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41751U - 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741751U CN214741751U CN202120402730.XU CN202120402730U CN214741751U CN 214741751 U CN214741751 U CN 214741751U CN 202120402730 U CN202120402730 U CN 202120402730U CN 214741751 U CN214741751 U CN 2147417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let
- air
- intake
- section
- inlet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进气接管包括:管道主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进气通道;分隔部,设于管道主体内,进气通道被分隔部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气段和第二进气段;其中,第一进气段和第二进气段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相邻设置,第一进气段和第二进气段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流入进气通道的气流先后流经第一进气段和第二进气段。上述进气接管,通过设置分隔部将进气通道分隔为第一进气段和第二进气段,从而在不增加进气接管的外尺寸的同时,显著增加了进气通道中气体流动的距离,因此进入进气通道中的新鲜空气和废气能够充分混合,有效提高了废气循环效率,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车辆排放法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柴油机尾气中的NOx(氮氧化物)和PM(颗粒物)排放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排放标准,目前市面上的多数柴油机均设置有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系统。废气再循环系统可将发动机排出的部分废气回送进气歧管,并与新鲜混合气一起再次进入气缸。由于废气中含有大量的CO2等多原子气体,而CO2等气体不能燃烧却由于其比热容高而吸收大量的热,使气缸中混合气体的最高燃烧温度降低,从而减少了NOx的生成量。
而为了废气再循环系统达到良好的减少NOx的生成量的效果,保证废气与新鲜空气混合均匀,避免出现各缸燃烧不均匀,现有的用于混合废气与新鲜空气的排气接管的零部件较多,结构较为复杂,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制造及维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该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可以达到在保证混合效果的同时简化进气接管的结构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进气接管,所述进气接管包括:
管道主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进气通道;及
分隔部,设于所述管道主体内,所述进气通道被所述分隔部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气段和第二进气段;
其中,所述第一进气段和所述第二进气段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一进气段和所述第二进气段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流入所述进气通道的气流先后流经所述第一进气段和所述第二进气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道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段,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段,所述第一进气段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段远离所述出气口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管道主体设有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一端,所述分隔部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分隔部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管道主体的内壁间隔设置以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段和所述第二进气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道主体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进气部和第二进气部,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二进气部共同围合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二进气部均沿所述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一进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互配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进气部,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第二进气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气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接管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二进气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部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进气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设置的第二固定孔,所述密封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及所述第二固定孔对应设置的第三固定孔;所述进气接管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三固定孔以及所述第二固定孔,以使所述第一进气部、所述密封件以及所述第二进气部相互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进气系统,所述进气系统包括上述的进气接管,所述进气系统还包括预热器及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接管连接于所述预热器和所述进气歧管之间。
上述进气接管,通过设置分隔部将进气通道分隔为第一进气段和第二进气段,从而在不增加进气接管的外尺寸的同时,显著增加了进气通道中气体流动的距离,因此进入进气通道中的新鲜空气和废气能够充分混合,有效提高了废气循环效率,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进气系统的A-A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进气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进气接管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进气接管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进气系统;20、预热器;40、进气接管;41、管道主体;412、第一进气部;4121、第一进气口;4123、第二进气口;4125、第一固定孔;414、第二进气部;4141、出气口;4143、第二固定孔;416、密封件;4161、第三固定孔;418、进气通道;4181、第一进气段;4183、第二进气段;43、分隔部;45、固定件;60、进气歧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进气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进气系统100的A-A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进气系统100的局部剖视图。
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发动机中的进气系统100,该进气系统100的主要功用是为发动机输送空气以满足发动机的工作需求。
进气系统100包括预热器20、进气接管40、废气进气管(图未示)以及进气歧管60,进气接管40连接于预热器20和进气歧管60之间并连接废气进气管,进气接管40用于混合由预热器20输入的新鲜空气和由废气进气管输入的燃烧废气,并将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进气歧管60。
为了使新鲜空气和废气充分混合,进气接管40包括管道主体41及分隔部43,管道主体41具有进气通道418,进气通道418被分隔部43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气段4181和第二进气段4183,进入管道主体41的气体先后流经第一进气段4181和第二进气段4183。
如此,通过分隔部43将进气通道418分隔为第一进气段4181和第二进气段4183,从而在简化了进气接管40的构造、不增加进气接管40的外尺寸的同时,显著增加了进气通道418中气体流动的距离,进入进气通道418中的新鲜空气和废气能够充分混合,有效提高了废气循环效率,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
请继续参阅图1,管道主体41大致呈沿第一方向纵长延伸的中空筒状结构,包括第一端壁、第二端壁以及管道侧壁,第一端壁与第二端壁在第一方向(即图1中的X方向)上间隔设置,管道侧壁自第一端壁的边缘沿第一方向延伸直至连接第二端壁,管道侧壁沿周向环绕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的边缘。如此,第一端壁、管道侧壁以及第二端壁共同围合界定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进气通道418。
进一步地,管道主体41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开设有分别连通进气通道418的第一进气口4121、第二进气口4123以及出气口4141。具体地,管道主体41的第一端壁开设有第一进气口4121,预热器20通过第一进气口4121与进气通道418连通。管道主体41的管道侧壁靠近第一端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进气口4123,废气进气管通过第二进气口4123与进气通道418连通。管道主体41的管道侧壁靠近第一端壁的一端还开设有出气口4141,出气口4141与第二进气口4123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即图1中的Y方向)上相对设置,进气歧管60通过出气口4141与进气通道418连通。
如此,预热器20输出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一进气口4121进入进气通道418,废气进气管输出的废气通过第二进气口4123进入进气通道418,新鲜空气和废气在进气通道418中混合后通过出气口4141进入进气歧管60中。
分隔部43设于管道主体41内并位于第二进气口4123和出气口4141之间,分隔部43的一端连接于管道主体41的第一端壁或管道侧壁设有第一进气口4121的一端,分隔部43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朝远离第一进气口4121的方向延伸,且分隔部43远离第一进气口4121的一端与管道主体41的内壁间隔设置。
如此,第一进气口4121和第二进气口4123通过分隔部43与出气口4141相互阻隔,分隔部43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表面与管道主体41的内壁共同界定形成第一进气段4181,第一进气段4181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进气口4121和第二进气口4123连通。分隔部43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表面与管道主体41的内壁共同界定形成第二进气段4183,第二进气段4183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与出气口4141连通。因此,第一进气段4181和第二进气段4183在第二方向上相邻设置,第一进气段4181和第二进气段4183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进气段4181远离第一进气口4121的一端和第二进气段4183远离第二进气口4123的一端相互连通,流入进气通道418的气流先后流经第一进气段4181和第二进气段4183。
结合图4及图5所示,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气接管40的分解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进气接管40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管道主体41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二进气部414,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二进气部414共同围合形成进气通道418。如此,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二进气部414可分开铸造,从而降低了工艺难度与制造成本。
具体地,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二进气部414均沿第一方向纵长延伸,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一进气部412在第二方向上相互配接。第一进气口4121开设于第一进气部412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第二进气口4123开设于第一进气部412在第一方向上设有第一进气口4121的一端,且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第一进气部412远离第二进气部414的一侧,分隔部43连接于第一进气部412靠近第二进气部414的一侧,出气口4141开设于第二进气部414远离第一进气部412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接管40还包括密封件416,密封件416呈扁平的环状结构,密封件416设于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二进气部414之间,密封件416的两侧端面分别覆盖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二进气部414的端面,密封件416用于密封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二进气部414之间的间隙以避免气体从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二进气部414之间泄漏。
第一进气部412连接第二进气部414的一侧的边缘开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4125,第二进气部414连接第一进气部412的一侧的边缘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固定孔4125对应设置的第二固定孔4143,密封件416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固定孔4125及第二固定孔4143对应设置的第三固定孔4161。进气接管40还包括固定件45,固定件45穿设于对应设置的第一固定孔4125、第三固定孔4161以及第二固定孔4143以使第一进气部412、密封件416以及第二进气部414相互连接。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部412连接第二进气部414的一侧边缘沿周向开设有六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孔4125,第二进气部414上对应开设有六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孔4143,密封件416上对应开设有六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固定孔4161。固定件45为紧固螺栓,因此可插设于第一固定孔4125、第二固定孔4143以及第三固定孔4161中。可以理解,第一固定孔4125、第二固定孔4143以及第三固定孔4161的数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进气接管40也可为一体成型结构。
上述进气接管40中的气流的具体流动过程如下:
由预热器20输送的新鲜空气从第一进气口4121进入第一进气段4181,由废气进气管输送的废气从第二进气口4123进入第一进气段4181,新鲜空气与废气沿第一方向自第一进气段4181靠近第一进气口4121的一端流动至第一进气段4181远离第一进气口4121的另一端,然后转向流动绕过分隔部43至第二进气段4183远离出气口4141的一端,之后沿第一方向流动至第二进气段4183设有出气口4141的一端,最后从出气口4141流出进气通道418。
上述进气接管40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100,进气接管40通过设置分隔部43,在不增加外部尺寸的前提下显著增加了气流的流动距离,从而使新鲜空气与废气充分混合均匀。而且,进气接管40的结构简单、拆装便利、制造工艺难度低,无需改变原有的零部件的布置方式,有效降低了发动机的制造成本。此外,还可根据需要增加第一进气部412和第二进气部414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从而进一步增大进气流通面积,增加进气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接管包括:
管道主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进气通道;及
分隔部,设于所述管道主体内,所述进气通道被所述分隔部分隔为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气段和第二进气段;
其中,所述第一进气段和所述第二进气段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一进气段和所述第二进气段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流入所述进气通道的气流先后流经所述第一进气段和所述第二进气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段,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段,所述第一进气段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段远离所述出气口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管道主体设有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一端,所述分隔部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分隔部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管道主体的内壁间隔设置以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段和所述第二进气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主体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进气部和第二进气部,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二进气部共同围合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二进气部均沿所述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一进气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互配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开设于所述第一进气部,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第二进气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气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接管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进气部和所述第二进气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部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进气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设置的第二固定孔,所述密封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及所述第二固定孔对应设置的第三固定孔;所述进气接管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三固定孔以及所述第二固定孔,以使所述第一进气部、所述密封件以及所述第二进气部相互连接。
10.一种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进气接管,所述进气系统还包括预热器及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接管连接于所述预热器和所述进气歧管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402730.XU CN214741751U (zh) | 2021-02-23 | 2021-02-23 | 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402730.XU CN214741751U (zh) | 2021-02-23 | 2021-02-23 | 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741751U true CN214741751U (zh) | 2021-11-16 |
Family
ID=78589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402730.XU Active CN214741751U (zh) | 2021-02-23 | 2021-02-23 | 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741751U (zh) |
-
2021
- 2021-02-23 CN CN202120402730.XU patent/CN2147417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06129371A1 (ja) | Egrガス混合装置 | |
CN207945026U (zh) | Egr进气弯管及egr进气系统 | |
CN108397311B (zh) | 一种气体发动机进气混合腔 | |
CN214741751U (zh) | 进气接管及设有其的进气系统 | |
CN210919274U (zh) | 废气再循环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总成和车辆 | |
CN109488490A (zh) |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混合结构 | |
CN209855894U (zh) | 一种电控egr柴油机排气歧管 | |
CN102953867A (zh) | 发动机进气管 | |
US20050235941A1 (en) | Intake manifold having intake pipes linked by transverse acoustic synchronization channels with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inlets | |
CN112160852B (zh) | 一种进气混合装置与一种发动机 | |
CN212479377U (zh) |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 |
CN210317526U (zh) | 柴油机egr出气管 | |
CN112610368B (zh) | 一种排气总成及车辆 | |
CN213205863U (zh) | 一种发动机进气管路 | |
CN201125804Y (zh) | 内燃机废气再循环系统 | |
CN211116337U (zh) | 发动机进气歧管 | |
CN210264958U (zh) | 一种柴油发动机egr系统 | |
CN202228228U (zh) | 发动机进气管 | |
CN210660360U (zh) | 带弯管结构的进气歧管 | |
CN208518791U (zh) | 一种废气循环管结构 | |
CN212154994U (zh) | 一种进气歧管 | |
CN207554235U (zh) | 发动机的进气管及发动机 | |
CN111997720A (zh) |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 |
CN218439558U (zh) | 一种废气进气管及废气再循环系统 | |
CN221074452U (zh) | 一种紧凑型柴油机egr系统气体混合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