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97720A -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97720A
CN111997720A CN202010989431.0A CN202010989431A CN111997720A CN 111997720 A CN111997720 A CN 111997720A CN 202010989431 A CN202010989431 A CN 202010989431A CN 111997720 A CN111997720 A CN 111997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exhaust passage
air
combustion chamber
secondar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94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宏亮
赵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Dachangjia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8943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977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97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77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30Arrangements for supply of additional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05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3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between parts of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e.g. between housing and tubes, between tubes and baff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70/00Exhaust treating apparatus eliminating, absorbing or adsorbing specific elements or compounds
    • F01N2570/10Carbon or carbon ox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70/00Exhaust treating apparatus eliminating, absorbing or adsorbing specific elements or compounds
    • F01N2570/12Hydrocarb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70/00Exhaust treating apparatus eliminating, absorbing or adsorbing specific elements or compounds
    • F01N2570/14Nitrogen ox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利用废气中污染物含量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通过补气管对排气道内及时进行二次空气补充,提高补气效果。同时,当排气门开启或者关闭时,气门升程较小,导致燃烧室内的废气进入排气道内的流量较少、流速较低,且在排气道内各横截面上废气流速梯度较大,从而导致更多废气沿排气道上越远离燃烧室的内表面上进行流动。因此,本补气装置将出气口开设在第一管面上,使得从补气管补入的二次空气能够快速被更多废气捕捉,加快废气中污染物的氧化反应,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因此,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通过本补气装置均有助于及时补入二次空气,降低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

Description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排放,满足法规要求,机动车的供油方式从化油器逐渐切换为电喷系统,当然,部分地区仍然保留化油器。然而,不论哪种供油方式,均存在开环(混合气浓和稀无法及时反馈和调整)供油的工况,这些工况造成的排放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二次空气补气系统,一方面作为一种有效降低排放的装置可以弥补电喷开环控制的短板,另一方面有效降低化油器的排放量。
传统的二次空气补气系统受限于自身结构,导致二次补气系统和排气系统匹配不良,不但没有及时将新鲜空气补入到排气系统中,而且还将更多地高温废气从排气系统引向二次补气系统,形成了废气逆流,严重时还会引起二次补气系统中簧片阀密封装置烧损。同时,受限于自身结构缺陷,导致传统的二次空气补气系统在排气系统上的安装操作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既保证二次空气有效补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又有效降低废气逆流至补气系统中,避免补气系统发生堵塞风险;同时,也保证结构布置合理,方便补气结构的安装。
一种二次空气补气装置,所述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包括:燃烧室;排气道,所述排气道装设在所述燃烧室上,并与所述燃烧室连通,以过所述排气道的中心线的面作为截取面,将所述排气道的内表面分隔为相对设置的第一管面与第二管面,所述第一管面相对于所述第二管面远离所述燃烧室设置,所述第一管面上设有出气口;及补气管,所述补气管装设在所述排气道上,并通过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排气道连通,所述补气管远离所述排气道的一端口为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出气口朝向所述第二管面的一侧。
上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利用废气中污染物含量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即,燃烧室的排气门刚打开和排气门快关闭时,污染物含量的排放会出现峰值,通过补气管对排气道内及时进行二次空气补充,提高补气效果。同时,当排气门开启或者关闭时,气门升程较小,导致燃烧室内的废气进入排气道内的流量较少、流速较低,且在排气道内各横截面上废气流速梯度较大,从而导致更多废气沿排气道上越远离燃烧室的内表面上进行流动,即,相对燃烧室而言,更多废气集中在排气道的上内表面进行流动。因此,本补气装置将排气道的内表面分隔为:相对燃烧室而言的上下两个管面,并将出气口开设在第一管面上,使得从补气管补入的二次空气能够快速被更多废气捕捉,加快废气中污染物的氧化反应,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因此,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通过本补气装置均有助于及时补入二次空气,降低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此外,当排气道内出现压力峰值时,排出的废气会发生逆流现象,即,排出的废气从排气道内重新回到燃烧室内,此时,废气流速梯度较大,且更多废气集中在第二管面上进行流动。由于出气口设置在第一管面上,因此,逆流的废气很少会进入补气管中,这样有效降低废气从排气道中进入二次补气系统的逆流量,有效避免二次补气系统发生堵塞风险。另外,本补气装置将进气口位于出气口朝向第二管面的一侧,这样使得补气管在发动机上的安装具有充足的操作空间,从而使得二次空气补气装置的整体安装更加便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道沿偏向所述燃烧室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排气道的中心线弯曲形成折弯平面,所述截取面垂直于所述折弯平面,所述截取面将所述排气道的内表面分隔为所述第一管面与所述第二管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室具有气缸轴线,在所述气缸轴线的方向上,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第一管面上的位置低于所述出气口在所述第一管面上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气管包括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二支管连通,所述第一支管另一端为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二支管装设在所述排气道上,并通过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排气道内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管包括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用于装设在第二散热结构上,并通过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排气道内连通,所述第二管段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第二管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管还包括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通过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一支管连通,且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成夹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段在所述排气道上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空气补气装置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装设在所述排气道上,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燃烧室与所述排气道之间的通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空气补气装置还包括进气管与第二控制阀,所述进气管用于装设在第二散热结构上上,并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装设在所述进气管上,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燃烧室与所述进气管之间的通断。
一种发动机,包括第一散热结构、第二散热结构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装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燃烧室与所述排气道均装设在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内,所述补气管装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上,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上,所述补气管远离所述进气口一端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上述的发动机,以上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利用废气中污染物含量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即,燃烧室的排气门刚打开和排气门快关闭时,污染物含量的排放会出现峰值,通过补气管对排气道内及时进行二次空气补充,提高补气效果。同时,当排气门开启或者关闭时,气门升程较小,导致燃烧室内的废气进入排气道内的流量较少、流速较低,且在排气道内各横截面上废气流速梯度较大,从而导致更多废气沿排气道上越远离燃烧室的内表面上进行流动,即,相对燃烧室而言,更多废气集中在排气道的上内表面进行流动。因此,本补气装置将排气道的内表面分隔为:相对燃烧室而言的上下两个管面,并将出气口开设在第一管面上,使得从补气管补入的二次空气能够快速被更多废气捕捉,加快废气中污染物的氧化反应,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因此,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通过本补气装置均有助于及时补入二次空气,降低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此外,当排气道内出现压力峰值时,排出的废气会发生逆流现象,即,排出的废气从排气道内重新回到燃烧室内,此时,废气流速梯度较大,且更多废气集中在第二管面上进行流动。由于出气口设置在第一管面上,因此,逆流的废气很少会进入补气管中,这样有效降低废气从排气道中进入二次补气系统的逆流量,有效避免二次补气系统发生堵塞风险。另外,本补气装置将进气口位于出气口朝向第二管面的一侧,这样使得补气管在发动机上的安装具有充足的操作空间,从而使得二次空气补气装置的整体安装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结构一视角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结构另一视角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排气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二次补气系统流量曲线、排气道内压力波曲线及气门开度曲线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排气过程中排气道内流场分布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逆流过程中排气道内流场分布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结构剖视图。
100、补气装置;110、燃烧室;111、气缸轴线;120、排气道;121、截取面;122、出气口;123、第一管面;124、第二管面;125、中心线;126、折弯平面;127、凹部;130、补气管;131、进气口;132、第一支管;133、第二支管;1331、第一管段;1332、第二管段;1333、第三管段;140、第一控制阀;150、进气管;160、第二控制阀;200、第一散热结构;300、第二散热结构;400、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包括燃烧室110、排气道120及补气管130。排气道120装设在燃烧室110上,并与燃烧室110连通。以过排气道120的中心线125的面作为截取面121,将排气道120的内表面分隔为相对设置的第一管面123与第二管面124。第一管面123相对于第二管面124远离燃烧室110设置,第一管面123上设有出气口122。补气管130装设在排气道120上,并通过出气口122与排气道120连通。补气管130远离排气道120的一端口为进气口131,进气口131位于出气口122朝向第二管面124的一侧。
上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利用废气中污染物含量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即,燃烧室110的排气门刚打开和排气门快关闭时,污染物含量的排放会出现峰值,通过补气管130对排气道120内及时进行二次空气补充,提高补气效果。同时,当排气门开启或者关闭时,气门升程较小,导致燃烧室110内的废气进入排气道120内的流量较少、流速较低,且在排气道120内各横截面上废气流速梯度较大,从而导致更多废气沿排气道120上越远离燃烧室110的内表面上进行流动,即,相对燃烧室110而言,更多废气集中在排气道120的上内表面进行流动。因此,本补气装置100将排气道120的内表面分隔为:相对燃烧室110而言的上下两个管面,并将出气口122开设在第一管面123上,使得从补气管130补入的二次空气能够快速被更多废气捕捉,加快废气中污染物的氧化反应,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因此,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通过本补气装置100均有助于及时补入二次空气,降低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此外,当排气道120内出现压力峰值时,排出的废气会发生逆流现象,即,排出的废气从排气道120内重新回到燃烧室110内,此时,废气流速梯度较大,且更多废气集中在第二管面124上进行流动。由于出气口122设置在第一管面123上,因此,逆流的废气很少会进入补气管130中,这样有效降低废气从排气道120中进入二次补气系统的逆流量,有效避免二次补气系统发生堵塞风险。另外,本补气装置100将进气口131位于出气口122朝向第二管面124的一侧,这样使得补气管130在发动机上的安装具有充足的操作空间,从而使得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的整体安装更加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排气道120的中心线125应理解为:以垂直于排气道120轴线的平面截取排气道120,所获得各个横截面,每个横截面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排气道120的中心线125。同时,本实施例限定第一管面123相对于第二管面124远离燃烧室110设置,其目的在于:将排气道120的内表面能够分隔为两部分:一部分靠向燃烧室110,另一部分远离燃烧室110,这样使得从燃烧室110排出的废气在气门刚开或者关闭时,大部分废气在第一管面123上流动;在因排气道120内压力出现峰值而发生逆流时,大部分废气在第二管面124上流动。同时,本实施例的污染物可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等以及微颗粒污染物(或称颗粒污染物)等。
具体地,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HC)。
还需说明的是,为具体说明补气过程的工作原理,请参考图4,图4为二次补气系统流量曲线(图4中D表示)、排气道120内压力波曲线(图4中F表示)及气门开度曲线(图4中E表示)图。从图4可知,气门开度曲线的两端分别为气门刚打开或者刚关闭时的两种状态,此时,对应的排气道120内的压力波较低,适合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即在圈A和圈B处分别进行补气。当排气道120内的压力波到达峰值时,对应图4中的圈C,此时,排气道120内发生废气逆流现象。
另外,请参考图5,图5为排气过程中排气道120内流场分布图。当补气管130向排气道120内进行补气时,大部分废气均集中在排气道120远离燃烧室110的一内表面上流动,若燃烧室110为竖直摆放时,也可理解为大部分废气均集中在排气道120的位于上方的内表面上流动。同时,请参考图6,图6为逆流过程中排气道120内流场分布图。当废气重新流向燃烧室110内时,大部分废气均集中在排气道120靠近燃烧室110的一内表面上流动,若燃烧室110为竖直摆放时,也可理解为大部分废气均集中在排气道120的位于下方的内表面上流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与图3,排气道120沿偏向燃烧室110的方向弯曲设置。排气道120的中心线125弯曲形成折弯平面126。截取面121垂直于折弯平面126,截取面121将排气道120的内表面分隔为第一管面123与第二管面124。由此可知,排气道120为弯管结构,且排气道120的弯曲方向为朝向燃烧室110设置,这样形成的折弯平面126能够将排气道120均匀地分隔成左右两半部分;接着,以垂直折弯平面126,并过排气道120的中心线125的截取面121,截取排气道120,使得排气道120均匀地分隔成上下两半部分,保证补气时,大量的二次空气被废气捕捉;逆流时更加有效防止废气进入补气系统中。
具体地,请参考图1,在分隔第一管面123和第二管面124时,以燃烧室110的端面为基准,在排气道120的中心线125分别作平行于燃烧室110的端面平行线;再将所有平行线与中心线125整合,形成截取面121。其中,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的燃烧室110的端面,以图1为例,燃烧室110的端面为图1中S表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燃烧室110具有气缸轴线111。在气缸轴线111的方向上,进气口131相对第一管面123上的位置低于出气口122在第一管面123上的位置,即,进气口131在位置设计时,低于出气口122设置,这样保证补气管130在安装过程具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在不损害发动机整体布置的自由度和外观情况下,使得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的安装更加便利。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排气道120的外表面朝向排气道120内凹陷形成凹部127,出气口122从第一管面123贯穿至凹部127的侧壁上,补气管130一端装设在凹部127的侧壁上,并与出气口122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补气管130包括第一支管132与第二支管133。第一支管132一端与第二支管133连通,第一支管132另一端为进气口131。第二支管133装设在排气道120上,并通过出气口122与排气道120内连通,如此,将排气道120分为两支管,使得排气道120在发动机上的布置更加方便。
可选地,第一支管132与第二支管13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螺纹连接、胀套连接、粘接、焊接、法兰盘连接、一体化成型方式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第二支管133包括第一管段1331与第二管段1332。第一管段1331装设在第二散热结构300上,并通过出气口122与排气道120内连通,第二管段1332一端与第一管段1331连通,第二管段1332另一端与第一支管132连通,由于出气口122设置在排气道120的第一管面123上,因此,第二支管133在与出气口122连通时,需要一定角度或者一定高度,才能稳定配合在出气口122上,为此,本实施例将第二支管133分为至少两段,使得第二支管133能够更好地作用在出气口122上。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第二支管133还包括第三管段1333。第二管段1332通过第三管段1333与第一支管132连通,且第三管段1333与第二管段1332成夹角设置,此时,第二支管133并非为直管结构,使得第二支管133内的通道呈弯折结构,有效避免排气道120内的颗粒直接排入二次空气补气系统中而导致系统易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一管段1331在排气道120上倾斜设置,使得二次空气以一定角度从出气口122中流入排气道120内,从而有利于提升废气对二次空气的捕捉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控制阀140。第一控制阀140装设在排气道120上。第一控制阀140用于控制燃烧室110与排气道120之间的通断,如此,通过第一控制阀140,有效控制废气的排放量。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出气口122位于第一控制阀140远离燃烧室110的一侧,即,出气口122位于第一控制阀140的排气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还包括进气管150与第二控制阀160。进气管150装设在第二散热结构300上,并与燃烧室110连通。第二控制阀160装设在进气管150上,第二控制阀160用于控制燃烧室110与进气管150之间的通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与图8,一种发动机,包括第一散热结构200、第二散热结构300及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第二散热结构300装设在第一散热结构200。燃烧室110与排气道120均装设在第二散热结构300内。补气管130装设在第一散热结构200上。进气口131位于第一散热结构200上。补气管130远离进气口131一端与出气口122连通。
上述的发动机,以上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利用废气中污染物含量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即,燃烧室110的排气门刚打开和排气门快关闭时,污染物含量的排放会出现峰值,通过补气管130对排气道120内及时进行二次空气补充,提高补气效果。同时,当排气门开启或者关闭时,气门升程较小,导致燃烧室110内的废气进入排气道120内的流量较少、流速较低,且在排气道120内各横截面上废气流速梯度较大,从而导致更多废气沿排气道120上越远离燃烧室110的内表面上进行流动,即,相对燃烧室110而言,更多废气集中在排气道120的上内表面进行流动。因此,本补气装置100将排气道120的内表面分隔为:相对燃烧室110而言的上下两个管面,并将出气口122开设在第一管面123上,使得从补气管130补入的二次空气能够快速被更多废气捕捉,加快废气中污染物的氧化反应,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因此,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通过本补气装置100均有助于及时补入二次空气,降低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此外,当排气道120内出现压力峰值时,排出的废气会发生逆流现象,即,排出的废气从排气道120内重新回到燃烧室110内,此时,废气流速梯度较大,且更多废气集中在第二管面124上进行流动。由于出气口122设置在第一管面123上,因此,逆流的废气很少会进入补气管130中,这样有效降低废气从排气道120中进入二次补气系统的逆流量,有效避免二次补气系统发生堵塞风险。另外,本补气装置100将进气口131位于出气口122朝向第二管面124的一侧,这样使得补气管130在发动机上的安装具有充足的操作空间,从而使得二次空气补气装置100的整体安装更加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散热结构200和第二散热结构300均为翅片散热结构,由于第一散热结构200和第二散热结构300并非为本实施例的改进对象,因此,其具体结构不再详细介绍,可直接参考现有产品和现有文献。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结构200与第二散热结构300之间设置密封垫400,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气密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包括:
燃烧室;
排气道,所述排气道装设在所述燃烧室上,并与所述燃烧室连通,以过所述排气道的中心线的面作为截取面,将所述排气道的内表面分隔为相对设置的第一管面与第二管面,所述第一管面相对于所述第二管面远离所述燃烧室设置,所述第一管面上设有出气口;及
补气管,所述补气管装设在所述排气道上,并通过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排气道连通,所述补气管远离所述排气道的一端口为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出气口朝向所述第二管面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道沿偏向所述燃烧室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排气道的中心线弯曲形成折弯平面,所述截取面垂直于所述折弯平面,所述截取面将所述排气道的内表面分隔为所述第一管面与所述第二管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具有气缸轴线,在所述气缸轴线的方向上,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第一管面上的位置低于所述出气口在所述第一管面上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管包括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二支管连通,所述第一支管另一端为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二支管装设在所述排气道上,并通过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排气道内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管包括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用于装设在第二散热结构上,并通过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排气道内连通,所述第二管段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第二管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管还包括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通过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一支管连通,且所述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成夹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在所述排气道上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补气装置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装设在所述排气道上,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燃烧室与所述排气道之间的通断。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补气装置还包括进气管与第二控制阀,所述进气管用于装设在第二散热结构上,并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二控制阀装设在所述进气管上,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燃烧室与所述进气管之间的通断。
10.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结构、第二散热结构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次空气补气装置,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装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燃烧室与所述排气道均装设在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内,所述补气管装设在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上,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结构上,所述补气管远离所述进气口一端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CN202010989431.0A 2020-09-18 2020-09-18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Pending CN1119977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9431.0A CN111997720A (zh) 2020-09-18 2020-09-18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9431.0A CN111997720A (zh) 2020-09-18 2020-09-18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7720A true CN111997720A (zh) 2020-11-27

Family

ID=73474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9431.0A Pending CN111997720A (zh) 2020-09-18 2020-09-18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9772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2011A (zh) * 2022-07-08 2022-09-02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进气管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2011A (zh) * 2022-07-08 2022-09-02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进气管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4992011B (zh) * 2022-07-08 2024-03-19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进气管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57133B2 (en) Gaseous fuel and intake air mix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427671B1 (en)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mixer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296403B2 (en) Dual walled particular filter for transporting filtered exhaust to a compressor of a diesel engine turbocharger
JP5089603B2 (ja) ターボチャージ付き内部燃焼エンジンのための排気ガス再循環混合装置
RU2595294C2 (ru) Способ подогрева впускного воздуха в двигателе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и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для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способа
WO2006129371A1 (ja) Egrガス混合装置
US7971579B2 (en) Air-exhaust mixing apparatus
CN205190068U (zh) 用于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排气再循环适配器及发动机系统
US8015799B2 (en)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4056933A (en) Exhaust gas purifier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4552663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101943087A (zh) 流道构件结构
CN111997720A (zh)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CN115717575A (zh) 用于将egr与进气汇合的方法和系统
CN212479377U (zh) 二次空气补气装置及发动机
EP1580421B2 (en) Device for mixing exhaust gases to be recirculated to an engine with the intake air and a method for recirculating exhaust gases
JP2006233859A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7832205B2 (en) Deflector style exhaust manifold
CN210919274U (zh) 废气再循环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总成和车辆
US10557443B2 (en) Exhaust device of engine
KR101423782B1 (ko) 재순환 배기가스 분배파이프
KR20210016467A (ko) 최적화된 재순환 개스 혼합 장치를 가진 열 엔진의 흡기 매니폴드
GB2523378A (en) Exhaust gas mixing system
CN217481377U (zh) 一种排气管及发动机的排气系统
KR20180054271A (ko) 응축수 배출구조를 갖는 이지알 쿨러, 및 이를 구비한 엔진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