避。
这样凸轮部件71逆时针旋转,由此设置动作结束。这时,前叶片21~24向-Y方向移动并覆盖底板10的开口S,后叶片25~28向-Y方向移动并位于底板10的开口S的外侧。这时,前叶片驱动杆51的金属片515与前叶片电磁铁的铁芯5A抵接,后叶片驱动杆61的金属片615与后叶片电磁铁的铁芯5B抵接。前叶片驱动杆51的金属片515经由弹簧保持于收纳部516,因此能够以与前叶片电磁铁的铁芯5A适当地抵接的方式在收纳部516内移动。同样地,后叶片驱动杆61的金属片615经由弹簧保持于收纳部616,因此能够以与后叶片电磁铁的铁芯5B适当地抵接的方式在收纳部616内移动。
在该状态下,照相机的释放按钮被按压时,向前叶片电磁铁的线圈和后叶片电磁铁的线圈提供电流。由此,前叶片驱动杆51的金属片515通过磁力被前叶片电磁铁的铁芯5A吸附,前叶片驱动杆51保持于该蓄力位置。同样地,后叶片驱动杆61的金属片615通过磁力被后叶片电磁铁的铁芯5B吸附,后叶片驱动杆61保持于该蓄力位置。而且,通过释放按钮的按下,使凸轮部件71旋转的驱动部件返回原来的位置。由此,凸轮部件71通过凸轮弹簧72的作用力顺时针旋转至与底板10的止动件10B抵接。这时,成为前叶片驱动杆51和后叶片驱动杆61通过电磁铁被分别保持于蓄力位置的状态。
在开始曝光动作时,通过停止向前叶片电磁铁的线圈提供电流,前叶片电磁铁对前叶片驱动杆51的电磁吸附被解除,从而前叶片驱动杆51通过前叶片驱动弹簧52的作用力从蓄力位置逆时针旋转。伴随于此,经由与前叶片驱动杆51的前叶片臂驱动轴513连结的前叶片臂31和上述连杆机构,使前叶片21~24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并主要向+Y方向移动。
在从曝光动作开始经过了期望的曝光时间后,通过停止向后叶片电磁铁的线圈提供电流,后叶片电磁铁对后叶片驱动杆61的电磁吸附被解除,从而后叶片驱动杆61通过后叶片驱动弹簧62的作用力从蓄力位置逆时针旋转。伴随于此,经由与后叶片驱动杆61的后叶片臂驱动轴613连结的后叶片臂34和上述连杆机构,使后叶片25~28彼此重叠的区域变化并主要向+Z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的曝光动作,形成于前叶片21与后叶片28之间的曝光用的间隙从底板10的开口S的下方朝向上方移动,从而进行对摄像元件的曝光。通过前叶片驱动杆51和后叶片驱动杆61的旋转结束,曝光动作完成,从而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叶片棘轮部件53包含两级的棘轮齿532A、532B,后叶片棘轮部件63包含两级的棘轮齿632A、632B,但形成于前叶片棘轮部件53和后叶片棘轮部件63的棘轮齿可以是一级,或者也可以是三级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四个前叶片21~24作为焦平面快门的前帘,使用四个后叶片25~28作为后帘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构成前帘的前叶片和构成后帘的后叶片的个数分别只要是一个以上,是几个都可以。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表示位置关系的用语是在与图示的实施方式相关的内容中使用的,根据装置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而变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其技术构思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实施。

Claims (13)

1.一种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具备:
底板,其形成有开口;
至少一个叶片,其能够以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的方式移动;
至少一个臂,其与所述至少一个叶片连结;
第一套筒,其安装于所述至少一个臂,支承第一轴,以使该第一轴能够旋转;以及
第一硅系液体粘接剂,其被填充到形成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周面或所述第一轴的外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凹部包含沿所述第一轴所延伸的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一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硅系液体粘接剂含有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还具备:
第二套筒,其安装于所述至少一个臂,支承第二轴,以使该第二轴能够旋转;以及
第二硅系液体粘接剂,其被填充到形成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周面或所述第二轴的外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凹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凹部包含沿所述第二轴所延伸的方向配置的多个第二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硅系液体粘接剂含有氟。
7.一种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具备:
底板,其形成有开口;
至少一个叶片,其能够以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的方式移动;
至少一个臂,其与所述至少一个叶片连结;以及
第一套筒,其安装于所述至少一个臂,支承第一轴,以使该第一轴能够旋转,
所述第一套筒的至少一部分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套筒包含:
金属制的第一轴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一轴,以使所述第一轴能够旋转;以及
第一套筒圈,其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形成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半径方向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还具备安装于所述至少一个臂的第二套筒,该第二套筒支承第二轴,以使该第二轴能够旋转,
所述第二套筒的至少一部分由塑料磁铁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套筒包含:
金属制的第二轴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二轴,以使所述第二轴能够旋转;以及
第二套筒圈,其由塑料磁铁材料构成,形成于所述第二轴承部的半径方向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还具备驱动杆,该驱动杆具有与所述至少一个臂连结的臂驱动轴,该驱动杆能够以驱动轴为中心使所述臂驱动轴旋转移动,
所述第一轴是所述驱动杆的所述臂驱动轴。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还具备:
驱动杆,其能够以驱动轴为中心旋转;以及
臂支轴,其与所述驱动轴同轴地形成于所述底板,
所述第一轴是所述臂支轴。
13.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以及
摄像元件,其配置于透过所述叶片驱动装置的所述底板的所述开口的光所成像的面。
CN202120546085.9U 2020-03-18 2021-03-16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备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Active CN21479550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7515 2020-03-18
JP2020047515A JP7474086B2 (ja) 2020-03-18 2020-03-18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95507U true CN214795507U (zh) 2021-11-19

Family

ID=77848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46085.9U Active CN214795507U (zh) 2020-03-18 2021-03-16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备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74086B2 (zh)
CN (1) CN214795507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7750B2 (ja) 1998-06-16 2007-12-0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2018151587A (ja) 2017-03-15 2018-09-27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8155929A (ja) 2017-03-17 2018-10-04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撮像装置
JP6854705B2 (ja) 2017-05-31 2021-04-07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撮像装置
WO2019244838A1 (ja) 2018-06-21 2019-12-2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48899A (ja) 2021-09-27
JP7474086B2 (ja) 2024-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72260B2 (en) Camera device having hand-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US7374353B2 (en) Light control apparatus and optical apparatus
EP1775615A1 (en) Lens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5444390B2 (ja) 光学式結像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8248709B2 (en) Zoom lens barrel that attains a higher photographing magnification
KR101302925B1 (ko) 초점면 셔터 및 광학 기기
US6798987B2 (en) Driving apparatus, light-amount regulating apparatus, and lens driving apparatus
CN214795507U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备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JP2006133682A (ja) レンズバリア付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KR20080068532A (ko) 광량 조정 장치 및 촬상 장치
WO2005069053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785640B2 (ja) 撮像用光学装置
JP2007121556A (ja) レンズ鏡筒
US8602663B2 (en) Light amount adjustment device for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219065956U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摄像装置
WO2019225398A1 (ja) 羽根駆動装置
JP2021144173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WO2014069335A1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及び光学機器
JP2023095390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8026692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シャッタ装置
JP2023167696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23169808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8051989A (ja) シャッタ装置、レンズ鏡筒、カメラ
JP2020194143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825901B2 (ja) アダプター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